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切要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勸修淨土切要
清真益願纂述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
一靈萬變。
升沉往返。
疲苦遷流。
世人但知一時是人身。
未曾放眼而觀也。
故於日用上繁興執着。
境強心弱。
勝氣有時而衰。
六道茫茫。
未蔔其托於何所矣。
然海月天星。
心光淡住。
六凡四聖。
位業空靈。
能以佛之心為心。
則心強而境弱。
以心吞境。
念念融之。
一佛當心。
諸魔皆退。
生前無障。
命盡往生。
惟此勤念彌陀。
可稱換骨靈丹耳。
嗚呼千萬易得。
一效難求。
道術儒宗。
禅教戒律。
修行之途大而廣。
舍念佛一法。
當從何處出頭耶。
今翻刻淨土切要一書。
略論其機。
以告三生眷屬。
鹹豐辛酉年四月佛誕日淨業學人無相室謹序 蓮池大師雲。
雜念是病。
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不親切也。
旨哉言乎。
耕塘表兄夙具慧根。
研究經典。
每日虔誦佛号。
綿密無間。
近得勸修淨土切要一編。
其示人念佛之法。
在誠信專一。
而以斷除妄想為工夫。
增長淨因。
直至彼岸。
洵修心之寶筏也。
因重付剞劂。
以公同志。
自度度人。
遞相化導。
無複魔業。
謂非無量功德哉。
鹹豐乙卯秋七月 潘曾瑩 序 勸修淨土切要 序 一勸發心念佛 二勸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為奉道者勸 念佛儀式 發願回向文 十念法附錄 念佛不可附邪教(錫明居士) 念佛不可當錢用(錫明居士) 寄庫無益說(龍舒居士) 跋跋 臨終舟楫要語 勸修淨土切要 淨業行人 真益願 纂述 或問孔子曰。
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
有諸。
孔子曰。
又有甚焉。
桀纣則忘其身。
若以道眼觀之。
今人皆忘其身矣。
何則。
自早晨開目離寝。
至夜就寝閉目。
無非塵勞。
未嘗暫省吾身。
是皆忘其身也。
且人之於身。
以日言之。
莫大於饑渴。
必為飲食之備。
以歲言之。
莫大於寒暑。
必為裘葛之備。
以終身言之。
莫大於生死。
而不為之備。
何愚之甚哉。
非真愚也。
特不知有修淨土之法。
可為生死之備耳。
譬如人至遠地。
必先覓下處。
然後出去幹事。
則抵暮昏黑。
有投宿之地。
先覓下處者。
修淨土之謂也。
抵暮昏黑者。
大命将盡之謂也。
有投宿之地者。
生蓮華中。
不至沉淪惡趣。
受諸苦惱之謂也。
由此觀之。
念佛而修淨土。
修淨土而往生。
經言壽命無量。
有樂無苦。
其為終身之備。
不亦大哉。
乃今猶有知而不修者。
其故何欤。
噫。
吾知之矣。
或因家無靜室。
或因不能茹素。
或因事煩心勞。
殊不知念佛。
正要在鬧處煉。
不拘行住坐卧。
嘈雜之所。
能一心不亂。
則一聲勝似數聲。
所謂心淨即土淨也。
如念佛必長齋。
固屬甚美。
然惟出家則能。
若在家而有出世之心。
亦必求全責備。
直苦人之所難。
非所以勸人也。
苟能晨起至誠念佛。
今生既可滅罪消愆。
命終亦得超生淨域。
至於念佛之數。
清閑者固。
多多益善。
若事冗而發無上菩提之心。
亦必例此。
是強人所不能。
亦非所以勸世也。
蓋終日雖忙。
豈無片刻之暇。
何不挪一茶之頃。
心不外馳而念佛。
在勞心者可藉以養心。
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
事之有益無損。
孰有過於此乎。
況不特獲驗乎壽終。
并可見功於現世。
經雲。
若人受持我佛名号者。
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将。
并諸眷屬。
隐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
如觀世音等。
及一切菩薩。
常随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
阿彌陀佛。
常放光明。
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
若夜叉羅剎。
皆不能害。
一切毒蛇毒龍。
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
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
皆悉消滅。
所殺冤命。
彼蒙解脫。
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
或複夢見阿彌陀佛。
勝妙色身。
八。
心常歡喜。
顔色光澤。
氣力充盛。
所作吉利。
九。
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
供養禮拜。
猶如敬佛。
十。
命終之時。
心無怖畏。
正念現前。
得見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聖衆。
手持金台。
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盡未來際。
受勝妙樂。
佛切戒人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世人之妄語者。
非以規利。
則以避害。
佛無求於世。
何規利之有。
佛視生死。
如刀斫虛空。
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苟信佛無妄語。
宜熟玩四則勸言。
修生淨土。
并須藉以勸人。
自度度人。
功德無量。
切弗置之高閣。
視為無稽之談。
負此婆心。
設無佛緣不信者。
尚祈轉送流通。
遞相化導。
使在在齊登覺路。
人人共出迷津。
是所望於諸君焉。
一勸發心念佛 諸善人。
世間有千條路。
萬條路。
如何獨勸人念佛。
因人之念頭。
所系甚重。
牽魂引魄造命生身。
莫不由此。
念善生天堂。
念惡入地獄。
念魔便成魔。
念佛便成佛。
所以勸人念佛。
十方三世百千萬億佛。
如何隻勸人念阿彌陀佛。
因阿彌陀佛。
曾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衆生。
又因阿彌陀佛。
與娑婆衆生有緣。
無論僧俗男女。
能念佛無不攝受。
故專心持名。
即蒙接引往生彼國。
就是惡人。
能至心忏悔持名。
亦可帶業往生。
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
今人都曉得念佛好。
但為多生累劫貪瞋癡愛。
種業甚深。
故難發心。
諸善人。
當知娑婆世界。
苦惱極多。
你看世人。
有極貧極賤的。
有多災多病。
的。
有鳏寡孤獨的。
有妻不賢子不肖的。
各人有各人的苦境。
各人有各人的苦情。
其苦固不待言。
即如富貴康強之人。
庭闱聚順之家。
件件俱足。
種種如意。
是不苦的了。
怎柰壽命有限。
且不說那短命的。
縱饒你活到百歲。
大限到來。
難免一死。
到這時節。
隻落得一棺長閉。
萬事皆休。
昔日豪華。
而今安在。
說到此處。
仍舊是苦。
若在生行惡的。
死去地獄餓鬼畜生。
随業受報。
直至惡業償清。
才得轉個人身。
就是在生行善的。
也不過種些福報之因。
猶恐前世孽重。
先要償完。
則轉世便要受苦。
堕入三塗。
縱使前世無大罪業。
後世即得福報。
且不說福無十全。
受福者。
一般也有苦處。
就令十分快樂。
富貴享盡。
仍舊貧賤。
況一享富貴。
容易作業。
保不得不堕在地獄餓鬼畜生隊裡。
漫說人間富貴。
縱行了極大善事。
生在天上。
天福享盡。
仍舊堕落。
終究是苦。
因三界中有這般苦處。
所以我佛慈悲。
說一卷阿彌陀經。
教人念佛。
得生極樂世界。
永離諸苦。
長享快樂。
這是金口親宣。
佛戒妄語。
豈反妄語欺人。
但人類不一。
不發心念佛的因由也不一。
有不知道念佛的利益不念。
有不信心不念。
有貪着眼前的快樂不念。
有因諸般挂礙不念。
種種不同。
殊不知這一聲佛。
無人不可念。
無人不當念。
若必欲舉天下盡。
棄士農工商。
百工技藝事而念佛。
是直阻人。
非所為勸也。
蓋持名者。
凡一切所為。
皆不相妨。
既不廢業。
又不廢錢。
并不犯王法。
而可免地獄輪回之苦。
非世之有利無害。
一舉而兩得事耶。
即如清閑人。
正好念佛。
或家有恒業。
不勞經營。
或有父兄子弟可靠。
自身安閑無事。
這等人。
是他前世修積來的。
不可多得。
正好就此修行。
若虛度光陰。
空過一生。
最是可惜。
冗忙人。
正好念佛。
縱不能如無事之人。
六時課誦。
也須忙裡偷閑。
龍舒淨土文雲。
每日早晨。
至心十念。
心專願切。
亦得往生。
若依此法門。
強似一生忙碌。
到頭成空。
富貴人。
正好念佛。
富貴縱然長久。
怎柰身不堅牢。
何不就此百樣現成。
發心念佛。
貧窮人。
正好念佛。
前世不修。
今生貧苦。
今再不修。
一死之後。
如秤槌落井。
何時得出。
況此念佛法門。
并不耽悞你求衣求食。
有此方便。
如何不修。
少年人。
正好念佛。
乘精神強壯。
求無上菩提。
日積月累。
功不唐捐。
況人命不齊。
盡多夭折。
若克潛修。
藉佛護而享上壽。
回視夭者。
始信用功之不謬。
衰老人。
正好念佛。
過了許多歲月。
或事猶未了。
終不了矣。
何不以有限之光陰。
急急求生淨土。
是真能了人所不能了。
有兒女人。
正好念佛。
常言有子萬事足。
又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等人。
正好安心學佛。
他卻癡愛不舍。
自甘終身作馬牛。
全不想費了多少心血。
竟與自己一無幹涉。
生死到來。
縱極孝的也不能相代。
鳏寡孤
一靈萬變。
升沉往返。
疲苦遷流。
世人但知一時是人身。
未曾放眼而觀也。
故於日用上繁興執着。
境強心弱。
勝氣有時而衰。
六道茫茫。
未蔔其托於何所矣。
然海月天星。
心光淡住。
六凡四聖。
位業空靈。
能以佛之心為心。
則心強而境弱。
以心吞境。
念念融之。
一佛當心。
諸魔皆退。
生前無障。
命盡往生。
惟此勤念彌陀。
可稱換骨靈丹耳。
嗚呼千萬易得。
一效難求。
道術儒宗。
禅教戒律。
修行之途大而廣。
舍念佛一法。
當從何處出頭耶。
今翻刻淨土切要一書。
略論其機。
以告三生眷屬。
鹹豐辛酉年四月佛誕日淨業學人無相室謹序 蓮池大師雲。
雜念是病。
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不親切也。
旨哉言乎。
耕塘表兄夙具慧根。
研究經典。
每日虔誦佛号。
綿密無間。
近得勸修淨土切要一編。
其示人念佛之法。
在誠信專一。
而以斷除妄想為工夫。
增長淨因。
直至彼岸。
洵修心之寶筏也。
因重付剞劂。
以公同志。
自度度人。
遞相化導。
無複魔業。
謂非無量功德哉。
鹹豐乙卯秋七月 潘曾瑩 序 勸修淨土切要 序 一勸發心念佛 二勸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為奉道者勸 念佛儀式 發願回向文 十念法附錄 念佛不可附邪教(錫明居士) 念佛不可當錢用(錫明居士) 寄庫無益說(龍舒居士) 跋跋 臨終舟楫要語 勸修淨土切要 淨業行人 真益願 纂述 或問孔子曰。
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
有諸。
孔子曰。
又有甚焉。
桀纣則忘其身。
若以道眼觀之。
今人皆忘其身矣。
何則。
自早晨開目離寝。
至夜就寝閉目。
無非塵勞。
未嘗暫省吾身。
是皆忘其身也。
且人之於身。
以日言之。
莫大於饑渴。
必為飲食之備。
以歲言之。
莫大於寒暑。
必為裘葛之備。
以終身言之。
莫大於生死。
而不為之備。
何愚之甚哉。
非真愚也。
特不知有修淨土之法。
可為生死之備耳。
譬如人至遠地。
必先覓下處。
然後出去幹事。
則抵暮昏黑。
有投宿之地。
先覓下處者。
修淨土之謂也。
抵暮昏黑者。
大命将盡之謂也。
有投宿之地者。
生蓮華中。
不至沉淪惡趣。
受諸苦惱之謂也。
由此觀之。
念佛而修淨土。
修淨土而往生。
經言壽命無量。
有樂無苦。
其為終身之備。
不亦大哉。
乃今猶有知而不修者。
其故何欤。
噫。
吾知之矣。
或因家無靜室。
或因不能茹素。
或因事煩心勞。
殊不知念佛。
正要在鬧處煉。
不拘行住坐卧。
嘈雜之所。
能一心不亂。
則一聲勝似數聲。
所謂心淨即土淨也。
如念佛必長齋。
固屬甚美。
然惟出家則能。
若在家而有出世之心。
亦必求全責備。
直苦人之所難。
非所以勸人也。
苟能晨起至誠念佛。
今生既可滅罪消愆。
命終亦得超生淨域。
至於念佛之數。
清閑者固。
多多益善。
若事冗而發無上菩提之心。
亦必例此。
是強人所不能。
亦非所以勸世也。
蓋終日雖忙。
豈無片刻之暇。
何不挪一茶之頃。
心不外馳而念佛。
在勞心者可藉以養心。
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
事之有益無損。
孰有過於此乎。
況不特獲驗乎壽終。
并可見功於現世。
經雲。
若人受持我佛名号者。
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将。
并諸眷屬。
隐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
如觀世音等。
及一切菩薩。
常随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
阿彌陀佛。
常放光明。
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
若夜叉羅剎。
皆不能害。
一切毒蛇毒龍。
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
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
皆悉消滅。
所殺冤命。
彼蒙解脫。
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
或複夢見阿彌陀佛。
勝妙色身。
八。
心常歡喜。
顔色光澤。
氣力充盛。
所作吉利。
九。
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
供養禮拜。
猶如敬佛。
十。
命終之時。
心無怖畏。
正念現前。
得見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聖衆。
手持金台。
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盡未來際。
受勝妙樂。
佛切戒人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世人之妄語者。
非以規利。
則以避害。
佛無求於世。
何規利之有。
佛視生死。
如刀斫虛空。
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苟信佛無妄語。
宜熟玩四則勸言。
修生淨土。
并須藉以勸人。
自度度人。
功德無量。
切弗置之高閣。
視為無稽之談。
負此婆心。
設無佛緣不信者。
尚祈轉送流通。
遞相化導。
使在在齊登覺路。
人人共出迷津。
是所望於諸君焉。
一勸發心念佛 諸善人。
世間有千條路。
萬條路。
如何獨勸人念佛。
因人之念頭。
所系甚重。
牽魂引魄造命生身。
莫不由此。
念善生天堂。
念惡入地獄。
念魔便成魔。
念佛便成佛。
所以勸人念佛。
十方三世百千萬億佛。
如何隻勸人念阿彌陀佛。
因阿彌陀佛。
曾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衆生。
又因阿彌陀佛。
與娑婆衆生有緣。
無論僧俗男女。
能念佛無不攝受。
故專心持名。
即蒙接引往生彼國。
就是惡人。
能至心忏悔持名。
亦可帶業往生。
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
今人都曉得念佛好。
但為多生累劫貪瞋癡愛。
種業甚深。
故難發心。
諸善人。
當知娑婆世界。
苦惱極多。
你看世人。
有極貧極賤的。
有多災多病。
的。
有鳏寡孤獨的。
有妻不賢子不肖的。
各人有各人的苦境。
各人有各人的苦情。
其苦固不待言。
即如富貴康強之人。
庭闱聚順之家。
件件俱足。
種種如意。
是不苦的了。
怎柰壽命有限。
且不說那短命的。
縱饒你活到百歲。
大限到來。
難免一死。
到這時節。
隻落得一棺長閉。
萬事皆休。
昔日豪華。
而今安在。
說到此處。
仍舊是苦。
若在生行惡的。
死去地獄餓鬼畜生。
随業受報。
直至惡業償清。
才得轉個人身。
就是在生行善的。
也不過種些福報之因。
猶恐前世孽重。
先要償完。
則轉世便要受苦。
堕入三塗。
縱使前世無大罪業。
後世即得福報。
且不說福無十全。
受福者。
一般也有苦處。
就令十分快樂。
富貴享盡。
仍舊貧賤。
況一享富貴。
容易作業。
保不得不堕在地獄餓鬼畜生隊裡。
漫說人間富貴。
縱行了極大善事。
生在天上。
天福享盡。
仍舊堕落。
終究是苦。
因三界中有這般苦處。
所以我佛慈悲。
說一卷阿彌陀經。
教人念佛。
得生極樂世界。
永離諸苦。
長享快樂。
這是金口親宣。
佛戒妄語。
豈反妄語欺人。
但人類不一。
不發心念佛的因由也不一。
有不知道念佛的利益不念。
有不信心不念。
有貪着眼前的快樂不念。
有因諸般挂礙不念。
種種不同。
殊不知這一聲佛。
無人不可念。
無人不當念。
若必欲舉天下盡。
棄士農工商。
百工技藝事而念佛。
是直阻人。
非所為勸也。
蓋持名者。
凡一切所為。
皆不相妨。
既不廢業。
又不廢錢。
并不犯王法。
而可免地獄輪回之苦。
非世之有利無害。
一舉而兩得事耶。
即如清閑人。
正好念佛。
或家有恒業。
不勞經營。
或有父兄子弟可靠。
自身安閑無事。
這等人。
是他前世修積來的。
不可多得。
正好就此修行。
若虛度光陰。
空過一生。
最是可惜。
冗忙人。
正好念佛。
縱不能如無事之人。
六時課誦。
也須忙裡偷閑。
龍舒淨土文雲。
每日早晨。
至心十念。
心專願切。
亦得往生。
若依此法門。
強似一生忙碌。
到頭成空。
富貴人。
正好念佛。
富貴縱然長久。
怎柰身不堅牢。
何不就此百樣現成。
發心念佛。
貧窮人。
正好念佛。
前世不修。
今生貧苦。
今再不修。
一死之後。
如秤槌落井。
何時得出。
況此念佛法門。
并不耽悞你求衣求食。
有此方便。
如何不修。
少年人。
正好念佛。
乘精神強壯。
求無上菩提。
日積月累。
功不唐捐。
況人命不齊。
盡多夭折。
若克潛修。
藉佛護而享上壽。
回視夭者。
始信用功之不謬。
衰老人。
正好念佛。
過了許多歲月。
或事猶未了。
終不了矣。
何不以有限之光陰。
急急求生淨土。
是真能了人所不能了。
有兒女人。
正好念佛。
常言有子萬事足。
又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等人。
正好安心學佛。
他卻癡愛不舍。
自甘終身作馬牛。
全不想費了多少心血。
竟與自己一無幹涉。
生死到來。
縱極孝的也不能相代。
鳏寡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