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珠集

關燈


    隻能醫病。

    不能醫命。

    求神祈福。

    但增罪業。

    大命若盡。

    小鬼柰何。

    空自慞惶。

    俱無所濟。

    直待氣消命盡。

    識投冥界。

    方始十念鳴锺。

    恰如賊去關門。

    濟何事也。

    死門事大。

    須是自家着力始得。

    若一念差錯。

    曆劫受苦。

    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

     [谷-禾+牛]牛乳頃 唱一聲而罪滅塵沙。

    具十念而形栖淨土。

    拯危拔難。

    珍障消冤。

    非但一期暫拔苦津。

    托此因緣。

    終投覺海。

    故經雲。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又雲。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即能日行千裡。

    足一千年滿中七寶。

    以用施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

    稱一佛聲。

    其福過彼。

    又雲。

    四事供養一閻浮提一切衆生。

    功德無量。

    若有衆生。

    善心相續。

    稱佛名号。

    如一[谷-禾+牛]牛乳頃。

    所得功德。

    過上不可思議。

    無能量者。

     苦樂相比 經雲。

    彼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今以娑婆對比之。

    此則血肉形軀。

    有生皆苦。

    彼則蓮花化生。

    無生苦也。

    此則時序代謝。

    衰老日侵。

    彼則寒暑不遷。

    無老苦也。

    此則四大難調。

    多生病患。

    彼則化體香潔。

    無病苦也。

    此則七十者稀。

    無常迅速。

    彼則壽命無量。

    無死苦也。

    此則親情愛戀。

    有愛必離。

    彼則無父母妻子。

    無愛别離苦也。

    此則仇敵冤雠。

    有冤必會。

    彼則上善聚會。

    無冤憎會也。

    此則困苦饑寒。

    貪求不足。

    彼則衣食珍寶。

    受用現成。

    此則形質寝陋。

    六根多缺。

    彼則端嚴相貌。

    體有光明。

    此則輪轉生死。

    彼則永證無生。

    此有四趣之苦。

    彼無三惡之名。

    此則荊棘坑坎。

    高下不平。

    土石泥沙。

    穢污充滿。

    彼則黃金為地。

    寶樹參天。

    樓聳七珍。

    花敷四色。

    此則雙林已滅。

    龍華未來。

    彼則無量壽尊。

    現在說法。

    此則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彼則與二上人。

    親為勝友。

    此則群魔外道。

    惱亂正修。

    彼則佛化一統。

    魔外絕蹤。

    此則媚色妖淫。

    迷惑行者。

    彼則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此則惡獸魑魅。

    交扇邪聲。

    彼則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二土較量。

    境緣迥别。

    勸進世人。

    津津有味。

    顧不向樂邦而踴躍哉。

     無非是善 求生淨土。

    是身後之事。

    而大有益於生前。

    蓋佛之教人。

    無非是善。

    既以求生淨土為心。

    凡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

    無适而非善。

    其現世則可為君子。

    人敬之。

    神助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其次為業緣所奪。

    雖不能專志於此。

    然惡緣由此而省。

    善緣自此而增矣。

    其次不知禮義所在。

    刑罰可畏。

    惟氣力為尚。

    勢利是趨。

    苟以淨土為心。

    則亦必省己。

    而自咎所為。

    雖不能皆合於禮義。

    其肯複陷於罪罰乎。

     取驗 既學專修。

    當求靈驗。

    爾今日發白面皺。

    死相現前。

    知道臨終更有幾日。

    須在目前。

    便要見佛。

    隻如廬山遠法師。

    一生之中。

    三度蒙佛摩頂。

    懷感法師稱念佛名。

    便得見佛。

    少康法師唱佛一聲。

    衆見一佛從口飛出。

    唱佛百聲亦然。

    如貫珠焉。

    此等靈驗萬萬千千。

    爾若心無間斷。

    見佛不難。

    間斷心生。

    決不見佛。

    與佛無緣。

    難生淨土。

    淨土不生。

    必堕惡道。

    然則一念間斷之心。

    便是三塗惡道業也。

    戒之戒之。

     遠魔 惟此法門。

    因仗佛力。

    修則必成。

    無複魔業。

    永不退轉。

    非但遠魔。

    亦於人間一切縣官口舌。

    是非患難。

    水火盜賊。

    惡人兇事。

    乃至虎狼蟲獸。

    鬼魅妖精。

    不吉祥事。

    不能侵害。

    又不為一切疫痢。

    傷寒癰疥。

    眼耳鼻舌。

    諸病所惱。

    如其願行無虧。

    皆能排遣。

    惟名聞利養。

    甜愛軟賊。

    及嗔心貪火。

    雖有佛力。

    蓋是自咎不能救也。

     七勝 念佛功德。

    有七種勝。

    一詞少易行勝。

    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人可念故。

    二念緣佛境勝。

    一心緣念佛身相好。

    淨國為境故。

    三離難獲安勝。

    諸佛菩薩加護念佛者。

    無諸患難。

    安慶吉祥。

    四稱名滅罪勝。

    念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五持念獲福勝。

    稱佛一聲。

    勝四天下七寶供佛及阿羅漢。

    六果感見佛勝。

    衆生念佛。

    必定見佛。

    七親迎往生勝。

    化佛菩薩放光。

    迎接行者。

    往生淨土。

     高聲念 高聲念佛。

    有十種功德。

    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驚怖。

    三聲徧十方。

    四三塗息苦。

    五外聲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

    九三昧現前。

    十往生淨土。

     勸修福報 能勸一人修淨土。

    以此善緣。

    可以消釋罪惡。

    可以增崇福壽。

    可以追薦亡靈。

    可以莊嚴淨土。

    況勸至五人十人。

    若轉以相勸。

    法施廣大。

    福報無量。

    故勸修偈雲。

    能勸二人修。

    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

    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

    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

    即是阿彌陀。

     禮佛 禮佛一拜。

    從其膝下。

    至金剛際。

    一塵一轉輪王位。

    獲十種功德。

    一得妙色身。

    二出言人信。

    三處衆無畏。

    四佛所護念。

    五具大威儀。

    六衆人親附。

    七諸天愛敬。

    八具大福德。

    九命終往生。

    十速證涅盤。

     不修十失 佛示淨土修行之法。

    令一切衆生。

    速超生死。

    而障重之人。

    不肯進修者。

    有十種失。

    一不信佛言。

    二不遵聖教。

    三不信因果。

    四不重己靈。

    五不求升進。

    六不親善友。

    七不求解脫。

    八甘受輪回。

    九不畏惡道。

    十甘同魔類。

    反是而修之者。

    則得十種勝利。

     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

    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将并諸眷屬隐形守護。

    二帝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随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

    一切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

    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悉皆消滅。

    所殺冤命皆蒙解脫。

    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

    或複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

    顔色光澤。

    氣力充盛。

    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

    恭敬供養禮拜。

    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

    心無怖畏。

    正念現前。

    得見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聖衆手持金台接引。

    往生西方淨土。

    盡未來際。

    受勝妙樂。

     淨土十勝 一常得見佛。

    無量壽佛成道以來。

    經十大劫。

    常住不滅故。

    二常聞法音。

    佛及菩薩。

    樹林水鳥。

    常宣妙法故。

    三聖賢會集。

    觀音勢至為其勝友。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

    四遠離魔事。

    雖有天魔。

    皆護佛法。

    令修行人。

    速成就故。

    五不受輪回。

    蓮華化生。

    無複輪轉生死苦趣故。

    六永離惡道。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名字尚不聞故。

    七勝緣助道。

    瓊樓玉殿。

    珍衣美馔。

    皆為助道之資具故。

    八壽命無量。

    衆生壽量。

    與佛齊等。

    人天凡夫盡其智力。

    莫知其數故。

    九入正定聚衆生生者。

    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緻。

    無退轉故。

    十一生行滿。

    常随佛學。

    一生常得無上菩提故。

     往生十易 一彌陀願重得生易。

    二極樂不逆得生易。

    三十方諸佛攝受易。

    四東方一佛助成易。

    五二大聖者來迎易。

    六八大菩薩引去易。

    七奉行十願得生易。

    八書寫一經得生易。

    九散善回向得生易。

    十少時念佛得生易。

     衆戒清淨 若戒德不修。

    憑何立行。

    如器欲貯醍醐。

    先滌不淨。

    修三昧者。

    亦複如是。

    必衆戒清淨。

    乃可得成。

    縱其宿業深厚。

    不能頓斷。

    當亦方便制抑。

    自勸自心省身悔過。

    了知世間樂少苦多。

    無常敗壞不久磨滅。

    一切諸法皆不清淨。

    設諸方便而使必斷。

     璎珞珠 初受三皈。

    次持五戒。

    漸修十種善法。

    圓滿三聚律儀。

    根熟則全持。

    根生則分受。

    年有三善。

    月有六齋。

    如或五戒。

    難行且除。

    酒肉二味。

    十重易犯。

    且持不殺一門。

    輕塵積嶽。

    墜露添流。

    故經雲。

    佛在世日。

    以佛為師。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又雲。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今見持戒不殺。

    不求仁而仁。

    着守戒不盜。

    不忻義而義。

    敷不淫者。

    不祈禮而禮。

    立不妄者。

    不慕信而信。

    揚不飲者。

    不行智而智。

    明非但律己防非。

    亦以助國揚化。

    欲修淨行。

    須嚴護戒根。

     毗尼 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戒之時義大矣哉。

    佛戒至密。

    殺戒微及蜎蠕。

    極之才有忿嫉。

    即殺戒不淨。

    眼取色。

    耳取聲。

    即盜戒不淨。

    隔壁聞钗钏聲。

    即淫戒不淨。

    至是則身心俱斷。

    事理雙盡矣。

    處世緣中。

    持戒豈能一一與剃染者例論。

    惟貴於心學大。

    頭腦處着力。

    一旦脫然悟去。

    則咳唾掉臂。

    無不是清淨毗尼矣。

    但不可未得謂得。

    而發狂解。

    便道。

    飲酒食肉不礙菩提。

    行盜行淫無妨般若。

    堕落魔羅境界耳。

    果能時時返照。

    刻刻提撕。

    向本參念佛話頭上做工夫。

    則不惟日後有發明。

    在即目前便自得力。

    日用有主宰。

    不随物轉。

    縱居聲色名利之場。

    妻子眷屬日夜相接。

    不妨與世推移。

    混俗和光。

    自然出污。

    泥而不染。

    是為塵中大解脫門也。

     悟情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

    養情為惡。

    縱情為賊。

    折情為善。

    滅情為聖。

    甘其飲食。

    美其衣服。

    大其居處。

    若此之類。

    是為養情。

    飲食若流。

    衣服盡飾。

    居處無厭。

    若此之類。

    是為縱情。

    犯之不較。

    觸之不怒。

    傷之不怨。

    是為折情。

    犯之觸之傷之如空。

    反生憐愍愚癡之心。

    是為滅情。

    悟此理則心地常淨。

    如在淨土矣。

     怨親 於一切衆生。

    起慈悲心。

    無彼我想。

    何以為然。

    若見怨異於親。

    即是分别。

    以分别故。

    起諸憎愛。

    因違順緣。

    造諸惡業。

    惡業成熟。

    故得苦果。

    他以怨來。

    己須親應。

    於含毒者。

    報之以恩。

    應作是觀。

    我昔惱君。

    君今怒我。

    我之宿罪。

    縱使殺身。

    亦合甘心。

    而敢怒耶。

    假饒前世無罪。

    今辄怨憎。

    橫見欺陵。

    應當思忖。

    彼有智耶。

    彼無智耶。

    彼有智者。

    欲令成就忍波羅蜜。

    是我恩師。

    雲何遭遇。

    但應仰報。

    豈敢懷違。

    若無智者。

    乃是悲田。

    如母聞子返罵之時。

    母轉歡心。

    但更撫摩。

    曾無愠色。

    愍其癡小。

    唯與深恩。

    今亦如斯。

    彼蓋煩惱内攻。

    迷魔密使。

    性狂未歇。

    力不自由。

    以此悲心。

    但垂拔救。

    豈合念咎。

    思以為雠。

    若起違心。

    與癡何異。

    人欲強者。

    推以為強。

    人欲高者。

    推以為高。

    豈有違順憎愛於其間哉。

     杳冥 若起一不正念。

    說一不正語。

    視一不正色。

    聽一不正聲。

    無非過惡。

    況所食者。

    衆生之肉。

    所衣者。

    亦殺衆生而得。

    又況所有過惡。

    不止於食肉衣絲。

    不思則已。

    思之。

    誠可畏也。

    自少至老。

    自生至死。

    積累既多。

    纏綿堅固。

    無由解脫。

    閉眼之後。

    不免随業緣去。

    杳杳冥冥。

    知在何處。

    漂流汩沒。

    無有出期。

    唯有西方淨土。

    最為超脫輪回之捷徑。

    色身難得。

    趂康健時。

    辦此大事。

     七不得 真為生死出家。

    直欲一生了辦。

    時時以七事自警。

    務力守之。

    一不得畜資财。

    造房屋。

    買田地。

    置一切精緻好物。

    即經像等。

    傳自太古。

    出自名家。

    皆勿留戀。

    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

    姑俟他日大事已明。

    作之未晚。

    今且權置萬行門。

    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

    於好言贊譽我者。

    起貪愛心。

    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嗔惱心。

    於惡言譏毀我者。

    罵辱我者。

    種種拂逆我者。

    起嗔惱心。

    乃至過去未來事。

    或順或違。

    皆悉屏絕。

    堅壁固守。

    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詩文。

    書寫真草。

    題帖對聯。

    修飾尺牍。

    泛覽外書。

    論議他人。

    得失長短。

    乃至教憑臆見。

    而高心着述。

    禅未悟徹。

    而妄意拈評。

    緘口結舌。

    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

    應赴請召。

    遊山玩景。

    雜話閑談。

    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

    所當為決。

    不可已者。

    餘悉休罷。

    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着放逸。

    恣縱睡眠。

    大事未明。

    捍勞忍苦。

    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

    争名争勢。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诳稱知識。

    妄自尊高。

    惟應執卑守愚。

    終身居學地。

    而自鍛煉。

    常精常進。

    一心正念。

     放生 人人愛命。

    物物貪生。

    何得殺彼形軀。

    充己口食。

    或利刃剖腹。

    或尖刀刺心。

    或剝皮刮鱗。

    或斷喉劈殼。

    或滾湯活煮鼈鳝。

    或鹽酒生腌蟹蝦。

    可憐。

    大痛無伸。

    極苦難忍。

    造此彌天惡業。

    結成萬世深雠。

    一日無常。

    即堕地獄。

    镬湯爐炭。

    劍樹刀山。

    受罪畢時。

    仍作畜類。

    冤冤對報。

    命命填還。

    還畢為人。

    多病且夭。

    或死蛇虎。

    或死刀兵。

    或死官刑。

    或死毒藥。

    皆殺生所感。

    奉告世人。

    不敢逼汝吃齋。

    且先勸爾戒殺。

    戒殺之家。

    善神守護。

    災橫消除。

    壽算綿長。

    子孫賢孝。

    吉祥種種。

    難可具陳。

    若更能随力放生。

    加持念佛。

    不但增崇福德。

    必當随願往生。

    永脫輪回。

    入不退地。

     戒殺 天地生物。

    以供人食。

    如種種谷種種果種種蔬菜種種水陸珍味。

    而人又以智巧。

    餅之餌之。

    鹽之酢之。

    烹之炮之。

    可謂千足萬足。

    何苦複将。

    同有血氣。

    同有子母。

    同有知覺。

    覺痛覺癢。

    覺生覺死之物。

    而殺食之。

    豈理也哉。

    尋常說。

    隻要心好。

    不在齋素。

    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

    天下之兇心毒心惡心。

    孰甚焉。

    好心當在何處。

    今物見人操刀時。

    未嘗不戰栗悲号。

    奈智力不敵。

    遂為人殺。

    因果所載。

    含冤索命。

    事理必然。

    詩雲。

    我肉衆生肉。

    名殊體不殊。

    原同一種性。

    隻是别形軀。

    苦惱從他受。

    肥甘為我需。

    莫教閻老判。

    自揣看何如。

    今殺運方興。

    兵寇充塞。

    動遭屠戮。

    嘗見避亂者。

    往往巧與兇。

    值佛雲。

    因緣會合。

    果報難逃。

    造殺業者。

    必遭殺報。

    此之謂也。

    欲轉劫輪。

    放生戒殺。

    求生淨土。

     食色相因 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

    制之若無。

    斯為聖節。

    而不縱可為賢。

    縱而不節。

    是為愚。

    此二者造業之所更相助發。

    蓋飲食充則血氣盛。

    使淫欲多。

    淫欲多則反損血氣。

    又賴飲食以滋補。

    若俱能減省。

    乃安身延年之道也。

    慈覺師雲。

    飲食於人日月長。

    精粗随分塞饑腸。

    才過三寸成何物。

    不用将心細較量。

    務實野夫雲。

    皮包骨肉并膿血。

    強作嬌娆诳惑人。

    千古英雄皆坐此。

    百年同作一坑塵。

    果戒得此二事。

    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

    身後何由有地獄鬼畜。

    若欲求生淨土。

    當謹護於此。

     體恒自如 人對世間财色名利境界。

    以喻明之。

    有火聚于此。

    五物在傍。

    其一如乾草才觸即燃者也。

    其二如木噓之則燃者也。

    其三如鐵不可得燃者。

    然猶可镕也。

    其四如水不惟不燃。

    反能滅火者也。

    然隔之釜甕。

    猶可沸也。

    其五如空然後任其燔灼。

    體恒自如。

    亦不須滅。

    行将自滅也。

    初凡夫中修學。

    最後方名諸如來大聖人。

     一絲可系 凡諸世間伎能雜術。

    乃至一切若善若惡。

    能分念者。

    若不屏去。

    三昧不成。

    往生無由矣。

    然今一切衆生無明業識。

    徧周法界。

    苟起一念世心。

    便被如是等塵勞魔黨。

    牽拽将去。

    全身陷沒。

    求出無期。

    譬如遊魚雖逸。

    一絲可系。

    為害甚大。

     要斷根株 要了生死。

    須斷生死根株。

    古人雲。

    愛不斷。

    不生淨土。

    是知愛乃生死根株。

    推此愛根。

    不是今生有的。

    自無始以來。

    生生世世。

    何曾有一念離此愛根耶。

    而今念佛。

    念念要斷者愛根。

    然日用現前。

    兒女子孫。

    家緣财産。

    無一件不是愛的。

    如渾身坐火坑中。

    愛是主宰。

    念是皮面。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

    回光看看者。

    一聲佛果。

    能敵得者愛。

    斷得者愛麼。

    若敵斷不得。

    如何了得生死。

    須将一句佛。

    念念要斷此生死根株始得。

     愛念 念佛求生淨土之人。

    尋常有娑婆。

    一愛之不輕。

    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

    而不得生。

    矧多愛乎。

    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

    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

    而不得生。

    矧多念乎。

    蓋愛之所以為愛者。

    有輕重厚薄焉。

    父母妻子。

    昆弟朋友。

    功名富貴。

    文章詩賦。

    道術技藝。

    衣服飲食。

    屋室田園。

    林泉花卉。

    珍寶玩物。

    種種妙好。

    不可枚盡。

    大而重於泰山。

    小而輕於鴻毛。

    有一愛之存於懷。

    則念不一念。

    不一則不得生。

    古人雲。

    愛不重。

    不生娑婆。

    念不一。

    不生極樂。

    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錍。

    治膏肓之聖藥。

    凡有志於極樂者。

    宜以此書於屋壁。

    銘於肺腑。

    時時莊誦。

    念念提撕。

    於娑婆之愛。

    日務求其輕。

    極樂之念。

    日務求其一。

    輕之又輕。

    漸階乎。

    無一之又一。

    漸鄰乎。

    極果能如此。

    則雖未脫娑婆。

    不是娑婆之久客。

    雖未生極樂。

    已是極樂之嘉賓。

     出世間孝 甘旨以養親。

    爵祿以榮親。

    修德以顯親。

    是世間之孝也。

    勸其親齋戒奉道。

    一心念佛。

    求願往生。

    親觐彌陀。

    得不退轉。

    是出世間之孝也。

    人子報親。

    於是為大必須。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父母亡。

    日課佛三年。

    或一周歲。

    或七七日。

    皆可也。

    孝子欲報劬勞恩。

    不可不知此。

     助親西行 人子事親。

    察其往生時至。

    預以父母平生衆善。

    聚為一疏。

    時時讀之。

    令親生歡喜。

    又請父母。

    坐卧西向。

    念念彌陀。

    設像接引。

    如臨極樂。

    舍壽之頃。

    更須用意。

    無以哀泣亂其正志。

    同聲念佛。

    助之西行。

    俾親得生淨土。

    受諸快樂。

    不亦善乎。

    平生孝養。

    正在此時。

     報恩 既修淨土。

    當念報恩。

    佛恩國恩姑未暇論。

    隻如父母養育之恩。

    豈非重恩。

    師長作成之德。

    豈非重德。

    爾最初出家。

    便說要報重恩。

    後來行腳。

    又說要報重德。

    離鄉别井。

    二三十年。

    父母師長。

    艱難困苦。

    爾總不顧。

    父母老病。

    爾又不看。

    及聞其死。

    爾也不歸。

    如今或在三途。

    受罪受苦。

    望爾救他。

    望爾度他。

    爾卻念念間斷。

    淨土不成。

    自救不了。

    如何救他。

    既不能相救。

    爾是忘恩負義。

    大不孝人。

    經雲。

    不孝之罪。

    當堕地獄。

    然則一念間斷之心。

    便是地獄業也。

    又不織而衣。

    不耕而食。

    房室卧具。

    受用現成。

    爾當勤修淨業。

    圖報信施之恩。

    祖師道。

    此是施主。

    妻子分上。

    減刻将來。

    道眼未明。

    滴水寸絲。

    也須牽犂。

    拽杷償他。

    始得爾卻。

    念念間斷。

    淨土不成。

    酬償有分。

    然則一念間斷之心。

    便是畜生業也。

     普度 凡受師友之訓誨。

    恩地之提挈。

    交遊之禮遇。

    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

    以至與一切人。

    或有一飯一茶之恩。

    或一言一坐之接。

    至於仆隸。

    有事我之勞。

    凡吾受用處。

    一切緻力者。

    皆以此告之。

    使脫離苦海。

    非唯此耳。

    凡一切知與不知。

    識與不識。

    皆欲以是化之。

    使共生淨土。

    非唯此耳。

    乃至一切飛禽走獸。

    及蜎飛蠕動之類。

    凡有形相。

    可見者。

    吾因見之。

    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

    發願雲。

    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

    我得道後。

    盡度汝等。

    非徒有形。

    至於無相可見者。

    亦如是念。

    發如是願。

    則吾之善念純熟。

    一切衆生皆為有緣。

    他時化度。

    無不樂從者也。

     衆善相資 供佛齋僧。

    造塔建寺。

    念誦禮忏。

    孝養父母。

    兄友弟恭。

    宗族之間。

    無不和睦。

    鄉黨鄰裡。

    恩禮相與。

    事君則赤心為國。

    為官則仁慈利民。

    為長則善以安衆。

    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指教愚迷。

    或扶助孤弱。

    或救人急難。

    或惠施貧窮。

    或造橋砌井。

    或施食散藥。

    或減己奉養以利人。

    或臨财饒人以自省。

    或教人為善。

    或護善止惡。

    但随所作世出世間一切善事。

    不拘大小。

    或止以一錢與人。

    或以一飲止渴。

    至於毫芒之善。

    并須起念雲。

    願此善緣。

    回向西方。

    衆善相資。

    必得往生。

     行無瘡疣 成就八法。

    於此世界。

    行無瘡疣。

    生于淨土。

    何等為八。

    饒益衆生。

    而不望報代。

    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

    盡以施之。

    等心衆生。

    謙下無閡。

    於諸菩薩。

    視之如佛。

    所未聞經。

    聞之不疑。

    不與聲聞。

    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

    不高己利。

    而於其中。

    調伏其心。

    常省己過。

    不訟彼短。

    恒以一心。

    求諸功德。

     十心 若有衆生。

    發十種心。

    專向於佛。

    是人命終。

    當得往生。

    一者於諸衆生。

    起於大慈。

    無損害心。

    二者於諸衆生。

    起於大悲。

    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

    不惜身命。

    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

    發生勝忍。

    無執着心。

    五者不貪利養。

    恭敬尊重。

    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

    於一切時。

    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衆生。

    尊重恭敬。

    無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論。

    於菩提分。

    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

    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於諸如來。

    舍離諸相。

    起随念心。

    若於此十心。

    随成一心。

    必得往生。

     四料簡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随他去。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

    當來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

    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去備 晝必有夜。

    必為夜備。

    暑必有寒。

    必為寒備。

    存必有去。

    必為去備。

    何為夜備。

    燈燭床褥。

    何為寒備。

    衾裘炭薪。

    何為去備。

    福慧淨土。

     當學此法 安養淨業捷徑易修。

    諸大乘經皆啟斯要。

    十方諸佛無不稱美。

    若比丘四衆。

    善男信女。

    欲得速破無明。

    永滅五逆十惡重罪。

    及餘輕過。

    當修此法。

    欲得清淨。

    大小戒律。

    具足一切諸波羅蜜門者。

    當學此法。

    欲得臨終離諸怖畏。

    身心安樂。

    喜悅如歸。

    光照室宅。

    異香音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送紫金台。

    授手迎接。

    五道橫截。

    九品長骛。

    謝去熱惱。

    安息清涼。

    初離塵勞。

    便登不退。

    不曆長劫。

    即證無生者。

    當學此法。

    欲修少法。

    而感妙報。

    十方諸佛俱時稱贊。

    現前授記。

    一念供養無央數佛。

    還至本國。

    與彌陀坐食。

    觀音議論。

    勢至行步。

    洞視徹聞。

    身量無際。

    飛空自在。

    宿命了了。

    徧觀五道。

    如鏡中像。

    念念證入無盡三昧。

    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三股繩 念佛往生。

    有三種力。

    一者本有佛性力。

    言煩惱心中。

    有如來藏也。

    二者慈光攝取力。

    言彌陀光明無量。

    念佛衆生。

    攝取不舍也。

    三者念佛三昧力。

    言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也。

    此三種力。

    如三股繩合為大索。

    能牽重物。

    又如水火鏡子。

    若将對日。

    以艾取之。

    即可得火。

    若将對月。

    以珠取之。

    即可得水。

    今以鏡具水火之性。

    喻衆生本。

    具佛性之力。

    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

    彌陀慈光攝取之力。

    以珠艾能引水火者。

    信心念佛之力。

    三事和合。

    水火方生。

    三力相資。

    必生淨土。

     較量 無始惡業雖重。

    臨終十念能敵。

    今以三種較量。

    一者在心造惡之時。

    從虛妄颠倒生。

    念佛者從善知識。

    聞佛真實功德名号。

    生一虛一實。

    豈得相比。

    譬如萬年暗室。

    日光暫至。

    豈以久來積暗而不滅也。

    二者在緣造罪之時。

    從癡暗心。

    緣虛妄境界。

    生念佛之心。

    從聞佛功德名号。

    緣無上菩提心。

    生一真一僞。

    豈得相比。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

    箭深毒慘。

    傷肌破骨。

    一聞滅除藥鼓。

    即箭出毒除。

    豈以箭深毒慘。

    而不出耶。

    三者在決定造罪之時。

    以有間有後心。

    念佛之時。

    以無間無後心。

    遂即舍命。

    善心猛利。

    是以即生。

    譬如十圍大索。

    千夫不制。

    童子揮劍。

    須臾兩分。

    又如千年積柴。

    以一豆火。

    少時焚盡。

     出家 今剃發染衣。

    便謂出家。

    噫是不過出兩片大門之家。

    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

    每見人初出家。

    莫不具一段好心。

    久之又為因緣。

    名利所染。

    遂複飾衣服。

    置田産。

    畜徒衆。

    多積金帛。

    勤作家緣。

    與俗無異。

    經稱一人出家。

    波旬怖懼。

    今若此波旬。

    可以酌酒相慶矣。

     摩頭 人生寒思衣。

    饑思食。

    居處思安。

    器用思足。

    有男思婚。

    有女思嫁。

    讀書思取爵祿。

    營家思緻富饒。

    時時不得放下。

    其奮然出家。

    為無此等累也。

    而依然種種不忘念。

    則何貴於出家。

    佛言。

    常自摩頭。

    以舍飾好。

    然豈惟飾好。

    常自摩頭。

    曰吾僧也。

    頓舍萬緣。

    一心念佛。

     醫王 凡於諸導師。

    生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

    解散疑結。

    於我有益。

    則盡心恭敬。

    不念餘惡。

    如敝囊盛寶。

    不以囊惡故。

    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

    惡人執炬。

    不以人惡故。

    不取其照。

    經雲。

    應於自身生病苦想。

    於善知識生醫王想。

    於所說法生良藥想。

    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若聞一句未曾有法。

    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及釋梵轉輪王位。

     六根 千般裝點。

    隻為半寸之眼。

    百種音樂。

    隻為一豆之耳。

    沉檀腦麝。

    隻為兩竅之鼻。

    食前方丈。

    隻為三寸之舌。

    妙麗嬌娆。

    隻為臭腐之身。

    随順逢迎。

    隻為狂蕩之意。

    若能識破此理。

    不為六根所惑。

    便無煩惱。

    雖未生淨土。

    已如生矣。

     用境 一念心疑。

    被地來礙。

    一念心愛。

    被水來溺。

    一念心嗔。

    被火來燒。

    一念心喜。

    被風來飄。

    若能如是辨得。

    不被境轉。

    處處用境。

    用境之道。

    必自一心正念始。

     除我相 谛思身之未生。

    有相乎。

    有名乎。

    有我乎。

    身之既化。

    有相乎。

    有名乎。

    有我乎。

    身前身後。

    兩不可知。

    安得於中。

    偏執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