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注釋

關燈
菩薩對查定敏開示道:“你年齡不到二十,便已知向道,可見這是有夙因的。

    現在為你命名曰敏,“敏”這個字,有聰、勤、妙、捷四義。

    聰用來除你的暗昧,勤用來鞭策你的懈怠,妙用來開啟你的智慧,捷用來防止的荒廢。

    你應當顧名而思義,不要以為菩薩白白給你一個名字。

    再示你一偈: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 〔未及弱冠〕年齡不到二十。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為還沒達到壯年,稱做弱冠。

    〔孝弟〕亦作“孝悌(tì)”: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惟修淨土 【是日,陳大心後至,菩薩問曰:“汝雲何修持?”答雲:“惟修淨土。

    ”菩薩曰:“舍此别無勝門矣。

    囑汝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 這天,陳大心後來才到,菩薩問他:“你如何修持?”陳大心回答道:“專修淨土。

    ”菩薩道:“舍此别無更好的法門了。

    囑咐你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 菩薩成道 【菩薩曰:“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人道和天道了脫生死之捷徑)。

    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

    我昔于晉明帝時,受貧子身。

    為貧苦故,乃發大願雲:‘我以(由于)夙業(前世的罪業),受此苦報。

    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

    ’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

    我于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

    】 菩薩開示道:“我所開示的淨土法門,真是諸佛之心宗,人道和天道了脫生死之捷徑。

    現在你們雖然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是發願不真切,就像入大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

    我在往昔于晉明帝(299-325年)的時候,受生為窮苦人。

    因為窮苦的緣故,于是發大願:‘我由于前世的罪業,受此苦報。

    若是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縱令喪命,也絕不後退,絕不休息。

    ’發誓後,我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

    我于佛前親蒙授記,後來到七十五歲時坐化,直接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菩薩成道于晉明帝時,此後再來,皆是示現。

    ) 【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随方顯化。

    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隐或顯,或順或逆,皆随順說法,導諸群品。

    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長壽樂,不思進修,我現仙身,救其迷墜,如唐僖宗朝一事也。

    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

    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

    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如我昔年無異。

    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 後來因為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随方顯化。

    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夫、乞丐,或隐或顯,或順或逆,皆随順說法,導化各種根性的衆生。

    又因為修仙道的人大多未悟真常,而沉溺于長壽之樂,不思進修,所以我現仙身,救他們出迷途,如唐僖宗朝一事也(前面說道菩薩“于唐僖宗朝,為清河獻王長子,亦棄位出家”)。

    現今又為你們分明邪與正,闡揚淨土法門。

    你們應當一意一心,堅定地修此法門,必不相誤。

    若是心志一堅定,便不待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而見阿彌陀佛,現前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如我昔年一樣。

    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 得離塵欲 【或問(有人問):“學人雲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菩薩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當善解其義。

    有人于此,無故而奪汝一錢,動嗔恨否?”答:“以一錢雖微,見奪則嗔。

    ”“又、無故而與汝一錢,生喜悅否?”曰:“一錢雖微,見與則喜。

    ”有答:“以一錢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嗔者。

    ”】 有人問道:“學人怎樣能夠遠離塵欲,而無障礙?”菩薩說道:“我将由小推到大,由外推至内,你們一定要善解其義。

    有人在這裡,無故而奪你一文錢,你嗔恨嗎?”答:“一文錢雖然微小,無故被奪去,當然嗔恨。

    ”菩薩問:“那麼,無故而給你一文錢,你喜歡嗎?”答:“一文錢雖然微小,無故被給與,當然歡喜。

    ”有人答道:“一文錢甚為微小,被給與有什麼歡喜?被奪去也沒什麼可嗔。

    ” 【菩薩曰:“汝能如是,心之清淨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濁垢耶?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

    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頃刻歸一。

    良由汝等于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

    身纏心縛深入塵網,哪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薩說道:“你要是能夠這樣,心早就清淨了,何至于今日還沉淪在濁垢中呢?你們應當知道,學人洗滌自心不細緻,見有見無,處處都是染著,念念都是貪嗔,所以業識紛馳,沒有暫停的時候。

    即便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片刻歸一。

    這都是由于你們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因此塵欲也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開你們的心。

    身纏心縛而深入塵網,哪裡能夠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呢? 【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舍觀,作非我有觀。

    奪不起嗔,與不起悅。

    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

    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自欺)窒礙(zhìài,障礙)。

    ”】 因此知道,要斷貪嗔和染著,應當先從一文錢之給與奪去作棄舍觀,作非我有觀。

    奪不起嗔,與不起悅。

    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之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都像這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氣和煩惱消亡,障緣永滅,漸次清淨,成就道品。

    你們應當依此修行,不要再自欺自障。

    ” 〔心、意、意識〕心為集起之義,即第八識(阿賴耶識);意為思量之義,即第七識(末那識);意識為了别之義,即第六識。

    〔漏〕煩惱的别名,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

    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

    而且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

     設供稱壽 【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農曆十月)二日,為菩薩誕生之辰,衆設供稱壽。

    菩薩曰:“汝等以何物壽我(你們用什麼來給我祝壽)?”皆曰:“心以為供。

    ”菩薩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誠,本是無物。

    ”菩薩曰:“既言無物,誰知至誠?能知誠者,定有處所,可得舉示,雲何無物?”答曰:“實無所得。

    ”菩薩曰:“汝言無得,為是暫無,為決定無?”衆拟議未對。

    】 十月二日,是菩薩之誕辰,衆人設供祝壽。

    菩薩說:“你們用什麼來給我祝壽?”都回答說:“以心為供。

    ”菩薩說:“心是什麼東西,可以拿來作供?”衆人回答道:“唯一至誠,本是無物。

    ”菩薩說:“既言無物,誰知道是至誠?能夠知道是至誠的,一定有處所,可以談論說明,為什麼說‘無物’?”衆人答道:“實無所得。

    ”菩薩說:“你們說無得,這是暫無,還是決定無?”衆人商議,沒有回答。

     〔心以為供〕即以心為供,詞序倒裝是用來加強語氣。

     【菩薩曰:“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一涉纖疑,毫厘千裡。

    當知汝等,言誠言妄,說有道無,皆是起滅計較、推詳蔔度之心。

    以是祝我,均無所益。

    聽我妙偈:至真無二心,至真無量心。

    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

    除妄心不實,依真心強名。

    真妄兩不立,南無釋迦尊。

    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

    ”】 菩薩說道:“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若有絲毫疑慮,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應當知道,你們言誠言妄,說有道無,都是生滅計較、推詳蔔度之心。

    以這樣的心來給我祝壽,你我都沒有益處。

    聽我妙偈:至真無二心,至真無量心。

    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

    除妄心不實,依真心強名。

    真妄兩不立,南無釋迦尊。

    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

    ” 修行路徑 【時,諸弟子鹹(全體)再拜,願更聞法要。

    菩薩曰:“善哉!善哉!汝等願更聞法要,當誠解我語,善答我問。

    諸弟子,譬如有人謂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貴無比。

    ’是人聞言有志往否?”鹹曰:“願往。

    ”菩薩曰:“汝不識路徑,當雲何?”鹹曰:“有人指示,從之而行。

    ”菩薩曰:“不可。

    倘是人指以向南向東,若不明辨,竟從其言,則燕都遠之又遠矣。

    ”衆曰:“然則如何?”菩薩曰:“畢竟得一走過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須向北而往,便可直達帝所。

    ’諸弟子,此人所指,有錯謬否?”鹹稽首曰:“無謬。

    ”】 這時,諸弟子全體再拜,希望進一步聽聞法要。

    菩薩說道:“善哉!善哉!希望進一步聽聞法要,就應當真誠地理解我的話,好好地回答我的問題。

    諸弟子,譬如有人對一人說:‘燕京(現在的北京,因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國都而得名)是帝王的都城,富貴無比。

    ’此人聽後是否願意去到那裡?”全體答道:“願去。

    ”菩薩說:“但不識路徑,怎麼辦?”全體答道:“有人會指路,依之而行。

    ”菩薩說:“不可以。

    倘若這人指以向南向東而行,若不明辨,就按照他的話走,則愈走離燕京就愈來愈遠了。

    ”衆人說:“那該怎麼辦呢?”菩薩說:“必須要找一個去過燕京的人來教導這個人,說道:‘你必須向北走,便可直達燕京。

    ’諸弟子,此人所指,有無錯誤?”全體跪拜說:“沒錯。

    ” 【菩薩曰:“又譬如有人,欲登萬仞之巅,九層之頂,當如何教之?”鹹曰:“從卑至高。

    ”菩薩曰:“然。

    古雲:‘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須是從第一級至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方為正說。

    若雲一步便跨到最高處,為浪語(随意瞎說)矣。

    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願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雲何上答?”鹹曰:“必願為宰相。

    ”菩薩曰:“然。

    又譬如有人,在于岐路,不知所從,有憫之者,指曰:‘是邊極艱險,極曲折,不得便出頭(走不出去)。

    是邊極正大,極平坦,走去便得出頭。

    ’其人受指,于此兩邊當走何路?”鹹曰:“走正大,走平坦。

    ”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酬我所問,俱合正理。

    然爾等能明解我所喻否?”鹹再拜曰:“唯垂開示。

    ”】 菩薩說:“又譬如有人,欲登萬仞之山巅,九層之塔頂,應當怎樣教他?”全體答道::“從低到高。

    ”菩薩說:“是這樣。

    古人雲:‘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必須是從第一級至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這才是正說。

    若說是一步便跨到最高處,那是随意瞎說。

    又譬如有人,皇帝将讓他做官,下诏書問他:‘你願為宰相呢?還是為小吏?’此人會怎樣回答?”全體答道:“一定是願為宰相。

    ”菩薩說:“是這樣。

    又譬如有人,在岔路口,不知走哪條路,有憐憫他的人,指示他:‘這邊的路極艱險,極曲折,走不出去。

    這邊的路極正大,極平坦,可以走出去。

    ’此人接受他的指示,應當走那條路?”全體答道:“走正大、平坦的路。

    ”菩薩說:“善哉!善哉!你們回答我的問題,都符合正理。

    然而你們能明白我的譬喻嗎?”全體再拜說:“唯願菩薩開示。

    ” 【菩薩曰:“善聽。

    爾等向來雖有求道之心,而不識修行之要,趨向無據,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徑者是。

    若遇邪師,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東向南者是。

    則其人雖終日行,而茫無歸宿,何由觐(jìn朝見君主或朝拜聖地)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彌陀淨土,帝都也。

    信願行三,勤加精進,終至往生,是從第一級至最上一級也。

    期登上品,是願為宰相,不願為小吏也。

    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

    我即走過燕都之人也。

    若爾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趨邊地也。

    棄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賤也。

    背正大而求艱僻也。

    萬仞之山巅,九層之塔頂,非爾所及矣,可勝悲痛哉!”】 菩薩說道:“你們現在凝心谛聽。

    你們向來雖然有求道之心,但不識修行之要徑,應該怎麼樣修,沒有正确的依據,這就如同有人欲去燕京,而不知道路徑。

    若遇邪師,教以邪法,就如同燕京在北,反而指示往東或者向南而行。

    這樣一來,此人雖然終日勤苦地修行,卻茫無歸宿,怎麼可能觐(jìn朝見君主或朝拜聖地)見至尊呢?怎麼可能成就大道呢?現今我所開示彌陀淨土,是帝王之都也。

    信願行全都具足,勤加精進,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從第一級至最上一級也。

    期登上品,是願為宰相,不願為小吏也。

    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

    我便是去過燕京之人也。

    若是你們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趨邊地也。

    棄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賤也。

    背正大而求艱僻也。

    那麼,萬仞之山巅,九層之塔頂,就不是你們所能到達的了,真是可悲可痛啊!” 積田修行 【衆欲積田為修行計。

    菩薩曰:“汝等欲矢志同學(你們誓欲一同修學),久聚不散,謝絕世故,于衣食所從,不複為求人計,故發此議。

    以我觀之,念頭雖好,然畢竟是貪戀塵勞,非清淨法。

    何以故?街頭一飯,冢(zhǒng墳墓)間一宿,先佛道範。

    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則汝諸人終無修行之日矣。

    】 衆人想要置辦田産,作為修行之衣食給養。

    菩薩說:“你們誓欲一同修學,久聚不散,謝絕世故,于衣食之來源,不再求人,故有此商議。

    依我看來,念頭雖好,然而畢竟是貪戀塵勞,非清淨法。

    為什麼呢?街頭一飯,墳間一宿,這是先佛修道的榜樣。

    如果必須憑借田産為生活來源而修行,倘若田産置辦不成,那麼你們衆人就沒有修行的那一天了。

     【又、若言自無其赀(同“資”),将出自募化,更為不可。

    佛一代教,無此二字(無此‘募化’二字)。

    蓋自末世不識禮義、不懼因果、不知廉恥之徒所為。

    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斷斷不作是想。

    然更有一言,汝諸人但執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

    若身心散逸,事無常恒,是雖聚而實散。

    苟明此意,止應随分随時,莫去閑思預計。

    ”】 而且,若是自己沒有這筆錢,就要出去募化,這更是不可以的。

    佛的一代時教,無此‘募化’二字。

    這都是末世不識禮義、不懼因果、不知廉恥之徒所為。

    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斷斷不會有這種想法。

    然而更有話要叮咛你們,你們衆人隻要執持正念,各各努力,便是不聚而聚。

    若是身心散逸,不能夠持之以恒,便是雖聚而實散。

    若是明白這個道理,就隻應随分随時,不要去閑思預計。

    ” 〔一代教〕即一代時教,這是釋迦牟尼佛自成道至滅度之一生中所說之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等。

     即塵而覺 【菩薩又告衆曰:“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幹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将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 菩薩又對衆人說道:“你們顧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幹淨嗎?我有一法,你們隻要發個遠離娑婆求生極樂之願,将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來換掉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夠在塵勞而行覺路了。

    ” 念佛一心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随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

    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時,達本于座下,忽戄(jué)然念數聲。

    菩薩曰:“如是。

    如是。

    ”】 有人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說道:“你隻要息想止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于心念,心念随于聲,這樣念久了,自然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能所雙亡),證入念佛三昧。

    然而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容易成熟。

    若是勉強地使之歸一,終究不能一也。

    ”這時,達本于座下,忽然警醒地念佛數聲。

    菩薩說:“是這樣,是這樣。

    ” 造像供養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請示法相。

    菩薩曰:“諸弟子欲造相供養,積誠已久,合當顯示,但汝塵勞中(但是你們在塵勞中),我妙明内(而我在妙明内),即今顯現,汝等不能見也。

    又、我随機感化,身相不一,今但從本起修(現在就依從我本初起修的相貌),可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形體豐滿魁梧),着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

    要須(一定要)莊嚴相好,不得潦草。

    ”諸人聞已,皆拱立(肅立,恭敬地站着)思維如是法相。

    菩薩乃言:“諸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汝諸人摸索不着處,時時出現。

    即今明白,更不須設像供養,願見于他日也。

    ”】 諸弟子準備造像供養菩薩,請示法相。

    菩薩說:“諸弟子欲造像供養,已經虔誠地籌劃了很久,本當顯示,但是你們在塵勞中,而我在妙明内,即便顯現,你們也不能看見。

    而且,我随機感化,身相不一,現在你們就依從我本初起修的相貌,可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滿魁梧,披袈裟坐在蓮花上,左手放在膝上,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

    一定要莊嚴相好,不得潦草。

    ”諸人聽畢,都肅立思維如是法相。

    于是菩薩說道:“諸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菩薩,不即不離,在你們衆人摸索不着處,時時出現。

    如今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再須要設像供養,願他日在極樂國相見。

    ” 〔面如滿月〕臉盤圓圓的、白白的,象滿月一樣。

    形容相貌白淨豐滿而有神采。

    〔跏趺(jiāfū)坐〕兩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稱“全跏坐”。

    或單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單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

     棄家為僧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為僧。

    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

    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斷無益之事,絕無益之友,皈心大覺,願出迷途。

    挹(yì舀)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驅諸障緣。

    汝向畏祈壽保身,當注力于此,勿多言也。

    ”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但諸字句有不同者,當從何本,得無差謬?”菩薩曰:“‘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并無差謬。

    ”】 查定宏因為喪子,欲棄家為僧。

    菩薩曰:“你不要妄想這事,這事你做不得。

    你隻要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端正自己的舉止行為以治理原來歪邪的舉止行為),斷除無益之事,絕離無益之友,皈心于佛,願出迷途。

    以佛法來滋潤枯焦的心田,精誠地求佛加被,驅諸障緣。

    你向來敬服祈壽保身,而祈壽保身當注力于此,不要再多說了。

    ”查定宏于是問道:“奉教持受《金剛經》,但各種版本字句有不同者,應當依從哪種版本,而無差謬?”菩薩說道:“‘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七個字,并無差謬。

    ” 〔大覺〕偉大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這裡指佛。

     有疾求示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

    菩薩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

    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

    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

    】 沈天宇患病,設供求菩薩開示。

    菩薩說道:“你現在生病,尚未即死,當息掉各種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

    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

    不僅治愈你今生疾病,就是生死這一病根,也從此拔出了。

     【汝今設供求示,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口訣傳汝,可愈汝疾。

    豈知,菩薩無是等虛僞之法,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

    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

    付汝一偈:病從己作,還由己除,攝心清淨,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

    ”】 你現在設供求我開示,不過是希望我有甚麼好藥方給你,有甚麼妙口訣傳你,可治愈你的疾病。

    你哪裡知道,菩薩并無這些虛僞之法,但就是這實實在在的幾句話教你而已。

    你若信而實行,那真是一服上品金丹妙藥。

    授你一偈:病從己作,還由己除,攝心清淨,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

    ” 〔還丹〕亦稱金丹,道家合九轉丹與朱砂再次提煉而成的仙丹,說是服後可以即刻成仙。

     一舉兩得 【菩薩示達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極為有志。

    但你一肚皮砂鉛水火(煉丹之術),本來面目、真空真淨等話,實實塞卻,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須将此一絡索,抛向東洋大海始得。

    不然,枉卻用心,誤卻工夫矣。

    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

    ”】 菩薩對達本開示道:“你想要究明心地,極為有志氣。

    但你一肚皮的煉丹之術,本來面目、真空真淨等道理,都完全被這些垃圾堵塞住了,如何做得?你若要究明心地,必須将這些糾纏,抛向東洋大海才行。

    不然,枉自用心,誤卻了工夫。

    倒不如切切實實地念一句阿彌陀佛,究明心地在此,往生極樂也在此,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啊!” 〔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即生極樂;證入念佛三昧,即究明心地。

     仰酬祖父 【無朽問:“雲何仰酬祖父(祖父與父親)?”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曰:“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德。

    ”菩薩曰:“此雖孝而有限,惟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曆劫冤親,俱蒙解脫。

    汝能專修淨土,是為大孝。

    ”】 無朽問道:“如何報答祖父與父親的深恩?”菩薩說:“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最佳?”無朽回答說:“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人之德。

    ”菩薩說道:“此雖孝而畢竟有限,唯有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隻是福及九祖(泛指曆代祖宗),即便曆劫冤親,俱蒙解脫。

    你能專修淨土法門,這就是大孝。

    ” 持咒明心 【定茂問:“持咒雲何明心?雲何究竟?”菩薩曰:“心不離咒,咒不離心,是持之義。

    汝當于一切時觀此咒體,與我心體是一是二?若雲二者,雲何心能持咒,咒能顯心?若雲一者,雲何忘則咒無,憶則咒有?則知此咒與心,離諸名相,畢竟空寂,是名究竟。

    若但持而不究竟,即無妙解,平等大慧雲何顯發?平等大慧不現,何由照生死之昏迷,達三界之實際乎?”】 定茂問道:“持咒怎樣明心?怎樣是究竟?”菩薩說:“心不離所念之咒,所念之咒不離心,這是持咒之義。

    (以上回答“持咒怎樣明心”。

    )你必須于一切時觀此咒體,與我心體是一還是二?若說是二,為何心能持咒,咒能顯心?若說是一,為何忘記持念便無咒,想起持念則有咒?則知此咒與心,離諸名相,畢竟空寂,是名究竟。

    (以上回答“怎樣是究竟”。

    )若隻是持而不究竟,即無妙解,平等大慧怎麼能顯發?若是平等大慧不現,怎麼能照生死之昏迷,達三界之實際呢?” 念佛上火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菩薩曰:“汝一念佛,便雲火發,何故汝終日向人說話,便沒一毫火起耶?當知此火,乃汝無量劫來,無明煩惱之所積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燒汝法身慧命耳。

    昔牟尼世尊為大法故,于無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無上寶王。

    】 達本問道:“出聲念佛,每易上火,可以默念嗎?”菩薩說:“你一念佛,便說上火,為什麼你終日向人出聲說話,便沒有一毫火起呢?你要知道,你念佛上火這個火,乃是你無量劫來,無明煩惱之所積聚,由于你現在信之不真切,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燒毀你的法身慧命。

    昔日世尊釋迦牟尼佛為了大法,于無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無上寶王。

     菩薩不僅示明達本念佛上火之緣由,而且以世尊于無量劫舍身求道為例,批評達本之退縮。

     【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猶嫌遲暮,尚乃戀著塵勞,希圖丹藥,以求延年益壽。

    汝不聞非非想天,尚有報盡,劫火洞燒,壞至三禅,況區區水火鉛汞假緣和合之法,而求其永無變滅耶?汝今聞我所言,當如夢初覺,如醉初醒,精修淨土,正念往生。

    彼世界之壽命,無窮無盡,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淺淺長生久視之術,可同日而論也。

    ”】 你現在年老力衰,就是日夕勤行,還嫌來不及,而你還在貪戀塵世,希圖煉成丹藥來延年益壽。

    難道你沒有聽說就是非非想天,尚且還有壽盡之時,劫火洞燒,壞至三禅,何況妄圖服用區區水火鉛汞假緣和合之丹藥,而求壽命之永恒呢?你現在聽了我的話,應當如夢初覺,如醉初醒,精修淨土,正念往生。

    那個世界的壽命,無窮無盡,并且成就法身,達一切智,這遠不是淺淺的長生久視之術,可同日而論的。

    ” 〔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之略稱,為三界之頂,壽命八萬劫。

    〔四劫〕在一個大劫中,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之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小劫。

    所謂“成”,即世界由衆緣集合而組成;“住”即衆生安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曆史;“壞”即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一切動植物,後一小劫,壞衆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空”即壞盡後,一切俱成虛空。

    世界就是這樣不停的成、住、壞、空,周而複始。

    〔劫火洞燒,壞至三禅〕壞劫之大火熊熊燃燒,從地獄燒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世界化為灰燼。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下至餓鬼、地獄;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無色界是已無色身,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輪回的境界。

    〔十八天〕色界的十八層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