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即休了和尚拾遺集

關燈
示及法弟某。

    謹以是日。

    為位設奠。

    拜首而祭于靈。

    烏乎。

    群動之集。

    必宗於海。

    群植之産。

    必宗於嶽。

    若師。

    早由新亭。

    而遷锺山。

    由锺山。

    而登雙徑。

    晚讓雙徑。

    而補龍河。

    四坐道場。

    幾五十載。

    湖海包笠之衆。

    宗之。

    曾無虛往者。

    朝野車騎之衆。

    宗之。

    曾無虛還者。

    師門賴張。

    宗門賴振。

    何盛如焉。

    今也已矣。

    衰獨何堪耶。

    烏乎。

    燈明既絕。

    注之以膏。

    花焰可續。

    鏡明既昏。

    摩之以藥。

    淨光可複。

    師靈。

    昭昭能憫。

    宗門師門。

    二俱牢落。

    不俟於他。

    而可複作乎。

    忍言及是。

    幸鑒之哉。

    尚享。

     靜上人之京師序 古聖在位。

    必有賢者。

    趨集其時。

    而為顯用焉。

    若黃帝堯舜。

    夏後周文。

    成康之聖。

    則有巢閣止庭。

    儀韶之鳳。

    負文之神龜。

    鳴岐之鸑鷟。

    在郊薮之麒麟。

    殊類而應之。

    故顯於時者。

    則有六相四嶽。

    八元八凱。

    九官二南之賢。

    至於更代繼聖。

    或有應之趨之者。

    不過率猶是也。

    欽惟  皇帝。

    文明英武。

    一統綏服。

    相兼群賢。

    傳得 帝師若聖之應。

    則有栴檀 古佛。

    延光于京師。

    天人殊類。

    鹹仰利。

    然以昔之視今。

    隆治何如哉。

    且昔之應者。

    殊類也。

    群賢趨之。

    尚蒙顯用。

    而況今者。

    應之以佛。

    尤為天人殊類。

    所共仰。

    苟有異業之士。

    以時而趨之。

    豈得志不速成。

    而道不大達也耶。

     福唐默堂上人。

    學富而詩工。

    早遊方外。

    久寓金山。

    嘗掌内典。

    因閱優阗王。

    刻栴檀象。

    遺事。

    有激于中。

    故願趨京。

    緻膜拜于古佛之真儀。

    求妙法于帝師之堂下。

    及觀聖德之光明。

    宮阙之崇麗。

    冠蓋之衆多。

    文物之華耀。

    玉帛之富饒。

    禮樂之備至。

    以發其蘊。

    以利其業。

    以成其志。

    以達其道。

    猗欤盛哉。

    龍騰于淵。

    而山川出雲。

    虎嘯于野。

    而岩壑生風。

    行矣。

    适際斯時焉。

    群公既壯以詩。

    予辱鄉曲也。

    故贈以序雲。

     題五尊宿書卷 鳳瑞物也。

    昌期則現。

    昏代則隐。

    或堕一毛於林間池上。

    有得之者。

    猶為希世之瑞。

    秘而珍之。

    況多得乎。

     今觀故宋村僧。

    橘洲。

    石橋。

    淅翁。

    天目。

    五先德遺語。

    編次為軸。

    殆乎鳳毛集瑞。

    粲粲然。

    照耀八表之窗幾。

    琅琅然。

    省發群學之耳目。

    如使時出。

    益加披究言外之旨歸。

    得不回宗教於季運。

    而複昌期耶。

    視鳳之毛。

    抑豈足為世瑞哉。

    珍之宜矣。

     跋密庵和尚嗣法書 玉蘊荊山。

    非卞和别之。

    不能以自白。

    珠沉赤水。

    非罔象得之。

    不能以自表。

    先中峰老祖。

    複廣福安長老嗣法書。

    詞嚴旨密。

    殆乎玉之蘊山。

    珠之沉水。

    今為日東榮首座得之。

    其非具明宗之眼。

    探玄之手。

    有加於卞和罔象。

    何能及是耶。

     跋獨孤。

    為華藏别岸和尚上堂 百川學海。

    而至于海。

    古子書之語也。

    若華藏海。

    重重無盡。

    當從何學。

    而可至耶。

    噫先靈隐孤翁。

    為華藏岸翁上堂。

    遺語具在。

    能從是學。

    殆庶幾焉。

     南雄魏處士。

    集金剛經衆解跋 天地之有山海高深者。

    一氣融結。

    而緻狀貌。

    斯分也。

    釋尊之受善現諸法者。

    一心流出。

    而緻文教。

    斯立也。

    心無相。

    非文教莫能顯。

    氣無形。

    非狀貌莫能彰。

    氣不異心。

    心不異氣。

    肇論雲。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者。

    信不欺矣。

     南雄魏處士文英。

    夙植德本。

    勤饒益行。

    廣采諸德。

    共诠般若。

    文教衆說。

    捐财锓梓。

    期永流傳。

    苟現世異代。

    同志衆士。

    熟覽而精究之。

    不外天地根。

    而同證金剛體。

    不外金剛體。

    而同圓天地根。

    則處士之本願。

    庶幾其酬也。

    如其否乎。

    豈處士之本願哉。

    勉焉。

     大金東庵真濟二老手帖跋 金時名師。

    東庵真濟二老遺墨。

    日東無夢首座。

    出以示及。

    予得寓目焉。

    烏乎漢更新室。

    僅三十年。

    父老見光武軍容之異。

    猶歎曰。

    不圖今日。

    複見漢官威儀。

    皇朝更化。

    車書混一。

    歲數倍之。

    彼時二老。

    文華之異。

    今日見之。

    得不與見漢官威儀。

    同一感歎耶。

     題東山長老法雲送行卷後 富貴送人以金。

    仁者送人以言。

    此孔子去周。

    老子送之。

    雲爾。

    今東山去焦山。

    應法雲命。

    玄隐翁偕山之主會中衆士。

    各出章句。

    以送之。

    殆與孔老之謂。

    同義。

    噫水月流輝。

    海門增色。

    法雲布影。

    少室回春。

    宜在斯人焉。

     圓伊庵記 紫金山之耆英。

    章權管文叟。

    偕侄廣提點天岸。

    共出己資。

    佃屯地。

    造叢屋于草場灣之麓。

    功成。

    不自有。

    回舍而及予。

    期為身後蔔此與同歸。

    以表不背生死義。

    感其意真。

    故納之。

     昔岩頭先德。

    發明涅盤伊字教義。

    有三眼語。

    垂示學衆。

    未有能圓之者。

    今予他日。

    與二公。

    異域而同歸。

    非全生死義。

    即圓&there4字。

    三眼之義也。

    宜以圓伊。

    而名庵。

    嗣燈徒屬。

    毋墜厥始。

    乃得矣。

    至正五年。

    歲次乙酉。

    十月辛亥朔。

    十有四日甲子。

    五十四代住山釋某記。

     靖明居士舍鈔。

    蓋殿。

    薦二親記 佛之垂教利世。

    度門有六。

    檀度其一也。

    世有信是門。

    捐财以植福者。

    何果不圓耶。

    姑胥城居回回氏藏吉沙。

    祖出西土。

    由其父納速刺丁中奉。

    早官南邦。

    晚參江西省政。

    秩滿來吳。

    遂就家焉。

    父既沒。

    子藏吉沙。

    追念劬勞德重。

    莫克修報。

    過金山。

    睹佛之殿廢。

    蔔興。

    因損财若幹[紌-尢+(氏/日)]。

    以相成。

    母劉揚氏。

    期鈞勝果。

    而畢為子之孝志。

    烏乎若藏吉沙。

    世固戴天為心。

    今乃回天心。

    以合佛心。

    助财興殿。

    圖報罔極。

    期二親即出生死之表。

    而承勝善福力。

    同超梵天之上。

    享世出世間妙樂。

    宜如佛說七福田。

    真典首章之文。

    無疑矣。

    抑亦可與蓼蓼者莪之什。

    同韻而傳於無窮。

    來者加勸焉。

     西資海印禅寺記 毗陵古郡也。

    郡有門。

    曰石幢者。

    乃舊有經幢在是。

    而得名亦古也。

    山木環屏。

    河流曳帶。

    豈膻祠腥宇。

    足稱之耶。

    天曆己巳。

    蘇之錄事。

    張承事了無公。

    暇日閱内典。

    悟應無所住之旨。

    遂休官。

    蔔家于幢之淨方。

    以道而高居。

    從郡之天甯寺主永甯。

    乞名。

    曰道實。

    化其母魏氏妙元。

    偕眷聚。

    各冠道冠。

    服道服。

    茄素禮念。

    而歸佛乘。

    又造一體三寶圖。

    及善惡諸圖等。

    期啟未悟之衆。

    五台彌陀寺主如璘。

    服其作。

    因以進呈帝師。

    深加歎焉。

    後至元戊寅。

    奉法旨。

    改家曰西資海印禅庵。

    随改曰寺。

    及賜金襕袈裟。

    褒以佛心海印了義真空普鑒禅師号。

    凡授法旨。

    有四。

    皆昭令德也。

    至正癸未。

    禮紫金山之寺主契了。

    為師。

    以下發付衣拂。

    以表信。

    度弟子二。

    以承業。

    曰正宗。

    曰正智。

    市田八十六畝有奇。

    及基地。

    通蔬圃三十一畝有奇。

    為衆者居止。

    食缽熏炬之儲。

    然又慮久不繼。

    諸封碩德。

    佥用實之願言。

    申寺于分治之教省。

    别選十方之傳持。

    實則不取元功也。

    烏乎古之諸祖。

    皆由甲乙。

    更十方。

    故傳之益綿曆。

    今實亦更甲乙。

    為十方傳。

    以答君親之隆德。

    是即規古法也。

    承傳之者。

    苟如其願。

    廣延奇衲。

    大倡圓音。

    各俾契旨於言前。

    等共弘宗於教外。

    焰續法燈之不息。

    派疏道源之不竭。

    抑實之始願。

    庶幾其酬不徒。

    應以宰官居士比丘身。

    巧運多智。

    示諸法相。

    而開利現在未來之者矣。

    傳者宜加知勸焉。

     實之先世。

    出自濟南鄒平縣。

    後遷益都濰州北海縣之下泊村。

    父永康尹。

    為邑。

    殊有聲。

    母恭人。

    學佛已有成。

    其行實。

    具見于别錄。

    若實。

    既全力以肇寺。

    全孝以奉親。

    則又全忠以報國。

    可記也。

    歌以系之曰 雲山兮蒼蒼。

    河水兮湯湯何古何今兮。

    常演贊。

    萬年壽聖兮超虞唐。

     大鑒禅師舍利塔銘(并序) 佛之為道。

    以心為宗。

    身有滅沒。

    心無變遷。

    圓裹十虛。

    而不逼者。

    心之體也。

    普應群機。

    而不膠者。

    道之用也。

    凡生有識者。

    悉皆具之。

    豈居異域。

    習殊俗者。

    不有心之與道乎。

    達磨大師。

    自乾竺傳是道。

    而來震旦。

    以裨梁巍。

    卒弘五宗。

    羅什法師。

    亦自西傳是道。

    而來東土。

    以裨姚秦。

    卒弘三藏。

    大鑒禅師。

    今自大元。

    傳是道。

    而之日本。

    期弘佛宗。

    裨國化。

    豈外古耶。

     師諱正澄。

    字清拙。

    福唐連江邑劉氏子。

    世業儒。

    母孫氏夢。

    僧伽授以神珠。

    有娠。

    鹹淳甲戌。

    正月十三日生。

    白光滿室。

    幼敏不群。

    至元丙戌。

    年十三。

    父母知其志。

    送依城南之報恩。

    圓公月溪師。

    下發。

    既受具。

    即參方。

    造杭之淨慈。

    慧公愚極師之室。

    語契機。

    俾執侍。

    極入寂。

    寶公方山師補處。

    改典法藏。

    職滿巡禮。

    至袁之仰山陵公虛谷師。

    嘉其造詣。

    延以第一座。

    谷遷徑山熙公晦機師嗣席。

    舉以雞足出世。

    倡極之道。

    立三關語。

    透者難之。

    既謝事。

    複吳淞。

    省其同母兄印公月江師于真淨。

    因留以養高。

     泰定丙寅三月。

    日本慕其道。

    聘以法禮。

    舟由高麗。

    遭風濤變。

    師惟長哦自若。

    以安衆心。

    天為開霁。

    是年十一月。

    達相州。

    館于建長。

    正中丁卯正月。

    使請開法。

    百辟交會。

    群衲交參。

    故者更新。

    廢者并舉。

    帥府為施賀積莊田。

    而廣食缽。

    又給山前官地。

    以為菟裘。

    榜曰禅居。

    庚午移金山之淨智。

    明年補瑞鹿之圓覺。

    皆改前作。

    建武癸酉。

    文保 聖主。

    複寶位。

    敕關東道。

    起師。

    住 都城之建仁。

    法化尤加。

    建長丁醜。

    複敕主瑞龍之南禅。

    召對稱旨。

    前羽林征夷武衛大将軍。

    與其仲氏左典廐源公。

    及諸僚屬。

    鹹以師禮而共事。

    公又獨建開善仁祠。

    以報德。

     己卯正月。

    默世匪堅。

    托以衰病。

    引退。

    乃自着表章。

    進謝 主上。

    及遺訣諸殿諸檀。

    諸山交舊。

    手書。

    兼垂誡諸徒。

    語尤切至。

    即以是月十七日。

    書偈示衆。

    泊然而逝。

     前典廐藤公。

    既聞。

    亟馳至前。

    泣拜。

    仍張目視之。

    為授戒法衣号。

    即閉目如初。

    龛奉七日。

    顔色如生。

    禀命於禅居。

    舉阇維禮。

    公侯子男。

    缁白士庶。

    莫不哀慕追送。

    如失怙恃。

    火餘設利五色。

    大如菽者。

    不以數計。

    塔于建長。

    谥曰大鑒。

     烏乎師。

    自元國。

    至本國。

    六坐道場。

    包笠共谘之者。

    無虛往。

    車騎共扣之者。

    無虛還。

    慧珠應現。

    又若爾。

    得不為嗣佛宗。

    降國化者之良師欤。

    俗壽六十有六。

    僧臘五十有三。

    依法祝發。

    禀戒弟子人。

    總若幹。

     予與師生同裡。

    傳同宗。

    弟子堅瑤。

    出師事狀。

    以請銘。

    故不讓勉。

    為核其要者。

    序而銘之。

    銘曰。

     猗欤覺皇  善啟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