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關燈


    遂求開示。

    菩薩曰。

    元柏當知。

    學道而不明此心。

    譬如造屋無基。

    渡水無筏。

    欲明心者。

    當微細觀究。

    此身此心。

    從何而有。

    既四大虛幻。

    心将誰寄。

    身心既幻。

    世界微塵。

    了無差别。

    目前萬法。

    從何處生。

    從何處滅。

    若無生滅。

    則照與能照。

    兩無所依。

    自見真如寂滅場地。

     勾曲孔生。

    持齋二十年矣。

    自念衰老。

    問死後雲何。

    因泣下不已。

    菩薩曰。

    不須悲淚。

    但從我說。

    深信遵行。

    自有好處安身在。

    遂授偈曰。

     西方有淨土  人天皆所依  汝能修此門 安隐無驚疑 沈文州以傷寒名家。

    适至作禮。

    菩薩問曰。

    寒入心包。

    當作何病。

    答曰。

    名中寒。

    因喻諸人曰。

    汝等但知寒入心包。

    名曰中寒之疾。

    若邪入于心。

    即為殒命之病矣。

    汝諸人但以身病為病。

    調之治之。

    至于心有大病。

    則不問明醫。

    不求妙藥。

    任其患苦而莫之覺。

    哀哉。

     陳大心奉教念佛。

    極其誠至。

    菩薩示偈曰。

     八德池中蓮已種  果然一念甚宏深 滋培雖藉如來力  長養全憑決定心 又喻諸人曰。

    此土有發願往生者。

    彼土即生蓮花。

    故作是語。

    汝等應生深信。

     孫中白好丹術。

    日久無效。

    因來會作禮。

    菩薩呵曰。

    老秃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

    且問爾金丹幾時可成。

    答曰。

    正爾求成。

    菩薩曰。

    若成了。

    千萬留卻幾顆。

    莫都吃到肚子裡去。

    俟汝見閻羅老子時。

    好做些人事送送。

    癡老兒。

    此事決無你分。

    不如做你本等去。

    孫拜謝。

    有頃。

    菩薩又曰。

    癡老兒知得你自己本等麼。

    答曰。

    我求見性是我本等。

    菩薩曰汝知此性。

    為大為小。

    為青為黃。

    答曰。

    性無如是等相。

    菩薩曰。

    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

    孫無語。

    乃發信皈依。

    願為弟子。

    求示法名。

    遂示以偈曰。

     性無大小青黃相  那有聲名任汝呼 不達此中玄妙處  一言半字總淆訛 我今強為汝立名。

    可曰達本。

    汝此後光陰。

    不上七八年矣。

    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也。

    孫因問此身如何結局。

    菩薩曰。

    結局便結局。

    又問如何結局耶。

    孫乃問如何修持。

    菩薩曰。

    淨土一門。

    能廣攝群品。

    汝問修持。

    當念阿彌陀佛。

    發願往生。

    便得一了百了。

    汝無再惑。

     菩薩又喻諸人曰。

    從古大聖大賢。

    闡微立教。

    皆至精至簡。

    上士聞而悟。

    中下聞而修。

    皆歸大道。

    乃後之著述。

    務為繁言隐說。

    使凡流揣摩成見。

    遂至以訛傳訛。

    深入邪僻。

    抱暗沒世。

    竟不自覺。

    如達本因讀參同悟真諸書。

    不知法要。

    曲信訛傳。

    謂為有得。

    執吝不舍。

    白首無成動諸煩惱。

    菩薩說為真可憫者。

    是故汝等既識前非。

    當崇正信。

     一時菩薩将臨法會。

    弟子八人。

    無朽。

    常攝。

    常源。

    定茂。

    達本。

    查定宏。

    陳定專。

    查定敏。

    恭謹颙伫。

    齊唱佛号。

    忽聞異香。

    從空中來。

    衆皆歡喜。

    得未曾有。

    菩薩曰。

    善哉善哉。

    爾等知今日之會。

    有夙因否。

    昔梁武皇天監六年。

    我出家于北魏之東都淨因寺。

    為大比邱。

    因避亂南遊。

    住錫雞鳴山麓。

    時爾八人。

    依我修學。

    不久以兵亂各散。

    我越後二載。

    示寂于武林天竺。

    後複于唐僖宗朝。

    為清河獻王長子。

    亦棄位出家。

    今爾八人。

    同會念佛。

    亦由我發心。

    正如往昔無異。

    但爾等去我以來。

    八百餘年矣。

    仍複飄流未反。

    真為可悲。

    真為可痛。

    今為汝等重加發明。

    所修行業。

    令速成辦。

    早登解脫。

    宜各谛聽。

     示無朽曰。

    汝向者雖從事玄門。

    而能恭敬諸佛。

    當知即是夙因。

    今宜速發深心精修淨業。

    為諸人唱導。

    無空擲後。

    此□十三年光景也。

    付汝偈言。

     八百年前有勝緣  今來相遇指青天 已知本地中秋月  莫向長江覓渡船 示常攝曰。

    汝常持大悲神咒。

    雲何而持。

    答曰。

    所持之咒。

    曆曆分明。

    能持之心。

    了不可得。

    菩薩曰。

    能如是持。

    是名真持。

    有偈囑汝。

     汝持大悲咒  應識大悲心  離名亦離相 以此度群生 示常源曰。

    汝既出家。

    要須謙下柔和。

    敬事師長。

    虛己請益。

    增長志氣。

    莫隻坐雲霧中過日。

    源不達。

    複示曰。

    汝懜懜若此。

    可曉得自己的心麼。

    源無語。

    乃令誦準提咒一遍。

    源随誦之。

    菩薩曰。

    此不是你心。

    喚作甚麼。

    偈曰。

     見初無心  即汝本心  準提一遍  全體分明 示定茂曰。

    汝持準提咒。

    平日須要細密用心。

    觀一切境。

    若喧若寂。

    若物非物。

    若欣若厭。

    無非此咒現體。

    即我妙心刻刻流露。

    如是奉持。

    必獲果證。

    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

    當誦我偈。

     兩行秘密  即汝本心  莫謂法少  是法甚深 問達本曰。

    汝将雲何。

    答曰。

    欲明心。

    菩薩曰。

    得無口頭話否。

    當勤念佛。

    其功十倍。

    亦示汝偈。

     心外無佛  佛即汝心  深信不惑  一念無生 示查定宏曰。

    汝持金剛般若。

    當知有七不持。

    所謂心昏散不持。

    有過犯不持。

    入不淨處後不持。

    飲酒後不持。

    人擾不清淨不持。

    有事将作未作不持。

    心别有記憶不持。

    若堅意受持。

    應離此七。

    誦至純熟。

    即于觀心中持之。

    果能如是。

    則功德不可思議。

    果報不可思議。

    佛有誠言。

    汝須保任。

    複與汝偈。

     般若一經  功德無盡  拔妄想根  脫生死病 示陳定專曰。

    小人之為惡也。

    惟恐人知。

    君子之為善也。

    亦惟恐人知。

    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

    而作佛事。

    更有偈曰。

     勿貴人知  勿希天應  恒一其心  必堅必正 示查定敏曰。

    汝未及弱冠。

    已知向道。

    可驗夙因。

    今為汝命名曰敏。

    敏有聰勤妙捷四義。

    聰以除汝暗。

    勤以勵汝怠。

    妙以開汝慧。

    捷以發汝廢。

    汝當顧名思義。

    莫謂菩薩徒與爾一個字也。

    複示汝偈。

     汝年正幼  當學孝弟  以是持身  毋惰其志 是日陳大心後至。

    菩薩問曰。

    汝雲何修持。

    答雲。

    惟修淨土。

    菩薩曰。

    舍此别無勝門矣。

    囑汝一偈。

     道無他說  唯心而已  蓮胎始成  專精勿二 菩薩曰。

    所示淨土一門。

    真諸佛心宗。

    人天徑路。

    今汝等雖求往生。

    若發願不切。

    如入海而不獲寶珠。

    徒勞無益也。

    我昔于晉明帝時。

    受貧子身。

    為貧苦故。

    乃發大願雲。

    我以夙業。

    受此苦報。

    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

    生極樂國。

    成就一切功德者。

    縱令喪身。

    終不退息。

    誓已。

    七日七夜。

    專精憶念。

    便得心開。

    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

    遍十方世界。

    我于佛前親蒙授記。

    後至七十五而坐脫。

    竟生極樂。

    後以度生願重。

    再來此土。

    随方顯化。

    或為比邱。

    或為居士。

    或為國王。

    或為臣宰。

    或為女人。

    或為屠丐。

    或隐或顯。

    或順或逆。

    皆随順說法。

    導諸群品。

    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

    耽長壽樂。

    不思進修。

    我現仙身。

    救其迷墜。

    如唐僖宗朝一事也。

    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

    闡揚淨土。

    汝等當一意一心。

    堅修此門。

    必不相誤。

    若心志一堅。

    又不待隔世而生。

    現前亦得見佛。

    如我昔年無異。

    有偈四句。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或問。

    學人雲何得離塵欲。

    得無障礙。

    菩薩曰。

    我将由小而推之大。

    由外而推之内。

    汝等當善解其義。

    有人于此。

    無故而奪汝一錢。

    動嗔恨否。

    答以一錢雖微。

    見奪則嗔。

    又無故而與汝一錢。

    生喜悅否。

    曰一錢雖微。

    見與則喜。

    有答以一錢甚微。

    與何足喜。

    奪無可嗔者。

    菩薩曰。

    汝能如是。

    心之清淨久矣。

    何至今日尚沉濁垢耶。

    汝等當知。

    學人洗心不密。

    見有見無。

    處處是着。

    念念皆貪。

    所以業識紛馳。

    無暫停止。

    即念一句阿彌陀佛。

    心想依然外遊。

    未能頃刻歸一。

    良由汝等于無量劫來。

    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

    故此塵欲。

    亦從無始劫來。

    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

    身纏心縛深入塵網。

    那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故知欲斷貪着。

    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舍觀。

    作非我有觀奪不起嗔。

    與不起悅。

    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

    乃至國城妻子。

    乃至身肉骨髓。

    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

    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

    一切皆如此。

    一錢之與奪無異。

    自然習漏消亡。

    障緣永滅。

    漸履清淨。

    成就道品。

    汝等當依此修行。

    勿更自虞窒礙。

     孟冬二日。

    為菩薩誕生之辰。

    衆設供稱壽。

    菩薩曰。

    汝等以何物壽我。

    皆曰。

    心以為供。

    菩薩曰。

    心是何物。

    可以持供。

    答曰。

    唯一至誠。

    本是無物。

    菩薩曰。

    既言無物。

    誰知至誠。

    能知誠者。

    定有處所。

    可得舉示。

    雲何無物。

    答曰。

    實無所得。

    菩薩曰。

    汝言無得。

    為是暫無。

    為決定無。

    衆拟議未對。

    菩薩曰。

    無則決定無。

    有則決定有。

    一涉纖疑。

    毫??千裡。

    當知汝等言誠言妄。

    說有道無。

    皆是起滅計較推詳蔔度之心。

    以是祝我。

    均無所益。

    聽我妙偈。

     至真無二心  至真無量心  心非一切心 一切性非心  除妄心不實  依真心強名 真妄兩不立  南無釋迦尊  了心無處所 方便福群生 時諸弟子鹹再拜願更聞法要。

    菩薩曰。

    善哉善哉。

    汝等願更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