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關燈
小
中
大
法空是。
安住是中。
然後以不懈怠心。
為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
傳曰。
室者。
常寝處。
衣者。
常被服。
座者。
常休息。
故知傳佛心宗者。
常寝處於慈悲。
被服於忍辱。
休息於法空。
故曰安住是中也。
永明曰。
食肉者斷大慈悲種。
不可不慎。
太平興國中。
建陽僧辯聰遊五台山寺。
寺之上座僧老。
為衆輕易。
聰獨敬事之。
将還京師。
老僧付聰書。
使於城北尋勃賀投之。
聰辭去。
竊發而觀。
無他詞。
但曰。
度衆生畢。
蚤來蚤來。
若更強住。
卻恐造業。
聰大驚。
複緘封之。
既至於廣濟河側。
聞小兒呼勃賀。
聰問勃賀何在。
小兒指大豬。
豬項丳金環。
卧街西牆下。
聰扣牆問屠誰氏。
曰。
趙生家也。
問此豬何名勃賀。
曰。
唯食勃荷。
故裡中小兒以名之。
吾日烹千百豬。
豬犇佚難驅。
以此豬引導之。
則累累就死。
畜之十五年矣。
聰以書投之。
勃賀急食。
忽然人立而化。
維摩經曰。
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内。
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唯置一床。
以疾而卧。
傳曰。
百丈大智禅師曰。
夫學道人。
若遇種種苦樂。
稱意.不稱意事。
心無退屈。
不念一切名聞利養。
不貪一切功德利益。
不為世間諸法所滞礙。
唯無親無愛。
苦樂平懷。
粗衣遮寒。
粝食活命。
兀兀如愚。
如聾如痖。
稍有相應分。
黃蘗運禅師曰。
唯置一床。
寝疾而卧者。
心不起也。
如人卧疾。
攀緣俱息。
妄想歇滅。
即是菩提。
耆域以晉惠帝時至洛陽。
萬僧為作禮。
斂眉曰。
汝等衣服華飾。
皆違法制。
非佛意也。
漢範晔有言曰。
事苦。
則矜全之情薄。
生厚。
故安存之慮深。
登高不懼者。
胥靡之人也。
坐不垂堂者。
千金之子也。
大涅盤經曰。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方便說二。
如人醉未吐。
見日月轉。
謂有轉日及不轉日。
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於轉。
轉二為粗。
不轉為妙。
傳曰。
三藏全是轉之二。
如彼醉者。
大乘經帶一轉二。
而說不轉之一也。
起信曰。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
實無於念。
而有妄心。
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
以此義例。
轉二為粗也。
又曰。
心性不起。
即是大智慧光明義例。
不轉為妙也。
洞山清禀禅師唯宴坐。
一日呼侍者下法堂。
謂曳木者無損階砌。
侍者出視無有。
還白。
寂無人迹。
禀又使求之。
侍者臨檐俯視。
乃群蟻曳蜻蜓翼緣階而上。
蓋靜極妙而靈知也。
華嚴經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傳曰。
棗栢曰。
世尊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
明以法界身為定體。
無三世性故。
從兜率天下降神。
及入涅盤。
四十九年住世。
轉一切法輪。
總不出剎那際。
以此三昧圓通始終。
非三世古今故。
如是叙緻。
以總言之。
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皆盡一智成佛。
并衆生生死。
亦不移剎那際。
但衆生妄計有年歲長短。
如佛所說。
即生即死。
皆不移時。
夫随情言說。
無有實義。
以濟迷倒。
謂之方便。
若出情之法則不然。
但入剎那際三昧。
即成無上覺道。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如徧計。
現青黃如依他。
淨眼如圓成。
傳曰。
分别性如蛇。
依他性如藤。
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
但見四相。
不見别藤。
但見色.香.味.觸相故。
藤非實有。
以離四塵外。
無别有藤。
所以偈曰。
於藤起蛇知。
見藤則無境。
若知藤分已。
藤知如蛇知。
若知藤之性分是空。
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故傅大士偈曰。
妄計因成執。
迷繩為是蛇。
心疑生暗鬼。
眼病見空花。
一境雖無異。
三人乃見差。
了茲名不實。
長馭白牛車。
起信論曰。
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
而亦不取衆生相。
此以何義。
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
真如平等。
無别異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除滅無明。
見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即與真如等。
徧一切處。
傳曰。
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
即於一切衆生。
以交神之道見之。
何以故。
以我與衆生無差别故。
比丘辰巳之間齋者。
以與衆生接。
不得不齋。
易.同人卦曰。
文明以徤。
中正而應。
君子也。
文明。
禮也。
粲然與物接而徤違之。
中正。
德也。
介然與物辯而應從之。
與物接而違。
與物辯而從。
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
不可得而親疏也。
龍興宗靖禅師初參雪峰。
宗承印可。
乃自誓充飯頭。
服勞餘十載。
嘗於衆堂中。
袒一膊釘簾。
雪峰睹而記曰。
汝向後住持有千僧。
其中無一人衲子也。
靖悔過。
辭歸台州。
住六通院。
錢王請居龍興寺。
有衆千餘。
唯三學講誦之徒。
果如雪峰所志。
楞伽經曰。
佛告大慧。
為世間以彼惑亂。
諸聖亦現。
而非颠倒。
大慧。
如春時焰.火輪.垂發.乾闼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颠倒。
非明智也。
然非不現。
傳曰。
涅盤經曰。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以因此煩惱之想。
生於倒想。
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雲何聖人而有倒想。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一切聖人。
牛作牛想。
亦說是牛。
馬作馬想。
亦說是馬。
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
是名倒想。
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
一者世流布想。
二者着想。
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
無有着想。
一切凡夫惡覺觀故。
於世流布生於着想。
一切聖人善覺觀故。
於世流布不生着想。
是故凡夫名為倒想。
聖人雖知。
不名倒想。
蓋境本自空。
何須壞相。
而心虛自照。
豈假緣生乎。
以是一切聖人。
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也。
廣博嚴經曰。
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
使集聽法。
阿難承佛慈旨。
報已複還佛所。
而白佛言。
是諸比丘言。
我等見祇陀林中。
大水盈滿。
大光普照。
房舍園林。
悉不複現。
以是事故。
悉來不得。
佛告阿難。
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
不唯於非水中而作水想。
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
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
此所謂以彼惑亂。
惡覺觀故。
於世流布生於着想也。
華嚴經曰。
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傳曰。
棗栢曰。
此華藏世界海。
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
一念者。
為無念也。
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
以明法身無念。
一切衆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
不離無念之中。
以是義故。
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
能現諸佛業.衆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
總現其中。
或過去業現未來中。
或未來業現過去中。
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
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
如百千明鏡俱懸。
四面前後影像。
互相徹故。
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
妄計三世之業。
頓現無時法中。
故經曰。
佛子。
汝應觀察。
剎種威神力。
未來諸國土。
如夢悉令現。
十方諸世界。
過去國土海。
鹹於一剎中。
現像猶如化。
三世一切佛。
及以其國土。
於一剎種中。
一切悉觀見。
乃作偈曰。
三世無有時。
妄計三世法。
以真無妄想。
一念現三世。
三世無時者。
亦無有一念。
計着三世法。
總現無時中。
了達無時法。
一念成正覺。
西域記曰。
有隐士廬深山中。
得神術。
能黃金瓦礫。
但未能馭風騎氣耳。
久之。
有授以飛升法者。
當[祝/土]壇使烈士抱長劍立壇隅。
屏息達旦。
隐士乃自誦秘咒。
然後當仙去。
隐士後得烈士。
傾意待之。
烈士願效力為報。
隐士曰。
但欲汝為我一夕不語耳。
烈士許諾曰。
死且不辭。
矧不語乎。
於是依法行事。
将曉矣。
烈士忽大叫。
空中火堕。
煙焰蓬勃。
隐士引之蒼黃入水以避。
讓之曰。
誡子無聲。
乃驚叫何也。
烈士曰。
受命之後。
昏然如夢。
見昔所事主人。
責以不語。
欲不利。
我以受恩深厚。
終不答。
遂為所殺。
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
追惟厚恩。
自少及壯。
終以默然。
俄生一子。
其妻曰。
汝若不語。
即殺此兒。
自念事已隔生。
不忍令殺。
因止之。
遂發言。
隐士曰。
魔所娆也。
遂激恚而死。
參同契曰。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用及處。
傳曰。
萬物若有功。
則所言當至其處。
如鉗取物。
如日舒光。
如呼火則口吻為所燒。
明暗若有功。
則如人行步。
舉左足即右足随之。
以明暗無體性。
萬物無功勳。
故為是論也。
寶積經曰。
佛言。
譬如然燈。
一切黑暗。
皆自無有。
無所從來。
去無所至。
非東方來。
去亦不至。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不從彼來。
去亦不至。
而此燈明。
無有是念。
我能滅暗。
但因燈明。
法自無暗。
明暗俱空。
無作無取。
首楞嚴曰。
譬如虛空。
體非諸相。
而不礙彼諸相發揮。
蓋於日用不隔絲毫。
圓覺經曰。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
彼諸衆生。
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
不生驚畏。
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傳曰。
此一段義。
叙五性差别。
然前文必結曰此名凡夫随順覺性.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至於此則曰随順覺性而已。
何也。
曰。
世尊之意。
欲學者出情離見。
非特此經。
如法華經曰。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
及其安隐得出。
則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夫未出火宅。
則三車有羊.鹿.牛之名。
既出矣。
即沒其牛名。
但曰大車。
亦此意也欤。
琅琊覺禅師嘗問講僧曰。
如何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對曰。
起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對曰。
息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對曰。
知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對曰。
辯即是病。
覺公笑曰。
汝識藥矣。
然未識藥中之忌也。
寶覺禅師則為之偈曰。
黃花熳熳。
翠竹珊珊。
江南地暖。
塞北春寒。
遊人去後無消息。
留得雲山到老看。
洞山悟本禅師所立。
正中妙挾。
挾路通宗。
通塗挾帶。
傳曰。
百丈曰。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故教外宗旨。
其所開示。
必曰藉教。
如言妙挾。
則曰正中。
如言挾路。
則曰通宗。
如言挾帶。
則曰通塗。
蓋本一挾帶。
而加妙字耳。
然挾帶之語。
必有根本。
大乘所緣緣義曰。
言是帶己相者。
帶與己相各有二義。
言帶有二義者。
一者挾帶。
即能緣心。
親挾境體而緣。
二者變帶。
即能緣心變。
起相分而緣也。
曹山見杜順法身頌。
曰。
我意不欲與麼道。
乃自作之曰。
渠本不是我。
我本不是渠。
渠無我即死。
我無渠即餘。
渠如我是佛。
我如渠即驢。
不食空王俸。
何假雁傳書。
我說橫身倡。
君看背上毛。
乍如謠白雪。
猶恐是巴歌。
予觀曹山之語皆妙挾也。
語不挾帶。
則如能緣之心不挾境體。
則是渠無我。
我無渠。
血脈斷緣。
世流布想耳。
非宗旨也。
破色心論曰。
雲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
說有色等一切諸入。
而非實有色等諸入。
又以識等能取境界。
以是義故。
不得說言無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傳曰。
無着菩薩曰。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言有神我而不可得見。
離色香等實有不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
差别可見不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不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
多塵差别。
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
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中觀論偈曰。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以此偈意。
觀前無塵之論。
曉然如視白黑矣。
百門義海曰。
達無生者。
為塵是心緣。
心為塵因。
因緣和合。
幻相方生。
由從緣生。
必無自性。
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
起待於心。
心不自心。
必待於緣。
由相待故。
則無定屬。
以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論曰。
因不自生。
緣生故生。
緣不自生。
因生故色。
今因緣生。
方得名生。
了生無性。
方是無生。
然生與無生。
互成互奪。
奪即無生。
成即緣生。
由即成即奪。
是故生時無生。
如是了者。
名達無生也。
傳曰。
僧伽難提尊者至摩提國。
見伽耶舍多尊者。
時伽耶方為童子。
既與剃落。
聞風吹殿銅鈴聲。
僧伽難提問曰。
鈴鳴耶。
風鳴耶。
伽耶舍多曰。
非風非鈴。
我心鳴耳。
曰。
心複誰乎。
伽耶舍多曰。
俱寂靜故。
於是僧伽難提尊者曰。
善哉。
善哉。
繼吾道者。
非子而誰。
即付法。
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複爾。
其後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國見鸠摩羅多。
付法作偈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維摩經曰。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
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
雲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
若無所得。
則無攀緣。
傳曰。
瑜伽師地論曰。
如經言。
清淨行苾刍。
於時時間。
正作意思惟五相。
乃至廣說方便。
勤修增上心者。
乃得名為清淨行。
諸惡不善。
欲等尋思。
及親裡等所有尋思。
皆於此行為障礙故。
唐方士邢和璞。
嘗與房管遊。
至夏口佛祠。
和璞使人镢於古松之下。
得大甕。
甕中有畫一軸。
展視之。
乃婁師德.永禅師像也。
和璞謂管曰。
能憶此乎。
管罔然不知。
和璞令靜默少頃。
管忽自見其身為永禅師也。
沩山佑禅師住山久。
自乃知前身嘗為越州村寺。
誦法華經僧也。
法華經曰。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傳曰。
經蓋嘗言。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豈一部之經。
首尾自相違戾。
曰。
予論此經。
蓋皆象也。
聖人非不欲正言。
以有不可勝言者。
唯象為能盡其意。
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求故也。
以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
若生想念願樂見之。
即如所應現。
無有處所依止故。
猶如空谷響。
但有應物之音。
若呼之即應。
無有處所可得故。
華嚴經曰。
有欲見普賢身及座者。
但生想念是也。
夫於散亂心時。
一念佛号。
便得覺道。
但生想念。
即見普賢。
而十劫在定。
謂佛法不現。
徧會推求。
謂普賢不見。
非鈍根所知之境也。
大法炬陀羅尼經曰。
複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
雲何觀色作無相想。
當知此色生滅輪轉。
念念不停。
毗舍佉。
如是色相。
不可眼見。
當知彼是意識境界。
唯意所知。
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傳曰。
護法菩薩曰。
五識唯緣實五塵境。
不緣假法。
以任運而緣。
不作行解。
不帶名言。
是現量故。
如眼識緣青.黃.赤.白等實色之時。
其長短方圓之假色。
雖不離青.黃.赤.白等實色之上。
然眼識但緣實。
不緣假也。
既不緣假。
則是意識作長.短.方.圓之心而緣也。
蓋五識之初念。
與明了意識緣五塵境之時。
唯是現量。
得五塵之實色。
若後念分别意識起時。
即是行解心中。
作長.短.方.圓之色而緣。
是比量心緣也。
故經曰。
當知彼是意識境界。
唯意所知。
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奉先慧超禅師每曰。
大衆。
見聞覺知。
隻可一度。
其有得於此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傳曰。
華嚴十萬偈。
而十地品第六地唯論十二緣生。
十二緣生者。
三苦已成之軀是也。
首楞嚴十卷。
披剝根境詳矣。
而其終特言五蘊。
亦三苦已成之軀是也。
佛意若曰。
吾之法妙。
不出衆生日用。
使學者於凡夫身實證耳。
如與阿難微細推檢陰入界處一一皆空。
非因.非緣.非自然性。
夫非因。
即是不自生也。
非緣。
即是不他生也。
既不自生。
又不因他。
則安有和合。
即是不共生也。
非自然性。
即是非無因生也。
四句無生。
界從何有也。
永嘉曰。
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
謂曆曆分明。
即是識陰。
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心緣此理。
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
即是行陰。
穢污真性。
即是色陰。
此五陰者。
舉體即是一念。
一念者。
舉體全是五陰。
曆曆見在一念之中。
無有主宰。
即是人空慧。
見如幻化。
即是法空慧。
予觀永嘉之談五蘊。
如駭雞犀之枕四面。
視之其形常正。
蓋無師自然智所成就也。
起信論曰。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
名為真如。
問曰。
若如是義者。
諸衆生等。
雲何随順。
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
雖說。
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
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随順。
若離於念。
名為得入。
傳曰。
以方便觀。
其說并念。
皆無能所。
謂之随順。
而觀行深久。
妄念自離。
則契彼無念真理。
謂之得入。
夫言若離於念。
名為得入。
而論者曰。
方便觀法。
久自離念者。
為鈍根說也。
據佛祖本意。
即不如是。
予聞雲門偃禅師初扣陳尊宿之門。
尊宿開門。
把住曰。
道道。
速道速道。
偃拟議。
尊宿托開曰。
秦時[車*度]轹鑽。
雲門於是大悟於言下。
如雲門可名得入也。
黃龍寶覺禅師作老黃龍生日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雲流水空悠哉。
誰雲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雲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傳曰。
法華經曰。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
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此子。
無由見之。
而忽自來。
甚适我願。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
即遣傍人急追将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
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
使者執之愈急。
強牽将還。
於時窮子自念。
無罪而被囚執。
此必定死。
轉更惶怖。
悶絕躄地。
又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
乃至遠見四衆。
亦複故往禮拜贊歎。
而作是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四衆之中。
有生瞋恚。
心不淨者。
惡口罵詈言。
是無智比丘。
從何所來。
自言我不輕汝。
而與我等授記。
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如此經曆多年。
常被罵詈。
不生瞋恚。
常作是言。
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
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避走遠住。
猶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夫窮子追之即躄地。
常不輕直告之。
即被捶罵。
是二者。
不知直中有曲。
種麻得粟者也。
金剛三昧經偈曰。
法從分别生。
還從分别滅。
滅是諸分别。
是法非生滅。
傳曰。
中觀論曰。
無物從緣起。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
滅唯諸緣滅。
以是知色生時。
但是空生。
色滅時。
但是空滅。
譬如畫水成文。
未嘗生滅。
玄沙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此真緣起無生之旨也。
肇論曰。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傳曰。
此明三時無去來。
以辯不遷也。
如人初在東方立。
即名未去。
故未去不得名為去。
若動一步離本處。
反望東方名已去。
故已去不得名為去。
或入便轉計雲。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龍勝所論。
正破此執。
曰。
若有已去未去。
則有去時。
若無已去未去。
則無去時。
故偈曰。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如因兩邊短。
有中間長。
若無邊短。
即無中間長也。
於是以偈斷之曰。
已去無有去。
未去無有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法華經偈曰。
狐狼野幹。
咀嚼踐蹋。
哜齧死屍。
骨肉狼籍。
傳曰。
狐貪而疑。
狼貪而很。
野幹貪而癡。
疑則癡之别。
很則瞋之别。
即三毒雜相也。
咀嚼踐蹋。
言於不淨之境。
味着不厭。
蹈籍不離也。
哜齧死屍。
骨肉狼籍。
言於無常之身。
計較不舍。
紛亂不攝也。
予論此經皆象。
象以盡意。
欲衆生深觀自悟耳。
入楞伽經曰。
諸法無法體。
我說唯是心。
不見於無心。
而起於分别。
傳曰。
以此偈觀之。
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别矣。
而可乎。
曰。
如世幻師。
幻作男女牛馬。
而觀者皆生着想。
獨幻師無着想。
了是自心所生故。
又如良馬見物辄驚。
獨見自影而無所驚。
知從身所出故。
以是義故。
知雖分别。
不礙明見自心也。
瑜伽師地論。
勝義伽陀者。
如經言。
都無有主宰。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衆生不可得。
於内及於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颠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諸行皆剎那。
住尚無況用。
即說彼生起。
為用為作者。
眼不能見色。
耳不能聞聲。
鼻不能齅香。
舌不能嘗味。
身不能覺觸。
意不能知法。
於此亦無能。
住持驅役者。
法不能生他。
亦不能自生。
衆緣有故生。
非故新新有。
法不能滅他。
亦不能自滅。
衆緣有故生。
生已自然滅。
由二品為依。
是生便可得。
恒於境放逸。
又複邪升進。
愚癡之所漂。
彼逐邪升進。
諸貪愛所引。
於境常放逸。
由有因諸法。
衆苦亦複然。
根本二惑故。
十二支分二。
自無能作用。
亦不由他作。
非餘能有作。
而作用非無。
非内亦非外。
非二種中間。
由行未生故。
有時而可得。
設諸行已生。
由此故無得。
未來無有相。
過去可分别。
分别曾所更。
非曾亦分别。
行雖無有始。
然有始可得。
諸色如聚沫。
諸受類浮泡。
諸想同陽焰。
諸行喻芭蕉。
諸識猶幻事。
日親之所說。
傳曰。
彌勒菩薩曰。
此中依補特伽羅無我勝義。
宣說如是勝義伽陀。
為欲對治增益.損減二邊執故。
於所攝受。
說為主宰。
於諸業用。
說為作者。
於諸果報。
說為受者。
如是半頌。
遮遣别義所分别我。
諸法
安住是中。
然後以不懈怠心。
為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
傳曰。
室者。
常寝處。
衣者。
常被服。
座者。
常休息。
故知傳佛心宗者。
常寝處於慈悲。
被服於忍辱。
休息於法空。
故曰安住是中也。
永明曰。
食肉者斷大慈悲種。
不可不慎。
太平興國中。
建陽僧辯聰遊五台山寺。
寺之上座僧老。
為衆輕易。
聰獨敬事之。
将還京師。
老僧付聰書。
使於城北尋勃賀投之。
聰辭去。
竊發而觀。
無他詞。
但曰。
度衆生畢。
蚤來蚤來。
若更強住。
卻恐造業。
聰大驚。
複緘封之。
既至於廣濟河側。
聞小兒呼勃賀。
聰問勃賀何在。
小兒指大豬。
豬項丳金環。
卧街西牆下。
聰扣牆問屠誰氏。
曰。
趙生家也。
問此豬何名勃賀。
曰。
唯食勃荷。
故裡中小兒以名之。
吾日烹千百豬。
豬犇佚難驅。
以此豬引導之。
則累累就死。
畜之十五年矣。
聰以書投之。
勃賀急食。
忽然人立而化。
維摩經曰。
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内。
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唯置一床。
以疾而卧。
傳曰。
百丈大智禅師曰。
夫學道人。
若遇種種苦樂。
稱意.不稱意事。
心無退屈。
不念一切名聞利養。
不貪一切功德利益。
不為世間諸法所滞礙。
唯無親無愛。
苦樂平懷。
粗衣遮寒。
粝食活命。
兀兀如愚。
如聾如痖。
稍有相應分。
黃蘗運禅師曰。
唯置一床。
寝疾而卧者。
心不起也。
如人卧疾。
攀緣俱息。
妄想歇滅。
即是菩提。
耆域以晉惠帝時至洛陽。
萬僧為作禮。
斂眉曰。
汝等衣服華飾。
皆違法制。
非佛意也。
漢範晔有言曰。
事苦。
則矜全之情薄。
生厚。
故安存之慮深。
登高不懼者。
胥靡之人也。
坐不垂堂者。
千金之子也。
大涅盤經曰。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方便說二。
如人醉未吐。
見日月轉。
謂有轉日及不轉日。
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於轉。
轉二為粗。
不轉為妙。
傳曰。
三藏全是轉之二。
如彼醉者。
大乘經帶一轉二。
而說不轉之一也。
起信曰。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
實無於念。
而有妄心。
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
以此義例。
轉二為粗也。
又曰。
心性不起。
即是大智慧光明義例。
不轉為妙也。
洞山清禀禅師唯宴坐。
一日呼侍者下法堂。
謂曳木者無損階砌。
侍者出視無有。
還白。
寂無人迹。
禀又使求之。
侍者臨檐俯視。
乃群蟻曳蜻蜓翼緣階而上。
蓋靜極妙而靈知也。
華嚴經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傳曰。
棗栢曰。
世尊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
明以法界身為定體。
無三世性故。
從兜率天下降神。
及入涅盤。
四十九年住世。
轉一切法輪。
總不出剎那際。
以此三昧圓通始終。
非三世古今故。
如是叙緻。
以總言之。
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皆盡一智成佛。
并衆生生死。
亦不移剎那際。
但衆生妄計有年歲長短。
如佛所說。
即生即死。
皆不移時。
夫随情言說。
無有實義。
以濟迷倒。
謂之方便。
若出情之法則不然。
但入剎那際三昧。
即成無上覺道。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如徧計。
現青黃如依他。
淨眼如圓成。
傳曰。
分别性如蛇。
依他性如藤。
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
但見四相。
不見别藤。
但見色.香.味.觸相故。
藤非實有。
以離四塵外。
無别有藤。
所以偈曰。
於藤起蛇知。
見藤則無境。
若知藤分已。
藤知如蛇知。
若知藤之性分是空。
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故傅大士偈曰。
妄計因成執。
迷繩為是蛇。
心疑生暗鬼。
眼病見空花。
一境雖無異。
三人乃見差。
了茲名不實。
長馭白牛車。
起信論曰。
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
而亦不取衆生相。
此以何義。
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
真如平等。
無别異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除滅無明。
見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即與真如等。
徧一切處。
傳曰。
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
即於一切衆生。
以交神之道見之。
何以故。
以我與衆生無差别故。
比丘辰巳之間齋者。
以與衆生接。
不得不齋。
易.同人卦曰。
文明以徤。
中正而應。
君子也。
文明。
禮也。
粲然與物接而徤違之。
中正。
德也。
介然與物辯而應從之。
與物接而違。
與物辯而從。
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
不可得而親疏也。
龍興宗靖禅師初參雪峰。
宗承印可。
乃自誓充飯頭。
服勞餘十載。
嘗於衆堂中。
袒一膊釘簾。
雪峰睹而記曰。
汝向後住持有千僧。
其中無一人衲子也。
靖悔過。
辭歸台州。
住六通院。
錢王請居龍興寺。
有衆千餘。
唯三學講誦之徒。
果如雪峰所志。
楞伽經曰。
佛告大慧。
為世間以彼惑亂。
諸聖亦現。
而非颠倒。
大慧。
如春時焰.火輪.垂發.乾闼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颠倒。
非明智也。
然非不現。
傳曰。
涅盤經曰。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以因此煩惱之想。
生於倒想。
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
是義雲何。
佛言。
善男子。
雲何聖人而有倒想。
迦葉菩薩言。
世尊。
一切聖人。
牛作牛想。
亦說是牛。
馬作馬想。
亦說是馬。
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
是名倒想。
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
一者世流布想。
二者着想。
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
無有着想。
一切凡夫惡覺觀故。
於世流布生於着想。
一切聖人善覺觀故。
於世流布不生着想。
是故凡夫名為倒想。
聖人雖知。
不名倒想。
蓋境本自空。
何須壞相。
而心虛自照。
豈假緣生乎。
以是一切聖人。
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也。
廣博嚴經曰。
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
使集聽法。
阿難承佛慈旨。
報已複還佛所。
而白佛言。
是諸比丘言。
我等見祇陀林中。
大水盈滿。
大光普照。
房舍園林。
悉不複現。
以是事故。
悉來不得。
佛告阿難。
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
不唯於非水中而作水想。
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
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
此所謂以彼惑亂。
惡覺觀故。
於世流布生於着想也。
華嚴經曰。
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傳曰。
棗栢曰。
此華藏世界海。
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
一念者。
為無念也。
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
以明法身無念。
一切衆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
不離無念之中。
以是義故。
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
能現諸佛業.衆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
總現其中。
或過去業現未來中。
或未來業現過去中。
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
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
如百千明鏡俱懸。
四面前後影像。
互相徹故。
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
妄計三世之業。
頓現無時法中。
故經曰。
佛子。
汝應觀察。
剎種威神力。
未來諸國土。
如夢悉令現。
十方諸世界。
過去國土海。
鹹於一剎中。
現像猶如化。
三世一切佛。
及以其國土。
於一剎種中。
一切悉觀見。
乃作偈曰。
三世無有時。
妄計三世法。
以真無妄想。
一念現三世。
三世無時者。
亦無有一念。
計着三世法。
總現無時中。
了達無時法。
一念成正覺。
西域記曰。
有隐士廬深山中。
得神術。
能黃金瓦礫。
但未能馭風騎氣耳。
久之。
有授以飛升法者。
當[祝/土]壇使烈士抱長劍立壇隅。
屏息達旦。
隐士乃自誦秘咒。
然後當仙去。
隐士後得烈士。
傾意待之。
烈士願效力為報。
隐士曰。
但欲汝為我一夕不語耳。
烈士許諾曰。
死且不辭。
矧不語乎。
於是依法行事。
将曉矣。
烈士忽大叫。
空中火堕。
煙焰蓬勃。
隐士引之蒼黃入水以避。
讓之曰。
誡子無聲。
乃驚叫何也。
烈士曰。
受命之後。
昏然如夢。
見昔所事主人。
責以不語。
欲不利。
我以受恩深厚。
終不答。
遂為所殺。
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
追惟厚恩。
自少及壯。
終以默然。
俄生一子。
其妻曰。
汝若不語。
即殺此兒。
自念事已隔生。
不忍令殺。
因止之。
遂發言。
隐士曰。
魔所娆也。
遂激恚而死。
參同契曰。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用及處。
傳曰。
萬物若有功。
則所言當至其處。
如鉗取物。
如日舒光。
如呼火則口吻為所燒。
明暗若有功。
則如人行步。
舉左足即右足随之。
以明暗無體性。
萬物無功勳。
故為是論也。
寶積經曰。
佛言。
譬如然燈。
一切黑暗。
皆自無有。
無所從來。
去無所至。
非東方來。
去亦不至。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不從彼來。
去亦不至。
而此燈明。
無有是念。
我能滅暗。
但因燈明。
法自無暗。
明暗俱空。
無作無取。
首楞嚴曰。
譬如虛空。
體非諸相。
而不礙彼諸相發揮。
蓋於日用不隔絲毫。
圓覺經曰。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
彼諸衆生。
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
不生驚畏。
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傳曰。
此一段義。
叙五性差别。
然前文必結曰此名凡夫随順覺性.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至於此則曰随順覺性而已。
何也。
曰。
世尊之意。
欲學者出情離見。
非特此經。
如法華經曰。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
及其安隐得出。
則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夫未出火宅。
則三車有羊.鹿.牛之名。
既出矣。
即沒其牛名。
但曰大車。
亦此意也欤。
琅琊覺禅師嘗問講僧曰。
如何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對曰。
起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對曰。
息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對曰。
知即是病。
又問。
如何是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對曰。
辯即是病。
覺公笑曰。
汝識藥矣。
然未識藥中之忌也。
寶覺禅師則為之偈曰。
黃花熳熳。
翠竹珊珊。
江南地暖。
塞北春寒。
遊人去後無消息。
留得雲山到老看。
洞山悟本禅師所立。
正中妙挾。
挾路通宗。
通塗挾帶。
傳曰。
百丈曰。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故教外宗旨。
其所開示。
必曰藉教。
如言妙挾。
則曰正中。
如言挾路。
則曰通宗。
如言挾帶。
則曰通塗。
蓋本一挾帶。
而加妙字耳。
然挾帶之語。
必有根本。
大乘所緣緣義曰。
言是帶己相者。
帶與己相各有二義。
言帶有二義者。
一者挾帶。
即能緣心。
親挾境體而緣。
二者變帶。
即能緣心變。
起相分而緣也。
曹山見杜順法身頌。
曰。
我意不欲與麼道。
乃自作之曰。
渠本不是我。
我本不是渠。
渠無我即死。
我無渠即餘。
渠如我是佛。
我如渠即驢。
不食空王俸。
何假雁傳書。
我說橫身倡。
君看背上毛。
乍如謠白雪。
猶恐是巴歌。
予觀曹山之語皆妙挾也。
語不挾帶。
則如能緣之心不挾境體。
則是渠無我。
我無渠。
血脈斷緣。
世流布想耳。
非宗旨也。
破色心論曰。
雲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
說有色等一切諸入。
而非實有色等諸入。
又以識等能取境界。
以是義故。
不得說言無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傳曰。
無着菩薩曰。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
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言有神我而不可得見。
離色香等實有不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
差别可見不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不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於頭目身分等外。
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
多塵差别。
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
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中觀論偈曰。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以此偈意。
觀前無塵之論。
曉然如視白黑矣。
百門義海曰。
達無生者。
為塵是心緣。
心為塵因。
因緣和合。
幻相方生。
由從緣生。
必無自性。
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
起待於心。
心不自心。
必待於緣。
由相待故。
則無定屬。
以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論曰。
因不自生。
緣生故生。
緣不自生。
因生故色。
今因緣生。
方得名生。
了生無性。
方是無生。
然生與無生。
互成互奪。
奪即無生。
成即緣生。
由即成即奪。
是故生時無生。
如是了者。
名達無生也。
傳曰。
僧伽難提尊者至摩提國。
見伽耶舍多尊者。
時伽耶方為童子。
既與剃落。
聞風吹殿銅鈴聲。
僧伽難提問曰。
鈴鳴耶。
風鳴耶。
伽耶舍多曰。
非風非鈴。
我心鳴耳。
曰。
心複誰乎。
伽耶舍多曰。
俱寂靜故。
於是僧伽難提尊者曰。
善哉。
善哉。
繼吾道者。
非子而誰。
即付法。
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複爾。
其後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國見鸠摩羅多。
付法作偈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維摩經曰。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
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
雲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
若無所得。
則無攀緣。
傳曰。
瑜伽師地論曰。
如經言。
清淨行苾刍。
於時時間。
正作意思惟五相。
乃至廣說方便。
勤修增上心者。
乃得名為清淨行。
諸惡不善。
欲等尋思。
及親裡等所有尋思。
皆於此行為障礙故。
唐方士邢和璞。
嘗與房管遊。
至夏口佛祠。
和璞使人镢於古松之下。
得大甕。
甕中有畫一軸。
展視之。
乃婁師德.永禅師像也。
和璞謂管曰。
能憶此乎。
管罔然不知。
和璞令靜默少頃。
管忽自見其身為永禅師也。
沩山佑禅師住山久。
自乃知前身嘗為越州村寺。
誦法華經僧也。
法華經曰。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傳曰。
經蓋嘗言。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豈一部之經。
首尾自相違戾。
曰。
予論此經。
蓋皆象也。
聖人非不欲正言。
以有不可勝言者。
唯象為能盡其意。
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求故也。
以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
若生想念願樂見之。
即如所應現。
無有處所依止故。
猶如空谷響。
但有應物之音。
若呼之即應。
無有處所可得故。
華嚴經曰。
有欲見普賢身及座者。
但生想念是也。
夫於散亂心時。
一念佛号。
便得覺道。
但生想念。
即見普賢。
而十劫在定。
謂佛法不現。
徧會推求。
謂普賢不見。
非鈍根所知之境也。
大法炬陀羅尼經曰。
複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
雲何觀色作無相想。
當知此色生滅輪轉。
念念不停。
毗舍佉。
如是色相。
不可眼見。
當知彼是意識境界。
唯意所知。
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傳曰。
護法菩薩曰。
五識唯緣實五塵境。
不緣假法。
以任運而緣。
不作行解。
不帶名言。
是現量故。
如眼識緣青.黃.赤.白等實色之時。
其長短方圓之假色。
雖不離青.黃.赤.白等實色之上。
然眼識但緣實。
不緣假也。
既不緣假。
則是意識作長.短.方.圓之心而緣也。
蓋五識之初念。
與明了意識緣五塵境之時。
唯是現量。
得五塵之實色。
若後念分别意識起時。
即是行解心中。
作長.短.方.圓之色而緣。
是比量心緣也。
故經曰。
當知彼是意識境界。
唯意所知。
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奉先慧超禅師每曰。
大衆。
見聞覺知。
隻可一度。
其有得於此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傳曰。
華嚴十萬偈。
而十地品第六地唯論十二緣生。
十二緣生者。
三苦已成之軀是也。
首楞嚴十卷。
披剝根境詳矣。
而其終特言五蘊。
亦三苦已成之軀是也。
佛意若曰。
吾之法妙。
不出衆生日用。
使學者於凡夫身實證耳。
如與阿難微細推檢陰入界處一一皆空。
非因.非緣.非自然性。
夫非因。
即是不自生也。
非緣。
即是不他生也。
既不自生。
又不因他。
則安有和合。
即是不共生也。
非自然性。
即是非無因生也。
四句無生。
界從何有也。
永嘉曰。
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
謂曆曆分明。
即是識陰。
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心緣此理。
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
即是行陰。
穢污真性。
即是色陰。
此五陰者。
舉體即是一念。
一念者。
舉體全是五陰。
曆曆見在一念之中。
無有主宰。
即是人空慧。
見如幻化。
即是法空慧。
予觀永嘉之談五蘊。
如駭雞犀之枕四面。
視之其形常正。
蓋無師自然智所成就也。
起信論曰。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
名為真如。
問曰。
若如是義者。
諸衆生等。
雲何随順。
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
雖說。
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
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随順。
若離於念。
名為得入。
傳曰。
以方便觀。
其說并念。
皆無能所。
謂之随順。
而觀行深久。
妄念自離。
則契彼無念真理。
謂之得入。
夫言若離於念。
名為得入。
而論者曰。
方便觀法。
久自離念者。
為鈍根說也。
據佛祖本意。
即不如是。
予聞雲門偃禅師初扣陳尊宿之門。
尊宿開門。
把住曰。
道道。
速道速道。
偃拟議。
尊宿托開曰。
秦時[車*度]轹鑽。
雲門於是大悟於言下。
如雲門可名得入也。
黃龍寶覺禅師作老黃龍生日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雲流水空悠哉。
誰雲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雲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傳曰。
法華經曰。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
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此子。
無由見之。
而忽自來。
甚适我願。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
即遣傍人急追将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
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
使者執之愈急。
強牽将還。
於時窮子自念。
無罪而被囚執。
此必定死。
轉更惶怖。
悶絕躄地。
又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
乃至遠見四衆。
亦複故往禮拜贊歎。
而作是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四衆之中。
有生瞋恚。
心不淨者。
惡口罵詈言。
是無智比丘。
從何所來。
自言我不輕汝。
而與我等授記。
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如此經曆多年。
常被罵詈。
不生瞋恚。
常作是言。
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
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避走遠住。
猶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夫窮子追之即躄地。
常不輕直告之。
即被捶罵。
是二者。
不知直中有曲。
種麻得粟者也。
金剛三昧經偈曰。
法從分别生。
還從分别滅。
滅是諸分别。
是法非生滅。
傳曰。
中觀論曰。
無物從緣起。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
滅唯諸緣滅。
以是知色生時。
但是空生。
色滅時。
但是空滅。
譬如畫水成文。
未嘗生滅。
玄沙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此真緣起無生之旨也。
肇論曰。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傳曰。
此明三時無去來。
以辯不遷也。
如人初在東方立。
即名未去。
故未去不得名為去。
若動一步離本處。
反望東方名已去。
故已去不得名為去。
或入便轉計雲。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龍勝所論。
正破此執。
曰。
若有已去未去。
則有去時。
若無已去未去。
則無去時。
故偈曰。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如因兩邊短。
有中間長。
若無邊短。
即無中間長也。
於是以偈斷之曰。
已去無有去。
未去無有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法華經偈曰。
狐狼野幹。
咀嚼踐蹋。
哜齧死屍。
骨肉狼籍。
傳曰。
狐貪而疑。
狼貪而很。
野幹貪而癡。
疑則癡之别。
很則瞋之别。
即三毒雜相也。
咀嚼踐蹋。
言於不淨之境。
味着不厭。
蹈籍不離也。
哜齧死屍。
骨肉狼籍。
言於無常之身。
計較不舍。
紛亂不攝也。
予論此經皆象。
象以盡意。
欲衆生深觀自悟耳。
入楞伽經曰。
諸法無法體。
我說唯是心。
不見於無心。
而起於分别。
傳曰。
以此偈觀之。
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别矣。
而可乎。
曰。
如世幻師。
幻作男女牛馬。
而觀者皆生着想。
獨幻師無着想。
了是自心所生故。
又如良馬見物辄驚。
獨見自影而無所驚。
知從身所出故。
以是義故。
知雖分别。
不礙明見自心也。
瑜伽師地論。
勝義伽陀者。
如經言。
都無有主宰。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衆生不可得。
於内及於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颠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諸行皆剎那。
住尚無況用。
即說彼生起。
為用為作者。
眼不能見色。
耳不能聞聲。
鼻不能齅香。
舌不能嘗味。
身不能覺觸。
意不能知法。
於此亦無能。
住持驅役者。
法不能生他。
亦不能自生。
衆緣有故生。
非故新新有。
法不能滅他。
亦不能自滅。
衆緣有故生。
生已自然滅。
由二品為依。
是生便可得。
恒於境放逸。
又複邪升進。
愚癡之所漂。
彼逐邪升進。
諸貪愛所引。
於境常放逸。
由有因諸法。
衆苦亦複然。
根本二惑故。
十二支分二。
自無能作用。
亦不由他作。
非餘能有作。
而作用非無。
非内亦非外。
非二種中間。
由行未生故。
有時而可得。
設諸行已生。
由此故無得。
未來無有相。
過去可分别。
分别曾所更。
非曾亦分别。
行雖無有始。
然有始可得。
諸色如聚沫。
諸受類浮泡。
諸想同陽焰。
諸行喻芭蕉。
諸識猶幻事。
日親之所說。
傳曰。
彌勒菩薩曰。
此中依補特伽羅無我勝義。
宣說如是勝義伽陀。
為欲對治增益.損減二邊執故。
於所攝受。
說為主宰。
於諸業用。
說為作者。
於諸果報。
說為受者。
如是半頌。
遮遣别義所分别我。
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