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關燈
小
中
大
亦無用者。
遮遣即法所分别我。
由此遠離增益邊執。
而用轉非無者。
顯法有性。
由此遠離損減邊執。
用有三種。
一主宰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
因此用故。
假立主宰.作者.受者。
所言二品者。
無明乃至受。
愛乃至老死也。
無明至受者。
有因諸法者也。
愛至老死者。
有因衆苦者也。
然予觀所言。
即說彼生起為用.為作者。
乃是提無生法之綱領也。
玄沙有用處不換機句。
傳曰。
夫以言逐言。
以理遣理。
皆世流布想。
非能見道。
楞伽經曰如楔出楔。
如玄沙嘗曰。
學者當用處不換機。
而雖老於叢林者。
亦莫識此語。
可歎也。
玄沙嘗食荔支。
問衆曰。
這個荔支得與麼紅。
這個荔支得與麼赤。
你諸人且作麼生。
若道一色。
又是儱侗。
若道是衆色。
隻成個斷常。
你諸人且作麼生。
彥瑫曰。
也隻和尚自分别。
玄沙曰。
這儱侗愚癡。
有什麼交涉。
沖機曰。
都來隻是一色。
玄沙曰。
總與麼儱侗。
有什麼了時。
乃回顧問皎然。
汝作麼生道。
皎然曰。
不可不識荔支。
玄沙曰。
隻是荔支。
又曰。
汝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裡。
總與麼說話。
不辯缁素。
不識吉兇。
我比來向汝道用處不換機。
因什麼隻管對話。
有什麼交涉。
道巘禅師曰。
先聖憫汝颠倒馳逐。
将一句子解落汝。
知是這般事。
掉放閑處。
自着些筋力。
卻於機語上答出話頭。
将作禅道。
非唯自賺。
亦乃賺他。
華嚴經曰。
如是自性。
如幻如夢。
如影如像。
悉不成就。
傳曰。
以真如之性。
法爾随緣。
雖即随緣。
法爾歸性。
以随緣時。
似有顯現。
如觀幻法。
不有而有。
如觀夢境。
不見而見。
如觀水中之影。
非出非入。
如觀鏡中之像。
不内不外。
以無性随緣。
故理不成就。
以随緣無性。
故事不成就。
理事不成。
則一切法俱不成也。
六祖為至徹禅師說常.無常義曰。
無常者。
即佛性也。
有常者。
善惡一切諸法分别心也。
徹曰。
如和尚所說。
大違經文也。
六祖曰。
吾傳佛心宗。
豈違佛經。
徹曰。
經說佛性是常。
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
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
和尚卻言是常。
此豈不相違。
令學人轉加疑惑。
六祖曰汝知不。
佛性若常。
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
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死生。
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
故吾說常者。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
共成八倒。
故於涅盤了義教中破偏見。
而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也。
汝今依言背義。
以斷滅無常。
及确定死常。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徧。
有何所益。
於是至徹大悟於言下。
瑜伽師地論曰。
法光明能治三種黑暗。
由不如實知諸法故。
於去來今多生疑惑。
於佛法等亦複如是。
此中無明及疑。
俱名黑暗。
又證觀察。
能治昏沈睡眠黑暗。
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傳曰。
百門義海曰。
顯光明者。
為見塵法界真如理事之時。
顯了分明。
此是智慧光明照也。
若無智光明。
理事不顯。
但見法時。
即是光明。
由積智功圓。
是故放一光明。
則法界無不顯示。
常觀察一切法界。
是為放光明照一切也。
藏公可謂能如實知諸法也。
彌勒菩薩教令學者曰。
睡當累足。
作光明想。
寶積經曰。
法光明門。
而能出生諸法理趣善巧方便。
亦能出生一切法印。
能入一切法印之門。
於一切法所應作者。
能了能入。
於法光明。
能得能說。
以法光明随順趣入諸法明門。
永嘉偈曰。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傳曰。
六祖嘗謂衆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不。
神會者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他日汝但作知解宗徒。
又嘗令道明安坐。
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當與麼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而道明乃悟旨。
自是觀之。
祖師未嘗肯以是法印人。
而永嘉顯告曰惺惺寂寂是。
則過矣。
而不可以不辯。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知此意有所垂示。
則曰。
心月孤明。
光吞萬境。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複是何物。
至於騰騰作一缽歌曰。
萬代金輪聖王子。
隻這真如靈覺是。
菩提樹下度衆生。
度盡衆生出生死。
不死不生真丈夫。
無形無相大毗盧。
塵勞滅盡真如在。
一顆圓明無價珠。
騰騰殆可以嗣永嘉也。
沩山佑禅師曰。
學道人。
慎弗令心地掩染。
但約莫衆苦盡。
即是佛心。
傳曰。
所言衆苦者。
冤憎會苦.愛别離苦.五陰重苦.乏受用苦.聲色流轉苦.求不得苦.衆生違害苦等。
然皆情也。
棗柏曰。
凡聖體真。
唯存見隔。
見存則凡。
情忘則佛。
唯此至言。
先聖不能加毫末於此矣。
而深信之者。
世罕見其人。
如林陽瑞峰志端禅師。
其殆庶幾乎。
開寶元年八月作偈曰。
明年二月二。
與汝暫相棄。
灰骨撒長江。
勿占檀那地。
明年正月廿八日。
道俗入山。
端笑迎甚歡。
二月初吉。
郡官俱集。
連宵如市。
至日。
升座辭衆。
有圓應長老者出問曰。
雲愁霧慘。
大衆烏乎。
願賜一言。
未須告别。
端垂一足。
應曰。
法鏡不臨於此土。
寶月又照於何方。
端曰。
非君境界。
應曰。
恁麼。
則漚生漚滅還歸水。
師去師來事本常。
端作噓聲。
乃問四衆曰。
世尊滅度是何時節。
衆曰。
二月十五日子時。
端曰。
吾今日午時。
言卒而化。
圓覺經曰。
淨諸業障菩薩問曰。
若此覺心。
本性清淨。
因何染污。
使諸衆生。
迷悶不入。
而世尊但答曰。
衆生從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傳曰。
棗柏曰。
如起信論曰。
不思議業相者。
以依智淨。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
常無斷絕。
随衆生根。
自然相應。
種種而現。
得利益故。
又曰。
依本覺上。
而起覺故。
又曰。
依於智故。
生其苦樂。
如起信論廣明一切衆生迷根本智。
而有世間苦樂故。
為智無性故。
随緣不覺。
苦樂業生。
為智無性故。
為苦所纏。
方得自覺根本無性。
衆緣無性。
萬法自寂。
若不覺苦時。
以無性故。
總不自知有性無性。
如人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問曰。
一切衆生本有不動智。
何故不自應真常淨。
何故随染。
答曰。
一切衆生以此智故。
而生三界者。
為智無性。
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
為智體無性。
但随緣現。
如空谷響。
應物成音。
無性之智。
但應緣分别。
以分别故。
癡愛随起。
因癡愛故。
即我所病生。
有我所故。
自他執業便起。
因執取故。
号曰末那。
以末那執取。
故名為識。
因識種子。
生死相續。
以生死故。
衆苦無量。
以苦無量。
方求不苦之道。
迷不知苦者。
不能發心。
知苦求真者。
還是本智。
會苦緣故。
方能知苦。
不會苦緣。
不能知苦。
知苦緣故。
方能發心求無上道。
瑜伽師地論曰。
又諸衆生。
将命終時。
乃至不到昏昧想位。
長時所習。
我愛現前。
由此力故。
謂我當無。
便愛自身。
由此建立中有生報。
若預流果及一來果。
爾時我愛亦複現行。
然此預流及一來果。
於此我愛。
由智慧力。
數數推求。
制而不着。
猶如壯夫與羸劣者共相粗力。
能制伏之。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若不還果。
爾時我愛。
不複現行。
傳曰。
圭峰禅師曰。
當以空寂為自己。
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
勿随妄念。
妄念若起。
都莫随之。
自然臨命終時。
舍短為長。
易粗為妙。
學者能令此觀常在現行。
則是真智慧之力也。
今皆不然。
徒循其名。
輕道甚矣。
唐明皇至蜀。
與裴士淹論數十人無不當。
至李林甫。
則曰。
是子妬賢嫉能。
舉無比者。
由是知明皇知林甫之不可用而用也。
知不可用而用之者。
明皇有輕天下之心故也。
至德宗與陸贽論盧杞。
則曰。
天下皆知杞奸。
而朕獨不知。
何也。
夫德宗不知杞奸者。
輕道也。
苟知敬道。
則必自反而求天下之理。
天下之理得。
則奸邪安能昧之哉。
明皇之輕天下。
德宗之輕道。
皆緻大盜以亂天下。
例禅者不能以智慧之力破滅無明。
至老死而不暇。
悲夫。
法華經曰。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
則為所燒。
傳曰。
郁頭藍弗。
以世俗智。
伏下地惑。
獲非想定。
具五神通。
時君尊敬。
迎入宮掖。
女子接足而禮。
郁頭藍弗觸女子手。
遂生貪欲。
便失神通。
飯食訖。
徐步歸山。
故偈曰。
才生一念欲。
便失五神通。
圓覺經曰。
譬如眼光。
曉了前境。
其光圓滿。
得無憎愛。
傳曰。
第六識。
動有分别。
不動即等周法界。
五現量識等。
一一根皆徧法界。
眼見色時。
色不可得。
元來等法界。
耳.鼻.舌.身。
一一亦複如是。
五識現量。
名曰圓成。
永明曰。
初居圓成現量之中。
浮塵未起。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
外狀潛形。
謂是故也。
楞伽經偈曰。
乃至有所立。
一切皆錯亂。
若見唯一心。
是則無诤訟。
傳曰。
韓退之問大颠師壽幾何。
大颠提數珠示之曰。
晝夜一百八。
退之罔然。
退問第一座曰。
老和尚言晝夜一百八。
意旨如何。
第一座叩齒而已。
他日複見大颠。
問曰。
晝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大颠亦叩齒。
於是退之喜曰。
乃今知佛法無二道也。
嘗問首座。
首座見答亦同耳。
於是大颠召第一座問之。
信然。
大颠杖而逐之。
汾陽偈曰。
解展機鋒是大颠。
明知不是小因緣。
一般叩齒叢林異。
出院韓公始得閑。
永明曰。
龐居士問馬祖。
如水無筋骨。
能勝萬斛舟時如何。
答曰。
我此間亦無水.亦無舟。
讨甚筋骨。
德山至龍潭。
久向龍潭。
及至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答曰。
子親到龍潭。
陳尚書問洞山。
五十二位菩薩中。
為什麼不見妙覺。
答曰。
尚書親見妙覺。
傳曰。
東漢.涿郡太守張豐舉兵反。
自稱無上将軍。
與彭寵連兵。
四年。
祭遵與朱佑.耿弇.劉喜俱擊之。
遵兵先至。
急攻豐。
豐功曹孟宏執豐降。
初。
豐好方術。
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
以五彩囊裹石系豐肘。
雲。
石中有玉玺。
豐信之。
遂反。
既執當斬。
猶曰。
肘石有玉玺。
遵椎破之。
豐愕然就死。
晉郗愔忠於王室。
而其子超有重名。
黨桓溫。
愔疾溫。
而不知其子與之善。
超将亡。
以一箱書付門生曰。
本欲焚之。
恐翁年尊。
必以傷愍緻疾。
我死後。
若損眠食。
可呈此箱。
愔後果哀悼。
門人呈之。
皆與溫往反密計。
愔於是大怒曰。
小子死恨晚矣。
更不複哭。
予曰。
張豐之愕然。
郗愔之不哭。
與龐公至江西。
德山見龍潭。
陳公到洞山。
時節等耳。
臨濟宗有四賓主句。
謂。
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主中主。
傳曰。
洞山價禅師初遊方。
與密師伯者偕行。
經長沙龍山之下(今靈山也)。
見溪流菜葉。
價回瞻峰巒深秀。
謂密曰。
個中必有隐者。
乃并溪而進十許裡。
有老僧瘿甚。
以手加額呼曰。
此間無路。
汝輩何自而至。
價曰。
無路且置。
庵主自何而入。
曰。
我不曾雲水。
價曰。
庵主住山幾許時。
曰。
春秋不涉。
價曰。
庵主先住耶。
此山先住耶。
曰。
不知。
價曰。
為什麼不知。
曰。
我不曾人天來。
價曰。
得何道理。
便住此山。
曰。
見兩個泥牛鬥入海。
直至而今無消息。
價即班密之下而拜之。
問。
如何是主中賓。
曰。
青山覆白雲。
又問。
如何是主中主。
曰。
長年不出戶。
又問。
賓主相去幾何。
曰。
長江水上波。
又問。
賓主相見有何言說。
曰。
清風拂白月。
價又再拜。
老僧笑視而說偈曰。
三間茆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作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於是自焚其庵。
深入層峰。
價曰。
此老見江西馬大師。
而傳失其名。
價住新豐洞。
從容問僧。
何者是汝主人公。
對曰。
現祇對者。
價仰而咨嗟。
曰。
此所謂馬後驢前事。
奈何認以為自己乎。
佛法平沈。
此其兆也。
客中主尚未明。
況主中主哉。
僧曰。
如何是主中主。
價曰。
汝自道看。
對曰。
道得隻是客中主。
未審如何是主中主。
價良久曰。
不辭為汝道。
相續也大難。
予觀龍山老僧之意。
如蕭何之識韓信。
豈有法哉。
又較洞山價公之語。
如霍光之立朝。
進止亦有律度。
噫。
後生之不見古人之大全也。
審矣。
價亦以主中主為驚異。
可疑也。
雲門宗有三句。
謂。
天中函蓋.目機铢兩.不涉世緣。
傳曰。
雲門偃禅師初聞睦州古寺有道蹤禅師号陳尊宿。
見黃蘗運公。
往谒之。
方叩戶。
俄陳尊宿者出。
搊住曰。
道道。
偃愕然不知所答。
於是推而去曰。
秦時[車*度]轹鑽。
即阖戶。
偃折一足而悟旨於言下。
既有衆。
而以此三句為示者。
解釋秦時[車*度]轹鑽之詞也。
法華經曰。
得一切衆生語言三昧。
而大智論曰。
善入音聲陀羅尼。
以此也。
抽顧頌曰。
顧鑒咦。
雲門經行。
逢僧必特顧之曰。
鑒。
僧欲酬之。
則曰。
咦。
率以為常。
故門弟子錄曰顧鑒咦。
圓明密禅師删去顧字。
但以鑒咦二字為頌。
謂之抽顧頌。
今其兒孫失其旨。
接人以怒目直視。
名為提撕。
名為不認聲色。
名為舉處便薦。
相傳以為道眼。
北塔祚禅師獨笑之。
作偈曰。
雲門抽顧笑嬉嬉。
拟議遭渠顧鑒咦。
任是張良多智巧。
到頭於此也難施。
道吾.石霜子父。
有王種臣種。
内紹外紹。
傳曰。
唐.郭中令.李西平皆稱王。
然非有種也。
以勳勞而至焉。
高祖之秦王。
明皇之肅宗。
則以生帝王之家皆有種。
非以勳勞而至焉者也。
謂之内紹者。
無功之功也。
先聖貴之。
謂之外紹者。
借功業而然。
故又名曰借句。
曹山章禅師曰。
妙明體盡知傷觸。
力在逢緣不借中。
雲居弘覺禅師曰。
頭頭上了。
物物上通。
隻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德山鑒禅師曰。
有言時。
騎虎頭。
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
觌露機鋒。
如同電拂。
傳曰。
岩頭奯禅師曰。
但明取綱宗。
本無實法。
不見道無實無虛。
若向上事觑即疾。
若向意根下尋。
卒摸索不着。
又曰。
此是向上人活計。
隻露目前些子。
如同電拂。
如擊石火。
截斷兩頭。
靈然自在。
若道向上有法有事。
賺汝真椀鳴聲。
荼糊汝。
系罩汝。
古人喚作系驢橛。
若将實法與人。
土亦消不得。
夫言截斷兩頭者。
飲光微笑。
不是有言。
亦非默然。
故汾陽偈曰。
飲光尊者同明證。
瞬目欽恭行正令。
同電拂擊石火之譬也。
予嘗作偈曰。
與人實法土難消。
道火何曾口被燒。
抛出秦時[車*度]轹鑽。
突巒如鬥兩頭搖。
經首所題[米-木+八]字。
傳曰。
昔予至臨川。
與朱顯谟世英遊相好也。
俄南昌上藍長老至。
上藍雅自标緻。
謂世英曰。
覺範聞工詩耳。
禅則其師猶錯。
矧弟子耶。
世英笑曰。
師能勘驗之乎。
上藍曰。
諾。
居一日。
同遊疏山。
飯於逆旅。
上藍謂餘曰。
經軸之上。
必題此[米-木+八]字是底義。
予以指畫圓相橫貫一畫。
曰。
是此義也。
上藍愕然。
餘乃為說偈曰。
以字不成八不是。
法身睡着無遮閉。
衲僧對面不知名。
百衆人前呼不起。
於是上藍不怿。
歸舉似世英。
世英為拊手曰。
孰謂詩僧亦識字義乎。
今兩人皆成千古矣。
追繹之可為怃然。
餘聞汾陽嘗作黃犢偈曰。
有頭無角實堪嗟。
百劫難逃這作家。
凡聖不能明得盡。
現前相貌有些些。
予以謂此偈。
又餘字義之訓诂也。
九原可作。
世英當有一捧腹也。
臨濟曰。
大凡演唱宗乘。
須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傳曰。
餘昔庵於高安九峰之下。
有僧問餘曰。
臨濟會中。
兩僧一日相見。
同時下喝。
臨濟聞之。
升座曰。
大衆。
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禅客。
僧便問。
那個是賓。
那個是主。
臨濟曰。
賓主曆然。
餘方欲酬之。
頓見三玄三要之旨。
於是再拜曰。
大哉。
無為寂滅之幢也。
雖百千世。
有聞之者。
偷心死盡。
況餘去大師餘二百年哉。
作偈曰。
一句中具三玄門。
一玄中具三要路。
細看即是陷虎機。
忽轟一聲塗毒鼓。
偷心死盡眼麻迷。
石女夢中毛卓豎。
明招謙禅師偈曰。
師子教兒迷子法。
進前跳踯忽翻身。
羅文結角交加處。
鹘眼龍睛失卻真。
傳曰。
德山四世而有謙。
謙眇而機颕。
叢林号獨眼龍。
遊方時齒尚少。
耆年皆畏詟之。
嘗與僧擁爐。
僧問曰。
古人道。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所到。
隻如此四句中。
那句是賓。
那句是主。
謙指火曰。
與我向此中拈出一莖眉毛得麼。
僧曰。
非但學人。
盡大地人喪身失命。
謙曰。
汝因什麼自把髻投衙乎。
謙将化。
升座曰。
一百年中。
祗看今日。
今日事作麼生。
吾住此山四十年。
唯用一劍活人眼目。
乃拈巾曰。
如今有純陀麼。
提向諸方展看。
作擲勢。
僧問。
純陀獻供末後。
殷勤時如何。
謙曰。
莫相辜負好。
又問。
和尚遷化。
向什麼處去。
舉足曰。
足下看。
又問。
百年後以何為極則。
謙提巾便擲。
僧再拜。
退就列。
於是謙說偈曰。
蓦刀肚裡逞全威。
汝等諸人善護持。
火裡鐵牛生犢子。
臨岐誰解湊吾機。
言卒而化。
四十二章經曰。
[拚-ㄙ+ㄊ]命必死難。
傳曰。
韓信為淮陰侯。
稱疾不朝。
而陳狶一代相。
過辭信。
信挈其手。
與步於庭數匝。
仰天而歎曰。
子可與言乎。
吾欲與子有言。
狶因曰。
唯将軍命。
信曰。
公之所居。
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反。
陛下不信。
再至乃疑。
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為公從中起。
天下可定也。
狶曰。
謹奉教。
漢十年。
狶果反。
高帝自将而往。
信病不從。
陰使人之狶所。
而與其家臣謀。
夜詐赦諸官徒奴。
欲襲高後.太子。
部署已定。
待狶報。
俄有人告呂後。
後斬之锺室。
信料事無遺策。
方是時。
信無兵。
乃曰為公從中起。
可疑也。
故信雖就誅。
其心果死乎。
馬谡街亭之敗。
諸葛孔明誅之。
臨終與孔明書曰。
明公視谡猶子。
谡視明公猶父。
願深惟殛鲧興禹之義。
使平生之交。
不虧於此。
谡雖死。
無恨於黃壤也。
於時十萬之衆為之垂淚。
予以是觀之。
信之死。
非真死者也。
谡可謂[拚-ㄙ+ㄊ]命非真死。
可乎。
易.噬嗑卦曰。
利用獄。
亨。
傳曰。
黃龍南禅師昔住廬山歸宗寺。
火一夕而燼。
下獄不食六十日。
既釋放。
庵於石門之南塔。
嘗謂門弟子曰。
我在獄。
證法華經菩薩遊戲三昧。
經曰。
菩薩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心不好樂。
呵小乘也。
以其不能成就衆生耳。
弟子請聞其說。
黃龍曰。
凡獄吏之治有罪者。
察見其情僞。
必痛加捶楚。
欺詐之實盡則自釋。
雖有酷刑。
不能申也。
罪至於死。
亦所甘心者。
智迄情枯故也。
今禅學者。
馳求之狂。
欺詐之病。
不以知見之慧鍛之。
何由而釋。
故其平生止以三種語驗天下衲子。
予少年聞老宿夜語及之。
今二十年也。
其說有補叢林。
故錄焉。
香嚴閑禅師偈曰。
有一語。
全規矩。
拟思量。
帶伴侶。
踏不着。
省來處。
一生參學事無成。
殷勤抱得旃檀樹。
傳曰。
棗柏論曰。
烏洛迦旃檀香者。
烏洛迦。
蛇名。
旃檀者。
香樹也。
明此蛇最毒。
常患熱毒。
以身繞此香樹。
其毒氣便息。
表若有衆生聞說心境俱空。
本無體相。
無有處所。
無一法可得之香。
信而悟入。
一切煩惱毒氣自然清淨。
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樹之語。
非苟然發也。
楞伽經曰。
不應攝受。
随說計着。
真實者。
離名字故。
大慧。
如為愚夫。
以指指物。
愚夫觀指。
不得實義。
如是愚夫。
随言說指。
攝受計着。
至竟不舍。
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傳曰。
僧問九峰禅師曰。
深山中還有佛法也無。
答曰。
有。
僧曰。
如何是深山中佛法。
答曰。
石頭大者大.小者小。
今學者聞舉。
便欣然以為解了。
有诘之者。
則曰。
觸目全真。
頭頭顯現。
嗟乎。
此所謂觀指不得實義者也。
予嘗與僧自逍遙山。
經亂石澗入五峰。
休於樹陰。
舉此因緣。
作偈曰。
石頭若是佛法。
法身應不靈聖。
佛法若有大小。
法身應分少剩。
枯骨頭上沒汁。
衲僧眼見不信。
八萬四千法門。
一句為汝說盡。
石頭參同契曰。
四大性自複。
如子得其母。
傳曰。
此語之妙。
學者罕能識之。
蓋子之得其母。
則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
圭峰密禅師初讀圓覺經至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
皆歸於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
皆歸於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恍然而悟。
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論曰。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此偈明何義。
汝向說言色等諸入。
皆是實有。
何以故。
以識能取外境界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實有否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别可見否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否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
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
多塵差别。
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
多微塵和合不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故。
問曰。
雲何不成。
答曰。
偈言。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相。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此偈明何義。
若諸微塵從六方來。
六塵和合。
若如是者。
塵有六方。
若有六方。
則有六相。
又若微塵有處所者。
不容餘塵
遮遣即法所分别我。
由此遠離增益邊執。
而用轉非無者。
顯法有性。
由此遠離損減邊執。
用有三種。
一主宰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
因此用故。
假立主宰.作者.受者。
所言二品者。
無明乃至受。
愛乃至老死也。
無明至受者。
有因諸法者也。
愛至老死者。
有因衆苦者也。
然予觀所言。
即說彼生起為用.為作者。
乃是提無生法之綱領也。
玄沙有用處不換機句。
傳曰。
夫以言逐言。
以理遣理。
皆世流布想。
非能見道。
楞伽經曰如楔出楔。
如玄沙嘗曰。
學者當用處不換機。
而雖老於叢林者。
亦莫識此語。
可歎也。
玄沙嘗食荔支。
問衆曰。
這個荔支得與麼紅。
這個荔支得與麼赤。
你諸人且作麼生。
若道一色。
又是儱侗。
若道是衆色。
隻成個斷常。
你諸人且作麼生。
彥瑫曰。
也隻和尚自分别。
玄沙曰。
這儱侗愚癡。
有什麼交涉。
沖機曰。
都來隻是一色。
玄沙曰。
總與麼儱侗。
有什麼了時。
乃回顧問皎然。
汝作麼生道。
皎然曰。
不可不識荔支。
玄沙曰。
隻是荔支。
又曰。
汝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裡。
總與麼說話。
不辯缁素。
不識吉兇。
我比來向汝道用處不換機。
因什麼隻管對話。
有什麼交涉。
道巘禅師曰。
先聖憫汝颠倒馳逐。
将一句子解落汝。
知是這般事。
掉放閑處。
自着些筋力。
卻於機語上答出話頭。
将作禅道。
非唯自賺。
亦乃賺他。
華嚴經曰。
如是自性。
如幻如夢。
如影如像。
悉不成就。
傳曰。
以真如之性。
法爾随緣。
雖即随緣。
法爾歸性。
以随緣時。
似有顯現。
如觀幻法。
不有而有。
如觀夢境。
不見而見。
如觀水中之影。
非出非入。
如觀鏡中之像。
不内不外。
以無性随緣。
故理不成就。
以随緣無性。
故事不成就。
理事不成。
則一切法俱不成也。
六祖為至徹禅師說常.無常義曰。
無常者。
即佛性也。
有常者。
善惡一切諸法分别心也。
徹曰。
如和尚所說。
大違經文也。
六祖曰。
吾傳佛心宗。
豈違佛經。
徹曰。
經說佛性是常。
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
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
和尚卻言是常。
此豈不相違。
令學人轉加疑惑。
六祖曰汝知不。
佛性若常。
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
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死生。
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
故吾說常者。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
共成八倒。
故於涅盤了義教中破偏見。
而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也。
汝今依言背義。
以斷滅無常。
及确定死常。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徧。
有何所益。
於是至徹大悟於言下。
瑜伽師地論曰。
法光明能治三種黑暗。
由不如實知諸法故。
於去來今多生疑惑。
於佛法等亦複如是。
此中無明及疑。
俱名黑暗。
又證觀察。
能治昏沈睡眠黑暗。
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傳曰。
百門義海曰。
顯光明者。
為見塵法界真如理事之時。
顯了分明。
此是智慧光明照也。
若無智光明。
理事不顯。
但見法時。
即是光明。
由積智功圓。
是故放一光明。
則法界無不顯示。
常觀察一切法界。
是為放光明照一切也。
藏公可謂能如實知諸法也。
彌勒菩薩教令學者曰。
睡當累足。
作光明想。
寶積經曰。
法光明門。
而能出生諸法理趣善巧方便。
亦能出生一切法印。
能入一切法印之門。
於一切法所應作者。
能了能入。
於法光明。
能得能說。
以法光明随順趣入諸法明門。
永嘉偈曰。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傳曰。
六祖嘗謂衆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不。
神會者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他日汝但作知解宗徒。
又嘗令道明安坐。
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當與麼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而道明乃悟旨。
自是觀之。
祖師未嘗肯以是法印人。
而永嘉顯告曰惺惺寂寂是。
則過矣。
而不可以不辯。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知此意有所垂示。
則曰。
心月孤明。
光吞萬境。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複是何物。
至於騰騰作一缽歌曰。
萬代金輪聖王子。
隻這真如靈覺是。
菩提樹下度衆生。
度盡衆生出生死。
不死不生真丈夫。
無形無相大毗盧。
塵勞滅盡真如在。
一顆圓明無價珠。
騰騰殆可以嗣永嘉也。
沩山佑禅師曰。
學道人。
慎弗令心地掩染。
但約莫衆苦盡。
即是佛心。
傳曰。
所言衆苦者。
冤憎會苦.愛别離苦.五陰重苦.乏受用苦.聲色流轉苦.求不得苦.衆生違害苦等。
然皆情也。
棗柏曰。
凡聖體真。
唯存見隔。
見存則凡。
情忘則佛。
唯此至言。
先聖不能加毫末於此矣。
而深信之者。
世罕見其人。
如林陽瑞峰志端禅師。
其殆庶幾乎。
開寶元年八月作偈曰。
明年二月二。
與汝暫相棄。
灰骨撒長江。
勿占檀那地。
明年正月廿八日。
道俗入山。
端笑迎甚歡。
二月初吉。
郡官俱集。
連宵如市。
至日。
升座辭衆。
有圓應長老者出問曰。
雲愁霧慘。
大衆烏乎。
願賜一言。
未須告别。
端垂一足。
應曰。
法鏡不臨於此土。
寶月又照於何方。
端曰。
非君境界。
應曰。
恁麼。
則漚生漚滅還歸水。
師去師來事本常。
端作噓聲。
乃問四衆曰。
世尊滅度是何時節。
衆曰。
二月十五日子時。
端曰。
吾今日午時。
言卒而化。
圓覺經曰。
淨諸業障菩薩問曰。
若此覺心。
本性清淨。
因何染污。
使諸衆生。
迷悶不入。
而世尊但答曰。
衆生從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傳曰。
棗柏曰。
如起信論曰。
不思議業相者。
以依智淨。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
常無斷絕。
随衆生根。
自然相應。
種種而現。
得利益故。
又曰。
依本覺上。
而起覺故。
又曰。
依於智故。
生其苦樂。
如起信論廣明一切衆生迷根本智。
而有世間苦樂故。
為智無性故。
随緣不覺。
苦樂業生。
為智無性故。
為苦所纏。
方得自覺根本無性。
衆緣無性。
萬法自寂。
若不覺苦時。
以無性故。
總不自知有性無性。
如人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問曰。
一切衆生本有不動智。
何故不自應真常淨。
何故随染。
答曰。
一切衆生以此智故。
而生三界者。
為智無性。
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
為智體無性。
但随緣現。
如空谷響。
應物成音。
無性之智。
但應緣分别。
以分别故。
癡愛随起。
因癡愛故。
即我所病生。
有我所故。
自他執業便起。
因執取故。
号曰末那。
以末那執取。
故名為識。
因識種子。
生死相續。
以生死故。
衆苦無量。
以苦無量。
方求不苦之道。
迷不知苦者。
不能發心。
知苦求真者。
還是本智。
會苦緣故。
方能知苦。
不會苦緣。
不能知苦。
知苦緣故。
方能發心求無上道。
瑜伽師地論曰。
又諸衆生。
将命終時。
乃至不到昏昧想位。
長時所習。
我愛現前。
由此力故。
謂我當無。
便愛自身。
由此建立中有生報。
若預流果及一來果。
爾時我愛亦複現行。
然此預流及一來果。
於此我愛。
由智慧力。
數數推求。
制而不着。
猶如壯夫與羸劣者共相粗力。
能制伏之。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若不還果。
爾時我愛。
不複現行。
傳曰。
圭峰禅師曰。
當以空寂為自己。
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
勿随妄念。
妄念若起。
都莫随之。
自然臨命終時。
舍短為長。
易粗為妙。
學者能令此觀常在現行。
則是真智慧之力也。
今皆不然。
徒循其名。
輕道甚矣。
唐明皇至蜀。
與裴士淹論數十人無不當。
至李林甫。
則曰。
是子妬賢嫉能。
舉無比者。
由是知明皇知林甫之不可用而用也。
知不可用而用之者。
明皇有輕天下之心故也。
至德宗與陸贽論盧杞。
則曰。
天下皆知杞奸。
而朕獨不知。
何也。
夫德宗不知杞奸者。
輕道也。
苟知敬道。
則必自反而求天下之理。
天下之理得。
則奸邪安能昧之哉。
明皇之輕天下。
德宗之輕道。
皆緻大盜以亂天下。
例禅者不能以智慧之力破滅無明。
至老死而不暇。
悲夫。
法華經曰。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
則為所燒。
傳曰。
郁頭藍弗。
以世俗智。
伏下地惑。
獲非想定。
具五神通。
時君尊敬。
迎入宮掖。
女子接足而禮。
郁頭藍弗觸女子手。
遂生貪欲。
便失神通。
飯食訖。
徐步歸山。
故偈曰。
才生一念欲。
便失五神通。
圓覺經曰。
譬如眼光。
曉了前境。
其光圓滿。
得無憎愛。
傳曰。
第六識。
動有分别。
不動即等周法界。
五現量識等。
一一根皆徧法界。
眼見色時。
色不可得。
元來等法界。
耳.鼻.舌.身。
一一亦複如是。
五識現量。
名曰圓成。
永明曰。
初居圓成現量之中。
浮塵未起。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
外狀潛形。
謂是故也。
楞伽經偈曰。
乃至有所立。
一切皆錯亂。
若見唯一心。
是則無诤訟。
傳曰。
韓退之問大颠師壽幾何。
大颠提數珠示之曰。
晝夜一百八。
退之罔然。
退問第一座曰。
老和尚言晝夜一百八。
意旨如何。
第一座叩齒而已。
他日複見大颠。
問曰。
晝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大颠亦叩齒。
於是退之喜曰。
乃今知佛法無二道也。
嘗問首座。
首座見答亦同耳。
於是大颠召第一座問之。
信然。
大颠杖而逐之。
汾陽偈曰。
解展機鋒是大颠。
明知不是小因緣。
一般叩齒叢林異。
出院韓公始得閑。
永明曰。
龐居士問馬祖。
如水無筋骨。
能勝萬斛舟時如何。
答曰。
我此間亦無水.亦無舟。
讨甚筋骨。
德山至龍潭。
久向龍潭。
及至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答曰。
子親到龍潭。
陳尚書問洞山。
五十二位菩薩中。
為什麼不見妙覺。
答曰。
尚書親見妙覺。
傳曰。
東漢.涿郡太守張豐舉兵反。
自稱無上将軍。
與彭寵連兵。
四年。
祭遵與朱佑.耿弇.劉喜俱擊之。
遵兵先至。
急攻豐。
豐功曹孟宏執豐降。
初。
豐好方術。
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
以五彩囊裹石系豐肘。
雲。
石中有玉玺。
豐信之。
遂反。
既執當斬。
猶曰。
肘石有玉玺。
遵椎破之。
豐愕然就死。
晉郗愔忠於王室。
而其子超有重名。
黨桓溫。
愔疾溫。
而不知其子與之善。
超将亡。
以一箱書付門生曰。
本欲焚之。
恐翁年尊。
必以傷愍緻疾。
我死後。
若損眠食。
可呈此箱。
愔後果哀悼。
門人呈之。
皆與溫往反密計。
愔於是大怒曰。
小子死恨晚矣。
更不複哭。
予曰。
張豐之愕然。
郗愔之不哭。
與龐公至江西。
德山見龍潭。
陳公到洞山。
時節等耳。
臨濟宗有四賓主句。
謂。
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主中主。
傳曰。
洞山價禅師初遊方。
與密師伯者偕行。
經長沙龍山之下(今靈山也)。
見溪流菜葉。
價回瞻峰巒深秀。
謂密曰。
個中必有隐者。
乃并溪而進十許裡。
有老僧瘿甚。
以手加額呼曰。
此間無路。
汝輩何自而至。
價曰。
無路且置。
庵主自何而入。
曰。
我不曾雲水。
價曰。
庵主住山幾許時。
曰。
春秋不涉。
價曰。
庵主先住耶。
此山先住耶。
曰。
不知。
價曰。
為什麼不知。
曰。
我不曾人天來。
價曰。
得何道理。
便住此山。
曰。
見兩個泥牛鬥入海。
直至而今無消息。
價即班密之下而拜之。
問。
如何是主中賓。
曰。
青山覆白雲。
又問。
如何是主中主。
曰。
長年不出戶。
又問。
賓主相去幾何。
曰。
長江水上波。
又問。
賓主相見有何言說。
曰。
清風拂白月。
價又再拜。
老僧笑視而說偈曰。
三間茆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作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於是自焚其庵。
深入層峰。
價曰。
此老見江西馬大師。
而傳失其名。
價住新豐洞。
從容問僧。
何者是汝主人公。
對曰。
現祇對者。
價仰而咨嗟。
曰。
此所謂馬後驢前事。
奈何認以為自己乎。
佛法平沈。
此其兆也。
客中主尚未明。
況主中主哉。
僧曰。
如何是主中主。
價曰。
汝自道看。
對曰。
道得隻是客中主。
未審如何是主中主。
價良久曰。
不辭為汝道。
相續也大難。
予觀龍山老僧之意。
如蕭何之識韓信。
豈有法哉。
又較洞山價公之語。
如霍光之立朝。
進止亦有律度。
噫。
後生之不見古人之大全也。
審矣。
價亦以主中主為驚異。
可疑也。
雲門宗有三句。
謂。
天中函蓋.目機铢兩.不涉世緣。
傳曰。
雲門偃禅師初聞睦州古寺有道蹤禅師号陳尊宿。
見黃蘗運公。
往谒之。
方叩戶。
俄陳尊宿者出。
搊住曰。
道道。
偃愕然不知所答。
於是推而去曰。
秦時[車*度]轹鑽。
即阖戶。
偃折一足而悟旨於言下。
既有衆。
而以此三句為示者。
解釋秦時[車*度]轹鑽之詞也。
法華經曰。
得一切衆生語言三昧。
而大智論曰。
善入音聲陀羅尼。
以此也。
抽顧頌曰。
顧鑒咦。
雲門經行。
逢僧必特顧之曰。
鑒。
僧欲酬之。
則曰。
咦。
率以為常。
故門弟子錄曰顧鑒咦。
圓明密禅師删去顧字。
但以鑒咦二字為頌。
謂之抽顧頌。
今其兒孫失其旨。
接人以怒目直視。
名為提撕。
名為不認聲色。
名為舉處便薦。
相傳以為道眼。
北塔祚禅師獨笑之。
作偈曰。
雲門抽顧笑嬉嬉。
拟議遭渠顧鑒咦。
任是張良多智巧。
到頭於此也難施。
道吾.石霜子父。
有王種臣種。
内紹外紹。
傳曰。
唐.郭中令.李西平皆稱王。
然非有種也。
以勳勞而至焉。
高祖之秦王。
明皇之肅宗。
則以生帝王之家皆有種。
非以勳勞而至焉者也。
謂之内紹者。
無功之功也。
先聖貴之。
謂之外紹者。
借功業而然。
故又名曰借句。
曹山章禅師曰。
妙明體盡知傷觸。
力在逢緣不借中。
雲居弘覺禅師曰。
頭頭上了。
物物上通。
隻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德山鑒禅師曰。
有言時。
騎虎頭。
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
觌露機鋒。
如同電拂。
傳曰。
岩頭奯禅師曰。
但明取綱宗。
本無實法。
不見道無實無虛。
若向上事觑即疾。
若向意根下尋。
卒摸索不着。
又曰。
此是向上人活計。
隻露目前些子。
如同電拂。
如擊石火。
截斷兩頭。
靈然自在。
若道向上有法有事。
賺汝真椀鳴聲。
荼糊汝。
系罩汝。
古人喚作系驢橛。
若将實法與人。
土亦消不得。
夫言截斷兩頭者。
飲光微笑。
不是有言。
亦非默然。
故汾陽偈曰。
飲光尊者同明證。
瞬目欽恭行正令。
同電拂擊石火之譬也。
予嘗作偈曰。
與人實法土難消。
道火何曾口被燒。
抛出秦時[車*度]轹鑽。
突巒如鬥兩頭搖。
經首所題[米-木+八]字。
傳曰。
昔予至臨川。
與朱顯谟世英遊相好也。
俄南昌上藍長老至。
上藍雅自标緻。
謂世英曰。
覺範聞工詩耳。
禅則其師猶錯。
矧弟子耶。
世英笑曰。
師能勘驗之乎。
上藍曰。
諾。
居一日。
同遊疏山。
飯於逆旅。
上藍謂餘曰。
經軸之上。
必題此[米-木+八]字是底義。
予以指畫圓相橫貫一畫。
曰。
是此義也。
上藍愕然。
餘乃為說偈曰。
以字不成八不是。
法身睡着無遮閉。
衲僧對面不知名。
百衆人前呼不起。
於是上藍不怿。
歸舉似世英。
世英為拊手曰。
孰謂詩僧亦識字義乎。
今兩人皆成千古矣。
追繹之可為怃然。
餘聞汾陽嘗作黃犢偈曰。
有頭無角實堪嗟。
百劫難逃這作家。
凡聖不能明得盡。
現前相貌有些些。
予以謂此偈。
又餘字義之訓诂也。
九原可作。
世英當有一捧腹也。
臨濟曰。
大凡演唱宗乘。
須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傳曰。
餘昔庵於高安九峰之下。
有僧問餘曰。
臨濟會中。
兩僧一日相見。
同時下喝。
臨濟聞之。
升座曰。
大衆。
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禅客。
僧便問。
那個是賓。
那個是主。
臨濟曰。
賓主曆然。
餘方欲酬之。
頓見三玄三要之旨。
於是再拜曰。
大哉。
無為寂滅之幢也。
雖百千世。
有聞之者。
偷心死盡。
況餘去大師餘二百年哉。
作偈曰。
一句中具三玄門。
一玄中具三要路。
細看即是陷虎機。
忽轟一聲塗毒鼓。
偷心死盡眼麻迷。
石女夢中毛卓豎。
明招謙禅師偈曰。
師子教兒迷子法。
進前跳踯忽翻身。
羅文結角交加處。
鹘眼龍睛失卻真。
傳曰。
德山四世而有謙。
謙眇而機颕。
叢林号獨眼龍。
遊方時齒尚少。
耆年皆畏詟之。
嘗與僧擁爐。
僧問曰。
古人道。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所到。
隻如此四句中。
那句是賓。
那句是主。
謙指火曰。
與我向此中拈出一莖眉毛得麼。
僧曰。
非但學人。
盡大地人喪身失命。
謙曰。
汝因什麼自把髻投衙乎。
謙将化。
升座曰。
一百年中。
祗看今日。
今日事作麼生。
吾住此山四十年。
唯用一劍活人眼目。
乃拈巾曰。
如今有純陀麼。
提向諸方展看。
作擲勢。
僧問。
純陀獻供末後。
殷勤時如何。
謙曰。
莫相辜負好。
又問。
和尚遷化。
向什麼處去。
舉足曰。
足下看。
又問。
百年後以何為極則。
謙提巾便擲。
僧再拜。
退就列。
於是謙說偈曰。
蓦刀肚裡逞全威。
汝等諸人善護持。
火裡鐵牛生犢子。
臨岐誰解湊吾機。
言卒而化。
四十二章經曰。
[拚-ㄙ+ㄊ]命必死難。
傳曰。
韓信為淮陰侯。
稱疾不朝。
而陳狶一代相。
過辭信。
信挈其手。
與步於庭數匝。
仰天而歎曰。
子可與言乎。
吾欲與子有言。
狶因曰。
唯将軍命。
信曰。
公之所居。
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反。
陛下不信。
再至乃疑。
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為公從中起。
天下可定也。
狶曰。
謹奉教。
漢十年。
狶果反。
高帝自将而往。
信病不從。
陰使人之狶所。
而與其家臣謀。
夜詐赦諸官徒奴。
欲襲高後.太子。
部署已定。
待狶報。
俄有人告呂後。
後斬之锺室。
信料事無遺策。
方是時。
信無兵。
乃曰為公從中起。
可疑也。
故信雖就誅。
其心果死乎。
馬谡街亭之敗。
諸葛孔明誅之。
臨終與孔明書曰。
明公視谡猶子。
谡視明公猶父。
願深惟殛鲧興禹之義。
使平生之交。
不虧於此。
谡雖死。
無恨於黃壤也。
於時十萬之衆為之垂淚。
予以是觀之。
信之死。
非真死者也。
谡可謂[拚-ㄙ+ㄊ]命非真死。
可乎。
易.噬嗑卦曰。
利用獄。
亨。
傳曰。
黃龍南禅師昔住廬山歸宗寺。
火一夕而燼。
下獄不食六十日。
既釋放。
庵於石門之南塔。
嘗謂門弟子曰。
我在獄。
證法華經菩薩遊戲三昧。
經曰。
菩薩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心不好樂。
呵小乘也。
以其不能成就衆生耳。
弟子請聞其說。
黃龍曰。
凡獄吏之治有罪者。
察見其情僞。
必痛加捶楚。
欺詐之實盡則自釋。
雖有酷刑。
不能申也。
罪至於死。
亦所甘心者。
智迄情枯故也。
今禅學者。
馳求之狂。
欺詐之病。
不以知見之慧鍛之。
何由而釋。
故其平生止以三種語驗天下衲子。
予少年聞老宿夜語及之。
今二十年也。
其說有補叢林。
故錄焉。
香嚴閑禅師偈曰。
有一語。
全規矩。
拟思量。
帶伴侶。
踏不着。
省來處。
一生參學事無成。
殷勤抱得旃檀樹。
傳曰。
棗柏論曰。
烏洛迦旃檀香者。
烏洛迦。
蛇名。
旃檀者。
香樹也。
明此蛇最毒。
常患熱毒。
以身繞此香樹。
其毒氣便息。
表若有衆生聞說心境俱空。
本無體相。
無有處所。
無一法可得之香。
信而悟入。
一切煩惱毒氣自然清淨。
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樹之語。
非苟然發也。
楞伽經曰。
不應攝受。
随說計着。
真實者。
離名字故。
大慧。
如為愚夫。
以指指物。
愚夫觀指。
不得實義。
如是愚夫。
随言說指。
攝受計着。
至竟不舍。
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傳曰。
僧問九峰禅師曰。
深山中還有佛法也無。
答曰。
有。
僧曰。
如何是深山中佛法。
答曰。
石頭大者大.小者小。
今學者聞舉。
便欣然以為解了。
有诘之者。
則曰。
觸目全真。
頭頭顯現。
嗟乎。
此所謂觀指不得實義者也。
予嘗與僧自逍遙山。
經亂石澗入五峰。
休於樹陰。
舉此因緣。
作偈曰。
石頭若是佛法。
法身應不靈聖。
佛法若有大小。
法身應分少剩。
枯骨頭上沒汁。
衲僧眼見不信。
八萬四千法門。
一句為汝說盡。
石頭參同契曰。
四大性自複。
如子得其母。
傳曰。
此語之妙。
學者罕能識之。
蓋子之得其母。
則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
圭峰密禅師初讀圓覺經至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
皆歸於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
皆歸於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恍然而悟。
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論曰。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此偈明何義。
汝向說言色等諸入。
皆是實有。
何以故。
以識能取外境界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實有否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别可見否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否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
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
多塵差别。
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
多微塵和合不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故。
問曰。
雲何不成。
答曰。
偈言。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相。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此偈明何義。
若諸微塵從六方來。
六塵和合。
若如是者。
塵有六方。
若有六方。
則有六相。
又若微塵有處所者。
不容餘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