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關燈
要。

    當誠解我語。

    善答我問。

    諸弟子。

    譬如有人謂一人言。

    燕京帝王所都。

    富貴無比。

    是人聞言有志往否。

    鹹曰願往。

    菩薩曰。

    汝不識路徑。

    當雲何。

    鹹曰有人指示。

    從之而行。

    菩薩曰不可。

    倘是人指以向南向東。

    若不明辨竟從其言。

    則燕都遠之又遠矣。

    衆曰。

    然則如何。

    菩薩曰。

    畢竟得一走過燕都之人。

    教是人曰。

    汝須向北而往。

    便可直達帝所。

    諸弟子。

    此人所指。

    有錯謬否。

    鹹稽首曰。

    無謬。

    菩薩曰。

    又譬如有人。

    欲登萬仞之巅九層之頂。

    當如何教之。

    鹹曰從卑至高。

    菩薩曰。

    然古雲。

    千裡之行。

    始于足下。

    須是從第一級至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

    方為正說。

    若雲一步便跨到最高處。

    為浪語矣。

    又譬如有人。

    天子将命以官。

    诏是人曰。

    汝願為宰相耶。

    小吏耶。

    是人雲何上答。

    鹹曰必願為宰相。

    菩薩曰。

    然。

    又譬如有人。

    在于岐路。

    不知所從。

    有憫之者。

    指曰。

    是邊極艱險。

    極曲折。

    不得便出頭。

    是邊極正大。

    極平坦。

    走去便得出頭。

    其人受指。

    于此兩邊當走何路。

    鹹曰。

    走正大。

    走平坦。

    菩薩曰。

    善哉。

    善哉。

    爾等酬我所問。

    俱合正理。

    然爾等能明解我所喻否。

    鹹再拜曰。

    唯垂開示。

    菩薩曰。

    善聽。

    爾等向來雖有求道之心。

    而不識修行之要。

    趨向無據。

    如人欲往燕都。

    而不知路徑者是。

    若遇邪師。

    教以邪法。

    如帝都在北。

    而反指以往東向南者是。

    則其人雖終日行。

    而茫無歸宿。

    何由觐至尊。

    何由成大道。

    今我所示彌陀淨土。

    帝都也。

    信願行三。

    勤加精進。

    終至往生。

    是從第一級至最上一級也。

    期登上品。

    是願為宰相。

    不願為小吏也。

    依此而修。

    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

    我即走過燕都之人也。

    若爾等不能深信。

    是舍帝都而趨邊地也。

    棄宰相之尊。

    而就小吏之賤也。

    背正大而求艱僻也。

    萬仞之山巅。

    九層之塔頂。

    非爾所及矣。

    可勝悲痛哉。

     衆欲積田為修行計。

    菩薩曰。

    汝等欲矢志同學。

    久聚不散。

    謝絕世故。

    于衣食所從。

    不複為求人計。

    故發此議。

    以我觀之。

    念頭雖好。

    然畢竟是貪戀塵勞。

    非清淨法。

    何以故。

    街頭一飯。

    冢間一宿。

    先佛道範。

    若必藉田而修。

    倘一不就。

    則汝諸人終無修行之日矣。

    又若言自無其赀。

    将出自募化。

    更為不可。

    佛一代教。

    無此二字。

    蓋自末世不識禮義。

    不懼因果。

    不知廉恥之徒所為。

    真修道人。

    生死念切。

    斷斷不作是想。

    然更有一言。

    汝諸人但執持正念。

    各各努力。

    是即不聚而聚。

    若身心散逸。

    事無常恒。

    是雖聚而實散。

    苟明此意。

    止應随分随時。

    莫去閑思預計。

     菩薩又告衆曰。

    汝等慮身纏世網。

    念頭不得幹淨耶。

    我有一法。

    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

    将牢牢歸向極樂世界。

    見阿彌陀佛之心。

    換卻奔走利名之心。

    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

    當作何方便。

    菩薩曰。

    汝但息想定慮。

    徐徐念去。

    要使聲合乎心。

    心随乎聲。

    念久自得諸念澄清。

    心境絕照。

    證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須多念。

    從千至萬。

    心無間斷。

    則根器最易成熟。

    若強之使一。

    終不一也。

    時達本于座下。

    忽戄然念數聲。

    菩薩曰。

    如是。

    如是。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

    請示法相。

    菩薩曰。

    諸弟子欲造相供養。

    積誠已久。

    合當顯示。

    但汝塵勞中。

    我妙明内。

    即今顯現。

    汝等不能見也。

    又我随機感化。

    身相不一。

    今但從本起修。

    可畫作大比邱相。

    面如滿月形體豐偉。

    着袈裟坐蓮花上。

    左手置膝。

    右手作說法相。

    眉間放白毫光。

    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

    要須莊嚴相好。

    不得潦草。

    諸人聞已。

    皆拱立思維如是法相。

    菩薩乃言。

    諸弟子。

    人人有個覺明妙行。

    不即不離。

    在汝諸人摸索不着處。

    時時出現即今明白。

    更不須設像供養。

    願見于他日也。

     查定宏因喪子。

    欲棄家為僧。

    菩薩曰。

    汝且莫妄想是事。

    是事汝做不得。

    汝但正心以治心。

    正身以治身。

    斷無益之事。

    絕無益之友。

    皈心大覺。

    願出迷途。

    挹彼洪波。

    滋我燥土。

    精求加被。

    驅諸障緣。

    汝向畏祈壽保身。

    當注力于此。

    勿多言也。

    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

    但諸字句有不同者。

    當從何本。

    得無差謬。

    菩薩曰。

    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

    并無差謬。

     沈天宇有疾。

    設供求示。

    菩薩曰。

    汝今有疾。

    尚未即死。

    當息諸牽累。

    安心端坐。

    念身無常。

    念世無常。

    所有妄緣。

    一切放下。

    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

    自然六塵不生。

    一心清淨。

    不唯愈汝今生之疾。

    即生死病根。

    亦從此拔出矣。

    汝今設供求示。

    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

    口訣傳汝。

    可愈汝疾。

    豈知。

    菩薩無是等虛僞之法。

    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

    汝若信而行之。

    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

    付汝一偈。

     病從己作  還由己除  攝心清淨  得常安樂 堅久不變  同無量壽 菩薩示達本曰。

    汝欲究明心地。

    極為有志。

    但你一肚皮砂鉛水火。

    本來面目。

    真空真淨等話。

    實實塞卻。

    如何做得。

    你若要做。

    必須将此一絡索。

    抛向東洋大海始得。

    不然。

    枉卻□心。

    誤卻工夫矣。

    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彌陀佛。

    明心在是生。

    極樂在是。

    一舉而兩得。

    極是便宜也。

     無朽問。

    雲何仰酬祖父。

    菩薩曰。

    世間所謂孝者。

    以何為上。

    曰。

    能敬養。

    能為善。

    以無忘先德。

    菩薩曰。

    此雖孝而有限。

    惟能發大願。

    修出世法。

    若道成果滿。

    豈但福及九祖。

    即曆劫冤親。

    俱蒙解脫。

    汝能專修淨土。

    是為大孝。

     定茂問。

    持咒雲何明心。

    雲何究竟。

    菩薩曰。

    心不離咒。

    咒不離心。

    是持之義。

    汝當于一切時觀此咒體。

    與我心體是一是二。

    若雲二者。

    雲何心能持咒。

    咒能顯心。

    若雲一者。

    雲何忘則咒無。

    憶則咒有。

    則知此咒與心。

    離諸名相。

    畢竟空寂。

    是名究竟。

    若但持而不究竟。

    即無妙解。

    平等大慧雲何顯發。

    平等大慧不現。

    何由照生死之昏迷。

    達三界之實際乎。

    達本問出聲念佛。

    每易發火。

    得默念否。

    菩薩曰。

    汝一念佛。

    便雲火發。

    何故汝終日向人說話。

    便沒一毫火起耶。

    當知此火。

    乃汝無量劫來。

    無明煩惱之所積聚。

    由汝今日信之不真。

    故念随火起。

    火逐妄生。

    以燒汝法身慧命耳。

    昔牟尼世尊為大法故。

    于無量劫。

    舍身求道。

    所以得成無上寶王。

    今汝年力已衰。

    日夕勤行。

    猶嫌遲暮。

    尚乃戀着塵勞。

    希圖丹藥。

    以求延年益壽。

    汝不聞非非想天。

    尚有報盡。

    劫火洞燒。

    壞至三禅。

    況區區水火鉛汞假緣和合之法。

    而求其永無變滅耶。

    汝今聞我所言。

    當如夢初覺。

    如醉初醒。

    精修淨土。

    正念往生。

    彼世界之壽命。

    無窮無盡。

    成就法身。

    到一切智。

    非淺淺長生久視之術。

    可同日而論也。

     查定宏問。

    持咒時。

    多生恐怖。

    求示方便。

    菩薩曰。

    誰來怖汝。

    誰是受怖者。

    由汝夙生習氣不淨。

    故從微想中忽現此相耳。

    汝但精誠誦持。

    自當除滅。

    得如意意順。

    善能護伏煩惱。

    而造入玄微。

    何恐怖之有。

     陳定育為母疾緻禱。

    問作何功德。

    可獲全愈。

    菩薩示偈曰。

     孝首萬德  孝貫三才  大哉孝行  人倫之師 汝以好心  求愈母疾  汝當安适  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  念母減食  汝衣輕軟  念母膿血 污其衣襟  露其胸脅  如是思維  夙夜靡處 歸命大聖  精誠不二  力行衆善  仰答四恩 願母福益  願母壽增  願母病愈  願母體康 覺明菩薩  為汝依怙  苟如其言  無願不果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請問。

    菩薩曰。

    汝欲舍持咒而念佛。

    一志專修。

    最妙。

    但汝未知法要。

    隻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

    不得名念佛之人。

    何以故。

    欲泛大海必具大舟。

    欲馳千裡。

    必擇良馬。

    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

    割絕牽纏。

    打開塵網。

    直下即念是佛。

    即佛是心。

    乃至離即離非。

    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如是乃名正念念佛。

    得名為念佛人也。

    汝應善解此義。

     有年少僧四人進谒。

    菩薩曰。

    諸年少。

    衆生無始時來。

    因于恩愛。

    故成眷屬。

    而眷屬中父母于子。

    又為恩之至重。

    愛之至切。

    難割難舍。

    今爾等出家離俗。

    得為比邱。

    當知父母于爾。

    又有恩上之恩。

    非言所喻。

    故應趁此壯年盛力。

    勤辦道業。

    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

    方不愧出家兩字。

    若複放逸懈怠。

    以緻終身廢墜。

    是不孝中之不孝。

    為天地間極重罪人矣。

    當因吾語。

    猛生痛念。

     菩薩又示衆曰。

    諸善男子。

    人之一身。

    父母所生。

    父母所育。

    現前爾等種種營謀。

    種種受用。

    即使父母。

    不曾與得一錢也。

    還是父母生卻你身。

    故有今日。

    萬事身為大。

    身為本。

    從本而推。

    豈不是父母之恩。

    難言難盡。

    所以佛言。

    于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

    尚獲罪無量。

    況今有甚于此者耶。

    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

    不得不诤。

    則是視父母如路人矣。

    隻可歡然順受。

    父母自有感悟之日。

    決不得争個你非我是。

    做逆天背倫之人。

     菩薩曰。

    諸弟子當知。

    十方諸佛是衆生心。

    十方衆生是諸佛心。

    是故憶佛念佛。

    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内。

    然亦非諸佛之入于爾心。

    亦非汝心出于諸佛。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