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關燈
續藏經智證傳 宋慧洪撰 覺慈編 重刻智證傳引 大法之衰。

    由吾侪綱宗不明。

    以故祖令不行。

    而魔外充斥。

    即三尺豎子。

    掠取古德剩句。

    不知好惡。

    計為己悟。

    僭竊公行。

    可歎也。

    有宋.覺範禅師於是乎懼。

    乃離合宗教。

    引事比類。

    折衷五家宗旨。

    至發其所秘。

    犯其所忌而不惜。

    昔人比之貫高.程嬰.公孫杵臼之用心。

    噫。

    亦可悲矣。

    書以智證名。

    非智不足以辨邪正。

    非證不足以行賞罰。

    蓋照用全。

    方能荷大法也。

    充覺範之心。

    即天下有一人焉。

    能讀此書。

    直究綱宗。

    行祖令。

    斯不負着書之意。

    即未能洞明此書。

    而能廣其傳於天下。

    以待夫一人焉。

    能洞明之者。

    縱未能即酬覺範之志。

    亦覺範所與也。

    覺範所着。

    有僧寶傳.林間錄。

    與是書相表裡。

    業已有善刻。

    金沙于中甫比部。

    複捐赀刻是書。

    三集并行於世。

    亦法門一快事也。

    有志於宗門者。

    珍重流通。

    是所望雲。

     皇明.萬曆乙酉夏六月既望。

    僧真可述。

     附達觀師書 智證之義。

    或以維摩受諸觸。

    如智證釋之。

    非洪老着書意也。

    吾究之久矣。

    當以吾釋為準。

    藏公切勿疑之。

    如吾序文醜拙。

    宜用心與具區公共潤色之。

    方可入刻。

     智證傳(原本分十卷今合為一卷附寶鏡三昧) 宋.寂音尊者慧洪覺範撰 門人覺慈編 涅盤經曰。

    譬如有人。

    以雜毒藥用塗大鼓。

    於衆人中擊之發聲。

    雖無心欲聞。

    聞之皆死。

    唯除一人不橫死者。

    是大乘典大涅盤經亦複如是。

    在在處處。

    諸行衆中。

    有聞聲者。

    所有貪欲.瞋恚.愚癡悉皆滅盡。

    其中雖有無心思念。

    是大涅盤因緣力故。

    能滅煩惱。

    諸結自滅。

    犯四重禁及五無間。

    聞是經已。

    亦作無上菩提因緣。

    漸斷煩惱。

    除不橫死一闡提也。

    又曰。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

    猶如&there4(伊)字。

    三點若并。

    則不成伊。

    從亦不成。

    如摩酰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三點。

    若别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亦非涅盤。

    如來之身亦非涅盤。

    摩诃般若亦非涅盤。

    三法各異。

    亦非涅盤。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為衆生故。

    名入涅盤。

    如世&there4(伊)字。

     傳曰。

    岩頭奯禅師嘗曰。

    涅盤經此三段義。

    略似宗門。

    夫言似則非宗門旨要明矣。

    然宗門旨要。

    雖即文字語言不可見。

    離文字語言。

    亦安能見哉。

    臨濟曰。

    大凡舉唱。

    須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此塗毒鼓聲也。

    臨濟殁二百年。

    尚有聞而死者。

    夫分賓主。

    如并存照用。

    如别立君臣。

    如從慈明曰。

    一句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若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同安曰。

    賓主穆時全是妄。

    君臣合處正中邪。

    還鄉曲調如何唱。

    明月堂前枯樹花。

    如前語句。

    皆非一代時教之所管攝。

    摩酰首羅面上豎亞一目。

    非常目也。

     破色心論曰。

    於有色處。

    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不見色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以彼夢中。

    於無色處則見有色。

    於有色處不見色故。

     傳曰。

    於有色處者。

    寤時也。

    而夢時不見。

    夢中無色處也。

    而反見色。

    颠倒也。

    齊劉瑱之妹。

    鄱陽王妃也。

    王為明帝誅。

    妃追傷成疾。

    醫所不能治。

    瑱善畫婦人。

    陳郡殷蒨善寫人面。

    瑱畫王寵姬。

    而使蒨畫王共臨鏡以示妃。

    妃見之唾罵曰。

    是固宜蚤死。

    於是恩情即歇而疾除。

    蓋因愛心歇則颠倒想滅也。

     圭峰密禅師偈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作無義事是散亂心。

    散亂随情轉。

    臨終被業牽。

    惺悟不由情。

    臨終能轉業。

     傳曰。

    朝奉大夫孫于之嫂。

    年十九而寡。

    自誓一飯終身。

    誦法華經不複嫁。

    于守高安。

    嫂年已七十餘。

    面目光澤。

    舉止輕利。

    政和六年夏六月。

    忽收經帙。

    料理服玩與侍妾。

    于問其故。

    笑曰。

    我更三日死矣。

    果如期而逝。

    韓子蒼問予曰。

    人之将終。

    有前知者。

    何術緻之。

    予曰。

    譬如牛乳。

    以[酉*孛]發之。

    雖緣緣之中。

    無有作者。

    久而成酪。

    非自外來。

    生乳中故。

    非自能生。

    以[酉*孛]發之。

    故緣緣成熟。

    忽然成就。

    乃有偈。

    其略曰。

    酪出乳中無别法。

    死而何苦欲先知。

    如某夫人華年休息。

    白首見效。

    凡五十餘年。

    心心無間。

    自然前知化日。

    酪出乳中也。

    然觀圭峰偈語。

    恐於死時。

    未得自在。

    以其皆理障故。

    如本朝 太祖皇帝将問罪江南。

    江南後主遣其臣徐铉入對誦習。

    以備顧問。

    且欲以舌辯存國。

    既見。

    曰。

    江南國主。

    如子事父。

    以事陛下。

    柰何欲伐之。

     太祖曰。

    父子異居可乎。

    铉愕然無以對。

    今平生知誦圭峰之偈語。

    至於臨終為徐铉愕然者。

    皆是也。

     風穴沼禅師升座曰。

    世尊以青蓮目顧迦葉。

    正當是時。

    且道說個什麼。

    若言不說。

    又成埋沒先聖。

    語未卒。

    念法華便下去。

    侍者進曰。

    念法華無所言而去。

    何也。

    風穴曰。

    渠會也。

    明日念與真上座俱詣方丈。

    風穴問真曰。

    如何是世尊不說說。

    真曰。

    鹁姑樹頭鳴。

    風穴曰。

    汝作許多癡福何用。

    乃顧念曰。

    如何。

    對曰。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風穴謂真曰。

    何不看渠下語。

     傳曰。

    汾陽無德禅師作一字歌。

    其略曰。

    諸佛不曾說法。

    汾陽略宣一字。

    亦非紙墨文章。

    不學維摩默地。

    又曰。

    飲光尊者同明證。

    瞬目欽恭行正令。

    真漏洩家風也。

    昔黃檗嘗遣臨濟馳書至沩山。

    既去。

    沩山問仰山曰。

    寂子。

    此道人他日如何。

    對曰。

    黃檗法道賴此人。

    他日大行吳.越之間。

    然遇大風則止。

    沩山曰。

    莫有續之者否。

    對曰。

    有。

    但年代深遠。

    不複舉似。

    沩曰。

    子何惜為我一舉似耶。

    於是仰山默然。

    曰。

    将此身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風穴暮年常憂仰山之谶。

    己躬當之。

    乃有念公。

    知為仰山再來也。

     永嘉尊者曰。

    日夜精勤。

    恐緣差故。

     傳曰。

    北齊沙門慧曉。

    以厭鄉闾。

    遁居靈岩數十年。

    有任山令者。

    自鄉闾來。

    曉自念離鄉久。

    思問親舊存沒。

    詣邑谒令。

    令适有客。

    未得通谒。

    久之。

    曉忽悟曰。

    非令慢客。

    乃我之愛憎耳。

    何遽懷土哉。

    取谒書曰。

    咄哉失念。

    欻爾還覺。

    遂去。

     三祖大師曰。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傳曰。

    南嶽思大禅師。

    既獲宿智通。

    尋複障起。

    四肢緩弱。

    不能行步。

    自念曰。

    病從業生。

    業從心起。

    心源無起。

    外境何狀。

    病業與身。

    都如雲影。

    如是觀已。

    颠倒想滅。

    輕安如故。

     攝論曰。

    處夢謂輕年。

    悟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剎那。

     傳曰。

    賢首曰。

    此中一剎那者。

    即謂無念。

    楞伽曰。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以一剎那流轉。

    必無自性故。

    即是無生。

    若非無生。

    則不流轉。

    是故契無生者。

    方見剎那也。

    黃檗慧禅師初谒疏山。

    問曰。

    剎那便去時如何。

    曰。

    逼塞虛空。

    汝作麼生去。

    慧曰。

    逼塞虛空。

    不如不去。

    疏山乃默然。

    慧出見第一座。

    問慧曰。

    汝适祇對之語甚奇。

    曰。

    亦似偶然。

    願為開示。

    第一座曰。

    一剎那間還容拟議否。

    慧於是悟旨於言下。

    予作偈曰。

    逼塞虛空。

    不行而至。

    而剎那中。

    甯容拟議。

    直下便見。

    不落意地。

    眼孔定動。

    則已不是。

     還源觀曰。

    由於塵相。

    念念遷變。

    即是生死。

    由觀塵相。

    生滅相盡。

    空無有實。

    即是涅盤。

     傳曰。

    於色.聲等法。

    念念分别。

    名為遷變。

    觀此色.聲等法起滅無從。

    當處解脫。

    先觀己眼曰。

    是眼即不能自見其己體。

    自體尚不見。

    雲何見餘物。

    次觀前境曰。

    若見是樹。

    複雲何樹。

    若見非樹。

    雲何見樹。

    次觀三際曰。

    若見在是有耶。

    則過去未來亦應是有。

    若過去未來是無耶。

    則見在亦應是無。

     金剛般若經曰。

    若人於此經生淨信者。

    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種諸善根。

    已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

    種諸善根。

     傳曰。

    華嚴經曰。

    堅翅鳥以龍為食。

    先觀大海諸龍命将盡者。

    即以兩翅擘海取而食之。

    乃知信受此法。

    非根熟衆生。

    莫能然也。

    神鼎諲禅師嘗曰。

    鳥窠侍者見以布毛吹之。

    便薦此事。

    自非久積淨業。

    曠劫行持。

    安能如此。

    汾陽昭禅師亦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勝緣。

    辭師拟去學參禅。

    鳥窠知是根機熟。

    吹毛當下得心安。

    兩耆年皆首山高弟。

    必以積淨業.根機熟為言。

    蓋其淵源出於金剛般若而不可誣也。

    近世之邪禅乃曰。

    此安有悟。

    吹毛而傳悟者。

    權耳。

    是所謂自無目。

    而欲廢天下視也。

     破色心論曰。

    如人夢中。

    本無女子。

    而見女人與身交會。

    漏失不淨。

    衆生如是。

    無始世來。

    虛妄受用。

    色.香.味.觸等外諸境。

    皆亦如是。

    實無而成。

     傳曰。

    所言實無而成者。

    如佛在時。

    有弟兄三人聞毗耶離國淫女庵羅婆利。

    舍衛國淫女須曼那。

    王舍城淫女優缽羅盤那。

    皆有美色。

    晝夜念之不舍。

    便夢與之從事。

    覺已念曰。

    彼女不來。

    我亦不往。

    而淫事得辦。

    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

    於是頓證惟心。

    魏将張遼。

    唐将王彥章皆有威名。

    當時小兒啼不止。

    其母呼兩人者名。

    而兒啼止。

    小兒未識張.王。

    而聞其名辄啼止。

    非唯心何哉。

     華嚴經曰。

    毗目仙人執善财手。

    即時善财自見其身。

    往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

    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

    見彼佛剎及其衆會。

    諸佛相好。

    種種莊嚴。

    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财手。

    善财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

     傳曰。

    方執其手。

    即入觀門。

    見自他不隔於毫端。

    始終不移於當念。

    及其放手。

    即是出定。

    永明曰。

    是知不動本位之地。

    而身遍十方。

    未離一念之中。

    而還經塵劫。

    本位不動。

    遠近之剎曆然。

    一念靡移。

    延促之時宛爾。

    世尊蓋以蓮為譬。

    而世莫有知者。

    予特知之。

    夫蓮方開華。

    時中已有子。

    子中已有蔤。

    因中有果。

    果中有因。

    三世一時也。

    其子分布。

    又會屬焉。

    連續不斷。

    十方不隔也。

     維摩經曰。

    文殊師利又問。

    生死有畏。

    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诘言。

    菩薩於生死畏中。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於何住。

    答曰。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傳曰。

    菩薩運心。

    非止利他。

    乃所以自利。

    故前聖以宏法度生為急。

    栽培如來功德之力也。

    休舍優婆夷自說得菩薩安隐幢。

    以衆生未離生死。

    菩薩不自取安隐故。

    菩薩雖達生死性空。

    於生死有畏。

    未為究竟安隐無憂。

    若能入生死教化衆生。

    達生死及衆生而能教化者。

    總涅盤行。

    無出無沒。

    方名離憂安隐幢。

     二祖大師問達磨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達磨曰。

    将心來與汝安。

    對曰。

    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曰。

    與汝安心竟。

     傳曰。

    予聞東坡之語曰。

    如人病眼。

    以求醫與之光明。

    醫師曰。

    我但有除翳藥。

    且無與明藥。

    明如可與。

    還應是翳。

    東坡可謂性與道會者也。

     永嘉曰。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傳曰。

    予初讀斯文。

    意其人神觀英特。

    威掩萬僧。

    凜然不可犯幹。

    及見其遺像。

    頹然坐匡床。

    伽棃取次如少年宣律師。

    乃知心智猛利。

    故吐詞等刀鋸。

    決不可以狀貌求也。

    法華經曰。

    如是二萬佛。

    皆同一字。

    号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

    姓頗羅堕。

    頗羅堕。

    此雲利根。

    亦名捷疾。

    亦名滿語。

    於一切法門。

    以利根.捷疾.滿語明之者。

    乃可出離生死。

    梁劉歊事佛精勤。

    忽有老人無因而至。

    曰。

    君心力堅猛。

    必破生死。

    歊於化時果有靈驗。

    今學者名為走道而已。

    其實懶墯迷醉於色.聲等法。

    如蠅為唾所粘。

    味永嘉之平生。

    如香象擺壞鎖缰。

    自在而去。

    蓋真是比丘也。

     維摩經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傳曰。

    所謂擇法眼者。

    前聖授手。

    首楞嚴曰。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佳馔。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即直心也。

    攀緣心。

    即虛假也。

    永明曰。

    心者。

    信也。

    謂有前識法随相行。

    則煩惱名識。

    不名心也。

    意者。

    憶也。

    憶想前境起於妄。

    并是妄識。

    不幹心事。

    心非有無。

    有無不染。

    心非垢淨。

    垢淨不污。

    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

    并是妄識非心。

    心本不生。

    今亦無滅。

    若知自心如此。

    佛亦然。

    而長沙偈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前認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今時邪禅乃相傳授。

    以揚眉瞬目。

    豎拂拈槌為極則。

    佛法幾何不平沈哉。

    圓覺經曰。

    衆生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

    妄見涅盤。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謂脫有能入覺道者。

    但成小乘。

    非能入覺。

    故曰。

    非覺入故。

     金剛般若經曰。

    如來於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傳曰。

    如曰如來所得。

    於是中無實無虛者。

    達磨東來不言之意也。

    而世罕能知之。

    知之而罕能言之。

    東坡曰。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曰以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得阿羅漢道。

    亦曰以無所得故而得。

    如來與舍利弗若是同乎。

    曰。

    何獨舍利弗。

    至於百工賤技。

    承蜩.意鈎.履狶.畫墁。

    未有不同者也。

    論道之大小。

    雖至於大菩薩。

    其視如來猶若天淵然。

    及其以無所得故而得。

    則承蜩.意鈎.履狶.畫墁。

    未有不與如來同者也。

    東坡之言吾法。

    如杜牧論兵。

    曰。

    如珠在盤。

    至於圓.轉.橫.斜。

    不可得知。

    所可知者。

    珠不出盤耳。

    如來應迹。

    本以度生。

    有法可傳。

    則即時授與。

    但與授記者。

    明知無法可傳也。

     棗柏曰。

    華嚴第三會。

    於須彌山頂上說十住。

    表入理契智。

    非生滅心所得至故。

    如須彌山在大海中。

    高八萬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攬所及。

    明八萬四千塵勞山。

    住煩惱大海。

    於一切法。

    無思無為。

    即煩惱海枯竭。

    塵勞山便成一切智山。

    煩惱海便成性海。

    若起心思慮。

    有所攀緣。

    則塵勞山愈高。

    煩惱海愈深。

    不可至其智頂。

     傳曰。

    首楞嚴曰。

    汝但棄其生滅。

    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消落。

    故維摩大士現神力。

    即時須彌燈王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

    高廣嚴淨。

    來入維摩诘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

    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

    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

    無所妨礙。

    寶覺禅師曰。

    以師子座之高廣。

    毗耶室之狹小。

    伫思其間。

    即成妨礙。

    嘗問轉運判官夏倚。

    汝言。

    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卧香卓下。

    乃以壓尺擊香卓。

    又擊狗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即住。

    如何得成一體。

    倚不能對。

    寶覺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皆此旨也。

    而學者莫能明。

    如言彈指而五百毒龍屈伏。

    女子之定亦出。

    尤昭着明白者也。

    沩山嘗語仰山曰。

    寂子速道。

    莫入陰界。

    而仰山曰。

    慧寂信位亦不立。

    予恨仰山極力道不盡。

     華嚴.十地品曰。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又曰。

    随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随順諸有斷。

     傳曰。

    譬如有人。

    畏影而逃日中。

    其行愈疾。

    而影愈随。

    休於樹陰。

    則影自滅。

    三尺童子知之。

    而學者畏生死。

    乃不息滅妄心。

    是不類也。

    又如日親君子。

    則小人自疏。

    日親小人。

    則君子自遠。

    市井庸人知之。

    而學者畏流轉之苦。

    甘随順無明。

    是首越而之燕者也。

    夫知心寂滅。

    則不複故起現行。

    不與妄合。

    則自然本智現前。

    此二種。

    第約之心耳。

    非加功也。

     三祖粲禅師既以大法付四祖信禅師。

    乃祝曰。

    慎勿言自我處得法來。

     傳曰。

    易解曰。

    衆人之志。

    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間與。

    凡養生之資。

    其資厚者其氣強。

    其資約者其氣微。

    故氣勝志而為魄。

    賢聖則不然。

    以志一氣。

    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雖祿之天下。

    窮至匹夫。

    無所損益也。

    故志勝氣而為魂。

    衆人之死為鬼。

    而聖賢為神。

    非有二知也。

    志之所在者異也。

    予以其說觀三祖。

    知其為志勝者也。

    嵩禅師曰。

    此蓋祖師以名迹為道之累。

    故雖師承。

    亦欲絕之。

    然則不言自粲公所得法。

    便真非嗣祖者耶。

    是大不然。

    粲公於時念達磨.可祖宏法之艱難。

    皆為邪師憎害。

    痛自慎耳。

    便謂棄絕師承可乎。

     黃蘗運禅師曰。

    凡人臨欲終時。

    但觀五蘊皆空。

    四大無我。

    真心無相。

    不去不來。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

    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

    不為三世所拘系。

    便是出世人也。

    切不得有分毫趨向。

    若見善相諸佛來迎。

    及種種現前。

    亦無心随去。

    若見惡相種種現前。

    亦無怖畏。

    但自忘心。

    同於法界。

    便得自在。

    此是要節。

     傳曰。

    此黃蘗一時為裴相國之言也。

    教其忘心。

    當不必臨欲終時。

    乃作此觀。

    何以知之。

    圓覺曰。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

    不辯真實。

    故其偈曰。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圭峰科以為忘心頓證。

    予以是觀前義。

    知其為方便說也。

    予嘗閱運公遺事。

    始名晞運。

    會昌之厄。

    以白帕蒙首。

    易名神運。

    宣宗登極。

    複教。

    仍名晞運。

    此叢林未知者也。

     入大乘論曰。

    諸法體相。

    世間現見。

    雲何言無耶。

    曰。

    凡愚妄見。

    此非可信。

    生滅之法。

    皆悉是空。

    生滅流轉。

    無暫停時。

    相似相續故。

    妄見有實。

    猶如燈焰。

    念念生滅。

    凡夫愚人。

    謂為一焰。

     傳曰。

    涅盤曰。

    如燈雖念念滅。

    而有光除破暗冥。

    念等諸法。

    亦複如是。

    如衆生食。

    雖念念滅。

    亦能令饑者而得飽滿。

    譬如上藥。

    雖念念滅。

    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

    雖念念滅。

    亦能增長草木。

    蓋一切諸法念念滅絕。

    而今現見者。

    相似相續故。

    首楞嚴曰。

    谛觀法法何狀。

    則知但自燈明。

    法自無暗。

    明暗俱空。

    無作無取。

    明若有作。

    不應容暗。

    暗若可取。

    不應受明。

    今觀夜室之暗。

    何自而來。

    忽有燈焰。

    暗何所往。

    石頭曰。

    當明中有暗者。

    以明無作故。

    當暗中有明者。

    以暗無取故。

     法華經曰。

    世尊於一切衆前。

    現大神力。

    出廣長舌。

    上至梵世。

     傳曰。

    沩山嘗曰。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而學者不能深味此語。

    苟認意度而已。

    譬如衆盲扪象。

    随所得之為是。

    故象偏為尾.為蹄.為腰.為牙。

    而全象隐矣。

    般若經曰。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者。

    真常也。

    非凝然一物。

    卓不變壞之常也。

    而解法華者曰。

    佛音深妙。

    觸處皆聞。

    超越凡聖。

    則其舌廣長。

    高出梵世。

    此殆所謂随語生解。

    謬矣乎。

     五十計較經曰。

    菩薩問佛言。

    罪生複滅。

    何以我了不見。

    佛問諸菩薩。

    汝曹心甯轉生不。

    諸菩薩報言。

    我心轉生。

    設我心不轉生。

    亦不能與佛共語。

    佛問諸菩薩。

    言若心生時。

    甯還自覺心生不。

    諸菩薩言。

    我但識見因緣時。

    不覺初起生時。

    佛言。

    如汝所說。

    尚不能知心初生時。

    何能無罪。

     傳曰。

    諸菩薩疑既曰有罪。

    我獨不見。

    而世尊曰。

    汝不能知心初生。

    則罪有而不見也。

    永明曰。

    故知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

    甯免後念相續成事之過乎。

    吾以是知一切生死煩惱。

    皆因不覺故。

    若智為先導。

    則咎何由生。

    若了心外無法。

    則情想不生。

    不用加功。

    直入不思議地也。

     首楞嚴阿難偈曰。

    消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傳曰。

    予觀法華經。

    諸菩薩摩诃薩。

    從初湧出。

    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

    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

    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

    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夫半日之間曆五十小劫。

    颠倒想所持也。

     唯識論問曰。

    依信說有四種。

    一.現見。

    二.比知。

    三.譬喻。

    四.阿含。

    此諸信中。

    現信最勝。

    若無外境。

    雲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黃等物乎。

    答以偈曰。

    現見如夢中。

    見所見不俱。

    見時不分别。

    雲何言現見。

    諸凡夫人。

    煩惱夢中。

    有所見事。

    皆如夢中。

    如初見色。

    不知色義。

    後時意識分别。

    然方了知。

    以意識分别時。

    眼等識已先滅故。

    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

    以見色時。

    未有意識。

    意識起時。

    即無眼等識。

     傳曰。

    譬如世人同看文字。

    不識字者但見紙墨。

    義理了不關思。

    而識字者但見義理。

    不礙紙墨也。

    不識字者。

    五識現量也。

    而識字者。

    意識之境也。

    天台宗以五識名退殘。

    謂是故也。

    故曰。

    見所見不俱。

    夫紙墨文字。

    所以傳義理。

    義理得。

    則紙墨文字複安用哉。

     曹山正命食。

     傳曰。

    瑜伽師地論曰死有三種。

    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

    當知亦是時非時死。

    或由善心。

    或不善心。

    或無記心。

    雲何壽盡死。

    猶如有一随感壽量滿盡故死。

    此名時死。

    雲何福盡故死。

    猶如有一資具缺故死。

    雲何不避不平等故死。

    如世尊說九因九緣。

    未盡壽量而死。

    何等為九。

    謂食無度量.食時不宜.不消複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此名非時死。

    予以是觀之。

    乃知食而食。

    即不枉死。

    故名正命食。

    黃蘗曰。

    今時才出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