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選擇,是在行腳中次第乞食,所到處便是暫時依止處。
又遭兵變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阖(hé全)城奔竄。
久之事定,稍稍複集。
菩薩示曰:“後六月十三之變,得無驚恐耶?汝等當知,此皆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此禍。
如梁武皇時,八人以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
可見衆生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
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險矣。
三世業果,可驚可怖,汝等尚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像這樣的災難,還沒完沒了)。
奈何!奈何!】 王師(指清兵)初下三吳(蘇州﹑常州﹑湖州),湖寇突發,全城奔竄逃跑。
久之事定,衆人稍稍安定,又聚集在一起。
菩薩開示道:“不久前,六月十三日的災難,難道不驚恐嗎?你們應當知道,這都是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這些災禍。
又如梁武皇時,你們八人因為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
可見衆生若是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
你們幸而不死,也萬分危險了。
三世業果,可驚可怖,你們還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那麼隔世他生,像這樣的災難,會沒完沒了。
奈何!奈何!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阖城奔竄〕覺明妙行菩薩的法會是在吳城,從明朝崇祯癸未(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開始,至清朝順治丁亥(1647年)十月初二日結束,前後四年餘,共二十四會。
其間,于1645年,清兵攻陷揚州,屠城十日,殺八十萬人,又攻陷江陵,殺十三萬人。
吳城即今蘇州,位于江陵下方,濱臨太湖。
〔三有〕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無生〕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雲無生。
最忌夾雜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
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
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隻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當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念茲複在茲。
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 菩薩開示沈元輝道:”大凡修淨土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
什麼是夾雜?即是又是諷經,又是持咒,又是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便是夾雜。
既然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隻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才不會走錯路)。
現在授你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念茲複在茲。
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大難幸免 【菩薩示定恺(kǎi)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
自今當痛思前過,斷其後愆(qiān罪過)。
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贻厥(yíjué,遺留)身災。
今為汝立名曰恺。
恺者何?慈也,仁也。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
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
惟務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 菩薩對定恺開示道:“你既遭大難,幸而得免。
自今日起,當痛思以前之過,斷其以後之過。
更不要躁心競氣,逞志使能,給自己招來禍殃。
現在為你取名:恺。
“恺”是什麼意思呢?慈也,仁也。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
功名得之不足以喜,失之不足以憂。
隻是專意地緻力于培育自己的善心,堅固善行,以報答四恩而已。
”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以慈(和善)來做人,來修養自己;以仁(博愛)來恩及萬物。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佛門)。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
降臨法會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
士庶(儒生和百姓)三十餘人,未決心疑,鹹來咨請。
菩薩憫茲衆等,雖同禀誠心,而不識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會,可謂有緣,但若與爾等說佛法,非所習聞,恐難信入。
不若舉一則世典儒書,與衆等一話,或能信得一句、兩句。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
儒生和百姓三十餘人,未解心中疑惑,都來咨詢請教。
菩薩憐憫在場的衆人,雖然同具誠心,但不識修行正路,于是賜示道:“今日之會,可說是有緣,但是如果與你們講說佛法,由于過去不常聽聞,恐一時難以信入。
不如舉一則儒家經典上的話,與你們講解一番,或者能信得一句、兩句。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 〔中庸〕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這段話的全文是:“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因為當時的讀書人,四書都背得爛熟,平民百姓也耳濡目染,所以菩薩在這裡隻引了前三句,而後面兩句稍後再引用。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些人理所當然地去做,有些人是因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則須要勉強他才會去做,然而一旦做成功了,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今日看來,安與利且莫說起,即勉強而行者,亦不可得。
即如爾等,自遇我之後,亦曾發心勉強為善,乃有一旦棄捐,或漸至懈廢者,其故何在?隻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緩。
謂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耳。
不知為善若果無功,何以古來聖賢之徒,斷不作些微小惡,善則盡力盡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滿足?】 “現在看來,‘安而行之’與‘利而行之’且不要說它們,即便是‘勉強而行之’的人,也不可得。
就如你等,自從遇我之後,也曾發心勉強為善,竟然有一旦廢止,或漸至懈怠而廢止者,其原因何在?隻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緩,難以奏效。
以為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
不知道為善若是果真無功,為什麼古來聖賢之徒,絕不作些微小惡,而行善則盡力盡心,一定要做到十二分的滿滿足足呢? 【“若果為惡有效,又何故古來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無功之事?且現見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幾個有好結局,好斷送,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間數歲小兒,見說個好人,便知贊美,豈不是為善有大利處?見說個惡人,便要嗔怪,豈不是為惡無大利處?】 “若是為惡果真有效,又為什麼古來仁人君子,不做有效的事,反而去作無功之事呢?而且現在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來幾個有好結局,好下場,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呢?又如世間才幾歲的小孩子,見說這是個好人,便知道贊美,豈不是為善有大利處?見說這是個惡人,便要嗔怪,豈不是為惡無大利處? 【“此事極易曉。
非是爾等不聰明,真不知得。
但是不能實心向善,故一時不細察耳。
所以平日間,舍一錢,也要向人說一遍,有句好話,也要向人說一遍,都是從外邊做手腳,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用心切己處,覺得沒滋味,便抛棄了。
】 “此事非常容易明白。
不是你們不聰明,真不知道。
但是不能夠實心向善,因此一時沒有細察。
所以平日間,舍一文錢,也要向人說一遍,講了句好話,也要向人說一遍,這都是從外邊做手腳,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用心切己之處,覺得沒滋味,便抛棄了。
【“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實實的心,行真真實實的事,無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蔔,吉兇得失之可得而趨避。
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
此爾将來一定的實事,所以說‘及其成功,一也’。
反此,則生為無忌憚之小人,死為腐爛之草木,可不痛哉!”】 “你等今日,如果将真真實實的心,來行真真實實的事,而無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真心做實事之操守全在于我,而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蔔,吉兇得失之可得而趨避。
則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
這是将來一定的實事,所以說‘及其成功,一也’。
若是與此相反,則生為肆無忌憚之小人,死為腐爛惡臭之草木,可不痛哉!” 〔切己〕和自己密切相關。
〔觊觎jìyú〕希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
【菩薩說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衆猶颙颙(yóngyóng期待盼望貌)有待,更有再拜而緻禱者。
菩薩曰:“甚哉!爾衆之愚也。
聞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顧之念,隻要将胸中兒女、身家之事,一問而後已。
苦哉!苦哉!然菩薩大慈無已,當更說些古話,醒豁爾等癡夢。
】 菩薩說完這番話,默然而住。
這時,衆人還有所期待盼望着,更有再拜而禱告者。
菩薩說道:“你們衆人也實在太愚癡了。
聽到我上面這番話,竟然不生希取之心,反顧(回頭檢點自己)之念,隻是要将胸中兒女、身家之事問了才稱心。
苦哉!苦哉!然而菩薩大慈無邊,就再說些古話(古人流傳下來的的話),點醒你們的癡夢。
【“一者、學道之士,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阙(同“缺”)。
往往慎于斯須(片刻),而變于頃刻。
若是者,謂之造就無地之流,難以入道。
非聖人之誨人或倦,而故絕之也。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學道之士,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阙(同“缺”)。
往往謹慎片刻,瞬間即變。
這樣的人,就是無地可造就之流,難以入道。
這并不是聖人之誨人有所懈怠,而故意不教化他們。
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情不正,性則離〕情有貪嗔癡,即是不正。
如此,則本性離位而迷。
〔心不堅,德乃阙〕心志不堅定,則道德缺失。
【“一者、天下又盡有聰明向上之士,卻為自是之見所障,不成大器。
蓋人一自是,決不肯虛心就正有道。
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稱譽。
凡有所為,不能面聞其過,而德業殆矣。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天下又有很多聰明向上之士,卻被自以為是之見所障礙,不成大器。
因為人一旦自以為是,就決不肯虛心請教有道之人指正。
他們平日所交接的,必定都是最為平庸下劣之徒,而互相稱譽。
凡有所為,都不能當面聞其過失,其德行與道業就非常危險了。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世人貪得,都務強求。
不知一錢之獲,尚有命焉,而況功名富貴之大!曰:‘吾智力可求。
’若然,則蒼蒼者天,赫赫者神,将無用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合有,不因爾用卻許多龌龊心機,天憫而與之也。
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僇(lù同“戮”)身之禍,無利物(衆生)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世人貪得,都專意強求。
不知道一錢之獲,尚且有命,何況功名富貴之大者!有人說:‘我用智用力就可以謀取。
’若是這樣,則蒼蒼上天,赫赫諸神,就沒有用了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中應當有,而不是因為你用了許多龌龊心機,上天憐憫而給你。
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殺身之禍,無利物(沒有利益衆生)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
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天下大恩莫過父母。
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沒,猶可追報也。
試思:此身從何而來?何由而長?乃不能反本尋源,盡心盡力,敬事承順,而至有結怨于父母而不顧,自利其妻子而不養,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報複如平人者,是皆禽獸所不若也。
嗚呼!人而禽獸不若耶?可畏哉!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天下大恩,莫過于父母。
父母若在,即是堂前活佛也;父母沒世,猶可追報也。
你們想一想:此身從何而來?何由而長?乃不能反本尋源,對父母盡心盡力,敬事承順,而甚至有結怨于父母而不顧,隻顧妻子兒女而不孝養父母,更有甚者,父母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也要報複視如路人者,這都是禽獸不如啊。
嗚呼!難道作人卻連禽獸都不如嗎?可怕啊!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欲求做官 【或(有人)欲求官,問可得否?菩薩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須知得,通經史之謂文,練韬略(古代兵書《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書)之謂武,膂力(lǚlì,體力)過人之謂勇,智能出衆之謂才。
汝自思量,有一于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過圖僥幸而已。
要圖僥幸,念頭先已不正。
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勢,一味虐疲民而飽我腹,決不思為國為民做些好事。
以至積惡日深,不知改悔,來世定作牛馬駝騾有力報人等畜。
如目前兵戈戰陣中一類畜生,皆夙世冒祿貪功,無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 有人欲求做官,問菩薩能否得到?菩薩說道:“做官一事,你更不要想!你必須知道,通曉經史者謂文,精通兵法者謂武,體力過人者謂勇,智能出衆者謂才。
你自己思量,是否具備其中一種本事?若是四種本事中你一種都不具備,要想做官,不過是圖個僥幸而已。
要圖僥幸,念頭先已不正。
一旦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勢,一味虐疲民衆而飽我腹,決不考慮為國為民做些好事。
以至于積惡日深,不知改悔,來世定作牛馬駝騾等有氣力的畜生,服勞役來還債。
如目前兵戈戰陣中一類畜生,都是前世冒祿貪功,無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且報應之理,遠近無期,或緻禍于現世,或殃及于子孫。
如目前一等(一類)罪犯囹圄(língyǔ,也作“囹圉”,監牢),身受屠戮,繼嗣不肖,或絕滅無傳者是也。
又、損害良民而取其财貨,謂之不仁不義之物。
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qiān,罪過);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諸佛聖賢,必為之堕淚;奉仁人有道,反為之生慚。
即罪惡不極,而冤結相酬,後世定作一類羊豬雞犬,無力報人之畜,及世間一等貧窮下賤劇苦之人。
又、此圖僥幸一輩,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
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
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談,勢所必至,可不畏哉!”】 “而且報應之理,是遠是近沒有定期,或遭災禍于現世,或殃及于子孫。
如目前監獄中的犯人,身受屠戮,子女不肖,或斷子絕孫者是也。
又、損害良民而取其财貨,謂之不仁不義之物。
用來祭祀祖先,而祖先增罪;用來事奉神明,而神明加怒;用來供養諸佛聖賢,諸佛聖賢必為之堕淚;用來孝敬仁人有道者,仁人有道者反為之生慚。
即使罪惡不到極點,而冤結相報,後世定作羊豬雞犬一類無氣力服勞役的畜生,以自己的血肉來還債,及作世間最貧窮下賤劇苦之人。
又、此圖僥幸一輩,在官即使做些好事,也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
罪福之報,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而受多生之惡果。
僥幸做官,溺心于利欲,如上所談之惡果,勢所必至,能不畏懼嗎!” 定佑求子 【王定佑求子,菩薩曰:“汝自今莫殺生命,勿食異物(指稀有的美食),勿多欲逞忿。
何以故?殺生傷天地之慈,乖長(zhǎng)養之道。
食異物,必增淫穢,或緻惡疾。
多欲逞忿,則戕(qiāng殺害)損壽命,暴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陰陽之忌。
汝當永戒此三,一意奉養老母,推惠行慈,濟貧拔苦,廣行陰德,積累不廢,天必錫(賞賜)汝佳胤(yìn子孫、後裔)也。
”】 王定佑祈求生子,菩薩說道:“你自今日起,不要殺害生命,不要吃稀有美食,不要多欲逞怒。
為什麼呢?殺生傷天地之慈,背離長(zhǎng)養之道。
吃稀有美食,必增淫穢,或緻惡疾。
多欲逞怒,則毀損壽命,猛烈地摧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陰陽之忌。
你應當永戒這三條,一心一意奉養老母,推惠行慈,濟貧拔苦,廣行陰德,積累不止,上天必賞賜好兒孫給你。
” 〔推惠〕把好處讓給别人。
〔行慈〕令衆生安樂。
莫狎惡少 【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你們)當效。
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
”】 菩薩對陸定息開示一偈:“親近老成,莫狎(xiá親昵)惡少,君子上達,汝曹(你們)當效(應當效法)。
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
” 〔惡少〕品行惡劣、胡作非為的年輕人。
〔上達〕修養德性通達于仁義者。
【複示曰:“回去向爾母親,諄諄切切,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
即不能素食,莫勉強她,但不可殺生。
她若肯歸向彌陀,自斷血肉。
此是世間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 菩薩又開示道:“回去向你母親,反反覆覆真真切切地,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若是不能素食,不要勉強她,但不可殺生。
她若肯歸向阿彌陀佛,自會斷食血肉。
這是世間第一等孝行,你要努力地去做。
” 三、流通分 各授以訓 【爾時,菩薩化緣已終,因遍召諸弟子,各授以訓。
】 這時,菩薩化緣已終,因而把諸弟子召集在一起,一一加以訓導。
【示定勉曰:“汝名定勉,當号自開,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
汝毋(你不要)自棄。
”】 菩薩對定勉開示道:“你名叫‘定勉’,理當号‘自開’,一定要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
你不要自暴自棄。
” 〔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稱。
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
” 【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曰:“台宗三觀,妙在圓心。
圓心若知,其道盡矣。
”令與定勉(自開)并立(叫他與定勉并肩站在一起),付偈曰:“一開二開,今日重來,菩提有種,妙手雙栽。
”】 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說道:“天台宗之三觀,妙在圓心。
圓心若知,則一心三觀會究竟明白。
”然後,菩薩叫他與定勉(自開)并肩站在一起,付與一偈:“定開與自開,今日又重來,菩提自有種,妙手雙培栽。
” 〔一心三觀〕天台宗的觀法。
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谛理,而這三種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三谛〕空谛、假谛、中谛。
空谛是說空無自體;假谛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谛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
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示上德曰:“頭既秃,當知足。
念無常,斷愛欲。
南無阿彌陀,念念恒相續。
”】 對上德開示道:“頭既秃(年邁力衰),當知足。
念無常,斷愛欲。
南無阿彌陀,念念恒相續。
”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慈父彌陀,數數親觐,可以永年,況乃卻病。
”】 對耳之開示道:“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慈父彌陀,數數(常常)親觐,可令長壽,還可以去掉病痛。
” 【示陳大心曰:“老不撇脫,死定兜搭。
兒女債完,可以怡悅。
極樂非遙,勿自隔絕。
”】 對陳大心開示道:“老不撇脫(年老都還不擺脫糾纏),死定兜搭(死時一定被它們拖累)。
兒女債完,可以怡悅。
極樂非遙,勿自隔絕。
” 【示沈元輝曰:“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
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兇,汝自作怪。
”】 對沈元輝開示道:“深藏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
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兇,汝自作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 【示杜義見曰:“善則為義,不善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
以義為見,不見非義,見非義時,見無見義。
”】 對杜義見開示道:“善則為義,不善則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
以義為見,則不見非義,以非義為見,則不見義。
”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yī感歎聲)!病愈甚,念愈勤乃好也。
若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
”】 對女弟子意安開示道:“你因為生病就不念佛嗎?噫!病愈重,念佛要愈精勤才好。
若是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
” 【示無朽曰:“尺璧豈寶,寸陰當惜。
正念彌陀,信光赫奕(光輝炫耀)。
莫貪舊遊,前途永失。
”】 對無朽開示道:“尺璧不算寶貴,寸陰才寶貴而當珍惜。
正念彌陀,信光赫奕輝耀。
不要貪戀昔日交遊的友人,否則道業永失。
” 〔尺璧〕直徑一尺的璧玉。
〔寸陰〕短暫的光陰。
《淮南子·原道訓》曰:“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示常攝曰:“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 對常攝開示道:“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道業成就才能夠宏大)。
” 【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後憂。
”】 對常源開示道:“你修行不可懈怠,懈怠即非比丘,那些自己荒廢道業的人,後麻煩就大了。
” 【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淨其心,能淨心者,可以超群。
”】 對定茂開示道:“汝是道人(你是修道之人),當淨其心,能淨心者,可以超群。
” 【示定随曰:“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隻如此,止堪溫飽。
何用出家,願離癡惱,當發道意,莫空過了。
”】 對定随開示道:“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僅隻如此,止夠溫飽。
何用出家,願離貪嗔癡等煩惱,當發道意,莫空過了。
” 【示查定宏曰:“菩薩說偈,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
”】 對查定宏開示道:“菩薩說偈,家常茶飯,回去告訴你的母親,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大事要及早辦好。
” 〔歸告汝母,己事早辦〕菩薩對查定宏之母的開示,見“邪見誤道”一節。
【示陳定耑曰:“惟天最高,無所不見,護汝初心,慎勿少變。
”】 對陳定耑開示道:“惟天最高,無所不見,你要保護自己的初心,一定謹慎不要讓它退失。
” 【示達本曰:“達本無本,萬緣應息,胡不甯處,猶是汲汲(jíjí)?一朝撒手,男耕女織,回想生前,汝自哭泣。
”】 對達本開示道:“達本無本(世間是幻相),萬緣應息(應放下萬緣),為什麼不靜心修行,卻還在急切地向外拼命追求?一旦命終,來生又是輪回,回想生前不努力,你隻有悔恨哭泣。
” 〔一朝撒手,男耕女織〕一旦命終,來生又是男的耕女的織(喻今生未得成道,來生仍在輪回中)。
不複再來 【時,菩薩一一示已,複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
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
菩薩從此,不複再來矣。
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
”】 這時,菩薩一一開示完畢,又對衆人說道:“我自降臨此處以來,所有的言說,都是修行要妙。
你們能夠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定上品往生。
從此以後,我不再來了。
諸弟子應各努力,不要白白地參加了這個法會。
” 【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複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
然實不爾。
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隻是自己精進,舍塵塗(同“途”)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
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
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系戀,但急着力,無事悲哀。
”】 這時,諸弟子聽到菩薩這樣說,都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菩薩對他們說道:“諸弟子,你們因為菩薩不再降臨,恐怕自己懈怠,從此失足堕落。
然而實在不是這樣。
為什麼呢?從今以後,你們精進,隻是自己精進(精進由己),舍娑婆而登極樂,這是大智大賢之所為也。
若是懈怠,也是自己懈怠(懈怠亦由己),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
諸弟子,隻須奮力前進,不要系戀,隻須緊急着力,無須悲哀。
” 【頃之,複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
所以者何?鸾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
汝等若奉教無失,于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甚難相遇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 過了一會兒,菩薩又開示道:“你們不得更作菩薩再降臨之想。
為什麼呢?扶乩本為神鬼之所依憑,這不是大菩薩應化之常事。
你們若是奉教無失,于菩薩生恭敬之心,甚難相遇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 【時,諸弟子雖聞法谕,猶故圍繞,不忍散去。
菩薩又谕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
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
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舍卻覺明妙行也。
”】 這時,諸弟子雖聞菩薩法谕,仍然圍繞着,不忍散去。
菩薩又開示道:“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你們具有大緣,雖然從此不再降臨,但不得作菩薩遠離想。
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你們眼前,相逐不舍。
你們切莫有一日荒廢懈怠,否則便是自己舍棄覺明妙行啊!” 【少頃,又谕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
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莫隻呆呆守着,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
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恭敬地承受)奉行可矣。
”】 過了一會兒,菩薩又開示道:“諸弟子,法會既然已經結束,大家應當散去。
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不要隻是呆呆守着,菩薩畢竟不在這張扶乩之紙上啊(意思是:要在心上守着覺明妙行菩薩,而不是在扶乩之紙上守着覺明妙行菩薩)。
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恭敬地承受我的教導,切實奉行就可以了。
” 西方确指(終)
又遭兵變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阖(hé全)城奔竄。
久之事定,稍稍複集。
菩薩示曰:“後六月十三之變,得無驚恐耶?汝等當知,此皆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此禍。
如梁武皇時,八人以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
可見衆生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
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險矣。
三世業果,可驚可怖,汝等尚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像這樣的災難,還沒完沒了)。
奈何!奈何!】 王師(指清兵)初下三吳(蘇州﹑常州﹑湖州),湖寇突發,全城奔竄逃跑。
久之事定,衆人稍稍安定,又聚集在一起。
菩薩開示道:“不久前,六月十三日的災難,難道不驚恐嗎?你們應當知道,這都是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這些災禍。
又如梁武皇時,你們八人因為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
可見衆生若是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
你們幸而不死,也萬分危險了。
三世業果,可驚可怖,你們還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那麼隔世他生,像這樣的災難,會沒完沒了。
奈何!奈何!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阖城奔竄〕覺明妙行菩薩的法會是在吳城,從明朝崇祯癸未(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開始,至清朝順治丁亥(1647年)十月初二日結束,前後四年餘,共二十四會。
其間,于1645年,清兵攻陷揚州,屠城十日,殺八十萬人,又攻陷江陵,殺十三萬人。
吳城即今蘇州,位于江陵下方,濱臨太湖。
〔三有〕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無生〕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雲無生。
最忌夾雜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
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
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隻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當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念茲複在茲。
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 菩薩開示沈元輝道:”大凡修淨土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
什麼是夾雜?即是又是諷經,又是持咒,又是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便是夾雜。
既然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隻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才不會走錯路)。
現在授你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念茲複在茲。
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大難幸免 【菩薩示定恺(kǎi)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
自今當痛思前過,斷其後愆(qiān罪過)。
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贻厥(yíjué,遺留)身災。
今為汝立名曰恺。
恺者何?慈也,仁也。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
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
惟務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 菩薩對定恺開示道:“你既遭大難,幸而得免。
自今日起,當痛思以前之過,斷其以後之過。
更不要躁心競氣,逞志使能,給自己招來禍殃。
現在為你取名:恺。
“恺”是什麼意思呢?慈也,仁也。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
功名得之不足以喜,失之不足以憂。
隻是專意地緻力于培育自己的善心,堅固善行,以報答四恩而已。
”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以慈(和善)來做人,來修養自己;以仁(博愛)來恩及萬物。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佛門)。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
降臨法會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
士庶(儒生和百姓)三十餘人,未決心疑,鹹來咨請。
菩薩憫茲衆等,雖同禀誠心,而不識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會,可謂有緣,但若與爾等說佛法,非所習聞,恐難信入。
不若舉一則世典儒書,與衆等一話,或能信得一句、兩句。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
儒生和百姓三十餘人,未解心中疑惑,都來咨詢請教。
菩薩憐憫在場的衆人,雖然同具誠心,但不識修行正路,于是賜示道:“今日之會,可說是有緣,但是如果與你們講說佛法,由于過去不常聽聞,恐一時難以信入。
不如舉一則儒家經典上的話,與你們講解一番,或者能信得一句、兩句。
《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 〔中庸〕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這段話的全文是:“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因為當時的讀書人,四書都背得爛熟,平民百姓也耳濡目染,所以菩薩在這裡隻引了前三句,而後面兩句稍後再引用。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些人理所當然地去做,有些人是因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則須要勉強他才會去做,然而一旦做成功了,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今日看來,安與利且莫說起,即勉強而行者,亦不可得。
即如爾等,自遇我之後,亦曾發心勉強為善,乃有一旦棄捐,或漸至懈廢者,其故何在?隻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緩。
謂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耳。
不知為善若果無功,何以古來聖賢之徒,斷不作些微小惡,善則盡力盡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滿足?】 “現在看來,‘安而行之’與‘利而行之’且不要說它們,即便是‘勉強而行之’的人,也不可得。
就如你等,自從遇我之後,也曾發心勉強為善,竟然有一旦廢止,或漸至懈怠而廢止者,其原因何在?隻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緩,難以奏效。
以為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
不知道為善若是果真無功,為什麼古來聖賢之徒,絕不作些微小惡,而行善則盡力盡心,一定要做到十二分的滿滿足足呢? 【“若果為惡有效,又何故古來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無功之事?且現見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幾個有好結局,好斷送,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間數歲小兒,見說個好人,便知贊美,豈不是為善有大利處?見說個惡人,便要嗔怪,豈不是為惡無大利處?】 “若是為惡果真有效,又為什麼古來仁人君子,不做有效的事,反而去作無功之事呢?而且現在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來幾個有好結局,好下場,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呢?又如世間才幾歲的小孩子,見說這是個好人,便知道贊美,豈不是為善有大利處?見說這是個惡人,便要嗔怪,豈不是為惡無大利處? 【“此事極易曉。
非是爾等不聰明,真不知得。
但是不能實心向善,故一時不細察耳。
所以平日間,舍一錢,也要向人說一遍,有句好話,也要向人說一遍,都是從外邊做手腳,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用心切己處,覺得沒滋味,便抛棄了。
】 “此事非常容易明白。
不是你們不聰明,真不知道。
但是不能夠實心向善,因此一時沒有細察。
所以平日間,舍一文錢,也要向人說一遍,講了句好話,也要向人說一遍,這都是從外邊做手腳,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用心切己之處,覺得沒滋味,便抛棄了。
【“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實實的心,行真真實實的事,無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蔔,吉兇得失之可得而趨避。
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
此爾将來一定的實事,所以說‘及其成功,一也’。
反此,則生為無忌憚之小人,死為腐爛之草木,可不痛哉!”】 “你等今日,如果将真真實實的心,來行真真實實的事,而無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真心做實事之操守全在于我,而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蔔,吉兇得失之可得而趨避。
則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
這是将來一定的實事,所以說‘及其成功,一也’。
若是與此相反,則生為肆無忌憚之小人,死為腐爛惡臭之草木,可不痛哉!” 〔切己〕和自己密切相關。
〔觊觎jìyú〕希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
【菩薩說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衆猶颙颙(yóngyóng期待盼望貌)有待,更有再拜而緻禱者。
菩薩曰:“甚哉!爾衆之愚也。
聞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顧之念,隻要将胸中兒女、身家之事,一問而後已。
苦哉!苦哉!然菩薩大慈無已,當更說些古話,醒豁爾等癡夢。
】 菩薩說完這番話,默然而住。
這時,衆人還有所期待盼望着,更有再拜而禱告者。
菩薩說道:“你們衆人也實在太愚癡了。
聽到我上面這番話,竟然不生希取之心,反顧(回頭檢點自己)之念,隻是要将胸中兒女、身家之事問了才稱心。
苦哉!苦哉!然而菩薩大慈無邊,就再說些古話(古人流傳下來的的話),點醒你們的癡夢。
【“一者、學道之士,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阙(同“缺”)。
往往慎于斯須(片刻),而變于頃刻。
若是者,謂之造就無地之流,難以入道。
非聖人之誨人或倦,而故絕之也。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學道之士,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阙(同“缺”)。
往往謹慎片刻,瞬間即變。
這樣的人,就是無地可造就之流,難以入道。
這并不是聖人之誨人有所懈怠,而故意不教化他們。
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情不正,性則離〕情有貪嗔癡,即是不正。
如此,則本性離位而迷。
〔心不堅,德乃阙〕心志不堅定,則道德缺失。
【“一者、天下又盡有聰明向上之士,卻為自是之見所障,不成大器。
蓋人一自是,決不肯虛心就正有道。
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稱譽。
凡有所為,不能面聞其過,而德業殆矣。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天下又有很多聰明向上之士,卻被自以為是之見所障礙,不成大器。
因為人一旦自以為是,就決不肯虛心請教有道之人指正。
他們平日所交接的,必定都是最為平庸下劣之徒,而互相稱譽。
凡有所為,都不能當面聞其過失,其德行與道業就非常危險了。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世人貪得,都務強求。
不知一錢之獲,尚有命焉,而況功名富貴之大!曰:‘吾智力可求。
’若然,則蒼蒼者天,赫赫者神,将無用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合有,不因爾用卻許多龌龊心機,天憫而與之也。
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僇(lù同“戮”)身之禍,無利物(衆生)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
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世人貪得,都專意強求。
不知道一錢之獲,尚且有命,何況功名富貴之大者!有人說:‘我用智用力就可以謀取。
’若是這樣,則蒼蒼上天,赫赫諸神,就沒有用了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中應當有,而不是因為你用了許多龌龊心機,上天憐憫而給你。
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殺身之禍,無利物(沒有利益衆生)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
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天下大恩莫過父母。
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沒,猶可追報也。
試思:此身從何而來?何由而長?乃不能反本尋源,盡心盡力,敬事承順,而至有結怨于父母而不顧,自利其妻子而不養,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報複如平人者,是皆禽獸所不若也。
嗚呼!人而禽獸不若耶?可畏哉!衆中有識者,思之!”】 “一是:天下大恩,莫過于父母。
父母若在,即是堂前活佛也;父母沒世,猶可追報也。
你們想一想:此身從何而來?何由而長?乃不能反本尋源,對父母盡心盡力,敬事承順,而甚至有結怨于父母而不顧,隻顧妻子兒女而不孝養父母,更有甚者,父母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也要報複視如路人者,這都是禽獸不如啊。
嗚呼!難道作人卻連禽獸都不如嗎?可怕啊!衆人中有識者,思之!” 欲求做官 【或(有人)欲求官,問可得否?菩薩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須知得,通經史之謂文,練韬略(古代兵書《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書)之謂武,膂力(lǚlì,體力)過人之謂勇,智能出衆之謂才。
汝自思量,有一于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過圖僥幸而已。
要圖僥幸,念頭先已不正。
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勢,一味虐疲民而飽我腹,決不思為國為民做些好事。
以至積惡日深,不知改悔,來世定作牛馬駝騾有力報人等畜。
如目前兵戈戰陣中一類畜生,皆夙世冒祿貪功,無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 有人欲求做官,問菩薩能否得到?菩薩說道:“做官一事,你更不要想!你必須知道,通曉經史者謂文,精通兵法者謂武,體力過人者謂勇,智能出衆者謂才。
你自己思量,是否具備其中一種本事?若是四種本事中你一種都不具備,要想做官,不過是圖個僥幸而已。
要圖僥幸,念頭先已不正。
一旦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勢,一味虐疲民衆而飽我腹,決不考慮為國為民做些好事。
以至于積惡日深,不知改悔,來世定作牛馬駝騾等有氣力的畜生,服勞役來還債。
如目前兵戈戰陣中一類畜生,都是前世冒祿貪功,無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且報應之理,遠近無期,或緻禍于現世,或殃及于子孫。
如目前一等(一類)罪犯囹圄(língyǔ,也作“囹圉”,監牢),身受屠戮,繼嗣不肖,或絕滅無傳者是也。
又、損害良民而取其财貨,謂之不仁不義之物。
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qiān,罪過);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諸佛聖賢,必為之堕淚;奉仁人有道,反為之生慚。
即罪惡不極,而冤結相酬,後世定作一類羊豬雞犬,無力報人之畜,及世間一等貧窮下賤劇苦之人。
又、此圖僥幸一輩,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
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
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談,勢所必至,可不畏哉!”】 “而且報應之理,是遠是近沒有定期,或遭災禍于現世,或殃及于子孫。
如目前監獄中的犯人,身受屠戮,子女不肖,或斷子絕孫者是也。
又、損害良民而取其财貨,謂之不仁不義之物。
用來祭祀祖先,而祖先增罪;用來事奉神明,而神明加怒;用來供養諸佛聖賢,諸佛聖賢必為之堕淚;用來孝敬仁人有道者,仁人有道者反為之生慚。
即使罪惡不到極點,而冤結相報,後世定作羊豬雞犬一類無氣力服勞役的畜生,以自己的血肉來還債,及作世間最貧窮下賤劇苦之人。
又、此圖僥幸一輩,在官即使做些好事,也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
罪福之報,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而受多生之惡果。
僥幸做官,溺心于利欲,如上所談之惡果,勢所必至,能不畏懼嗎!” 定佑求子 【王定佑求子,菩薩曰:“汝自今莫殺生命,勿食異物(指稀有的美食),勿多欲逞忿。
何以故?殺生傷天地之慈,乖長(zhǎng)養之道。
食異物,必增淫穢,或緻惡疾。
多欲逞忿,則戕(qiāng殺害)損壽命,暴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陰陽之忌。
汝當永戒此三,一意奉養老母,推惠行慈,濟貧拔苦,廣行陰德,積累不廢,天必錫(賞賜)汝佳胤(yìn子孫、後裔)也。
”】 王定佑祈求生子,菩薩說道:“你自今日起,不要殺害生命,不要吃稀有美食,不要多欲逞怒。
為什麼呢?殺生傷天地之慈,背離長(zhǎng)養之道。
吃稀有美食,必增淫穢,或緻惡疾。
多欲逞怒,則毀損壽命,猛烈地摧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陰陽之忌。
你應當永戒這三條,一心一意奉養老母,推惠行慈,濟貧拔苦,廣行陰德,積累不止,上天必賞賜好兒孫給你。
” 〔推惠〕把好處讓給别人。
〔行慈〕令衆生安樂。
莫狎惡少 【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你們)當效。
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
”】 菩薩對陸定息開示一偈:“親近老成,莫狎(xiá親昵)惡少,君子上達,汝曹(你們)當效(應當效法)。
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
” 〔惡少〕品行惡劣、胡作非為的年輕人。
〔上達〕修養德性通達于仁義者。
【複示曰:“回去向爾母親,諄諄切切,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
即不能素食,莫勉強她,但不可殺生。
她若肯歸向彌陀,自斷血肉。
此是世間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 菩薩又開示道:“回去向你母親,反反覆覆真真切切地,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若是不能素食,不要勉強她,但不可殺生。
她若肯歸向阿彌陀佛,自會斷食血肉。
這是世間第一等孝行,你要努力地去做。
” 三、流通分 各授以訓 【爾時,菩薩化緣已終,因遍召諸弟子,各授以訓。
】 這時,菩薩化緣已終,因而把諸弟子召集在一起,一一加以訓導。
【示定勉曰:“汝名定勉,當号自開,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
汝毋(你不要)自棄。
”】 菩薩對定勉開示道:“你名叫‘定勉’,理當号‘自開’,一定要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
你不要自暴自棄。
” 〔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稱。
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
” 【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曰:“台宗三觀,妙在圓心。
圓心若知,其道盡矣。
”令與定勉(自開)并立(叫他與定勉并肩站在一起),付偈曰:“一開二開,今日重來,菩提有種,妙手雙栽。
”】 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說道:“天台宗之三觀,妙在圓心。
圓心若知,則一心三觀會究竟明白。
”然後,菩薩叫他與定勉(自開)并肩站在一起,付與一偈:“定開與自開,今日又重來,菩提自有種,妙手雙培栽。
” 〔一心三觀〕天台宗的觀法。
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谛理,而這三種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三谛〕空谛、假谛、中谛。
空谛是說空無自體;假谛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谛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
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示上德曰:“頭既秃,當知足。
念無常,斷愛欲。
南無阿彌陀,念念恒相續。
”】 對上德開示道:“頭既秃(年邁力衰),當知足。
念無常,斷愛欲。
南無阿彌陀,念念恒相續。
”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慈父彌陀,數數親觐,可以永年,況乃卻病。
”】 對耳之開示道:“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
慈父彌陀,數數(常常)親觐,可令長壽,還可以去掉病痛。
” 【示陳大心曰:“老不撇脫,死定兜搭。
兒女債完,可以怡悅。
極樂非遙,勿自隔絕。
”】 對陳大心開示道:“老不撇脫(年老都還不擺脫糾纏),死定兜搭(死時一定被它們拖累)。
兒女債完,可以怡悅。
極樂非遙,勿自隔絕。
” 【示沈元輝曰:“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
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兇,汝自作怪。
”】 對沈元輝開示道:“深藏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
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兇,汝自作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 【示杜義見曰:“善則為義,不善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
以義為見,不見非義,見非義時,見無見義。
”】 對杜義見開示道:“善則為義,不善則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
以義為見,則不見非義,以非義為見,則不見義。
”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yī感歎聲)!病愈甚,念愈勤乃好也。
若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
”】 對女弟子意安開示道:“你因為生病就不念佛嗎?噫!病愈重,念佛要愈精勤才好。
若是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
” 【示無朽曰:“尺璧豈寶,寸陰當惜。
正念彌陀,信光赫奕(光輝炫耀)。
莫貪舊遊,前途永失。
”】 對無朽開示道:“尺璧不算寶貴,寸陰才寶貴而當珍惜。
正念彌陀,信光赫奕輝耀。
不要貪戀昔日交遊的友人,否則道業永失。
” 〔尺璧〕直徑一尺的璧玉。
〔寸陰〕短暫的光陰。
《淮南子·原道訓》曰:“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示常攝曰:“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 對常攝開示道:“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道業成就才能夠宏大)。
” 【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後憂。
”】 對常源開示道:“你修行不可懈怠,懈怠即非比丘,那些自己荒廢道業的人,後麻煩就大了。
” 【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淨其心,能淨心者,可以超群。
”】 對定茂開示道:“汝是道人(你是修道之人),當淨其心,能淨心者,可以超群。
” 【示定随曰:“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隻如此,止堪溫飽。
何用出家,願離癡惱,當發道意,莫空過了。
”】 對定随開示道:“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僅隻如此,止夠溫飽。
何用出家,願離貪嗔癡等煩惱,當發道意,莫空過了。
” 【示查定宏曰:“菩薩說偈,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
”】 對查定宏開示道:“菩薩說偈,家常茶飯,回去告訴你的母親,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大事要及早辦好。
” 〔歸告汝母,己事早辦〕菩薩對查定宏之母的開示,見“邪見誤道”一節。
【示陳定耑曰:“惟天最高,無所不見,護汝初心,慎勿少變。
”】 對陳定耑開示道:“惟天最高,無所不見,你要保護自己的初心,一定謹慎不要讓它退失。
” 【示達本曰:“達本無本,萬緣應息,胡不甯處,猶是汲汲(jíjí)?一朝撒手,男耕女織,回想生前,汝自哭泣。
”】 對達本開示道:“達本無本(世間是幻相),萬緣應息(應放下萬緣),為什麼不靜心修行,卻還在急切地向外拼命追求?一旦命終,來生又是輪回,回想生前不努力,你隻有悔恨哭泣。
” 〔一朝撒手,男耕女織〕一旦命終,來生又是男的耕女的織(喻今生未得成道,來生仍在輪回中)。
不複再來 【時,菩薩一一示已,複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
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
菩薩從此,不複再來矣。
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
”】 這時,菩薩一一開示完畢,又對衆人說道:“我自降臨此處以來,所有的言說,都是修行要妙。
你們能夠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定上品往生。
從此以後,我不再來了。
諸弟子應各努力,不要白白地參加了這個法會。
” 【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複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
然實不爾。
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隻是自己精進,舍塵塗(同“途”)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
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
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系戀,但急着力,無事悲哀。
”】 這時,諸弟子聽到菩薩這樣說,都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菩薩對他們說道:“諸弟子,你們因為菩薩不再降臨,恐怕自己懈怠,從此失足堕落。
然而實在不是這樣。
為什麼呢?從今以後,你們精進,隻是自己精進(精進由己),舍娑婆而登極樂,這是大智大賢之所為也。
若是懈怠,也是自己懈怠(懈怠亦由己),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
諸弟子,隻須奮力前進,不要系戀,隻須緊急着力,無須悲哀。
” 【頃之,複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
所以者何?鸾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
汝等若奉教無失,于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甚難相遇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 過了一會兒,菩薩又開示道:“你們不得更作菩薩再降臨之想。
為什麼呢?扶乩本為神鬼之所依憑,這不是大菩薩應化之常事。
你們若是奉教無失,于菩薩生恭敬之心,甚難相遇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 【時,諸弟子雖聞法谕,猶故圍繞,不忍散去。
菩薩又谕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
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
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舍卻覺明妙行也。
”】 這時,諸弟子雖聞菩薩法谕,仍然圍繞着,不忍散去。
菩薩又開示道:“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你們具有大緣,雖然從此不再降臨,但不得作菩薩遠離想。
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你們眼前,相逐不舍。
你們切莫有一日荒廢懈怠,否則便是自己舍棄覺明妙行啊!” 【少頃,又谕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
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莫隻呆呆守着,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
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恭敬地承受)奉行可矣。
”】 過了一會兒,菩薩又開示道:“諸弟子,法會既然已經結束,大家應當散去。
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不要隻是呆呆守着,菩薩畢竟不在這張扶乩之紙上啊(意思是:要在心上守着覺明妙行菩薩,而不是在扶乩之紙上守着覺明妙行菩薩)。
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恭敬地承受我的教導,切實奉行就可以了。
” 西方确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