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林哀悃
關燈
小
中
大
先和尚歸真記
丁酉七月十九日屬老和尚八十初度。
四方缁素弟子畢集。
為師慶壽。
競請開法。
先是辛卯春禁止上堂。
後雖力請弗許。
至是幡然許之。
但垂示法語每露謝世意。
衆竊疑之。
果于九月初一日示欬逆之疾。
請醫診候病乃稍閑。
既而痰複作不食者已念餘日。
而精神炯炯起居如常。
說偈示衆曰。
老漢生來性太偏。
不肯随流入世廛。
頑性至今猶未化。
剛将傲骨抹儒禅。
儒重功名真已喪。
禅崇機辯行難全。
如今垂死更何用。
祇将此念報龍天。
複雲。
老僧世出世事盡在此偈。
汝等毋忽。
至念四日侍者進湯藥。
師曰。
吾會當行矣。
非藥所療也。
竟不服。
惟閉目吉祥而卧。
若入定然。
有問疾者辄開眼視之。
晴光射人。
良久複閉。
至十月初四日晚。
道霈問曰。
和尚今夜尊候何如。
師曰隻是明後日事也。
衆皆恻然淚下。
道霈進曰。
和尚既無意于人世。
而末後一句如何分付大衆乎。
師乃索筆書曰。
末後句。
親分付。
三界内外無可尋處。
由是衆執事競以後事問。
師并不答。
竟以手揮去之。
至初六日未刻六脈俱絕。
而侍者以報。
師點首而已。
及晚大衆擁集榻前。
師令衆散。
衆不去。
道霈啟曰。
大衆所以不去者。
欲念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候送老和尚耳。
師笑而首肯。
至中夜引道霈手寫四字曰不有病了。
令侍者扶起坐定。
以目普觀大衆。
如象王回顧之狀。
良久即瞑目。
侍者進沸湯。
撼之已脫去矣。
寔初七日子時也。
嗚呼。
法日既沉。
生死長夜誰為開曉乎。
言念及此五内崩裂。
但道霈竊觀老和尚雖示疾月餘而動止安詳歡若平昔。
不見不豫之色。
不聞呻吟之聲。
而每日清晨衆弟子圍繞問候。
垂誡諄諄皆宗門大事。
并無一言語及世谛。
蓋師平生一言一行斬釘截鐵。
無一毫塗飾之意。
故臨生死關頭神思不亂超然自得。
譬如青天白日戶門洞開。
信步直去無少留礙。
是豈可以凡情拟議者哉。
第恐諸法眷有未知老和尚歸真颠末者。
謹據實記錄如此。
庶幾相慰其哀慕之誠雲爾。
最後語序 梁普通間。
菩提達磨自南天竺國來。
倡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其付法偈曰。
我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嗣是六代傳衣。
五宗競出。
由唐曆宋其化大焉。
五宗者沩仰.雲門.法眼三宗與宋運俱終。
其傳至今日者唯臨濟.曹洞二宗。
其洞上一宗亦已久衰。
至萬曆間壽昌無明老祖傑出。
始中興于世。
壽昌入室弟子凡數人。
其最著者博山無異和尚與先師鼓山永覺老人。
老人年二十五省發。
四十出家。
四十六悟道。
五十七歲出世。
八十歲入滅。
二十餘年間四坐道場。
大作佛事。
言滿天下道被域中。
凡叢林久參耆衲罔不腰包來觐。
而海内賢士大夫亦多折節問道。
其生平語錄著述甚富。
俱已刊行于世。
而此萬餘言是其最後絕唱。
标名最後語者。
老人所自命也。
竊惟老人之道廣大精微。
其學貫通該博。
其見地圓明超絕。
其說法縱橫無畏。
其所守嚴。
其所養到。
其福德壽考允稱圓備。
而臨終之日說偈辭衆。
危然坐脫頭正尾正。
即求之古尊宿亦不多得。
況時輩乎。
嗚呼。
達磨一宗傳至今日而弊已極矣。
老人出而挽之以力行。
鎮之以正大。
繩之以綱宗。
驗之以言行。
牢把鐵關不少假借。
故雖諸方号飽參者。
其始至無不行行然擎頭戴角。
而老人不動聲氣微垂勘辨。
即皆土崩瓦解懡?而去。
唯真參之士具擇法眼乃能俯就爐鞴久煉不退。
蓋知當今之世少林一線之脈不至墜地者。
唯老人是賴耳。
無何。
世緣告畢。
遽戢化權。
人天眼滅。
孰不哀慕。
于是建州弟子謝飛卿氏請以最後語。
壽諸梨棗公之海内。
庶幾他日問道者知路頭在茲。
不至迷誤入于邪林。
甚盛心也。
小子霈忝預法席有年。
茲又濫膺付囑。
凡老人生平履曆頗得其詳。
四方缁素弟子畢集。
為師慶壽。
競請開法。
先是辛卯春禁止上堂。
後雖力請弗許。
至是幡然許之。
但垂示法語每露謝世意。
衆竊疑之。
果于九月初一日示欬逆之疾。
請醫診候病乃稍閑。
既而痰複作不食者已念餘日。
而精神炯炯起居如常。
說偈示衆曰。
老漢生來性太偏。
不肯随流入世廛。
頑性至今猶未化。
剛将傲骨抹儒禅。
儒重功名真已喪。
禅崇機辯行難全。
如今垂死更何用。
祇将此念報龍天。
複雲。
老僧世出世事盡在此偈。
汝等毋忽。
至念四日侍者進湯藥。
師曰。
吾會當行矣。
非藥所療也。
竟不服。
惟閉目吉祥而卧。
若入定然。
有問疾者辄開眼視之。
晴光射人。
良久複閉。
至十月初四日晚。
道霈問曰。
和尚今夜尊候何如。
師曰隻是明後日事也。
衆皆恻然淚下。
道霈進曰。
和尚既無意于人世。
而末後一句如何分付大衆乎。
師乃索筆書曰。
末後句。
親分付。
三界内外無可尋處。
由是衆執事競以後事問。
師并不答。
竟以手揮去之。
至初六日未刻六脈俱絕。
而侍者以報。
師點首而已。
及晚大衆擁集榻前。
師令衆散。
衆不去。
道霈啟曰。
大衆所以不去者。
欲念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候送老和尚耳。
師笑而首肯。
至中夜引道霈手寫四字曰不有病了。
令侍者扶起坐定。
以目普觀大衆。
如象王回顧之狀。
良久即瞑目。
侍者進沸湯。
撼之已脫去矣。
寔初七日子時也。
嗚呼。
法日既沉。
生死長夜誰為開曉乎。
言念及此五内崩裂。
但道霈竊觀老和尚雖示疾月餘而動止安詳歡若平昔。
不見不豫之色。
不聞呻吟之聲。
而每日清晨衆弟子圍繞問候。
垂誡諄諄皆宗門大事。
并無一言語及世谛。
蓋師平生一言一行斬釘截鐵。
無一毫塗飾之意。
故臨生死關頭神思不亂超然自得。
譬如青天白日戶門洞開。
信步直去無少留礙。
是豈可以凡情拟議者哉。
第恐諸法眷有未知老和尚歸真颠末者。
謹據實記錄如此。
庶幾相慰其哀慕之誠雲爾。
最後語序 梁普通間。
菩提達磨自南天竺國來。
倡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其付法偈曰。
我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嗣是六代傳衣。
五宗競出。
由唐曆宋其化大焉。
五宗者沩仰.雲門.法眼三宗與宋運俱終。
其傳至今日者唯臨濟.曹洞二宗。
其洞上一宗亦已久衰。
至萬曆間壽昌無明老祖傑出。
始中興于世。
壽昌入室弟子凡數人。
其最著者博山無異和尚與先師鼓山永覺老人。
老人年二十五省發。
四十出家。
四十六悟道。
五十七歲出世。
八十歲入滅。
二十餘年間四坐道場。
大作佛事。
言滿天下道被域中。
凡叢林久參耆衲罔不腰包來觐。
而海内賢士大夫亦多折節問道。
其生平語錄著述甚富。
俱已刊行于世。
而此萬餘言是其最後絕唱。
标名最後語者。
老人所自命也。
竊惟老人之道廣大精微。
其學貫通該博。
其見地圓明超絕。
其說法縱橫無畏。
其所守嚴。
其所養到。
其福德壽考允稱圓備。
而臨終之日說偈辭衆。
危然坐脫頭正尾正。
即求之古尊宿亦不多得。
況時輩乎。
嗚呼。
達磨一宗傳至今日而弊已極矣。
老人出而挽之以力行。
鎮之以正大。
繩之以綱宗。
驗之以言行。
牢把鐵關不少假借。
故雖諸方号飽參者。
其始至無不行行然擎頭戴角。
而老人不動聲氣微垂勘辨。
即皆土崩瓦解懡?而去。
唯真參之士具擇法眼乃能俯就爐鞴久煉不退。
蓋知當今之世少林一線之脈不至墜地者。
唯老人是賴耳。
無何。
世緣告畢。
遽戢化權。
人天眼滅。
孰不哀慕。
于是建州弟子謝飛卿氏請以最後語。
壽諸梨棗公之海内。
庶幾他日問道者知路頭在茲。
不至迷誤入于邪林。
甚盛心也。
小子霈忝預法席有年。
茲又濫膺付囑。
凡老人生平履曆頗得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