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注釋

關燈
命,當愛如己身,又多積陰德,此外功德也。

    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與天合體,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何慮年壽之不永乎?然須慎終如始,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方為合道。

    切莫有頭無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兩歲便丢手了也。

    若果盡形遵奉,先後無間(從不間斷),不遂所求,諸佛及我,俱堕妄語。

    ”】 “你現在既然懼怕短命,欲求長壽,應當依照這個沙彌,求得《金剛經》善本(文字清楚正确的抄本),發心書寫(書寫經卷是當時佛經流布的重要方式),精勤地行持讀誦,并且求解義趣,這是内功德。

    從今日起,不得再殺害物命,應當愛如己身,又要多積陰德,這是外功德。

    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與天合體,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何慮年壽之不永乎?然而必須至始至終謹慎地做好内外俱修,如像那個沙彌直到八十歲都毫不懈怠,方為合于天道。

    切不要有頭無尾,或者實行十日半月,一年兩歲便丢手了也。

    若是果真盡形壽遵奉,從不間斷,不遂所求而長壽,則諸佛及我,俱堕妄語。

    ” 〔陰德〕暗中做的有德(恩惠)于人的事。

    〔夭壽不二〕無論壽命是長是短,都永不改變。

    此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是:“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sì等待)之,所以立命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盡自己的仁愛之心,就會覺悟到自己的本性。

    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會知道上天。

    要保持自己的仁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事奉上天。

    無論壽命是長是短,都永不改變,隻管修身養性以待天命,這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命運啊!)〔盡形〕盡形壽,盡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持志久遠 【菩薩示陳定耑(zhuān,同“專”)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為難得。

    但必持志久遠,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

    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之事方可。

    ”】 菩薩對陳定耑開示道:“你們父子二人奉行我的教導,最為難得。

    但必須發長遠心,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

    将‘修行’二字,做到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那樣不可或缺才可以。

    ” 〔持志久遠〕奉行我教之志,曆久不變。

    〔長遠心〕曆久不變之心。

     邪見誤道 【菩薩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為可憫,今當為汝分别開示。

    汝往昔為比丘時,力行精進,晝夜不怠。

    心猛烈故,于靜定中,忽起一見,雲:‘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聞‘諸佛無相,即心是佛’之語,複益邪思,雲:‘既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習?’不知此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

    】 菩薩對查定宏的母親開示道:“你過去有向道之念,而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真是令人憐憫,現在我就為你分别開示。

    你往昔為比丘時,精進力行,晝夜不懈。

    心行猛烈的緣故,于靜定中,忽起一見:‘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聞‘諸佛無相,即心是佛’之語,又更增加邪思,自言道:‘既然諸法空寂,我心是佛,又何用修習呢?’不知這是究竟空理,其精妙的義理不是初學者可以輕易揣摩的。

     【比丘從此竟堕邪見,不複進修。

    自謂已證大道,所以從迷入迷,沈淪長夜。

    悲哉衆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識,未免陷于羅網,不可不慎!汝今當知,由昔以見邪故,報獲五漏。

    失正知故,複遇邪師,毒螫(shì)親遭,豈得不生恐怖?今應速發正信,至心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

    ”】 比丘從此竟然堕入邪見,不再進修。

    自己以為已證大道,所以從迷入迷,沈淪長夜。

    衆生真是可悲啊!求道不遇真善知識,未免陷于邪見的羅網,不可不警惕啊!你現在應當知道,由于往昔邪見的緣故,感得流轉五道的果報。

    失去正知見的緣故,又再遇邪師,親遭毒害,豈得不生恐怖?現在應當速發正信,至心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

    ” 〔五漏〕這裡指有漏之五道。

    漏者,煩惱之别名。

    〔五道〕為煩惱衆生往來之所,故曰道。

    有五處: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問:既然“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行? 答:“諸法空寂”,是說一切法空無所有,寂無生滅。

    整個十法界是一場無明夢(詳見《諸法實相》一文),所以一切法都是幻象,空無所有,寂無生滅。

    “我心是佛”,即通常所說“即心即佛”,這裡的心是指自性,而身心的“心”是指自性的功能。

    “即心即佛”的意思是說:佛不是别的什麼,而是心(自性)。

    而且從本質上來說,諸佛的自性與衆生的自性都完全一樣,不過諸佛之自性覺,而衆生之自性迷。

    《六祖壇經》雲:“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

    ”(詳見《心、自性、如來藏》一文。

    )修行就是要令自性由迷而轉覺,由衆生而成佛。

    所以,必須修行,才能夠出離輪回,才能夠成佛。

     〔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究明身心 【無朽為一友問,得壽幾何?菩薩示偈曰:“人命如朝露,虛浮無定期,未能逃夢幻,何必預求知?”複示曰:“且莫為他問日期,到臘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腳亂在。

    ”是友果以次年臘月三十日疾終。

    無朽聞說,遂求開示。

    】 無朽為一友人問,其壽命有多長?菩薩以偈開示道:“人命如朝露,虛浮無定期,未能逃夢幻,何必預求知?”又再開示道:“切莫為他問壽終的日期,到臘月三十日,保管手忙腳亂。

    ”這位友人果然在下一年的臘月三十日病故。

    無朽聽到噩耗,于是求菩薩開示。

     【菩薩曰:“元柏當知,學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無基,渡水無筏。

    欲明心者,當微細觀究:此身此心,從何而有?既四大虛幻,心将誰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塵了無差别。

    目前萬法,從何處生?從何處滅?若無生滅,則照與能照,兩無所依,自見真如寂滅場地。

    ”】 菩薩說道:“元柏,你要知道,學道而不明此心,猶如造屋無基,渡河無船。

    要想明心,必須微細觀究:此身此心,是從何而有?既然四大(這裡指身體)虛幻,心又将寄托在哪裡?所以心亦虛幻。

    既然究明了身心虛幻,那麼整個世界與一粒微塵就毫無差别,因為它們都是幻象。

    再進一步觀照:眼前萬法,從何處生起?從何處滅去?它們若無生滅(幻象當然沒有生滅),則能照與所照,二者都無所依憑,自會見到真如寂滅場地,親證生死虛幻。

    ”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有堅、濕、暖、動之四性,故稱為“大”。

    例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心将誰寄〕這裡的心是指六塵緣影。

    〔六塵緣影〕六根緣六塵所産生的種種念想,而這些念想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稱之為六塵緣影——緣六塵之幻影。

    《圓覺經》雲:“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非惟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譯文: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颠倒,認妄為真,這就是無明。

    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認北為南、認東為西一樣,妄認地水火風四大形成的肉體為自身相、六根緣六塵所起的念想為自心相。

    這就像眼睛發花,妄見空中有花并有第二個月亮。

    善男子!實際上,空中并沒有花,這是病眼者妄執的幻象,由于妄執的緣故,不僅妄執虛空是實有,而且還以為真有花從那裡生出來。

    衆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認幻現的身和心是實有,并執之為我,于是就輪轉生死,所以稱之為無明。

    ) 死後雲何 【勾曲孔生,持齋二十年矣。

    自念衰老,問:“死後雲何?”因泣下不已。

    菩薩曰:“不須悲淚,但從我說,深信遵行,自有好處安身在,遂授偈曰:西方有淨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門,安隐(同“穩”)無驚疑。

    ”】 勾曲的孔生,素食已經二十年。

    自念衰老,問菩薩道:“死後會怎麼樣?”因而哭泣不已。

    菩薩開示道:“你不須悲哭,隻要按照我說,深信遵行,命終之後自有好的安身處所,于是授他一偈:西方有淨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門,安穩無驚疑。

    ” 寒入心包 【沈文州以傷寒名家,适至作禮。

    菩薩問曰:“寒入心包,當作何病?”答曰:“名中寒(zhònghán,因受涼而生病)。

    ”因喻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

    若邪入于心,即為殒命之病矣。

    汝諸人但以身病為病,調之治之,至于心有大病,則不問明醫,不求妙藥,任其患苦而莫之覺,哀哉!”】 沈文州是精通《傷寒論》的名家,剛剛到達,向菩薩作禮。

    菩薩問他:“寒入心包,這是什麼病?”沈文州回答說:“這是中寒(zhònghán,因受涼而生病)。

    ”于是菩薩就開導衆人道:“你們隻知道寒入心包,會得中寒之病。

    若是邪入于心,則是緻命之病啊!你們這些人隻以身病為病,就趕緊調理醫治,至于心有大病,則不問明醫,不求妙藥,任其患苦而而不覺,真是悲哀啊!” 〔傷寒論〕現存中醫學中最早系統論述外感疾病的著作。

    共十卷。

    東漢張仲景撰于3世紀初。

    創立六經辨證和治療原則、方劑的配伍等,在診斷方面貫串運用了四診八綱。

     蓮花已種 【陳大心奉教念佛,極其誠至。

    菩薩示偈曰:“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

    ”又喻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花。

    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

    ”】 陳大心遵奉菩薩的教導念佛,極其至誠。

    菩薩以偈開示道:“八德池中(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

    ”又曉谕衆人道:“此土有一發願往生者,彼土(極樂世界)即生一蓮花。

    所以我偈中說‘八德池中蓮已種’,你們應當生起深信。

    ” 〔八功德水〕極樂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此水有八種殊勝功德: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

     好煉丹術 【孫中白好丹術,日久無效,因來會作禮。

    菩薩呵曰:“老秃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且問爾:金丹幾時可成?”答曰:“正爾求成。

    ”菩薩曰:“若成了,千萬留卻幾顆,莫都吃到肚子裡去。

    俟(sì等待)汝見閻羅老子時,好做些人事送送。

    癡老兒,此事決無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

    ”孫拜謝。

    】 孫中白喜好煉丹術,日久無效,因此來會,向菩薩作禮。

    菩薩呵斥道:“老秃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我且問你:金丹幾時可以煉成?”孫中白回答說:“正是來請您幫助我煉成。

    ”菩薩說:“若是煉成了,千萬要留幾顆,不要都吃到肚子裡去。

    等到你見閻羅老子時,好當作禮物送給他,求他饒了你。

    癡老兒,煉就金丹而成仙這事,決定沒有你的分,不如做你本等(分内應作的事)去。

    ”孫中白下拜,感謝菩薩的開示。

     〔煉丹術〕包括“外丹”和“内丹”兩種。

    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其成品叫金丹。

    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

    金丹多指外丹,亦指修煉成的内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内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

    〔人事〕贈送的禮物。

     【有頃,菩薩又曰:“癡老兒,知得你自己本等麼?”答曰:“我求見性是我本等。

    ”菩薩曰:“汝知此性,為大為小,為青為黃?”答曰:“性無如是等相。

    ”菩薩曰:“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孫無語,乃發信皈依,願為弟子,求示法名。

    遂示以偈曰:“性無大小青黃相,那有聲名任汝呼?不達此中玄妙處,一言半字總淆訛。

    】 過了一會,菩薩又說道:“癡老兒,知道你自己的本等嗎?”孫中白回答道:“我求見性,這是我的本等。

    ”菩薩道:“你知道此性,是大是小(形體),是青是黃(顔色)?”孫中白回答道:“性沒有如是等相。

    ”菩薩道:“既然無相,那你要向甚麼處求見?”孫中白答不上來,于是發起信心,皈依菩薩,願為弟子,求菩薩賜予法名。

    于是菩薩以偈開示道:“性無大小青黃相,哪有聲名任汝呼?不達此中玄妙處,一言半字總淆訛(弄錯)。

     【我今強為汝立名,可曰:達本。

    汝此後光陰,不上七八年矣,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也。

    ”孫因問此身如何結局。

    菩薩曰:“結局便結局,又問如何結局耶?”孫乃問如何修持。

    菩薩曰:“淨土一門,能廣攝群品。

    汝問修持,當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

    ” 我現在給你取名達本。

    你此後壽命,不過七、八年,千萬不要辜負了你八百年前三十六載的苦行啊!”孫中白因而問道此身如何結局。

    菩薩道:“結局便是結局,為什麼還要問如何結局呢?”孫中白于是問道:“如何修持?”菩薩道:“淨土一門,能廣攝各種根性的衆生。

    你問如何修持?你應當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能夠一了百了,你不要再迷惑。

     〔強為汝立名〕諸法本來無名,故此立名曰“強為”。

    〔便得一了百了〕孫中白志在見性開悟,菩薩教以念佛,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雲:“便得一了百了。

    ” 尊崇正信 【菩薩又喻諸人曰:“從古大聖大賢,闡微(闡明精妙的道理)立教(進行教化),皆至精至簡。

    上士聞而悟,中下聞而修,皆歸大道。

    乃後之著述,務為繁言隐說,使凡流揣摩成見,遂至以訛傳訛,深入邪僻。

    抱暗沒世(緊抱着這些邪僻糊塗的見解直至命終),竟不自覺。

    】 菩薩又開導衆人道:“自古以來,大聖大賢闡明妙理,進行教化,都是至精至簡。

    上士(上等根性的人)聞而悟,中士、下士聞而修,皆歸大道。

    而他們之後的那些有關著述,卻專門追求繁言(連篇累牍,編些來說)隐說(故弄玄虛),使得凡夫之流揣摩而成見(去揣摩他們的那套說法,而形成了自己的見解),而至于以訛傳訛,深入邪僻(不正謂邪,遠離中心謂僻)。

    于是緊抱着這些邪僻糊塗的見解一輩子,竟然都不自覺。

     〔編些來說〕佛和祖師大德是将他們證得境界和經驗如實地講述出來,就像本書所說去過燕京的人,告訴别人要怎樣走,就能夠到達燕京,皆至精至簡。

    但自古以來,也有不少釣名沽譽之徒(從來沒有去過燕京的人),将經論東挖一塊,西扳一牙,然後想當然地串起來妄加發揮、渲染,故作宏論,遂至魚目混珠,真假難辨。

    許多上當的學人,照之而行,雖然刻苦努力,但是南轅北轍,愈修愈迷,煩惱叢生,抱暗沒世,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閱讀這些“大作”的時候,首先要審查其内容是否與經論一緻,以及作者的實修功力和境界,才不至于被誤導。

    法然上人混水摸魚,便是一例慘痛的教訓(詳見《法然上人捏造弘願門》)。

     【如達本,因讀參同(《參同契》)悟真(《悟真篇》)諸書,不知法要,曲信(妄信)訛傳,謂為有得,執吝(迷執愛惜)不舍。

    白首無成,動諸煩惱。

    菩薩說,為真可憫者。

    是故,汝等既識前非,當崇正信。

    ”】 例如達本,因為讀了《參同契》、《悟真篇》等書,不知道真正的法要,而妄信訛傳,還以為自己有得,迷執愛惜不舍。

    結果是白首無成,煩惱叢生。

    菩薩說,這些被誤導的衆生真是令人憐憫啊!因此,你們既識前非,就應當尊崇正信。

    ” 夙世因緣 【一時,菩薩将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恭謹颙(yóng景仰的樣子)伫(zhù長時間地站着),齊唱佛号。

    忽聞異香,從空中來,衆皆歡喜,得未曾有。

    】 一時,菩薩将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恭謹肅立,齊唱佛号。

    忽聞異香,從空中來,衆人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知今日之會,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監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東都淨因寺,為大比丘。

    因避亂南遊,住錫雞鳴山麓(山腳)。

    時,爾八人依我修學,不久以兵亂各散。

    我越後二載,示寂于武林天竺。

    後複于唐僖宗朝,為清河獻王長子,亦棄位出家。

    今爾八人,同會念佛,亦由我發心,正如往昔無異。

    但爾等去我以來,八百餘年矣,仍複飄流未反,真為可悲,真為可痛!今為汝等重加發明所修行業,令速成辦,早登解脫,宜各谛聽。

    ”】 菩薩說道:“善哉!善哉!你們知不知道,今日之會是有過去世的因緣。

    昔日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我在北魏之東都淨因寺出家,為大比丘。

    因為避亂南遊,住錫雞鳴山山腳。

    那時,你們八人依從我修學,不久由于兵亂各自分散。

    兩年後,我示寂于武林天竺。

    後來又在唐僖宗(862-888年)時,為清河獻王之長子,亦棄位出家。

    現在你們八人,同會念佛,也是由于我發心,正如往昔無異。

    但是你們離開我以來,已經八百多年了,仍然還在六道中輪回不息,真為可悲,真是可痛!現在我為你們重新闡發明白修行的途徑,令你們快速成道,早日解脫。

    你們現在各自凝心谛聽。

    ” 〔住錫〕僧人在某地居留。

    錫,錫杖。

    〔示寂〕稱佛菩薩及高僧身死。

    寂是圓寂,涅槃的意思。

    示寂,就是示現涅槃,并非真滅。

     精修淨業 【示無朽曰:“汝向者雖從事玄門,而能恭敬諸佛,當知即是夙因。

    今宜速發深心,精修淨業,為諸人唱導(猶倡導,帶頭提倡)。

    無空擲後此一十三年光景也。

    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勝緣,今來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長江覓渡船。

    ”】 菩薩對無朽開示道:“你向來雖然從事玄門,而能恭敬諸佛,當知這就是夙因。

    現在應當速發深心,精修淨業,帶領衆人正道修行。

    不要空擲後此一十三年的壽命啊!付你一偈: 八百年前有勝緣(八百年前曾為師徒), 今來相遇指青天(令其見月——真正的大道), 已知本地中秋月(譬喻既然已經知道了最為應機的大道——淨土法門), 莫向長江覓渡船(就不要再去覓船尋看他鄉月,譬喻:不要再去尋找别的什麼修行路子了)。

    ” 持大悲咒 【示常攝曰:“汝常持大悲神咒,雲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曆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

    ”菩薩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

    有偈囑汝: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

    ”】 對常攝開示道:“你常持大悲神咒,是怎樣持的?”常攝回答道:“所持之咒,曆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

    ”菩薩曰:“能這樣持,是名真持。

    有偈囑咐給你: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悲空雙運)度群生。

    ” 即汝本心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須(一定要)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隻坐雲霧中過日。

    ”源不達(常源不明白)。

    複示曰:“汝懜懜(mèngméng,昏昧糊塗)若此,可曉得自己的心麼?”源無語。

    乃令誦準提咒一遍,源随誦之。

    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

    ”】 菩薩對常源開示道:“你既然出家,一定要謙遜柔和,敬事師長,虛心請教,增長志氣,不要隻坐在雲霧中懵懵懂懂地過日子。

    ”常源不明白。

    菩薩再開示道:“你如此昏昧糊塗,可曉得自己的心麼?”常源答不上來。

    (常源連自己的心都不曉得,修行從何做起?所以下面菩薩告訴他什麼是心。

    )于是菩薩令他誦準提咒一遍,常源随即誦咒。

    菩薩說道:“這不是你的心,喚作甚麼?授你一偈: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

    ” 〔準提咒〕南無飒哆喃nāmósàduōnán,三藐三菩陀sānmiǎosānpútuó俱胝喃jùzhīnán,怛侄他dázhítuō,唵折戾主戾ǎn/ōng,zhélìzhǔlì,準提娑婆诃zhǔntísuōpóhē.〔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心是自性的功用。

    常源誦準提咒,菩薩即說道:“這不是你的心,喚作甚麼?”所以,誦咒即是自己的心在起用。

    同樣,若是打妄想、生貪嗔癡,也是自己的心在起用。

    不過前者覺,後者迷。

    〔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此偈的意思是:見到當初無念之心,這就是你的本心(無念是本心,有念是識心);誦一遍準提咒,要做到咒在心中曆曆分明(全體分明),這樣就不是坐在雲霧中懵懵懂懂地過日子。

     持準提咒 【示定茂曰:“汝持準提咒,平日須要細密用心。

    觀一切境,若喧若寂(或喧鬧或寂靜),若物非物,若欣若厭,無非此咒現體,即我妙心刻刻流露。

    如是奉持,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

    當誦我偈:兩行(指準提咒)秘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

    ”】 菩薩對定茂開示道:“你持準提咒,平日必須要細密用心。

    觀一切境,或喧鬧或寂靜,或物或非物,或欣喜或厭惡,無非都是此咒現前而不被境牽,此即是自己妙心每時每刻流露。

    如此奉持,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你成就。

    應當誦我的偈子:兩行(指準提咒)秘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不要以為準提咒隻有兩行字),是法甚深。

    ” 〔兩行秘密,即汝本心〕準提咒之秘密,就是持至本心現前。

    〔是法甚深〕持咒有三關:萬念歸一,三昧現前和離持正定。

    慧明法師開示道:“雲何初關?學人持誦真言(咒語),持到萬念歸一,不起二念,名透初關。

    但此乃以石壓草,尚非究竟。

    雲何二關?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誰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時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現前,亦名透二關。

    雲何三關?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離持正定,一無所有,即證實相,一切具足,名透三關。

    ”(詳見《慧明法師開示錄》)這也是念佛三關,由事一心入理一心。

     〔觀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無非此咒現體,即我妙心刻刻流露〕萬法空寂,咒體空寂,妙心空寂,三而一。

    這是持咒入實相,理一心的境界。

    由于初學難以領會,所以未作如是解釋,若是行人功夫近此,無需解釋,自能領會菩薩教示。

    下文偈中“兩行秘密,即汝本心”,也是這種情形。

    故彭紹升先生之《後序》贊曰:“闡一心之妙谛,窮向上之玄關。

    ” 精勤念佛 【問達本曰:“汝将雲何?”答曰:“欲明心。

    ”菩薩曰:“得無口頭話否?當勤念佛,其功十倍。

    亦示汝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 菩薩問達本道:“你打算怎麼樣?”達本回答道:“欲明心見性。

    ”菩薩道:“這不是口頭禅嗎?你應當精勤念佛,其功效十倍于你的口頭禅。

    也示你一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 〔心外無佛,佛即汝心〕關于“即心即佛”的義理,可參考《六祖壇經精解》。

     持金剛經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剛般若,當知有七不持,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淨處後不持,飲酒後不持,人擾不清淨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記憶不持。

    若堅意受持,應離此七,誦至純熟,即于觀心中持之。

    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佛有誠言,汝須保任。

    複與汝偈:般若一經,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

    ”】 菩薩開示查定宏道:“你持金剛經,應當知道有七不持,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淨處後不持,飲酒後不持,人擾不清淨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記憶不持。

    若是堅意受持,應當離此七條,誦至純熟,即于觀心中持之。

    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佛有誠言,你一定要好好保任。

    再授你一偈:般若一經(指《金剛經》),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

    ” 〔佛有誠言〕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極其巨大,果報不可思議,佛在《金剛經》中反複說道。

    例如:“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保任〕保護和任運,這是見性後除習的兩個階段。

    “保護”,就是盡力照顧聖胎使不受損害;“任運”,就是聖胎長大成人後随順境緣而自然運作,在順逆境緣中進一步的磨煉。

     恒一其心 【示陳定耑曰:“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惟恐人知。

    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

    更有偈曰: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恒一其心,必堅必正。

    ”】 菩薩對陳定耑開示道:“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惟恐人知。

    你應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

    更有一偈與你: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恒一其心,必堅必正。

    ” 〔慎道〕凡事都要小心謹慎地依道而行,不可背離。

     命名曰敏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驗夙因。

    今為汝命名曰敏,敏有聰、勤、妙、捷四義。

    聰以除汝暗,勤以勵汝怠,妙以開汝慧,捷(疾也)以發汝廢(荒廢)。

    汝當顧名思義,莫謂菩薩徒與爾一個字也。

    複示汝偈: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