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切要
關燈
小
中
大
灰寒。
念得神欽鬼敬。
念得天喜魔降。
一聲佛。
為萬劫千生消業障。
一聲佛。
為四恩三有啟因緣。
正是榨到油來。
擊撞之聲益狠。
船當浪起。
搖棹之聲益悲。
镬湯在後。
蓮池在前。
雖有千萬人阻我不念。
誓不退轉。
久之久之。
必蒙佛慈冥加。
障緣消釋。
淨緣成就。
佛不負人。
必滿所願。
諸善人。
業障重者如此。
業障輕者可知。
有業障者如此。
無業障者更可知矣。
善哉善哉。
各宜努力。
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諸善人。
今既實心念佛。
須發願求生淨土。
不可徒求福報。
世人聽這一句話。
未免大驚小怪。
想修行原為求福。
念佛得福。
正是趁心滿意之事。
如何反不要福報。
若說淨土。
豈我等凡夫可生。
況功行淺薄。
如何容易得生。
諸善人。
這等想頭大錯了。
要知福報是有盡的。
試看世人。
或祖父富貴。
子孫貧賤。
或早年富貴。
晚年貧賤。
豈不是福報有盡。
不特此也。
這世修行。
二世受福。
二世不修。
三世又受苦。
或有畜生報盡。
才得人身。
人道有虧。
又堕畜類。
升沉不定。
所以名為苦海浮沉。
不特此也。
或有财無子。
或有子無财。
或有壽孤窮。
或聰明壽短。
或富而愚蠢。
或貴而招災。
或自身無恙。
眷屬凋零。
或家口粗安。
自身殘病。
有一缺一。
所以名為缺陷世界。
你道福報是趁心滿意的麼。
若生西方則不然。
蓮花化生。
身體香潔。
相貌端正。
其心智慧。
無有煩惱。
衣食自然。
無病無老。
随佛自在。
逍遙安養。
其人之壽。
又且無量。
從此直成佛道。
更不堕落。
其餘種種快樂。
說不能盡。
皆是佛口親說。
見於阿彌陀經。
及諸大乘經。
由此看來。
人間富貴。
轉眼成空。
西方快樂。
無窮無盡。
還不急急發願求生。
若說我是凡夫。
恐不能往生。
要知我佛如來。
正為我等凡夫。
障深慧淺。
若修别樣法門。
皆是豎出三界。
恐一生或不能了當生死。
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
願人往生。
以滿度盡衆生之願。
你為甚如此自棄。
不思自奮。
辜負我佛如許慈悲。
若以為功行淺薄。
要知萬德洪名。
無善不收。
無惡不滅。
正是極大極深。
極廣極圓的功行。
所以念佛一聲。
能滅八十億劫無量重罪。
不可視念佛為平淡無奇。
将來輕看了。
又須知念佛之人。
全仗阿彌陀佛。
大悲願力攝受。
當初阿彌陀佛。
有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第十八願雲。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至心信樂。
欲生我剎。
十聲念我名号。
必遂來生。
惟除五逆。
诽謗正法。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因佛有此大願。
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号。
西方七寶池中。
即生蓮花一朵。
标記此人姓名。
他日於中托生。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身接引。
從古至今。
往生已不可勝數。
或其人預知命終日期及到其時。
自說見佛菩薩遂安然化去的。
或有旁人同見瑞光。
同聞異香。
及鼓樂音聲的。
并非杳茫。
都載在往生諸傳。
如今念佛真切者少。
所以往生不多。
人因少見故不十分深信。
殊不知千裡一人。
百裡一人。
這千裡百裡往生的。
獨非凡夫麼。
十年一人。
五年一人。
這十年五年往生的。
獨非凡夫麼。
這些往生。
豈都有三祇功行麼。
也不過能用心真切而已。
阿彌陀經中明說。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總因阿彌陀佛。
大願大力。
譬如一隻大船。
不論何物。
但得上船。
即到彼岸。
不憂沉溺。
所以古人雲。
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於高山。
念佛求生。
似風帆行於順水。
順水行船又遇順風。
豈不快上加快。
這就是仗佛願力的道理。
諸善人。
順水順風。
是上船以後之事。
假如你不肯上船。
将如之何。
所以還要自己願力專切。
如今念佛人。
或為病苦發心。
或為保佑家室。
或為現在消災延壽。
或為來生妄求富貴。
少有為生死大事。
求生淨土。
如人往南往北。
須有預定之方。
預定往南。
到出門時。
斷不從北去。
你今不發願求淨土。
到命終時。
如何得往淨土去也。
這是不發願求生的。
還有願不專切。
口裡也說願生西方。
心中卻時時貪着物欲。
雖偶然發求生之願。
總不能終身如一日。
得生固好。
不生也罷。
全無切實之功。
仍與不發願一般。
嗚呼。
濁世衆生。
貪戀繁華。
甘心淪墜。
不求出離。
真莫如之何也已。
總而言之。
念佛法門。
不可思議。
西方快樂。
無有比量。
念佛求生。
正合佛心。
願生即生。
不願不生。
願不專切。
還如不願。
非佛不度。
你無決志。
若以不可思議法門。
去求世間有盡的福報。
如以明珠彈雀。
豈不可惜。
善哉善哉。
真誠發願。
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諸善人。
今既求生淨土。
須修正助二行。
使命終往生。
不惟決定無疑。
且增高品位。
正修雖有多門。
總重持名一法。
以持名易。
而得功亦易。
古德於持名正行中。
開出信行願三門。
前篇義已略具。
茲更引申四條。
願有志者參而行之。
一者。
笃信佛語。
你想無始以來。
輪回六道不能解脫。
今生何幸而發此出世之心。
又何幸而得聞念佛往生至易至捷之法。
尚是遲疑不決。
其病由於信佛未能真切故耳。
須知智慧禅定。
戒律見識。
力量神通。
慈悲苦行。
還有勝於佛否。
則佛所說法。
斷不錯路。
斷不悞人。
是以稱佛言為真語者。
實語者。
不诳語者。
佛說極惡人。
臨終十念成就。
亦得往生。
你一生作為。
未必至於極惡持名之數。
又多於十念。
若不得往生。
是佛悞人。
引人走錯路。
那有是理你今隻要信得真。
念念專切。
日日無問。
捱至臨命終時正念求生。
全不颠倒。
定得往生無疑。
譬如種瓜決定得瓜。
種豆決定得豆。
又如陽燧取火。
磁石引針。
但得機感相投。
斷無不應驗者。
切勿自生障閡。
裹足不前。
其或疑情深重。
雖聞如是說而終覺意中狐疑不決者。
此由業障堅強。
須時常提起正念。
加以早晚忏悔日深月久。
自能慧根披露。
谛信無疑其念佛亦便十分得力矣。
此為正行起信。
開首緊要一條也二者。
親善知識。
念佛雖極易事。
然念不得力。
覺許久毫無好處。
适遇境緣不順。
便生退惰。
或聞禅觀諸法。
又思參禅習觀。
改換法門。
若不親近明師益友。
警策評論。
決錯悞不少。
故修行雖要自己用功。
全藉知識之力。
經雲。
善知識為得道全因緣。
假如自己工夫用錯了。
賴知識指點歸正。
自己工夫懈怠了。
賴知識警覺策勵。
我所不知的。
望知識講明。
我所已知的。
須知識印證。
若通文義之人。
時當研究經教。
增長淨土信根。
亦須與善知識講明切究。
方免泥解自悞。
省庵法師雲。
世間小技。
尚不可無師友。
況念佛是出生死法門。
若無知識從何開發。
誰為引導。
一念不覺。
遂成淪墜。
所悞不小。
至臨終時。
善知識更為緊要。
善導和尚雲。
凡人命終。
欲生淨土。
須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業。
種種交纏。
若得舍此穢身。
超生淨土。
受無量快樂。
解脫生死苦趣。
如脫敝衣。
得換珍服。
當放下身心。
莫生戀着。
凡遇病時。
便念無常。
一心念佛待死。
可囑家人及看病人。
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語。
将終之際。
親屬不可垂淚哭泣。
及發嗟歎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一時同聲念佛。
助其往生。
待身冷盡。
方可哀泣。
才有絲毫戀世之心。
便成挂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策勵。
極為大幸。
餘每見世人。
平時念佛。
求生西方臨病卻又怕死。
不說往生解脫之事。
死門事大須自家着力。
觀善導和尚如此開示。
可知此系要緊關鍵。
先須親近知識。
庶臨終時。
得其相助之力。
此為正行提策熏修緊要一條也。
三者常加精進。
精進有多般。
如後所列每日功課。
及十念等法。
或每日限定多少佛号。
此聽各人籌量忙閑。
立定課程。
盡此報身。
一日不可間斷。
是謂恒常精進。
遇清閑時。
或一晝夜。
乃至七日。
三七日。
四十九日。
克期專念。
以期速證三昧。
是謂勇猛精進。
其念佛之法。
無論一人多人念。
趺坐經行念。
默持出聲念。
皆須一心靠定佛号。
字字分明。
才覺模糊。
急提起覺照。
或落於無記。
或流於妄想。
旋覺旋提。
将此一句佛号。
熏逼意根。
塞斷雜念昏沉兩路。
是為念佛正徹。
不可過急。
急則難久。
不可過緩。
緩則易散。
又不可希冀入定。
全不作意。
放下随口
念得神欽鬼敬。
念得天喜魔降。
一聲佛。
為萬劫千生消業障。
一聲佛。
為四恩三有啟因緣。
正是榨到油來。
擊撞之聲益狠。
船當浪起。
搖棹之聲益悲。
镬湯在後。
蓮池在前。
雖有千萬人阻我不念。
誓不退轉。
久之久之。
必蒙佛慈冥加。
障緣消釋。
淨緣成就。
佛不負人。
必滿所願。
諸善人。
業障重者如此。
業障輕者可知。
有業障者如此。
無業障者更可知矣。
善哉善哉。
各宜努力。
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諸善人。
今既實心念佛。
須發願求生淨土。
不可徒求福報。
世人聽這一句話。
未免大驚小怪。
想修行原為求福。
念佛得福。
正是趁心滿意之事。
如何反不要福報。
若說淨土。
豈我等凡夫可生。
況功行淺薄。
如何容易得生。
諸善人。
這等想頭大錯了。
要知福報是有盡的。
試看世人。
或祖父富貴。
子孫貧賤。
或早年富貴。
晚年貧賤。
豈不是福報有盡。
不特此也。
這世修行。
二世受福。
二世不修。
三世又受苦。
或有畜生報盡。
才得人身。
人道有虧。
又堕畜類。
升沉不定。
所以名為苦海浮沉。
不特此也。
或有财無子。
或有子無财。
或有壽孤窮。
或聰明壽短。
或富而愚蠢。
或貴而招災。
或自身無恙。
眷屬凋零。
或家口粗安。
自身殘病。
有一缺一。
所以名為缺陷世界。
你道福報是趁心滿意的麼。
若生西方則不然。
蓮花化生。
身體香潔。
相貌端正。
其心智慧。
無有煩惱。
衣食自然。
無病無老。
随佛自在。
逍遙安養。
其人之壽。
又且無量。
從此直成佛道。
更不堕落。
其餘種種快樂。
說不能盡。
皆是佛口親說。
見於阿彌陀經。
及諸大乘經。
由此看來。
人間富貴。
轉眼成空。
西方快樂。
無窮無盡。
還不急急發願求生。
若說我是凡夫。
恐不能往生。
要知我佛如來。
正為我等凡夫。
障深慧淺。
若修别樣法門。
皆是豎出三界。
恐一生或不能了當生死。
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
願人往生。
以滿度盡衆生之願。
你為甚如此自棄。
不思自奮。
辜負我佛如許慈悲。
若以為功行淺薄。
要知萬德洪名。
無善不收。
無惡不滅。
正是極大極深。
極廣極圓的功行。
所以念佛一聲。
能滅八十億劫無量重罪。
不可視念佛為平淡無奇。
将來輕看了。
又須知念佛之人。
全仗阿彌陀佛。
大悲願力攝受。
當初阿彌陀佛。
有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第十八願雲。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至心信樂。
欲生我剎。
十聲念我名号。
必遂來生。
惟除五逆。
诽謗正法。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因佛有此大願。
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号。
西方七寶池中。
即生蓮花一朵。
标記此人姓名。
他日於中托生。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身接引。
從古至今。
往生已不可勝數。
或其人預知命終日期及到其時。
自說見佛菩薩遂安然化去的。
或有旁人同見瑞光。
同聞異香。
及鼓樂音聲的。
并非杳茫。
都載在往生諸傳。
如今念佛真切者少。
所以往生不多。
人因少見故不十分深信。
殊不知千裡一人。
百裡一人。
這千裡百裡往生的。
獨非凡夫麼。
十年一人。
五年一人。
這十年五年往生的。
獨非凡夫麼。
這些往生。
豈都有三祇功行麼。
也不過能用心真切而已。
阿彌陀經中明說。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總因阿彌陀佛。
大願大力。
譬如一隻大船。
不論何物。
但得上船。
即到彼岸。
不憂沉溺。
所以古人雲。
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於高山。
念佛求生。
似風帆行於順水。
順水行船又遇順風。
豈不快上加快。
這就是仗佛願力的道理。
諸善人。
順水順風。
是上船以後之事。
假如你不肯上船。
将如之何。
所以還要自己願力專切。
如今念佛人。
或為病苦發心。
或為保佑家室。
或為現在消災延壽。
或為來生妄求富貴。
少有為生死大事。
求生淨土。
如人往南往北。
須有預定之方。
預定往南。
到出門時。
斷不從北去。
你今不發願求淨土。
到命終時。
如何得往淨土去也。
這是不發願求生的。
還有願不專切。
口裡也說願生西方。
心中卻時時貪着物欲。
雖偶然發求生之願。
總不能終身如一日。
得生固好。
不生也罷。
全無切實之功。
仍與不發願一般。
嗚呼。
濁世衆生。
貪戀繁華。
甘心淪墜。
不求出離。
真莫如之何也已。
總而言之。
念佛法門。
不可思議。
西方快樂。
無有比量。
念佛求生。
正合佛心。
願生即生。
不願不生。
願不專切。
還如不願。
非佛不度。
你無決志。
若以不可思議法門。
去求世間有盡的福報。
如以明珠彈雀。
豈不可惜。
善哉善哉。
真誠發願。
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諸善人。
今既求生淨土。
須修正助二行。
使命終往生。
不惟決定無疑。
且增高品位。
正修雖有多門。
總重持名一法。
以持名易。
而得功亦易。
古德於持名正行中。
開出信行願三門。
前篇義已略具。
茲更引申四條。
願有志者參而行之。
一者。
笃信佛語。
你想無始以來。
輪回六道不能解脫。
今生何幸而發此出世之心。
又何幸而得聞念佛往生至易至捷之法。
尚是遲疑不決。
其病由於信佛未能真切故耳。
須知智慧禅定。
戒律見識。
力量神通。
慈悲苦行。
還有勝於佛否。
則佛所說法。
斷不錯路。
斷不悞人。
是以稱佛言為真語者。
實語者。
不诳語者。
佛說極惡人。
臨終十念成就。
亦得往生。
你一生作為。
未必至於極惡持名之數。
又多於十念。
若不得往生。
是佛悞人。
引人走錯路。
那有是理你今隻要信得真。
念念專切。
日日無問。
捱至臨命終時正念求生。
全不颠倒。
定得往生無疑。
譬如種瓜決定得瓜。
種豆決定得豆。
又如陽燧取火。
磁石引針。
但得機感相投。
斷無不應驗者。
切勿自生障閡。
裹足不前。
其或疑情深重。
雖聞如是說而終覺意中狐疑不決者。
此由業障堅強。
須時常提起正念。
加以早晚忏悔日深月久。
自能慧根披露。
谛信無疑其念佛亦便十分得力矣。
此為正行起信。
開首緊要一條也二者。
親善知識。
念佛雖極易事。
然念不得力。
覺許久毫無好處。
适遇境緣不順。
便生退惰。
或聞禅觀諸法。
又思參禅習觀。
改換法門。
若不親近明師益友。
警策評論。
決錯悞不少。
故修行雖要自己用功。
全藉知識之力。
經雲。
善知識為得道全因緣。
假如自己工夫用錯了。
賴知識指點歸正。
自己工夫懈怠了。
賴知識警覺策勵。
我所不知的。
望知識講明。
我所已知的。
須知識印證。
若通文義之人。
時當研究經教。
增長淨土信根。
亦須與善知識講明切究。
方免泥解自悞。
省庵法師雲。
世間小技。
尚不可無師友。
況念佛是出生死法門。
若無知識從何開發。
誰為引導。
一念不覺。
遂成淪墜。
所悞不小。
至臨終時。
善知識更為緊要。
善導和尚雲。
凡人命終。
欲生淨土。
須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業。
種種交纏。
若得舍此穢身。
超生淨土。
受無量快樂。
解脫生死苦趣。
如脫敝衣。
得換珍服。
當放下身心。
莫生戀着。
凡遇病時。
便念無常。
一心念佛待死。
可囑家人及看病人。
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語。
将終之際。
親屬不可垂淚哭泣。
及發嗟歎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一時同聲念佛。
助其往生。
待身冷盡。
方可哀泣。
才有絲毫戀世之心。
便成挂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策勵。
極為大幸。
餘每見世人。
平時念佛。
求生西方臨病卻又怕死。
不說往生解脫之事。
死門事大須自家着力。
觀善導和尚如此開示。
可知此系要緊關鍵。
先須親近知識。
庶臨終時。
得其相助之力。
此為正行提策熏修緊要一條也。
三者常加精進。
精進有多般。
如後所列每日功課。
及十念等法。
或每日限定多少佛号。
此聽各人籌量忙閑。
立定課程。
盡此報身。
一日不可間斷。
是謂恒常精進。
遇清閑時。
或一晝夜。
乃至七日。
三七日。
四十九日。
克期專念。
以期速證三昧。
是謂勇猛精進。
其念佛之法。
無論一人多人念。
趺坐經行念。
默持出聲念。
皆須一心靠定佛号。
字字分明。
才覺模糊。
急提起覺照。
或落於無記。
或流於妄想。
旋覺旋提。
将此一句佛号。
熏逼意根。
塞斷雜念昏沉兩路。
是為念佛正徹。
不可過急。
急則難久。
不可過緩。
緩則易散。
又不可希冀入定。
全不作意。
放下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