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為霖和尚餐香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蓊蔚。
泉竹清泚。
坐铙钹而面金鳌。
頗稱形勝。
遂捐衣盂貿得之。
結屋數楹。
于其上額曰大照。
時崇祯癸未夏也。
至順治丁酉。
徒衆雲集。
而庵狹無所容。
遂募衆鸠工。
鼎建大殿。
照廊兩庑。
又于左臂。
建樓五間。
右臂為齋堂庖廚。
更立田為香燈之需。
建塔為歸藏之地。
而大照道場。
煥然遂為一方勝刹矣。
今照公年逾古稀。
而精神矍铄。
修淨業課法華。
日無??暇。
而諸徒子輩。
皆能深體師心。
克勤煉行。
亭亭物外。
不染世氛。
豈非能仰遵如來明誨。
而為末法真比丘耶。
高足無涯上人實始終厥事。
特乞餘文。
刊石以垂永久。
照公道行。
餘素所敬慕。
故不辭荒蕪。
而漫為之書。
鼎建毫光閣餐香堂記 夫僧預三寶之數。
為人天大福田。
四海同居。
合和無诤。
同法而修。
同堂而食。
乃期趨乎大同之道也。
物無巨細。
一歸招提。
便屬十方。
或私之者。
得無量罪。
千佛出世。
不通忏悔。
金口凜然。
詳載經律。
鼓山自梁開平神晏國師。
肇建叢林。
禅祖相承。
八十餘代。
至天啟丁卯。
博山無異和尚開法茲山。
龍象雲從。
乃于大殿之東。
建堂五楹。
西向為應供之所。
逮崇祯甲戌。
先師永覺老人。
來主當山。
重建寺宇。
乃改堂南向。
縱五丈三尺。
廣六丈六尺。
而兩分之。
前為齋堂。
後為庫寮。
先師既沒。
道霈忝承遺烈。
繼守山門。
僧衆日集。
而堂狹無所容。
有大檀那楊公諱士傑法名太隆者。
關東蓋州衛人。
為 靖南王耿公之姻戚也。
随駕入閩。
休官多暇。
每策馬登山。
傾心問道。
一旦智種頓發。
慨然願捐赀。
撤去故屋。
命工掄材。
即其址建大閣五楹。
上為庫寮。
凡檀信所施。
六和所需。
皆出内于此。
顔曰毫光。
取如來白毫相中一分功德。
蔭庇子孫之義。
下通為齋堂。
足容五百僧。
列坐而食。
顔曰餐香。
取維摩诘請飯香積。
飯諸大衆之義。
起工于康熙六年丁未二月念有一日。
告竣于本年閏四月念有八日。
共費白金六百餘兩。
不求他緣。
皆居士一人獨任。
可謂難能也。
南閻浮提衆生。
以财為命。
即藏有朽貫。
倉有陳紅。
未肯輕以與人。
今居士乃欣然揮金。
以成斯閣。
藏貯招提物。
供養十方僧。
苟非于三寶真淨福田中。
夙植善根。
深生正信。
疇克爾耶。
且僧者佛祖所自出。
供僧即供佛。
其所得福德。
曷可思議。
故為記之。
勒諸貞珉。
以垂永久雲。
序 四家頌古序 古公案無頌。
頌自汾陽始。
陽之後雪窦繼之。
号稱頌古之聖。
嗣是諸家皆有頌。
洞上頌名最著者三人。
投子青。
丹霞淳。
天童覺是已。
頌無評。
評自圓悟始。
悟之後。
萬松林泉繼之。
悟評雪窦。
松評天童。
林泉評丹霞與投子。
是已。
後人合之。
目為四家頌古。
禅者倚為指南。
予以為。
道本離言。
言莫之及。
古尊宿為物作則。
臨機拈出。
如石火電光。
苟非眼辨手親。
早是白雲萬裡。
所以頌之者。
猶寫鳥迹于空中。
數魚蹤于澗底。
但仿佛于想像之間而已。
況又從而評之哉。
雖則慈悲之故。
有此落草之談。
不知如水益乳轉失本味。
識者惜之。
茲特删去評唱。
錄其本頌。
壽諸剞劂。
以公天下。
傥有本色衲僧。
一見心許。
則餘是刻。
功不唐捐。
如謂不然。
自有諸師之評本在。
刻佛果圓悟禅師法語序 達祖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而曹溪猶雲。
說個直指。
早是曲了也。
矧乎後代牽枝引蔓。
說參究說踐履。
以至種種關防。
得非以實法系綴人。
而背祖宗之明訓耶。
是大不然。
蓋衆生根性。
萬有不同。
上根利智。
單刀直入。
固所不論。
若中下之機。
未能領荷。
全賴至人間出。
苦口垂慈。
曲施方便。
不然。
何以救末流之幹慧。
起狂學之痼疾哉。
宋圓悟禅師。
飽參諸方。
備嘗艱苦。
後于演祖聲色中。
頓斷命根。
遂嗣其法。
故其示徒法語。
皆自真參實悟。
力踐純養中來。
所以能攻人之偏蔽。
?人所未至。
杲大慧。
禅中傑也。
于大悟之際。
乃為渠曰。
正好參禅。
又雲。
一切但低細和合。
先防自犯三業。
提向上那一着子。
教兄弟日有趣向。
至于虎丘隆。
佛智??。
華藏民。
皆一代偉人。
其教之修己之方。
接人之要。
亦靡不委曲周至。
不緻滲漏而後已。
今之學者。
資禀志氣。
較大慧輩。
不啻霄壤之隔。
而又弁髦參悟操履之功。
妄欲荷擔佛祖重任。
是奚異跛鼈而逐飛龍。
凡庸而希梵位哉。
師嘗有言。
同學之中。
唯龍門智海。
昔嘗熟與究明。
但逢緣遇境。
莫不管帶。
何止此生而已。
窮未來際。
證無量聖身。
也未是他泊頭處。
迹斯語也。
則當時之知此者。
蓋亦鮮矣。
又何怪乎今之世哉。
霈生也晚。
且驽鈍無似。
每思唐宋法運之隆。
龍象之盛。
未嘗不心飛神馳。
将奮力而企及之。
不可得也。
茲于師全錄中。
得此法語讀之。
如暗遇明。
如貧人得寶。
霈雖不敏。
請事斯語。
故手錄出。
将镌闆别行于世。
客有難于予曰。
此濟家語耳。
子業洞宗。
不本宗是圖。
而亟亟于他宗之語。
毋乃迂乎。
予應之曰。
佛法者自心之佛法也。
雖建立門戶。
有若不同。
而究竟窮極。
豈有二緻。
故師有雲。
佛法本無彼此。
諸宗皆六祖下兒孫。
若謂我臨濟宗須得我宗派盛。
甯粉身碎骨。
終不作此見解。
予何人斯。
顧敢别生異見乎。
客慚而退。
因并筆之。
以冠諸卷首。
重刻天如禅師淨土或問序 昔世尊于三乘教外。
别示淨土一門。
詳開九品。
普接三根。
本是至簡至易之道。
又是難信難解之法。
故經雲。
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可見能谛信淨土者。
乃是多福德。
多因緣之人也。
近世參禅未得旨者。
樂談向上。
佛祖在所诋诃。
心性亦複掃蕩。
況教令念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是猶資章甫而适越。
匪徒無用。
反滋鄙笑。
昔永明壽禅師作四料揀。
以禅淨二門。
抑揚誡勸。
政為此輩耳。
其意。
蓋謂參禅者。
縱得一念。
從緣領悟。
猶有無始習氣。
一生功行。
未能卒盡。
若不求生淨土。
親觐諸佛。
以自磨煉。
久居娑婆。
則有陰境之患。
故有十人九錯路之誡。
念佛者雖現在未曾開悟。
而一生彼國。
即階不退。
一見彌陀。
即悟無生。
故有萬修萬人去之勸。
夫永明為法眼嫡孫。
不專以本分事接人。
而乃于淨土一門。
曉曉若此。
是豈無故而然耶。
學者盍深思之。
天如和尚得法天目。
禅淨圓融。
固是家法。
又慮禅者。
不達永明料揀之旨。
乃作淨土或問一書。
自立主客。
反覆酬诘。
釋其群疑。
示其修法。
?其怠惰。
然皆博引大經大論及諸祖成言。
以證其說。
以生其信。
餘觀淨土諸書。
不啻汗牛。
求其婆心苦口。
克的示人。
無出或問。
是不獨為淨土指南。
實乃禅學者之金針也。
铨部林公。
涵齋居士。
長齋繡佛。
栖心禅淨者有年。
痛今時禅者。
務虛名忽實踐。
弁髦淨土。
自失法利。
深可悲怋。
乃特倡刻是書。
庶幾藥其萬一。
是亦永明天如之心也。
命餘一言。
以發其意。
勸贊淨土。
本屬夙懷。
不敢以不文辭。
漫為識諸簡首。
靈石曹源禅師語錄序 夫知識有明眼。
衲子有正因。
一見一語。
畢世不忘。
苟師家眼目不明。
學者行腳因地不真。
即使久依座下。
親相授受。
但彼此欺诳而已。
何益于道哉。
靈石曹源禅師。
早歲與青林越山二公。
結伴參禅。
遍曆諸方。
如顯聖金粟。
皆久親炙之。
不契。
乃振錫返閩。
見博山于石鼓。
深蒙錐劄。
領旨言外。
遂傾心師事之。
及博山歸。
而三師複同掩關于延之寶善。
凡六載。
共相砥砺。
先真寂老人。
甚器重之。
時扣關而入。
與之盤錯。
及老人歸杭。
而三師亦即出關返福州。
越師隐鼓山之調象庵終焉。
而曹師偕青師。
隐長基嶺之松庵。
前後凡三十載。
青師善藏其用。
深蓄厚養。
今年八十有三。
而慧光渾圓。
如出水芙蕖。
亭亭物外。
天下不得而物色之。
曹師乃俯随衆請。
出住靈石。
剪荊棘驅虎豹。
革故鼎新。
升堂入室。
煥然一代中興矣。
乃客冬化去。
其子??寒輝。
錄其語示餘。
且徴序焉。
餘觀其拈弄抛擲。
皆自真參實踐中來。
非世掠虛之輩可得而仿佛。
但出世未久。
遽掩化權。
不獲盡展厥蘊。
以光顯祖道。
深為法門惜耳。
按師自題真贊雲。
新豐之孫。
博山之子。
觀此則知其心。
嗣之已非一日。
即博山在常寂光中。
亦當熙然微笑。
不至于橫點首。
蓋師家之眼目。
與學者之因地。
兩相會遇。
明感暗合。
有終不可得而忘者矣。
是為序。
丫山晦杲禅師語錄序 晦杲禅師怙公。
久依博山法席。
深有所證入。
既而一衲參方。
深埋頭角。
方是時。
密雲老人盛化天童。
中興臨濟之道。
座下龍象蹴踏。
常不減千衆。
公隐居雜務寮。
行業精苦。
一衆敬畏。
崇祯丁醜冬。
餘至山。
适公起單去。
每聞飽參弟兄稱歎公不少。
置心慕之。
恨未之見也。
未幾。
聞其出世羅浮丫山兩處。
道風大播。
龍天推出。
果不容埋沒矣。
後三十年。
公塔木已拱。
始得其錄讀之。
喟然歎曰。
此後學參禅榜樣也。
今時無複此等人物矣。
觀其拈弄。
皆自實地中流出。
其所作歌偈。
雖多不協音律。
而受用處不淺。
然皆信口而說。
信筆而書。
不容人改竄一字。
其不為文字相所縳如此。
而皮相者。
乃以是病之。
不知此老長處。
正在此也。
夫攢花簇錦。
勾章辣句。
如今之三家村土地廟。
稱堂頭和尚者。
如稻麻竹葦。
是豈可與公同日而語哉。
蓋公真操實踐。
親自博山爐鞴中出。
且遍見前輩有道尊宿。
及其出世。
乃說自己心中所證法門。
語言工拙不計也。
中孚上人從公得度。
居士樊君蒼雪歸依門下。
且親見其臨終書偈坐脫一段因緣。
特入山請餘較閱。
重刻流通。
餘嘉其志。
不避僭越。
細為仇較。
凡字之訛者正之。
句之滞者疏之。
間有繁冗者删之。
如是而已矣。
不敢别加色澤。
以失其本真也。
公在常寂光中。
必以餘為知言。
而亦藉此。
與公神交于無間雲。
靈石寺志序 山川顯晦有時。
人遇山川有緣。
苟非其時。
非其緣。
雖有若無。
遇猶不遇也。
靈石為玉融古刹。
創于唐興于宋。
實曹山耽章禅師脫白處。
其主席皆宗門巨匠。
如佛心才山堂洵。
備載傳燈諸書可考也。
入明??衰。
至萬曆初。
殿宇圮毀。
僧徒淪沒。
同我禅師以邑名諸生。
挂冠披缁。
栖止其中。
徒衆雲從。
行業精苦。
晨鐘夕梵。
稍複清規。
葉文忠公過訪贈詩。
有安得舍身從老衲。
坐看初地布黃金之句。
其見重如此。
同公涅槃後。
上首弟子曹源[泳-永+(盈-又+夕)]公繼之。
重建法堂。
請方冊大藏經。
以本分事訓徒。
諸徒子皆能仰遵遺範。
克肖前懿。
靈石之名。
遂骎骎然有聞矣。
今夏施虹澗郭孟履兩先生。
幅巾杖履。
相約來遊。
淹留旬日。
攀蘿緣磴。
搜剔諸名勝。
其朱晦翁張徽蔣之奇程師孟諸賢題詠。
皆于苔藓中扪得之。
複得宋參軍許難十五景詩。
又作記序。
詳紀其事。
且率諸巨卿名公和朱夫子葉文忠諸作。
前後搜羅。
共得若幹首。
集成钜帙。
列為四篇。
曰形勝。
曰僧寶。
曰建置。
曰藝文。
而茲山之嵓巒樹石。
殿閣樓台。
名僧碩儒。
佳文麗句。
大概已見。
靈石諸勝。
從此當益大著于世矣。
豈非時哉。
兩先生當代名公卿。
所遇極通。
顯然猶雅。
留意名山一景一人。
一泉一石。
廣探博采。
亹亹不倦。
苟非于茲山。
夙有因緣。
疇克爾耶。
書成将付梓以行。
命餘弁首。
餘愧不文。
無以發兩先生之幽懷雅趣。
為此山增重。
聊舉時緣二義塞白。
兩先生其不以我為誕乎。
禅影草題辭 溫陵素稱佛國。
而近代禅學尤盛。
有郭台在道人。
世本閥閱。
幼讀書攻詩文。
年二十餘。
屏去所習。
為先師座下五戒弟子。
靜居守志。
長齋參禅。
又三十餘年。
每以所得。
形諸偈頌。
時與諸老師碩衲。
問答酬唱。
餘開法桑蓮。
來求圓菩薩戒。
以所著禅影草一冊求證。
究觀其見地平實。
句法老練。
靈機慧質。
得自天性。
第惜坐在理路。
不免為知見所使。
果能勇撥塵緣。
力探道赜。
破無始之迷關。
了向上之大事。
則空室妙總。
又是一個再來也。
餘日望之。
道人其勉諸。
謝飛卿道友六十壽序 壽居五福之首。
古今之所共尚。
然皆以歲月為壽耳。
夫以有限色身。
與無窮之歲月。
互相摩蕩。
其能勝之者。
甯有幾人哉。
何者。
吾人莫不禀父母之氣。
受四大之身。
自堕地以來。
生住異滅。
更互貿遷。
刹那不住。
所以自童而壯而老。
皆念念密移。
而昧者不覺。
即莊生之論大年也。
以大椿八千歲為春。
八千歲為秋。
而悲夫彭祖。
達人洞觀。
亦朝菌蟪蛄耳。
何壽之可言。
夫真壽者。
人之神明也。
如鹽在水。
如膠在色。
量包乾坤而不大。
明逾日月而不光。
盤根空劫。
垂蔭萬象。
雖示生而不為生之所流。
示滅而不為滅之所變。
刹那洞貫十世。
微塵橫亘十方。
匪有假于他術。
乃自性之常分耳。
善慧大士曰。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吾嘗以此自壽。
今敢以壽吾飛卿道兄。
蓋将與道兄。
立足威音之先。
而握手樓至之後。
坐水月之道場。
修空花之佛事。
轉娑婆為淨土。
變地獄為天宮。
如一衆生未成佛。
誓不于此取泥洹。
其為壽地。
甯有量乎。
即述此為飛兄六十壽言。
亦使世人知有此真壽。
不徒以色身歲月。
為活計也。
區區九如之頌。
顧可同日而語哉。
張在輝道友六十壽言 康熙丁未秋八月念有一日。
乃在輝張公花甲初周令辰。
蓮社諸友。
請餘一言。
為公南山之祝。
餘與公道交。
餘十載矣。
見其兩丈夫子。
挺然玉立。
孝友醇至。
克世其家。
諸孫曾疊起方進。
而未艾公。
可謂向平累畢世間福德無事人也。
而公則未肯以此自安。
乃從朝至暮。
矻矻孜孜。
或為法門。
營辦佛事。
或為戚裡。
挫銳解紛。
無??刻暇。
至于為鼓山。
散累僧之殘田。
冊膳僧之稅米。
規模區畫。
殚厥心力。
無不為千年常住之計者。
其好善樂施之心。
與恤貧赴急之意。
皆得之天性。
自少至老。
志不少衰。
且年來神益王。
體益豐。
而心益仁慈寬厚。
則公之壽量。
已見諸行事。
形諸肢體矣。
惡俟餘言之祝哉。
抑嘗聞之。
古德雲。
福觀人量。
壽觀人之用心。
二者公皆有焉。
何者。
往歲當散田時。
裡人欲私其所有者。
以蠢語侵公。
公恬然不介。
默然無辯。
及其事告成。
而公毫無所染。
其人始大慚服。
以此知。
公之量與用心。
皆福壽之相也。
惡俟餘言之祝哉。
雖然。
世間福壽。
公備有矣。
然更有進者。
吾覺皇氏之教人一句彌陀。
澄清五濁。
期生淨土。
受法性身。
供諸佛于晨朝。
度群生于曠劫。
出五陰窟宅。
裂三界樊籠。
劫火洞然而不焦。
大浸稽天而不溺。
無起無盡。
不滅不生。
直至成佛。
永不退轉。
此出世間之真福真壽也。
因并書之。
以為公大年之祝。
題? 書禅源诠後 禅源诠都序。
以餘所見。
凡三本。
一南藏。
一楞嚴。
一雲栖。
楞嚴與藏本同。
藏本注腳蛇足。
而字多亥豕。
雲栖本削正是矣。
而獨于本文。
添減字句處。
不無臆見。
細觀文意。
上下不相連屬。
猶不若藏本之為妥。
然後知非出大師筆。
或大師化後。
門人所刻也。
今乃以三本虛心參酌。
務成善本。
付梓流通。
讀者試一較勘。
其得失可知也。
題佛牙 或疑此牙非是佛牙。
而嘲予起塔者。
予謂。
是否俱無所考。
但予見建州開元越州顯聖。
所供佛牙。
皆相類故塔之。
且佛十身中。
有衆生身國土身。
然則一切世間。
若依若正。
皆是如來清淨法身。
況此牙乎。
即如世人用金銀銅鐵。
土木寶石。
緻作佛像。
固不可執定謂是佛。
亦不可執謂非佛。
況巍巍寶塔。
使見者睹相起信。
發菩提心。
悟入實相。
何不可之有乎。
書憨山大師壽昌語錄題辭後 壽昌師翁。
撾毒鼓于萬曆間。
中其毒而死者。
實繁有徒。
而博山鼓山。
相繼而起。
尤為顯著。
今觀憨山老人。
題壽昌語錄。
謂壽昌钁頭。
大似黃面衣缽。
此語不減靈山葛藤。
又被盡底觑破矣。
至謂聞聲中毒。
與感悟流涕如空生。
不知能得幾何人者是中毒最深。
感悟流涕最切者。
無如此老人也。
豈可謂天下無知心之人哉。
辛醜冬日。
偶閱老人夢遊全集。
見此題辭。
遂錄冠師翁語錄卷首。
倘天下後世有見此錄。
而中毒流涕者。
是又老之所發起也。
題洪紫農先生墨迹 餘至溫陵。
首晤紫農先生。
見其為人脫略機械。
飄然塵垢之外。
功名利祿。
雜然陳前。
竟無以奪其志。
又縱觀其所書紫陽九曲詩帖。
峻骨擎天。
匠心獨出。
一點一畫。
不肯落晉宋人圈缋。
然後知斯人為希世之人。
而斯書為希世之書。
政當與斯文。
并傳萬世而無弊者也。
昔人謂。
論書當兼論其平生。
顔魯公書借不工。
尤當為希世之寶。
況又工耶。
餘于先生亦雲。
為池心宇道友題畫 澄公筆底溪山。
心老胸中丘壑。
兩人蓦劄相逢。
不覺一時呈露。
古松偃蹇。
崖石嵯峨。
木橋流水自縱橫。
茅舍竹籬盡疏曠。
亭下對坐晤語者。
餘與心老。
共話無生也。
有客扶杖度橋而來者。
不知為誰。
觀其意欲尋餘二人共商底事。
蓋有道之士也。
遠峰之外。
更有洞天。
澄公筆寫不出。
心老想所不到。
餘亦嗒然忘言矣。
黃子漸戒弁言 佛戒廣矣。
然必以殺戒為首者。
以其情最慘。
業最重。
果報最苦故也。
世人啖肉習深。
不能頓斷。
姑令漸戒。
此黃子救世之心也。
經月六齋十齋。
年三長齋。
與孔之不綱不射。
孟之不見不聞。
是又黃子之注腳也欤。
書成索餘弁言。
此餘素所樂道。
漫為書諸簡首。
題清明上河圖 宇宙之間。
總是一幅大畫。
今觀??實父所作。
清明上河圖。
又是畫上作畫。
雖則山川形勝。
街市縱橫。
車馬骈鬧。
人物紛錯。
極其精妙。
要之九牛一毛。
楊天衢居士家藏此卷。
命餘題後。
不免于一毛端上。
又加一番點染耳。
此卷且止。
隻如宇宙間。
那一幅大畫。
畢竟是誰所作。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鐮。
題揭缽圖 馬法秀東王公家。
藏元人錢舜舉所畫。
鬼子母揭缽圖。
極其精妙。
經雲。
母有萬子。
皆為鬼王。
兇獰暴惡。
日食人子。
人民不堪。
往白于佛。
佛取其幼子賓迦羅。
藏于缽底。
母率諸鬼子。
所謂草木神。
舍宅神。
山神。
石神。
禽蟲神等。
悉皆奔赴。
各展神力。
挽其天車。
求賓迦羅。
而不可得。
其慞惶之狀。
哀戀之情。
極其肖似。
因思鬼子母。
日殺人子啖之而不厭。
一旦失其己子。
推求尋覓。
号天泣地。
無所不至。
及見世尊。
但令其推愛子之心。
以愛人之子。
當下殺心即滅。
矢志歸戒。
證須陀洹果。
且發大願。
福庇群生。
凡國中人民無子。
從我求子者。
悉皆與之。
以此觀之。
轉凡成聖。
隻在一念之間而已。
何難之有哉。
此卷不獨繪畫之妙。
其警世之意良深。
秀公蓄此。
以遺子孫。
豈無意哉。
敬為識諸卷末。
題合圭亭石塔 亭曰合圭者。
蓋取澗上巨石得名也。
亭中古有阿育王塔。
不知建自何年。
由頂及座石皆毀缺
泉竹清泚。
坐铙钹而面金鳌。
頗稱形勝。
遂捐衣盂貿得之。
結屋數楹。
于其上額曰大照。
時崇祯癸未夏也。
至順治丁酉。
徒衆雲集。
而庵狹無所容。
遂募衆鸠工。
鼎建大殿。
照廊兩庑。
又于左臂。
建樓五間。
右臂為齋堂庖廚。
更立田為香燈之需。
建塔為歸藏之地。
而大照道場。
煥然遂為一方勝刹矣。
今照公年逾古稀。
而精神矍铄。
修淨業課法華。
日無??暇。
而諸徒子輩。
皆能深體師心。
克勤煉行。
亭亭物外。
不染世氛。
豈非能仰遵如來明誨。
而為末法真比丘耶。
高足無涯上人實始終厥事。
特乞餘文。
刊石以垂永久。
照公道行。
餘素所敬慕。
故不辭荒蕪。
而漫為之書。
鼎建毫光閣餐香堂記 夫僧預三寶之數。
為人天大福田。
四海同居。
合和無诤。
同法而修。
同堂而食。
乃期趨乎大同之道也。
物無巨細。
一歸招提。
便屬十方。
或私之者。
得無量罪。
千佛出世。
不通忏悔。
金口凜然。
詳載經律。
鼓山自梁開平神晏國師。
肇建叢林。
禅祖相承。
八十餘代。
至天啟丁卯。
博山無異和尚開法茲山。
龍象雲從。
乃于大殿之東。
建堂五楹。
西向為應供之所。
逮崇祯甲戌。
先師永覺老人。
來主當山。
重建寺宇。
乃改堂南向。
縱五丈三尺。
廣六丈六尺。
而兩分之。
前為齋堂。
後為庫寮。
先師既沒。
道霈忝承遺烈。
繼守山門。
僧衆日集。
而堂狹無所容。
有大檀那楊公諱士傑法名太隆者。
關東蓋州衛人。
為 靖南王耿公之姻戚也。
随駕入閩。
休官多暇。
每策馬登山。
傾心問道。
一旦智種頓發。
慨然願捐赀。
撤去故屋。
命工掄材。
即其址建大閣五楹。
上為庫寮。
凡檀信所施。
六和所需。
皆出内于此。
顔曰毫光。
取如來白毫相中一分功德。
蔭庇子孫之義。
下通為齋堂。
足容五百僧。
列坐而食。
顔曰餐香。
取維摩诘請飯香積。
飯諸大衆之義。
起工于康熙六年丁未二月念有一日。
告竣于本年閏四月念有八日。
共費白金六百餘兩。
不求他緣。
皆居士一人獨任。
可謂難能也。
南閻浮提衆生。
以财為命。
即藏有朽貫。
倉有陳紅。
未肯輕以與人。
今居士乃欣然揮金。
以成斯閣。
藏貯招提物。
供養十方僧。
苟非于三寶真淨福田中。
夙植善根。
深生正信。
疇克爾耶。
且僧者佛祖所自出。
供僧即供佛。
其所得福德。
曷可思議。
故為記之。
勒諸貞珉。
以垂永久雲。
序 四家頌古序 古公案無頌。
頌自汾陽始。
陽之後雪窦繼之。
号稱頌古之聖。
嗣是諸家皆有頌。
洞上頌名最著者三人。
投子青。
丹霞淳。
天童覺是已。
頌無評。
評自圓悟始。
悟之後。
萬松林泉繼之。
悟評雪窦。
松評天童。
林泉評丹霞與投子。
是已。
後人合之。
目為四家頌古。
禅者倚為指南。
予以為。
道本離言。
言莫之及。
古尊宿為物作則。
臨機拈出。
如石火電光。
苟非眼辨手親。
早是白雲萬裡。
所以頌之者。
猶寫鳥迹于空中。
數魚蹤于澗底。
但仿佛于想像之間而已。
況又從而評之哉。
雖則慈悲之故。
有此落草之談。
不知如水益乳轉失本味。
識者惜之。
茲特删去評唱。
錄其本頌。
壽諸剞劂。
以公天下。
傥有本色衲僧。
一見心許。
則餘是刻。
功不唐捐。
如謂不然。
自有諸師之評本在。
刻佛果圓悟禅師法語序 達祖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而曹溪猶雲。
說個直指。
早是曲了也。
矧乎後代牽枝引蔓。
說參究說踐履。
以至種種關防。
得非以實法系綴人。
而背祖宗之明訓耶。
是大不然。
蓋衆生根性。
萬有不同。
上根利智。
單刀直入。
固所不論。
若中下之機。
未能領荷。
全賴至人間出。
苦口垂慈。
曲施方便。
不然。
何以救末流之幹慧。
起狂學之痼疾哉。
宋圓悟禅師。
飽參諸方。
備嘗艱苦。
後于演祖聲色中。
頓斷命根。
遂嗣其法。
故其示徒法語。
皆自真參實悟。
力踐純養中來。
所以能攻人之偏蔽。
?人所未至。
杲大慧。
禅中傑也。
于大悟之際。
乃為渠曰。
正好參禅。
又雲。
一切但低細和合。
先防自犯三業。
提向上那一着子。
教兄弟日有趣向。
至于虎丘隆。
佛智??。
華藏民。
皆一代偉人。
其教之修己之方。
接人之要。
亦靡不委曲周至。
不緻滲漏而後已。
今之學者。
資禀志氣。
較大慧輩。
不啻霄壤之隔。
而又弁髦參悟操履之功。
妄欲荷擔佛祖重任。
是奚異跛鼈而逐飛龍。
凡庸而希梵位哉。
師嘗有言。
同學之中。
唯龍門智海。
昔嘗熟與究明。
但逢緣遇境。
莫不管帶。
何止此生而已。
窮未來際。
證無量聖身。
也未是他泊頭處。
迹斯語也。
則當時之知此者。
蓋亦鮮矣。
又何怪乎今之世哉。
霈生也晚。
且驽鈍無似。
每思唐宋法運之隆。
龍象之盛。
未嘗不心飛神馳。
将奮力而企及之。
不可得也。
茲于師全錄中。
得此法語讀之。
如暗遇明。
如貧人得寶。
霈雖不敏。
請事斯語。
故手錄出。
将镌闆别行于世。
客有難于予曰。
此濟家語耳。
子業洞宗。
不本宗是圖。
而亟亟于他宗之語。
毋乃迂乎。
予應之曰。
佛法者自心之佛法也。
雖建立門戶。
有若不同。
而究竟窮極。
豈有二緻。
故師有雲。
佛法本無彼此。
諸宗皆六祖下兒孫。
若謂我臨濟宗須得我宗派盛。
甯粉身碎骨。
終不作此見解。
予何人斯。
顧敢别生異見乎。
客慚而退。
因并筆之。
以冠諸卷首。
重刻天如禅師淨土或問序 昔世尊于三乘教外。
别示淨土一門。
詳開九品。
普接三根。
本是至簡至易之道。
又是難信難解之法。
故經雲。
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可見能谛信淨土者。
乃是多福德。
多因緣之人也。
近世參禅未得旨者。
樂談向上。
佛祖在所诋诃。
心性亦複掃蕩。
況教令念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是猶資章甫而适越。
匪徒無用。
反滋鄙笑。
昔永明壽禅師作四料揀。
以禅淨二門。
抑揚誡勸。
政為此輩耳。
其意。
蓋謂參禅者。
縱得一念。
從緣領悟。
猶有無始習氣。
一生功行。
未能卒盡。
若不求生淨土。
親觐諸佛。
以自磨煉。
久居娑婆。
則有陰境之患。
故有十人九錯路之誡。
念佛者雖現在未曾開悟。
而一生彼國。
即階不退。
一見彌陀。
即悟無生。
故有萬修萬人去之勸。
夫永明為法眼嫡孫。
不專以本分事接人。
而乃于淨土一門。
曉曉若此。
是豈無故而然耶。
學者盍深思之。
天如和尚得法天目。
禅淨圓融。
固是家法。
又慮禅者。
不達永明料揀之旨。
乃作淨土或問一書。
自立主客。
反覆酬诘。
釋其群疑。
示其修法。
?其怠惰。
然皆博引大經大論及諸祖成言。
以證其說。
以生其信。
餘觀淨土諸書。
不啻汗牛。
求其婆心苦口。
克的示人。
無出或問。
是不獨為淨土指南。
實乃禅學者之金針也。
铨部林公。
涵齋居士。
長齋繡佛。
栖心禅淨者有年。
痛今時禅者。
務虛名忽實踐。
弁髦淨土。
自失法利。
深可悲怋。
乃特倡刻是書。
庶幾藥其萬一。
是亦永明天如之心也。
命餘一言。
以發其意。
勸贊淨土。
本屬夙懷。
不敢以不文辭。
漫為識諸簡首。
靈石曹源禅師語錄序 夫知識有明眼。
衲子有正因。
一見一語。
畢世不忘。
苟師家眼目不明。
學者行腳因地不真。
即使久依座下。
親相授受。
但彼此欺诳而已。
何益于道哉。
靈石曹源禅師。
早歲與青林越山二公。
結伴參禅。
遍曆諸方。
如顯聖金粟。
皆久親炙之。
不契。
乃振錫返閩。
見博山于石鼓。
深蒙錐劄。
領旨言外。
遂傾心師事之。
及博山歸。
而三師複同掩關于延之寶善。
凡六載。
共相砥砺。
先真寂老人。
甚器重之。
時扣關而入。
與之盤錯。
及老人歸杭。
而三師亦即出關返福州。
越師隐鼓山之調象庵終焉。
而曹師偕青師。
隐長基嶺之松庵。
前後凡三十載。
青師善藏其用。
深蓄厚養。
今年八十有三。
而慧光渾圓。
如出水芙蕖。
亭亭物外。
天下不得而物色之。
曹師乃俯随衆請。
出住靈石。
剪荊棘驅虎豹。
革故鼎新。
升堂入室。
煥然一代中興矣。
乃客冬化去。
其子??寒輝。
錄其語示餘。
且徴序焉。
餘觀其拈弄抛擲。
皆自真參實踐中來。
非世掠虛之輩可得而仿佛。
但出世未久。
遽掩化權。
不獲盡展厥蘊。
以光顯祖道。
深為法門惜耳。
按師自題真贊雲。
新豐之孫。
博山之子。
觀此則知其心。
嗣之已非一日。
即博山在常寂光中。
亦當熙然微笑。
不至于橫點首。
蓋師家之眼目。
與學者之因地。
兩相會遇。
明感暗合。
有終不可得而忘者矣。
是為序。
丫山晦杲禅師語錄序 晦杲禅師怙公。
久依博山法席。
深有所證入。
既而一衲參方。
深埋頭角。
方是時。
密雲老人盛化天童。
中興臨濟之道。
座下龍象蹴踏。
常不減千衆。
公隐居雜務寮。
行業精苦。
一衆敬畏。
崇祯丁醜冬。
餘至山。
适公起單去。
每聞飽參弟兄稱歎公不少。
置心慕之。
恨未之見也。
未幾。
聞其出世羅浮丫山兩處。
道風大播。
龍天推出。
果不容埋沒矣。
後三十年。
公塔木已拱。
始得其錄讀之。
喟然歎曰。
此後學參禅榜樣也。
今時無複此等人物矣。
觀其拈弄。
皆自實地中流出。
其所作歌偈。
雖多不協音律。
而受用處不淺。
然皆信口而說。
信筆而書。
不容人改竄一字。
其不為文字相所縳如此。
而皮相者。
乃以是病之。
不知此老長處。
正在此也。
夫攢花簇錦。
勾章辣句。
如今之三家村土地廟。
稱堂頭和尚者。
如稻麻竹葦。
是豈可與公同日而語哉。
蓋公真操實踐。
親自博山爐鞴中出。
且遍見前輩有道尊宿。
及其出世。
乃說自己心中所證法門。
語言工拙不計也。
中孚上人從公得度。
居士樊君蒼雪歸依門下。
且親見其臨終書偈坐脫一段因緣。
特入山請餘較閱。
重刻流通。
餘嘉其志。
不避僭越。
細為仇較。
凡字之訛者正之。
句之滞者疏之。
間有繁冗者删之。
如是而已矣。
不敢别加色澤。
以失其本真也。
公在常寂光中。
必以餘為知言。
而亦藉此。
與公神交于無間雲。
靈石寺志序 山川顯晦有時。
人遇山川有緣。
苟非其時。
非其緣。
雖有若無。
遇猶不遇也。
靈石為玉融古刹。
創于唐興于宋。
實曹山耽章禅師脫白處。
其主席皆宗門巨匠。
如佛心才山堂洵。
備載傳燈諸書可考也。
入明??衰。
至萬曆初。
殿宇圮毀。
僧徒淪沒。
同我禅師以邑名諸生。
挂冠披缁。
栖止其中。
徒衆雲從。
行業精苦。
晨鐘夕梵。
稍複清規。
葉文忠公過訪贈詩。
有安得舍身從老衲。
坐看初地布黃金之句。
其見重如此。
同公涅槃後。
上首弟子曹源[泳-永+(盈-又+夕)]公繼之。
重建法堂。
請方冊大藏經。
以本分事訓徒。
諸徒子皆能仰遵遺範。
克肖前懿。
靈石之名。
遂骎骎然有聞矣。
今夏施虹澗郭孟履兩先生。
幅巾杖履。
相約來遊。
淹留旬日。
攀蘿緣磴。
搜剔諸名勝。
其朱晦翁張徽蔣之奇程師孟諸賢題詠。
皆于苔藓中扪得之。
複得宋參軍許難十五景詩。
又作記序。
詳紀其事。
且率諸巨卿名公和朱夫子葉文忠諸作。
前後搜羅。
共得若幹首。
集成钜帙。
列為四篇。
曰形勝。
曰僧寶。
曰建置。
曰藝文。
而茲山之嵓巒樹石。
殿閣樓台。
名僧碩儒。
佳文麗句。
大概已見。
靈石諸勝。
從此當益大著于世矣。
豈非時哉。
兩先生當代名公卿。
所遇極通。
顯然猶雅。
留意名山一景一人。
一泉一石。
廣探博采。
亹亹不倦。
苟非于茲山。
夙有因緣。
疇克爾耶。
書成将付梓以行。
命餘弁首。
餘愧不文。
無以發兩先生之幽懷雅趣。
為此山增重。
聊舉時緣二義塞白。
兩先生其不以我為誕乎。
禅影草題辭 溫陵素稱佛國。
而近代禅學尤盛。
有郭台在道人。
世本閥閱。
幼讀書攻詩文。
年二十餘。
屏去所習。
為先師座下五戒弟子。
靜居守志。
長齋參禅。
又三十餘年。
每以所得。
形諸偈頌。
時與諸老師碩衲。
問答酬唱。
餘開法桑蓮。
來求圓菩薩戒。
以所著禅影草一冊求證。
究觀其見地平實。
句法老練。
靈機慧質。
得自天性。
第惜坐在理路。
不免為知見所使。
果能勇撥塵緣。
力探道赜。
破無始之迷關。
了向上之大事。
則空室妙總。
又是一個再來也。
餘日望之。
道人其勉諸。
謝飛卿道友六十壽序 壽居五福之首。
古今之所共尚。
然皆以歲月為壽耳。
夫以有限色身。
與無窮之歲月。
互相摩蕩。
其能勝之者。
甯有幾人哉。
何者。
吾人莫不禀父母之氣。
受四大之身。
自堕地以來。
生住異滅。
更互貿遷。
刹那不住。
所以自童而壯而老。
皆念念密移。
而昧者不覺。
即莊生之論大年也。
以大椿八千歲為春。
八千歲為秋。
而悲夫彭祖。
達人洞觀。
亦朝菌蟪蛄耳。
何壽之可言。
夫真壽者。
人之神明也。
如鹽在水。
如膠在色。
量包乾坤而不大。
明逾日月而不光。
盤根空劫。
垂蔭萬象。
雖示生而不為生之所流。
示滅而不為滅之所變。
刹那洞貫十世。
微塵橫亘十方。
匪有假于他術。
乃自性之常分耳。
善慧大士曰。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吾嘗以此自壽。
今敢以壽吾飛卿道兄。
蓋将與道兄。
立足威音之先。
而握手樓至之後。
坐水月之道場。
修空花之佛事。
轉娑婆為淨土。
變地獄為天宮。
如一衆生未成佛。
誓不于此取泥洹。
其為壽地。
甯有量乎。
即述此為飛兄六十壽言。
亦使世人知有此真壽。
不徒以色身歲月。
為活計也。
區區九如之頌。
顧可同日而語哉。
張在輝道友六十壽言 康熙丁未秋八月念有一日。
乃在輝張公花甲初周令辰。
蓮社諸友。
請餘一言。
為公南山之祝。
餘與公道交。
餘十載矣。
見其兩丈夫子。
挺然玉立。
孝友醇至。
克世其家。
諸孫曾疊起方進。
而未艾公。
可謂向平累畢世間福德無事人也。
而公則未肯以此自安。
乃從朝至暮。
矻矻孜孜。
或為法門。
營辦佛事。
或為戚裡。
挫銳解紛。
無??刻暇。
至于為鼓山。
散累僧之殘田。
冊膳僧之稅米。
規模區畫。
殚厥心力。
無不為千年常住之計者。
其好善樂施之心。
與恤貧赴急之意。
皆得之天性。
自少至老。
志不少衰。
且年來神益王。
體益豐。
而心益仁慈寬厚。
則公之壽量。
已見諸行事。
形諸肢體矣。
惡俟餘言之祝哉。
抑嘗聞之。
古德雲。
福觀人量。
壽觀人之用心。
二者公皆有焉。
何者。
往歲當散田時。
裡人欲私其所有者。
以蠢語侵公。
公恬然不介。
默然無辯。
及其事告成。
而公毫無所染。
其人始大慚服。
以此知。
公之量與用心。
皆福壽之相也。
惡俟餘言之祝哉。
雖然。
世間福壽。
公備有矣。
然更有進者。
吾覺皇氏之教人一句彌陀。
澄清五濁。
期生淨土。
受法性身。
供諸佛于晨朝。
度群生于曠劫。
出五陰窟宅。
裂三界樊籠。
劫火洞然而不焦。
大浸稽天而不溺。
無起無盡。
不滅不生。
直至成佛。
永不退轉。
此出世間之真福真壽也。
因并書之。
以為公大年之祝。
題? 書禅源诠後 禅源诠都序。
以餘所見。
凡三本。
一南藏。
一楞嚴。
一雲栖。
楞嚴與藏本同。
藏本注腳蛇足。
而字多亥豕。
雲栖本削正是矣。
而獨于本文。
添減字句處。
不無臆見。
細觀文意。
上下不相連屬。
猶不若藏本之為妥。
然後知非出大師筆。
或大師化後。
門人所刻也。
今乃以三本虛心參酌。
務成善本。
付梓流通。
讀者試一較勘。
其得失可知也。
題佛牙 或疑此牙非是佛牙。
而嘲予起塔者。
予謂。
是否俱無所考。
但予見建州開元越州顯聖。
所供佛牙。
皆相類故塔之。
且佛十身中。
有衆生身國土身。
然則一切世間。
若依若正。
皆是如來清淨法身。
況此牙乎。
即如世人用金銀銅鐵。
土木寶石。
緻作佛像。
固不可執定謂是佛。
亦不可執謂非佛。
況巍巍寶塔。
使見者睹相起信。
發菩提心。
悟入實相。
何不可之有乎。
書憨山大師壽昌語錄題辭後 壽昌師翁。
撾毒鼓于萬曆間。
中其毒而死者。
實繁有徒。
而博山鼓山。
相繼而起。
尤為顯著。
今觀憨山老人。
題壽昌語錄。
謂壽昌钁頭。
大似黃面衣缽。
此語不減靈山葛藤。
又被盡底觑破矣。
至謂聞聲中毒。
與感悟流涕如空生。
不知能得幾何人者是中毒最深。
感悟流涕最切者。
無如此老人也。
豈可謂天下無知心之人哉。
辛醜冬日。
偶閱老人夢遊全集。
見此題辭。
遂錄冠師翁語錄卷首。
倘天下後世有見此錄。
而中毒流涕者。
是又老之所發起也。
題洪紫農先生墨迹 餘至溫陵。
首晤紫農先生。
見其為人脫略機械。
飄然塵垢之外。
功名利祿。
雜然陳前。
竟無以奪其志。
又縱觀其所書紫陽九曲詩帖。
峻骨擎天。
匠心獨出。
一點一畫。
不肯落晉宋人圈缋。
然後知斯人為希世之人。
而斯書為希世之書。
政當與斯文。
并傳萬世而無弊者也。
昔人謂。
論書當兼論其平生。
顔魯公書借不工。
尤當為希世之寶。
況又工耶。
餘于先生亦雲。
為池心宇道友題畫 澄公筆底溪山。
心老胸中丘壑。
兩人蓦劄相逢。
不覺一時呈露。
古松偃蹇。
崖石嵯峨。
木橋流水自縱橫。
茅舍竹籬盡疏曠。
亭下對坐晤語者。
餘與心老。
共話無生也。
有客扶杖度橋而來者。
不知為誰。
觀其意欲尋餘二人共商底事。
蓋有道之士也。
遠峰之外。
更有洞天。
澄公筆寫不出。
心老想所不到。
餘亦嗒然忘言矣。
黃子漸戒弁言 佛戒廣矣。
然必以殺戒為首者。
以其情最慘。
業最重。
果報最苦故也。
世人啖肉習深。
不能頓斷。
姑令漸戒。
此黃子救世之心也。
經月六齋十齋。
年三長齋。
與孔之不綱不射。
孟之不見不聞。
是又黃子之注腳也欤。
書成索餘弁言。
此餘素所樂道。
漫為書諸簡首。
題清明上河圖 宇宙之間。
總是一幅大畫。
今觀??實父所作。
清明上河圖。
又是畫上作畫。
雖則山川形勝。
街市縱橫。
車馬骈鬧。
人物紛錯。
極其精妙。
要之九牛一毛。
楊天衢居士家藏此卷。
命餘題後。
不免于一毛端上。
又加一番點染耳。
此卷且止。
隻如宇宙間。
那一幅大畫。
畢竟是誰所作。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鐮。
題揭缽圖 馬法秀東王公家。
藏元人錢舜舉所畫。
鬼子母揭缽圖。
極其精妙。
經雲。
母有萬子。
皆為鬼王。
兇獰暴惡。
日食人子。
人民不堪。
往白于佛。
佛取其幼子賓迦羅。
藏于缽底。
母率諸鬼子。
所謂草木神。
舍宅神。
山神。
石神。
禽蟲神等。
悉皆奔赴。
各展神力。
挽其天車。
求賓迦羅。
而不可得。
其慞惶之狀。
哀戀之情。
極其肖似。
因思鬼子母。
日殺人子啖之而不厭。
一旦失其己子。
推求尋覓。
号天泣地。
無所不至。
及見世尊。
但令其推愛子之心。
以愛人之子。
當下殺心即滅。
矢志歸戒。
證須陀洹果。
且發大願。
福庇群生。
凡國中人民無子。
從我求子者。
悉皆與之。
以此觀之。
轉凡成聖。
隻在一念之間而已。
何難之有哉。
此卷不獨繪畫之妙。
其警世之意良深。
秀公蓄此。
以遺子孫。
豈無意哉。
敬為識諸卷末。
題合圭亭石塔 亭曰合圭者。
蓋取澗上巨石得名也。
亭中古有阿育王塔。
不知建自何年。
由頂及座石皆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