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嘉興路萬壽山南堂四禅庵師侄比丘祖灊。

    募緣入梓。

    日東比丘海壽書。

    天台周東山刊。

    時至正己亥春起手。

    明年庚子春畢工。

     應安戊申重刊京臨川禅寺。

     慈雲普濟禅師了庵欲公行道記 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金華宋濂撰 至正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辛酉。

    了庵禅師示寂於嘉禾千佛慈雲塔院。

    九月朔日丁卯。

    阇維菩提園中。

    當火之方熾。

    有紅白二圓光。

    盤旋龛頂。

    浮空而滅。

    及火餘頂骨舌根齒牙俱不壞。

    設利滿地。

    不可以數計。

    七日癸酉。

    其從子比丘祖灊。

    遂奉函椟。

    啟塔而藏焉。

    生平行業。

    既見國史危公所撰銘文。

    其得法大弟子文康。

    複謂師之道德。

    正而明。

    慈而能威。

    坦坦乎八達之通衢也。

    皦皦乎行天之素月也。

    鞫鞫乎啟蟄之震霆也。

    初何厭乎言之詳。

    千裡緻書。

    征濂為行道記。

    會濂總修元史。

    久未暇為。

    文康将住福之開元。

    必欲得濂文以行。

    乃申前請為尤力。

    濂不敢辭。

    禅師諱清欲字了庵。

    族朱氏。

    台之臨海人。

    世居大雄山下。

    大父元善父松孫。

    皆為善士。

    其母黃氏。

    夢沙門飛錫而至。

    既寤生師。

    九歲而孤。

    随仲父茂上人。

    入雙徑山為童子。

    年十六。

    依虎岩伏公。

    試經得度。

    希白明藏主。

    自育王來。

    一見以法器期之。

    提誘辯诘。

    無所不至。

    且謂之曰。

    子氣銳甚。

    非佛性茂公。

    不足為子師。

    今在蘇之開元。

    曷往見之。

    師即谒佛性。

    佛性問雲。

    近離何處。

    師雲。

    徑山。

    佛性雲。

    船來陸來。

    師雲。

    二俱不涉。

    佛性雲。

    汝安得到此。

    師便喝。

    佛性雲。

    雖是後生。

    卻堪雕琢。

    他日佛性又問。

    汝豈不是徑山來。

    師雲。

    是。

    佛性雲。

    山上有鯉魚。

    井底有蓬塵。

    作如何會。

    師雲。

    和尚何處得此消息。

    佛性雲。

    欽師因何猶被馬師所惑。

    師雲。

    不可少和尚一分。

    佛性雲。

    參禅須是此子方可。

    師乃掩耳而出。

    師自是前後際斷。

    疑情盡釋。

    動靜之間。

    無非妙用。

    繼往從東嶼海公於楓橋。

    東州永公於虎丘。

    二公皆一時宿德。

    名重東南。

    與師相扣擊。

    見師吐言。

    如青天白日。

    氣象鮮朗。

    了無染着。

    或謂擔荷正法。

    将於師是賴。

    師之聞譽。

    翕然聞於諸方矣。

    皇慶初。

    佛性被上旨。

    複居開元。

    四衆推師。

    為入院侍者。

    繼司藏鑰。

    居亡何。

    還栖徑山。

    虛谷陵公。

    從大仰來主其席。

    選師為後堂首座。

    江南行禦史台。

    具書币延佛性。

    住建業之保甯。

    師與佛性。

    分座說法。

    台之大臣。

    聞師提引。

    頂禮贊歎。

    謂得未曾有。

    天曆己巳。

    出世溧水之開福。

    元統癸酉。

    遷嘉興之本覺。

    一坐十春秋。

    帝師大寶法王。

    尤企師之道。

    賜以金襕法衣。

    及慈雲普濟禅師之号。

    湖之巨剎。

    有訟於行宣政院者。

    鑒察禦史檄師谳之。

    師曰。

    吾林下人耳。

    豈能效法家之深刻哉。

    即日升堂檛鼓。

    退居寺之南堂。

    禦史大夫高公特枉駕過師。

    謂之曰榮名。

    人之所尚。

    師何棄之如土芥耶。

    嘉歎久之而去。

    至正乙酉。

    起應吳中靈岩之請。

    閱三年複歸隐南堂。

    未幾寺毀於兵。

    南堂亦不存。

    師處之怡然。

    祖灊念師無所栖止。

    謀於檇李亭之北三裡。

    築室以居師。

    師不得已從之。

    即所謂慈雲塔院是已。

    師凡三坐道場。

    缁素瞻依。

    如逢古佛出世。

    香華供養。

    所至雲擁。

    師日以最上一乘。

    相與激揚。

    霆馳飙行。

    絕無留礙。

    其高者則纏縛頓解。

    一超直入。

    其下者則有所持循。

    而不涉末伽外道之見。

    利益所及。

    可謂鴻且博矣。

    然於世相事為之際。

    亦未嘗不經意。

    所莅之處。

    棟宇壓者新之。

    器物阙者補之。

    侵疆之久者歸之。

    早夜孜孜。

    唯恐有不及。

    辛醜之夏。

    江浙行省左丞相康裡公。

    遣使者起師。

    将使領大伽藍。

    師堅卧不動。

    作三偈酬之。

    有軒蓋林中不得來之句。

    丞相知其道高。

    不敢強。

    師日坐松雲間。

    如出水蓮華倚風獨笑。

    而不知老之将至。

    其參學祖杲請續雪窦拈古之作。

    師初峻拒。

    已而曰。

    道本無言。

    然非言不足以顯道。

    為着一百則授之。

    一旦感微疾。

    默而不言。

    方索筆書偈雲。

    七十六年。

    無後無先。

    聖凡情盡。

    明月中天。

    适通守陳公時來候疾。

    謂師曰。

    和尚東南大法幢也。

    時既至矣。

    能無一言啟迪我輩乎。

    師瞪目大笑。

    聲振百步外。

    遂泊然而逝。

    阇維之夕。

    送者幾萬餘人。

    無不摧慕。

    嗚呼。

    若師者可謂一代之偉人者矣。

    師慈和粹沖。

    不立城府。

    接人渾在春風中。

    遇事有不可為。

    辄萬夫不能奪。

    然惓惓於大法。

    唯恐其失墜。

    方佛性續修宗門統要之書。

    師力勸同袍良猷相成之。

    至今盛行于世。

    師世壽七十有六。

    僧臘六十。

    度弟子若幹人。

    其參學門人。

    分燈海内者若幹人。

    夫自教外有别傳之旨。

    竺乾聖人心法。

    授之東土諸師。

    曆年既多。

    不能無弊。

    至於宋季。

    纖巧卑陋。

    厭厭如欲絕之人。

    生氣殆盡。

    橫川珙公特起於衰微之際。

    如大獅王哮吼一聲。

    百獸為之震掉。

    君子謂之佛道中興。

    橫川示寂。

    佛性以偉特之量。

    紹而承之。

    佛性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