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林哀悃

關燈
于是謹序其梗概于卷首。

    其他備乎林涵齋居士行業曲記雲。

     祭文(二章) 維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

    十一月壬子朔越十有二日。

    嗣法弟子道霈謹以辨香杯茗昭奠于鼓山堂上示寂本師傳曹洞正宗第三十二世永覺老和尚靈龛前而言曰。

    嗚呼。

    和尚以生知之資。

    躍出儒林投身法窟。

    得不傳之秘旨。

    振已墜之綱宗。

    二十餘年間四坐道場。

    海口瀾翻電機閃爍。

    言滿天下道播寰中。

    今歲丁酉和尚年登八旬。

    鶴發飛霜童眸耀日。

    盎然睟然。

    晏坐于天風海濤之上。

    龍象圍繞天人護持。

    七月十九日屬和尚初度。

    四方畢集為和尚上壽。

    孰不以趙州百二十祝。

    期其長住季世壽佛慧命。

    胡意報緣忽終化權長戢。

    人天眼滅哀恸何極。

    嗚呼。

    不孝道霈年十八歲于寶善庵中因掌石老人指禮和尚于荷山。

    和尚一見即許執侍巾瓶。

    汲水負薪罔敢忽。

    後一日于野田中采瑞蓮以獻。

    和尚曰吾道當馨于世矣。

    明年春和尚出世鼓山。

    道霈随以至。

    執經問義。

    和尚垂誨不倦。

    又明年辭和尚出嶺遍曆講肆。

    未幾和尚以吊掌石老人來真寂。

    道霈複得執侍。

    然和尚每以本分事提持。

    其奈往往錯過。

    一日因讀臨濟語有省。

    和尚欣然撫之曰。

    子已入門矣。

    宜加精進。

    勿怠。

    道霈益激厲。

    于是即棄講席參密雲老人于天童。

    凡八閱月。

    歸以所得白和尚。

    和尚乃舉從上古德機緣一一勘诘。

    是為證明。

    非即刬削。

    道霈于是時。

    如暗得燈如貧得寶。

    其歡喜踴躍無以為喻。

    及道霈入天目訪高峰死關凡一年。

    和尚又遣僧喚歸。

    琢磨煅煉罔替晨昏。

    後以親老辭和尚歸閩。

    未幾和尚亦歸。

    道霈又得時時親炙。

    及二親殁乃複卷裓上山。

    而和尚甚喜即命充堂司。

    于是重加披剝。

    大翻前案不然所見矣。

    道霈益迷悶。

    又經三年始蒙印可。

    至今歲正月上元日。

    聲鐘集衆。

    付以衣法。

    即命首衆秉拂。

    其提唱之餘大蒙賞識。

    師資道契不減寂子之在沩山。

    嗚呼。

    方期和尚壽考百年。

    作大法之司南為。

    末流之砥柱。

    道霈因得少展微蘊助轉法輪。

    以報法乳。

    讵意未及一載。

    遽有鶴林之悲。

    苦海沉濟岸之舟。

    長夜失大明之照。

    号天泣地拔??捶胸為之奈何。

    茲當五七之期。

    敬陳薄奠少訴哀私。

    庶幾為和尚傳無盡燈于未來。

    計般若緣于永劫。

    太虛可殒。

    此盟莫渝。

    伏冀老和尚常寂光中慈悲鑒念。

    尚飨。

     維歲在丁酉十一月壬子朔二十又八日丙寅。

    嗣法弟子道霈率合山衆弟子等謹陳純陀之供。

    昭奠于鼓山堂上示寂本師永覺老和尚靈龛前曰。

    于惟老和尚宗燈犀炬。

    法海骊珠。

    曩劫發菩提心。

    慈悲本具。

    多生為善知識。

    福慧天成。

    裂逢掖而着袈裟。

    類丹霞之選佛。

    當入室而疑痛俸。

    似洞山之邈真。

    及聞彈指謦欬之聲。

    乃滅寶所化城之迹。

    從茲大白牛東西任放。

    曹溪水左右逢源。

    開純金鋪于四山。

    遼天索價。

    唱新豐曲于五位。

    信口高歌。

    影象重重。

    善入寶鏡三昧。

    玄機落落。

    慣穿沒鼻金針。

    奪食驅耕用尋常手段。

    敲骨取髓施格外鉗錘。

    屴崱峰頭法波浩渺。

    通霄路上靈木森陰。

    百鳥同栖四海共會。

    茲當化緣告畢。

    何妨鬧裡抽身。

    慧日雲沉。

    一任個中滅迹。

    閑名既謝。

    三界莫尋。

    髑髅頓幹。

    十方坐斷。

    某等委身爐鞴。

    恨頑鈍之難镕。

    備員叢林。

    愧疏慵之失職。

    斯丁鹄林之變。

    深銜失怙之悲。

    每懷獅吼之音。

    長動泣岐之歎。

    山風海月仿佛來儀。

    草露花滋讵勝揮涕。

    敬陳最後之供。

    用伸終亡之誠。

    哭不成聲。

    言多失次。

    嗚呼哀哉。

    伏惟尚飨。

     塔志 鼓山永覺賢公大禅師者。

    壽昌無明和尚的嗣也。

    系曹洞第三十二世雲。

    本貫建陽人。

    姓蔡氏。

    生于明萬曆戊寅七月十九日巳時。

    幼業儒。

    負大志。

    有詩曰。

    道德師顔闵。

    文學宗遊夏。

    其餘二三子。

    不願在其下。

    年二十補邑庠弟子員。

    然賦性沖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