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珠集

關燈


    此法為最上。

     觀想 當禮佛時。

    觀想己身在蓮華中。

    恭虔作禮。

    佛在蓮華中。

    受我禮敬。

    當念佛時。

    觀想己身。

    在蓮華中。

    結跏趺坐。

    佛坐蓮華中。

    接引於我。

    然後一心持名專志。

    如是往生。

    品第必高。

     見諸瑞相 修淨土者。

    凡入觀與睡時。

    應先起立。

    合掌一心。

    向西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畢。

    即發願言。

    弟子現是凡夫。

    罪業深重。

    輪回六道。

    不能出離。

    今遇善知識。

    得聞彌陀功德名号。

    一心稱念。

    願生淨土。

    願佛哀憫垂手接引。

    弟子不識彌陀世尊身相光明。

    願佛菩薩示現身相。

    及國土莊嚴。

    說是語已。

    一心正念。

    即便入觀及睡。

    或於正發願時。

    見諸瑞相。

    或於觀中得見。

    或於睡夢得見。

    此法大有靈驗。

     愚不可能 世人稍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愚婦句。

    當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心遊千裡。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

    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

    故名曰念。

    試以儒喻儒者。

    念念思憶孔子。

    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

    今念念思憶五欲。

    不以為非。

    而反以念佛為非。

    噫似此一生空過。

    何如作愚夫愚婦耶。

    而惜乎。

    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着力 功不盡則事不臻。

    誠不極則物不感。

    況無上大菩提道。

    或不忘形。

    畢命與寝食。

    寒暑俱廢。

    豈口出耳入之學。

    而能脫略生死情妄於大休歇田地哉。

    但隻行也念。

    坐也念。

    今日也念。

    明日也念。

    念到無可念處。

    正是着力加鞭之時。

    誠能如此念。

    不患生死情妄之不消。

    殒。

    自性彌陀之不現前。

     最初一步 須於此土聲色諸境。

    作地獄想。

    作苦海想。

    作火宅想。

    於諸寶物。

    作苦具想。

    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

    於諸眷屬。

    作夜叉羅剎啖人鬼想。

    況複生死不住。

    長劫奔波。

    實可厭離於知識。

    若經卷中。

    聞彼佛願力。

    國土莊嚴。

    於念念中。

    稱彼理趣。

    生安隐想。

    生寶所想。

    生家業想。

    解脫處想。

    彌陀如來菩薩僧衆如慈父想。

    如慈母想。

    生接引想。

    生津梁想。

    於怖畏急難之中。

    稱名即應。

    功不唐捐。

    剎那便至。

    速來救護想。

    應念出離想。

    如是功德無量。

    實可忻樂。

    若厭離不深。

    娑婆業系不脫。

    忻樂不切。

    極樂勝境難跻。

    行人欲生淨土。

    成就念佛三昧。

    此折攝二門。

    為發行最初一步也。

     真實修行 夫學佛者。

    無取莊嚴形迹。

    止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

    帶發之人。

    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

    自可寂嘿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作會。

    怕事之人。

    自可閉門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

    自可依教念佛。

    千裡燒香。

    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

    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

    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

    不如見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

    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

    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

    妄談禅理。

    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

    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

    端心滅惡。

    如是念佛。

    号曰善人。

    攝心除散。

    如是念佛。

    号曰賢人。

    悟心斷惑。

    如是念佛。

    号曰聖人。

     不容放過 世網中人。

    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

    不問靜鬧。

    閑忙一任。

    公私幹辦。

    迎賓待客。

    萬緣交擾。

    八面應酬。

    與他念佛。

    兩不相妨。

    不見古人道。

    朝也阿彌陀。

    暮也阿彌陀。

    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其有世緣重力量輕者。

    亦須忙裡偷閑。

    鬧中取靜。

    每日或念百聲千聲。

    定為日課。

    不容一日放過。

     三得 若把得定。

    做得主靠得穩。

    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

    隻是念佛。

    無一念變異心。

    無一念退惰心。

    無一念雜亂心。

    直至盡生。

    永無别念。

    能如是用功。

    則曆劫無明。

    生死業障。

    自然消殒。

    塵勞習漏。

    自然淨盡無餘。

     正好 蓋此法門。

    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賢愚。

    但一心不亂。

    随其功行大小。

    九品往生。

    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應念佛。

    若人富貴。

    受用見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計累小。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托。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恩愛。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趂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清利。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

    心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裡偷閑。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别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

    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悟須佛證。

    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花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百工四民 夫一切奔馳世務。

    流蕩四方。

    勞生販賣。

    邸店市廛。

    商賈負道。

    百工伎藝。

    男女老幼。

    奴婢黃門。

    受人驅役。

    不自在者。

    於彼一切行住坐卧。

    着衣吃飯。

    語默動靜。

    及被牢獄者。

    於喜怒哀樂之間。

    未有不可修時。

    況出家四衆。

    在家四民。

    有居可處。

    有暇可修。

    所欲皆具。

    得自在者。

    甯不進修。

     正行 念起時須自檢點。

    或有悭貪心。

    嗔恨心。

    癡愛心。

    名利心。

    嫉妬心。

    欺诳心。

    爾我心。

    傲慢心。

    谄曲心。

    邪見心。

    妄想心。

    能所心。

    及諸逆順境界。

    随染所生一切世間心。

    設或起時。

    急須高聲念佛。

    斂念歸正。

    勿令惡心相續。

    直下打并淨盡。

    所有深信心。

    至誠心。

    發願回向心。

    慈悲心。

    謙下心。

    平等心。

    方便心。

    及一切善心。

    常當守護。

    當知極樂諸上善人。

    良由斷惡行善。

    故得往生。

    不退菩提。

    能依此修持。

    是為淨土正行。

     密憶 凡曆涉緣務。

    而内心不忘於佛。

    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

    雖經曆言語。

    去來坐卧。

    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者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菩提心 凡修淨土。

    須發菩提心。

    若為自己。

    厭五濁。

    忻九品。

    則違菩提心。

    是聲聞行也。

    若為衆生起大悲心。

    求往彼國。

    希速成就道力神通。

    徧曆十方。

    救度一切。

    令共成佛。

    則順菩提心。

    是菩薩行也。

     三心 身體彼佛。

    口稱彼佛。

    意觀彼佛。

    三業真實。

    名至誠心。

    信知自身。

    具足煩惱。

    流轉三界。

    信知彌陀本願。

    下至十念得生。

    無有一念疑心。

    名深心。

    凡所作為一切善根。

    悉皆回向往生。

    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

    必得往生。

     解脫 果能真實攝心而念佛。

    則心自淨。

    心淨則土随淨。

    大慧雲。

    人于一日中。

    心不馳求。

    不妄想。

    不緣諸境。

    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

    即此火宅塵勞。

    便是解脫。

    出三界之處。

    修淨土者。

    亦宜如是。

     雨淋頭 若待處所穩便。

    衣食豐饒。

    充足香華。

    事事稱意。

    思前算後。

    蔔彼良時。

    報盡恩冤。

    圓成善事。

    然後發心修行。

    假使虛空界窮。

    亦無此日矣。

    所謂晴乾不肯去。

    直待雨淋頭。

     常永貞固 世間一技一藝。

    始學。

    不勝其難。

    因置不學。

    則終無成故。

    貴有決定不疑之心。

    雖複決定。

    而優遊遲緩。

    則亦不成故。

    其繼貴有精進勇猛之心。

    雖複精進。

    或得少而足。

    或時久而疲。

    或遇順境而迷。

    或逢逆境而堕。

    則亦不成故。

    其終貴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之心。

    古雲。

    三昧不成。

    假令筋斷骨枯。

    終不休歇。

     一境一心 蓋念之所不能。

    一由散心異緣逐境紛馳之使然。

    故娑婆有一境。

    則衆生有一心。

    衆生有一心。

    則娑婆有一境。

    故曰。

    心生故種種法生。

    法生故種種心生。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心境交馳。

    塵沙莫盡。

    若欲一其念者。

    莫若輕其愛。

    若欲輕其愛者。

    莫若一其心。

    夫愛之與念。

    勢不兩立。

    若明暗之相背也。

     聞見 凡聞惡聲。

    則念阿彌陀佛。

    以消禳之。

    願一切人不為惡行。

    凡見善事。

    則念阿彌陀佛。

    以贊助之。

    願一切人皆為善行。

    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

    常在目前。

    使念念不忘。

    其於淨土。

    決定往生。

     回嗔作喜 我今念佛。

    日後當生西方。

    何幸如之。

    發大歡喜。

    莫生煩惱。

    倘遇不如意事。

    即便撥轉心頭。

    這一聲佛。

    急急提念。

    卻回光返照。

    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

    柰何與世人一般見識。

    回嗔作喜。

    一心念佛。

    此是智慧中人。

     渡河筏 既慕西方。

    當求了義。

    暗中有寶。

    無燈照。

    終不自知。

    古鏡埋塵。

    不揩磨。

    豈能光顯。

    調和三業。

    體究一心。

    恭奉真文。

    研味聖意。

    深入法源之底。

    洞探諸佛之機。

    理路豁通。

    心花發現。

    故智者誦法華。

    圭峰讀圓覺。

    普庵契華嚴。

    六祖悟般若。

    觀先德而可遵。

    豈今人而不學。

    然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需船。

     靜之至 一念不生。

    謂之靜。

    佛心至靜。

    萬劫恒然。

    衆生剎那能靜。

    即是剎那佛。

    但衆生心念憧憧。

    如葛生蔓。

    如繭抽絲。

    并沒住頭。

    直到疲倦。

    睡去方休。

    思想千端。

    謂之散亂。

    黑甜一覺。

    謂之昏沉。

    二者循環盡彼形壽。

    生死輪回肇此矣。

    一念起即是生。

    一念滅即是死。

    人生總在積生積滅中。

    度此百年。

    安得不在生生死死中。

    遷流永劫。

    皆緣心頭一點。

    有不能放下者在故也。

    若念所當用者。

    唯有念佛法門。

    蓋念本是妄。

    以系于佛。

    謂之以妄遣妄。

    從念佛而參究。

    是為以心究心。

    從念佛而悟。

    是為以心得心。

    雖雲起念。

    念實無起。

    念之久久。

    因念得心。

    得心妄念。

    念至忘念。

    與無念同。

    清淨湛一。

    惟有一真而已。

    此大勢至菩薩。

    以念佛法門。

    入無生忍也。

    夫獲無生忍。

    則無念矣。

    無念者。

    靜之至也。

    宗鏡錄雲。

    前後際斷。

    處一念不生時。

    寂爾少時間無思心。

    正住此心。

    住之時便是本體。

    若佛心則湛然常住矣。

    以暫住之心。

    習令漸上。

    便是工夫。

     願王 夫發願往生者。

    順釋迦偏贊之言。

    應法藏度生之願。

    臨終之際。

    感聖衆以來迎往生之時。

    蒙彌陀而接引。

    托質七珍池内。

    化生九品蓮中。

    壽量難窮。

    身光徧照。

    獲七辯之智。

    具六通之威。

    菩薩為鄰。

    聲聞作伴。

    我等如是。

    衆生亦然。

    徑挺鐵石心。

    同歸金色界。

    唯此願王獨不舍。

    剎那引導入蓮池。

     直入無為 有行無願。

    其行必孤。

    有願無行。

    其願必虛。

    無行無願。

    空住閻浮。

    有行有願。

    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

    要知理由智導。

    行由願興。

    行願得均。

    理智兼備。

    夫願者。

    樂也欲也。

    欲生西方淨土。

    樂見阿彌陀佛。

    必須發願方得往生。

    若無願心。

    善根沉沒。

    經雲。

    不發大願。

    魔所攝持。

    一切佛事從大願起。

    欲成無上佛道。

    須得。

    願波羅蜜。

    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

    彌陀有六八願門。

    是知十方諸佛上古前賢。

    皆因願力。

    成就菩提。

     回向偈 大慈菩薩。

    贊佛忏罪。

    回向發願。

    偈雲。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衆生。

    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

    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

    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

    感應随時現。

    臨終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

    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此偈有威力。

    能滅一切罪。

    長一切福。

     滿願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

    稱如來名。

    為菩提道。

    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

    若有衆生。

    欲生我國。

    志心信樂。

    稱我名号。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覺正。

    以此念佛因緣。

    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

    衆罪消滅。

    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

    自知時至。

    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

    亦不颠倒。

    如入禅定。

    佛及聖衆。

    手執金台。

    來迎接我。

    於一念頃。

    生極樂國華開見佛。

    即聞佛乘。

    頓開佛慧。

    廣度衆生。

    滿菩提願。

     至誠 直須一心皈命。

    盡報真修念佛。

    發願之時。

    懇苦翹誠。

    無諸異念。

    如就刑戮。

    在狴牢。

    怨賊所迫。

    水火所迫。

    一心求救。

    願脫苦輪。

    速證無生。

    廣度含識。

    紹隆三寶。

    誓報四恩。

    如斯至誠。

    方不虛棄。

    如或言行不稱。

    信願輕微。

    無念念相續。

    有數數間斷。

    以此懈怠。

    臨終望生。

    但恐業障所遮。

    不值善友。

    風火逼迫。

    正念不成。

    何以故。

    如今是因。

    臨終是果。

    應須因實。

    果則不虛故也。

     金剛幢 佛言。

    一切衆生皆當發願。

    願生彼國。

    尚不間於女人根阙。

    十惡五逆阿鼻之輩。

    何況於我。

    我今道行雖微。

    不造五逆。

    數過十念。

    必當得生。

    佛豈自诳背違本願。

    況十方諸佛示廣長舌相。

    證明斯事。

    是故我今必定求生。

    不敢退轉也。

    如是名為行人金剛幢勇健之力。

     氣類交接 一生之中。

    以淳淨心。

    堅固谛信。

    至誠禮誦。

    悔過發願。

    吾知此人若身若心。

    則與彌陀氣類交接。

    如風吹樹。

    斜勢西傾。

    及其倒時。

    必當西倒。

    習善得生。

    亦複如是。

     必蒙接引 世人念佛者。

    多隻為福田故。

    眷屬故。

    病苦求痊。

    及永年故。

    保富貴安樂。

    子孫光顯故。

    往往香燭。

    道場所陳。

    祝願之詞。

    皆是趨逐凡緣。

    與阿彌接引。

    本願甚背。

    縱使一生修習。

    錯用工夫何益。

    惟發真正。

    願見佛聞法。

    親承授記。

    回入娑婆。

    廣度衆生。

    毫不自求。

    人天福報如是發願。

    時刻注向。

    欣樂不忘。

    方與佛願相應。

    臨命終時。

    必蒙接引。

     竟有生處 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

    不論已悟未悟。

    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

    雖日以參禅為務。

    不妨發願往生。

    以未能不受後有。

    畢竟有生處。

    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

    其已悟者。

    古人雲。

    汝将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

    故普賢為華嚴長子。

    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

    而行願品必拳拳乎。

    以往生安樂為言也。

    已悟尚然。

    況未悟乎。

     定得成 世人念佛者多。

    成佛者少。

    其故有三。

    一者口雖念佛。

    心中不善。

    以此不得往生。

    便要依佛所說。

    積德修福。

    孝順父母。

    忠事君王。

    兄弟相愛。

    夫婦相敬。

    至誠信實。

    柔和忍耐。

    公平正直。

    陰骘方便。

    慈愍一切。

    不殺害生命。

    不淩辱下人。

    不欺壓小民。

    但有不好心。

    起着力念。

    定要念退。

    這不好心。

    二者口雖念佛。

    心中胡思亂想。

    以此不得往生。

    必須按定。

    心猿意馬。

    字字分明。

    心心照管。

    如親在西方。

    面對彌陀。

    不敢散亂。

    如此才是。

    三者口雖念佛。

    心中隻願。

    來世不失人身。

    求生富貴。

    以此不得往生。

    且如天宮富貴。

    福盡也要堕落。

    何況人間。

    能有幾時。

    便可發廣大心。

    立堅固志。

    誓願往生。

    見佛聞法。

    得無上果。

    廣度衆生。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成佛。

     永無退轉 不願生淨土。

    則己願生。

    則無不得生。

    不生淨土則已。

    生則永無退轉。

    具縛凡夫初憑信願。

    得生彼土。

    三毒邪見未能頓忘。

    何以知其不退轉耶。

    蓋以彌陀願力。

    常所攝持。

    大光常照上善人聚。

    壽命永劫。

    水鳥樹林。

    風聲樂響。

    演暢妙乘。

    聞其聲者。

    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未嘗間斷故也。

    衆生如受病之人。

    佛為醫王。

    法為良藥。

    僧為視病人。

    三者現前。

    病不得而萌矣。

    以是言之。

    則一生淨土。

    何從而有退轉哉。

     千年調 自從早年。

    索妻養兒。

    經營家計。

    受盡萬千辛苦。

    忽然三寸氣斷。

    未免一朝皆休。

    若是孝順兒孫。

    猶能記憶爹娘。

    若是不肖子。

    父母方死。

    骨頭未冷。

    作撻财産。

    恣意為樂。

    以此較之。

    着甚麼要緊。

    作千年調。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與兒孫作馬牛人。

    生在世能有幾時趂。

    未病未老之前。

    抖擻身心。

    撥開世事。

    得一日光陰。

    念一日彌陀。

    得一時工夫。

    修一時淨業。

    由他臨命終時。

    好死惡死。

    我之盤纏。

    預辦了也。

    我之前程。

    穩穩當當了也。

    若不如此。

    後悔難追。

     好消息 靠住一佛。

    心心無間。

    行之既久。

    便可将四大所合之身。

    一拳粉碎五濁所合之世界。

    一腳踢翻。

    然後随所聞見。

    鳥語蟬吟。

    牧歌樵唱。

    即西方之無常苦空法音天樂也。

    竹籬茅舍。

    即西方之金台寶殿也。

    飛泉鳴濑。

    即西方之寶池德水也。

    野芳嘉木。

    即西方之寶網交羅。

    妙華天雨也。

    明師良友之俦。

    木石鹿豕之侶。

    即西方之諸上善人也。

    何苦何樂。

    何順何逆。

    何邪魔。

    何三毒等。

    煩惱目前。

    純是淨土。

    到得厭世時。

    無怖無亂。

    不支不吾。

    怡然拱手。

    歸來故鄉。

    總是生平得力處。

    到此決用得着決。

    有好消息也。

     離心無體 如要臨終十念成就。

    但預辦津梁。

    合集功德回向。

    此時念念不虧。

    卻無慮矣。

    夫善惡二輪。

    苦樂二報。

    皆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

    六因所成。

    五果所攝。

    若一念心。

    瞋恚邪淫。

    即地獄業。

    悭貪不實。

    即餓鬼業。

    愚癡暗蔽。

    即畜生業。

    我慢貢高。

    即修羅業。

    堅持五戒。

    即人業。

    精修十善。

    即天業。

    證悟人空。

    即聲聞業。

    知緣性離。

    即緣覺業。

    六度齊修。

    即菩薩業。

    真慈平等。

    即佛業。

    若心淨。

    即香台寶樹淨剎化生。

    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

    皆是等倫之果。

    能感增上之緣。

    是以離自心源。

    更無别體。

    經雲。

    心垢即衆生垢。

    心淨故衆生淨。

    又雲。

    欲淨汝界。

    但淨汝心。

    故知一切歸心。

    萬法由我。

    欲得淨果。

    但行淨因。

    如水性趣下。

    火性騰上。

    勢數如是。

    何足疑焉。

     全現 須念臨行時。

    有甚麼放他不下處。

    若說世間放不下。

    正。

    恐跳他不出。

    未免再來。

    還要戀他則甚。

    若說此身放不下正。

    恐掙他不脫。

    未免再受。

    還要痛他則甚。

    若說此心放不下正。

    恐斷他不盡。

    留為種子。

    還要惜他則甚。

    若說佛法放不下正。

    恐灑他不開。

    執成法縛。

    還要愛他則甚。

    若慮慧根。

    萬一迷失。

    則爾所認慧根。

    正是命根。

    正是八識。

    其怕迷失一念。

    正是執我七識。

    分别六識。

    正須擺落淨盡。

    還要護念則甚。

    至於清淨本然元明妙覺。

    不容揀擇。

    無可任持。

    直至一切不見一法不存。

    方得全現。

    爾向日迷來帶了。

    如許種種的來。

    今日悟去。

    還拟将了那一件去乎。

    一絲不挂。

    然後方證上品矣。

     稱意之事 凡人命終。

    欲生淨土。

    須先準備。

    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惡業交纏。

    若得舍此穢身。

    超生淨土。

    見佛聞法。

    受無量快樂。

    得大解脫。

    乃是稱意之事。

    如脫斃衣。

    得換珍服。

    但當放下身心。

    莫生戀着。

    一心待死。

    叮囑家人。

    及往來問候人。

    凡來我前。

    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話家中長短事。

    亦不須軟語安慰。

    祝願安樂。

    此皆虛華無益。

    若病重将終。

    親屬不得垂淚哭泣。

    發嗟歎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但一時同聲念佛。

    待氣盡。

    方可發哀。

    才有絲毫戀世間心。

    便成挂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策勵。

    極為大幸。

    依此者決定超生。

    無疑矣。

     鳴磬 凡遇眷屬及一切人臨終。

    先於寝室榻前。

    置一立佛像向東。

    病者向西。

    與佛相對。

    看病者燒香散花鳴磬。

    助稱佛名。

    或病者先不信佛。

    亦須種種方便。

    勸令稱佛。

    若有病症遺穢。

    随即除之。

    亦無有罪。

    以佛心慈悲。

    但冀歸誠。

    别無憎惡。

     平等 大道無情。

    冤親平等。

    然凡夫愛戀眷屬語。

    以平等似未相應。

    不知情愛未忘者。

    惟有修習淨業。

    共結西方伴侶。

    則情歸忘情。

    愛同忘愛。

    不壞凡夫心相。

    亦且普度往生。

    固未嘗不平等也。

    以視夫濱危之際。

    揮涕訣别。

    待潰之軀。

    罄赀厚殓者。

    其愛之大小何如。

     指南車 欲辦大事。

    吃緊尤在臨時一着。

    從前悠忽。

    到此延捱不得。

    從前迷着。

    到此糊塗不得。

    從前浮華。

    到此假借不得。

    從前歧路。

    到此徘徊不得。

    隻方寸間。

    靈明用事。

    醒則立現蓮台。

    昧則六途三塗。

    有分淨穢。

    頃刻異路。

    危哉究竟把握要訣。

    不外一心正念四字。

    此際如挽弓到。

    将滿時分外難開。

    須加意審固。

    前手撇後手絕。

    箭方中的。

    又如泛海憑指南車。

    不誤方所。

    将抵彼岸。

    急宜仔細收帆把舵。

    霎時差失。

    依舊被狂飓吹去。

    飄蕩大洋中。

    将何底止。

     歸故鄉 心本不生。

    緣合而生。

    心本不死。

    緣散而死。

    似有生死。

    原無去來。

    於斯會得。

    生順死安。

    常寂常照。

    世人畏死者。

    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

    本自無生。

    焉得有死。

    何畏之有。

    然無生未易卒悟。

    惟當專誠念佛。

    久久念至。

    一心不亂。

    必得開悟。

    就令不悟。

    而一生念力。

    臨終自知。

    死去必生淨土。

    則如流落他方。

    得歸故鄉。

    阿彌陀佛垂手。

    接引往生。

    歡喜無量。

    何畏之有。

     瑞應非一 若得三昧成就。

    天人護助。

    臨終正念。

    其往生之際。

    瑞應非一。

    或天樂盈空。

    或異香滿室。

    或光明照體。

    或寶座現前。

    或彌陀垂臂。

    親自來迎。

    或菩薩執台。

    授手而接。

    乃至預知時至。

    正念不謬。

    諸障忽空。

    自能沐浴跏趺。

    會衆說法。

    叉手告别。

    或更勉人進道。

    書偈擲筆。

    合掌而逝。

    或臨終之後。

    舉體如生。

    齒骨數珠。

    燒之不壞。

    光焰異常。

    五色鮮明。

    祥物於空盤旋不散。

    煙所至處。

    舍利流珠。

    觸物而生。

    此耳目之所常有者。

    若非平日履踐明白精進力感。

    焉能若是。

     護身符 适百裡者宿舂糧。

    千裡者三月聚糧。

    況十萬億剎之極樂國乎。

    不豫辦於平生。

    而欲襲取於俄頃。

    未審倉皇呼吸時。

    能具諸葛觀魚安石圍碁手段。

    了大敵否。

    如泥惡人十念往生之語。

    不妨放寬眼下。

    恐經文理固可信。

    亦是如來萬不得已。

    垂手之苦言。

    非便以西方作此輩護身符也。

    且人情莫不好勝而惡劣。

    獨於此事。

    甘以下下自許。

    亦殊可憫。

     三疑 念佛人臨終有三疑。

    不可不慎。

    一疑。

    我生業重。

    修行日淺。

    恐不得生。

    二疑。

    有心願未了。

    及貪嗔癡未息。

    恐不得生。

    三疑。

    我雖念佛。

    臨命終時。

    恐佛不來迎接。

    有此三疑。

    因疑成障。

    失其正念。

    不得往生。

    今以三說。

    消彼三疑。

    一曰。

    業本虛妄。

    心淨即空。

    業重不必疑。

    二曰。

    情同夢幻。

    醒歸何有。

    自肯息機。

    貪嗔随斷。

    不必疑。

    三曰。

    功專念切。

    自心佛現。

    佛不來。

    不必疑。

     四關 凡夫雖有信心念佛。

    或宿業障重。

    不免病苦。

    若因此悔悟。

    身心投誠皈佛。

    自生淨土。

    無智之人。

    道念不堅。

    卻言。

    我今念佛。

    而有病苦。

    反謗彌陀。

    隻此一念。

    徑入地獄。

    一關也。

    或平日口談淨土。

    心戀娑婆。

    不種出世善根。

    惟求俗緣利益。

    臨終遭病。

    怖死貪生。

    妄信師巫。

    殺戮生命。

    祈禱神鬼。

    緣此心邪。

    無佛攝護。

    流浪三途。

    二關也。

    向持齋戒。

    或因服藥。

    或被勸逼。

    破戒用葷。

    此人無決定信。

    喪失善根。

    三關也。

    臨終時系念家财。

    愛戀眷屬。

    心放不下。

    失卻正念。

    緻堕鬼趣。

    或托生蟲獸。

    守護家庭。

    宛如生日。

    四關也。

    故楊提刑言。

    愛不重。

    不生娑婆。

    念不一。

    不生淨土。

    誠哉是言。

    修淨業者。

    要於平時。

    考究平時。

    打點臨期不昧。

    全身放下。

    念念彌陀。

    但能堅此一念。

    便可碎彼四關。

     七分得一 所謂十念往生者。

    乃生前自念十聲。

    非死後請人念也。

    生前自念者。

    臨命終時。

    佛與菩薩。

    自來迎接。

    故必生淨土。

    身後請人念者。

    未可知也。

    經雲。

    身後人為作功課。

    七分得一。

    生前自作者。

    得千百倍報。

     不得念 一生造惡。

    臨終念佛。

    帶業往生。

    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

    方遇知識。

    勸得念佛。

    此等僥幸。

    萬中無一。

    若得病臨死。

    風刀解體。

    四大分離。

    衆苦逼迫。

    忙怖張皇。

    不得念佛。

    更饒爾無病而死。

    又或世緣未了。

    世念未休。

    貪生怕死。

    擾亂胸懷。

    若是俗人。

    兼以家私。

    未明後事。

    未辦妻啼子哭。

    百種憂煎。

    不得念佛。

    更饒爾未死以前。

    隻有些少病痛在身。

    忍疼忍苦。

    叫喚呻吟。

    問藥求醫。

    祈禱忏悔。

    雜念紛飛。

    不得念佛。

    更饒爾未病以前。

    隻是年紀老大。

    衰相現前。

    困頓龍锺。

    愁歎憂惱。

    隻向個衰老身上。

    左右安排。

    不得念佛。

    更饒爾未老以前。

    正是少壯。

    正好念佛之時。

    稍或狂心。

    未歇俗務相關。

    東攀西緣。

    胡思亂想。

    業識茫茫。

    不得念佛。

    更饒爾清閑自在。

    有志修行。

    稍於世相之中。

    照不破。

    放不下。

    把不定。

    坐不斷。

    忽然些子境界現前。

    一個主人随他颠倒。

    不得念佛試看老病之時。

    少壯清閑之日。

    稍有一事在心。

    早是不得念佛。

    況待臨終時哉。

     預修 世有十種人。

    臨終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逢。

    故無勸念之理。

    二者業苦纏身。

    不遑念佛。

    三者偏風失語。

    不能稱佛。

    四者狂亂失心。

    注想難成。

    五者或遭水火。

    不暇至誠。

    六者遭遇虎狼。

    驚惶倉卒。

    七者臨終惡友。

    壞破信心。

    八者飽食過度。

    昏迷緻死。

    九者戰陣鬥狠。

    奄忽而亡。

    十者忽墜高岩。

    傷壞性命。

    此十種人。

    臨終斷然不得念佛。

    應須預修。

    令淨業成就。

    縱有難緣。

    必蒙佛救護也。

     賊去關門 求醫服藥。

    初不相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