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了庵和尚語錄卷第九 題跋 師侄比丘 海壽 祖灊 等編 羅漢圖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亦自淨佛土。

    住世應真五百一十六開士。

    莫不皆然。

    若夫深山大澤。

    實聖賢所都。

    決非凡夫肉眼能見。

    獨天台方廣。

    靈異顯着。

    畫者得以圖之。

    然又烏得其彷佛哉。

    以要言之。

    聚沙為塔。

    爪畫為佛。

    不失為入道之漸。

    況精妙若此者乎。

    一衲寶之宜矣。

    苟能返觀自心之體。

    廣大悉備。

    四聖六凡。

    由之建立。

    三昧六通。

    由之發現。

    乾坤日月。

    江海山川。

    由之出生。

    便可掩卷一笑。

    餘尚何言。

     佛果禅師書 佛祖傳持大事。

    所謂三要正印也。

    自非根性猛利。

    智願宏遠。

    曷緻機感相應。

    而能荷負哉。

    曆觀先世。

    的的相承。

    耀古騰今。

    輝天鑒地。

    豈苟然耶。

    法運垂季。

    人根益劣。

    假名竊位。

    以芘無似之身者。

    比比有之。

    未免互相欺诳。

    所學既已無本。

    安知有建法立宗。

    剎生接物。

    始終一節之要哉。

    拜讀佛果老祖所答诏公嗣書。

    不勝感慨。

    竺芳首座。

    授受有自。

    惟勵精力行之。

    則古道或尚可見也。

     大慧和尚墨迹(三) 才高謗起。

    法盛魔強。

    此草堂以為妙喜南遷之兆也。

    因思五祖謂能大師曰。

    夫傳法者。

    命若懸絲。

    今妙喜帖中後語勿使天魔知之。

    又設巧便矣。

    可不慎哉。

     參學兄弟。

    未有正見。

    而務外學。

    故先德有雜毒入心之誡。

    老妙喜榜之於門。

    罰及鄰案。

    在洋嶼一夏打發一十三人。

    夫豈偶然。

    雪峰龍岩翁得此榜。

    時以示人。

    不為無補。

     妙喜親書别帖。

    是亦殘編斷簡。

    卻有别峰無準兩代古佛批判。

    二百年後得之。

    夜光明月不換於乎道德之能。

    取重於人如此。

    而人自不能力緻之者。

    又将奚算。

     五尊宿真迹 天上無雙日。

    人間隻一僧。

    此慈雲哭四明之語也。

    吾於慈雲。

    無間然矣。

    妙喜隰州。

    同唱斯道於玉幾太白千載一時。

    不可複見玉山雖後於兩翁。

    而道德文采。

    曾不少讓。

    石溪能傳聩祖不傳之衣。

    亦一代宗工也。

    此五真迹。

    生氣凜然。

    在在當有神物護持耳。

     妙喜禅師聖徒首座二帖 少時閱大慧禅師廣錄。

    知參禅之難。

    觀聖徒顔公釋難文。

    知為僧之不易。

    自是兩翁風度。

    常在心目間。

    明公從妙喜於衡陽所得亦不少已。

    嘗以大禅稱之。

    逮授衣之際。

    叮咛戒饬。

    乃曰。

    如将梵位直授凡庸。

    你也須生慚患始得。

    又知付授之難如此。

    近世庸妄。

    視同兒戲。

    大法之微。

    有所自也。

    於此未嘗不淚下。

    聖徒道德才思一狐之腋。

    所遺敬如庵小帖詞語溫雅。

    筆意精熟。

    無在而不妙也。

    德侍者其寶之。

     宋孝廟賜佛照禅師禦劄 自昔帝王。

    存誠佛道者。

    蓋常有之矣。

    然而日應萬機。

    兢兢業業。

    而不敢少忽。

    至於涵養圓熟。

    染淨不二。

    迥離四病者。

    其惟孝廟欤。

    伏讀所賜佛照禦劄。

    叙所得若此。

    後世臣子。

    不學無知。

    妄肆毀斥者。

    可憫也夫。

     佛照禅師墨迹 栢岩為洞山下得一轉語好。

    遂開粥相延。

    則檀林無雜樹也。

    育王以之故。

    能慎擇以警遊惰。

    又謂看經不必多。

    但研窮法理。

    以悟為則。

    至於收拾精神。

    理會臘月三十日生死公案。

    直欲攻其兄出淤泥而登彼岸爾。

    老佛照此書。

    百世師法也。

     别峰塗毒二禅師手澤 别峰塗毒其道德位望。

    并驅争先。

    是皆人龍僧鳳也。

    此偈此簡。

    皆肆口而說。

    肆筆而書曾不經意。

    深足以發明言外之旨。

    彼膠於情識者。

    方以雕蟲篆刻為事。

    睹之未始不茫然自失也。

    悲夫。

     塗毒禅師墨迹 湛堂昔因決渠水濺衣。

    豁然大悟以白真淨。

    淨诟曰。

    此中乃可容藞苴耶。

    今觀策禅師與勤道者小簡。

    才有肯重。

    便成滲漏之語。

    自得之妙暗合孫吳然元酒大羹固非常流所能知味。

    大圓智公。

    不可謂不知人也。

     佛燈珣和尚墨迹 昔妙喜謂。

    佛燈為臨濟頂中髓。

    楊歧眼裡睛。

    棒頭明殺活。

    喝下辯踈親。

    以此而罵佛罵祖。

    卒滅吾宗。

    於罵天乎何有。

    贈規之偈。

    舐犢之情。

    於此見佛燈。

    何異水中撈月。

    識者辯之。

     長靈卓和尚手帖 靈源出晦堂之門。

    其粹密岩正。

    真萬世師範長靈克家子也。

    是以荷負正宗之心。

    咄咄不辍口。

    猶自謂筋疲力苶。

    止可暖熱些些門庭而已。

    若覓委托大緣。

    誠未易得也。

    讀至此俯仰今古。

    為之慨然。

    至於應涉事事與世相反。

    警救不逮。

    惟恐混而為流俗之旨。

    真藥石之言也。

     慈受深禅師偈 老慈受散慧林之席。

    為台山之遊。

    靈岩專使。

    於天封寺訪尋得之圓照故隐。

    遂為中吳禅學都會。

    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