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岩和尚語錄卷第四

關燈
一時透畢。

    如今有一等。

    不唧[口*留]漢。

    往往多是将實法定相衷私傳授。

    誤了一切人。

    堕在情識坑子裡。

    頭出頭沒。

    刬地到。

    不如三家村裡田厍翁。

    胸次中潔潔淨淨。

    卻無許多狼狼藉藉。

    宜審思之。

     參得到。

    說得到。

    又須行得到。

    殊不知俱到也不是。

    俱不到也不是。

    将知我此宗門下事。

    如疾焰過風。

    雷霆霹靂。

    無你拟議處。

    無你湊泊處。

    除非大根大器大力量。

    聊聞舉着。

    倒轉槍頭。

    便是黃面老漢。

    也與一刀兩段。

    降此已往。

    三生六十劫。

     三到投子。

    九上洞山。

    至於坐破七個蒲團。

    與隔江招手。

    一宿曹溪。

    望見剎竿便回。

    往往将謂根有利鈍。

    時有先後。

    殊不知。

    依舊是個日出東方夜落西。

    雖然如是。

    鄭州出曹門。

     宗仁上人 仁為五常之宗。

    心為萬象之主。

    心恕則仁自生。

    心慈則仁自興。

    善惡之性同一源。

    生佛之分無二天。

    從曠大劫至目前。

    着衣吃飯誰不然。

     克俊上人 俊拔道流。

    克明自己。

    十二時中。

    常默默地。

    苟存毫發不能除。

    便見從前。

    都不是等閑。

    一踏到底。

    忘事亦忘理。

     宗正上人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道無。

    如撾塗毒。

    聞者俱喪。

    又如提金剛寶劍。

    霜焰凜然。

    獨脫漢。

    拈得便用。

    拏得便擿。

    七百甲子老禅和。

    未免翻成窠臼。

    妙喜道。

    不是有無之無。

    亦非真無之無。

    與麼說話。

    窠臼上更添窠臼。

    除是等閑一捏。

    和趙州三百六十骨節。

    一時粉碎。

    撒在百艹頭上。

    散為萬别千差。

    逗到結角羅紋處。

    覓一微塵。

    了不可得。

    庭前柏樹子。

    麻三斤。

    乾屎橛。

    一時掃蕩無餘。

    雖然如是。

    萬裡不挂片雲。

    青天也須吃棒。

    宗正上人。

    還甘麼。

    縱饒不甘。

    也須一捏粉碎。

     守志上人 志懷高遠。

    守亦堅牢。

    斬佛祖劍。

    柄要力操。

    寒霜光焰。

    腥血鮮臊。

    眼空大地無英豪。

    關羽一勇非吾曹。

    當機一笑風怒号。

    四海息波濤。

     妙圓首座 從上來事。

    本乎無傳。

    宗乎無言。

    如大明當空。

    無幽不燭。

    如太阿在手。

    殺活臨機。

    斷無葛藤露布。

    口傳心授。

    以舛宗風。

    以悞末學。

    若佛若祖。

    不得已。

    方便垂慈。

    失口流落一言半句。

    不然而然。

    偶爾而爾。

    莫非為汝洗蕩情塵。

    破除業識。

    并無纖毫實法。

    與你為知為覺。

    為解為礙。

    如明鏡無塵。

    而加彩繪者哉。

    可笑近代有一種不正因尊宿。

    與一類不正因弟子。

    如學上大人丘乙己。

    至尚書周易一般。

    方可稱為明眼衲子。

    苦也屈哉。

    宗門事業。

    若如此學得。

    佛法不到今日。

    所謂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閻羅大王。

    不怕多語。

     書 上吳丞相 竊觀吾宗。

    向上一關。

    明如杲日。

    浩若太虛。

    動靜存亡。

    照用機栝。

    如雷如電。

    如風如雲。

    及其翕也。

    纖塵不立。

    及其張也。

    彌亘大千。

    所以生死籠罩伊不住。

    是非明辯伊不得。

    是謂一味平等。

    無礙大解脫門也。

    然而不可以有心知。

    不可以無心造。

    隻貴大力量大丈夫。

    向情識意路。

    一切差别等見。

    未萌以前。

    赤骨律地。

    一跳跳出。

    卻領現成受用。

    然而則知。

    昭昭鑒覺。

    與紛紛起滅者。

    是皆大解脫門之正體也。

    鑒覺則覽外塵而成見。

    起滅則逐内妄以成知。

    此知此見。

    直下蕩蕩地。

    如水上葫蘆。

    曾無住着。

    既無住着。

    鑒與覺。

    起與滅。

    塵與妄。

    知與見。

    生與死。

    是與非。

    是皆空中鳥迹。

    就而求之。

    曾何毫發之有哉。

    三世諸佛本源。

    六代祖師心髓。

    盡不外乎此矣。

    良由大地衆生。

    失業亡家。

    窮劫至今。

    流而不返。

    指親為賊。

    認郎作奴。

    自己庫藏中。

    百千珍寶。

    棄之而他覓外求。

    所以累他先聖。

    脫珍禦服。

    着弊垢衣。

    巧設方便。

    引而誘之。

    無他。

    蓋欲其信道。

    自己是佛。

    更無别人耳。

     昔有一僧。

    因不自信。

    遂問石霜雲。

    起滅不停時如何。

    霜雲。

    一條白練去。

    冷湫湫地去。

    古廟裡香爐去。

    又問岩頭。

    頭喝雲。

    是誰起滅。

    此二尊宿。

    所謂才有所重。

    便成窠臼。

    是以活遮僧不得。

    昨聞大丞相國公。

    舉此公案。

    撩撥諸山。

    亦一時盛事也。

    淨慈雲。

    同坑無異土。

    強費分疎。

    護國雲。

    在丞相分上。

    則神通遊戲。

    門外打之繞。

    某亦有一語。

    要為遮僧。

    一刀兩段。

    口未開時。

    分付了也。

     如某者。

    二十年前。

    亦不自信。

    鑽天掘地。

    徧求佛法。

    通宵徹旦。

    惟被起滅昏沉。

    交相擾擾。

    如夙世生冤。

    無由解脫。

    雖時時念念。

    提一個無字。

    與之[病-丙+斯]捱。

    終是力不能加。

    又複多尋方冊。

    博探古今。

    亦卒無藥可療。

    忽一日涕流淚下。

    痛自鞭策曰。

    從古至今。

    悟道無數。

    豈我獨無夙種乎。

    於是奮不顧身。

    一往直前。

    将三百六十骨節。

    與八萬四千毛竅。

    并做一個無字。

    一提提起。

    正如一人與萬人敵。

    徑欲直趨中軍帳裡。

    取将軍頭。

    相似。

    曠劫煩惱。

    一時現前。

    隻得盡命一揮。

    忽然起滅昏沉。

    頓忘所在。

    身與心。

    人與境。

    渾然一片。

    如銀山鐵壁。

    行也如是。

    坐也如是。

    飲食起居。

    悉皆如是。

    偶一僧問曰。

    你如此癡狂。

    作甚麼。

    對曰辦道。

    又問曰。

    你喚甚麼作道。

    對曰。

    與我說話是道。

    又問。

    你死了燒了。

    又喚甚麼作道。

    遂不能對。

    但隻茫茫。

    轉加迷悶。

    竟不覺歸僧堂單位下。

    方始翻身豎起脊梁。

    面壁而坐。

    忽然平白。

    如地陷一般。

    面前豁開一亮。

    正如雲開月朗。

    夜暗燈明。

    森羅萬象。

    法法全彰。

    般若菩提。

    塵塵顯露。

    回思從前醒底困底。

    鬧底靜底。

    起底滅底。

    逐色随聲底。

    至於一切是非得失。

    喜怒哀樂。

    移換底。

    元來盡是現前受用。

    更非他物。

    卻憶從前。

    隻欲於如上等處。

    盡力掃除。

    就海棄浪。

    良為可笑。

    自此虛蕩蕩地。

    孤迥迥地。

    常露現前。

    更無絲毫動相。

    當時隻不合執定此見。

    返為所見所知。

    一礙礙住。

    每於白日。

    虛閑廓忘知見處。

    中夜睡着。

    泯無夢想時。

    打作兩橛。

    刬地又透不過。

    既透不過。

    則生死岸頭。

    便是樣子。

    從上宗門中。

    一言半句。

    萬别千差。

    有意味可以啖啄者。

    一一排遣得下。

    無意味難於下口者。

    又卻吞吐不得。

    則他日異時。

    何以宏宗樹教。

    於是晝而思。

    夜而詠。

    行而看。

    坐而提。

    如是孜孜兀兀。

    或進或退。

    若存若亡者。

    又閱十載。

    一日在太白五鳳樓前。

    縱步。

    舉首見一株古柏。

    觸着面前。

    向來所得。

    和胸中凝滞。

    盡底脫去。

    如在萬重荊棘叢中。

    一跳出在白日青天之外。

    打一轉。

    相似。

    更無纖毫勾絆所是。

    從前有見無見。

    世出世間。

    了不了法。

    一時消蕩。

    淨盡無餘。

    一千七百則。

    閑家潑具。

    當甚碗脫丘。

    何處更留一絲頭。

    知見解會。

    徤行困坐。

    吃飯着衣。

    隻是一個平常無事人耳。

     今時諸方。

    往往不本元由。

    多隻認目前聲色。

    弄個業識團子。

    接耳交頭。

    商量傳受。

    以當參學。

    古人一時垂慈方便。

    将楷定規模。

    依樣着語批判。

    謂之明大法。

    自己腳根下。

    一片田地。

    依舊黑洞洞。

    不知着落。

    殊不知。

    從上以來。

    正按傍提之要。

    全生全殺之機。

    如大車輪。

    如大火聚。

    拶着便轉。

    觸着便燒。

    那有你拟議親近處。

    縱饒具奔波度刃底眼。

    向三千裡外提持。

    亦未可幾其萬一。

    豈宜以實法定相。

    鬥釘苟合。

    誤賺後人。

    瞎将來眼。

    是緻佛祖正傳不傳之秘。

    流為世俗口耳之學。

    實證實悟。

    教外之旨。

    指為表顯門庭之說。

    籲惜哉。

     王潛齋 竊謂。

    吾釋之道。

    從古以墜。

    非假至尊至貴。

    翼而扶之。

    則或不自立。

    是故迦文誕生兜率。

    示現王宮。

    至於成道轉法輪。

    則曰。

    吾佛法。

    付囑國王大臣。

    為之外護。

    所以廣被西乾。

    遠流東土。

    綿綿二千餘載。

    而未泯者。

    實外護之賜也。

    惟近世以來。

    時當末運。

    宗社澆漓。

    雖王臣外護。

    不減伊昔。

    而聯芳續焰。

    大恥先賢。

    夫圓其頂。

    方其袍。

    但知從事乎鄙陋猥屑。

    殊不原夫吾道之始終。

    道也者。

    彌綸乎三界。

    統禦乎大千。

    天地日月。

    陰陽造化。

    風雨晦明。

    未始不一一即此道。

    而囊槖之。

    虛而異。

    為聖為賢。

    為愚為蒙。

    為昆蟲。

    為禽獸。

    凝而分。

    為山為嶽。

    為江為海。

    為竹樹為艹菜。

    以至生死興亡。

    遷流代謝。

    是皆根於之道。

    翕張而已矣。

    然則道之為道。

    果何物也。

    即羲畫未着以前之易耳。

    易之為體。

    果何寓也。

    即乾坤未位以前之理耳。

    理之為用。

    果何歸也。

    即萬物未化以前之性耳。

    性之為性。

    蕩蕩乎周行。

    巍巍乎不動。

    亘十世。

    窮十虛。

    而不見其大。

    返一念。

    逆一塵。

    而不見其小。

    以釋而言。

    曰正法眼。

    曰大圓覺。

    曰毗盧印。

    通而變之。

    即趙州柏樹子。

    雲門乾屎橛。

    德山棒。

    臨濟喝。

    卷而為玄關。

    為金鎖。

    舒而為萬别。

    為千差。

    以儒而言。

    曰皇極。

    曰中庸。

    曰大學。

    會而歸之。

    即孔氏之忠恕。

    孟氏之浩然。

    回也愚。

    曾子唯。

    着而為詩書。

    為禮樂。

    列而為三綱。

    為五常。

    由是而觀。

    儒之與釋。

    道之所在固一。

    惟其化異。

    而制不同耳。

    何哉。

    是由釋之教。

    以慈忍為化。

    以戒定為制。

    故夫人也。

    或得玩而視之。

    近而易之。

    儒之教。

    以誠明為化。

    以刑責為制。

    故夫人也。

    崇而尚之。

    仰而畏之。

    仰而畏。

    則懼生焉。

    近而易。

    則慢生焉。

    今夫人也。

    果曰我慢。

    則其逸俗絕塵。

    清冷之士。

    掃蹤滅迹。

    甘與流光俱化。

    曾何世相之有哉。

    故曰。

    不假王臣外護。

    而翼扶之。

    則或不自立。

    果不自立。

    則彼托形借服。

    混淆之輩。

    泛濫法門。

    又安知吾懷袖中。

    确有可崇可尚。

    可仰可畏可懼之道也哉。

     竊謂。

    佛法至要。

    本乎明心。

    心欲洞明。

    貴乎息見。

    見乎不息則邪正交錯。

    心乎不明。

    則真妄交馳。

    苟息矣苟明矣。

    真與妄俱空。

    邪與正不立。

    直下儱儱侗侗。

    颟颟顸顸。

    如三家村裡田舍翁。

    無絲毫知見。

    羅網胸襟。

    無絲毫聲色。

    籠罩耳目。

    到恁麼處。

    依舊七颠八倒。

    逆順縱橫。

    左之右之。

    無在不在。

    始可謂之心明矣見息矣。

    妄與邪。

    不能幹矣。

    正與直。

    不必顧矣。

    更須撥轉向上關棙。

    和底一時翻卻。

    申出三頭六臂。

    於無湊泊處。

    别開正眼。

    亦未可稱為本分參學。

     茲者仰荷不鄙。

    以傾蓋一見間。

    示以入道因緣。

    且謂於語默提撕不及處。

    忽然豁爾現前。

    此正妙喜所謂。

    爆地斷時消息也。

    有以見台座。

    於腳跟下。

    徹證父母未生以前面目。

    谛且當。

    深且遠矣。

    但又舉。

    昔有一僧。

    稱台座。

    慧有餘而定不足。

    台座亦已甚。

    肯其說。

    然此僧好與三十拄杖。

    何故。

    蓋為不曾有本參中事。

    返於淨無瑕颣處。

    添一重翳膜。

    遂誤台座。

    直至于今。

    剔撥不下。

    所以語某曰。

    我被遮一件事。

    礙在胸中。

    久矣。

    以某見之。

    何礙之有。

    但不合當初於豁然現前時。

    一認認着。

    如今於泯然無知處。

    一忘忘卻。

    是緻明暗交争。

    是非交奪。

    朕兆未彰以前消息。

    截作兩段。

    不得自由自在。

    殊不知森羅萬象。

    明暗色空。

    煩惱菩提。

    智慧解脫。

    通貫是個大圓覺海。

    欲覓一絲毫根蒂。

    了不可得。

    既不可得。

    則當知教中道。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心既無住。

    則當會見見之時。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見既不及。

    則當思豁然現前之時。

    此即敲門瓦子。

    實非堂奧中物。

    急須揚下。

    果能揚下。

    亦不必起揚下之見。

    若起此見。

    其病愈增。

    但隻随機應變。

    任性逍遙。

    或寄觀聽於金石絲竹。

    或全用舍於禮樂詩書。

    至於升降揖讓。

    遊泳推敲。

    莫不盡從此大圓覺中流出。

    更無絲毫外來之物。

    然後佛也心也。

    見也息也。

    邪與正也。

    真與妄也。

    不待區别。

    曉然判於明鏡中矣。

     荊溪吳都運書 竊觀。

    聖人之道。

    與如來之道。

    同一道也。

    未嘗二也。

    聖人之道。

    則率性。

    如來之道。

    則見性。

    見性則可以明心。

    可以成佛。

    可以度衆生。

    率性。

    則可以正心。

    可以修身。

    可以治國平天下。

    雖率與見異。

    而性則同也。

    非獨聖人與如來。

    同此一性。

    自曾子子思孟轲以降。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