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關燈


    是故偈曰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相故。

    若六微塵唯一處者。

    一微塵處有六微塵。

    若如是相者。

    六塵一處。

    若一處者。

    則六塵不可得見。

    何以故。

    彼此微塵無差别故。

    若如是者。

    一切粗物山河等事。

    亦不可見。

    是故言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故。

    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

    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

     傳曰。

    衛世師等。

    起一種執。

    執離頭目身分之外有一神我者。

    此神我有而不可見。

    故論稱一微塵。

    若離色.聲.香.味等外。

    而有此一微塵。

    應如神我有而不可見也耶。

    塵如果有六方之相。

    則曉然可識不可雜。

    故曰不容餘塵。

    又若六塵和合而不可見。

    則山河大地亦不可見。

    以皆是和合。

    於塵和合。

    則不可見。

    於山河大地亦以和合。

    獨可見乎。

    無是理也。

    但諸佛境綿密難見。

    非世喻可。

    況四量之中。

    有聖斷量。

    謂凡法不入現量.比.似之量者。

    則以聖斷量定之。

    如世尊言三界唯心。

     大智度論曰。

    問曰。

    聞者雲何。

    聞用耳根聞耶。

    用耳識聞耶。

    用意識聞耶。

    若耳根聞。

    耳根無覺識知故。

    不應聞。

    若耳識聞。

    耳識一念故。

    不能分别。

    不應聞。

    若意識聞。

    意識亦不能聞。

    何以故。

    先五識識五塵。

    然後意識識。

    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

    唯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

    盲聾人亦應識聲色。

    何以故。

    意識不破故。

    答曰。

    非耳根能聞聲。

    非耳識.亦非意識。

    是聞聲事。

    從多因緣和合。

    故得聞聲。

    不得言一法能聞聲。

    何以故。

    耳根無覺故。

    不應聞聲。

    識無色.無對.無處故。

    亦不聞聲。

    聲無覺.無根。

    故不知聲。

    爾時耳根不破。

    聲至可聞處。

    意欲聞情。

    塵意和合。

    故耳識随生。

    耳識即生意識。

    能分别種種因緣得聞聲。

    以是故不應作難雖聞聲。

    佛法中亦無有法能作.能見.能知。

    如偈說。

    有業亦有果。

    無作業果者。

    此第一甚深。

    是佛法能見。

    雖空亦不斷。

    相續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如是佛法說。

     傳曰。

    有僧嘗問荷澤會禅師。

    見聞照聲色時。

    唯複抗行耶。

    唯有先後。

    答曰。

    抗行先後即且止。

    汝畢竟将什麼作聲色。

    僧曰。

    如師所論。

    則無聲色可得也。

    於是再拜。

    即日發去。

    後隐於蒙山。

     首山念禅師。

    有僧問。

    如何是佛。

    答曰。

    新婦騎驢阿家牽。

    僧曰。

    未審意旨如何。

    答曰。

    百歲翁翁失卻父。

    僧曰。

    百歲翁翁豈有父耶。

    首山曰。

    汝會也。

    又曰。

    此是獨坐無尊卑。

    從上無一法與人。

     傳曰。

    首山高弟。

    有神鼎諲禅師。

    嘗問僧舉似此語。

    作偈曰。

    新婦騎驢阿家牽。

    誰後複誰先。

    有問又須向渠道。

    新婦騎驢阿家牽。

    是老以無師智.自然智。

    吐稱性語。

    能形容不可傳之妙。

    耆年住山。

    學者從之。

    有問而默。

    則疑以為不肯為我說。

    有問有答。

    則是以言遣言。

    世谛有為。

    此意所從來遠矣。

    阿難嘗問迦葉。

    世尊付金襕之外。

    更傳何法。

    迦葉呼曰。

    阿難。

    阿難應諾。

    迦葉曰。

    倒卻門前剎竿着。

     寶公十二時偈曰。

    食時辰。

    無明本是釋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

    隻麼忙忙受苦辛。

    認聲色。

    覓疏親。

    隻是從前染污人。

    若欲将心求佛道。

    問取虛空始出塵。

     傳曰。

    僧問雲庵。

    如何是道。

    雲庵曰。

    寶公雲。

    若欲将心求佛道。

    問取虛空始出塵。

    汝今求佛道。

    虛空向汝道什麼。

    其僧於是大悟於言下。

    昔亮座主參馬祖。

    祖問。

    汝稱講經。

    将何物講。

    對曰。

    将心講。

    祖曰。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如何講得經。

    亮厲語曰。

    心若講不得。

    莫是虛空講得麼。

    祖曰。

    卻是虛空講得。

    亮亦契悟。

    歸謂其學徒曰。

    我自謂平生講業。

    天下無能過者。

    今日見開元老宿。

    一唾淨盡。

    我從前見解。

    皆欺诳汝。

    遂渡漳水。

    隐於西山。

    予嘗作漁父詞。

    歌其标韻曰。

    講處天花随玉麈。

    波心月在那能取。

    旁舍老師偷指注。

    回頭觑。

    虛空特地能言語。

    歸對學徒重自訴。

    從前見解都欺汝。

    隔岸有山橫暮雨。

    翻然去。

    千岩萬壑無尋處。

     洞山尊貴旨訣。

     傳曰。

    雲居膺禅師曰。

    僧家發言吐氣。

    須有來由。

    莫将作等閑。

    這裡是什麼處所。

    争受容易。

    凡問個事。

    也須識些子好惡。

    若不識尊卑良賤。

    不知觸犯。

    信口亂道。

    也無利益。

    并馳行腳。

    到處覓相似語。

    所以尋常向兄弟道。

    莫怪不相似。

    恐同學太多去。

    第一莫将來。

    将來不相似。

    言語也須看首尾。

    八十翁翁出場屋。

    不是小兒戲。

    不是因循底事。

    一言參差。

    即千裡萬裡。

    難為收攝。

    蓋為學處容易。

    又曰。

    汝等諸人。

    直饒學得佛邊事。

    蚤是錯用心了也。

    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

    尚不幹自己事。

    自餘是什麼閑。

    如今拟将有限身心。

    向無限中用。

    有什麼交涉。

    如将方木逗於圓孔。

    多少譊訛。

    若無恁麼事。

    饒汝說得簇花簇錦。

    亦無用處。

    未離識情在。

    一切事須向這裡及盡。

    始得無過。

    方得出身。

    若一毫發去不盡。

    即被塵累。

    豈況更多。

    差之毫厘。

    過犯山嶽。

    不見古人道。

    學處不玄。

    盡是流俗。

    閨閣中物舍不得。

    俱為滲漏。

    直須向這裡及取及去及來。

    并盡一切事。

    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了。

    物物上通。

    隻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

    不得将來向尊貴邊。

    須知不可思議。

    不當好心。

    所以古人道。

    猶如雙鏡。

    光光相對。

    光明相照。

    更無虧盈。

    豈不是一般。

    猶喚作影像邊事。

    如日出照於世間。

    明朗是一半。

    那一半喚作什麼。

    如今人未識得光影門頭。

    戶底粗淺底事。

    将作屋裡事又争得。

    又曰。

    升天底事。

    須對衆揚卻。

    十成底事。

    對衆丢卻。

    擲地作金聲。

    不得回頭顧着。

    自餘有什麼用處。

    不見二祖當時詩書博覽。

    三藏聖教。

    如觀掌中。

    因什麼更求達磨安心。

    将知此門中事。

    不是等閑。

    予味雲居之語。

    知尊貴之旨須自悟。

    噫。

    垂衣裳而天下治者。

    堯舜也。

     圓覺經曰。

    金剛藏菩薩問世尊曰。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

    何因緣故。

    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十方異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而世尊答曰。

    善男子。

    一切世界。

    始終生滅。

    前後有無。

    聚散起止。

    念念相續。

    循環往複。

    種種取舍。

    皆是輪回。

    未出輪回。

    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

    即同流轉。

    若免輪回。

    無有是處。

     傳曰。

    圭峰曰。

    此段義窮盡甚深疑念。

    故菩薩難意雲。

    衆生本佛。

    今既無明。

    十方如來後應煩惱。

    佛答意雲。

    即此分别。

    便是無明。

    故見圓覺。

    亦同流轉。

    如雲駛月運等。

    但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如翳差華亡。

    衆生即佛。

    人罕能知。

    知而寡信。

    信而鮮解。

    解亦難臻此境。

    翠嵓真點胸好問僧。

    文殊是七佛之師。

    因甚出女子定不得。

    罔明從下方來。

    因甚卻出得女子定。

    莫有能對者。

    獨英邵武方其問時。

    以手掐其膝而去。

    真笑曰。

    賣匙筯客未在。

    予以謂英邵武可謂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者耶。

     永明禅師。

    有僧問。

    以心為宗。

    禅門正脈。

    且心是名。

    以何為體。

    答曰。

    近代以來。

    今時學者。

    多執文背旨。

    昧體認名。

    認名忘體之人。

    豈窮實地。

    狥文迷旨之者。

    何契道源。

    則心是名。

    以知為體。

    此是靈知。

    性自神解。

    不同妄識。

    仗緣托境。

    作意而知。

    又不同太虛空廓。

    斷滅無知。

     傳曰。

    肇論曰般若無知者。

    無有取相之知也。

    常人皆謂般若是智。

    智則有知也。

    若有知。

    則有取着。

    若有取着。

    則不契無生。

    今明般若真智。

    無相無緣。

    雖鑒真谛。

    而不取相。

    故雲無知也。

    故經雲。

    聖心無知。

    無所不知矣。

    又經雲。

    真般若者。

    清淨如虛空。

    無知無見。

    無作無緣。

    斯則知自無知矣。

    不待忘也。

    以此知真知不落有無之境。

    是以諸佛有秘密。

    秘密之教。

    祖師有默傳。

    密付之宗。

    唯親省而相應。

    非言诠之表示。

    若明宗者。

    了然不昧。

    寂爾常知也。

    魏府元禅師曰。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卧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所作所為。

    舉心動念。

    又卻不是也。

     臨濟四喝。

     傳曰。

    金剛王劍。

    觌露堂堂。

    才涉唇吻。

    即犯鋒铓。

    鋸地師子。

    本無窠臼。

    顧伫停機。

    即成滲漏。

    探竿影草。

    不入院界。

    一點不來。

    賊身自敗。

    有時一喝。

    不作一喝用。

    佛法大有。

    隻是牙痛。

    此四偈。

    予年三十五時作。

    今五十二。

    偶閱舊書見之。

    於是喟然而歎。

    昔李北海以能書名世。

    而世争師其筆法。

    北海笑曰。

    學我者拙。

    似我者死。

    四偈有旨。

    的如學北海書而似者耳。

    首山上堂曰。

    昔興化和尚示衆雲。

    大衆。

    興化放你諸人不得。

    不得如何若何。

    須是單刀直入。

    興化為你證據。

    時有旻德長老。

    出衆禮拜。

    起便喝。

    興化亦喝。

    旻德又喝。

    興化又喝。

    旻德便休。

    興化乃曰。

    适來若是别人。

    三十棒。

    一棒也較不得。

    何故。

    他旻德會一喝不作一喝用。

    首山曰。

    看他興化與麼用。

    為什麼放得他過。

    諸上座。

    且道什麼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前一喝。

    後一喝。

    且道那個是賓。

    那個是主。

    雖然如是。

    亦須子細。

    便下座。

    又曰。

    二俱有過。

    二俱無過。

    予觀首山。

    可謂臨濟.興化的骨孫也。

     洞山五位。

     傳曰。

    天下後世學者。

    多疑達磨所傳之意。

    使可祖自求其心且不可得。

    矧所謂洞上五位者耶。

    是不達先聖之遠略。

    所以防閑異道邪說之摩拂正法也。

    故特建法幢。

    意若曰有能通達其旨趣。

    受用其法門。

    臨機無疑。

    遇緣不退者。

    即吾法流。

    不然。

    非其眷屬。

    故有五偈。

    皆精妙秘奧。

    非上智大根莫能到其境。

    今叢林聞其偈。

    如人聞其父之名。

    可聞而不敢道。

    嗟乎異哉。

    其偈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識。

    隐隐猶懷昔日嫌。

    既曰不相識而懷昔嫌。

    豈真然耶。

    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

    分明觌面更無真。

    休更迷頭猶認影。

    方認影耳。

    何謂觌面無真乎。

    正中來。

    無中有路出塵埃。

    但能莫觸當今諱。

    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

    兩刃交鋒莫回避。

    好手還同火裡蓮。

    宛然自有沖天氣。

    正中來。

    則獨倡而未和。

    偏中至。

    則賓主葉和也。

    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

    人人盡欲出常流。

    折合終歸炭裡坐。

    獨此一位。

    沒偏正之名。

    此其難和。

    蓋所謂。

    出凡聖路學。

    離心意識參。

    及盡無功虛玄妙道者也。

    然其要。

    拟心動念。

    即迷宗失旨。

    故汾陽偈曰。

    五位參尋切要知。

    纖毫才動即差違。

    金剛透匣誰能會。

    唯有那咤第一機。

    舉目便令三界淨。

    振鈴還許九天歸。

    正中妙挾通回互。

    拟議鋒芒失卻威。

     法華經安樂行品曰。

    菩薩行處。

    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傳曰。

    龍勝曰。

    忍為最妙。

    行者當作是念。

    我若以瞋報彼。

    則為自害。

    又我先自有是罪。

    不得如意。

    要必當償。

    若於此人不受。

    餘亦害我。

    俱不得免。

    雲何起瞋。

    又忍為磔磲。

    能瑩諸功德。

    若人加惡。

    如豬揩金山。

    益發其明。

    求佛道利衆生之利器也。

    永嘉作證道歌。

    叙六度而以忍為首。

    曰。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消融頓入不思議。

    揚州建隆慶禅師有卓行。

    黃龍南公高弟也。

    為東坡.少遊.孫莘老.鄒志完諸公所禮敬。

    有門弟子懷奸。

    少叢林。

    為慶呵辱。

    不勝其忿。

    走白莘老.少遊。

    曰。

    諸公以建隆為有道者。

    然無奈其好欲。

    嘗私一尼童。

    知之否。

    諸公大驚。

    知其謗。

    因造其廬問之。

    慶笑曰。

    實如所傳。

    竟不複辨。

    人以為難。

    慶後殁。

    火化得五色舍利不勝數。

    其平生踐履之明驗如此。

     華嚴經曰。

    具足優婆夷。

    以忍波羅蜜中。

    具十波羅蜜。

    以常能大舍。

    具檀波羅蜜。

    素服清潔。

    名為持戒。

    被發毀容。

    名之為忍。

    心常不與世心和合。

    名為精進。

    智悲利俗。

    不與識俱。

    名之禅定。

    已踐佛果。

    出世妙慧。

    名為智慧。

    常處生死。

    接引衆生。

    又無女業。

    示受女身。

    明大悲行。

    是名方便。

    常随大願。

    六道濟生。

    名之大願。

    不畏生死。

    常轉法輪。

    名之為力。

    随智幻生。

    一切剎海。

    常施佛事。

    名之為智。

    具足如是十波羅蜜。

     傳曰。

    予於是十波羅蜜中。

    自觀皆莫能行。

    獨於心常不與世心和合。

    敬奉教矣。

    以情觀之。

    則予為沙門。

    乃不遵佛語。

    與王公貴人遊。

    竟坐極刑。

    遠竄海外。

    既幸生還。

    冠巾說法。

    若可憫笑。

    然予之志。

    蓋求出情法者。

    法既出情。

    則成敗贊毀。

    道俗像服。

    皆吾精進之光也。

     雲岩寶鏡三昧 合古轍上。

     華嚴論曰。

    唯寂唯默。

    心造如來之樣。

    不着不戀。

    入道合法之轍(一雲是路入法界之轍)。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護。

     首标叙語。

    而為結語丁甯之詞。

    何也。

    是古轍全提時節。

    法華曰。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如優昙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

    汝等當信佛之所說。

    言不虛妄。

    舍利弗殷勤三請。

    而世尊方許說之。

    及其渴聞。

    便為結語。

    昔雲岩深得此意。

    洞山辭去時。

    問曰。

    百年後。

    或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

    如何祇對。

    岩雲。

    但向伊道隻這是。

    洞山沈吟。

    岩曰。

    價阇黎。

    承當這個大事。

    直須子細。

    洞山初無所言。

    後因過水睹影。

    方始頓悟。

     銀盤盛雪。

    明月藏鹭。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

    來機亦赴。

     雲門問僧。

    佛法還有長短也無。

    自代雲。

    這個師僧與麼肥。

    那個師僧與麼瘦。

    蓮華峰問僧。

    佛法還有彼此也無。

    自代雲。

    那裡搗藥。

    這裡向火。

    風穴問念法華。

    如何是世尊不說說。

    念曰。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所以同安曰。

    枯木岩前蹉路多。

    行人到此盡蹉跎者。

    以智眼多濁。

    不見古人不傳之妙。

    巴陵以三轉語。

    酬雲門法乳之恩。

    非徒語也。

     動成窠臼。

    差落顧伫。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岩頭曰。

    不用思。

    搭着昏昏地。

    才有所動。

    便成窠臼。

    古人喚作貼體衣病。

    最難治也。

    洞山雲。

    拟心蚤差。

    況複有言耶。

    般若如火聚。

    觸即被燒。

    背即非火。

    百丈雲。

    但兩頭捉汝不着。

    免苦樂相形。

    明暗相酬。

    譬如卦兆。

    便被五行所管也。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夜正半明。

    天曉不露。

     百丈曰。

    從來是個物。

    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

    但刈斷兩頭句。

    刈斷有無句。

    不無不有句。

    兩頭迹不現。

    兩頭捉汝不着。

    不是欠少。

    不是具足。

    非凡非聖。

    不明不暗。

    不是有知。

    不是無知。

    不是系縛。

    不是解脫。

    不是一切名目。

    何以問不以實語答。

    若為雕琢得虛空為佛相貌。

    若為道虛空是青黃赤白。

    所以維摩雲。

    法無有比。

    不可喻故。

    法身無為。

    不堕諸數故。

    本無名目。

    謂之佛是染污。

    謂之法是染污。

    所以讓公雲。

    說似一物即不中。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

    不是無語。

     沩山雲。

    實際理中。

    本無是法。

    所以不欣取着。

    為物作則之時。

    要用便用。

    若於餘時。

    無一塵系念。

    涅盤經雲。

    有所說者名有為法。

    如來世尊非是有為。

    是故無說。

    而藥山又曰。

    第一不得絕卻言語。

    他說個語。

    顯個無語底。

     如臨寶鏡。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但言汝是染污。

    故言汝不是渠。

    便爾休去。

    則成兩句。

    故又言渠正是汝。

    故成三句也。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必得物。

    語未正故。

     涅盤經曰。

    雲何名嬰兒行。

    善男子。

    不能起住去來語言。

    是名嬰兒行。

    如來亦爾。

    不能起者。

    如來終不起諸法相。

    不能住者。

    如來不着一切諸法。

    不能來者。

    如來身行無有動搖。

    不能去者。

    如來已到大般涅盤。

    不能語者。

    如來雖為一切衆生演說諸法。

    實無所說。

    何以故。

    有所說者名有為法。

    如來世尊非是有為。

    是故無說。

    又無語者。

    猶如嬰兒言語未了。

    雖複有語。

    實亦無語。

    如來亦爾。

    語未了者。

    即是秘密。

    諸佛之言。

    雖有所說。

    衆生不解。

    故名無語。

    又嬰兒者。

    名物不一。

    未知正語。

    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

    非不因此而得識物。

    如來亦爾。

    一切衆生方類各異。

    所言不同。

    如來方便随而說之。

    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離。

    南方之卦。

    火也。

    心之譬也。

    其爻六劃。

    回互成五卦。

    重疊成三卦。

    如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

    巽也。

    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

    兌也。

    此之謂疊為三也。

    下巽上兌。

    又成一卦。

    大過也。

    下兌上巽。

    又成一卦。

    中孚也。

    此之謂變成五也。

     正中來 偏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過 中孚 巽 兌 重離。

     如荎草味。

    如金剛杵。

     荎。

    五味子也。

    一草而具五味。

    金剛杵。

    首尾俱闊而中狹。

    又首尾俱虛而中實。

    原先聖之意。

    以重離五變三疊。

    世間法也。

    例嬰兒不去.不來.不起.不住.不能正語。

    出世間法也。

    於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

    學者思之。

     正中妙挾。

    敲唱雙舉。

    通宗通塗。

    挾帶挾路。

     妙挾。

    語忌十成。

    雙舉。

    語有清濁。

    通宗。

    自受用三昧機。

    不昧終始。

    通塗。

    他受用三昧。

    賓主音信相通。

    血脈不斷。

     錯然則吉。

    不可犯忤。

     此易離卦初爻之詞。

    以火性上炎。

    當錯然敬之。

    臨濟雲。

    如金剛王寶劍。

    其鋒不可觸也。

     同塵相下。

     楞伽經曰。

    如楔出楔。

    本欲其離語。

    然必假語也。

     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

    寂默昭着。

     南台偈曰。

    妙哉三下闆。

    知識盡來參。

    既善知時節。

    吾今不再三。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如樂黃锺之管九寸。

    差一忽則音不應宮。

    故三祖曰。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趙州曰。

    一切但仍舊。

    方合古轍。

    蓮華峰亦曰。

    但能随處安閑。

    自然合他古轍。

     今有頓漸。

    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規矩。

    宗通趣極。

    真常流注。

     圓覺經曰。

    一切衆生。

    皆證圓覺。

    逢善知識。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爾時修習。

    便有頓漸。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根無大小。

    皆成佛果。

    将知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日用皆證。

    特以依師尋求修習。

    便成頓漸。

    至其宗趣妙。

    極猶為理障。

    礙正知見。

    故名真常流注。

    玄沙雲。

    第一句綱宗。

    且自承當。

    現成具足。

    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

    隻是仁者。

    更教誰見誰聞。

    都來隻是汝心王所為。

    全成不動佛。

    隻欠自承當。

    喚作開方便門。

    且要汝諸人信有一分真常流注。

    亘古亘今。

    未有不是者。

    未有不非者。

    如此一句成平等法。

    何以故。

    以言逐言。

    以理遣理。

    平常性相說法度人。

    然猶明前不明後。

    未有出格之句。

    死在句中。

     外寂中搖。

    系駒伏鼠。

     駒系不忘馳。

    鼠伏偷心在耳。

     先聖悲之。

    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為素。

    颠倒想滅。

    肯心自許。

     隻此肯心。

    金鎖玄路。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法華經曰。

    佛告諸比丘。

    大通智勝佛。

    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其佛本坐道場。

    破魔軍已。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結加趺坐。

    身心不動。

    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爾時忉利諸天。

    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

    高一由旬。

    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

    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花。

    面百由旬。

    香風時來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絕。

    滿十小劫供養於佛。

    乃至滅度。

    常雨此花。

    四王諸天。

    為供養佛。

    常擊天鼓。

    其餘諸天。

    作天伎樂。

    滿十小劫。

    至於滅度。

    亦複如是。

    諸比丘。

    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

    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宴坐十小劫。

    謂之垂成。

    過十小劫。

    佛法方現前。

    如來世尊之意深妙而着。

    曹山曰。

    劫者滞也。

    隻為未忘大果耳。

    虎一名李耳。

    凡虎食畜産不至耳。

    諱其名也。

    然每食一人。

    耳辄一缺。

    馵者。

    馬後左腳裡有白點處。

    如虎之缺。

    言不敢觸諱也。

    如馬之馵。

    言語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

    寶幾珍禦。

    以有驚異。

    黧奴白牯。

     下劣。

    凡情也。

    驚異。

    聖情也。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

    巧力何預。

     射至百步。

    力也。

    射中百步。

    巧也。

    至箭鋒相直。

    則非巧力所及。

     木人方歌。

    石兒起舞。

    非情識到。

    甯容思慮。

     同安曰。

    萬古碧潭空界月。

    載三撈摝始應知。

     臣奉於君。

    子順於父。

    不順非孝。

    不奉非輔。

     香嚴曰。

    於此門。

    成孝義。

    賢子孫。

    密安置。

    洞山曰。

    此事如節度使符印。

    一路不通。

    即是不奉於君。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

    名主中主。

     僧問洞山。

    如何是主中主。

    洞山雲。

    汝自道取。

    僧雲。

    某道得隻是客中主。

    請和尚道。

    山雲。

    不辭向汝道。

    相續也大難。

     智證傳(終) 昔人有言切忌說破。

    而此書挑刮示人。

    無複遺意。

    籲。

    可怪也。

    罷參禅伯。

    以此書為文字教禅而見诋。

    新學後進。

    以此書漏洩己解而見憎。

    孔子作春秋曰。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

    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嗟哉。

    猶未若此書有罪之者。

    而無知之者也。

    頃辛醜歲。

    餘在長沙。

    與覺範相從彌年。

    其人品問學。

    道業知識。

    皆超妙卓絕。

    過人遠甚。

    喜與賢士大夫文人遊。

    橫口所言。

    橫心所念。

    風駛雲騰。

    泉湧河決。

    不足喻其快也。

    以此屢萦禍譴。

    略不介意。

    視一死不足以驚懼之者。

    守此以殁。

    不少變節。

    大抵高者忌其異己。

    下者恥其不逮。

    阽於死亡。

    不足以償人意。

    暗黩百出。

    而覺範無纖毫之失。

    奉戒清淨。

    世無知者。

    今此書複出於殁後。

    竊度此意。

    蓋慈心仁勇。

    憫後生之無知。

    邪說之害道。

    犯昔人之所切忌。

    而詳言之者也。

    甯使我得罪於先達。

    獲謗於後來。

    而必欲使汝曹聞之。

    於佛法中。

    與救鴿飼虎等。

    於世法中。

    程嬰.公孫杵臼.貫高.田光之用心也。

    烏乎。

    賢哉。

     紹興四年九月晦日闡提居士許顗彥周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