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珠集

關燈


    愛戀憂怖。

    終日戚戚。

    欲免戚戚。

    莫若念佛。

     心空理寂 凡人多於事礙理境礙心。

    常欲逃境。

    以安心遣事。

    以存理不知。

    乃是心礙境理礙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理寂事自寂。

     心滅性現 靜為之性。

    心在其中矣。

    動為之心。

    性在其中矣。

    心生性滅。

    心滅性現。

    如雲散月現。

    塵盡鏡明。

     業性空 凡夫但知業力結習濃厚。

    不知業性本空。

    若衆生業性實者。

    盡虛空界。

    無容受處。

    如黑雲障空。

    風至則滅。

    若雲實者。

    吹亦不去。

    虛空喻性。

    黑雲喻業。

    念佛喻風。

    故迷成即入胎獄。

    念成即入蓮胞。

     萬牛莫挽 廁蟲之在廁也。

    自犬羊視之。

    不勝其苦。

    而廁蟲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犬羊之在地也。

    自人視之。

    不勝其苦。

    而犬羊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人之在世也。

    自天視之。

    不勝其苦。

    而人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推而極之。

    天之苦樂。

    亦猶是也。

    知此而求生淨土。

    萬牛莫挽矣。

     堅持 人倫庶物。

    一一與道無礙。

    所貴任理随緣。

    無心順應而已。

    經雲。

    内修菩薩行。

    外現聲聞身。

    今日内懷出世心。

    外現世間法可也。

    如此則家室心安。

    已得出入自在。

    不作意解脫。

    乃所以為解脫也。

    但自一心正念。

    不必急求靈驗。

    譬如行路。

    行之不已。

    自有到家。

    時節惟在。

    堅持一念。

    耐久無間。

    毋以欲速之心乘之。

     獨當 自貧賤而視富貴。

    見其氣焰熏灼。

    不勝垂涎之慕。

    然當之者。

    未必真樂。

    且無要緊事。

    如食以遏饑。

    衣以禦寒。

    若衣而華。

    食而精。

    此於身心。

    有何緊要。

    其他推此可知。

    至大利害處。

    老也病也死也。

    止此隻身。

    獨當一面之孤注。

    到锺鳴漏盡時光景。

    帝王卿相。

    以至氓庶。

    總無人可代。

    同一結煞。

    不增分毫。

    思之及此。

    則誰能不當下心。

    灰惟一心正念。

    以圖極樂富貴。

     潇灑快活 鳏寡孤獨。

    以世俗眼觀之。

    最可憐憫。

    然天下之最潇灑最快活。

    亦莫如此四種人。

    惜其不知皈依淨土。

    則眼前既無靠傍。

    死後終堕輪回耳。

    今人隻為認得。

    身家太重。

    眷屬太真。

    即賢智之輩。

    能輕功名。

    安貧賤。

    至於兒女。

    則斷斷擺脫。

    不去甘心。

    作牛馬大。

    兒未就幼。

    女又來男幸方婚。

    女又催嫁。

    波波劫劫。

    那裡容他。

    有念佛的時候。

    全不想受了。

    多少拖累竟。

    與爾有甚相幹。

    反不如四種人乾淨了。

    當散誕逍遙。

    趂此地步。

    正好專意修行。

    跳出生死。

    真世間第一快活人也。

    大抵人生。

    少一分愛戀。

    便少一分纏縛。

    少一分纏縛。

    便少一分業障。

    與世緣淺。

    與佛緣深。

    速速念佛。

    求生淨土。

     養生忘死 世人但知。

    生時将養此身。

    營求資給。

    而不思舍此身。

    後神識不滅。

    若無善因。

    則淪墜苦趣。

    何為生時。

    愛惜此身。

    死後不思度脫耶。

    又世人專為妻子眷屬。

    廣營衣食。

    而無少怠。

    不思命終之時。

    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

    不能相救。

    唯當獨往。

    今勸世人。

    不當以養生故。

    而忘畏死。

    不當以為他故。

    而忘自為也。

     五惑 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煩喧。

    慕蘭若之寂靜。

    故有舍家出家。

    則殷勤贊歎。

    而娑婆衆苦。

    何止煩喧。

    極樂優遊。

    遠勝蘭若。

    知出家為美。

    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裡辛勤。

    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

    決擇生死。

    而彌陀世尊。

    色心業勝。

    願力弘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願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也。

    叢林廣衆。

    皆樂栖遲。

    少衆道場。

    不欲依附。

    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衆。

    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

    上壽不過百歲。

    而童癡老耄。

    疾病相仍。

    昏沉睡眠。

    常居太半。

    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

    則尺璧寸陰。

    十喪其九。

    而未登不退。

    可謂寒心。

    西方之人。

    壽命無量。

    一托蓮胞。

    更無死苦。

    便獲阿惟越緻。

    佛階決定。

    可期流轉。

    娑婆促景。

    而不知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運同體慈悲。

    和光五濁。

    其有淺聞單慧。

    便謂高超十地。

    耽戀娑婆。

    诋诃淨土。

    宛然流浪。

    接武泥犂。

    自是何人拟此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自甘塗炭 世之學佛者。

    其始莫不皆曰為生死事大。

    及乎聲利所動。

    世緣所汩。

    則生死大事置而不論。

    或為人扣擊。

    則他辭托跋。

    不能自決。

    或雲。

    此不須問。

    或雲。

    不必用知。

    或雲。

    符到奉行。

    莫作計較。

    或雲。

    随處受生。

    出入自在。

    或雲。

    且生不高不下之家。

    複男子身。

    或雲。

    把定精神。

    見善惡相。

    不得随去。

    或令預候知時。

    或教臨終奪陰。

    或雲。

    百骸潰散。

    一物長靈。

    或雲。

    形散氣消。

    歸於寂滅。

    如是種種臆度矯亂。

    皆不出凡夫外道斷常二見。

    逮乎四大解分。

    病苦所迫。

    識神無主。

    随業輪回。

    決無疑矣。

    假令定日克時。

    坐脫立化。

    世德可緻。

    未足為奇。

    斯由不見十六觀經。

    不知九品生相。

    不信彌陀願力。

    而堅持所見。

    自甘塗炭。

    豈不為之悲哉。

     邪見 即心觀佛。

    托境顯性。

    心心絕待。

    法法全真。

    有不達者。

    橫生疑謗。

    故有執内心是佛。

    而不許外求者。

    執自己之佛。

    而不須他佛者。

    執諸法皆空。

    而不信有佛者。

    執一切現成。

    而不假修證者。

    但是不遵聖教。

    不達理體。

    随有所執。

    皆成邪見。

    撥無因果。

    縱任妄情。

    認礫為金。

    蒸沙作飯。

     貢高 有雲。

    見性悟道。

    便超生死。

    何用系念彼佛。

    求生他方。

    然真修行人。

    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觀自己行解。

    見性悟道。

    受如來記。

    紹祖師位。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礙辯才。

    證法華三昧。

    能如天台智者否。

    宗說皆通。

    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皆明言教。

    深勸往生。

    蓋是自利利他。

    豈肯悞人自悞。

    又當自忖臨終時。

    生死去住。

    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

    惡業障重。

    定不現前。

    盡此報身。

    定脫輪回否。

    三惡道中。

    出沒自由。

    定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

    十方世界。

    随意寄托。

    定無滞礙否。

    若了了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

    卻緻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将複尤誰。

     阿伽陀 今之念佛者。

    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

    則藥師經。

    解罪愆則梁皇忏。

    濟厄難則消災咒。

    求智慧則觀音文。

    向所念佛。

    束之高閣。

    若無補於事者。

    不思彼佛壽命無量。

    況百年壽命乎。

    不思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況目前罪垢厄難乎。

    不思彼佛言。

    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

    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阿伽陀藥。

    萬病總持。

    二三其心。

    莫肯信服。

    神聖工巧。

    獨且柰之何哉。

     防死 世人有言。

    積快活以防死。

    其意謂人世太苦。

    浮生太促。

    與倉皇而就謝孰。

    若縱樂以行休。

    萬一與化俱遷。

    追想生平。

    盡多樂事。

    較之窮蹙終身者。

    讵不勝彼一籌。

    若果爾則是擔頭加重。

    鼎沸益薪。

    是名促死。

    何謂防死。

    防死第一着。

    無如了生死。

    欲了生死。

    無如念佛求生西方。

    又有一等世味籠罩。

    他不得的。

    以高尚為志。

    以閑散為襟。

    或詩酒陶情。

    碁局換世。

    或栖心五嶽。

    嘯詠煙霞。

    此皆虛送居諸之徒。

    乃至十種飛仙。

    三山羽客。

    非不逍遙沖舉自豪。

    無奈真性未明。

    生死未了。

     許多榜樣 佛說。

    人命在呼吸間。

    這一句於義理。

    非有難解。

    爾們眼裡親見。

    耳裡親聞。

    經過許多榜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

    當愀然不樂。

    痛相警策曰。

    大衆我與爾。

    今日送某僧。

    明日送某僧。

    不知不覺。

    輪到自身。

    此時悔恨無及。

    須疾忙念佛。

    時刻不要放過。

    方好每見口裡也。

    說可惜及乎。

    過後依然言笑自如。

    隻是不信人命在呼吸間。

     笑哭 嬰兒落地。

    未笑先哭。

    豈非大造苦。

    我以生才一出世。

    便入哭境乎。

    嗣後笑事少。

    哭事多。

    笑時少。

    哭時多。

    到锺鳴漏盡。

    畢竟大哭一場而散。

    非我哭人。

    即人哭我。

    往往來來。

    交相哭也。

    若欲不哭。

    必須發願往生極樂國土。

    何嘗有哭事耶。

     少善難生 世人為善心輕。

    為惡心重。

    對佛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

    謹學經法。

    則不如求财利之勤劬。

    毀他則氣粗言滑。

    贊彼則氣緩言澀。

    或以我惡之。

    則覆善揚惡。

    我好之則掩短美長。

    或積惡而怒他私說。

    或作微善而恨人。

    不知於惡事。

    則陰費千金。

    亦能钤口施。

    善人則方營一食。

    便自矜功。

    以此少善。

    求生淨土。

    難矣。

     蠟印印泥 謗佛毀經。

    五逆四重。

    皆一念惡業成。

    堕無間獄。

    猶如箭射。

    今念佛生淨土。

    亦一念善業成。

    即登極樂。

    猶如屈臂。

    前一念五陰滅。

    後一念五陰生。

    如蠟印印泥。

    印壞文成。

    尚不須兩念。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

    後生酪中作蟲。

    斯皆一念所成。

     百斤金 若人有百斤之金。

    猝有大難。

    不能負挈以行。

    必舍之而去。

    若抱金而與之俱死。

    世必謂之大愚。

    是皆知此身重於百斤之金也。

    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

    雖百錢之物。

    亦不肯棄舍。

    而不自愛其身。

    求生淨土。

    何哉。

     驗生 古偈雲。

    頂聖眼生天。

    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裡。

    地獄腳闆出。

    此人死。

    驗其餘熱。

    知其生處也。

    蓋心存禅寂。

    則輕清而内凝。

    情滞愛憎。

    則重濁而附物。

    輕者飛越雲不下沉。

    重者淪墜石不上舉。

    積之一生。

    末後自驗。

     生死二苦 生苦者。

    攬精血為體。

    處生熟藏中。

    四十二變而成幻質。

    上壓穢食。

    下熏臭坑。

    飲冷若氷河。

    吞熱如爐炭。

    宛轉迷悶。

    不可具言。

    及至生時。

    衆苦無量。

    觸手堕地。

    如活剝牛皮。

    逼穿艱難。

    似生脫龜殼。

    銜冤抱恨。

    眩暈颠倒。

    才觸熱風。

    苦緣頓忘。

    嬰孩癡呆。

    水火橫亡。

    脫得成人。

    有營身種。

    業田既熟。

    愛水頻滋。

    無明發生。

    苦芽增長。

    膠粘七識。

    籠罩九居。

    如旋火輪。

    循環莫已。

     死苦者。

    風刀解身。

    火大燒體。

    聲虛内顫。

    魄悸魂驚。

    極苦并生。

    惡業頓現。

    千愁郁悒。

    萬怖慞惶。

    乃至命謝氣終。

    寂然孤逝。

    幽途黯黯。

    冥路茫茫。

    與昔冤酬。

    皎然相對。

    号天扣地。

    求脫無門。

    随業淺深。

    而曆諸趣。

    或倒生地獄。

    或陰受鬼形。

    忍饑渴而長劫号咷。

    受罪苦而遍身焦爛。

    未脫二十五有善惡之業。

    靡亡追身受報。

    未曾遺失。

    生死海闊。

    業道難窮。

    聲聞尚昧。

    出胎菩薩猶昏隔陰。

    況具縛凡夫。

    甯不被生死魔所羁系乎。

     十難 一不常值佛。

    三界險道。

    佛為導師。

    衆生業重。

    生不值佛。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賢聖隐伏。

    邪法增熾故。

    二不聞說法。

    像季澆漓。

    所有言說。

    唯談外道邪惡之論。

    不聞正法故。

    三惡友牽纏。

    邪惡伴侶。

    希求利養。

    扇惑行人。

    堕惡道故。

    四群魔惱亂。

    九十六種外道惡人。

    壞亂正法。

    使修行人。

    不成就故。

    五輪回不息。

    循環六趣。

    如汲井輪。

    無休息故。

    六難逃惡趣。

    往來三界。

    随業受報。

    雖生天上。

    未免淪墜故。

    七塵緣障道。

    汩沒塵勞。

    為出世之障礙故。

    八壽命短促。

    人生百歲。

    夭橫者多。

    光陰迅速。

    菩薩大道難成辦故。

    九修行退失。

    此土修行。

    斷見思惑。

    方能不退。

    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

    十塵劫難成。

    如大通佛世聞法之徒。

    退大執小。

    經塵點劫。

    住聲聞地。

    雖涉長時。

    未成大道故。

     情想飛墜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

    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情想均等。

    不飛不墜。

    生於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於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善因惡果 如今天下解禅解道。

    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

    有百千萬億。

    纖塵不盡。

    未免輪回。

    絲念不忘。

    盡從淪堕。

    如斯之類。

    尚不能自識。

    業果妄言。

    自利利他。

    自謂上流。

    并他先德。

    但言觸目。

    無非佛事。

    舉足盡是道場。

    原其所習。

    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薩。

    且醍醐上味。

    為世所珍。

    遇斯等人。

    翻成毒藥。

    假使才并馬鳴。

    解齊龍樹。

    隻是一生兩生。

    不失人身。

    臨終之時。

    一毫聖凡情量不盡。

    纖塵思念未忘。

    随念受生。

    輕重五陰。

    向驢胎馬腹裡托質。

    镬湯爐炭裡燒煮。

    從前記持。

    憶想見解。

    一時失卻。

    依舊再為蝼蟻。

    從頭又作蚊虻。

    雖是善因。

    而招惡果。

     得意忘言 六祖雲。

    凡愚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真佛。

    西方願東。

    東方願西。

    志公雲。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愛往西方。

    蓋法有隐顯。

    教有權實。

    人根有利鈍。

    祖師有抑揚。

    譬如受病不同。

    處方各異。

    今有病熱發狂。

    必以寒藥治之。

    人聞寒藥有功。

    遂雲桂附無用。

    豈不謬哉。

    六祖單傳心印。

    志公方贊大乘。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佛法雙亡。

    不立文字。

    豈可又教人念佛求生。

    但得意忘言融通。

    了解自無矛盾。

     形骸得失 天人禮枯骨偈雲。

    汝是前生我。

    我今天眼開。

    寶衣随念至。

    玉食自然來。

    謝汝昔勤苦。

    令吾今快哉。

    散花時再拜。

    人世莫驚猜。

    又餓鬼鞭死屍偈雲。

    因這臭皮囊。

    波波劫劫忙。

    隻知貪快樂。

    不肯暫回光。

    白業锱铢少。

    黃泉歲月長。

    直須痛棒打。

    此恨猝難忘。

    此言化俗。

    則可以為誠。

    然則不可。

    何則人神托於形骸之中。

    所以用形骸者。

    皆神耳。

    故為天人者。

    前世善用形骸者也。

    為餓鬼者。

    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

    其得其失。

    皆在當時。

    及其受報。

    而禮之鞭之。

    亦何益。

     二天人 經雲。

    人生有二天人随人。

    一曰同生。

    二曰同名。

    天人常見人。

    人不見天人。

    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欤。

    人之舉意發言。

    動步常念。

    此二天人見人而能無愧。

    如此修淨土。

    則必上品往生矣。

     小因果 有修橋人。

    有毀橋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

    有坐轎人。

    有荷轎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

    觸類長之。

    皆可見矣。

    常如是省察其心。

    以修淨土上品上生。

     資生助道 在家菩薩念佛高流。

    日赴檀信之齋。

    坐享人天之供。

    皆非常道。

    不若治生。

    有意修行。

    豈妨作務。

    或田疇播種。

    或市井經營。

    或富有家資。

    或日求升合。

    應思勤則不惰。

    儉則有餘。

    以此修身。

    方為佛子。

    若也奢華懶惰。

    生事蕭條。

    雖欲修行。

    不可得也。

    信知治世資生。

    皆順正法。

    工巧技藝。

    饒益群生。

    欲修淨業。

    當以資生助道。

     無苦 一切衆生。

    未悟正覺。

    處大夢中。

    六途升沉。

    未嘗休止。

    諸天雖樂。

    報盡相衰。

    修羅方瞋。

    戰争互勝。

    旁生飛走。

    啖食相殘。

    鬼神幽陰。

    饑渴困逼。

    地獄長夜。

    痛楚号呼。

    得生人趣。

    固以為幸。

    然而生老病死。

    衆苦嬰纏。

    唯是淨方。

    更無諸苦。

     寂用無礙 熾然在用。

    不動本際。

    如水起波。

    波全是水。

    淨名雲。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易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即寂而用。

    故舍穢究盡。

    取淨窮源。

    用而常寂。

    故雖有取舍。

    而實無取舍。

    是故熾然念佛。

    與無念等。

    熾然往生。

    與無生等。

    於無見處。

    不礙見佛。

    於無生處。

    任運往生。

    以圓頓行人。

    語默動靜。

    一切時中。

    皆如實際。

    故經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滅度無量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

     離妄即真 真我本有。

    迷之而無。

    如雲掩月。

    妄我本無。

    執之而有。

    如鏡照花。

    要知心自無相。

    托境方生。

    性本是空。

    由心而現。

    若欲離妄即真。

    必須一心念佛。

     迷悟 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故知彌陀與衆生。

    隻在一念轉移間。

     無不是佛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三世諸佛。

    證此心佛。

    六途衆生。

    本來是佛。

    隻因迷妄。

    不肯念佛。

    智者覺悟。

    見性成佛。

    釋迦世尊開示念佛。

    彌陀有願。

    接引念佛。

    觀音菩薩頭頂戴佛。

    勢至菩薩攝受念佛清淨海衆。

    皆因念佛。

    六方諸佛總贊念佛。

    祖師起教。

    勸人念佛。

    捷徑法門。

    惟有念佛。

    曆代祖師個個念佛。

    古今名賢。

    人人念佛。

    我今有緣。

    得遇念佛。

    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口常念佛。

    心常敬佛。

    眼常觀佛。

    耳常聽佛。

    身常禮佛。

    鼻常嗅佛。

    香花燈燭。

    常供養佛。

    行住坐卧。

    常不離佛。

    苦樂逆順。

    不忘念佛。

    着衣吃飯。

    無不是佛。

    在在處處。

    悉皆是佛。

    動也是佛。

    靜也是佛。

    忙也是佛。

    閑也是佛。

    橫也是佛。

    豎也是佛。

    好也是佛。

    惡也是佛。

    生也是佛。

    死也是佛。

    念念是佛。

    心心是佛。

    無常到來。

    正好念佛。

    撒手便行。

    歸家見佛。

    一道圓光即性空佛。

    了此一念。

    是名為佛。

    常住不滅。

    無量壽佛法報化佛同一體佛。

    千佛萬佛皆同一佛。

    普勸有緣。

    一心念佛。

    若不念佛。

    失卻本佛。

    貪嗔嫉妬。

    自喪其佛。

    酒色财氣。

    污天真佛。

    人我是非。

    六賊劫佛。

    一息不來。

    何處求佛。

    地獄三途永不聞佛。

    萬劫千生悔不念佛。

    叮咛相勸。

    念自己佛。

    急急回光。

    休别覓佛。

    念念不昧。

    誰不是佛。

    願一切人自歸依佛。

    回向西方。

    發願念佛。

    臨命終時。

    觀睹念佛。

    九品蓮台。

    禮彌陀佛。

    得無礙眼。

    見十方佛。

     清珠集(終) (附)結社文 葆光普元 夫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具有德相。

    本來周徧。

    無待乎莊嚴修證。

    而清淨本然。

    忽生山河。

    一翳在眼。

    空華亂堕。

    由是真妄混淆。

    情想分等。

    以緻三有六趣升沉輪轉。

    僧祇劫來。

    靡所底定。

    大聖悲憫。

    應世垂慈。

    廣施方便。

    随機拯濟。

    諸三昧中。

    唯淨土一門簡易直捷。

    十方剎土。

    大心衆生。

    發願彙征。

    即證無生。

    非我本師攝受之妙力。

    何以緻此。

    淨名雲。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以知心淨是因土淨是果。

    随因得果。

    鹹應道交。

    則如水澄月現。

    祇在一念圓明而已。

    何等簡易直捷哉。

    粵自東林創社。

    劉雷擅美。

    長蘆建會。

    賢慧題名。

    弘誓深願。

    鹹臻常樂。

    故宋文潞公之願結。

    西方十萬緣大家齊。

    上渡頭船。

    同一慈悲也。

    歲己巳冬。

    幻空上人集同志缁素于古靈山普光寺。

    仿古結社。

    一時英俊。

    莫不預會。

    緬追西湖淨行之清規。

    媲美曹溪定慧之芳躅。

    以淨願錫名。

    是一大事因緣。

    為像季之盛舉也。

    噫三界炎炎。

    宛如火聚。

    衆苦交煎。

    難以淹留。

    且況兩曜流邁。

    石火電光。

    四大危脆。

    草露風燈。

    倘或一失此身。

    萬劫難複。

    其忍放逸。

    甘受淪墜乎。

    今既宿生多幸。

    遇此殊勝。

    即能如行氷淩。

    如救頭然。

    回光返照。

    思專想寂。

    則不離當處。

    超脫苦輪。

    現證淨智。

    普與法界。

    同生寂光。

    是幻空師結社之本願也。

    自顧業重福輕。

    障深慧淺。

    然竊聞一切惟心。

    有願必就。

    期與同社諸賢。

    仗此淨願。

    他日妙意世界香光池上。

    把手共行。

    雲爾。

     發願文 芙蓮性湛 稽首慈悲無量壽二土十方三寶尊。

    憐憫沉溺衆迷流。

    必賜感通。

    垂接引。

    弟子等迷真起妄。

    背覺合塵。

    惑業無窮。

    苦果不息。

    縱修善而耽着有為。

    樂無為。

    而不知出要。

    幸因宿世福緣。

    遇斯歸元真訣。

    惟我釋迦慈旨叮咛。

    彌陀運悲廣博。

    有願必迎。

    無機不被。

    六八誓願。

    願願度生。

    十六觀門。

    門門攝化。

    爰發勝心。

    紏合同志。

    忏悔惡緣。

    恒住淨戒。

    專念聖号。

    期生西方。

    劫石可移。

    此心不退。

    念念相續。

    無有疲厭。

    仰冀承佛慈光。

    三塗息苦。

    八難蒙化。

    四恩總報。

    群有齊資。

    一會大衆。

    除微細之法執。

    悟無诤之真源。

    觐淨土於現前。

    證菩提於當念。

    圓無邊之三昧。

    示無量之神通。

    具種種之行門。

    興重重之法化。

    情與無情。

    鹹臻安養。

    虛空有盡。

    我願無盡。

     募緣疏 霁雲圓明 夫今生受享。

    賴過去之善根。

    将來福基。

    藉見在之下種。

    然此則通計三生。

    猶屬迂遠。

    至於一念之善。

    景星慶雲。

    一念之惡。

    黑風羅剎。

    是現前因果。

    如影随形。

    毫發無爽。

    敢不兢懼乎。

    噫衆生之所以輪轉六趣。

    良由人我障深。

    悭貪業重。

    我佛垂憫。

    特示檀波羅門。

    使之永除業根。

    即超淨域。

    如執左契。

    豈不殊勝哉。

    然施有二種。

    無住而施。

    則施雖少。

    獲福大。

    有相而施。

    則施雖多。

    感報劣。

    譬如田有良瘠。

    下種雖同。

    收獲大異矣。

    且春種一粒。

    秋收萬顆。

    栽植絲發。

    其茂十圍。

    更何疑於因小果大。

    今或有人不下種。

    而望秋實。

    一何愚哉。

    雪嶽道人幻空。

    已悟世相之如幻。

    現證性地之等空。

    荷擔大法。

    不惜身命。

    嚴淨毗尼。

    凜如霜雪。

    福慧雙修。

    自他兼利。

    今於古靈山普光寺。

    與四方同志。

    結社念佛。

    以萬日為期。

    決定西邁。

    值此末法希有勝會。

    普告善信。

    庸助供佛飯僧之資者。

    欲與諸君子。

    以無住心。

    下種福田。

    共結他日同跻樂邦。

    鹹證法忍之緣。

    至禱。

     戒忏疏 本如性空 竊惟戒者一切師也。

    如造宮室。

    先固基址。

    能攝一心。

    具足萬善。

    建千聖而為佛母。

    治衆病而為藥王。

    爰思自度。

    複念迷流。

    甫決志以奉持。

    誓克期而證修。

    無奈塵緣纏深。

    又複宿習偏強。

    臨事觸境。

    每犯律儀。

    雖或猛厲警诃。

    亦更纡回自弛。

    悠悠歲月。

    罪與業而俱增。

    罔罔襟期。

    志與形而并邁。

    奚但出離之無路。

    恐負利他之弘願。

    克己省躬。

    慚懼實深。

    是與同社諸益。

    虔秉丹衷。

    洗心滌慮。

    發露忏悔。

    乃自庚午之春二月為始。

    第以漸修之意。

    各随根堪。

    分受五戒。

    或持十齋。

    每至月終。

    以行勤怠。

    各自恣陳。

    勉勵懲新。

    逆順境上。

    誓不負約。

    抑願從茲以往。

    信根永固。

    業障頓除。

    大小毗尼。

    一念圓就。

    為燈燭於昏衢。

    作舟航於苦海。

    普令一切見聞者。

    盡覺戒性入佛地。

     以此奉祝  聖壽萬年  八域甯谧  庶物鹹亨  無量慈力  徧滿法界  普接有緣  悉發菩提  業障消除  妙明開悟  衆戒具足  萬善圓成  福智二嚴  寂光上品  随求即得  如願必就  報四重恩  濟三塗苦  十方贊歎  一切回回  情與無情  同往安養  蒙佛授記  即證無生  回入娑婆  廣度九有 清珠集跋 古德雲。

    清珠下於濁水。

    水不得不清。

    念佛投於亂心。

    心不得不佛。

    此喻念佛之念與佛無間也。

    西天有寶曰清珠。

    此珠投於濁水入一寸。

    則一寸之濁水便清。

    自寸而尺。

    以至于底。

    随處澄湛。

    蓋清珠喻念佛之淨念。

    濁水喻散亂之業識。

    當業識散亂之際。

    能念一聲佛。

    即散亂遠離。

    随念寂靜。

    且移念入第二聲。

    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

    自最初一念。

    乃至百千萬念。

    念念清淨。

    念念純真。

    如經所雲淨念相繼也。

    然要知此一聲佛。

    非但今生不能念。

    溯向多劫。

    未曾一心正念。

    故滾到于今。

    不能純熟。

    方勉強念。

    得兩三聲。

    疑心頓起。

    雜慮橫生。

    以若所為。

    求佛相感。

    何異吹網而欲滿也。

    噫發願未深。

    操志無定。

    雖曰念佛。

    其實念與佛不相應也。

    若能信心純至。

    生死念切。

    萬緣外息。

    百慮内寂。

    舉起一聲佛号。

    直下更無異見。

    久久念到。

    念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念。

    身心一緻。

    能所兩忘。

    可謂證修神術。

    到家捷徑也。

    幻空老人。

    抄錄淨土要語一百二十則。

    以示淨社法侶。

    庸為社約。

    餘曾叩籌室。

    親承緒餘。

    竊取天目中峰和尚語。

    以廣師清珠名集之意。

    雲爾。

     門人六然居士 淨信 熏沐謹跋 夫法界珍寶。

    多般名稱。

    而奚獨以清珠。

    名此集也。

    此一卷書。

    雖因紙墨。

    而不拘文字。

    寔由乎人人鼻孔撩天。

    個個腳跟點地之處。

    則其為範也。

    至大至廣。

    其為模也。

    至巧至密。

    開眼者一觸。

    如得鬓中之珠。

    有耳者才聞。

    似探衣裡之珠。

    所以者何。

    三十七處引證。

    無非先覺二利圓成之寶鑒。

    真是後覺三十七助道品之璎珞也。

    百二十則分科。

    無非行者三教通方之正路。

    實是法身一十二修多羅之真金也。

    全部雖無分類。

    宛有警策啟信等十門。

    智行體用。

    互相隐現。

    寂照不二。

    理事無礙。

    盡是萬行。

    十十無盡。

    重重交映之梵網摩尼也。

    籲以餘觀乎述者之意。

    特以清珠題此者。

    豈不是耶。

    竊惟是珠不可以方圓長短之形。

    青黃赤白之色。

    比觀亦不可以利口之辯。

    分别之識拟論。

    宜乎此珠強名以清也。

    處染常淨。

    淪變靡殊。

    在六凡而恒照。

    屆四聖而常寂。

    茲豈非幻空道人無礙珠。

    葆光居士淨願珠。

    虛舟上人普光珠。

    三有含靈。

    如意珠哉。

    性湛法侶袖示請一語。

    餘辭拙。

    不獲深感普益三根之願。

    而為之跋。

     是歲之夏佛國翁三沙書于古靈山普光寺之妙意齋菩提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