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為霖和尚餐香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無一堅完者。
監院成源。
乃捐資重造。
蓋欲令通霄路上。
往來之者。
于此起一念淨信。
合掌低頭。
下菩提種。
不特為此亭飾觀而已。
功既竣。
敬為識其緣起如此。
旹康熙五年十月十二日。
住山某書。
疏 翻刻法華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募緣疏 夫如來所說法。
有微塵數偈句。
其流傳震旦者。
才五千軸。
又僅閟之龍藏而已。
出家之士。
往往有終身不聞名字者。
況得其旨。
以了佛之心乎。
此佛法所以日衰。
而僧徒愈趨愈下。
有由然也。
古德愍之。
于大藏中揭出大乘精髓。
流通?内。
使人人皆可以受持。
如法華楞嚴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等是也。
法華圓顯實相。
楞嚴巧示真心。
維摩廣談不二。
圓覺指體投機。
楞伽明自覺聖智之境。
達摩引之印心者也。
三經則如來始終吃緊之訓。
與夫沩山苦口之警。
至于起信。
則馬鳴大士。
宗百本大乘經。
示一心二門三大之義。
極為詳明。
是諸部其言既簡。
其理極要。
如提綱而衆目皆舉。
挈領而群縷皆順。
果能通此。
則一大藏無剩義矣。
故唐宋以來。
朝廷以是諸經試僧。
使中式者得度。
豈不以是哉。
楞嚴山中業已翻刻。
而法華諸經。
則阙如也。
禅者有志明經者。
每苦于難得其本。
九達靜主。
慨然願募緣翻闆。
則流通益廣。
法施益博。
佛祖一線慧命。
賴以不絕矣。
願諸檀信。
各舍不堅之财。
共成希有之法。
昔世尊舍全身。
以求半偈。
常啼賣心肝。
以求般若。
況此數部。
大乘無上法寶。
但舍身外浮财。
以博得之。
又廣為印施。
以開群生之慧目。
其功德利益。
曷可思議。
或曰。
子宗匠。
不流通諸祖語錄。
而區區翻刻法華圓覺諸經。
得無舍其本業趨于岐路乎。
餘曰。
不然。
爾且道。
佛經祖錄中說底是什麼。
其人無語。
餘曰。
師子咬人。
韓獹逐塊。
因并贅于此。
以解夫惑者。
瑞迹寺諷華嚴經疏 夫華嚴一經。
示諸佛之果海。
群生之性源。
與五位菩薩。
修行成佛之軌範。
具諸法門。
廣大悉備。
昔如來始成正覺時。
不離菩提場。
七處九會稱性所說。
是為一乘圓頓法門。
非三乘諸經可得而比拟。
如來出現品雲。
此經珍寶。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
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生如來家。
種如來相。
諸善根者。
若無此等佛之真子。
如此法門。
不久散滅。
何以故。
一切二乘。
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讀誦書寫。
分别解說。
唯諸菩薩。
乃能如是。
可見無上廣大法門。
要諸真正大乘根器。
方克領荷。
凡今日有能于此經中。
見聞随喜。
生一念淨信者。
即是其人。
如蒙光天子。
聞天鼓說法。
頓超十地是也。
苟不生信。
雖見不見。
雖聞不聞。
如聲聞在座。
如聾如瞽是也。
蓋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不信則不能入。
如到寶山而空回首。
未免觌面錯過耳。
印瑞老衲。
受林浦衆檀之請。
重興瑞迹古刹落成。
将募諸善信。
諷誦華嚴大經。
以結一乘圓頓種子。
為疏大旨。
以俟賞音。
廪山募緣疏 廪山我宗岷源也。
今子孫遍天下。
而塔委荒草。
刹掩寒雲。
無問及者。
有無可禅師。
天界之的嗣也。
獨熱于衷。
乃特廣其基。
構修其塔石。
複立香燈。
為永遠之需。
餘千裡遙聞。
為之加額。
既竭微力。
以贊厥事。
複書是語。
以告同門。
惟願大家出手。
共闡祖風。
則宗屬幸甚。
法門幸甚。
募掩骼疏 時當末造。
煞氣橫流。
蒼生之殁于非命者夥矣。
所以荒郊髑髅。
道傍棺柩。
積年暴露。
無主無依。
仁人君子。
謀為掩埋。
斯其主矣。
庸讵知斯人也。
非未來之諸佛。
或過去之六親欤。
即此一舉。
陰功浩大。
誠不可思議者矣。
福城林丹章。
道友。
善念根心。
福田日茂。
既遂豐年之願。
複發廣收之心。
特告同仁。
共襄勝舉屍陀林裡。
正好悟無生之機。
苦海波中。
何妨垂援溺之手。
物我本同一體。
聖凡隻是一心。
各人若肯承當。
普天必臻仁壽。
募修靈源洞疏 靈源勝概。
閩省奇觀。
今古名賢。
後先遊目。
托之吟詠。
镌之金石。
蓋斑斑可考也。
第歲月雲邁。
物力匪堅。
古亭古庵。
既已廢墜。
石垣石磴。
尤見荒頹。
凡登臨之士。
莫不動今昔之感。
興修之望也。
且床頭阿堵秘惜固為儉德。
而方外佳境。
收拾何異家園。
惟願有力大人。
幸垂留意焉。
雖博施濟衆。
堯舜猶病。
而樂山樂水。
亦仁智者之能事也。
不辭饒舌。
會有賞音。
新造大悲香像成修忏慶贊疏 皇清禦宇。
天下歸仁。
獨閩海未甯。
風鶴時警。
金戈鐵馬。
王師苦辛。
血海屍山。
生靈塗炭。
道霈與善人池大長。
觸目興懷。
乃同發願募衆。
修禮大悲忏法三年。
蓋欲哀感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
無礙大悲之心。
為大地蒼生。
忏悔罪障。
祈緻升平。
壬癸甲三春。
從事以來。
果見海波漸息。
山霧潛消。
風雨順時。
太平有象。
無不人人歡忭踴躍。
由是複募衆。
以旃檀香。
雕刻菩薩寶像一軀。
安奉法堂。
永充供養功德。
既竣。
複有修忏慶贊之舉。
第所費不資。
亦賴衆緣。
惟願有力大人達官長者。
幸為留意。
蓋大福德事。
須待大福德人。
即一香一花。
一瞻一禮。
但自正信中流出者。
莫非與觀世音無礙大悲之心。
同體無二。
登斯民于覺地。
贊皇圖于永年。
功有所歸。
事不唐設。
謹疏。
募塑大佛像? 鼓山大殿東尊佛像。
方四十載。
乃為蟻所壞。
或是當時施者信心不專故。
所作功德。
亦不堅固耳。
然法不孤起。
仗緣方生。
安知前佛化去。
不為後佛發起之緣乎。
監院成源。
始發意鑄鐵佛。
以垂永久。
第功程浩大。
未敢輕舉。
今輿議增塑為上。
以石柱為骨。
磚土為身。
漆布固其内。
黃金塗其外。
如此可保永無蟻患矣。
法華經雲。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或以七寶成。
鍮石赤白銅。
白蠟。
及鉛。
錫。
鐵。
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是知造佛。
乃成佛因緣。
不獨為人天福報而已。
自雙林滅度之後。
唯賴像教。
以啟迪群迷。
凡四衆人等。
于尊像之前。
燒香散華。
禮拜供養。
乃至發無上菩提之心。
皆藉是為增上緣。
其功德利益。
豈止區區為一身而已哉。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心耶佛耶。
元非二物。
敬疏大旨。
以告有緣。
南園建庵疏 白雲廨院前有南園。
延袤十餘畝。
環牆缭繞。
果木繁蔭。
倚鼓麓而面三山。
乃通霄路。
上别一區域也。
張在輝道友。
發願于中建小庵一所。
以祀普賢大士。
蓋普賢乃華嚴長子。
願行廣大。
彌綸法界。
盡未來際。
無有窮極。
在老之志。
其有取于此。
既已捐赀倡首。
而複命餘言以告同志。
敬為書其緣起。
當有賞音者耳。
文 普勸念佛放生文 夫人生于世。
百年光景。
能有幾何。
一息不來。
便是隔世。
萬般将不去。
唯有業随身。
當此之時。
欲念一句佛得麼。
欲放一生命得麼。
故我今日。
普勸世人。
毋論若貴若賤。
若富若貧。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可回頭着眼看破。
偷一日之間。
念三時之佛。
節浮濫之費。
救危厄之命。
作淨土正因。
植慈悲種子。
所謂念佛者。
非念他佛。
乃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彼佛夙有重誓。
攝受念佛衆生。
往生淨土故也。
放生者非放他生。
乃放自己多生。
六親眷屬。
以渠無始劫來。
曾與我互為父子兄弟諸親。
但改形易報。
不複相識故也。
何以知然。
阿彌陀經雲。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
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乃至雲。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十六觀經雲。
或有衆生。
若能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楞嚴經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上三經所雲。
豈非念阿彌陀佛者。
往生淨土之明證乎。
華嚴經雲。
一切衆生。
有命之者。
常生利益慈念之心。
尚不惡心惱諸衆生。
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
以重意而行殺害。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謂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
展轉因緣。
常為六親。
以親想故。
不應食肉。
梵網經雲。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應作是念。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如上三經所雲。
豈非放生者。
乃放自己多生眷屬之明證乎。
古德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何道可修。
今得生人道矣。
得聞佛言矣。
而不信不修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其娑婆淨土之鄙劣殊勝。
殺生放生之罪福因果。
俱廣載經文。
茲不繁贅。
惟高明者。
幸自博覽。
轉化未信。
功莫大焉。
普勸念佛文 夫人之情。
莫不厭苦而欣樂。
舍苦而取樂。
今有極苦。
而不知厭舍。
有極樂。
而不知欣取。
非大惑欤。
極苦者。
此堪忍世界。
生老病死。
種種逼迫是也。
極樂者。
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依正二報。
清淨莊嚴是也。
古德以衆生長迷。
不達苦樂之故。
乃合兩土。
而較量之曰。
此則血肉形軀。
有生皆苦。
彼則蓮華化生。
無生苦也。
此則時序代謝。
衰老日侵。
彼則寒暑不遷。
無老苦也。
此則有漏之身。
病苦交纏。
彼則報體清淨。
無病苦也。
此則七十者稀。
無常迅速。
彼則壽命無量。
無死苦也。
此則親情愛戀。
有愛必離。
彼則法性眷屬。
無愛别離苦也。
此則仇敵冤仇。
有冤必會。
彼則上善聚會。
無冤憎會苦也。
此則困苦饑寒。
貪求不足。
彼則衣食珍寶。
受用現成。
此則醜惡形骸。
根多缺陋。
彼則端嚴相好。
體有光明。
此則輪轉生死。
彼則永證無生。
此則修道難成。
彼則直階不退。
此則丘陵坑坎。
荊棘為林。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彼則黃金為地。
寶樹參天。
樓聳七珍。
花敷四色。
此則雙林已滅。
龍華未來。
彼則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此則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彼則與二上人。
親為勝友。
此則群魔外道。
惱亂正修。
彼則佛化一統。
魔外絕蹤。
此則媚色妖淫。
迷惑行者。
彼則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此則惡獸魑魅。
交煽邪聲。
彼則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二土較量。
境緣迥别。
而樂邦之勝。
其數無窮。
未能悉舉也。
今據此而審觀之。
娑婆之苦既如此。
西方之樂又如彼。
而世之人懵然。
乃不知欣之厭之。
取之舍之者。
皆由多生妄習。
蓋覆自心。
智慧不生。
晰理不明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世人莫不知有死。
而不為死後安置。
好去處者。
亦太錯矣。
所以世尊出世。
種種方便。
勸人念佛。
求生淨土。
無非指示人個去處底路頭耳。
阿彌陀經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夫一日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念佛。
尚得往生。
況一月一年。
乃至盡形壽。
一心念佛。
而不得往生者乎。
又觀無量壽佛經雲。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以惡業故。
應堕惡道。
若能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夫十惡之人。
十念之頃。
乘佛願力。
猶得滅罪。
而往生。
況正信之士。
百念千念萬念。
乃至不可說念。
而不得滅罪往生者乎。
故我普勸世人。
忙裡偷閑。
每日念佛。
或百或千或萬。
念訖填圈。
回向淨土。
一年既滿。
然後總算。
共念佛若幹萬。
記之于冊。
盡形受持。
漸積淨業。
現為佛光照燭。
罪滅福增遠為三聖接引。
必生淨土。
行實願實。
因真果真。
若肯信從。
是真法侶。
祭覺林警公 嗚呼惟公。
參博山禅。
禀石鼓戒。
直心直行。
無挂無礙。
覺林既茂。
覺華久開。
香風遍界。
拂去塵埃。
木馬逐風。
去無蹤迹。
坐斷今時。
千聖不識。
粢盛奉薦。
用表所思。
不起滅定。
其來歆斯尚飨。
祭部台李公 維康熙五年正月六日。
鼓山沙門道霈。
謹以香積之供。
奉奠于大檀越。
本省總督部院李公之靈。
而言曰。
于惟。
皇清奄有中土。
閩稱難治。
山高海阻。
辱公持節。
德威震霆。
發号施令。
山海以甯。
朝野紛紛。
鹹頌公德。
青如碧漢。
正如繩墨。
客歲王春來遊石鼓。
一見如舊。
辄傾肺腑。
進以戒善。
公乃唯然。
喜溢顔面曰。
願學焉。
别僅一年。
三遣訊。
我期再入山。
庶登慧舸。
胡意一疾永揖。
人間萬姓号呼。
如失所天。
餘物外人。
久絕情謂。
懷公正直。
不覺殒淚。
形雖幻故。
神本恒新。
長居人天。
護國祐民。
敢陳香供薦之。
靈幾願公不昧。
深味斯旨。
嗚呼尚飨。
祭方克翁 維康熙五年歲次丙午十月己亥朔二日。
鼓山湧泉寺沙門道霈。
謹汲龍泉烹鳳茗。
緻祭于大封君廣岩方公老居士之靈。
而言曰。
於戲。
道霈與老居士。
締世外交。
僅十載矣。
居士以我。
為般若船。
而我以居士。
為法城塹。
寒溫動靜。
顧盻周旋。
一出于誠。
非強也。
道霈之将去石鼓也。
居士誓以死留。
其辭氣慷慨激烈。
至于垂涕。
霈中心感動。
為之稅駕。
且十載以來。
手書淋漓。
存問無虛月。
久而愈敬。
不見少怠。
居士之為法為人何如也。
今秋居士。
以高年得疾。
令嗣聲木先生。
宦遊未旋。
而太夫人就養。
亦未嘗在側。
心甚憂懸。
不知所出。
乃率僧衆。
禱佛誦經。
仰祝壽祺。
遣侍往慰。
至載至三。
而居士竟緻香積遺手澤。
示永訣焉。
於戲。
尚忍言哉。
雖然居士之于世。
圓滿周備。
而無憾矣。
何者曰富。
曰貴。
曰壽。
曰子孫。
種種具足。
夫何憾之有。
且建開元之寶殿。
範靈源之洪鐘。
刻龍舒之淨土。
護諸山之叢林。
凡法門一切钜細。
莫不殚厥心力而為之。
是皆樹不朽于祇園。
資福慧于生生者也。
至于敦睦戚裡。
周恤茕獨。
爵愈高而德愈恭。
年愈老而力愈健。
和煦慈祥。
謙光恺悌。
信為福城大福德長者人也。
當其居疾也。
神思怡然。
絲毫不亂。
付囑後事。
一一分明。
正念堅凝。
坐以待盡。
是何異維摩诘之空諸所有。
唯置一床。
??疾而卧者欤。
及其将易箦也。
道霈遣僧。
餞以偈曰。
業卸娑婆界。
神歸淨土中。
本來無一物。
如鳥出樊籠。
居士見之欣然。
首肯移時即化。
則居士必乘其平生信力福力。
願行之力。
往生上品無疑矣。
以此觀之居士世間之福既如彼。
而出世之福又如此。
所稱圓滿周備。
而無憾者。
舍居士其誰耶。
而又何庸傷乎。
但念儒宗失其典型。
法門喪其外護。
風清月白之間。
永懷道誼。
不能忘情。
而時出涕焉。
由是謹奠以茗果。
而為文昭告于靈帏如此。
居士其鑒之乎。
於戲尚飨。
四警語 王岐崗道友。
關中人。
齊莊端謹。
與人無競。
然僧慮涉世堕乎。
四者之病。
乃乞餘。
作四警語。
以勉之。
故為拈儒佛之語。
互相發明。
是不獨為岐崗發藥。
蓋亦聊以自治雲。
忍辱 語曰。
小不忍。
則亂大謀。
法華曰。
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蓋世出世間之事。
莫不成于忍。
而敗于不忍。
彼果是而我非。
則過在我矣。
焉得不忍。
彼果非而我是。
則我心無愧矣。
安用較為故學道之士。
當達物我本空。
安心如地。
一任牛羊犬馬踐踏。
不生一念嗔恨之心。
是名忍辱。
和氣 語曰。
色厲而内荏。
乃穿窬之小人。
世尊以和言愛語。
開谕衆生。
必含笑先言。
蓋和者元氣也。
天地萬物之所由生者也。
一有不和。
則乖戾不祥之氣。
萃之厥身。
不可不誡。
故學道之士。
當平其心地。
恬其辭色。
使人人望見意消。
是名和氣。
慎言 易曰。
亂之所生也。
則言語以為階。
經雲。
守口如瓶。
蓋凡夫三業中。
唯口業為最重。
興邦喪邦。
在乎一言。
一言既出。
驷馬莫追。
不可不慎。
故學道之士。
凡有所欲言。
當籌之于心。
揆之于理。
離諸謟曲。
質直無僞。
然後發之。
無不合轍。
是名慎言。
節食 易曰。
節飲食。
遺教曰。
節身時食。
蓋欲界衆生。
依食而住。
一有不節。
百病是起。
至于殒命。
不可不謹。
故學道之士。
調身有則。
方饑而食。
将飽而止。
卻病延年端在乎。
此是名節食。
偈 示自庵禅人 父母未生前一句。
百千佛祖也難知。
今日與君親說破。
石牛吞卻木羊兒。
示希聲禅人 現成一句彌陀佛。
日用尋常塞口門。
一旦忽然親念出。
百千相好耀乾坤。
曾維輔居士薦妣索偈 人生貴知有。
乃不負所天。
百世祇彈指。
三心疾逝川。
衣珠原晃耀。
宅藏本完全。
一悟無生理。
超然出蓋纏。
示豎極禅人 出家本為度生死。
豈肯甘為粥飯僧。
一句話頭參不徹。
諸方禅會枉擔簦。
腳跟站定偷心滅。
寶藏掀開家業興。
不向此時尋活路。
履霜誠恐至堅冰。
示僧 浮生有盡日。
世事無了時。
是誰能猛省。
來此學無為。
三衣堪忍凍。
一缽自忘饑。
蓮花開水面。
亭亭出污泥。
示郭瞻卿居士 西方去此不遙。
隻在當人一念。
念染五濁即生。
念淨九蓮即現。
裂破娑婆愛網。
放出彌陀舊面。
惟有大智丈夫。
方能具此利劍。
牟迦醯牟尼歸迦毗羅國 本是西天真梵種。
卻來東土禮文殊。
支那遊遍還歸去。
須信驅驅不在途。
贈至善禅人監造三塔 忍寒耐暑不辭勞。
運石搬泥興轉高。
五百年前曾着力。
用來殊不費纖毫。
奉挽空隐和尚 博山法擔荷師肩。
一旦如何便出纏。
缽袋有傳名可謝。
家風無恙道長堅。
木人踏破澄潭月。
石女掀開劫外天。
每憶尊慈今已矣。
靈帏望拜淚如漣。
一脈監院化修路 本是一條大道。
年深崩壞難行。
大家出手修理。
世界從茲坦平。
壽輝生道友四十初度 一自??紅塵。
心心在問津。
觀河無異見。
慕道有全神。
壽量來祇劫。
年華秀小春。
夙根原不惑。
何必羨松筠。
示知化上座 夢裡身心休執着。
鏡中世界莫貪求。
眼光照破三千界。
更有玄關在上頭。
次韻陶季深居士入山聽法 此道知君能默識。
芟開覺路間荊棘。
幅巾杖屦入山來。
魔火燒空早已熄。
人生學道貴志真。
要從這裡脫根塵。
親嘗一滴曹溪水。
頓淨人間熱惱心。
寄龍山古雪和尚 天童老牯将八十。
産下一麟獨超逸。
西江吸盡起波瀾。
千山萬山皆洋溢。
年來懶動說禅口。
歸卧龍山藏北鬥。
慕膻之蟻競趨之。
卻教萬象師子吼。
我昔曾登太白峰。
與師志趣可符同。
彼此機緣各有在。
鼻
無一堅完者。
監院成源。
乃捐資重造。
蓋欲令通霄路上。
往來之者。
于此起一念淨信。
合掌低頭。
下菩提種。
不特為此亭飾觀而已。
功既竣。
敬為識其緣起如此。
旹康熙五年十月十二日。
住山某書。
疏 翻刻法華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募緣疏 夫如來所說法。
有微塵數偈句。
其流傳震旦者。
才五千軸。
又僅閟之龍藏而已。
出家之士。
往往有終身不聞名字者。
況得其旨。
以了佛之心乎。
此佛法所以日衰。
而僧徒愈趨愈下。
有由然也。
古德愍之。
于大藏中揭出大乘精髓。
流通?内。
使人人皆可以受持。
如法華楞嚴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等是也。
法華圓顯實相。
楞嚴巧示真心。
維摩廣談不二。
圓覺指體投機。
楞伽明自覺聖智之境。
達摩引之印心者也。
三經則如來始終吃緊之訓。
與夫沩山苦口之警。
至于起信。
則馬鳴大士。
宗百本大乘經。
示一心二門三大之義。
極為詳明。
是諸部其言既簡。
其理極要。
如提綱而衆目皆舉。
挈領而群縷皆順。
果能通此。
則一大藏無剩義矣。
故唐宋以來。
朝廷以是諸經試僧。
使中式者得度。
豈不以是哉。
楞嚴山中業已翻刻。
而法華諸經。
則阙如也。
禅者有志明經者。
每苦于難得其本。
九達靜主。
慨然願募緣翻闆。
則流通益廣。
法施益博。
佛祖一線慧命。
賴以不絕矣。
願諸檀信。
各舍不堅之财。
共成希有之法。
昔世尊舍全身。
以求半偈。
常啼賣心肝。
以求般若。
況此數部。
大乘無上法寶。
但舍身外浮财。
以博得之。
又廣為印施。
以開群生之慧目。
其功德利益。
曷可思議。
或曰。
子宗匠。
不流通諸祖語錄。
而區區翻刻法華圓覺諸經。
得無舍其本業趨于岐路乎。
餘曰。
不然。
爾且道。
佛經祖錄中說底是什麼。
其人無語。
餘曰。
師子咬人。
韓獹逐塊。
因并贅于此。
以解夫惑者。
瑞迹寺諷華嚴經疏 夫華嚴一經。
示諸佛之果海。
群生之性源。
與五位菩薩。
修行成佛之軌範。
具諸法門。
廣大悉備。
昔如來始成正覺時。
不離菩提場。
七處九會稱性所說。
是為一乘圓頓法門。
非三乘諸經可得而比拟。
如來出現品雲。
此經珍寶。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
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生如來家。
種如來相。
諸善根者。
若無此等佛之真子。
如此法門。
不久散滅。
何以故。
一切二乘。
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讀誦書寫。
分别解說。
唯諸菩薩。
乃能如是。
可見無上廣大法門。
要諸真正大乘根器。
方克領荷。
凡今日有能于此經中。
見聞随喜。
生一念淨信者。
即是其人。
如蒙光天子。
聞天鼓說法。
頓超十地是也。
苟不生信。
雖見不見。
雖聞不聞。
如聲聞在座。
如聾如瞽是也。
蓋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不信則不能入。
如到寶山而空回首。
未免觌面錯過耳。
印瑞老衲。
受林浦衆檀之請。
重興瑞迹古刹落成。
将募諸善信。
諷誦華嚴大經。
以結一乘圓頓種子。
為疏大旨。
以俟賞音。
廪山募緣疏 廪山我宗岷源也。
今子孫遍天下。
而塔委荒草。
刹掩寒雲。
無問及者。
有無可禅師。
天界之的嗣也。
獨熱于衷。
乃特廣其基。
構修其塔石。
複立香燈。
為永遠之需。
餘千裡遙聞。
為之加額。
既竭微力。
以贊厥事。
複書是語。
以告同門。
惟願大家出手。
共闡祖風。
則宗屬幸甚。
法門幸甚。
募掩骼疏 時當末造。
煞氣橫流。
蒼生之殁于非命者夥矣。
所以荒郊髑髅。
道傍棺柩。
積年暴露。
無主無依。
仁人君子。
謀為掩埋。
斯其主矣。
庸讵知斯人也。
非未來之諸佛。
或過去之六親欤。
即此一舉。
陰功浩大。
誠不可思議者矣。
福城林丹章。
道友。
善念根心。
福田日茂。
既遂豐年之願。
複發廣收之心。
特告同仁。
共襄勝舉屍陀林裡。
正好悟無生之機。
苦海波中。
何妨垂援溺之手。
物我本同一體。
聖凡隻是一心。
各人若肯承當。
普天必臻仁壽。
募修靈源洞疏 靈源勝概。
閩省奇觀。
今古名賢。
後先遊目。
托之吟詠。
镌之金石。
蓋斑斑可考也。
第歲月雲邁。
物力匪堅。
古亭古庵。
既已廢墜。
石垣石磴。
尤見荒頹。
凡登臨之士。
莫不動今昔之感。
興修之望也。
且床頭阿堵秘惜固為儉德。
而方外佳境。
收拾何異家園。
惟願有力大人。
幸垂留意焉。
雖博施濟衆。
堯舜猶病。
而樂山樂水。
亦仁智者之能事也。
不辭饒舌。
會有賞音。
新造大悲香像成修忏慶贊疏 皇清禦宇。
天下歸仁。
獨閩海未甯。
風鶴時警。
金戈鐵馬。
王師苦辛。
血海屍山。
生靈塗炭。
道霈與善人池大長。
觸目興懷。
乃同發願募衆。
修禮大悲忏法三年。
蓋欲哀感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
無礙大悲之心。
為大地蒼生。
忏悔罪障。
祈緻升平。
壬癸甲三春。
從事以來。
果見海波漸息。
山霧潛消。
風雨順時。
太平有象。
無不人人歡忭踴躍。
由是複募衆。
以旃檀香。
雕刻菩薩寶像一軀。
安奉法堂。
永充供養功德。
既竣。
複有修忏慶贊之舉。
第所費不資。
亦賴衆緣。
惟願有力大人達官長者。
幸為留意。
蓋大福德事。
須待大福德人。
即一香一花。
一瞻一禮。
但自正信中流出者。
莫非與觀世音無礙大悲之心。
同體無二。
登斯民于覺地。
贊皇圖于永年。
功有所歸。
事不唐設。
謹疏。
募塑大佛像? 鼓山大殿東尊佛像。
方四十載。
乃為蟻所壞。
或是當時施者信心不專故。
所作功德。
亦不堅固耳。
然法不孤起。
仗緣方生。
安知前佛化去。
不為後佛發起之緣乎。
監院成源。
始發意鑄鐵佛。
以垂永久。
第功程浩大。
未敢輕舉。
今輿議增塑為上。
以石柱為骨。
磚土為身。
漆布固其内。
黃金塗其外。
如此可保永無蟻患矣。
法華經雲。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或以七寶成。
鍮石赤白銅。
白蠟。
及鉛。
錫。
鐵。
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是知造佛。
乃成佛因緣。
不獨為人天福報而已。
自雙林滅度之後。
唯賴像教。
以啟迪群迷。
凡四衆人等。
于尊像之前。
燒香散華。
禮拜供養。
乃至發無上菩提之心。
皆藉是為增上緣。
其功德利益。
豈止區區為一身而已哉。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心耶佛耶。
元非二物。
敬疏大旨。
以告有緣。
南園建庵疏 白雲廨院前有南園。
延袤十餘畝。
環牆缭繞。
果木繁蔭。
倚鼓麓而面三山。
乃通霄路。
上别一區域也。
張在輝道友。
發願于中建小庵一所。
以祀普賢大士。
蓋普賢乃華嚴長子。
願行廣大。
彌綸法界。
盡未來際。
無有窮極。
在老之志。
其有取于此。
既已捐赀倡首。
而複命餘言以告同志。
敬為書其緣起。
當有賞音者耳。
文 普勸念佛放生文 夫人生于世。
百年光景。
能有幾何。
一息不來。
便是隔世。
萬般将不去。
唯有業随身。
當此之時。
欲念一句佛得麼。
欲放一生命得麼。
故我今日。
普勸世人。
毋論若貴若賤。
若富若貧。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可回頭着眼看破。
偷一日之間。
念三時之佛。
節浮濫之費。
救危厄之命。
作淨土正因。
植慈悲種子。
所謂念佛者。
非念他佛。
乃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彼佛夙有重誓。
攝受念佛衆生。
往生淨土故也。
放生者非放他生。
乃放自己多生。
六親眷屬。
以渠無始劫來。
曾與我互為父子兄弟諸親。
但改形易報。
不複相識故也。
何以知然。
阿彌陀經雲。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
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乃至雲。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十六觀經雲。
或有衆生。
若能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楞嚴經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上三經所雲。
豈非念阿彌陀佛者。
往生淨土之明證乎。
華嚴經雲。
一切衆生。
有命之者。
常生利益慈念之心。
尚不惡心惱諸衆生。
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
以重意而行殺害。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謂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
展轉因緣。
常為六親。
以親想故。
不應食肉。
梵網經雲。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應作是念。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如上三經所雲。
豈非放生者。
乃放自己多生眷屬之明證乎。
古德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何道可修。
今得生人道矣。
得聞佛言矣。
而不信不修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其娑婆淨土之鄙劣殊勝。
殺生放生之罪福因果。
俱廣載經文。
茲不繁贅。
惟高明者。
幸自博覽。
轉化未信。
功莫大焉。
普勸念佛文 夫人之情。
莫不厭苦而欣樂。
舍苦而取樂。
今有極苦。
而不知厭舍。
有極樂。
而不知欣取。
非大惑欤。
極苦者。
此堪忍世界。
生老病死。
種種逼迫是也。
極樂者。
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依正二報。
清淨莊嚴是也。
古德以衆生長迷。
不達苦樂之故。
乃合兩土。
而較量之曰。
此則血肉形軀。
有生皆苦。
彼則蓮華化生。
無生苦也。
此則時序代謝。
衰老日侵。
彼則寒暑不遷。
無老苦也。
此則有漏之身。
病苦交纏。
彼則報體清淨。
無病苦也。
此則七十者稀。
無常迅速。
彼則壽命無量。
無死苦也。
此則親情愛戀。
有愛必離。
彼則法性眷屬。
無愛别離苦也。
此則仇敵冤仇。
有冤必會。
彼則上善聚會。
無冤憎會苦也。
此則困苦饑寒。
貪求不足。
彼則衣食珍寶。
受用現成。
此則醜惡形骸。
根多缺陋。
彼則端嚴相好。
體有光明。
此則輪轉生死。
彼則永證無生。
此則修道難成。
彼則直階不退。
此則丘陵坑坎。
荊棘為林。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彼則黃金為地。
寶樹參天。
樓聳七珍。
花敷四色。
此則雙林已滅。
龍華未來。
彼則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此則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彼則與二上人。
親為勝友。
此則群魔外道。
惱亂正修。
彼則佛化一統。
魔外絕蹤。
此則媚色妖淫。
迷惑行者。
彼則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此則惡獸魑魅。
交煽邪聲。
彼則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二土較量。
境緣迥别。
而樂邦之勝。
其數無窮。
未能悉舉也。
今據此而審觀之。
娑婆之苦既如此。
西方之樂又如彼。
而世之人懵然。
乃不知欣之厭之。
取之舍之者。
皆由多生妄習。
蓋覆自心。
智慧不生。
晰理不明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世人莫不知有死。
而不為死後安置。
好去處者。
亦太錯矣。
所以世尊出世。
種種方便。
勸人念佛。
求生淨土。
無非指示人個去處底路頭耳。
阿彌陀經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夫一日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念佛。
尚得往生。
況一月一年。
乃至盡形壽。
一心念佛。
而不得往生者乎。
又觀無量壽佛經雲。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以惡業故。
應堕惡道。
若能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夫十惡之人。
十念之頃。
乘佛願力。
猶得滅罪。
而往生。
況正信之士。
百念千念萬念。
乃至不可說念。
而不得滅罪往生者乎。
故我普勸世人。
忙裡偷閑。
每日念佛。
或百或千或萬。
念訖填圈。
回向淨土。
一年既滿。
然後總算。
共念佛若幹萬。
記之于冊。
盡形受持。
漸積淨業。
現為佛光照燭。
罪滅福增遠為三聖接引。
必生淨土。
行實願實。
因真果真。
若肯信從。
是真法侶。
祭覺林警公 嗚呼惟公。
參博山禅。
禀石鼓戒。
直心直行。
無挂無礙。
覺林既茂。
覺華久開。
香風遍界。
拂去塵埃。
木馬逐風。
去無蹤迹。
坐斷今時。
千聖不識。
粢盛奉薦。
用表所思。
不起滅定。
其來歆斯尚飨。
祭部台李公 維康熙五年正月六日。
鼓山沙門道霈。
謹以香積之供。
奉奠于大檀越。
本省總督部院李公之靈。
而言曰。
于惟。
皇清奄有中土。
閩稱難治。
山高海阻。
辱公持節。
德威震霆。
發号施令。
山海以甯。
朝野紛紛。
鹹頌公德。
青如碧漢。
正如繩墨。
客歲王春來遊石鼓。
一見如舊。
辄傾肺腑。
進以戒善。
公乃唯然。
喜溢顔面曰。
願學焉。
别僅一年。
三遣訊。
我期再入山。
庶登慧舸。
胡意一疾永揖。
人間萬姓号呼。
如失所天。
餘物外人。
久絕情謂。
懷公正直。
不覺殒淚。
形雖幻故。
神本恒新。
長居人天。
護國祐民。
敢陳香供薦之。
靈幾願公不昧。
深味斯旨。
嗚呼尚飨。
祭方克翁 維康熙五年歲次丙午十月己亥朔二日。
鼓山湧泉寺沙門道霈。
謹汲龍泉烹鳳茗。
緻祭于大封君廣岩方公老居士之靈。
而言曰。
於戲。
道霈與老居士。
締世外交。
僅十載矣。
居士以我。
為般若船。
而我以居士。
為法城塹。
寒溫動靜。
顧盻周旋。
一出于誠。
非強也。
道霈之将去石鼓也。
居士誓以死留。
其辭氣慷慨激烈。
至于垂涕。
霈中心感動。
為之稅駕。
且十載以來。
手書淋漓。
存問無虛月。
久而愈敬。
不見少怠。
居士之為法為人何如也。
今秋居士。
以高年得疾。
令嗣聲木先生。
宦遊未旋。
而太夫人就養。
亦未嘗在側。
心甚憂懸。
不知所出。
乃率僧衆。
禱佛誦經。
仰祝壽祺。
遣侍往慰。
至載至三。
而居士竟緻香積遺手澤。
示永訣焉。
於戲。
尚忍言哉。
雖然居士之于世。
圓滿周備。
而無憾矣。
何者曰富。
曰貴。
曰壽。
曰子孫。
種種具足。
夫何憾之有。
且建開元之寶殿。
範靈源之洪鐘。
刻龍舒之淨土。
護諸山之叢林。
凡法門一切钜細。
莫不殚厥心力而為之。
是皆樹不朽于祇園。
資福慧于生生者也。
至于敦睦戚裡。
周恤茕獨。
爵愈高而德愈恭。
年愈老而力愈健。
和煦慈祥。
謙光恺悌。
信為福城大福德長者人也。
當其居疾也。
神思怡然。
絲毫不亂。
付囑後事。
一一分明。
正念堅凝。
坐以待盡。
是何異維摩诘之空諸所有。
唯置一床。
??疾而卧者欤。
及其将易箦也。
道霈遣僧。
餞以偈曰。
業卸娑婆界。
神歸淨土中。
本來無一物。
如鳥出樊籠。
居士見之欣然。
首肯移時即化。
則居士必乘其平生信力福力。
願行之力。
往生上品無疑矣。
以此觀之居士世間之福既如彼。
而出世之福又如此。
所稱圓滿周備。
而無憾者。
舍居士其誰耶。
而又何庸傷乎。
但念儒宗失其典型。
法門喪其外護。
風清月白之間。
永懷道誼。
不能忘情。
而時出涕焉。
由是謹奠以茗果。
而為文昭告于靈帏如此。
居士其鑒之乎。
於戲尚飨。
四警語 王岐崗道友。
關中人。
齊莊端謹。
與人無競。
然僧慮涉世堕乎。
四者之病。
乃乞餘。
作四警語。
以勉之。
故為拈儒佛之語。
互相發明。
是不獨為岐崗發藥。
蓋亦聊以自治雲。
忍辱 語曰。
小不忍。
則亂大謀。
法華曰。
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蓋世出世間之事。
莫不成于忍。
而敗于不忍。
彼果是而我非。
則過在我矣。
焉得不忍。
彼果非而我是。
則我心無愧矣。
安用較為故學道之士。
當達物我本空。
安心如地。
一任牛羊犬馬踐踏。
不生一念嗔恨之心。
是名忍辱。
和氣 語曰。
色厲而内荏。
乃穿窬之小人。
世尊以和言愛語。
開谕衆生。
必含笑先言。
蓋和者元氣也。
天地萬物之所由生者也。
一有不和。
則乖戾不祥之氣。
萃之厥身。
不可不誡。
故學道之士。
當平其心地。
恬其辭色。
使人人望見意消。
是名和氣。
慎言 易曰。
亂之所生也。
則言語以為階。
經雲。
守口如瓶。
蓋凡夫三業中。
唯口業為最重。
興邦喪邦。
在乎一言。
一言既出。
驷馬莫追。
不可不慎。
故學道之士。
凡有所欲言。
當籌之于心。
揆之于理。
離諸謟曲。
質直無僞。
然後發之。
無不合轍。
是名慎言。
節食 易曰。
節飲食。
遺教曰。
節身時食。
蓋欲界衆生。
依食而住。
一有不節。
百病是起。
至于殒命。
不可不謹。
故學道之士。
調身有則。
方饑而食。
将飽而止。
卻病延年端在乎。
此是名節食。
偈 示自庵禅人 父母未生前一句。
百千佛祖也難知。
今日與君親說破。
石牛吞卻木羊兒。
示希聲禅人 現成一句彌陀佛。
日用尋常塞口門。
一旦忽然親念出。
百千相好耀乾坤。
曾維輔居士薦妣索偈 人生貴知有。
乃不負所天。
百世祇彈指。
三心疾逝川。
衣珠原晃耀。
宅藏本完全。
一悟無生理。
超然出蓋纏。
示豎極禅人 出家本為度生死。
豈肯甘為粥飯僧。
一句話頭參不徹。
諸方禅會枉擔簦。
腳跟站定偷心滅。
寶藏掀開家業興。
不向此時尋活路。
履霜誠恐至堅冰。
示僧 浮生有盡日。
世事無了時。
是誰能猛省。
來此學無為。
三衣堪忍凍。
一缽自忘饑。
蓮花開水面。
亭亭出污泥。
示郭瞻卿居士 西方去此不遙。
隻在當人一念。
念染五濁即生。
念淨九蓮即現。
裂破娑婆愛網。
放出彌陀舊面。
惟有大智丈夫。
方能具此利劍。
牟迦醯牟尼歸迦毗羅國 本是西天真梵種。
卻來東土禮文殊。
支那遊遍還歸去。
須信驅驅不在途。
贈至善禅人監造三塔 忍寒耐暑不辭勞。
運石搬泥興轉高。
五百年前曾着力。
用來殊不費纖毫。
奉挽空隐和尚 博山法擔荷師肩。
一旦如何便出纏。
缽袋有傳名可謝。
家風無恙道長堅。
木人踏破澄潭月。
石女掀開劫外天。
每憶尊慈今已矣。
靈帏望拜淚如漣。
一脈監院化修路 本是一條大道。
年深崩壞難行。
大家出手修理。
世界從茲坦平。
壽輝生道友四十初度 一自??紅塵。
心心在問津。
觀河無異見。
慕道有全神。
壽量來祇劫。
年華秀小春。
夙根原不惑。
何必羨松筠。
示知化上座 夢裡身心休執着。
鏡中世界莫貪求。
眼光照破三千界。
更有玄關在上頭。
次韻陶季深居士入山聽法 此道知君能默識。
芟開覺路間荊棘。
幅巾杖屦入山來。
魔火燒空早已熄。
人生學道貴志真。
要從這裡脫根塵。
親嘗一滴曹溪水。
頓淨人間熱惱心。
寄龍山古雪和尚 天童老牯将八十。
産下一麟獨超逸。
西江吸盡起波瀾。
千山萬山皆洋溢。
年來懶動說禅口。
歸卧龍山藏北鬥。
慕膻之蟻競趨之。
卻教萬象師子吼。
我昔曾登太白峰。
與師志趣可符同。
彼此機緣各有在。
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