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年。
而有蔣山之命不赴。
四明太守以阿育王山招之。
亦不赴。
未幾。
蔣山專使再至。
不得已從其請。
複還三佛舊觀。
籲。
何其盛哉。
及謝事歸洞庭包山。
若将終焉。
猶於靈岩。
似未能忘情。
因其僧堂之落成。
故有我亦老來思舊隐異時去借闆頭眠之句。
餘晚生無狀。
備員灑掃者三年。
睹境懷人。
實深仰止之歎。
覺維那出視手澤。
謹拜手以識。
應庵和尚送中峰偈 堆雲缽袋子。
已是當面拈出。
因甚卻道未曾分付。
所謂。
吾有末後着。
待歸要汝遵。
元來老子。
得與麼絮。
拜觀此卷。
不覺凜然。
張魏公所書心經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梵語也。
此翻大智慧到彼岸。
所謂。
達佛心宗之徑也。
觀自在即能行之之人也。
照見五蘊皆空。
即此智慧之力也。
度一切苦厄。
即到彼岸之時也。
至於空色互明。
理事俱遣。
即佛與衆生同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受用自在三昧也。
紫岩公印心於佛果。
擴充於妙喜。
以之緻君唐虞。
中興王業。
觀其腕頭。
盛有回天之力者。
其觀自在之流亞與。
故其筆是經。
以壽後世。
即自覺覺他之道。
無有窮也。
然未易與儒墨自卦者議。
陸放翁所制無用禅師語錄序 百丈得大機。
黃檗得大用。
兼而有者。
是為德山臨濟。
觀其棒喝交馳。
主賓互換。
莫非揭示此個宗旨。
豈下劣種草。
所得而與哉。
老妙喜於圓悟室中。
得此機用。
應庵謂其黑漆竹篦。
掀翻海嶽。
從頭打過。
雖是死馬醫。
就中要妙。
固是抓着渠癢處。
劄着渠痛處撿點将來。
大似普州人送賊。
天童全禅師。
出妙喜之後。
啟迪學者。
用而無用。
語錄行世。
未始有言也。
今覽陸務觀所作序文。
提水放火。
大段可畏。
至於識破韓潮州。
正是說得宜其與無用同參者矣。
雪間寶此遺墨。
慕賢尊祖之意。
曆曆可佳。
夫豈徒為耳目之玩哉。
密庵和尚墨迹 密庵老祖。
任少室正宗之寄。
鼓一破沙盆。
震驚天地。
若塗毒鼓然。
宜其燕坐高堂。
四事供養。
以應來學。
而猶不免於持缽奔走。
艱難萬狀。
吾不知造物之待人。
固如何哉。
豈必欲其顯發吾先佛軌儀。
以為後世竊服踞位。
妄自尊大者之戒乎。
燈侍者當視其迹明其心。
則破沙盆遺音可繼也。
松源老祖家書 澄照天甯。
迫而後進。
緣法不順。
飄然去之。
方事歸甯。
遽聞師訃。
哀慕追修。
克盡孝道。
觀此幾着。
則其平生事事可法也。
宜其位冠諸方。
德尊百代中峰臨行。
囑以編集語錄。
付以法衣一頂。
此衣昔楊岐以付白雲。
三傳而至妙喜。
喜不付諸子。
而付其侄應庵。
應庵再傳而及師。
所雲此個擔子。
實難承當。
而明告其親者。
亦欲其知責任不輕也。
所謂。
在家出家。
各有所務。
不能兩全者。
乃謙之至耳。
豈有承父之命。
出家弘法。
光明盛大若是。
而於其親。
猶有遺恨哉。
特不能區區盡歡於菽水之奉。
然而立身揚名。
以顯父母。
雖曾闵之孝。
無以易也。
烏在而不全乎。
若夫用黑豆法換盡天下衲僧眼睛。
使東山正宗。
與天地相終始。
固非不肖孫所得言其彷佛矣。
此書流落叢林。
百有餘載。
卒為永嘉昱首座寶而有之。
遂為傳家之劵。
雖萬金不售也。
以法義出以相視。
頓首九拜。
謹志乎下方雲。
中峰老祖廣錄 五年前溫之能仁昱首座。
攜所蓄鹫峰聩祖所寄父親之書。
來靈岩求跋。
其中正言密庵和尚書至。
俾其編次語錄。
又付以楊歧之衣。
遂有此個檐子。
實難檐荷之說。
今此錄。
乃是未經删定者。
較之刊本。
十無二三焉。
枯禅以付寂窗。
窗付梅屋屋。
授之道場晉翁。
翁死不得其傳。
保甯祺藏主。
偶於南屏亡僧故紙堆中獲之。
珍秘有年。
茲以相示。
且命志之。
因謂之曰。
爾為直下子孫。
蓋物有所屬耳。
豈偶然哉。
然鸩毛落水魚鼈俱死。
於此換卻髑髅。
不消一滴。
尚其勉旃。
無準和尚筆迹 五祖下出三佛。
佛眼最為謹密。
日用唯恐有失。
故切切自省如此。
老無準書之。
豈無意乎。
不幸脫去前二段。
環溪能補之。
知父莫若子。
在首座寶其迹而究其心。
則不虛矣。
苟徒尚其迹而遺其心亦何益於事哉。
餘因是迹觀是心。
而作是說者。
且以自儆而複儆在也。
正續老師居五峰。
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
衆多糧少。
而重罹回祿。
故奔走四方。
不能自已。
伏讀此帖。
可以想見其曲折。
苟非以荷負正宗為心。
則安能籧篨若此耶。
近世羨癡福。
踞大方坐圍千衆。
口無所說。
心無所思。
傲然自足。
以謂師道之尊。
莫過受用随意而已。
安知有荷負正宗之說哉。
籲。
西丘和尚樸翁禅師吟稿 佛照禅師居鄮峰時
而有蔣山之命不赴。
四明太守以阿育王山招之。
亦不赴。
未幾。
蔣山專使再至。
不得已從其請。
複還三佛舊觀。
籲。
何其盛哉。
及謝事歸洞庭包山。
若将終焉。
猶於靈岩。
似未能忘情。
因其僧堂之落成。
故有我亦老來思舊隐異時去借闆頭眠之句。
餘晚生無狀。
備員灑掃者三年。
睹境懷人。
實深仰止之歎。
覺維那出視手澤。
謹拜手以識。
應庵和尚送中峰偈 堆雲缽袋子。
已是當面拈出。
因甚卻道未曾分付。
所謂。
吾有末後着。
待歸要汝遵。
元來老子。
得與麼絮。
拜觀此卷。
不覺凜然。
張魏公所書心經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梵語也。
此翻大智慧到彼岸。
所謂。
達佛心宗之徑也。
觀自在即能行之之人也。
照見五蘊皆空。
即此智慧之力也。
度一切苦厄。
即到彼岸之時也。
至於空色互明。
理事俱遣。
即佛與衆生同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受用自在三昧也。
紫岩公印心於佛果。
擴充於妙喜。
以之緻君唐虞。
中興王業。
觀其腕頭。
盛有回天之力者。
其觀自在之流亞與。
故其筆是經。
以壽後世。
即自覺覺他之道。
無有窮也。
然未易與儒墨自卦者議。
陸放翁所制無用禅師語錄序 百丈得大機。
黃檗得大用。
兼而有者。
是為德山臨濟。
觀其棒喝交馳。
主賓互換。
莫非揭示此個宗旨。
豈下劣種草。
所得而與哉。
老妙喜於圓悟室中。
得此機用。
應庵謂其黑漆竹篦。
掀翻海嶽。
從頭打過。
雖是死馬醫。
就中要妙。
固是抓着渠癢處。
劄着渠痛處撿點将來。
大似普州人送賊。
天童全禅師。
出妙喜之後。
啟迪學者。
用而無用。
語錄行世。
未始有言也。
今覽陸務觀所作序文。
提水放火。
大段可畏。
至於識破韓潮州。
正是說得宜其與無用同參者矣。
雪間寶此遺墨。
慕賢尊祖之意。
曆曆可佳。
夫豈徒為耳目之玩哉。
密庵和尚墨迹 密庵老祖。
任少室正宗之寄。
鼓一破沙盆。
震驚天地。
若塗毒鼓然。
宜其燕坐高堂。
四事供養。
以應來學。
而猶不免於持缽奔走。
艱難萬狀。
吾不知造物之待人。
固如何哉。
豈必欲其顯發吾先佛軌儀。
以為後世竊服踞位。
妄自尊大者之戒乎。
燈侍者當視其迹明其心。
則破沙盆遺音可繼也。
松源老祖家書 澄照天甯。
迫而後進。
緣法不順。
飄然去之。
方事歸甯。
遽聞師訃。
哀慕追修。
克盡孝道。
觀此幾着。
則其平生事事可法也。
宜其位冠諸方。
德尊百代中峰臨行。
囑以編集語錄。
付以法衣一頂。
此衣昔楊岐以付白雲。
三傳而至妙喜。
喜不付諸子。
而付其侄應庵。
應庵再傳而及師。
所雲此個擔子。
實難承當。
而明告其親者。
亦欲其知責任不輕也。
所謂。
在家出家。
各有所務。
不能兩全者。
乃謙之至耳。
豈有承父之命。
出家弘法。
光明盛大若是。
而於其親。
猶有遺恨哉。
特不能區區盡歡於菽水之奉。
然而立身揚名。
以顯父母。
雖曾闵之孝。
無以易也。
烏在而不全乎。
若夫用黑豆法換盡天下衲僧眼睛。
使東山正宗。
與天地相終始。
固非不肖孫所得言其彷佛矣。
此書流落叢林。
百有餘載。
卒為永嘉昱首座寶而有之。
遂為傳家之劵。
雖萬金不售也。
以法義出以相視。
頓首九拜。
謹志乎下方雲。
中峰老祖廣錄 五年前溫之能仁昱首座。
攜所蓄鹫峰聩祖所寄父親之書。
來靈岩求跋。
其中正言密庵和尚書至。
俾其編次語錄。
又付以楊歧之衣。
遂有此個檐子。
實難檐荷之說。
今此錄。
乃是未經删定者。
較之刊本。
十無二三焉。
枯禅以付寂窗。
窗付梅屋屋。
授之道場晉翁。
翁死不得其傳。
保甯祺藏主。
偶於南屏亡僧故紙堆中獲之。
珍秘有年。
茲以相示。
且命志之。
因謂之曰。
爾為直下子孫。
蓋物有所屬耳。
豈偶然哉。
然鸩毛落水魚鼈俱死。
於此換卻髑髅。
不消一滴。
尚其勉旃。
無準和尚筆迹 五祖下出三佛。
佛眼最為謹密。
日用唯恐有失。
故切切自省如此。
老無準書之。
豈無意乎。
不幸脫去前二段。
環溪能補之。
知父莫若子。
在首座寶其迹而究其心。
則不虛矣。
苟徒尚其迹而遺其心亦何益於事哉。
餘因是迹觀是心。
而作是說者。
且以自儆而複儆在也。
正續老師居五峰。
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
衆多糧少。
而重罹回祿。
故奔走四方。
不能自已。
伏讀此帖。
可以想見其曲折。
苟非以荷負正宗為心。
則安能籧篨若此耶。
近世羨癡福。
踞大方坐圍千衆。
口無所說。
心無所思。
傲然自足。
以謂師道之尊。
莫過受用随意而已。
安知有荷負正宗之說哉。
籲。
西丘和尚樸翁禅師吟稿 佛照禅師居鄮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