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岩和尚語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于近世伊洛晦庵水心筼[腮-田+匆]。
及荊溪安撫都運侍郎。
正脈綿綿。
接踵而臻聖人之域。
莫不同此性也。
西天唐土三十五祖。
與德山臨濟至于近代妙喜應庵。
或下世間有作者而出。
發揚佛祖不傳之秘。
於言句之外。
是亦同此性也。
此性既同。
則此道亦同。
此道既同。
則百家諸儒之書與五千大藏之文。
同一舌也。
是故聖人曰。
吾道一以貫之。
如來亦曰。
十方世界中。
惟有一乘法。
然此一乘之法。
與一貫之道。
即此性。
此性即此法。
此法即此道。
道也。
法也。
性也。
名異體同。
其為體也。
天包無外。
細入秋毫。
迎之而不見。
棄之而常在。
天地依此而立。
日月依此而明。
聖人依此而設教。
如來依此而示現。
即儒所謂皇極。
無極。
大極。
釋所謂。
本地風光。
本來面目。
本生父母。
是也。
仰惟安撫都運荊溪侍郎當代道學宗主。
清鎮台藩。
政傳中外。
辟學校。
明仁義。
安巨室。
寬小民。
實謂盡此正心誠意之道。
行且力矣。
以一身。
為金口木舌。
化湖湘。
為洙泗矣。
獨釋氏之宗。
索然墜地。
猶未獲盡此心。
為此道盟至耳。
願於正三綱。
修五常之暇。
略移一瞬。
以照釋氏之宗。
則見聖人之道。
與如來之道。
同一揆矣。
或謂釋氏之宗。
多迂闊。
多虛無。
非迂闊也。
非虛無也。
蓋此本來面目。
本地風光。
與夫大極皇極。
浩浩然。
蕩蕩然。
不可得而形容。
不可得而拟議。
故其立言也。
多曠達。
寓理也。
多幽潛。
即幽潛。
以見其妙。
杲如白晝之明。
即曠達。
以見其微端。
如眉睫之近。
其理之幽潛。
言之曠達。
莫不發越乎此心之中。
未常隐也。
故聖人曰。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如來亦曰。
法法不隐藏。
古今常獨露。
但此義。
雖至近至易。
而非世間聰明利智之。
所能達。
是須脫去一切情塵解路。
至胸中一寸之地。
廓若太虛之廣。
則此義。
洞然明矣。
而亦便知森羅萬象。
昆蟲草木。
即此義。
喜怒哀樂。
折旋俯仰。
即此義。
此義既明。
則百家諸儒之書。
五千大藏之教。
未抵一個之字。
昔李翺相公。
見藥山。
以雲在青天水在瓶。
明此義。
無盡居士見兜率。
於夜半。
觸翻泉缽。
證此義。
山谷道人見晦堂。
聞桂香。
符此義。
無垢狀元見妙喜。
聽蛙聲。
契此義。
與夫從上道學諸巨儒。
莫不盡與釋氏遊。
而相與握手于至妙至玄之表。
近世雖無大颠妙喜輩。
可敬而尚之。
惟台座揭日月之大明。
懸古今之至鑒。
燭於混元未判之先。
則見聖人之道。
與如來之道。
同一揆也。
明矣。
荊溪吳都運書 竊觀釋氏之道。
以戒定慧三學為宗。
戒則律以持心。
定則靜以照心。
慧則智以明心。
有慧無定戒。
則念念在放逸。
徒爾事言說。
而不能斷輪回脫生死。
有定無戒慧。
則念念在虛寂。
徒爾滞頑空。
而不能唱大教導群生。
有戒無定慧。
則念念在執捉。
徒爾拘法度。
而不能一是非。
齊物我。
然而慧即定。
定即戒。
戒能生定。
定即生慧。
慧也定也戒也。
祖乎一心。
心本不有。
戒定慧複從何得。
然則不有而有。
廣若太虛。
盡大千沙界。
艹木叢林。
鳥獸人畜。
與夫八萬四千塵勞。
總即此心。
心不生即戒。
心不動即定。
心不昧即慧。
戒定慧即此心之本具。
初不待習而後得也。
有時不有。
細如毫末。
應一切真如般若。
菩提解脫。
與夫八萬四千行願。
總非此心。
心非戒而自止。
心非定而自息。
心非慧而自通。
戒定慧與此心。
俱無形相。
雖時時而習之。
無所得也。
於無所得處。
無所不得。
則得本無得。
無得之得。
是為真得。
其為得也。
寬廓非外。
寂寥非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不可取。
不取舍。
不可名。
不可狀。
此即從上百千佛祖。
以器傳器。
以鏡照鏡。
一段奇特因緣。
謂之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也。
是故達磨大師。
自西天竺國而來。
始見梁朝武帝。
問聖義谛中。
以何為第一。
達磨奏雲。
廓然無聖。
又問對朕者誰。
奏雲不識。
此即達磨。
為武帝直指此心。
以有言示無言也。
帝不契。
達磨遂折葦渡江。
徑歸少室峰下。
面壁屹然而坐。
此又為盡大地衆生。
直指此心。
以無言示有言也。
曆九載星霜。
無人領旨。
惟神光可大師。
斷一臂。
禮三拜。
叉手而立。
默爾全身擔荷於形名未兆之先。
是謂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自此毒流東土。
接響承虛。
可傳燦。
燦傳信。
信傳忍。
忍傳能。
能即賣柴漢。
是謂六祖祖下分二傳。
一曰南嶽讓。
二曰青原思。
惟讓接機敏利。
雷轟電馳。
散枝派於四方。
星分碁布。
源源不絕。
即南嶽福嚴山。
是其唱道之地。
慨夫時移道喪。
至今幾五七百載。
而漸至乎絕滅無聞矣。
雖吾浙全盛之地。
所在叢林。
尤多污雜。
求其深明此道。
步步踏實者。
未之有也。
信有此道。
時時步移者。
亦鮮矣。
道既不明。
又不信矣。
欲望吾佛祖之教。
複興於此。
其可得乎。
粗有志於參學流通之士。
對此得不為之痛心大息者哉。
如某者。
自幼削發。
因笃信此道。
而遊方。
始造淨慈天目之室。
提狗子無佛性話。
心心相承。
念念相續者。
三載。
晝以繼夜。
夜以達旦。
是必欲剖此念。
破此心。
以見父母未生前。
本來面目。
忽一日。
於着力不到處。
此念此心未萌處。
泮若氷消。
豁然迥露。
如太虛之朗月。
獨耀于中霄。
當是時也。
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内不見有自己。
外不見有山河。
巍巍堂堂。
炜炜煌煌。
惟一清淨。
無依無欲。
大解脫境界。
即前所謂。
無得之得。
是為真得。
其戒定慧。
亦無處容受。
戒定慧既無處容受。
則一切逆順是非。
好惡長短。
如太虛之雲。
於我何有哉。
爾後即以此。
扣之靈隐石田。
參之天童癡絕。
證之徑山無準。
洎笑翁大歇北磵石溪。
莫不盡跨其門。
而審之。
然而所見。
亦各有淺深。
所用亦各有高下。
若夫從上佛祖。
千差萬别。
隐顯機緣。
是皆紅爐上一點雪。
仰惟都運诏使。
國史寶文。
荊溪侍郎。
道學正統。
得伊周孔孟之正傳。
廉明仁愛。
教士養民。
當世一人耳。
某宿何厚幸。
獲遭際於此時。
實千載一遇也。
龍興之寵擢。
道林之改遷。
眷顧異常。
實出過外之望。
四絕堂上。
獲聆無極之論。
侍郎謂。
無極乃此個道理。
無窮極也。
又謂。
孔孟之說如是。
伊洛之說又如是。
晦庵象山之說又如是。
是以見此個道理。
無窮極也。
然而理既無極。
事亦無極。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始自天開地辟。
至於三皇五帝。
曆代君臣。
一治一亂。
一興一亡。
是事之無極也。
事不自立。
因理而顯。
理即心也。
天地萬物。
生我心内。
治亂興亡。
自此心中流出。
故曰。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心即理也。
即天地萬物。
四時代謝。
治亂興亡。
以見此心。
是理之無極也。
故曰。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事即理也。
理即事也。
事與理融。
是為極也。
極之為極。
浩浩蕩蕩。
杳杳冥冥。
不可窮不可盡。
是為無極。
無極之極。
是為太極。
太極乃中也。
中也者即天地萬物。
喜怒哀樂。
未具以前。
清虛之至理也。
然此清虛之理。
含藏天地萬物。
與夫喜怒哀樂。
是謂中也。
其為中也。
圓同太虛。
非欠非餘。
能平高下。
不堕有無。
即吾佛氏。
所謂正法眼藏。
孟氏所謂浩然之氣。
孔氏所謂一貫之道。
以是融會。
儒之與釋。
雖門戶不同。
道之所在。
隻一也。
序 友山序 友直友諒友多聞。
聖人之遺訓也。
直則開心見誠。
諒則察往知來。
多聞非具正遍知之謂欤。
在古亦曰。
擇朋須勝己。
似我不如無。
取友之道也如此。
必謙上人之号友山。
文不在茲乎。
插天拔地而不倚。
山之直也。
風來樹動。
葉落知秋。
山之諒也。
鐘鳴谷應。
猿啼隺唳。
非山之多聞也欤。
今上人。
取山為友者。
是三德也。
蓋德可以益于吾也。
然山亦靜亦定。
靜定之間。
戒慧自足。
吾今取山為友者。
豈徒然哉。
甲申秋之七日。
上人瓣香幅紙。
請雪岩老叟。
序以證之。
序非所能也。
姑即此義。
以理此事。
直書以遺之雲。
無翁序 淨行禅者。
踐臘雖淺。
志願極深。
神凝秋水。
氣禀辰霜。
問道于雪岩老叟。
若将有得焉。
而又辄以号為問。
姑即無翁二字扁之。
亦誘進之一端也。
能於無字下。
洞見根源。
則行不練而成。
淨不澄而清矣。
少而稱翁。
又何礙焉。
叟複示以偈曰。
萬法重重一字收。
拈來頓在鼻尖頭。
皤然白發鏡中見。
觌面何曾有趙州。
雲山序 白雲依依。
青山巍巍。
光風浩浩。
霁月輝輝。
彷佛善财童子。
與德雲比丘。
在别峰相見之時。
人也境也。
事也理也。
今也古也。
纖塵無間。
毫發不移。
上人有以永德自名。
雲山自号者。
翻然而起曰。
我本無名。
假永德以自稱。
我本無号。
假雲山以自号。
師肯賜一語為證否。
曰唯。
學至於無。
空萬緣。
無一塵之可得。
正善财於七日中間。
親見老德雲消息。
豈暫時聞見之可及也哉。
所以上人自名永德也。
德既永矣。
道亦永焉。
上人之号雲山。
實也非假也。
故書一偈。
以旌之。
縱目無心與麼看。
擎天拔地黑漫漫。
誰知七日不相見。
隻在眉峰一寸間。
靜山序(并偈) 萬緣不涉。
萬法自閑。
此靜之義也。
靜則定。
定則安。
所謂安若太山。
萬機不能撓矣。
然靜必有動。
動必有作。
作必有言。
靜山二字。
由是而得。
普寂之号。
由是而稱。
雪岩一偈。
亦由是而成。
偈曰。
一迹無餘萬籁沈。
巒光月色共深深。
誰知尚有[此/且]兒鬧。
龍在霜枯木裡吟。
秋江序(并偈) 秋江。
智月上人之自号也。
涼秋月明。
空江浪平。
上下一色。
表裡洞明。
心也佛也。
禅也道也。
名也号也。
覓一絲毫有相。
了不可得。
非上人之見處也欤。
若隻與麼。
猶是過患邊事。
姑示一偈雲。
漾漾銀河玉宇流。
淨如白練冷光浮。
老胡一葦踏不着。
零落西風斷岸頭。
中山序(并銘) 乾坤之内。
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古人已是觌面相呈。
何秘之有。
道寶藏主。
以中山自号。
山既立中。
中則有外。
中外相承。
秘可見矣。
雪岩老叟。
為銘之曰。
不倚曰中。
屹立曰山。
白雲四座。
明月一間。
獨坐天心存正念。
直透須彌隻等閑。
天全說 嗣樗侍者。
自号天全。
請說于雪岩老叟曰。
何義也。
朽腐不收之木。
亘千萬劫。
而不涉春秋。
無斫削雕刻斧斤之患。
以殘吾軀。
無依附寄托棟梁之任。
以重吾肩。
抱煙雲而自樂。
伴苔藓以閑眠。
循循焉望望焉。
夫是者謂之天全。
予曰否。
天全乃全其天。
各各全吾所賦之天。
利者不鈍。
愚者不賢。
直者不曲。
脆者不堅。
而又愛者泛。
獨者專。
執者方。
轉者圓。
或又曰否。
吾則曰然。
於是出一偈。
以美其稱。
頌其德。
發其全。
全之者天。
廣而無量亦無邊。
遍覆三千與大千。
欠阙不存[此/且]子相。
運行當與日同圓。
銘 一溪銘 溪清可鑒。
萬派一源。
無上妙道。
唯心可傳。
道清諱也。
一溪号之。
作是銘者。
雪岩為誰。
鐵船銘(濟) 今茲巨舟。
匪木之俦。
開乾坤鞴。
模範九州。
發性天火。
石爍金流。
形名未具。
運載已周。
不加橹棹。
惟重惟浮。
博濟四海。
任其去留。
一篷明月。
萬裡清秋。
偈頌 送德富藏主之衡 集雲雲外小睡虎。
毛色金斑威百步。
頂門正眼爍乾坤。
等閑亦或生風雨。
拂曉出門去何處。
衡陽城中訪親故。
記之早晚即歸來。
震雷一喝了此末後句。
送光後堂(并序) 妙光首座。
兩載遊從如一日。
蓋孜孜于道。
不知光陰之易也如此。
俄然需偈為别。
因筆以餞雲 春風惡。
春風惡。
一夜梅花盡吹落。
人來話别欲遊吳。
及荊溪安撫都運侍郎。
正脈綿綿。
接踵而臻聖人之域。
莫不同此性也。
西天唐土三十五祖。
與德山臨濟至于近代妙喜應庵。
或下世間有作者而出。
發揚佛祖不傳之秘。
於言句之外。
是亦同此性也。
此性既同。
則此道亦同。
此道既同。
則百家諸儒之書與五千大藏之文。
同一舌也。
是故聖人曰。
吾道一以貫之。
如來亦曰。
十方世界中。
惟有一乘法。
然此一乘之法。
與一貫之道。
即此性。
此性即此法。
此法即此道。
道也。
法也。
性也。
名異體同。
其為體也。
天包無外。
細入秋毫。
迎之而不見。
棄之而常在。
天地依此而立。
日月依此而明。
聖人依此而設教。
如來依此而示現。
即儒所謂皇極。
無極。
大極。
釋所謂。
本地風光。
本來面目。
本生父母。
是也。
仰惟安撫都運荊溪侍郎當代道學宗主。
清鎮台藩。
政傳中外。
辟學校。
明仁義。
安巨室。
寬小民。
實謂盡此正心誠意之道。
行且力矣。
以一身。
為金口木舌。
化湖湘。
為洙泗矣。
獨釋氏之宗。
索然墜地。
猶未獲盡此心。
為此道盟至耳。
願於正三綱。
修五常之暇。
略移一瞬。
以照釋氏之宗。
則見聖人之道。
與如來之道。
同一揆矣。
或謂釋氏之宗。
多迂闊。
多虛無。
非迂闊也。
非虛無也。
蓋此本來面目。
本地風光。
與夫大極皇極。
浩浩然。
蕩蕩然。
不可得而形容。
不可得而拟議。
故其立言也。
多曠達。
寓理也。
多幽潛。
即幽潛。
以見其妙。
杲如白晝之明。
即曠達。
以見其微端。
如眉睫之近。
其理之幽潛。
言之曠達。
莫不發越乎此心之中。
未常隐也。
故聖人曰。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如來亦曰。
法法不隐藏。
古今常獨露。
但此義。
雖至近至易。
而非世間聰明利智之。
所能達。
是須脫去一切情塵解路。
至胸中一寸之地。
廓若太虛之廣。
則此義。
洞然明矣。
而亦便知森羅萬象。
昆蟲草木。
即此義。
喜怒哀樂。
折旋俯仰。
即此義。
此義既明。
則百家諸儒之書。
五千大藏之教。
未抵一個之字。
昔李翺相公。
見藥山。
以雲在青天水在瓶。
明此義。
無盡居士見兜率。
於夜半。
觸翻泉缽。
證此義。
山谷道人見晦堂。
聞桂香。
符此義。
無垢狀元見妙喜。
聽蛙聲。
契此義。
與夫從上道學諸巨儒。
莫不盡與釋氏遊。
而相與握手于至妙至玄之表。
近世雖無大颠妙喜輩。
可敬而尚之。
惟台座揭日月之大明。
懸古今之至鑒。
燭於混元未判之先。
則見聖人之道。
與如來之道。
同一揆也。
明矣。
荊溪吳都運書 竊觀釋氏之道。
以戒定慧三學為宗。
戒則律以持心。
定則靜以照心。
慧則智以明心。
有慧無定戒。
則念念在放逸。
徒爾事言說。
而不能斷輪回脫生死。
有定無戒慧。
則念念在虛寂。
徒爾滞頑空。
而不能唱大教導群生。
有戒無定慧。
則念念在執捉。
徒爾拘法度。
而不能一是非。
齊物我。
然而慧即定。
定即戒。
戒能生定。
定即生慧。
慧也定也戒也。
祖乎一心。
心本不有。
戒定慧複從何得。
然則不有而有。
廣若太虛。
盡大千沙界。
艹木叢林。
鳥獸人畜。
與夫八萬四千塵勞。
總即此心。
心不生即戒。
心不動即定。
心不昧即慧。
戒定慧即此心之本具。
初不待習而後得也。
有時不有。
細如毫末。
應一切真如般若。
菩提解脫。
與夫八萬四千行願。
總非此心。
心非戒而自止。
心非定而自息。
心非慧而自通。
戒定慧與此心。
俱無形相。
雖時時而習之。
無所得也。
於無所得處。
無所不得。
則得本無得。
無得之得。
是為真得。
其為得也。
寬廓非外。
寂寥非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不可取。
不取舍。
不可名。
不可狀。
此即從上百千佛祖。
以器傳器。
以鏡照鏡。
一段奇特因緣。
謂之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也。
是故達磨大師。
自西天竺國而來。
始見梁朝武帝。
問聖義谛中。
以何為第一。
達磨奏雲。
廓然無聖。
又問對朕者誰。
奏雲不識。
此即達磨。
為武帝直指此心。
以有言示無言也。
帝不契。
達磨遂折葦渡江。
徑歸少室峰下。
面壁屹然而坐。
此又為盡大地衆生。
直指此心。
以無言示有言也。
曆九載星霜。
無人領旨。
惟神光可大師。
斷一臂。
禮三拜。
叉手而立。
默爾全身擔荷於形名未兆之先。
是謂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自此毒流東土。
接響承虛。
可傳燦。
燦傳信。
信傳忍。
忍傳能。
能即賣柴漢。
是謂六祖祖下分二傳。
一曰南嶽讓。
二曰青原思。
惟讓接機敏利。
雷轟電馳。
散枝派於四方。
星分碁布。
源源不絕。
即南嶽福嚴山。
是其唱道之地。
慨夫時移道喪。
至今幾五七百載。
而漸至乎絕滅無聞矣。
雖吾浙全盛之地。
所在叢林。
尤多污雜。
求其深明此道。
步步踏實者。
未之有也。
信有此道。
時時步移者。
亦鮮矣。
道既不明。
又不信矣。
欲望吾佛祖之教。
複興於此。
其可得乎。
粗有志於參學流通之士。
對此得不為之痛心大息者哉。
如某者。
自幼削發。
因笃信此道。
而遊方。
始造淨慈天目之室。
提狗子無佛性話。
心心相承。
念念相續者。
三載。
晝以繼夜。
夜以達旦。
是必欲剖此念。
破此心。
以見父母未生前。
本來面目。
忽一日。
於着力不到處。
此念此心未萌處。
泮若氷消。
豁然迥露。
如太虛之朗月。
獨耀于中霄。
當是時也。
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内不見有自己。
外不見有山河。
巍巍堂堂。
炜炜煌煌。
惟一清淨。
無依無欲。
大解脫境界。
即前所謂。
無得之得。
是為真得。
其戒定慧。
亦無處容受。
戒定慧既無處容受。
則一切逆順是非。
好惡長短。
如太虛之雲。
於我何有哉。
爾後即以此。
扣之靈隐石田。
參之天童癡絕。
證之徑山無準。
洎笑翁大歇北磵石溪。
莫不盡跨其門。
而審之。
然而所見。
亦各有淺深。
所用亦各有高下。
若夫從上佛祖。
千差萬别。
隐顯機緣。
是皆紅爐上一點雪。
仰惟都運诏使。
國史寶文。
荊溪侍郎。
道學正統。
得伊周孔孟之正傳。
廉明仁愛。
教士養民。
當世一人耳。
某宿何厚幸。
獲遭際於此時。
實千載一遇也。
龍興之寵擢。
道林之改遷。
眷顧異常。
實出過外之望。
四絕堂上。
獲聆無極之論。
侍郎謂。
無極乃此個道理。
無窮極也。
又謂。
孔孟之說如是。
伊洛之說又如是。
晦庵象山之說又如是。
是以見此個道理。
無窮極也。
然而理既無極。
事亦無極。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始自天開地辟。
至於三皇五帝。
曆代君臣。
一治一亂。
一興一亡。
是事之無極也。
事不自立。
因理而顯。
理即心也。
天地萬物。
生我心内。
治亂興亡。
自此心中流出。
故曰。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心即理也。
即天地萬物。
四時代謝。
治亂興亡。
以見此心。
是理之無極也。
故曰。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事即理也。
理即事也。
事與理融。
是為極也。
極之為極。
浩浩蕩蕩。
杳杳冥冥。
不可窮不可盡。
是為無極。
無極之極。
是為太極。
太極乃中也。
中也者即天地萬物。
喜怒哀樂。
未具以前。
清虛之至理也。
然此清虛之理。
含藏天地萬物。
與夫喜怒哀樂。
是謂中也。
其為中也。
圓同太虛。
非欠非餘。
能平高下。
不堕有無。
即吾佛氏。
所謂正法眼藏。
孟氏所謂浩然之氣。
孔氏所謂一貫之道。
以是融會。
儒之與釋。
雖門戶不同。
道之所在。
隻一也。
序 友山序 友直友諒友多聞。
聖人之遺訓也。
直則開心見誠。
諒則察往知來。
多聞非具正遍知之謂欤。
在古亦曰。
擇朋須勝己。
似我不如無。
取友之道也如此。
必謙上人之号友山。
文不在茲乎。
插天拔地而不倚。
山之直也。
風來樹動。
葉落知秋。
山之諒也。
鐘鳴谷應。
猿啼隺唳。
非山之多聞也欤。
今上人。
取山為友者。
是三德也。
蓋德可以益于吾也。
然山亦靜亦定。
靜定之間。
戒慧自足。
吾今取山為友者。
豈徒然哉。
甲申秋之七日。
上人瓣香幅紙。
請雪岩老叟。
序以證之。
序非所能也。
姑即此義。
以理此事。
直書以遺之雲。
無翁序 淨行禅者。
踐臘雖淺。
志願極深。
神凝秋水。
氣禀辰霜。
問道于雪岩老叟。
若将有得焉。
而又辄以号為問。
姑即無翁二字扁之。
亦誘進之一端也。
能於無字下。
洞見根源。
則行不練而成。
淨不澄而清矣。
少而稱翁。
又何礙焉。
叟複示以偈曰。
萬法重重一字收。
拈來頓在鼻尖頭。
皤然白發鏡中見。
觌面何曾有趙州。
雲山序 白雲依依。
青山巍巍。
光風浩浩。
霁月輝輝。
彷佛善财童子。
與德雲比丘。
在别峰相見之時。
人也境也。
事也理也。
今也古也。
纖塵無間。
毫發不移。
上人有以永德自名。
雲山自号者。
翻然而起曰。
我本無名。
假永德以自稱。
我本無号。
假雲山以自号。
師肯賜一語為證否。
曰唯。
學至於無。
空萬緣。
無一塵之可得。
正善财於七日中間。
親見老德雲消息。
豈暫時聞見之可及也哉。
所以上人自名永德也。
德既永矣。
道亦永焉。
上人之号雲山。
實也非假也。
故書一偈。
以旌之。
縱目無心與麼看。
擎天拔地黑漫漫。
誰知七日不相見。
隻在眉峰一寸間。
靜山序(并偈) 萬緣不涉。
萬法自閑。
此靜之義也。
靜則定。
定則安。
所謂安若太山。
萬機不能撓矣。
然靜必有動。
動必有作。
作必有言。
靜山二字。
由是而得。
普寂之号。
由是而稱。
雪岩一偈。
亦由是而成。
偈曰。
一迹無餘萬籁沈。
巒光月色共深深。
誰知尚有[此/且]兒鬧。
龍在霜枯木裡吟。
秋江序(并偈) 秋江。
智月上人之自号也。
涼秋月明。
空江浪平。
上下一色。
表裡洞明。
心也佛也。
禅也道也。
名也号也。
覓一絲毫有相。
了不可得。
非上人之見處也欤。
若隻與麼。
猶是過患邊事。
姑示一偈雲。
漾漾銀河玉宇流。
淨如白練冷光浮。
老胡一葦踏不着。
零落西風斷岸頭。
中山序(并銘) 乾坤之内。
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古人已是觌面相呈。
何秘之有。
道寶藏主。
以中山自号。
山既立中。
中則有外。
中外相承。
秘可見矣。
雪岩老叟。
為銘之曰。
不倚曰中。
屹立曰山。
白雲四座。
明月一間。
獨坐天心存正念。
直透須彌隻等閑。
天全說 嗣樗侍者。
自号天全。
請說于雪岩老叟曰。
何義也。
朽腐不收之木。
亘千萬劫。
而不涉春秋。
無斫削雕刻斧斤之患。
以殘吾軀。
無依附寄托棟梁之任。
以重吾肩。
抱煙雲而自樂。
伴苔藓以閑眠。
循循焉望望焉。
夫是者謂之天全。
予曰否。
天全乃全其天。
各各全吾所賦之天。
利者不鈍。
愚者不賢。
直者不曲。
脆者不堅。
而又愛者泛。
獨者專。
執者方。
轉者圓。
或又曰否。
吾則曰然。
於是出一偈。
以美其稱。
頌其德。
發其全。
全之者天。
廣而無量亦無邊。
遍覆三千與大千。
欠阙不存[此/且]子相。
運行當與日同圓。
銘 一溪銘 溪清可鑒。
萬派一源。
無上妙道。
唯心可傳。
道清諱也。
一溪号之。
作是銘者。
雪岩為誰。
鐵船銘(濟) 今茲巨舟。
匪木之俦。
開乾坤鞴。
模範九州。
發性天火。
石爍金流。
形名未具。
運載已周。
不加橹棹。
惟重惟浮。
博濟四海。
任其去留。
一篷明月。
萬裡清秋。
偈頌 送德富藏主之衡 集雲雲外小睡虎。
毛色金斑威百步。
頂門正眼爍乾坤。
等閑亦或生風雨。
拂曉出門去何處。
衡陽城中訪親故。
記之早晚即歸來。
震雷一喝了此末後句。
送光後堂(并序) 妙光首座。
兩載遊從如一日。
蓋孜孜于道。
不知光陰之易也如此。
俄然需偈為别。
因筆以餞雲 春風惡。
春風惡。
一夜梅花盡吹落。
人來話别欲遊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