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為霖和尚餐香錄卷上

關燈
書記 太泉 錄 上堂 副都統朱公。

    諱延禧。

    請上堂。

    今日伏承副都統朱公入山設供。

    請山僧升座演法。

    我佛法中。

    别無奇特。

    祇貴當人認得自性。

    脫去生死。

    立地成佛。

    蓋本有之性。

    觌體圓明。

    祇因一念差池。

    便爾多生隔越。

    既已迷己為物。

    亦複認物為己。

    内則縳于身心。

    外則惑于世界。

    種種取舍。

    皆是輪回。

    雖然如是。

    眉毛祇在眼上。

    舌頭不出口裡。

    若能一念回光。

    便可直下構取。

    祇如回光一句。

    作麼生道。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擊拂子下座。

     信士周持怛。

    設齋請上堂。

    僧問。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如何是堅密身。

    師雲。

    未開口前薦取。

    進雲。

    如何是塵中現。

    師雲。

    何得當面諱卻。

    僧禮拜。

    師乃雲。

    一念無生。

    頓證無時之法。

    三心有住。

    永沉有漏之軀。

    所以昔日雪窦和尚。

    作為道日損偈雲。

    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台一點未揩磨。

    貪生逐日區區去。

    喚不回頭怎奈何。

    雪窦此偈。

    蓋為世人不知謀道。

    虛度光陰。

    故下此瞑眩。

    可謂徹困婆心。

    山僧今日不免從頭注破。

    三分光陰二早過。

    甕裡何曾走卻鼈。

    靈台一點未揩磨。

    還瞞得渠麼。

    貪生逐日區區去。

    腳頭腳底。

    喚不回頭怎奈何。

    真個衲僧。

    大衆。

    若向雪窦言下悟去。

    暫息化城。

    得二乘寂滅之樂。

    向山僧言下悟去。

    直登寶所。

    得菩薩法喜之樂。

    更有一人。

    踏倒化城。

    踢翻寶所。

    且道又得個甚麼。

    破衲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善女人高寂觐。

    預修功德。

    請上堂。

    庾嶺一鋪功德。

    無量劫來成就。

    今日一回拈出。

    便見光輝宇宙。

    不須雪點紅爐。

    一切萬法仍舊。

    春水盈盈競流。

    春山疊疊挺秀。

    春鳥關關和鳴。

    春樹蔥蔥郁茂。

    若能直下便見。

    即是瞿昙之後。

    更作佛法商量。

    此人卻不唧??。

    乃舉拂召大衆雲。

    見麼。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擊案下座。

     元複大德。

    同衆檀護設齋。

    請上堂千山萬山。

    祇是一山。

    千水萬水。

    祇是一水。

    直饒行遍天涯。

    何曾出得這裡。

    元複大德将往粵東。

    今日特同衆位檀護上山設供。

    與山僧言别。

    記得。

    古教雲。

    觀方知彼去去。

    者不至方。

    既去。

    為什麼不至方。

    既不至方。

    如何又去。

    這裡見得。

    則步步踏着實地。

    處處總是家鄉。

    自然聲和響順。

    草偃風行。

    六國無虞。

    一人有慶。

    是事且止。

    祇如今日衆檀護設供。

    畢竟功歸何所。

    密密善根盤性地。

    滔滔福海湧靈源。

     優婆夷吳太素。

    預修功德。

    請上堂。

    人天果報不須求。

    求得翻成特地愁。

    萬行收歸那邊去。

    回程堪作度人舟。

    祇如那邊作麼生去。

    今日普請大衆。

    為太素優婆夷。

    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吽吽。

    珍重。

     石航上座同徒思哲求戒。

    請上堂。

    以戒為師。

    依戒而住。

    金口垂慈。

    最後明誨。

    何者為戒。

    六祖大師雲。

    本性無非自性戒。

    須知上至諸佛。

    下至蠢動。

    無不各具此性。

    亦無不各具此戒。

    風聲鳥語。

    皆演迦文律儀。

    山色江光。

    盡闡舍那心地。

    所以先師雲。

    如何是五戒。

    梅花鬥雪開。

    如何是沙彌戒。

    石筍破蒼苔。

    如何是比丘戒。

    黃河連底凍。

    如何是菩薩戒。

    膏雨足霶??。

    諸人向者裡徹去。

    則盡乾坤大地森羅萬象。

    皆是當人自己性戒光明。

    又何待披衣展具登壇羯磨。

    然後為得戒耶。

    如或未然。

    山僧狗尾續貂。

    不免更資一路。

    如何是五戒。

    基築金剛際。

    堅深莫動搖。

    如何是沙彌戒。

    蓮花方出水。

    遍界已流香。

    如何是比丘戒。

    橫身三界外。

    任運自騰騰。

    如何是菩薩戒。

    步步踏紅塵。

    通身無影像。

    大衆會麼。

    謹護浮囊渡苦海。

    莫随羅刹乞微塵。

    因風到岸方辭筏。

    始是靈山一會人。

    珍重。

     妙湛上座同一雨上人請上堂。

    溫陵妙湛上座。

    久依博山法席。

    必稔聞博山家風。

    昔博山老人。

    常教人看個一口氣不來。

    畢竟向甚麼處去。

    此語大有為人處。

    今日因風吹火。

    不免花擘一上。

    一口氣不來。

    三世諸佛已活埋。

    向甚麼處去。

    黃莺啼在綠楊樹。

    明暗雙雙是甚麼。

    好看秤錘解鐵鋸。

    是事且止。

    博山老人即今在諸人面前葛藤。

    諸人還記得話頭麼。

    呵呵。

    若是陶淵明。

    攢眉便歸去。

    擊拂子下座。

     蓮乘庵主領徒。

    剃度求戒。

    請上堂。

    昔世尊不度女人出家。

    阿難為佛姨母大愛道。

    殷勤緻請。

    佛乃開許。

    遂令佛正法五百歲衰微。

    雖然。

    非阿難無以知世尊密意。

    非世尊無以度脫女人。

    自是以來。

    諸女人輩。

    于佛法中出家。

    悟道證果者。

    不可勝紀。

    豈不見。

    諸尼受記于靈山。

    總持得肉于少室。

    末山機鋒亞出。

    灌溪服膺。

    妙總契悟穩密。

    大慧印可。

    足見妄緣有差别。

    實性非男女。

    但能一念回光。

    方知成佛元舊。

    今日西峰庵主蓮乘。

    度弟子傳潔一長母子出家。

    特領到鼓山。

    圓頂受戒。

    姑無論其得道得果。

    但現脫女人之累。

    預參三寶之尊。

    已是火中蓮花。

    不易得也。

    從今已去。

    宜各發出世心。

    修出世行。

    亭亭物外。

    不染世緣。

    更當以布施解脫自心。

    以持戒淨治自心。

    以忍辱坦蕩自心。

    以精進堅固自心。

    以禅定安樂自心。

    以智慧明利自心。

    自他兼利。

    福智圓明。

    作苦海之慈航。

    為法門之柱石。

    可謂真佛弟子。

    真報佛恩。

    現前諸尼。

    宜共勉勵。

    珍重。

     培慈庵主同優婆夷于太靜請上堂。

    舉清涼大法眼禅師示衆雲。

    三通鼓罷。

    簇簇上來。

    人事法事。

    一時周畢。

    師雲。

    甜瓜徹蒂甜。

    淨居尼慧溫禅師示衆雲。

    三通鼓罷。

    簇簇上來。

    拄杖不在。

    苕帚柄聊與三十。

    師雲。

    苦瓜連根苦。

    山僧則不然。

    三通鼓罷。

    簇簇上來。

    風動雲起。

    水流花開。

     般若庵主文演文熙請上堂。

    衆生心處處緣。

    唯不能緣于大般若。

    以大般若非心意識所緣境界。

    所以古德。

    常教人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

    祇如心意識作麼生離。

    凡聖路作麼生出。

    喝一喝雲。

    個中若明得這一喝。

    心意識凡聖路。

    是什麼熱碗鳴聲。

    正與麼時。

    諸人還見大般若麼。

    郁郁黃花迎曉日。

    青青翠竹引清風。

    下座。

     佛誕日。

    弟子鄧興安保母禮塔。

    送妹出家。

    請上堂。

    年年有個四月八。

    摩耶夫人生悉達。

    今年四八更希奇。

    釋迦全身現寶塔。

    孝順之子奉重來。

    祝親福壽等須彌。

    頂禮八萬四千拜。

    拜拜見佛實難思。

    母氏多生植善本。

    舍女出家登戒品。

    法門肉骨般若緣。

    此意世人誰猛省。

    我今說偈聊贊歎。

    佛天歡喜光燦爛。

    普照法界諸有情。

    悉令究竟達彼岸。

    喝一喝。

    下座。

     參領周公法諱上蓮。

    同信士楊上宗。

    送法華經闆。

    到山流通。

    請上堂。

    釋迦老子未出世前。

    大地衆生成佛已竟。

    及至出世後。

    四十九年。

    三百餘會。

    費盡周遮。

    逗到法華會上。

    從頭受記。

    反似隔了一重。

    雖然如是。

    無奈窮子背父。

    醉客迷珠。

    祇得将錯就錯。

    令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以暢出世本懷。

    且如何是開佛知見。

    打破虛空成幾片。

    如何是示佛知見。

    當陽指出娘生面。

    如何是悟佛知見。

    糊餅饅頭元是面。

    如何是入佛知見。

    全身已坐空王殿。

    諸人若能向山僧四轉語中。

    直下領荷得去。

    今日世尊全身。

    向闆頭上出現。

    普為諸人。

    受記了也。

    如或未然。

    珍重流通大法寶。

    廣長舌相永敷宣。

     弟子姚太嶽。

    率衆善友設齋。

    請上堂。

    得人身難。

    值佛法難。

    具信心難。

    大衆。

    人身已得。

    佛法已值。

    信心已具。

    可謂火中蓮花也。

    雖然。

    且道信個什麼。

    莫信佛麼。

    相好難形。

    莫信法麼。

    名句莫顯。

    莫信僧麼。

    世外騰騰。

    此三寶中。

    若能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以拂子打圓相雲。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複舉拂子召大衆雲。

    會麼。

    王令已行天下遍。

    桃花處處笑春風。

     信士李玉率衆善友請上堂。

    清信弟子李玉。

    于福城建庵造像。

    孳孳為善。

    求福不回。

    今日又率衆善友。

    上鼓山飯僧。

    請山僧說法。

    古德雲。

    佛法有什麼事。

    行得即是灼然。

    若果能行得。

    有什麼事。

    祇如佛法。

    作麼生行。

    會麼。

    布施是行。

    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是行。

    布施度悭貪。

    持戒度毀犯。

    忍辱度瞋恚。

    精進度懈怠。

    禅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癡。

    無量百千行門。

    皆歸六度。

    雖然。

    有個漢。

    本不悭不犯。

    不瞋不懈。

    不亂不癡。

    教他行個什麼。

    雕弓已挂鲸波息。

    萬裡歌謠慶一人。

     東魯望雲上座。

    設齋請上堂。

    舉。

    天親菩薩。

    從彌勒内院下。

    無著菩薩問曰。

    人間四百年。

    彼天為一晝夜。

    彌勒于一時中。

    成就五百億天子證無生法忍。

    未審。

    說什麼法。

    天親曰。

    祇說這個法。

    祇是梵音清雅。

    令人樂聞。

    師雲。

    彌勒如實而說。

    天子如實而證。

    無著如實而問。

    天親如實而答。

    今日或有人問鼓山。

    望雲上座請和尚說法。

    未審。

    說什麼法。

    亦答雲。

    祇說這個法。

    更問如何是這個法。

    擊拂子雲。

    會麼。

    不見道。

    梵音清雅。

    令人樂聞。

    還有證無生法忍者麼。

    喚來好與痛棒。

     何玉吾居士。

    祈嗣保安。

    請上堂。

    三界上下法。

    我說皆是心。

    離于諸心法。

    更無有可得。

    今日福城弟子何知祚。

    同室方氏。

    齋僧求福。

    福生了也。

    福從何來。

    旱地金蓮朵朵開。

    禮忏忏罪。

    罪滅了也。

    罪從何去。

    長江日夜向東注。

    罪滅福生宗胤繁。

    枝枝子結菩提樹。

    雖然。

    更有一句子。

    罪福該不得。

    生滅沒相幹底。

    蓦拈拄杖。

    召大衆雲。

    祇這個。

    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

    常在動用中。

    動用中收不得。

    有人提得去。

    天下橫行。

    如或不然。

    可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卓一卓。

    喝一喝。

     光孝寺惠如。

    勉之。

    空生。

    惺凡。

    機先。

    衆道友設齋。

    請上堂。

    舉。

    寶志公雲。

    以我身空諸法空。

    千品萬彙悉皆同。

    雲門拈雲。

    你諸人立不見立。

    行不見行。

    四大五蘊不可得。

    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

    是你諸人。

    每日把缽盂噇飯。

    喚什麼作飯。

    何處更有一粒米來。

    師雲。

    雲門祇為慈悲之故。

    乃有落草之談。

    若能直下知歸。

    佛法更有何事。

    雖然。

    山僧不恁麼道。

    以我身空諸法空。

    千品萬彙悉皆同。

    一切智智清淨。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長連床上吃飯。

    北俱盧洲洗澡。

    腳踏五須彌。

    身穿百衲襖。

    卻被十字街頭屠狗旃陀羅。

    冷地裡觑見。

    提起剛刀。

    高聲唱雲。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會麼。

    大衆無事歸堂好。

     孝男陳太育。

    薦妣請上堂。

    道剛優婆夷。

    家居省緣。

    勤修淨業。

    至年七十。

    正念分明。

    念佛克期而化。

    茲當首七。

    其男太育率衆孝眷。

    特送靈龛到山。

    如法阇維。

    安葬報親塔中。

    仍禮忏飯僧。

    用薦冥福。

    更請山僧升于此座。

    舉唱宗乘。

    資助往生。

    大衆還知麼。

    諸佛于衆生心内。

    建立水月道場。

    接化衆生而歸淨土。

    衆生于諸佛心内。

    執持虛聲名号。

    念幻佛而願往生。

    啐啄無差。

    感應道合。

    正與麼時。

    金蓮台上。

    嬰兒誕生。

    白玉階前。

    彌陀受記。

    風吟寶樹。

    波動金渠。

    并天樂以铿锵。

    共契經而符響。

    鏡魔永伏。

    夢果圓成。

    陳氏母一生之能事畢矣。

    雖然如是。

    衆中還有獨超方外。

    不涉斯美者麼。

    若有。

    彌陀老人點首不暇。

    觀音勢至贊歎莫窮。

    如或不然。

    五濁泥深千萬丈。

    大家把手上高山。

     佛歡喜日。

    比丘尼興昌。

    同徒法智請上堂。

    昨日山僧晝??。

    夢一僧入方丈禮拜。

    起問曰。

    本來無一物。

    教學人參個什麼。

    山僧答雲。

    祇參個無一物底。

    僧曰。

    無一物底。

    作麼生參。

    山僧道。

    參亦無。

    僧雲。

    莫落空否。

    山僧道。

    祇這怕落空底。

    拟空向什麼處去。

    僧語塞。

    山僧複謂之曰。

    參禅要到四棱着地。

    始用得着。

    若隻驢前馬後。

    鼓弄唇舌。

    腳根下浮逼逼地。

    一推便倒。

    有什麼堪共語處。

    僧亦無語。

    逡巡而退。

    及醒起來方知是夢。

    今日對大衆前。

    更說個夢話。

    敢問大衆。

    參禅到什麼處。

    是四棱着地。

    祇這四棱着地一句。

    作什麼生商量。

    莫是透得古人幾則公案。

    解拈解頌麼。

    莫是識得經論中一二吃緊言句麼。

    莫是于六根門頭。

    認得個昭昭靈靈底。

    便解擎拳豎指。

    瞬目揚眉麼。

    莫是以個見處。

    融會萬法。

    即萬法融會個見處麼。

    莫是藏睛閉目。

    攝念歸空。

    一切蕩盡麼。

    如斯見解。

    拟求大道。

    譬如烝砂作飯。

    掘地覓天。

    徒自疲勞。

    于己何益。

    豈不見九峰虔和尚雲。

    拟将心意學禅宗。

    大似西行卻向東。

    不惟不能到家。

    最初出門時。

    早已錯卻路頭了也。

    或有個漢。

    聞山僧與麼道。

    便問。

    四棱着地一句。

    卻請和尚道。

    此正所謂矮子觀場。

    随人上下。

    轉見不堪。

    雖然如是。

    今對人天衆前。

    不可空卻口。

    不免乘便下坡。

    略與大衆。

    通個消息。

    今朝七月十五。

    諸佛歡喜。

    衆僧自恣。

    監院化衆。

    啟建盂蘭盆無遮大會。

    普度法界有情。

    有溫陵比丘尼興昌。

    同徒法智。

    特特遠來。

    求受戒法。

    即午設齋供衆。

    請上堂。

    舉揚般若。

    用開覺路。

    伏願。

    興昌法智及現前一會人等。

    人人飽餐甘露。

    饫飲醍醐。

    進道無魔。

    修心有地。

    燈籠露柱。

    共作證盟。

    白牯黧奴。

    齊成佛道。

    伏惟。

    大衆久立。

    便下座。

     一脈監院五十初度。

    弟子等照羅等法。

    設齋。

    請上堂。

    觀河無異見。

    祇露一斑。

    誕下便稱尊。

    猶存數量。

    須知當人分上。

    一片穩密田地。

    絕數量。

    無邊表。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罔眺其後。

    巨浸稽天而不溺。

    劫火洞然而不壞。

    要是恁麼人。

    方知有恁麼事。

    既知恁麼事。

    一任頭頭上明。

    物物上用。

    随處作主。

    遇緣即宗。

    四五百條花柳巷。

    信步行來。

    二三千處管弦樓。

    彈指便入。

    無挂無礙。

    非古非今。

    雖然如是。

    苟非其人。

    斫額有分。

    複雲。

    山僧出世三載。

    承一脈源公監院事。

    始得化儀略備。

    法化流行。

    蓋源公盡始盡終。

    實心實行。

    忘身事衆。

    克己成功。

    經霜雪而不改。

    曆風雨而不變。

    方楊岐之于慈明。

    石窗之于弘智。

    庶幾無愧矣。

    今日正逢五秩。

    初度弟子等照等法。

    及合山大衆。

    雍雍穆穆。

    遞相慶賀。

    山僧有條攀條。

    也要慶贊一上。

    歲月遷流不變易。

    如如不動秪這是。

    知命知非且勿論。

    真實身心第一義。

    大衆久立。

    下座。

     開爐上堂。

    昨夜霜風刮地來。

    暖簾挂起地爐開。

    直饒鐵額銅睛漢。

    白汗須教出一回。

    蓋為諸人分上。

    有一片淨白田地。

    無始劫來。

    常在其中。

    食息起居。

    隻為不知不信。

    不免起模畫樣。

    長期短期。

    令汝參究。

    開佛祖知見。

    徹生死根源。

    要認個界至明白。

    不為六賊侵占。

    向外飄零。

    既認得已。

    方知此地是當人自己無始劫來本所住處。

    本所受用。

    不曾變易一絲毫。

    不曾減少一絲毫。

    便好定國安邦。

    興家立業。

    發大伏藏。

    赈濟一切。

    始不負出家行腳之志。

    衆中還有認得界至明白者麼。

    若有。

    即今日解制。

    亦不分外。

    如或未然。

    切須抖擻精神。

    用心體究。

    看他是什麼道理。

    以悟為期。

    勿限時節。

    一期不悟。

    一期不休。

    一年不悟。

    一年不休。

    一生不悟。

    一生不休。

    棄取兩生三生。

    無有不悟去。

    須是具此大根器。

    大力量。

    大志願。

    于此門中。

    方堪入作。

    若隻學時輩參鮮魚禅。

    說道理呈伎倆。

    亟亟然求售于人。

    此則非吾家種草。

    不勞相見。

    惟同志者。

    共相體悉。

     師誕日。

    林舜遊居士設齋。

    請上堂。

    今日乃山僧賤誕。

    伏承林舜遊居士。

    入山設供緻祝。

    并請為大衆說法。

    秪如壽作麼生祝。

    法作麼生說。

    大衆還見目前虛空麼。

    虛空還有時日歲月麼。

    還有晝夜明暗麼。

    還有邊際分量麼。

    還有彼此隔礙麼。

    諸人若端的識得虛空落處。

    便識得自己落處。

    識得自己落處。

    便識得山僧落處。

    與從上佛祖天人群生山河國土落處。

    權衡造化。

    爐錘萬物。

    亘古亘今。

    不變不易。

    豈不見趙州祖師雲。

    未有世界。

    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

    此性不壞。

    時有僧問。

    如何是此性。

    州雲。

    四大五蘊。

    僧雲。

    這個是壞的。

    如何是此性。

    州雲。

    四大五蘊。

    大衆。

    趙州于貧女宅中。

    掘開寶藏。

    力士額上。

    剖出明珠。

    觌體施呈。

    更有何事。

    諸人向這裡。

    直下領荷得去。

    今日舜遊居士一場佛事。

    功不浪施。

    如或不然。

    更聽頌出。

    人人一具金剛骨。

    赤肉團中萬仞高。

    今日為君親指出。

    卓拄杖雲。

    撐天拄地不徒勞。

    下座。

     本照耆德請上堂。

    黃梅本照朗公。

    以三十年道舊。

    特遣徒孫知化嘉禾。

    不遠數百裡而來。

    設供請法。

    為山僧慶誕。

    不免乘時及節。

    為諸人露個消息。

    昨夜虛空迸裂。

    無端堕下小兒。

    為渠安年立歲。

    也是當面糊塗。

    雖然。

    不免将錯就錯。

    道個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祇得八表欽承。

    十方向順。

    山河國土。

    屈身低影。

    正與麼時。

    還有行正令底跛腳阿師麼。

    若有。

    山僧與渠。

    結個同參。

    如或不然。

    且與木人同接拍。

    高聲唱起太平歌。

    乃卓拄杖雲。

    吽吽。

    便下座。

     太超太志太靜剃度。

    請上堂。

    太超等三人。

    始因持血盆。

    素報父母恩。

    遂入佛門。

    知有出家事。

    逗到今日。

    乃割愛入山。

    懇求剃度受戒。

    釋迦老子雲。

    孝名為戒。

    夫為人子者。

    果能至心緻孝于父母。

    則全體戒定慧。

    又何待剃除須發披着袈裟登壇羯磨。

    然後為出家得戒耶。

    雖然。

    也須認得個真父母始得。

    不然。

    徒仆仆于敬養。

    戀戀于恩情。

    但結世間生死業耳。

    又何益于孝之道耶。

    若認得真父母。

    便具真孝道。

    具真孝道。

    便是真出家。

    真受戒。

    真報父母恩也。

    且如何是諸人真父母。

    良久雲。

    遍身紅爛卧荊棘。

    三世諸佛莫扶持。

    十二時中勤孝順。

    瞥生一念即傷伊。

     等志剃度上堂。

    三界升沉事可嗟。

    剃除須發着袈裟。

    一塵不染恒清淨。

    的是人間優缽花。

    大衆且道。

    袈裟下是個什麼。

    謾言抖擻不下。

    早已全體披露。

    晨朝洗面摩頭。

    方知頂相元具。

     佛成道日。

    總戎許公。

    送法衣到山飯僧。

    請上堂。

    師升座舉衣示衆雲。

    大衆。

    此衣是漳州府總戎許公諱天竉。

    同夫人沈氏法名太樹。

    施與山僧說法。

    且道。

    此衣與昔日世尊所傳金襕袈裟。

    是同是别。

    若道是同。

    今古各不相到。

    若道是别。

    線路原自相通。

    要會麼。

    通身披着無絲縷。

    卻似晴霞映碧空。

    遂披衣據座。

    乃雲。

    雪山六載忍饑凍。

    一睹明星佛便成。

    卻道衆生皆具足。

    祇因妄想堕凡情。

    大衆且道。

    這妄想作麼生斷。

    良久雲。

    待釋迦老子作凡夫時。

    為諸人道破。

     一相耆宿。

    同均頌道友設齋。

    請上堂。

    一相耆宿問。

    古者道。

    撥草瞻風。

    祇圖見性。

    請問和尚。

    即今性在什麼處。

    師雲。

    老師即今在什麼處立地。

    進雲。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

    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

    師展兩手。

    進雲。

    脫得生死。

    方知去處。

    四大分離時。

    向什麼處去。

    師雲。

    面前是佛殿。

    進雲。

    謝師指示。

    禮拜歸位。

    師乃雲。

    今日乃一相老師。

    同均頌道友。

    以三十餘年道舊。

    特入山相訪。

    請升座為大衆舉揚。

    且山僧昔居受業時。

    親受一相老師激勸。

    心銘之久矣。

    茲辱枉顧。

    雖彼此老大。

    非複昔時顔面。

    而促膝清談。

    勸然叙舊。

    宛如昨日。

    可見這一段光明。

    亘古亘今。

    不變不易。

    大衆還知有這一段光明麼。

    若知得。

    便可坐斷三際。

    迥離生滅。

    一真獨露湛寂凝然。

    參禅見性也在這裡。

    脫生死也在這裡。

    去處也在這裡。

    如或不然。

    更為指注一上。

    遂舉拂子雲。

    祇這個還見麼。

    昔也如是見。

    今也如是見。

    複擊拂子雲。

    還聞麼。

    昔也如是聞。

    今也如是聞。

    今昔雖則異時。

    見聞何曾有别。

    秪如不落見聞一句。

    作麼生道。

    瑞氣生嘉運。

    林花結早春。

     池心宇道友募衆。

    修禮大悲忏法。

    請上堂。

    今日福城有一大心凡夫池心宇。

    為閩中連年兵戈弗息。

    諸難競起。

    生靈塗炭。

    觸目悲酸。

    乃特倡緣募衆。

    于鼓山請諸禅德。

    修禮大悲忏法。

    蓋欲哀感觀世音菩薩慈悲願力。

    保持世界。

    覆護衆生。

    共跻升平。

    同資仁壽。

    即此一念與觀世音大慈悲心。

    一體同觀。

    無二無别。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一切衆生。

    盡在其中。

    承其庥蔭。

    受其度脫。

    須知此心不獨心宇有之。

    一切衆生悉皆具足。

    祇為封于我執。

    纏于愛見。

    故不能擴充耳。

    若使人人就心宇一念中擴充去。

    即是觀世音菩薩全體出現。

    與大地衆生。

    慈心相向。

    慈眼相視。

    在在處處。

    啟慈悲門。

    弘慈悲化。

    自然天下太平。

    民康物阜。

    一人高拱。

    無為萬邦。

    鹹資至澤。

    匪有假于他術。

    乃自心之常分爾。

    雖然如是。

    猶是功勳邊事。

    更須知有當人尊貴一路始得。

    且如何是尊貴一路。

    當陽突出無人識。

    笑倒南無觀世音。

     大悲忏圓滿。

    善友李望山。

    李弘通。

    于明??。

    王今衆。

    王岐崗。

    林文若。

    張道素。

    郭瞻卿。

    陳輝生。

    設齋請上堂。

    古今日月。

    古今山河。

    浮雲變易。

    總不幹它。

    然則觀世音菩薩。

    用許多手眼。

    成得甚麼邊事。

    不因柳毅傳書信。

    何緣得到洞庭湖。

    拈拄杖雲。

    觀世音菩薩來也。

    通身是遍身是。

    差之毫厘失千裡。

    分付諸人。

    急着眼看。

    是甚麼。

    卓一卓雲。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又卓一卓下座。

     朗虛上人。

    報親請上堂。

    人人有個本爹娘。

    如影随形處處彰。

    無奈衆生自違背。

    今朝突出在中央。

    前是佛殿。

    後是法堂。

    左是廚庫。

    右是僧堂。

    且道中間底本爹娘。

    是何面目。

    良久雲。

    切忌觸諱。

     陳允泉善友。

    薦親請上堂。

    僧問。

    今日允泉善友薦親。

    請和尚說法。

    與那叱太子柝骨還父。

    柝肉還母。

    現本身。

    為父母說法。

    是同是别。

    師雲。

    你但識取本身。

    進雲。

    恁麼則伊親得度去也。

    師雲。

    如何是你本身。

    進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師雲。

    猶屬影響在。

    師乃雲。

    今日陳允泉善友。

    遠自溫陵來。

    乞山僧一語。

    以薦拔父母。

    秪如允泉父母。

    為存耶亡耶。

    若存。

    安用薦拔。

    若亡。

    又薦拔阿誰。

    唯存與亡。

    如何理論。

    須知存者無所存。

    但是幻存。

    亡者無所亡。

    亦唯幻亡。

    存亡既皆是幻。

    則非幻者。

    豈存亡可得而隐顯耶。

    且如何是非幻者。

    豈不見祖師雲。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即今現前大衆身心。

    與曆劫以來本生父母。

    若存若亡。

    同時放光。

    互相攝入。

    還有了悟者麼。

    若了悟得。

    不惟允泉父母薦拔已竟。

    即諸人父母悉皆薦拔。

    無有遺餘。

    如或不然。

    明朝生悉達。

    更請問摩耶。

     佛誕日。

    信女蔣傳果。

    預修請上堂。

    福城信女蔣傳果。

    預布來生大福田。

    更請山僧轉法輪。

    欲求無上大智慧。

    以慧修福是真福。

    以福修慧是真慧。

    福慧圓成兩足尊。

    世出世間無與等。

    福是自心之妙德。

    慧是自心之妙光。

    若人了達于心地。

    一切福慧自圓滿。

    隻如當人心地。

    作麼生了。

    不見道。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心閑上座。

    病中請上堂。

    僧問。

    香雲缭繞。

    鐘鼓铿锵。

    如何是和尚今日為人一句。

    師雲。

    阇黎已道竟。

    進雲。

    言前薦得。

    掘地覓天。

    句後承當。

    掉棒打月。

    不前不後。

    請師方便。

    師豎拂子。

    進雲。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始得知。

    師雲。

    髑髅外。

    道将一句來。

    僧拂袖歸衆。

    師雲。

    好與三十棒。

    師乃雲。

    心閑上座。

    居福州羅山之彌陀殿有年。

    絕俗清修。

    克己營建。

    近因抱病。

    決志還山。

    請山僧升座。

    夫一切衆生。

    皆有身心之病。

    身病謂四相。

    心病為三毒。

    無奈衆生不知。

    恃血氣之剛盛。

    逐聲色而莫返。

    世醫拱手。

    莫可救療。

    惟病者知之。

    方堪下藥。

    且道下什麼藥。

    須知病即是藥。

    何者。

    蓋以病故。

    始知此身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

    即能返窮此身。

    生所從來。

    死所去處。

    窮之不已。

    豁然明悟來去。

    不疑積劫未了之事一旦了矣。

    古德雲。

    病者衆生之良藥。

    豈不信然耶。

    雖然。

    猶是藥病相治。

    更須知有本分事始得。

    豈不見沩山問道吾。

    什麼處去來。

    吾雲。

    看病來。

    沩雲。

    有幾人病。

    吾雲。

    有病底有不病底。

    沩雲。

    不病底莫是智頭陀麼。

    吾雲。

    病與不病。

    總不幹他事。

    速道速道。

    沩雲。

    道得也與他沒交涉。

    大衆。

    你看二尊宿。

    一拶一捺。

    略露風規。

    傾盡家私。

    更無餘蘊。

    不但病不幹他事。

    不病亦不幹他事。

    道不得。

    與他沒交涉。

    道得亦與他沒交涉。

    且道他畢竟是阿誰。

    參。

     開明上人請上堂。

    是風動是幡動。

    萬象森羅。

    一時漏洩。

    非風動非幡動。

    三世諸佛。

    無地藏身。

    仁者心動。

    大小祖師。

    隻知開口易。

    不覺舌頭長。

    豎拂子雲。

    且道這個是什麼。

    即午開明上人設齋。

    山僧留取口吃飯。

    擊拂子。

    下座。

     重陽孝子陳正谟。

    薦考輝宇居士。

    請上堂。

    陳輝宇居士。

    平生持齋念佛。

    好善樂施。

    去年七十五歲。

    垂誡子孫。

    一一分明。

    翛然化去。

    其信進之力。

    蓋可知矣。

    茲當小祥。

    其子正谟等。

    特遵遺命。

    上鼓山飯僧。

    請山僧升座。

    也要讨個阿爹本命元辰下落。

    古者道。

    紅輪決定沉西去。

    未委靈魂往那方。

    須知滔天白浪。

    着力者能有幾人。

    充國黃金拈出底。

    始是好手。

    還委悉麼。

    年年九月九。

    遍地菊花香。

     西隐寺僧頓超。

    同善友鄭茂衡林天章等。

    放生掩骼。

    滿忏飯僧。

    請上堂。

    遍野髑髅。

    高唱無生之曲。

    臨危物命。

    全提殺活之機。

    子産固所未知。

    文王亦複未見。

    卻被福城衆多師僧善友。

    一肩領荷。

    既領荷已。

    乃複上鼓山。

    炊無米飯。

    煮不濕羹。

    普供大衆。

    仍請山僧下一轉語。

    用申慶贊。

    且道下什麼語即得。

    要知麼。

    天下太平。

    同跻仁壽。

     文之上座請上堂。

    秋風涼秋夜長。

    未歸客思故鄉。

    拍禅床雲。

    這裡是什麼所在。

    大家總在裡許。

    切忌開眼尿床。

    複舉。

    文殊菩薩。

    一日令善财采藥曰。

    是藥者采将來。

    善财遍觀大地。

    無不是藥。

    卻來白曰。

    無有不是藥者。

    文殊曰。

    是藥者采将來。

    善财乃于地上。

    拈一莖草。

    度與文殊。

    文殊接得。

    呈起示衆曰。

    此藥亦能殺人。

    亦能活人。

    師雲。

    盡大地是病。

    盡大地是藥。

    以如是藥。

    治如是病。

    無欠無餘。

    自然恰好。

    善财可謂善采。

    文殊可謂善用。

    若有服之者。

    直令佛法禅道。

    人我貢高。

    是非憎愛。

    諸病頓起。

    通身慶快。

    許渠作個灑落底衲僧。

    雖然。

    也隻醫得個有病的。

    忽遇個無病的來。

    作麼生醫。

    莫将無事為無事。

    往往事從無事生。

     師到南山。

    二勝和尚請上堂。

    賣松風于臘月。

    煞不知時。

    撾布鼓于雷門。

    尤堪捧腹。

    雖然。

    祇得将錯就錯。

    向虛空裡。

    打個筋鬥。

    貴得主賓道合。

    正脈流通。

    拈拄杖雲。

    滿口道不出。

    信手拈得來。

    卓一卓雲。

    瞎驢正法眼。

    滅卻又重開。

    開後如何。

    良久雲。

    不是我堂頭道兄和尚。

    誰共相委。

    又卓一卓。

    下座。

     師到上生寺。

    淨悟耆德。

    同信士朱繼禧劉信笃葉子珍等。

    設齋請上堂。

    師升座拈香雲。

    此一瓣香。

    供養妙應和尚。

    複拈香雲。

    此一瓣香。

    供養曹山寂祖。

    伏願。

    竈花再發。

    覺苑重春。

    駕寶筏于迷津。

    扇真風于末運。

    就座雲。

    妙應和尚曹山寂祖。

    兩個老古錐。

    無端向這一片地上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