天童寺志卷之二

關燈
建置考(上) 晉 (惠帝)永康元年(庚申),太白祖師義興結茅菴於楊州部會稽郡??縣東南山之東谷,久之漸成精舍。

     (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太白精舍燬,因孫恩之亂也。

     唐 (玄宗)開元二十年(壬申),天童禪師法璿重建精舍於江南道越州鄮縣太白山麓之東(即興師故蹟)。

     是時,祕書省正字郎萬齊融就精舍西南隅建多寶塔,峭?,凡數仞。

     〔附紀〕齊融,本州人,以涇陽令入為祕書正字,出刺徐州。

    常撰〈阿育王山常住田記〉,其文摛藻。

    劉昫《舊唐書.文苑.賀知章傳》言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辭俊秀,名揚於上京,人間間往往傳其文。

    則知當時建寶塔自有自記。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禪師宗弼、曇總偕觀宗徙建精舍於太白峰下。

     乾元二年(己亥),敕賜浙東明州鄮縣「太白山精舍」為「天童??瓏寺」。

    從平章第五琦所請,以山有??瓏巖也。

     是時禪師清閒增建食堂(事詳〈本傳〉) 又偕禪師曇德植夾道松二十裡。

     (武宗)會昌(年間),心鏡禪師藏奐徙清關潭神龍於太白峰頂,建鎮蟒塔於小白嶺頭。

     〔正疏〕相傳師自雲閒歷遊至山,居久之,以龍湫近在清關橋側,行人易觸,乃咒龍入鉢,移之峯頂,傾鉢成池,龍即安焉。

    又山中有蟒,每為人患,師以法度。

    一日,蟒死嶺上,焚而瘞之,因鎮以塔,至今猶存。

     (宣宗)大中元年(丁卯),禪師鹹啟請以本寺充十方住持。

     〔質實〕案司馬溫公《稽古錄》,大中元年春,復天下佛寺及僧尼。

    時啟禪師從徑山開法是山,因有此請。

     〔附證〕〈延慶寺使帖〉雲:本院僧請依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永作十方住持。

    準中書省劄子,奉聖旨,宜令本院依久例指揮,具結供申。

    據僧司勘會,本州天童山景德寺、大梅山仙居院兩處,亦是十方住持,即依得上項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

    如勘會天童、大梅兩處不是十方住持,甘伏深罪者。

    奉聖旨依天童、大梅兩處體式施行。

    今本山唐劄雖不傳,據此宋帖,以本山準十方住持勘會體式,足證當時法制之重。

     (懿宗)鹹通十年(己醜)有啟,更賜浙東明州鄮縣「天童??瓏寺」為「天壽寺」,浙東觀察使楊嚴所請。

     〔附證〕時嚴又嘗奏度三七僧,奉阿育王山舍利塔。

     宋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敕賜浙東路明州鄞縣天童山「天壽寺」為「景德禪寺」。

     大中祥符年閒,禪師子凝重植夾道松二十裡。

     〔質實〕凝禪師植松,載《寶慶志》。

    性道仝竹窗介公,覓東谷水筧下,獲殘碣一小角,篆額有「植」字;其正文第一行有「明州天童山植松」七字;第二行有「子凝禪師聚間」六字;第三行有「至小白嶺」四字;第四行惟一「接」字。

    雖賸畫零鐫,千秋而下,亦靈光之照。

     〔附紀〕建炎末,宏智禪師來住本山。

    先是,嘗夢入一寺,紀以詩,有「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之句。

    及至是山,夾道松陰恍符前夢,距植松時百二十餘年矣。

     時勝構之可紀者,有東西四設利塔,有蒙堂,閣曰臨雲,軒曰春樂,亭曰宿鷺、曰更幽。

     宋(龍圖.信道)舒亶:蒙堂詩 由來去住不相關 贏得隨緣到處閒 笑出海天飛一錫 行分江月過千山 微言定許誰人叩 勝事偏於俗士慳 咫尺蒙堂隔霄壤 城東搔首隻空還 又:臨雲閣詩 高僧終日笑憑闌 亦似無心懶出關 幾度海風吹散雨 坐看彩翠落人間 又:春樂軒詩 隔水嵓花紅淺深 花邊相對語幽禽 管絃不到山間耳 誰會憑闌此日心 又:宿鷺亭詩 雲過千溪月上時 雪蘆霜葦冷相依 正緣野性如僧癖 肎為遊魚下釣磯 (編修.放翁)陸遊:宿鷺亭詩 疎鐘迎客到溪亭 碧瓦朱闌相照明 想得松陰排萬衲 籃輿到處恰詩成 又:更幽亭詩 攀石捫蘿到更幽 玲瓏咫尺懶窮搜 旁人不會當時意 為欠門生作伴遊 明(白川)楊明:宿鷺亭追詠 池上幽亭面面涼 水風山月足徜徉 夜深休拍闌幹嘯 宿鷺沙頭夢正長 (高宗)紹興二年(壬子),宏智禪師正覺始建僧堂。

     正覺:僧堂自記 夫靈山之笑溫,少林之坐寒,東西繩繩,三十三傳。

    老盧受衣鉢而逃,厥事顯著,開闔歙張,波瀾光燄,肆口而說,肆心而應,道傳器受,源深流長。

    南嶽青原,代以得人,或默有所宗,潛幽遠遯,歸迹世外,研究生死,松食荷衣,巢棲草座,晦而不耀,持養老成。

    有慕其風,師而親之,鋤植舂炊,采汲烹瀹,溪毛原粟,枯槁自甘,來遠集繁,乃建僧堂而統受焉。

    齋之萃師友同事,刳情刲智,擯學黜思,妙盡心空,宗通眼活,發越於設施,果其能而備也。

    建炎之末,人病亂離;湘漢江淮,兵火燔掠。

    尊宿叢林,沒蕪八九;毳衣瓶錫,投棲於東南。

    四明禪席,素號小廬山。

    郡東六十裡,天童道場,山紆盤而氣幽,松偃蹇而皮皴;蒼壁附蘿,煙晞而翠膩;孤虹枕澗,埃濯而清揚。

    予住山之四年,十方來學,雲趨水赴,屋不能容。

    比丘行深遽來白事曰:「柏庭有子,露坐簷宿,殆無尋赤與受單鉢。

    欲募淨信,增大其堂,得乎?」予頷之。

    已而,匠摉於林,斧鳴於谷。

    一年餘,礎布楹列,梁橫桷攢;棼橑翼張,甍瓦鱗覆。

    前後十四間,二十架,三過廊,兩天井。

    下廡墻陼,縱二百尺,廣十六丈。

    窗牖牀榻,深明嚴潔。

    萬指食息,超搖容與。

    謀始於紹興壬子之冬,工畢於甲寅之春,總費緡錢萬五千有奇。

    冬溫夏涼,晝香夜燈。

    開鉢而飯,洗足而坐。

    耕牧其間,警導以寂。

    秋函古井,春入化機。

    淵兮默成,粲兮用光。

    水盈科而流,石隨呼而響。

    理契平等,智應自然。

    動靜威儀,鍼砭相益。

    撿責滲漏,磨瑩瘢痕。

    淬礪光芒,錯礱圭角。

    高標遠到,追武古人。

    丐心施方等,不負其意。

    器劣學獘,希易欲速。

    以機械為蹊,放蕩為徑。

    耕於空言,餒無所穫;戰於強辯,勝無所歸。

    見聞流習,知解汩心。

    佛祖之所訶,魔外之得便。

    其疵癘萌蘖,治不可緩也。

    登崑崙之丘,決河源之水,濯肝瞻之汚,盪心目之翳。

    生滅迹亡而妙存,有無轍泯而過量。

    大夜之夢破,永劫之疑拔。

    出家之志償,行腳之事辦。

    相從儔侶,殆庶幾焉。

     紹興四年(甲寅),宏智禪師建僧堂落成。

    繼而拓舊維新,巍其門為傑閣,延袤兩廡。

    範千銅佛列於閣上,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參善知識。

    前為二大池,曰萬工,中立七塔。

     〔附紀〕郡丞浚儀李濂雲:「入天童寺,路徑如鬥形。

    雙池並深,中築七塔,以象鬥。

    外池有水碓磑。

    」〈寰宇歌〉註雲:「天童池上七塔,四白、三赤。

    白以生水,赤以厭火。

    」 紹興二十六年(丙子),試權起居中書舍人.兼玉牒所檢討.于湖張孝祥題小白嶺上之亭曰「揖讓」。

     〔正疏〕是年,宏智禪寺舉大慧禪師宗杲主阿育王山。

    時大慧與張安國同過天童,宏智迓之嶺上,會於亭中。

    兩師交讓無已,乃不次而坐。

    安國歎曰:「三代禮樂,今歸釋氏矣。

    」因以「揖讓」名亭。

     〔附紀〕歷陽張邵,建炎初,假禮部尚書使金補其弟祁為明州觀察推官,因奉母居鄞之雷峯。

    至今有張碩人墓,即其母也。

    祁在雷峯生子孝祥於方廣院中,紹興甲戌科狀元。

    邵生參知孝伯,祕閣即之之父也。

    孝祥擅書學,高宗稱其必將名世。

    宏智塔銘及後錄,皆其手書。

    昔人評即之書:「初學伯父,晚失其法。

    」仕終顯謨閣學士。

     明(雙林僧幢)海懷追詠 主盟斯道兩齊肩 一叚謙光尚藹然 坐頃頓還三代禮 典刑千載揖雲巔 (孝宗)淳熙五年(戊戌),永興成德軍節度使.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判明州、軍州提舉學事.兼沿海制置使.皇子魏王愷以太白山圖進上;少保.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又奏請帝宸翰,揮「太白名山」四大字,賜天童山景德禪寺。

     是年,魏王妃某氏,親書入山之亭曰「鎖翠」。

     (長溪臯羽)謝翺:鎖翠亭避雨詩 客有遊山衣 著久如薜荔 行行萬翠庭 忽作風雨憩 仰面無所睹 梁間有題字 問此何人書 婉娩有弱氣 雲昔魏王妃 學書如李衞 乘雲到此山 灑墨在空翠 塵風吹土花 倏忽景物異 疑此夢與山 不類人間世 是年,慈航禪師了樸建雲章閣於方丈,恭藏禦書「太白名山」真蹟。

    嗣又別建一閣曰「超諸有」,前於盧舍那閣,複道聯之。

     (光宗)紹熙四年(癸醜),虛菴禪師懷敞重建千佛閣,日本千光師榮西航巨木來佐。

     (參政.攻愧宣獻)樓鑰:千佛閣記 淳熙五年,孝宗皇帝親灑宸翰,大書「太白名山」以賜天童山景德禪寺。

    寺之門甚雄敞,刻「雲章尊閣」其上。

    又於方丈專建一閣以藏真蹟,實為禪林盛事,前所未有也。

    初西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卓菴此山,有童子手給薪水。

    後既有眾,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遣侍左右。

    」因忽不見,自是始有「太白天童」之名。

    山在郡東南六十裡所。

    太白一峯,高壓千嶺,雄尊深秀,為一郡之望。

    紹興初,宏智禪師正覺欲撤其寺而新之,謀於眾。

    有蜀僧以陰陽家言自獻曰:「此寺所以未大顯者,山川宏大而棟宇未稱。

    師能為層樓傑閣,以發越淑靈之氣,則此山之名且將震耀於時矣。

    」覺深然之,乃拓舊址,謀興作。

    內外鼎新,以次就成。

    智匠高妙,務極崇侈。

    門為高閣,延袤兩廡,鑄千佛列其上。

    前為二大池,中立七塔,交暎澄澈。

    遊是山者,初入萬松關,則青松夾道凡二十裡,雲棟雪脊,層見林表而倒影池中,未入寶閣,已非人間世矣。

    中建盧舍那閣,尤為壯麗。

    住山三十年,其為久遠之計,皆絕人遠甚。

    後有慈航了樸,一住亦二十年,起「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之前,複道聯屬,至今巍然相望。

    又大築海塗,增益歲入。

    由是天童不特為四明甲剎,東南數千裡亦皆推為第一。

    遊觀者必至,至則忘歸,歸而詫於人。

    聲聞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為歉。

    皇子魏惠憲王出鎮,一見慈航,懽若平生。

    暇日來遊,顧瞻山林,登玲瓏,坐宿鷺,或累日不忍去,因圖以進於上。

    會稽郡王太師史文惠公又從容奏請,遂有四大字之賜。

    瑰奇絕特之觀,無以加矣。

    十六年,虛菴懷敞自天台萬年來主是剎,百廢具舉,追跡二老。

    而千佛之閣歲久寖圮,且將弗支,猶以前人規模為未足以稱上賜。

    欲從而振起,更出舊閣及前二閣之上,僉以為難,師之志不回也。

    先是,日本國僧千光法師榮西者發願心,欲往西域求教外別傳之宗。

    若有告以天台萬年為可依者,航海而來,以師為歸。

    及遷天童,西亦隨至。

    居歲餘,聞師有改作之意,請曰:「思報攝受之恩,糜軀所不憚,況下此者乎?吾忝國主近屬,他日歸國,當緻良材以為助。

    」師曰:「唯。

    」未幾,遂歸。

    越二年,果緻百圍之木凡若幹,挾大舶,泛鯨波而至焉。

    千夫鹹集,浮江蔽河,輦緻山中。

    師笑曰:「吾事濟矣!」於是鳩工度材,雲委山積。

    列楹四十,多日本所緻,餘則取於境內之山。

    始建於紹熙四年季秋之甲申,才三載,告畢。

    費緡錢二萬有奇。

    是歲,海莊倍稔,贏穀三千斛,如有相之者。

    不求於人,見者樂施,以迄於成。

    凡為閣七閒,高為三層;棟橫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眾楹俱三十有五尺。

    外開三門,上為藻井。

    井而上,十有四尺為虎座,大木交貫,堅緻壯密,牢不可拔。

    上層又高七丈,舉千佛居之。

    位置、面勢,無不曲當。

    外檐三,內檐四,檐牙高啄,直如引繩。

    旅楹有閑,翬飛跂翼。

    周延四阿,繚以欄楯。

    內為綺疏,表裏明豁。

    自下仰上,如見崑閬。

    梵唄磬鐘,半空振響。

    徜徉登覽,四山下瞰,河漢星鬥,如在欄檻。

    禦書金榜,巍乎中峙。

    翊以翔龍,護以絳綃。

    高出雲霄之上,真足以彈壓山川、傳示千古。

    善財童子大莊嚴藏,入見樓閣廣博無量,則不可知;若經行四方,室屋巨麗,殆未見其比也。

    鑰奉祠東歸,嘗往遊焉。

    驚歎傑特,目眩神駭,過於耳聞。

    敞請記其事,老矣學落,不能形容。

    姑記大畧,以表吾鄉之勝。

    海內好奇之士,欲遊而未遂者,覽此,則太白之景思過半矣。

    虛菴道價素高,禪子向方,島夷亦聞其名而歸之。

    加以願力深重,才刃恢恢,巧匠瑰才,成此勝事,觀此無不欽歎。

    或請飾之,敞曰:「殫力竭材,幸濟登茲。

    若丹臒華飾,尚有賴於後之人雲」。

     (理宗)寶祐四年(丙辰),寺災。

     時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吳潛,奏請住洞庭天王寺別山禪師祖智主寺興復。

    至則結茅以居。

     寶祐六年(戊午),別山智禪師建復寺宇、寶閣。

     景定四年(癸亥),簡翁禪師居敬主寺事,復作千佛寶閣。

     元 (成宗)大德五年(辛醜),賜「朝元寶閣」額。

    因東巖禪師淨日增新,允慶元路守臣之請也。

     (英宗)至治(年間),構疉秀軒於中峰。

     (太史.文獻)黃溍詩 名山標巨剎 樓閣在青冥 別路通禪窟 當軒列翠屏 暝禽多雪色 偃樹盡龍形 負土新成塔 非才愧勒銘 〔存俟〕元袁學士桷《清容集》,載〈題噩上人疉秀軒賦後〉雲:楚之辭不作久矣,鼂無咎氏始分其言為二,淵乎得其微旨,《離騷》、《九歌》判不相合。

    漢魏而降,一而為之,縝密者為揚馬,反復悲悼,漢帝所謂鄰於楚之聲也。

    左太沖融液藻繪,能為一繼者,不復若是,鼂氏豈虛語哉?吾鄉高端叔先生(元之)作《變離騷》,直與古昔相抗。

    而或者謂羇窮不偶,怨悱不得以自振。

    今噩上人作〈驃騎山賦〉及〈疉秀〉、〈洌清〉二賦,手而讀之,誠駸駸乎古作矣。

    渡江以來,諸賢蹈襲蘇學,以雄快直緻為誇,詩與文率相成風。

    科舉學盛,屈宋不入於口耳,積弊幾二百年。

    山林枯槁之士,尚何能冀其髣象?是則皆吾徒之罪也。

    上人語精意新,無模繫之弊。

    言道也,師〈遠遊〉;託興也,鄰〈九辯〉。

    嗟乎!餘老矣,上人當勉之。

    投閒謝事,願相與過從。

    將復見於雪竇、玉幾諸山,斯幸矣。

    泰定二年閏月乙亥,清容居士書性道家藏此跋,無從覓曇噩賦,豈神龍反見尾而不見首耶?歲戊申,餘入山,遠菴?公偶於殘石中得廢碑二角,出以相示,正其賦也。

    勒漢隸甚精,其一角第一行「太白中峯疉秀軒賦」凡八字,第二行「紛萬物之總總兮曾一氣之不殊」凡十四字,第三行「之蚩蚩兮率資昏而質汚裂規矩」凡十三字,第四行「履才辯兮衷慈忍之襜褕厲」凡十一字,第五行「固摧落之餘也」凡六字。

    又一角第一行「先殂憖遺後以」凡六字,第二行「之粗也追先哲而會」凡八字,第三行「岌九隴兮翠扶疎泊雙」凡九字,餘五行作行書,即清容跋語。

    又三行作小楷,第一行「太史一日持至翰林,出示,諸名賢讀之,靡不稱歎」,第二行「惜乎,禪師平昔所製作,素無遺稾,蓋吾宗心空萬有」,第三行「庶好事者得便觀覽焉,洪武十二年歲己未九月初吉」,缺立石者名。

    嗚呼!斷文殘碣,泉石猶香;搜覓全篇,雲煙多漫。

    姑存之,以俟博藏金石錄者補闕焉。

    隨紀一詩: 一室堆亂峯 寸心履小石 時聞煙有聲 到處嵐光積 好畫不在幀 好書不在冊 惟吾意所之 空翠皆堪摘 願言懷幽人 峩睂天半白 願言思烈十 奇巒森劍戟 秋山即老僧 春嶠浮仙客 千裡落雙眸 萬疉歸咫尺 我笑中峯中 置身無氣骨 獨立豈不能 高下生肘腋 何人構小軒 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