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為霖和尚餐香錄卷下

關燈
書記 太泉 錄 紀賢傳 本智西堂傳 師諱如騰。

    字本智。

    福州福清人。

    姓劉氏。

    早歲喪親。

    即慕出塵。

    不謀生産。

    唯日與諸善友。

    共營佛事。

    年三十。

    禮支提升公落發。

    修諸密行。

    一衆敬畏。

    出嶺見雲栖和尚。

    授以念佛法門。

    一聞谛信。

    身心歡喜。

    複還福州。

    閉關于水西之象鼻庵三載。

    克苦履踐。

    每以靜中。

    覺諸念紛擾。

    因閱傳燈。

    至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無言。

    世尊良久處。

    忽爾狂性頓歇。

    不覺失聲曰。

    世尊印證我。

    自是不假調伏。

    淨念純至。

    出關至支提。

    一日山門經行次。

    忽面前開廓。

    身心虛豁。

    得大輕安。

    遂有偈曰。

    水骨拄杖火毛拂。

    釋迦不知是何物。

    四方八面沒遮攔。

    信手拈來活辘辘。

    丁卯至鼓山。

    與履徴諸公謀興祖庭。

    延博山和尚開法。

    山至一見器重。

    舉為西堂。

    及山還江右。

    席虛七載。

    皆師匡維衆事。

    群情向背。

    一攝之以真慈大悲。

    人人德之。

    甲戌。

    永老人來主當山。

    師複内外調護。

    且時與老人盤錯。

    日臻玄奧。

    常喜作無生偈。

    老人深為贊美。

    又呈前偈。

    老人親為書之。

    誡勿令人見。

    浪杖人來山。

    師複周旋無間。

    杖人一日為大衆開示。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雄辯滔滔。

    辭鋒橫發。

    師曰。

    和尚固慈悲。

    但太費辭耳。

    某甲祇兩句可盡。

    杖人曰。

    如何。

    師曰。

    法本不生。

    常住不滅。

    杖人撫掌大笑曰。

    這老賊。

    我今日識得你也。

    後在天界寄師偈。

    有火毛拂子笑春風之句。

    蓋叙師語也。

    師操履深密。

    見地穩實。

    容貌沖粹。

    言辭簡雅。

    雖德臘俱高。

    而謙光燭人。

    精勤不倦。

    見者意消。

    癸巳四月初旬示微恙。

    起坐如常。

    至十八日辰刻。

    泊然而化。

    世壽七十有七。

    僧臘四十有八。

     青林尊宿傳 尊宿諱如鑒。

    字青林。

    候宮人。

    姓林氏。

    幼孤。

    奉母至孝。

    十八茹素持戒。

    至雲栖禮蓮池大師。

    得淨土旨訣。

    又至顯聖。

    參湛然和尚。

    令看無字。

    遂執侍左右。

    一日因低頭拾箑有省。

    作偈呈曰。

    趙州狗子無佛性。

    脫下褲子來遮面。

    面子未曾遮得全。

    半身露出令人厭。

    湛公撫而印之。

    首座麥浪。

    每欲勘之。

    而未得其便。

    一日因師呈吹毛劍頌曰。

    我有吹毛劍。

    寒光如閃電。

    當機觌面揮。

    鋒铓人不見。

    浪便問曰。

    如何是吹毛劍。

    師作拔劍勢。

    浪曰。

    此是刈禾刀。

    師曰。

    吾昨日在石橋上過。

    無端打破缽盂。

    湛公按住曰。

    首座氣宇如王。

    侍者腳踏實地。

    兩人乃各休去。

    久之以母老辭歸閩。

    年三十五。

    始往國歡寺。

    禮嶽山西公祝發。

    遂結屋石林。

    與母偕隐。

    後母亦落?為尼。

    精修無間。

    實師至孝所感雲。

    及母卒。

    師複同曹源越山二公出嶺。

    參湛和尚于雲門。

    時林得山司農在座。

    謂湛和尚曰。

    青師已有省發。

    何不對衆吐露。

    湛目師。

    師遽指傍僧曰。

    和尚問。

    何不祗對。

    其僧惘然。

    湛曰。

    這賊。

    師遂拂袖而去。

    未幾過吼山。

    參密雲和尚。

    不契。

    乃拉曹越二公。

    返閩入鼓山。

    創東庵居之。

    及衆迎博山無異和尚開法。

    師遂舍庵為方丈。

    明年異旋博山。

    師與諸公。

    送至建溪而别。

    因禮聞谷老人于寶善。

    遂同曹越。

    相依煆煉。

    閉關六載。

    日增智證。

    及聞老人返真寂。

    師亦同二師還三山。

    越公居鼓山之調象庵終焉。

    師與曹師。

    蔔居長基嶺之松庵。

    承雲栖诏旨。

    日持佛号。

    晚修忏摩。

    深夜頂觀音像旋繞。

    凡二十餘年。

    後因世亂。

    曹師既出住福清之靈石。

    師乃返石林。

    掩關不出。

    精進如少壯時。

    而一室中。

    時聞異香焉。

    師平日所得淨施。

    悉買生命放之。

    然每以念佛放生勸人。

    故福城感其化者甚衆。

    師以康熙丙午六月初旬示微疾。

    神思安詳。

    不沉不亂。

    至期。

    弟子問曰。

    師此時作麼生。

    師曰。

    平日所幹何事。

    大衆來問疾者。

    皆環繞助師念佛。

    師曰。

    今日可謂。

    蓮池勝會也。

    乃泊然而化。

    世壽八十有七。

    僧臘五十有二。

    越七日茶毗。

    火光金色。

    時發香氣。

    平日所持木念珠不壞。

    弟子性晉性證等。

    奉師靈骨。

    塔于鼓山。

    論曰。

    時當末法。

    祖風凋零。

    後生輩才跨禅門。

    便受衣拂。

    自既易得。

    又易以與人。

    诳[言*赫]闾閻。

    成群作隊。

    鞠其端倪。

    總由因地不真。

    故陷入魔罥。

    不自覺知耳。

    今觀青林尊宿。

    早年如是發心。

    如是見人。

    如是省發。

    如是言句。

    而深埋頭角。

    隐遁終身。

    潛修密煉。

    六十餘年如一日。

    收功末後。

    頭尾俱正。

    此豈今日禅者。

    所能夢見耶。

    嗚呼若師者。

    可謂法門之魯靈光也欤。

     明一靜主傳 靜主諱太悟。

    字明一。

    漳州漳浦人。

    姓張氏。

    幼業儒。

    年二十五棄家。

    往杭州黃山光明寺。

    禮雪杭師剃落。

    首參天童密老人。

    即從禀戒。

    次參顯聖金粟。

    後旋閩至鼓山。

    一見先師。

    不覺心折曰。

    真吾師也。

    遂傾心受誨。

    居下闆凡一十八載。

    一日堂中經行。

    忽然靈光披露。

    萬法平沉。

    自是每入室呈所見。

    先師無可否。

    惟微笑而已。

    先師年八十。

    示以偈曰。

    君今學道已多年一知半解許君說。

    若要縱橫無礙用。

    尚須拔去一重楔。

    到此方知事事如。

    豈容俗學妄分别。

    穿衣吃飯隻尋常。

    通天徹地一輪月。

    悟得偈。

    益自勉勵。

    先師入滅。

    餘繼席。

    悟居寺後之調象庵。

    又五載。

    密自履踐。

    深有所證。

    時舉古德機緣。

    或拈或頌。

    吟笑自樂。

    其拈無夢無想話曰。

    此則公案。

    判論者雖多。

    錯會者不少。

    蓋為未透向上一竅。

    祇向識神中。

    妄起分别。

    殊不知。

    主人公也不在有夢想處。

    也不在無夢想處。

    也不在日用浩浩處。

    且道。

    在什麼處。

    良久雲。

    一雙窮瘦足。

    從來不出門。

    其頌本來面目曰。

    從來個事絕言诠。

    狗口才開落二三。

    生與本生轉是錯。

    所知忘處頗相當。

    其自适曰。

    大道絕有無。

    有無被情驅。

    跳出有無外。

    方能得自如。

    得自如有何拘。

    大海波心騎鐵馬。

    須彌頂上釣金魚。

    此系道人快樂處。

    造次凡流争識吾。

    一日微恙。

    即自剃發。

    沐浴更衣。

    謂侍者曰。

    吾當去矣。

    者曰。

    師何往。

    何所分付乎。

    悟即自取紙筆大書曰。

    衣履送上方丈。

    經書歸禅堂。

    不須沐浴更衣。

    火化入舊塔。

    偈曰。

    打破太虛空。

    踢翻生死岸。

    優遊無底舟。

    真個快活漢。

    遂歸榻吉祥而卧。

    侍者走報餘。

    急往觇之。

    見其微息綿綿。

    大呼曰。

    靜主去得好。

    宜着精彩。

    頂門上一箭。

    直透過那邊去。

    悟複開眼點首。

    大噫一聲化去。

    實壬寅三月念二日午時也。

    茶毗牙齒不壞。

    有骨一片。

    五色鮮明。

    世壽五十有一。

    僧臘二十有六。

    悟為人性剛毅。

    事不合意。

    辄形辭色。

    甚至怒罵。

    故人多以是少之。

    今觀其末後一着。

    則其生平所得者不淺。

    未可以常情議之也。

    嗚呼。

    若悟者。

    可謂克始克終。

    有頭有尾。

    鼓山門下。

    一了事衲僧也。

     一行上人傳 一行上人晉江人。

    姓莊氏。

    幼業儒。

    即知佛理。

    年二十八。

    禮無異和尚于鼓山。

    立名智嚴。

    授念佛法門。

    問所以念法。

    異曰。

    一心念去。

    行受教三十餘年。

    把定題目。

    深有契證。

    乃作一心念佛歌以自見。

    辭旨隽朗。

    事理圓備。

    大有裨于淨業行人。

    嘗禀如是律師菩薩戒。

    聽素華法師天台教觀。

    一相居士林公熙曾。

    佳公子也。

    與締世外交。

    最稱莫逆。

    館于别業。

    資以四事。

    凡三十年如一日。

    可謂難能也。

    壬寅冬。

    谒餘于紫雲。

    餘問曰。

    一心念佛歌。

    是居士作否。

    行曰。

    不敢。

    餘曰。

    佛即今在什麼處。

    行豎一指。

    餘曰。

    死燒作一堆灰了。

    向甚處與山僧相見。

    行乃低頭。

    餘曰。

    居士是通佛法人。

    可點茶來。

    行笑曰。

    和尚也不消得。

    又一日餘謂之曰。

    人皆病居士恩愛重不能出家。

    是否。

    行曰。

    政坐此耳。

    餘曰。

    金剛王寶劍。

    何不拈出。

    行曰。

    和尚若肯攝受。

    某敢憚其行乎。

    餘唯唯。

    即日上堂曰。

    無見頂相。

    個個圓滿。

    為什麼我顯汝隐。

    燈王座子。

    人人有分。

    為什麼我坐汝立。

    還知麼。

    镆鎁未出匣。

    遊絲千萬丈。

    等閑拈出來。

    一斷一切斷。

    下座。

    行趨入方丈曰。

    謝和尚慈悲重重相為。

    餘曰。

    知即得。

    行便禮拜。

    癸卯正月。

    随餘還鼓山。

    二月八日落發。

    頓進三戒。

    取文殊一行三昧。

    字之曰一行。

    安單正法藏殿。

    行業精勤。

    一衆敬愛。

    嘗與諸禅德。

    作答唐複禮法師真妄偈。

    極為得旨。

    被餘認出。

    行德餘賞音。

    益自憤悱。

    八月中秋後。

    以事至溫陵。

    九月廿八日還山。

    即入方丈。

    作禮曰。

    某此行雖赴道友林公之召。

    亦欲借此還俗家一看。

    至泉忽生一正念。

    我已出家。

    豈有複入俗舍之理。

    遂不去。

    書禁足二字。

    貼于壁間。

    親友見訪。

    俱不報谒。

    唯與林公。

    傾譚數日而已。

    即日示疾。

    日見沉重。

    餘往慰之曰。

    上座此病恐不起。

    生死關頭。

    不可被他瞞了。

    一生修行得力處。

    全在這裡。

    行唯唯。

    至十月初三日。

    乃謂餘曰。

    某大期至矣。

    但無以報和尚慈恩。

    當于淨土相見耳。

    遂謝醫藥。

    吉祥而卧。

    念佛不絕口。

    稅擔上座謂之曰。

    公決志往生。

    何不留一偈。

    與衆言别。

    行曰。

    要偈作麼。

    但要受用耳。

    雖然。

    要偈也不難。

    即說偈曰。

    何用談玄說偈。

    一句彌陀便是。

    從來十念往生。

    是心不可思議。

    至初八日辰刻。

    請餘至榻前。

    曰某當去矣。

    餘謂之曰。

    阿彌陀佛是法界身。

    還記得麼。

    行曰。

    記得。

    菩薩亦是法界身。

    衆生亦是法界身。

    餘曰。

    上座自己聻。

    行笑曰。

    豈有二耶。

    餘曰。

    正好向這裡。

    上品上生去。

    行遂對餘。

    朗誦上品上生章一遍。

    餘亦念佛五百聲。

    助之回向畢。

    行曰。

    請和尚歸方丈歇息。

    某尚未也。

    餘趨出。

    少頃令人扶起。

    坐定即瞑目。

    嗚呼。

    行出家。

    未及一載。

    履道方殷。

    而遽化去。

    似若緣淺。

    然以餘觀之。

    行家居六十餘年。

    而末後一着。

    乃在名山大刹。

    圓頂納戒。

    臨終神思不亂。

    念佛坐化。

    其往生必矣。

    謂非夙于佛法中。

    具大因緣。

    能有是乎。

    故為傳之。

    以勖夫後來者。

     阇黎無一純公傳 阇黎名太純。

    字無一。

    建陽水東張氏子。

    家世業儒。

    年七八歲好放生。

    十二慕出家。

    父母不許。

    十七。

    博山無異和尚代座董岩。

    公往參禮。

    領狗子無佛性話。

    念四補邑庠。

    有人相勸雲。

    汝求出家。

    有何利益于人。

    不如做功名。

    如陸相公等。

    行菩薩行。

    豈不更妙。

    公遂發願雲。

    若使我得志。

    必使昆蟲草木。

    皆得其所。

    頭目髓腦。

    俱報佛恩。

    連三科不第。

    遂隐本處妙高峰。

    專提話頭。

    時刻不放忽。

    一日早課。

    誦楞嚴咒。

    至一心聽佛無見頂相。

    豁然有省。

    得大慶快。

    遂有頌曰。

    頂門出入。

    應用無情。

    全憑自己。

    莫問他人。

    乃作據本論。

    先老人見之。

    深為贊歎。

    有群弟子。

    來求講學。

    公為約雲。

    我的法門。

    與諸學究不同。

    要吃齋學課誦。

    參究性命。

    一炷香後。

    方許開講。

    諸弟子皆翕然從之。

    于佛法中。

    得生正信。

    三十六。

    在聞谷師太會下。

    受菩薩戒。

    後古航和尚。

    從博山回。

    公同衆于鳳凰山下。

    創報親庵居之。

    每從請益。

    公父達宇居士。

    久依博山。

    留心參究。

    一日示微疾。

    端坐廳堂。

    親朋圍繞。

    手撚數珠。

    念佛而化。

    衆皆歎仰。

    得未曾有。

    公益感發。

    遂矢志出家。

    先老人。

    本與公先人。

    締世外交。

    最為莫逆。

    乃以書招之。

    丙申春。

    為達宇公營葬畢。

    即辭家人。

    直抵鼓山。

    老人一見。

    大喜曰。

    此秀才出家榜樣也。

    即為剃落。

    居禅堂随衆。

    每自念青山白雲。

    常懷夢寐。

    今一旦得之。

    豈可作等閑看耶。

    是以十餘年來。

    朝禅暮誦。

    操履愈嚴。

    山中為祈升平。

    修大悲忏三年。

    公皆與焉。

    最後衆推公主壇。

    公道宇魁梧。

    執爐行道。

    威儀虔肅。

    衆望之以為須菩提從空而下也。

    丙午秋。

    得脾疾。

    飲食減少。

    精修不懈。

    臘月八日。

    為衆戒子羯磨。

    梵音琅然。

    至望後體漸衰憊。

    公遂無意人世。

    決志往生。

    乃書偈四首。

    以見志曰。

    念佛通身佛現。

    個中那讨背面。

    百千三昧法門。

    當下一時周遍。

    摩頭佛上我頂。

    舉手佛光現前。

    要見時時得見。

    華開誰說遲延。

    彌陀法界身。

    我亦法界體。

    今日空歸空。

    何曾有此彼。

    西方在目前。

    何處不周圓。

    恒在寶蓮台。

    經行及坐眠。

    丁未正月四日夜。

    餘率衆為公禮大悲忏。

    禱觀世音。

    助公往生。

    忏畢往觇之。

    公奄然一息。

    偃卧禅榻。

    餘問曰。

    正恁麼時如何。

    公曰。

    某全體首楞嚴大定。

    餘曰。

    正是受用處。

    公熙然合掌謝之。

    良久自起趺坐。

    泊然而化。

    世壽七十。

    僧臘一紀。

    留龛三日。

    茶毗斂骨石。

    即于本年臘月大寒日。

    入舍利窟之海會塔。

     道霈曰。

    餘年十八。

    往遊董岩。

    道過潭陽。

    晤公于妙高峰。

    見其儒服而佛行。

    與語甚歡。

    知為有道人也。

    後二十四年。

    公入鼓山披剃。

    獲與同堂。

    如隔世再逢。

    喜出望外。

    方二年而先師遷化。

    餘忝繼席。

    舉公教授新戒。

    蓋以德不以臘也。

    公年近古稀。

    而精進如少壯時。

    居常以此事相切磋。

    一語會心。

    未嘗不手舞足蹈。

    今觀其末後一段光明。

    知其所得者不淺。

    故為傳之。

    以示諸來者。

     記 重修萬歲塔記 昔閩忠懿王。

    于梁開平間。

    立寺于福城東南隅之補山。

    額曰萬歲。

    為祝厘也。

    寺後建磚浮圖七級。

    高一百五十尺。

    舉城皆見。

    極為壯麗。

    自梁至今垂千載。

    興修不一。

    弗可考也。

    崇祯間。

    住持靜庵。

    嘗募緣重修。

    順治己亥。

    飓風大作。

    層級剝落。

    且有大榕。

    生于堂之上級。

    靜庵之孫一微。

    克承先志。

    乃謀諸封。

    君方公克之公。

    慨然捐金倡緣。

    諸宰宮善信。

    各樂贊助。

    起手于康熙二年癸卯五月甲戌。

    落成于七月庚辰。

    共費白金二百餘兩。

    内外堅密。

    足垂永久。

    事竣。

    微乞餘記其事。

    餘聞。

    塔廟所在。

    即有如來真身。

    八部諸天。

    及一切護塔善神。

    晝夜擁護。

    散花供養。

    又塔者取其矗雲插漢。

    高顯殊特。

    使一切含齒。

    戴發。

    舉目即見。

    一瞻一禮。

    植菩提種。

    法華經雲。

    若人散亂心。

    入于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如是則建塔修塔。

    蓋欲與大地群生。

    結成佛因緣。

    又即是供養如來真身。

    其功德利益。

    不可思議。

    豈特區區為省會壯觀而已哉。

    是不可不記也。

    因以付諸管城。

     光孝寺重修大雄寶殿記 富沙據八閩上遊。

    山川清淑。

    風物閑美。

    而俗尤雅向佛乘。

    郡城四郊。

    梵宇棋布。

    鐘磬交接。

    居然雒之嵩少杭之西湖。

    光孝在郡治之南。

    距城二裡許。

    隔岸塵嚣。

    虹橋鎖斷。

    背獅峰而面雙水。

    極稱形勝。

    且寺基弘廠。

    曲徑重門。

    修廊廣殿。

    金容晃耀。

    祇樹菁蔥。

    凡信心登禮者。

    疑梵釋龍天之宮。

    從空而堕。

    不知身之在人間世也。

    按舊志。

    寺創自六朝。

    唐額隆興。

    宋為景德天甯萬壽。

    至紹興。

    改賜今額。

    元末兵燹寺弛。

    至洪武二年。

    僧原聳及徒惠開文佳者鼎修之。

    太師文敏楊公榮。

    狀元丁公顯。

    各有碑記。

    而複毀于嘉靖辛酉島夷之變。

    是冬僧一正等。

    先構小殿五楹。

    至萬曆丙子。

    中丞龐公尚鵬。

    欲蠲寺稅。

    而瓯令曾公士彥。

    力贊之。

    始得以所蠲并募緣。

    重樹大殿。

    極為钜麗。

    迄今已九十載矣。

    況經鼎革。

    戎馬蹂躏。

    雖佛像如生。

    而毀瓦腐椽。

    岌然有棟桡之懼。

    康熙壬寅。

    建安邑侯山陰周公霞城。

    以公餘之暇。

    往遊其間。

    智種頓發。

    恍若夙契。

    慨念今昔之頓易。

    興廢之靡常。

    怆然者久之。

    乃特捐俸為倡。

    命寺僧悟關洪緯等。

    募緣修葺。

    一時紳衿士庶。

    聞風響應。

    各舍所有。

    以勷厥舉。

    是役也。

    始工于壬寅夏六月。

    告竣于明年癸卯冬十月。

    共費白金千兩有奇。

    壯實牢固。

    有若鼎造。

    又明年甲辰季秋。

    餘自石鼓來寶善。

    悟關洪緯輩來請記。

    餘樂觀其功德之有成。

    故不辭而為之言曰。

    昔世尊于靈山會上。

    以佛法付囑國王大臣者。

    政慮末法澆漓。

    正宗澹泊。

    苟非有力大士。

    不足以振興之。

    仰惟。

    今上以幼沖之年。

    誕登寶位。

    統有中外。

    在處興崇三寶。

    丕闡宗風。

    而周公以名進士起家。

    出領大邑。

    政事之餘。

    乃能雅留神于方外。

    新古殿于将傾。

    聖君賢臣相與顯發。

    引斯民于正覺。

    贊皇圖于永年。

    究其實地。

    皆從佛會中來。

    不忘佛囑。

    與廣大願力所緻然耳。

    昔唐宰相裴休之父肅。

    先世為許玄度。

    建越州塔。

    未終而化。

    後托生梁武帝之孫蕭察。

    因訪昙彥禅師。

    為入定觀其夙因。

    師雲。

    許玄度來何暮。

    昔日浮圖今如故。

    後衆請師。

    修龍興大殿。

    師雲。

    非吾所為。

    三百年後。

    自有非衣功德主。

    遂銘之。

    至唐三生為裴肅。

    果如其言。

    觀此。

    則昔瓯令曾公贊龐撫公。

    以所蠲寺稅。

    鼎建斯殿。

    未滿百年。

    殿已朽獘。

    而周公适臨建邑。

    乃特倡緣修葺。

    複還舊觀。

    庸讵知周公非昔曾令公。

    乘其願力。

    複重來耶。

    因果不爽。

    事非徒然。

    乃特發之。

    以告來者。

    是為記。

     紫雲佛頂庵知白玄公生淨土記 嘗聞之。

    古德雲。

    佛法有什麼事。

    行得即是。

    蓋入佛法中出家。

    本為度生死。

    苟不能行。

    即于生死不得力。

    何佛法之足雲。

    予觀近世出家。

    稱能行者。

    殊不多見。

    因讀知白玄公傳。

    獨有感焉。

    公溫陵人。

    姓鄭氏。

    徴仕郎謙初公仲子也。

    幼業儒。

    娶陳氏生一子。

    是為玄文上人。

    文生不染俗。

    志慕出塵。

    公中歲陳氏卒。

    遂偕文蔬食修淨業。

    及文脫白。

    庵于紫雲。

    公就養。

    而清修之志彌笃。

    居常百事不幹懷。

    靜坐一室。

    念佛不辍口。

    年八十。

    适予開法寺中。

    遂從剃染納戒。

    歎曰。

    何期衰暮逢此勝緣。

    喜不自勝。

    經二年。

    一日示微恙。

    偃卧禅榻。

    一息奄奄。

    乃寄語檀越。

    斯以西方相見。

    又與子文問答訖。

    遂起趺坐。

    念佛化去。

    實康熙甲辰歲九月七日子時也。

    嗚呼。

    今童年出家。

    至于白首。

    而一句彌陀。

    如嬰兒學語。

    旋念旋忘。

    不得純熟。

    公八十落發。

    方三年。

    而臨終正念分明。

    神思不亂。

    念佛坐化。

    其生西方無疑矣。

    是固公平日。

    見得明。

    信得及。

    行得力之所緻。

    而佛法中出家有若公。

    則行之一字。

    亦庶幾無愧矣。

    昔脅尊者八十出家。

    三年證阿羅漢果。

    公八十剃度。

    三年而生淨土。

    時有今古。

    理實同然。

    故特筆之。

    以風來者。

    是為記。

     青林尊宿塔志 此花磁瓶内。

    乃青林尊宿靈骨也。

    尊宿諱如鑒。

    候官林氏子。

    十八矢志慕道。

    出嶺禮雲栖。

    又參顯聖湛和尚。

    看無字有省。

    後以省親歸閩。

    及祝發。

    複出嶺侍湛。

    久之歸鼓山居東庵。

    及博山無異和尚開法茲山。

    宿傾心事之。

    遂得旨焉。

    自是深埋頭角。

    潛修密煉。

    至年八十七。

    示寂于石林舊隐。

    茶毗。

    火光金色。

    香氣馥郁。

    平日所持木念珠不壞。

    道霈同铨部林孔碩居士等。

    請靈骨歸于本山尊宿塔。

    時康熙丙午年臘月大寒日也。

    住山道霈謹識。

     大照山記 昔世尊誡敕比丘。

    不得好遊聚落。

    當于山間林下。

    閑居靜處。

    念所受法。

    以滅苦本。

    故凡在佛世出家者。

    皆得道證果。

    無空過者。

    今時當後五百歲。

    鬥诤堅固。

    而染衣剃發之人。

    汩沒塵勞中。

    竟不知出家為何事。

    往往幹涉人間。

    動違經律。

    為白衣居士所譏嫌。

    求其正因出家。

    修遠離法。

    不染世間者。

    如星中揀月。

    非曰全無。

    蓋希有耳。

    明普照公。

    永安龍江鄭氏子。

    幼業儒。

    中年深悟浮幻。

    志求出世。

    乃棄家投博山離凡西堂。

    削發納戒。

    既而思覓阿練若。

    為真修行地。

    遂于清溪林??。

    得藍氏山。

    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