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切要

關燈
獨之人。

    正好念佛。

    他不少人。

    不來讨債。

    人亦不少他。

    故無還債。

    孑然一身。

    不憂男婚。

    不愁女嫁。

    何不趁此專意西方。

    跳出生死。

    夫少一分愛戀者。

    即少一分纏縛。

    少一分纏縛。

    即少一分業障。

    與世緣淺。

    便與佛緣深。

    故孰如此輩。

    生無憂慮。

    死無挂礙。

    真世間第一等宜念佛。

    事半而功倍者也。

    妻妾恩愛的。

    正好念佛。

    古人道。

    夫妻恰似同林鳥。

    大限來時各自飛。

    又道骨肉恩情相愛。

    難期白首團圓。

    何如雙修極樂。

    他時把臂蓮台。

    作無量劫之佛友。

    較有限之恩愛。

    豈非更美。

    骨肉怨憎的。

    正好念佛。

    冤家相會。

    雖親不親。

    不早解釋。

    益結益深。

    你若常念彌陀。

    現世即得解脫。

    婦女們。

    正好念佛。

    因婦女本是五漏堕落之身。

    正愁不得脫離。

    好容易得這念佛法門。

    還不急急修行。

    離了苦趣。

    況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

    第三十五願。

    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其有女人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

    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

    複為女像者。

    不取正覺。

    以此婦女專修淨土。

    必能脫離女身證菩提果。

    但不可念佛惑於邪見耳。

    殘疾人。

    正好念佛。

    體相不具。

    已難比平人。

    若再堕落。

    勢必入於三塗。

    其苦更甚。

    有疾病人。

    正好念佛。

    強壯者尚防猝死。

    況病是死因。

    縱不就死。

    終朝病苦纏綿。

    即如活受地獄。

    急急修行。

    猶恐其遲。

    遇災難人。

    正好念佛。

    前世業熟。

    今生莫避。

    全仗佛力。

    免此災殃。

    善人正好念佛。

    善人佛護。

    念更得力。

    若但作善而不念佛。

    比較他人不作善者。

    雖覺勝之。

    然亦不過今生後世。

    享些頑福。

    福盡仍要堕落。

    莫如作善。

    更兼念佛。

    直生極樂上品。

    永無堕落之時。

    惡人。

    正好念佛。

    作惡受罪。

    世人皆知。

    隻因未曾檢點。

    你今五更睡醒。

    一一思量。

    若果是惡。

    急求忏悔。

    改惡從善。

    一心念佛。

    佛大慈悲。

    無不濟度。

    便檢察生平。

    無惡不造。

    或已過之事。

    成大逆障。

    萬分莫救。

    或現在之境。

    騎虎難下。

    隻得昧心。

    或娼妓訟師。

    謀多人之财命。

    或屠兒漁戶。

    害億萬之生靈。

    若據因論果。

    當受長劫劇苦之報。

    無可救援。

    然斷不可自暴自棄。

    隻圖現在。

    得過且過。

    須知佛開念佛一門。

    正憐念爾等應受苦報衆生。

    拔其極苦。

    導以極樂。

    你雖作此大黑業。

    而能遇念佛往生法門。

    就是多生累劫莫大的善緣。

    極大的造化。

    亟當趁此苦報未到時。

    決意勇猛念佛。

    靠定這一念。

    成就決定往生的願力。

    尋善知識。

    開示講論。

    增進信心。

    試看從前僧雄俊張善和輩。

    便是極惡往生的榜樣。

    趁早趁早。

    莫疑莫疑。

    除此念佛一門。

    更無直捷救度之法也。

    習空定人。

    正好念佛。

    有一等人。

    愛着靜定。

    以為一念不生。

    放下又放下。

    或得一二日空境。

    便謂此即是金剛大定。

    執着不舍。

    既不與宗門合轍。

    又不知研教觀心。

    豈知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莫若早晚念佛。

    回向西方。

    盡不妨禅定。

    又不礙往生。

    千穩萬當。

    豈不是好。

    誦經咒人正好念佛。

    但要誠心持誦。

    不得視為故事。

    念佛誦經。

    均須回向西方。

    定得往生。

    參禅人。

    正好念佛。

    參禅大悟。

    觑破死生。

    已識得自性彌陀。

    然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故二祖尚須我自調心。

    六祖尚說悟時自度。

    正宜綿密熏修。

    斷不可自負狂見。

    毀謗淨土。

    莫說生死到來。

    不能作主。

    即能生死自由。

    少有毫厘系念。

    難免三途業因。

    陰境現前。

    瞥爾随去。

    依舊漏入輪回。

    可惜可惜真可惜。

    百錯千錯又萬錯。

    何如念佛求生。

    萬修萬往也。

    講教人。

    正好念佛。

    千經萬論。

    雖所開修行法門不同。

    總須斷盡見思二惑。

    才得脫卻輪回。

    然談何容易。

    其西竺性相空密諸宗。

    姑置勿論。

    即如東土天台賢首。

    唯識三家。

    莫不以斷見思。

    為超出生死之位。

    此見思惑斷之位。

    在聲聞已是四果羅漢。

    在圓乘已是相似分證。

    自佛法東流以來。

    能有幾人到此。

    且經論中。

    多有贊歎往生。

    切宜勇猛念佛。

    依教奉行。

    尼姑道姑。

    正好念佛。

    現居佛地。

    清淨道場。

    朝晚至誠念佛。

    為自己修解脫。

    為世人作榜樣。

    如是真實求生淨土。

    較他人功德更無量。

    何則。

    世之婦女。

    每信你們化導。

    故能以念佛正路相勸。

    不惟自度。

    并堪度人。

    其功豈不偉欤。

    即外之布施。

    亦不求而自至矣。

    若以念佛為化緣之由。

    及延生寄庫死後冥府作錢。

    諸邪說诳人。

    非徒悞人。

    直以自悞也。

    以上都是遵佛祖遺教。

    不是憑空杜撰。

    惟願見者聞者。

    各自警心。

    要知娑婆真苦。

    西方真樂。

    娑婆之苦。

    輪回不休。

    西方之樂。

    劫數無量。

    切莫說苦不知苦。

    說苦容易。

    受苦實難。

    些微之苦。

    已覺難受。

    況於劇苦。

    不可聞樂不信樂。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世間忠信不欺之人。

    說一句話。

    人尚不疑。

    況於佛言。

    善哉善哉。

    急早回頭。

    發心念佛。

     二勸實心念佛 諸善人。

    今既發心念佛。

    必須實心去念。

    不可有名無實。

    大凡無善根之人。

    斷不能念佛。

    故古人雲。

    聞佛法難。

    真信更難。

    今能發心念佛。

    這個善根。

    卻要時刻增長。

    不可自己哄了自己。

    至於念佛兼通宗教者。

    事理雙融。

    既不執理廢事。

    亦不事外見理。

    此等人。

    於事一心理一心諸說。

    了然無疑。

    可決其上品上生。

    金台接引。

    更不須别人勸贊。

    我亦毋庸贅詞。

    今但於事邊念佛者。

    約分三等。

    第一等的。

    信心真切。

    老老實實。

    一心念佛。

    雖一般穿衣吃飯。

    幹辦營為。

    卻惟信此一事。

    行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

    不離阿彌陀。

    精進不退。

    今日如此。

    明日也如此。

    今年如此。

    明年也如此。

    這等人佛定垂護。

    他命終之日定生極樂世界。

    第二等的。

    或心不專一。

    他也知念佛的好處。

    但俗念重。

    正念輕。

    方念佛時。

    心裡又想别事。

    或一暴十寒。

    念得一日。

    卻隔了十日。

    似這等念佛。

    饒你念到老。

    也不濟事。

    不過種個善根罷了。

    他世有緣。

    觸着這點善根。

    從新老實修行一番。

    方可望有成就。

    第三等的。

    口念心不念。

    他原不知念佛的好處。

    但慕修行之名。

    今日這裡佛會。

    随行逐隊念一日。

    明日那裡佛會。

    随行逐隊念一日。

    名雖念一日佛。

    其實隻是空過。

    說閑話時候多。

    念佛時候少。

    在佛堂裡。

    原有貪瞋癡愛之心。

    出了佛堂。

    就免不得貪瞋癡愛的事。

    這比第二等的。

    更差多了。

    以上三等人。

    第一等最少。

    第三等也不甚多。

    惟有第二等的。

    人人易犯。

    因娑婆衆生。

    物欲所蔽。

    妄念難除。

    所以如此。

    試想做一切俗事。

    果能專心於此。

    尚不分心於彼。

    甚至於目不覺色。

    耳不覺聲。

    鼻不覺香。

    舌不覺味。

    身不覺觸。

    夜以繼日的做去。

    這就是用心真切樣子也。

    念佛必須如此。

    才能得力。

    苦依你這樣懶散念法。

    雖種得一點善根。

    但恐惡根深。

    善根淺。

    就令這一世無惡業。

    保不得你後世不作惡。

    以惡掩善。

    善根雖種。

    難於發生。

    又不知幾劫幾生。

    才得出頭。

    豈不大苦。

    急須起真切心。

    發勇猛力。

    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

    人命不常。

    切勿留戀自悞。

    雖有不可放下的。

    也不礙你念佛。

    譬如你有一件切事在心。

    雖辦别事。

    這一件切事。

    還肯忘否。

    能如此念佛。

    自然沒有雜念。

    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這是心不真切的。

    還有心甚真切。

    卻為魔娆亂。

    不得自由。

    念佛的功德利益。

    他也知得真。

    信得極。

    念佛的方法。

    他也聽得多。

    見得廣。

    但念佛的工夫。

    他卻不能行得足。

    對人說心要專一。

    他卻雜念不絕。

    對人說勇猛精進。

    他卻常常懈怠。

    對人說生死念切。

    他卻悠悠忽忽。

    對人說種種方便。

    他卻為人忘己。

    這是什麼原故。

    因此人前世今生。

    曾種善根。

    所以心裡明白。

    稍能粗識淺解。

    又因往昔罪深業重。

    所以為魔娆亂。

    有内魔。

    有外魔。

    内魔是心裡時醒時迷。

    一切貪瞋癡愛。

    此心才離。

    彼心又起。

    外魔是境遇屯邅。

    種種障緣。

    逼迫身心。

    不得安穩不幸遇此魔頭。

    即當對佛發願。

    勤求忏悔。

    消得宿愆。

    古來修行人。

    都有此事。

    然要緊一着。

    在念佛之心。

    不因魔退。

    立定此志。

    百折不回。

    任他種種障緣。

    我這一聲佛号。

    總不離心。

    魔力雖強。

    仗此萬德洪名。

    與之抵對。

    不計利害死活。

    隻管念去。

    六字念。

    四字念。

    高聲念。

    低聲念。

    朗念默念。

    行道念。

    禮拜念。

    行住坐卧念。

    安閑念。

    忙亂也念。

    樂時念。

    惱時也念。

    明白念。

    昏沉也念。

    連夢中也念。

    念得心酸淚下。

    念得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