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切要

關燈
改。

    是謂過矣。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倘能改過自新。

    即是大善。

    我佛慈悲。

    未有不垂憐者也。

    再能發心。

    普度一切衆生。

    同歸佛道。

    俱脫輪回苦趣。

    恰合佛心。

    如影随形。

    必定成佛。

    所謂成己可以成物。

    利人即為自利者也。

     為奉道者勸 此書專勸世人。

    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得脫輪回苦趣。

    永享快樂也。

    或有人素奉道法。

    或瞻星禮鬥。

    或拜誦道藏經忏。

    極為誠敬。

    經年累月。

    得不退轉觀此念佛法門。

    不是不信佛法。

    因奉道多年。

    必欲令其舍此道法。

    去熟就生。

    而一心念佛。

    似亦非善為勸人之法也。

    況三教聖人。

    無非教人從五倫做起。

    孝弟忠信。

    禮義廉恥。

    存理遏欲。

    改惡從善。

    收束身心性命之學。

    而且道藏經典。

    無處不有蓮花化生。

    得生淨土句語。

    即玉皇經忏中。

    亦有是語。

    若既禮拜道藏。

    再加以念佛工夫。

    讀誦佛經。

    勤懇忏悔。

    求生淨土。

    更為得力。

    臨命終時。

    決生蓮邦。

    品位必臻高品。

    幸勿以儒釋道三家以為不是一家。

    作三樣看承。

    是所禱切。

     念佛儀式(如清閑勵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一卷徃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竈内取○再能加誦金剛經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經典更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衆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

    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各十聲) 發願回向文(慈雲忏主作或念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亦可)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

    稱如來名。

    為菩提道。

    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

    若有衆生。

    欲生我國至心信樂。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

    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

    衆罪消滅。

    淨因增長。

    若臨欲命終。

    自知時至。

    身無痛苦。

    心不貪戀。

    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

    佛及聖衆。

    手執金台。

    來迎接我。

    於一念頃。

    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

    即聞佛乘。

    頓開佛慧。

    廣度衆生。

    滿菩提願。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号。

    惟願慈悲哀攝受。

    證知忏悔及所願。

    往昔所造諸惡。

    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十念法(世事煩雜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專切亦得徃生) 每日清晨。

    服飾之後。

    面西正立合掌。

    連聲稱阿彌陀佛。

    盡一氣為一念。

    如是十氣。

    名為十念。

    但随氣之長短。

    不限佛數。

    氣極為度。

    其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

    調停得中。

    連屬不斷。

    意在借氣束心。

    令心不散。

    念畢。

    亦必發願回向。

     附錄 念佛不可附邪教 錫明居士 念佛乃正大法門。

    雖覺平易。

    實該圓頓。

    竊恐愚夫愚婦。

    半塗厭怠。

    被人誘入天主無為等教。

    反以淨土一門為非。

    生犯重刑。

    死遭地獄。

    可哀可憫。

    奉勸念佛之人。

    老實念去。

    念到一心不亂。

    自然花開見佛。

    切勿捏怪求神。

    妄生别想。

    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念佛不可當錢用 錫明居士 出世大法。

    莫如念佛。

    每見世人信根不正。

    皆謂所念之佛。

    死後可當錢用。

    以至臨終颠倒。

    第念佛固能一心求生淨土。

    命終決不入冥府。

    若既至冥府。

    決不能當錢用。

    且此說從未見於經典。

    奉勸念佛之人。

    必須皈依阿彌陀佛。

    及觀音勢至諸大菩薩。

    萬不可以此出世大法。

    僅作應酬無常使費也。

     寄庫無益說 龍舒居士 遍覽藏經。

    并無陰府寄庫之說。

    奉勸世人以寄庫之費。

    為一切真實善事。

    一心念佛。

    必得往生。

    若不為此。

    而徒事寄庫。

    無論奢願無益。

    隻汝志在陰府。

    死必入陰府矣。

    若雲今生所積。

    來生受用。

    是則生前善惡果報無憑。

    惟此不義所積之财。

    可以主持幽冥。

    轉移造化。

    恐無此昧昧之天道。

    也譬如人不務去惡行善。

    乃寄錢於禁子牢頭。

    待其下獄。

    用錢免罪。

    豈不謬哉。

     勸修淨土切要(終) 是書自癸醜歲春仲。

    購之坊間。

    細讀一過。

    言言金玉。

    字字珠玑。

    言雖淺近。

    而於至理中流出。

    無人不能奉行也。

    且教人從五倫中着手做起。

    非似尋常講說佛法。

    徒喃喃念佛而已。

    可謂近裡着己。

    無出其右者。

    如能照此行去。

    鞭追入裡。

    悔過遷善。

    未有不往生淨土。

    脫離輪回苦趣。

    永享快樂者也。

    惜闆在嘉興。

    無從刷印。

    急欲付刻。

    又無資力。

    直至今年春杪。

    得蒙桃潭主人。

    慨捐刻資。

    又募諸善知識。

    樂助印費。

    廣為送人。

    二載心事。

    一朝釋然。

    何幸如之。

    惟願處處齊歸覺路。

    人人共脫輪回。

    轉移六賊為六神通。

    速離八苦得八自在。

    對衆為大衆宣揚。

    在家為一家解說。

    若智若愚皆有分。

    是男是女總堪修。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何道可修。

    火急進步。

    時不待人。

    各請直下承當。

    莫使此生空過。

     鹹豐五年歲次乙卯秋七月耕塘黃贊元謹跋於勿憚改齋南窗 臨終舟楫要語 佛制亡僧焚化。

    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

    而證真常之法身。

    故遵佛以來。

    僧衆奉為永規。

    奈法道陵夷。

    延久斃生。

    如今釋子以焚化了事。

    不依制度。

    往往停龛一日。

    即行焚化。

    則大違佛制可乎。

    佛說人有八識。

    即知識也。

    前五識。

    名眼耳鼻舌身識。

    第六識意識。

    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

    人之生也。

    唯此第八識其來最先。

    七識六識五識次第後來。

    及其死也。

    亦此第八識其去最後。

    餘識次第先去。

    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

    俗謂之靈魂是也。

    此識既靈。

    故人於初受母胎之時。

    彼即先來。

    故兒在母腹中即是活動之物。

    於人死氣斷之後。

    彼不遽去。

    必待通身冰冷。

    無一點暖氣。

    彼識方去。

    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識。

    若有一處稍暖。

    彼尚未去。

    仍知痛苦。

    此時切忌穿衣。

    盤膝搬動等亦複難受。

    不過口不能言。

    身不能動而已。

    孝經雲。

    壽暖識三者。

    常不相離。

    如人身有暖。

    則有識在。

    識在則壽尚未盡。

    故古來多有死去三日。

    而複生者。

    載在典章。

    曆曆可考。

    儒家亦有三日大殓之禮。

    緣眷屬恩愛。

    尚望其萬一複生也。

    今我等僧家順理而行。

    雖不癡心望其複生。

    安可不體其痛苦之情。

    而遽爾焚燒。

    其慈悲之心安在耶。

    兔死狐悲。

    各傷其類。

    物尚如此。

    況同為人類。

    又同為僧類耶。

    具人情痛苦之極。

    瞋心易起。

    以瞋心故。

    即緻堕落。

    如經言阿耆達王。

    立佛塔寺。

    功德巍巍。

    臨終。

    侍人持扇。

    誤墜王面。

    王起一念瞋心。

    死後即堕蛇身。

    後遇沙門說經。

    聞法乃得生天。

    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

    即行焚化。

    令其因痛生嗔。

    更加堕落。

    尤為慘中之慘。

    我與亡者何仇何恨。

    乃以好心作比惡事。

    若言事屬渺茫。

    無從稽考。

    則佛經具載。

    豈可不信。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耶。

    又何必為佛弟子耶。

    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

    隻圖迅速了事。

    故無暇細察冷暖。

    習以為常。

    縱有言及此理者。

    反笑以為迂。

    緻令亡者有苦難伸。

    嗚呼世之極苦者。

    不過亡之命已乎。

    生如活龜脫殼。

    死似生蟹落湯。

    八苦交煎。

    痛不可言。

    其照應病者。

    惟要細心。

    切勿與病人閑談雜話。

    令生思念。

    亦勿悲哀喧嘩。

    及入殡等事。

    皆不與亡者預知。

    總勸他萬緣一齊放下。

    一心念佛。

    如不喜念佛。

    當沉心靜念。

    調養自病。

    以聽世數。

    待通身死透。

    則主人翁已去。

    再遲兩三時。

    方可浴洗穿衣。

    如身冷轉硬。

    用熱湯淋洗。

    将熱布搭於亡者臂肘。

    膝灣自軟矣。

    料理齊備。

    惟請人念佛。

    頂妙論雲。

    行善者。

    熱氣從下至上。

    作惡者。

    從上至下。

    俟通身冷盡。

    熱氣歸頂者。

    聖道也。

    至眼天道。

    至心人道。

    至腹餓鬼道。

    至膝畜生道。

    至腳闆地獄道。

    然生死大事。

    誰人能免。

    任汝行善一生。

    臨終生一惡念。

    即堕惡趣。

    一生造惡。

    發一善念。

    便生善道。

    末後要關。

    焉不慎欤。

    焉不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