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注釋

關燈
四禅天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久視〕耳目功能不衰退。

     多生恐怖 【查定宏問:“持咒時,多生恐怖,求示方便。

    ”菩薩曰:“誰來怖汝?誰是受怖者?由汝夙生習氣不淨,故從微想中忽現此相耳。

    汝但精誠誦持,自當除滅,得如意意順,善能護伏煩惱,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查定宏問道:“持咒時,多生恐怖,求菩薩開示辦法。

    ”菩薩說道:“誰來恐怖你?誰是受恐怖者?由于你前生習氣不淨,故從微想(細微念頭)中忽現此恐怖相罷了。

    你隻要精誠誦持,習氣自會除滅,得如意意順,善能降伏煩惱,而證入玄微,哪裡還有什麼恐怖呢?” 孝首萬德 【陳定育為母疾緻禱,問:“作何功德,可獲全愈?”菩薩示偈曰:“孝首萬德,孝貫三才(天﹑地﹑人),大哉孝行,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準則)之師。

    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當安适,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念母減食,汝衣輕軟,念母膿血。

    污其衣襟,露其胸脅(胸膛至腋下),如是思維,夙夜靡處。

    歸命大聖,精誠不二,力行衆善,仰答四恩。

    願母福益,願母壽增,願母病愈,願母體康。

    覺明菩薩,為汝依怙(yīhù,依靠),苟如其言,無願不果。

    ”】 陳定育為母親生病祈禱,問道:“作何功德,可使母親痊愈?”菩薩以偈開示道:“孝首萬德(孝為萬德之首),孝貫三才(天﹑地﹑人),大哉孝行,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準則)之師。

    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當安适,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念母減食,汝衣輕軟,念母膿血。

    污其衣襟,露其胸脅(胸膛至腋下),如是思維,夙夜靡處。

    歸命大聖,精誠不二,力行衆善,仰答四恩。

    願母福益,願母壽增,願母病愈,願母體康。

    覺明菩薩,為汝依怙(yīhù,依靠),苟如其言,無願不果。

    ” 上面這首偈是說:孝為萬德之首,孝能感通天、地、人。

    孝行至大至廣,是一切倫常的老師。

    你以美好的孝心,求母親病愈。

    在你安逸舒适的時候,要想到母親生你時的痛楚;在你吃美味的時候,要想到當年母親為撫養你在節衣縮食;在你穿好衣服的時候,要想到母親生你的時候,膿血污染了她的衣服,胸腋也無所遮掩。

    如此念想,晝夜難安。

    隻有歸命于佛,精誠不二,努力地做一切善事,以報答父母、衆生、國家、三寶(佛、法、僧)之恩。

    并願母親增福增壽,疾病痊愈,身體健康。

    覺明妙行菩薩是你的依靠,若是按照菩薩的話去做,一切所願,都能成就。

     舍咒念佛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請問。

    菩薩曰:“汝欲舍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

    但汝未知法要,隻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

    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裡,必擇良馬,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請問菩薩。

    菩薩說道:“你想要舍去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這是最好不過。

    但是你未知念佛法要,隻可以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為念佛之人。

    為什麼呢?欲航大海,必須要有大舟,欲馳千裡,必須擇用良馬,因此念佛人先須具有大手段,割絕牽纏,打破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此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你應當善解此義。

    ” 〔塵網〕人在世間受到種種束縛,如魚在網,故稱塵網。

     勤辦道業 【有年少僧四人進谒。

    菩薩曰:“諸年少,衆生無始時來,因于恩愛,故成眷屬。

    而眷屬中父母于子,又為恩之至重,愛之至切,難割難舍。

    今爾等出家離俗,得為比丘,當知父母于爾,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不是言語所能夠表達的)。

    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兩字。

    若複放逸懈怠,以緻終身廢墜(以緻于終身荒廢道業,退步堕落),是不孝中之不孝,為天地間極重罪人矣。

    當因吾語,猛生痛念。

    ”】 有四位年輕僧人來拜見菩薩。

    菩薩說道:“諸位年輕人,衆生無始時來,由于恩愛,故成眷屬。

    而眷屬中父母于子女,又為恩之至重,愛之至切,難割難舍。

    現今你們出家離俗,得為比丘,當知父母于你們,又有恩上之恩,這不是言語所能夠表達的。

    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報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送你們出家的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二字。

    若是再放逸懈怠,以以緻于終身荒廢道業,退步堕落,這就是不孝中之不孝,為天地間罪業極重的人。

    你們聽了我這番話,應當猛生痛念。

    ” 父母生育 【菩薩又示衆曰:“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

    現前爾等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不曾與得一錢,也還是父母生卻你身,故有今日。

    萬事身為大,身為本,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所以佛言:‘于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尚獲罪無量。

    ’況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則是視父母如路人矣。

    隻可歡然順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

    決不得争個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

    ”】 菩薩又對衆人開示道:“諸善男子,人之一身,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育。

    現前你們的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不曾給與一文錢,也還是父母生了你身,才有今日。

    萬事身為大,身為本,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所以佛言:‘于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尚且獲罪無量。

    ’何況現在還有甚于此者的呢?若說是父母讓人受不了,不得不争辯,則是視父母如路人。

    你們隻可以歡然順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

    決不得争個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

    ” 憶佛念佛 【菩薩曰:“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是衆生心,十方衆生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内。

    然亦非諸佛之入于爾心,亦非汝心出于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 菩薩說道:“諸弟子應當知道,十方諸佛是衆生心,十方衆生是諸佛心,因此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你心内。

    然而也不是諸佛之入于你心,也不是你心出于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 盡形修習 【菩薩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衆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發。

    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

    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 菩薩開示道:“心于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于行處有,是衆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發。

    若是你們能夠綿密加勤用工,使此心無一點空隙,方得有幾分相應。

    不要稍做半年十月工夫,便說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這正是障道處,切宜慎之! 銅山鐵壁 【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

    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塗(同“途”)之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

    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

    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

    應盡形修習,造極(到達最高點)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 又、工夫雖然進步,倘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是沒有打成一片。

    千萬不要見到些成效,便即歇手,這是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

    這又是學道人之大病,不可不知。

    要知道佛法如大海,愈入愈深,絕不是小小知見之所能窮盡。

    應當盡形壽修習,登峰造極為原則,千萬不要作容易想。

    ” 用心不力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緻。

    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複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 菩薩說道:“念佛三昧,是你心的大勢力之所成,而不是由其它什麼。

    現今你們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仍然間插,都是用心不得力處。

    ” 一心不亂 【顧定成求教。

    菩薩曰:“汝來此庵,欲依淨業,可知道雲何得生極樂?”答曰:“念佛往生。

    ”菩薩曰:“汝知雲何念佛,即得往生?”曰:“執持名号,一心不亂。

    ”菩薩曰:“如何是一心不亂?”定成不能對。

    菩薩曰:“吾知汝第(但)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

    汝谛聽我語。

    】 顧定成求教。

    菩薩說:“你來此庵,欲依從淨業,可知道為何得生極樂世界?”顧定成回答說:“念佛往生。

    ”菩薩說:“你知道怎樣念佛,即得往生?”顧定成回答說:“執持名号,一心不亂。

    ”菩薩問:“如何是一心不亂?”顧定成不能對答。

    菩薩說:“我知道你就會說‘執持名号,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卻未必能夠如法念地到一心不亂。

    你凝心谛聽我的話。

     【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

    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内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

    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

    必得(一定要)一心,方得(才可以)名為執持名号,方得名為一心不亂。

    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 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而此想虛妄不實,故流轉生死。

    現在應當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内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

    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法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

    一定要一心,才可以名為執持名号,才可以名為一心不亂。

    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可參閱《一心不亂》一文) 【定成再拜曰:“濁世凡夫,心智淺劣,未能深達至理,更求詳示。

    ”菩薩曰:“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恻,稱于阿彌陀佛。

    必使聲緣于心,心緣于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

    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汝今當具深信,慎毋學彼庸流,聞而不受,更莫學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雖受而無誠心奉行也。

    ”】 顧定成再拜,說道:“濁世凡夫,心智淺劣,未能深達至理,更求菩薩詳細開示。

    ”菩薩說:“你現在應當發大願,願生極樂世界,然後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

    必須使聲緣于心,心緣于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

    若是更欲上進,應當廣參善知識,廣泛請教高明,自悟‘即心是佛’之妙谛。

    你現在應當具有深信,千萬别學那些庸流之輩,聞而不受,更不要學那些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雖受而無誠心奉行也。

    ” 〔即心即佛〕自心原來就是佛。

    (詳見《六祖壇經精解》) 勤勤念佛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淨。

    ”菩薩曰:“汝謂不淨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則獲罪無量,莫計淨與不淨,隻管念去可也。

    ”】 菩薩對查母說道:“你為何不勤勤念佛?”查母回答說:“因為新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淨。

    ”菩薩說:“你以為不淨念佛,恐怕會有罪,卻不知道不念佛則獲罪無量。

    你不要去計較淨與不淨,隻管念去可也。

    ” 守此四法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欲戒嗔,是保身法。

    收斂安靜,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法。

    行善念佛,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 陳永壽問自己的結局,菩薩以偈開示道:“節欲戒嗔,是保身之法。

    收斂安靜,是持家之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之法。

    行善念佛,是出世之法。

    守此四法,結局自會通達。

    ” 正邪終身 【顧善記問終身及行善之方。

    菩薩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個正終身。

    你若存邪心,行邪事,還你個邪終身。

    至于善之一字,随時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

    又兼戒殺放生,随力舍貧施苦,持念阿彌陀佛,回向極樂,日日不間。

    如是三年不改,方許你‘好心行善’四字。

    ”】 顧善記問自己這一生将如何以及行善之方。

    菩薩說道:“你若是存正心,行正事,則得個正的一生。

    你若是存邪心,行邪事,則得個邪的一生。

    至于善之一字,随時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

    同時又要戒殺放生,随力濟貧拔苦,持念阿彌陀佛,回向極樂世界,日日不間斷。

    如此堅持三年不變,方許你‘好心行善’四字。

    ” 修淨之法 【菩薩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

    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

    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

    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蓋汝生時撇得幹淨,抛得幹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死期)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态,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無沾滞,正為此一大關目(大事件,指大限到來)也。

    】 菩薩對無朽開示道:“大體來說,修淨業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都要面向西方,則機感容易成,根境容易熟。

    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的物件。

    庭中也要掃除幹淨,使經行沒有障礙。

    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體,不知有世界,并且不知道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此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由于你在生時抛棄得幹淨,念頭上不存一點牽挂,則大限到來時,灑灑落落,不會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态,這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你一意修行,别無沾滞,正為此大事件也。

     【“至于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

    專則不别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

    此為一時之課。

    若初起或身心未甯,日止四時。

    稍甯,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

    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

    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

    此為每日常課。

    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谛念而已。

    】 “至于修淨業之法,不出專勤二字。

    專則不别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你現在每日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因為此文言簡而意備也。

    此為一時之課。

    若開始時或是身心未甯時,每日隻做四時。

    稍安甯後,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

    折合誦經十二卷,念佛号一萬二千聲。

    而且在回向時禮佛的一百拜,也可以分作四時。

    這是每日的常課,至于課外念佛,不必計數,或默念或出聲念,隻是攝心谛念而已。

     〔一心歸命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佛及聖衆,手執金台,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渡衆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 【“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

    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

    若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衆向導,報佛深恩。

    汝若于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負三昧和尚為汝剃度,授汝大戒。

    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又、持名之法,必須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

    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寶蓮華,登不退地。

    若是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衆之向導,報佛深恩。

    你若是對我所說,都一一遵依,才不辜負覺明妙行菩薩向你開示正道,令你出家;才不辜負三昧和尚為你剃度,授你大戒。

    這可不是小小因緣,你不要自生輕視怠慢之心,慎之!慎之!” 兼程而進 【菩薩示常攝曰:“汝向(你一向)持大悲神咒,祈觀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

    但不得一向延緩,使志事不立。

    要須并日而作,兼程而進。

    自今當刻定期限,約準數時,杜絕人事,安止一室。

    每咒百卷作一時,兼禮四明所立忏法(四明法智大師《大悲忏儀》)一卷,忏諸業障,助發勝功,為一時。

    晝夜分為六時,以五時持咒,一時禮忏,餘時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議慧。

    】 菩薩對常攝開示道:“你一向持大悲神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被,速得入道,這是非常好的。

    但不得老是延緩拖沓,使抱負不能實現。

    必須要并日而作,兼程而進。

    從今日起,當刻定期限,訂下數量和時間,杜絕人事,安止一室。

    每持咒一百卷,作一時;禮四明法智大師所立《大悲忏儀》一卷,以忏諸業障,助發勝功,作一時。

    晝夜分為六時,以五時持咒,一時禮忏,其餘時間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議慧。

     【何言乎不思議慧?了知心外無法,法法無名,直下纖塵不立,一念圓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議議,故名不思議慧。

    依此妙慧,則心攝于微,攝無攝相,所謂攝無所攝,而不礙于攝,名善攝心也。

    由心攝故,無事不辦。

    總而言之,無時無在而不心心流入,為持咒攝心之本。

    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現,或得三昧開發,契本妙心。

    庶無虛縻(mí)歲月,可以刻期進道。

    不然,今日明朝,來年後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後,仍自目前行止,斷不能移易寸步也。

    慎之!勉之!”】 為什麼說是不思議慧呢?了知心外無法,法法無名,直下纖塵不立,一念圓融,不可思維來思,不可以議論來議,故名不思議慧。

    依此妙慧,則心攝于微,攝無攝相,所謂攝無所攝,而不礙于攝,名善攝心也。

    由心攝故,無事不辦。

    總而言之,無時無在而不心心流入,為持咒攝心之本。

    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現,或得三昧開發,契本妙心。

    千萬不要虛度歲月,而要刻期進道。

    不然,今日明朝,來年後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管你百年後,仍是目前這個樣子,絕不會有所改變。

    慎之!勉之!” 〔并日而作,兼程而進〕兩天的活一天幹完,一天走兩天的路程。

     【菩薩又示常攝曰:“隻‘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

    在今日決不是牽郎拽弟、打哄過日之時矣。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 菩薩又開示常攝道:“隻‘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誤了你一生大事。

    現在決不是牽郎拽弟、嘻哈打笑過日子的時候了。

    自己道業未成,無常很快到來,你要立即斂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 〔斂迹韬光〕意思是:悄無聲息,隐匿才華。

    斂迹,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迹;韬光,把才華隐藏起來。

     奉教出家 【達本奉教出家。

    菩薩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學餘事。

    但誦彌陀經,日課佛名一萬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極樂,此事一了百當之法。

    莫學世俗愚流,高談闊論,說性說心,見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裡一個不識字的漢子,十字街頭一個念三官經的乞兒。

    枉使擲卻光陰,誤卻大事。

    因汝平日喜說禅而不達要妙,又未必能深信淨土,老實念佛,故發此論。

    ”】 達本奉教出家。

    菩薩對他開示道:“你年老出家,不可廣泛去學其他的事。

    就隻誦佛說阿彌陀經,日課佛名一萬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極樂,這是一了百當(把一件主要的事情辦好了,便一切都妥當了)的妙法。

    不要去學世俗愚流,高談闊論,說性說心,見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待到考察他的所作所為,還不及三家村裡一個不識字的漢子,十字街頭一個念三官經的乞兒。

    枉使擲卻光陰,誤卻大事。

    因你平日喜說禅而不達要妙,又未必能深信淨土,老實念佛,所以對你講這些話。

    ” 〔三家村〕指偏僻的小鄉村。

    〔三官經〕即《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

     依我行去 【菩薩又示無朽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隻依着我行去。

    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千回向。

    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衆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是名回向。

    】 菩薩又開示無朽道:“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加,不要減少,隻依着我的話足踏實地做去。

    但誦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念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沉念去,持至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

    回向時,不是隻誦舊文一過便了,必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衆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這才叫回向。

     【“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谛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

    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

    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

    若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

    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

    慎之!慎之!】 “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谛觀,更無二念,這就叫修行三昧。

    要小心,不要忘形死心,否則又落外魔知見。

    如此坐一時,便起身經行,然後持誦,這樣有個次序。

    若是匆匆忙忙,一氣趕去,以為這就可以完成一日課誦,便有馬虎了結之念,而非真正修行矣。

    大多學道人不遵守善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

    慎之!慎之! 【“又、諸經中所談淨土依正莊嚴,須講誦明白,倘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淨土現前,便可覺了,不為異境所惑。

    ”】 “又、諸經中所談淨土之依正莊嚴,必須講誦明白,倘若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淨土現前,便可覺了,不為異境所惑。

    ” 不涉别想 【菩薩示陳大心曰:“爾道念增矣,世念亦不減。

    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為(才是)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

    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滌幹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爾須要明白。

    ”】 菩薩開示陳大心道:“你道念增加了,而世念也不減少。

    凡是世間的一切人相、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是要在身上行出來,才是牽連塵網;隻要心上略帶一點兒,即屬障道因緣,你必須要明白。

    你隻身禮阿彌陀佛,口誦阿彌陀佛,心念阿彌陀佛,而不牽涉分毫别的念想,便能夠洗滌幹淨,打破塵網,往生極樂國,你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 或問終身 【或問終身。

    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法,為因菩薩曆劫修行,不曾學得這事。

    然汝亦太愚癡,終身便不過如此,問他何益?汝何不問頭兒白了,面兒皺了,身子軟了,無常将次到了,閻羅大王面前,如何抵對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帶鎖去?這事汝何不問問?”】 有人問終身。

    菩薩說道:“你問終身嗎?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法,因為菩薩曆劫修行,不曾學得這等算命之事。

    然而你也太愚癡了,終身便不過如此,問他何益?你為什麼不問頭發白了,面皮皺了,身子軟了,無常就要到了,閻羅大王面前,如何抵對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帶鎖去?這事你為何不問問?” 〔問終身、問結局〕問終身、問結局的真正答案是:雖然窮一點,病一點,挫折多一點,壽命短一點,隻要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終身就是好終身,結局就是美滿的結局。

    反之,雖然富一些,健康一些,順利一些,壽命長一些,而命終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終身就是壞終身,這個結局就是悲慘的結局。

    所以,與其關心貧或富、生病或健康、逆或順、夭或壽,倒不如去關心怎樣念好佛。

    而且,貧或富、生病或健康、逆或順、夭或壽常常由不得自己,而是否念好佛,操之在我。

    所以念好佛,這是一了百了之妙法,其它用不着太去關心。

     結期禮忏 【僧法緣将結期禮彌陀忏,先來求示。

    菩薩曰:“彌陀忏是近代慈雲忏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也具備事一心和理一心)。

    事一心,專于一事;若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生,湛若虛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難到。

    外則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則依理修觀,馴緻一心。

    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為自己,為施主,亦莫管長久不長久,隻要掃除習氣,打蕩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

    】 僧人法緣将結期禮彌陀忏,先來求示。

    菩薩說道:“彌陀忏是近代慈雲忏主所集,也具備事一心和理一心。

    事一心,專于一事;若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生,湛若虛空,名理一心,此一心不亂難到。

    外則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則依理修觀,馴緻一心。

    既得一心不亂,何患不能入道?你在這一期中,不要去管為自己,為施主,也不要去管長久不長久,隻要掃除習氣,打蕩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

     【又、汝在彼,雖然次第,但不是個修行地面。

    若真正要修行,将萬緣放下,一缽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為正修行法。

    若區區三載(三年)忏期,又夾雜世故,而欲成淨業,出生死,譬如吸風吞霧而求飽足,世上必無之事。

    汝莫作此大愚癡想,以至凍餒而死也。

    ”】 又、你在那裡禮彌陀忏,雖然有次第,但不是個修行的處所。

    若真正要修行,将萬緣放下,一缽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為正修行法。

    若區區三年忏期,又夾雜世故,而欲成就淨業,離出生死,猶如吸風吞霧而求飽足,這是世上必無之事。

    你莫要作此大愚癡想,以至凍餒而死也(譬喻不得實際成效而枉過一生)。

    ” 〔一缽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詩雲:“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為了生死事(為了了卻生死大事),乞度過春秋(乞食度化,春去秋來,年複一年)。

    ”〔乞食〕僧人以托缽行乞為生,行止沒有定止、也沒有貧富的分别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