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切要
關燈
小
中
大
而念。
最易入於輕昏境界。
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
全仗這個念頭。
徑入蓮胎。
念佛人不可不知也。
迨至一心之極。
不期禅定現前而自現。
此是工夫純熟時候。
與放下随口入於輕昏者。
逈然不同。
玩之玩之。
至於體究。
念即無念。
不妨無念而念。
此一念。
即是空假中三谛。
即是事理四法界。
即是唯識唯心二觀。
即是實相無相涅盤妙心。
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
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号。
字字分明而念。
此為正行持名軌則緊要一條也。
四者願勤憶切。
以此念佛功德。
求生淨土是為願。
然須時常懇切祈求。
於一切善。
随喜回向。
於一切惡。
忏悔回向。
随時随事。
無不願在西方。
則淨土緣熟。
臨終往生。
就如輕車熟路。
毫無阻礙。
至於憶想彌陀。
尤為念佛之要楞嚴經大勢至章。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憶如切事系心。
或憶彌陀依正莊嚴。
如觀想佛菩薩。
法報化身。
及白毫垂手。
圓光化佛蓮華等相。
或憶彌陀悲願功德。
何等憐愍我輩。
救拔衆生。
焦思渴想。
戀戀不忘。
於持名中。
正不妨低回輾轉。
憶念雙并。
意與俱往。
神與相融。
此正是一心不亂。
切勿謂念頭夾雜。
自生疑慮蓋一心者。
專注於一境之謂。
如謀财好色之徒。
其精神魂魄。
千般算計。
都歸并在一件事上。
必期於到手而後已。
正不得不謂之一心也。
故念佛人要造次常不忘佛。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能遮一切惡念。
成就一切淨因功德。
古德偈雲。
臨終不能觀及念。
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氣絕即往生。
大法鼓經如是說。
蓋臨終不能觀念。
但得心中有佛。
即如意而生。
況憶念不忘者哉。
此為正行憶願專切緊要一條也。
能具以上四正行。
往生已決定無疑。
然更須廣修六助行。
更能勝利。
娑婆如苦海。
念佛如乘船。
生淨土如到彼岸。
助行如帆楫盤費等物。
有了帆楫盤費。
則此船一往無礙。
直到彼岸。
何為助行。
一者禮敬三寶。
翹勤五體。
廣修供養。
此是修行人本分事。
乃世人念佛疎懶者多。
不特日無常禮。
甚至見佛不拜。
至於一切供養。
更屬缺然。
其故不過因口稱易。
身禮難。
空言易。
力行難。
不知難行能行。
斯為可貴。
雖說修行在内不在外。
但外邊恭敬之容。
亦不可少。
且即外可以征内。
故古人雲。
真修行人。
視紙畫木雕。
即同真佛。
愛如父母。
敬如君王早晚朝參。
必誠必敬。
拜如山倒。
起似雲升。
出而問訊。
人而問訊。
百裡千裡。
常如目前。
一飲一食。
先須供養。
龍舒淨土文曰。
供佛。
齋僧。
燒香。
獻花。
懸幡。
建塔。
種種三寶上崇奉。
皆可回向西方。
況求生淨土之人。
已是三寶弟子。
若不敬重三寶。
其求生之心。
必不真切。
故須各盡心力。
切勿疎懶。
二者忏悔業障。
忏者。
忏其已往悔者。
悔其将來。
修行人以忏悔為要。
普賢菩薩。
尚有忏悔之願。
何況凡夫。
因無量劫來。
身口意三業。
所造已深。
俱能為種種障礙。
故名業障。
若不忏悔。
業障不除。
譬如垢衣。
須加洗滌。
譬如塵鏡。
須加刮磨。
垢去則衣新。
塵去則鏡明。
障去則身心清淨也。
三者戒惡行善。
龍舒淨土文雲。
全持齋戒。
又禮佛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以此回向西方。
必上品上生。
所謂齋者。
不食肉。
不飲酒。
不食五辛。
所謂戒者。
殺生。
偷盜。
邪淫。
為身三業。
妄言。
绮語。
兩舌。
惡口。
為口四業。
貪欲。
瞋恨。
邪見。
為意三業。
能持而不犯。
是為十善。
若犯而不持。
是為十惡。
持前四戒。
加以不飲酒。
是為五戒。
持五戒而修淨土者。
亦不失中品往生。
若不能持五戒。
豈可不戒殺。
殺為五戒之首。
是不殺為大善。
殺則為大惡也。
蓮池大師雲。
奉勸世人。
既是念佛。
便要依佛所說。
要積德修福。
要孝順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兄弟相愛。
要夫妻相敬。
要至誠信實。
要柔和忍辱。
要公平正直。
要陰骘方便。
要慈愍一切。
不殺害生命。
不淩辱下人。
不欺壓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着力念佛。
定要念退這不好心。
如此才是念佛人。
定得往生。
四者割舍情愛。
世人於骨肉。
每多愛戀。
且視财産如性命。
亦貪着不忘。
濁世這邊情重。
淨土那邊自然情輕。
到命終時。
神魂必歸重處。
譬如一株大樹。
那邊偏重。
至後倒時。
自然倒在重一邊。
這是必然之理。
從來妻子骨肉。
總是有緣則聚。
緣盡則散。
到得散後。
彼此都不相認。
即如你多生以來。
妻子骨肉不少。
今在何處。
你還恩愛麼。
想到此不容不淡。
其中還有惡緣聚會。
眷屬即是冤家。
不知不覺。
暗受其害。
豈不更錯愛了。
至於财産等物。
及種種嗜好。
轉眼成空。
尤當看破。
五者解釋冤結。
凡冤仇未結者不可結。
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
及貪瞋等情。
皆是結冤仇之因。
能戒則不結。
不結則無冤仇。
已結者宜解釋。
如眷屬為冤仇。
及外人以橫逆相加。
以至犬咬蛇傷。
都非無故。
俱有宿冤。
須要歡喜忍受。
與他解釋。
切不可一來一往。
益結益深。
雖淨土是橫超法門。
果能一意求生。
即莫大冤仇。
不能阻我往生。
然究不若早為解釋。
更覺心無挂礙又要知多生累劫以來。
冤對不少。
因緣未遇。
豈能一一盡得解釋。
須要佛前發願。
願以此念佛功德。
普利一切冤家仇對。
設我作佛。
先度此類衆生。
以此慈心。
消彼宿怨。
加之願力。
實有利益。
自然化仇為恩。
六者發憤為雄。
現在修淨土之人。
也有不及我。
也有勝似我。
不及我的。
切不可去比較他。
說我還勝他。
這就無進步了。
須要把勝我的人來做個比較。
想他與我一般念佛。
他如何精進。
我如何懈怠。
他如何專一。
我如何散亂。
彼既丈夫我亦爾。
若不發憤為雄。
眼看他高超極樂。
我依舊浮沉苦海。
現今稱朋道友。
言笑可親。
轉眼别聖分凡。
霄壤莫及。
豈不愧哉。
豈不悲哉。
如是思維。
自然勇往直前。
一生取辦。
不待他生。
今之修行人。
有發願來世再修行的。
據他說自量今生功行淺薄。
來世再加功行方可望有成就。
真是大錯。
經雲。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就令複得人身。
能保複知修行麼。
又據他說。
今生發願。
仗此願力。
來世定知修行。
這又錯了。
既發願如此得力。
何不發願現世即生淨土。
自然必得往生。
何必又要來世。
且你今生不求往生。
來世又能求往生麼。
萬一來世。
或遇别的障緣。
不複修行。
不惟不能往生。
并保不得不失人身了。
故古人雲。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念佛人切須立定此志。
視現處娑婆。
如寄旅寓。
又須視自己是淨土中人。
品詣何等高超。
自然綿密精進。
必至證果而後已。
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
以上六助行略說如此。
若廣說則有萬行。
是在各人虛心求益。
實力承當。
凡有資於淨緣。
勤而行之可也。
善哉善哉。
往生如願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今諸大善人。
或男或女。
既已發心修行。
須從根本處修起。
何謂根本。
忠君王。
孝父母。
敬師長。
愛兄弟。
别夫婦。
信友朋。
教子孫。
睦宗族。
奉有德。
恕無識。
守誠敬。
勤忏悔。
省己過。
忍人辱。
以此數事着力。
方謂入手工夫不緻茫無頭緒。
久久修持。
直至聖賢地位。
自然憂入聖域矣。
今或有人修持。
卻為誠敬。
而於根本之地。
全不照顧。
全不講究。
吾恐三教聖人。
斷不收不講忠孝仁義之人也。
君恩不論做官不做官。
父母師長不論存與殁。
俱是我受恩深重之人。
不思所以報之。
則不可。
故發心修行人。
功德無論大小。
持誦無論多寡。
悉皆向佛回向。
報答君親師長深恩。
其餘兄弟夫婦朋友子孫宗族。
各思所以化之。
教之成就一切善果。
惟父母生我者也。
若不生我。
我身何來。
根本尤切。
報稱尤急。
國家所以以孝治天下。
故言移孝可以作忠。
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父母存。
何幸如之。
必須竭力孝養。
細細勸導父母奉佛。
令其一心念佛。
将來必要父母成佛而後已。
此出世法之大孝子也。
若父母已殁。
何不幸如之。
亦必須勤勤懇懇。
為父母修持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哀求我佛。
接引父母往生淨土。
終身如是。
方可謂盡我子道矣。
倘不於此用心。
獨為自己修持。
所謂盲修瞎煉。
吾恐根本之地有虧。
決難成就所願。
詩雲。
技葉未有害。
本實先撥。
若於根本之地。
實心做去。
勤勤忏悔。
忏者。
忏已往之罪孽。
悔者悔現在之愆尤。
所謂過而不
最易入於輕昏境界。
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
全仗這個念頭。
徑入蓮胎。
念佛人不可不知也。
迨至一心之極。
不期禅定現前而自現。
此是工夫純熟時候。
與放下随口入於輕昏者。
逈然不同。
玩之玩之。
至於體究。
念即無念。
不妨無念而念。
此一念。
即是空假中三谛。
即是事理四法界。
即是唯識唯心二觀。
即是實相無相涅盤妙心。
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
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号。
字字分明而念。
此為正行持名軌則緊要一條也。
四者願勤憶切。
以此念佛功德。
求生淨土是為願。
然須時常懇切祈求。
於一切善。
随喜回向。
於一切惡。
忏悔回向。
随時随事。
無不願在西方。
則淨土緣熟。
臨終往生。
就如輕車熟路。
毫無阻礙。
至於憶想彌陀。
尤為念佛之要楞嚴經大勢至章。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憶如切事系心。
或憶彌陀依正莊嚴。
如觀想佛菩薩。
法報化身。
及白毫垂手。
圓光化佛蓮華等相。
或憶彌陀悲願功德。
何等憐愍我輩。
救拔衆生。
焦思渴想。
戀戀不忘。
於持名中。
正不妨低回輾轉。
憶念雙并。
意與俱往。
神與相融。
此正是一心不亂。
切勿謂念頭夾雜。
自生疑慮蓋一心者。
專注於一境之謂。
如謀财好色之徒。
其精神魂魄。
千般算計。
都歸并在一件事上。
必期於到手而後已。
正不得不謂之一心也。
故念佛人要造次常不忘佛。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能遮一切惡念。
成就一切淨因功德。
古德偈雲。
臨終不能觀及念。
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氣絕即往生。
大法鼓經如是說。
蓋臨終不能觀念。
但得心中有佛。
即如意而生。
況憶念不忘者哉。
此為正行憶願專切緊要一條也。
能具以上四正行。
往生已決定無疑。
然更須廣修六助行。
更能勝利。
娑婆如苦海。
念佛如乘船。
生淨土如到彼岸。
助行如帆楫盤費等物。
有了帆楫盤費。
則此船一往無礙。
直到彼岸。
何為助行。
一者禮敬三寶。
翹勤五體。
廣修供養。
此是修行人本分事。
乃世人念佛疎懶者多。
不特日無常禮。
甚至見佛不拜。
至於一切供養。
更屬缺然。
其故不過因口稱易。
身禮難。
空言易。
力行難。
不知難行能行。
斯為可貴。
雖說修行在内不在外。
但外邊恭敬之容。
亦不可少。
且即外可以征内。
故古人雲。
真修行人。
視紙畫木雕。
即同真佛。
愛如父母。
敬如君王早晚朝參。
必誠必敬。
拜如山倒。
起似雲升。
出而問訊。
人而問訊。
百裡千裡。
常如目前。
一飲一食。
先須供養。
龍舒淨土文曰。
供佛。
齋僧。
燒香。
獻花。
懸幡。
建塔。
種種三寶上崇奉。
皆可回向西方。
況求生淨土之人。
已是三寶弟子。
若不敬重三寶。
其求生之心。
必不真切。
故須各盡心力。
切勿疎懶。
二者忏悔業障。
忏者。
忏其已往悔者。
悔其将來。
修行人以忏悔為要。
普賢菩薩。
尚有忏悔之願。
何況凡夫。
因無量劫來。
身口意三業。
所造已深。
俱能為種種障礙。
故名業障。
若不忏悔。
業障不除。
譬如垢衣。
須加洗滌。
譬如塵鏡。
須加刮磨。
垢去則衣新。
塵去則鏡明。
障去則身心清淨也。
三者戒惡行善。
龍舒淨土文雲。
全持齋戒。
又禮佛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以此回向西方。
必上品上生。
所謂齋者。
不食肉。
不飲酒。
不食五辛。
所謂戒者。
殺生。
偷盜。
邪淫。
為身三業。
妄言。
绮語。
兩舌。
惡口。
為口四業。
貪欲。
瞋恨。
邪見。
為意三業。
能持而不犯。
是為十善。
若犯而不持。
是為十惡。
持前四戒。
加以不飲酒。
是為五戒。
持五戒而修淨土者。
亦不失中品往生。
若不能持五戒。
豈可不戒殺。
殺為五戒之首。
是不殺為大善。
殺則為大惡也。
蓮池大師雲。
奉勸世人。
既是念佛。
便要依佛所說。
要積德修福。
要孝順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兄弟相愛。
要夫妻相敬。
要至誠信實。
要柔和忍辱。
要公平正直。
要陰骘方便。
要慈愍一切。
不殺害生命。
不淩辱下人。
不欺壓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着力念佛。
定要念退這不好心。
如此才是念佛人。
定得往生。
四者割舍情愛。
世人於骨肉。
每多愛戀。
且視财産如性命。
亦貪着不忘。
濁世這邊情重。
淨土那邊自然情輕。
到命終時。
神魂必歸重處。
譬如一株大樹。
那邊偏重。
至後倒時。
自然倒在重一邊。
這是必然之理。
從來妻子骨肉。
總是有緣則聚。
緣盡則散。
到得散後。
彼此都不相認。
即如你多生以來。
妻子骨肉不少。
今在何處。
你還恩愛麼。
想到此不容不淡。
其中還有惡緣聚會。
眷屬即是冤家。
不知不覺。
暗受其害。
豈不更錯愛了。
至於财産等物。
及種種嗜好。
轉眼成空。
尤當看破。
五者解釋冤結。
凡冤仇未結者不可結。
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
及貪瞋等情。
皆是結冤仇之因。
能戒則不結。
不結則無冤仇。
已結者宜解釋。
如眷屬為冤仇。
及外人以橫逆相加。
以至犬咬蛇傷。
都非無故。
俱有宿冤。
須要歡喜忍受。
與他解釋。
切不可一來一往。
益結益深。
雖淨土是橫超法門。
果能一意求生。
即莫大冤仇。
不能阻我往生。
然究不若早為解釋。
更覺心無挂礙又要知多生累劫以來。
冤對不少。
因緣未遇。
豈能一一盡得解釋。
須要佛前發願。
願以此念佛功德。
普利一切冤家仇對。
設我作佛。
先度此類衆生。
以此慈心。
消彼宿怨。
加之願力。
實有利益。
自然化仇為恩。
六者發憤為雄。
現在修淨土之人。
也有不及我。
也有勝似我。
不及我的。
切不可去比較他。
說我還勝他。
這就無進步了。
須要把勝我的人來做個比較。
想他與我一般念佛。
他如何精進。
我如何懈怠。
他如何專一。
我如何散亂。
彼既丈夫我亦爾。
若不發憤為雄。
眼看他高超極樂。
我依舊浮沉苦海。
現今稱朋道友。
言笑可親。
轉眼别聖分凡。
霄壤莫及。
豈不愧哉。
豈不悲哉。
如是思維。
自然勇往直前。
一生取辦。
不待他生。
今之修行人。
有發願來世再修行的。
據他說自量今生功行淺薄。
來世再加功行方可望有成就。
真是大錯。
經雲。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就令複得人身。
能保複知修行麼。
又據他說。
今生發願。
仗此願力。
來世定知修行。
這又錯了。
既發願如此得力。
何不發願現世即生淨土。
自然必得往生。
何必又要來世。
且你今生不求往生。
來世又能求往生麼。
萬一來世。
或遇别的障緣。
不複修行。
不惟不能往生。
并保不得不失人身了。
故古人雲。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念佛人切須立定此志。
視現處娑婆。
如寄旅寓。
又須視自己是淨土中人。
品詣何等高超。
自然綿密精進。
必至證果而後已。
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
以上六助行略說如此。
若廣說則有萬行。
是在各人虛心求益。
實力承當。
凡有資於淨緣。
勤而行之可也。
善哉善哉。
往生如願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今諸大善人。
或男或女。
既已發心修行。
須從根本處修起。
何謂根本。
忠君王。
孝父母。
敬師長。
愛兄弟。
别夫婦。
信友朋。
教子孫。
睦宗族。
奉有德。
恕無識。
守誠敬。
勤忏悔。
省己過。
忍人辱。
以此數事着力。
方謂入手工夫不緻茫無頭緒。
久久修持。
直至聖賢地位。
自然憂入聖域矣。
今或有人修持。
卻為誠敬。
而於根本之地。
全不照顧。
全不講究。
吾恐三教聖人。
斷不收不講忠孝仁義之人也。
君恩不論做官不做官。
父母師長不論存與殁。
俱是我受恩深重之人。
不思所以報之。
則不可。
故發心修行人。
功德無論大小。
持誦無論多寡。
悉皆向佛回向。
報答君親師長深恩。
其餘兄弟夫婦朋友子孫宗族。
各思所以化之。
教之成就一切善果。
惟父母生我者也。
若不生我。
我身何來。
根本尤切。
報稱尤急。
國家所以以孝治天下。
故言移孝可以作忠。
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父母存。
何幸如之。
必須竭力孝養。
細細勸導父母奉佛。
令其一心念佛。
将來必要父母成佛而後已。
此出世法之大孝子也。
若父母已殁。
何不幸如之。
亦必須勤勤懇懇。
為父母修持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哀求我佛。
接引父母往生淨土。
終身如是。
方可謂盡我子道矣。
倘不於此用心。
獨為自己修持。
所謂盲修瞎煉。
吾恐根本之地有虧。
決難成就所願。
詩雲。
技葉未有害。
本實先撥。
若於根本之地。
實心做去。
勤勤忏悔。
忏者。
忏已往之罪孽。
悔者悔現在之愆尤。
所謂過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