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關燈
小
中
大
隻欲多知多解。
廣求文義。
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解。
翻成壅塞。
唯多與兒酥乳。
消與不消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皆此樣。
盡名食不消。
食不消者。
所謂知解不消。
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邊收。
真如之中。
無此事故。
以此知曹山貴正命食。
立三堕。
不斷聲色堕.随堕.尊貴堕。
傳曰。
維摩經曰。
為壞和合相故。
應取食。
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
以空聚想。
入於聚落。
所見色。
與盲等。
所聞聲。
與響等。
所齅香。
與風等。
所食味。
不分别。
受諸觸。
如智證。
知諸法。
如幻相。
無自性。
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此不斷聲色堕所由立也。
又曰。
須菩提。
不見佛.不聞法。
彼外道六師。
富蘭那迦葉.末伽棃拘賒棃子.删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
是汝之師。
因其出家。
彼師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此随堕之所由立也。
又曰。
謗諸佛。
毀於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此尊貴堕之所由立也。
予嘗深觀曹山。
其自比六祖無所媿。
以其蕩除聖.凡之情。
有大方便。
南泉曰。
三世諸佛不知有。
黧奴白牯卻知有。
乃不如曹山止言一堕字耳。
唐.萬回和尚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一本雲黑白兩忘)。
不系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恒常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圓通。
傳曰。
首楞嚴曰。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不明自發。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夫不因明塵而自發。
不為暗塵之所昏。
則佛眼開矣。
又曰。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夫以纖塵未盡。
則未至等妙。
所以貴不系一法也。
佛眼既開。
則不受一法。
然寂光非照。
故首山臨終偈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俱不照。
日輪午後示全身。
果午後泊然而化。
黑白兩忘之效也。
淨業障經曰。
佛告比丘。
一切諸法。
本性清淨。
然諸凡夫愚小無智。
於無有法不知如故。
妄生分别。
以分别故。
堕三惡道。
傳曰。
如言以分别故。
堕三惡道。
則不分别。
遂成無上佛果乎。
曰不分别。
則機關木偶耳。
非能得道也。
維摩經曰。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忘者。
遮凡夫愚小堕增益損減謗。
而密示無生之妙也。
永嘉曰。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又曰。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夙債。
今推其效。
以盡其執情。
世間法。
殺人者死。
而怒波覆舟。
舟人皆死。
不聞水與風有罪。
出世間法先論因果。
故曰。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而野火燒山林。
禽蟲皆死。
而火亦速滅。
不聞火受三惡道苦。
可深思之。
雪峰禅師。
函蓋乾坤句。
截斷衆流句。
随波逐浪句。
傳曰。
宗師約法。
以定綱宗。
以簡偏邪。
如雪峰三句。
玄沙嘗言之曰。
是汝諸人見有崄惡。
見有大蟲.刀.劍諸事來逼汝身命。
便生無限怖畏。
恰如世間畫師。
自畫作地獄變相。
畫大蟲.刀.劍了。
好好地看着。
卻自生怕怖。
亦不是别人與汝為過。
汝如今欲免此至惑麼。
但識取金剛眼睛。
若識得。
不曾教有纖塵可得露現。
何處更有虎狼刀劍。
解嗋吓得汝。
直至釋迦。
如是伎倆。
亦覓出頭處不得。
所以我向汝道。
沙門眼。
把定世界。
函蓋乾坤。
不漏絲發。
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
如是出脫。
如是奇特。
何不究取。
此函蓋乾坤句也。
又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如壯士展臂。
不借他力。
如師子遊行。
豈求伴侶。
此截斷衆流句也。
又曰。
大唐國内宗乘。
未有一人舉倡。
設有一人舉倡。
盡大地人失卻性命。
無孔鐵錘相似。
一時亡鋒結舌去。
汝諸人賴我不惜身命。
共汝颠倒知見。
随汝狂意。
方有申問處。
我若不共汝與麼知聞去。
汝向什麼處得見我。
此随波逐浪句也。
嵩山安國師曰。
作善則善現。
作惡則惡現。
真心即隐沒。
傳曰。
所言善現者。
百丈曰。
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
若與諸染法相應。
名天人二乘界。
所言惡現者。
搜神記曰。
蛇千年則能斷已複續。
淮南子曰。
神蛇自斷其身。
而自相續。
隋炀帝遣使於嶺南瀕海。
窮山求此蛇。
長三尺許。
色錦文而似金。
熟視微黑。
解食肉而不毒。
人欲令自斷。
則觸之令怒若不勝憤。
則辄斷而為三四。
若刀截焉。
其皮骨之理亦有血。
怒定久。
乃又相就。
而相連續如故。
隋着作郎鄧隆曰。
此靈蛇也。
能自斷。
不必千歲。
夫天人二乘界。
例能他身飛升。
善念增長之力也。
蛇能自斷且千歲。
惡念增長之力也。
法華經曰。
無上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傳曰。
永明曰。
緣起佛種者。
報身佛。
非法身佛也。
不知永明何所據依而為此言。
經以一乘為言。
則甯當分别法.報身乎。
所謂是法住法位者。
馬鳴所言随順世間種種知故。
世間之相既曰種種。
則非以本自無性。
而皆從緣起何哉。
知其緣起而無生。
即是佛種。
所謂世間相常住者。
馬鳴所言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予童子時。
聞三峰靘禅師誦迦葉波偈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心曉然愛之。
既落發。
遊方學道。
讀棗栢論曰。
有作之法。
難成随緣。
無作易辦。
作者勞而無功。
不作随緣自就。
無功之功。
功不虛棄。
有功之功。
功皆無常。
多劫積修。
終歸敗壞。
一念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於是頓見迦葉波說偈之意。
維摩謂文殊師利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曰。
如是。
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去。
可見者更不可見。
與法華同旨也。
清涼國師答複禮法師所問真妄偈曰。
本淨本不覺。
由茲妄念起。
能迷非所迷。
安得長相似。
傳曰。
圓覺會上。
金剛藏菩薩所問世界始終生滅。
前後有無之故。
而世尊先令息滅妄心。
淨諸業障。
菩薩所問。
一切衆生。
本性清淨。
雲何染污。
而世尊但曰。
為有我.人.衆生。
及與壽命。
終不明告其所以然。
清涼言本淨本不覺。
則含其無性之旨。
深得世尊法施之式。
何以知之。
大經疏曰。
一切法有二。
一是所迷。
謂緣起不實。
故如幻也。
緣成。
故無性也。
二是能迷。
謂徧計無物。
故如空也。
妄計。
故無相也。
又以不覺。
故不知有。
以不信。
故不承當。
但起無明。
空成倒想耳。
棗栢曰。
十定品法門。
其定名入剎那際。
如三乘說。
八十生滅為一剎那。
八十剎那為一念。
此明三乘說。
如此一乘。
但以剎那是極短促。
思慮不及之故。
終不别論有生滅。
明如來出世。
始終不離剎那際。
為一乘道理情解。
有以情解者。
疑網不除。
且信佛語。
自疑不斷。
傳曰。
沩山問香嚴曰。
我不問汝經論義理種種知見。
汝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
香嚴曰。
和尚替我道。
沩山曰。
道得即是我三昧。
於汝何益。
於是香嚴泣辭沩山。
曰。
畫餅不可充饑。
今生不複學識。
且作個長行粥飯僧。
遂去止南陽。
庵以休息焉。
久之。
一日糞除瓦礫擊竹。
笑曰。
沩山大慈。
恩踰父母。
當日若為我說卻。
何處有今日。
如香嚴。
乃可稱自疑已斷。
雲居宏覺禅師。
僧問。
如何是沙門所重。
宏覺曰。
心識不到處。
傳曰。
洞上宗旨。
語忌十成。
十欲犯。
犯則謂之觸諱。
如五位曰。
但能不觸當今諱。
也勝前朝斷舌才。
宏覺蓋洞山之高弟也。
而所答之語如此。
豈非觸諱乎。
曰。
東坡最能為譬。
嘗曰。
以吾之所知。
推至其所不知。
嬰兒生而導之言。
稍長而教之書。
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
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
此吾之所知也。
口不能忘聲。
則語言難於屬文。
手不能忘筆。
則字畫難於刻雕。
及其相忘之至。
則形容心術。
酬酢萬物之變。
忽然而不自知也。
夫不犯諱。
忌十成者。
法也。
宏覺不忘法。
何以能識宗。
金剛般若曰。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覺以之。
提婆曰。
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傳曰。
提婆菩薩。
博識強記。
才辯絕倫。
名震五天。
然猶以人不信用其言為憂。
天竺有大自在天人。
身真金色。
高二丈。
人有所求。
皆如所願。
提婆造廟見之。
萬衆随入。
像果瞬視若怒。
提婆曰。
神則神矣。
何其小哉。
正當以威靈感人。
智德化物。
而假金為軀。
玻璃為目以妖世。
非所望也。
即梯其肩。
鑿出目睛。
觀者疑之。
曰。
大自在天乃為一小婆羅門所折困耶。
提婆曉人曰。
神明遠大。
故以近事試我。
我得其心。
故敢爾也。
於是辦供。
是夜大自在天降以受之曰。
汝得我心。
人得我形。
汝以心供。
人以質饋。
知而敬我者汝。
畏而誣我者人。
然汝供甚美。
但乏我所欲。
提婆曰。
神須何物。
大自在天人曰。
我缺左目。
能施我乎。
提婆笑。
即出自己目與之。
愈出而愈不竭。
自旦及暮。
出目睛數萬。
神贊曰。
善哉摩衲。
真上施也。
欲何所求。
提婆曰。
我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予嘗笑提婆颠倒。
既曰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則亦安用求神。
欲人信用其言乎。
方曰不假於外而求神。
如醉夫謂人曰吾平生不解飲也。
曹山本寂禅師偈曰。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瞥起本來無處所。
吾師暫說不思議。
傳曰。
予以是觀之。
千聖皆稱此一念之心起時了不可得。
是真不思議也。
離則決定無别殊勝。
故如是了知。
豈不疾乎。
華嚴經曰。
以少方便。
疾成菩提。
曰。
然則學者何為而不信耶。
曰。
如竹林善會禅師為道吾發之。
以見船子。
言下省悟。
既去而回顧。
船子笑曰。
這漢疑我别有也。
於是覆其舟。
蓋信力尚微。
未大通透故耳。
法華經曰。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
價值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不。
答言。
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於此。
當時衆會。
皆見龍女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傳曰。
棗栢曰。
此義如華嚴經所說即不然。
但使自無情見。
大智踰明。
萬法體真。
無轉變相。
如維摩經舍利弗謂天女曰。
何故不轉女身。
天女謂舍利弗。
我十二年來求女身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庵提遮女謂舍利弗。
自男生我女。
當知萬法。
本自體如。
有何可轉。
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善知識。
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
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菩薩行。
自具佛法。
随諸衆生。
見身不同。
不雲有轉。
若以法眼觀。
無俗不真。
若以世間肉眼觀。
無真不俗。
以法華經對權教三根。
見未盡者令我信種。
且将女相速轉成佛。
令生奇特。
方始發心。
趣真知見。
不堪本法。
而起善根。
此明且引三權令歸一實。
又破彼時劫定執三僧祇。
令於剎那。
證三世性。
本來一際。
無始無終。
稱法平等。
裂三乘之見網。
撤菩薩之草庵。
令歸法界之門。
入佛真實之宅。
故令龍女成佛。
明非過去久修。
年始八歲。
又表今非舊學。
轉女時分。
不逾剎那。
具行佛果。
無虧毫念。
法本如是。
自體無時。
權學三根。
自将見隔。
迷自實法。
反稱為他。
不知躬己。
本事如斯。
全處宅中。
猶懷滞見。
雲何界外。
懸指僧祇。
此見不離。
定乖永劫。
回心見謝。
方始舊居。
何如今時。
滅諸見業。
徒煩多劫。
苦困方回。
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
明凡聖一真。
猶存見隔。
見存即凡。
情亡即佛。
稱性緣起。
俯仰進退。
屈伸謙敬。
皆菩薩行。
無有一法可轉變相。
有生住滅。
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
予以謂龍旁生。
女有五障。
八歲非久積功力。
忽然之頃。
非曆塵劫。
乃化而成佛者。
超越諸趣。
脫離業果。
淩跨十世。
猛利成就之象也。
不欲正言。
故以象示。
意使學者自悟耳。
便以為實法。
較兩經而優劣之。
其可哉。
然則方等深經。
有正言之者乎。
曰。
首楞嚴曰。
金剛王寶覺。
彈指超無學。
華嚴曰。
超諸方便成十力是也。
永明禅師曰。
匿迹韬光。
潛行密用。
傳曰。
明山賓困乏。
貨所乘牛。
既售受錢。
乃謂買者曰。
此牛經患漏蹄。
然療差已久。
恐後脫發。
無容不相語。
買者遽追受錢。
孔嵩家貧。
變姓名傭於阿裡。
範式為牧伯。
行部到新野。
縣選嵩導騎迎式。
式見而識之。
呼嵩把臂謂曰。
非孔仲山耶。
對之歎息。
欲與之俱載而去。
嵩以為先傭未竟。
不肯去。
大智度論曰。
譬如醫師。
治風狂人。
望見诟罵。
而醫師但欲驗其所施之術。
不恤其狂。
行人調心。
亦複如是。
故二祖大師既老。
出入市裡。
混於淫坊酒肆之間。
有嘲之者。
答曰。
我自調心。
非幹汝事。
此韬光密用者也。
金剛般若三性。
依他.徧計.圓成實智。
傳曰。
法華會上。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供養日月淨明德佛。
身服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已。
香油塗身。
又以天寶衣而自纏身。
灌諸香油。
以神通力願。
而自然身。
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乃至作是語已。
而各默然。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
過是已後。
其身乃盡者。
離徧計執。
證人空智之象也。
作如是法供養已。
命終之後。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乃至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曰。
善男子。
我涅盤時到。
滅盡時至。
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
當般涅盤。
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廿/積]。
供養佛身。
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
收取舍利。
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起八萬四千塔。
於是塔前。
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者。
離依他執。
得法空智之象也。
故天台曰。
身相既盡。
法執亦亡。
於時天.人.阿修羅等。
見其無臂。
憂惱悲哀。
而作是言。
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是我等師。
教化我者。
而今燒臂。
身不具足。
於是菩薩於大衆中立此誓曰。
舍我兩臂。
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
令我兩臂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
自然還複者。
二執既盡。
證圓成實智。
然非滅絕身臂而證。
故曰還複如故。
蓋嘗深觀之。
盡身相則曰千二百歲。
十二緣生所成之業趣也。
盡法執則曰七萬二千歲。
七識染污。
意所執持也。
身相以生言之。
法執以死言之。
身相法執。
不出於死生之域耳。
法華經曰。
如來明見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傳曰。
僧問天台雲居智禅師曰。
性即清淨。
不屬有無。
因何有見。
答曰。
見無所見。
僧曰。
無所見。
因何更有見。
答曰。
見處亦無。
僧曰。
如是見時。
是誰之見。
答曰。
無有能見者。
僧曰。
究竟其理如何。
答曰。
汝知不。
妄計為有。
即有能.所。
乃得名迷。
随見生解。
便堕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未嘗見。
求見處體相了不可得。
能.所俱絕。
名為見性。
予以是觀能.所既絕。
則無生死。
生死既無。
則何有三界之相。
是謂明見也。
華嚴十定品曰。
爾時。
世尊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
現如來身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
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傳曰。
法華經曰。
世尊結加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而彌勒菩薩曰。
今佛入於三昧。
是不可思議。
以是觀之。
則所言無量者。
非多多無數量之謂也。
苟為數量之量。
則不應言處。
蓋無念礙之量耳。
何以知之。
以前文曰。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不言處也。
推十定品所示入剎那際諸佛三昧同旨。
至於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則善用其心者也。
起信論曰。
真實空者。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離一切法差别相故。
無有虛妄分别心故。
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
略說以一切衆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觸。
故立為空。
據實道理。
妄念非有。
空性亦空。
以所遮是無。
能遮亦無故。
言真實不空者。
由妄念空無故。
即顯真心。
常恒不變。
清淨圓滿。
故名不空。
亦無不空相。
以非妄念心所行故。
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傳曰。
予觀江西馬祖而下諸奇衲。
如汾州南泉.歸宗百丈。
皆冠絕一時。
然說法與諸祖議論冥契者。
百丈又冠諸衲。
嘗曰。
但了諸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妄想。
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不相到。
當處解脫。
一一諸法。
當處寂滅。
當處道場。
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
若與諸染法相應。
名天.人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
不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
縛脫平等心量。
處於生死。
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虛妄.塵勞.蘊界.生死。
諸入和合。
迥然無計。
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
此論與馬鳴所示無所優劣。
然深信而親證者。
首山念法華.舜峰欽禅師尤昭着者也。
金剛般若經曰。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傳曰。
楞伽經曰。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夫言法本不生足矣。
安用複名剎那義乎。
法華經曰。
諸法空為座。
夫言諸法空足矣。
安用複稱座乎。
曰。
但言諸法本不生。
與言諸法空者。
即是斷滅見。
故以不生而言剎那。
諸法空而言座也。
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蓋三世如來法施之式也。
永嘉尊者曰。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隻麼得。
傳曰。
可以取。
則法身有剩。
可以舍。
則虛空可逃。
離是取舍之心。
則如絮球百衲。
置之閑處。
天寒歲晚。
有時而得用也。
莊周非能知此者也。
而其言有可觀。
曰。
黃帝遊於赤水之北。
登昆侖之丘南望。
遺其玄珠。
使智索之而不得。
使離婁索之而不得。
乃因罔象而得之。
黃帝曰。
異哉。
罔象乃可得之。
問曰。
莊周既曰非能知之。
則其語何其似之親耶。
曰。
牛乳驢乳。
其色俱白。
牛乳則能出生酥酪。
至於驢乳。
裂之則成滓穢。
然不識牛乳者。
指驢乳似之。
故予不廢莊周之論也。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傳曰。
首楞嚴曰。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猶如交蘆。
夫知由前塵而發者。
所謂見分也。
相因眼根而有者。
所謂相分也。
相.見俱無有性者。
心境互生。
各無自體。
心不自立故。
由塵發知。
境不自生故。
因根有相。
二虛相倚故。
猶若交蘆。
維摩經曰。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予政和元年十月谪海外。
明年三月館於瓊州之開元寺俨師院。
海上無經籍。
壁間有此偈。
日夕研味。
頓入無生。
身心超然自得也。
複禮法師曰。
觀業者。
業因心起。
心為業用。
業引心而受形。
心随業而作境。
然則因業受身。
身還造業。
從心作境。
境複生心。
若影随形而曲直。
猶響随聲而大小矣。
傳曰。
廣百論偈曰。
眼中無色識。
識中無色眼。
色内二俱無。
何能令見色。
僧靈潤嘗修此觀曰。
舍外塵邪執。
得意言分别。
舍唯識想。
得真法界。
前觀無相。
舍外塵相。
後觀無生。
舍唯識想。
嘗與法侶登山遊覽。
野火四合。
衆皆奔散。
潤獨安步顧陟。
謂法侶曰。
心外無火。
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
甯能免火。
及火至潤。
而潛然息滅。
楞伽經偈曰。
由自心執着。
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是故說唯心。
傳曰。
曹溪六祖隐晦時号盧居士。
嘗客廣州精舍。
夜經行。
聞兩僧論風旛之義。
一曰風動。
一曰旛動。
六祖前曰。
肯使流俗辄預高論否。
正以風旛非動。
仁者心動耳。
法空禅師深居五台山。
每夜必聞有聲。
名曰空禅。
法空患之。
久而自悟曰。
皆我自心之境。
安有外聲哉。
以法遣之。
自後遂絕。
夫言彼所見非有者。
以風旛相待。
無有定屬。
以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六祖所示見境既爾。
則空禅所悟聞塵亦然。
首楞嚴曰。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者。
讵不信夫。
華嚴經曰。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
無有譬喻能喻此法。
何以故。
心智路絕。
不思議故。
傳曰。
杜順和尚。
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也。
作法身偈曰。
懷州牛吃禾。
益州馬腹脹。
天下覓醫人。
炙豬左膊上。
傅大士。
彌勒菩薩之化身也。
亦作法身偈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過去古佛開示之語如此。
而學者望之。
如壁立萬仞。
非手足攀攬之境。
幽州盤山積禅師曰。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月。
積公迨庶幾知此乎。
楞伽經曰。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妄想無性。
傳曰。
無性之妙。
佛祖所秘。
蓋嘗密演。
未嘗顯說。
何以知之。
圓覺曰。
圓覺自性。
非性性有。
循諸性起。
無取無證。
維摩曰。
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十地品曰。
以不了第一義故。
号為無明。
起信曰。
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而有妄念。
夫言非性性有。
不生滅而無常。
及不了知。
皆以無性故也。
而其言皆遮之者。
欲學者自悟。
此予所謂密演者也。
今則明告無性。
是謂顯說。
法華經曰。
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
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一切
廣求文義。
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解。
翻成壅塞。
唯多與兒酥乳。
消與不消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皆此樣。
盡名食不消。
食不消者。
所謂知解不消。
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邊收。
真如之中。
無此事故。
以此知曹山貴正命食。
立三堕。
不斷聲色堕.随堕.尊貴堕。
傳曰。
維摩經曰。
為壞和合相故。
應取食。
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
以空聚想。
入於聚落。
所見色。
與盲等。
所聞聲。
與響等。
所齅香。
與風等。
所食味。
不分别。
受諸觸。
如智證。
知諸法。
如幻相。
無自性。
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此不斷聲色堕所由立也。
又曰。
須菩提。
不見佛.不聞法。
彼外道六師。
富蘭那迦葉.末伽棃拘賒棃子.删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
是汝之師。
因其出家。
彼師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此随堕之所由立也。
又曰。
謗諸佛。
毀於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此尊貴堕之所由立也。
予嘗深觀曹山。
其自比六祖無所媿。
以其蕩除聖.凡之情。
有大方便。
南泉曰。
三世諸佛不知有。
黧奴白牯卻知有。
乃不如曹山止言一堕字耳。
唐.萬回和尚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一本雲黑白兩忘)。
不系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恒常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圓通。
傳曰。
首楞嚴曰。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不明自發。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夫不因明塵而自發。
不為暗塵之所昏。
則佛眼開矣。
又曰。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夫以纖塵未盡。
則未至等妙。
所以貴不系一法也。
佛眼既開。
則不受一法。
然寂光非照。
故首山臨終偈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俱不照。
日輪午後示全身。
果午後泊然而化。
黑白兩忘之效也。
淨業障經曰。
佛告比丘。
一切諸法。
本性清淨。
然諸凡夫愚小無智。
於無有法不知如故。
妄生分别。
以分别故。
堕三惡道。
傳曰。
如言以分别故。
堕三惡道。
則不分别。
遂成無上佛果乎。
曰不分别。
則機關木偶耳。
非能得道也。
維摩經曰。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忘者。
遮凡夫愚小堕增益損減謗。
而密示無生之妙也。
永嘉曰。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又曰。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夙債。
今推其效。
以盡其執情。
世間法。
殺人者死。
而怒波覆舟。
舟人皆死。
不聞水與風有罪。
出世間法先論因果。
故曰。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而野火燒山林。
禽蟲皆死。
而火亦速滅。
不聞火受三惡道苦。
可深思之。
雪峰禅師。
函蓋乾坤句。
截斷衆流句。
随波逐浪句。
傳曰。
宗師約法。
以定綱宗。
以簡偏邪。
如雪峰三句。
玄沙嘗言之曰。
是汝諸人見有崄惡。
見有大蟲.刀.劍諸事來逼汝身命。
便生無限怖畏。
恰如世間畫師。
自畫作地獄變相。
畫大蟲.刀.劍了。
好好地看着。
卻自生怕怖。
亦不是别人與汝為過。
汝如今欲免此至惑麼。
但識取金剛眼睛。
若識得。
不曾教有纖塵可得露現。
何處更有虎狼刀劍。
解嗋吓得汝。
直至釋迦。
如是伎倆。
亦覓出頭處不得。
所以我向汝道。
沙門眼。
把定世界。
函蓋乾坤。
不漏絲發。
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
如是出脫。
如是奇特。
何不究取。
此函蓋乾坤句也。
又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如壯士展臂。
不借他力。
如師子遊行。
豈求伴侶。
此截斷衆流句也。
又曰。
大唐國内宗乘。
未有一人舉倡。
設有一人舉倡。
盡大地人失卻性命。
無孔鐵錘相似。
一時亡鋒結舌去。
汝諸人賴我不惜身命。
共汝颠倒知見。
随汝狂意。
方有申問處。
我若不共汝與麼知聞去。
汝向什麼處得見我。
此随波逐浪句也。
嵩山安國師曰。
作善則善現。
作惡則惡現。
真心即隐沒。
傳曰。
所言善現者。
百丈曰。
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
若與諸染法相應。
名天人二乘界。
所言惡現者。
搜神記曰。
蛇千年則能斷已複續。
淮南子曰。
神蛇自斷其身。
而自相續。
隋炀帝遣使於嶺南瀕海。
窮山求此蛇。
長三尺許。
色錦文而似金。
熟視微黑。
解食肉而不毒。
人欲令自斷。
則觸之令怒若不勝憤。
則辄斷而為三四。
若刀截焉。
其皮骨之理亦有血。
怒定久。
乃又相就。
而相連續如故。
隋着作郎鄧隆曰。
此靈蛇也。
能自斷。
不必千歲。
夫天人二乘界。
例能他身飛升。
善念增長之力也。
蛇能自斷且千歲。
惡念增長之力也。
法華經曰。
無上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傳曰。
永明曰。
緣起佛種者。
報身佛。
非法身佛也。
不知永明何所據依而為此言。
經以一乘為言。
則甯當分别法.報身乎。
所謂是法住法位者。
馬鳴所言随順世間種種知故。
世間之相既曰種種。
則非以本自無性。
而皆從緣起何哉。
知其緣起而無生。
即是佛種。
所謂世間相常住者。
馬鳴所言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予童子時。
聞三峰靘禅師誦迦葉波偈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心曉然愛之。
既落發。
遊方學道。
讀棗栢論曰。
有作之法。
難成随緣。
無作易辦。
作者勞而無功。
不作随緣自就。
無功之功。
功不虛棄。
有功之功。
功皆無常。
多劫積修。
終歸敗壞。
一念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於是頓見迦葉波說偈之意。
維摩謂文殊師利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曰。
如是。
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去。
可見者更不可見。
與法華同旨也。
清涼國師答複禮法師所問真妄偈曰。
本淨本不覺。
由茲妄念起。
能迷非所迷。
安得長相似。
傳曰。
圓覺會上。
金剛藏菩薩所問世界始終生滅。
前後有無之故。
而世尊先令息滅妄心。
淨諸業障。
菩薩所問。
一切衆生。
本性清淨。
雲何染污。
而世尊但曰。
為有我.人.衆生。
及與壽命。
終不明告其所以然。
清涼言本淨本不覺。
則含其無性之旨。
深得世尊法施之式。
何以知之。
大經疏曰。
一切法有二。
一是所迷。
謂緣起不實。
故如幻也。
緣成。
故無性也。
二是能迷。
謂徧計無物。
故如空也。
妄計。
故無相也。
又以不覺。
故不知有。
以不信。
故不承當。
但起無明。
空成倒想耳。
棗栢曰。
十定品法門。
其定名入剎那際。
如三乘說。
八十生滅為一剎那。
八十剎那為一念。
此明三乘說。
如此一乘。
但以剎那是極短促。
思慮不及之故。
終不别論有生滅。
明如來出世。
始終不離剎那際。
為一乘道理情解。
有以情解者。
疑網不除。
且信佛語。
自疑不斷。
傳曰。
沩山問香嚴曰。
我不問汝經論義理種種知見。
汝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
香嚴曰。
和尚替我道。
沩山曰。
道得即是我三昧。
於汝何益。
於是香嚴泣辭沩山。
曰。
畫餅不可充饑。
今生不複學識。
且作個長行粥飯僧。
遂去止南陽。
庵以休息焉。
久之。
一日糞除瓦礫擊竹。
笑曰。
沩山大慈。
恩踰父母。
當日若為我說卻。
何處有今日。
如香嚴。
乃可稱自疑已斷。
雲居宏覺禅師。
僧問。
如何是沙門所重。
宏覺曰。
心識不到處。
傳曰。
洞上宗旨。
語忌十成。
十欲犯。
犯則謂之觸諱。
如五位曰。
但能不觸當今諱。
也勝前朝斷舌才。
宏覺蓋洞山之高弟也。
而所答之語如此。
豈非觸諱乎。
曰。
東坡最能為譬。
嘗曰。
以吾之所知。
推至其所不知。
嬰兒生而導之言。
稍長而教之書。
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
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
此吾之所知也。
口不能忘聲。
則語言難於屬文。
手不能忘筆。
則字畫難於刻雕。
及其相忘之至。
則形容心術。
酬酢萬物之變。
忽然而不自知也。
夫不犯諱。
忌十成者。
法也。
宏覺不忘法。
何以能識宗。
金剛般若曰。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覺以之。
提婆曰。
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傳曰。
提婆菩薩。
博識強記。
才辯絕倫。
名震五天。
然猶以人不信用其言為憂。
天竺有大自在天人。
身真金色。
高二丈。
人有所求。
皆如所願。
提婆造廟見之。
萬衆随入。
像果瞬視若怒。
提婆曰。
神則神矣。
何其小哉。
正當以威靈感人。
智德化物。
而假金為軀。
玻璃為目以妖世。
非所望也。
即梯其肩。
鑿出目睛。
觀者疑之。
曰。
大自在天乃為一小婆羅門所折困耶。
提婆曉人曰。
神明遠大。
故以近事試我。
我得其心。
故敢爾也。
於是辦供。
是夜大自在天降以受之曰。
汝得我心。
人得我形。
汝以心供。
人以質饋。
知而敬我者汝。
畏而誣我者人。
然汝供甚美。
但乏我所欲。
提婆曰。
神須何物。
大自在天人曰。
我缺左目。
能施我乎。
提婆笑。
即出自己目與之。
愈出而愈不竭。
自旦及暮。
出目睛數萬。
神贊曰。
善哉摩衲。
真上施也。
欲何所求。
提婆曰。
我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予嘗笑提婆颠倒。
既曰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則亦安用求神。
欲人信用其言乎。
方曰不假於外而求神。
如醉夫謂人曰吾平生不解飲也。
曹山本寂禅師偈曰。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瞥起本來無處所。
吾師暫說不思議。
傳曰。
予以是觀之。
千聖皆稱此一念之心起時了不可得。
是真不思議也。
離則決定無别殊勝。
故如是了知。
豈不疾乎。
華嚴經曰。
以少方便。
疾成菩提。
曰。
然則學者何為而不信耶。
曰。
如竹林善會禅師為道吾發之。
以見船子。
言下省悟。
既去而回顧。
船子笑曰。
這漢疑我别有也。
於是覆其舟。
蓋信力尚微。
未大通透故耳。
法華經曰。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
價值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不。
答言。
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於此。
當時衆會。
皆見龍女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傳曰。
棗栢曰。
此義如華嚴經所說即不然。
但使自無情見。
大智踰明。
萬法體真。
無轉變相。
如維摩經舍利弗謂天女曰。
何故不轉女身。
天女謂舍利弗。
我十二年來求女身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庵提遮女謂舍利弗。
自男生我女。
當知萬法。
本自體如。
有何可轉。
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善知識。
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
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菩薩行。
自具佛法。
随諸衆生。
見身不同。
不雲有轉。
若以法眼觀。
無俗不真。
若以世間肉眼觀。
無真不俗。
以法華經對權教三根。
見未盡者令我信種。
且将女相速轉成佛。
令生奇特。
方始發心。
趣真知見。
不堪本法。
而起善根。
此明且引三權令歸一實。
又破彼時劫定執三僧祇。
令於剎那。
證三世性。
本來一際。
無始無終。
稱法平等。
裂三乘之見網。
撤菩薩之草庵。
令歸法界之門。
入佛真實之宅。
故令龍女成佛。
明非過去久修。
年始八歲。
又表今非舊學。
轉女時分。
不逾剎那。
具行佛果。
無虧毫念。
法本如是。
自體無時。
權學三根。
自将見隔。
迷自實法。
反稱為他。
不知躬己。
本事如斯。
全處宅中。
猶懷滞見。
雲何界外。
懸指僧祇。
此見不離。
定乖永劫。
回心見謝。
方始舊居。
何如今時。
滅諸見業。
徒煩多劫。
苦困方回。
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
明凡聖一真。
猶存見隔。
見存即凡。
情亡即佛。
稱性緣起。
俯仰進退。
屈伸謙敬。
皆菩薩行。
無有一法可轉變相。
有生住滅。
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
予以謂龍旁生。
女有五障。
八歲非久積功力。
忽然之頃。
非曆塵劫。
乃化而成佛者。
超越諸趣。
脫離業果。
淩跨十世。
猛利成就之象也。
不欲正言。
故以象示。
意使學者自悟耳。
便以為實法。
較兩經而優劣之。
其可哉。
然則方等深經。
有正言之者乎。
曰。
首楞嚴曰。
金剛王寶覺。
彈指超無學。
華嚴曰。
超諸方便成十力是也。
永明禅師曰。
匿迹韬光。
潛行密用。
傳曰。
明山賓困乏。
貨所乘牛。
既售受錢。
乃謂買者曰。
此牛經患漏蹄。
然療差已久。
恐後脫發。
無容不相語。
買者遽追受錢。
孔嵩家貧。
變姓名傭於阿裡。
範式為牧伯。
行部到新野。
縣選嵩導騎迎式。
式見而識之。
呼嵩把臂謂曰。
非孔仲山耶。
對之歎息。
欲與之俱載而去。
嵩以為先傭未竟。
不肯去。
大智度論曰。
譬如醫師。
治風狂人。
望見诟罵。
而醫師但欲驗其所施之術。
不恤其狂。
行人調心。
亦複如是。
故二祖大師既老。
出入市裡。
混於淫坊酒肆之間。
有嘲之者。
答曰。
我自調心。
非幹汝事。
此韬光密用者也。
金剛般若三性。
依他.徧計.圓成實智。
傳曰。
法華會上。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供養日月淨明德佛。
身服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已。
香油塗身。
又以天寶衣而自纏身。
灌諸香油。
以神通力願。
而自然身。
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乃至作是語已。
而各默然。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
過是已後。
其身乃盡者。
離徧計執。
證人空智之象也。
作如是法供養已。
命終之後。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乃至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曰。
善男子。
我涅盤時到。
滅盡時至。
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
當般涅盤。
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廿/積]。
供養佛身。
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
收取舍利。
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起八萬四千塔。
於是塔前。
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者。
離依他執。
得法空智之象也。
故天台曰。
身相既盡。
法執亦亡。
於時天.人.阿修羅等。
見其無臂。
憂惱悲哀。
而作是言。
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是我等師。
教化我者。
而今燒臂。
身不具足。
於是菩薩於大衆中立此誓曰。
舍我兩臂。
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
令我兩臂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
自然還複者。
二執既盡。
證圓成實智。
然非滅絕身臂而證。
故曰還複如故。
蓋嘗深觀之。
盡身相則曰千二百歲。
十二緣生所成之業趣也。
盡法執則曰七萬二千歲。
七識染污。
意所執持也。
身相以生言之。
法執以死言之。
身相法執。
不出於死生之域耳。
法華經曰。
如來明見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傳曰。
僧問天台雲居智禅師曰。
性即清淨。
不屬有無。
因何有見。
答曰。
見無所見。
僧曰。
無所見。
因何更有見。
答曰。
見處亦無。
僧曰。
如是見時。
是誰之見。
答曰。
無有能見者。
僧曰。
究竟其理如何。
答曰。
汝知不。
妄計為有。
即有能.所。
乃得名迷。
随見生解。
便堕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未嘗見。
求見處體相了不可得。
能.所俱絕。
名為見性。
予以是觀能.所既絕。
則無生死。
生死既無。
則何有三界之相。
是謂明見也。
華嚴十定品曰。
爾時。
世尊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
現如來身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
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傳曰。
法華經曰。
世尊結加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而彌勒菩薩曰。
今佛入於三昧。
是不可思議。
以是觀之。
則所言無量者。
非多多無數量之謂也。
苟為數量之量。
則不應言處。
蓋無念礙之量耳。
何以知之。
以前文曰。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不言處也。
推十定品所示入剎那際諸佛三昧同旨。
至於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則善用其心者也。
起信論曰。
真實空者。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離一切法差别相故。
無有虛妄分别心故。
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
略說以一切衆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觸。
故立為空。
據實道理。
妄念非有。
空性亦空。
以所遮是無。
能遮亦無故。
言真實不空者。
由妄念空無故。
即顯真心。
常恒不變。
清淨圓滿。
故名不空。
亦無不空相。
以非妄念心所行故。
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傳曰。
予觀江西馬祖而下諸奇衲。
如汾州南泉.歸宗百丈。
皆冠絕一時。
然說法與諸祖議論冥契者。
百丈又冠諸衲。
嘗曰。
但了諸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妄想。
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不相到。
當處解脫。
一一諸法。
當處寂滅。
當處道場。
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
若與諸染法相應。
名天.人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
不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
縛脫平等心量。
處於生死。
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虛妄.塵勞.蘊界.生死。
諸入和合。
迥然無計。
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
此論與馬鳴所示無所優劣。
然深信而親證者。
首山念法華.舜峰欽禅師尤昭着者也。
金剛般若經曰。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傳曰。
楞伽經曰。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夫言法本不生足矣。
安用複名剎那義乎。
法華經曰。
諸法空為座。
夫言諸法空足矣。
安用複稱座乎。
曰。
但言諸法本不生。
與言諸法空者。
即是斷滅見。
故以不生而言剎那。
諸法空而言座也。
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蓋三世如來法施之式也。
永嘉尊者曰。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隻麼得。
傳曰。
可以取。
則法身有剩。
可以舍。
則虛空可逃。
離是取舍之心。
則如絮球百衲。
置之閑處。
天寒歲晚。
有時而得用也。
莊周非能知此者也。
而其言有可觀。
曰。
黃帝遊於赤水之北。
登昆侖之丘南望。
遺其玄珠。
使智索之而不得。
使離婁索之而不得。
乃因罔象而得之。
黃帝曰。
異哉。
罔象乃可得之。
問曰。
莊周既曰非能知之。
則其語何其似之親耶。
曰。
牛乳驢乳。
其色俱白。
牛乳則能出生酥酪。
至於驢乳。
裂之則成滓穢。
然不識牛乳者。
指驢乳似之。
故予不廢莊周之論也。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傳曰。
首楞嚴曰。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猶如交蘆。
夫知由前塵而發者。
所謂見分也。
相因眼根而有者。
所謂相分也。
相.見俱無有性者。
心境互生。
各無自體。
心不自立故。
由塵發知。
境不自生故。
因根有相。
二虛相倚故。
猶若交蘆。
維摩經曰。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予政和元年十月谪海外。
明年三月館於瓊州之開元寺俨師院。
海上無經籍。
壁間有此偈。
日夕研味。
頓入無生。
身心超然自得也。
複禮法師曰。
觀業者。
業因心起。
心為業用。
業引心而受形。
心随業而作境。
然則因業受身。
身還造業。
從心作境。
境複生心。
若影随形而曲直。
猶響随聲而大小矣。
傳曰。
廣百論偈曰。
眼中無色識。
識中無色眼。
色内二俱無。
何能令見色。
僧靈潤嘗修此觀曰。
舍外塵邪執。
得意言分别。
舍唯識想。
得真法界。
前觀無相。
舍外塵相。
後觀無生。
舍唯識想。
嘗與法侶登山遊覽。
野火四合。
衆皆奔散。
潤獨安步顧陟。
謂法侶曰。
心外無火。
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
甯能免火。
及火至潤。
而潛然息滅。
楞伽經偈曰。
由自心執着。
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是故說唯心。
傳曰。
曹溪六祖隐晦時号盧居士。
嘗客廣州精舍。
夜經行。
聞兩僧論風旛之義。
一曰風動。
一曰旛動。
六祖前曰。
肯使流俗辄預高論否。
正以風旛非動。
仁者心動耳。
法空禅師深居五台山。
每夜必聞有聲。
名曰空禅。
法空患之。
久而自悟曰。
皆我自心之境。
安有外聲哉。
以法遣之。
自後遂絕。
夫言彼所見非有者。
以風旛相待。
無有定屬。
以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六祖所示見境既爾。
則空禅所悟聞塵亦然。
首楞嚴曰。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者。
讵不信夫。
華嚴經曰。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
無有譬喻能喻此法。
何以故。
心智路絕。
不思議故。
傳曰。
杜順和尚。
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也。
作法身偈曰。
懷州牛吃禾。
益州馬腹脹。
天下覓醫人。
炙豬左膊上。
傅大士。
彌勒菩薩之化身也。
亦作法身偈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過去古佛開示之語如此。
而學者望之。
如壁立萬仞。
非手足攀攬之境。
幽州盤山積禅師曰。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月。
積公迨庶幾知此乎。
楞伽經曰。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妄想無性。
傳曰。
無性之妙。
佛祖所秘。
蓋嘗密演。
未嘗顯說。
何以知之。
圓覺曰。
圓覺自性。
非性性有。
循諸性起。
無取無證。
維摩曰。
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十地品曰。
以不了第一義故。
号為無明。
起信曰。
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而有妄念。
夫言非性性有。
不生滅而無常。
及不了知。
皆以無性故也。
而其言皆遮之者。
欲學者自悟。
此予所謂密演者也。
今則明告無性。
是謂顯說。
法華經曰。
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
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