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百問

關燈


    且多令有識者避之而莫及。

    籲可怪也已。

    可痛也已。

     一心不亂。

    再求開示(六十七)。

     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心不自心。

    亂從何起。

    若向第二門頭。

    不無方便。

    譬如一個人愛了一件事。

    或琴棋書畫。

    或絲竹管弦。

    他切心于此。

    直是性命不顧。

    寒不知寒。

    熱不知熱。

    倦不知倦。

    饑不知饑。

    一切正事。

    都也抛卻。

    若有人來阻撓。

    恨不可言。

    如今将念佛求生西方這事。

    亦是如是。

    便是一心不亂。

     念佛人何病最大。

    何病最多(六十八)。

     湛寂靈明。

    本來無病。

    情生智隔。

    諸病生焉。

    于中偏病最大。

    貪病最多。

    然非獨念佛。

    一切修行同此。

    故永明壽禅師。

    着宗鏡錄百卷。

    萬善同歸集六卷。

    皆醫偏病之妙藥也。

     偏貪之病。

    愚者固爾。

    恐賢者未必如是(六十九)。

     偏見貪習。

    設賢者有此。

    其病愈細。

    當知鬥争堅固。

    并由偏病使然。

    佛法衰殘。

    皆因貪習所壞。

    言念及此。

    不覺淚下。

     設欲回狂瀾于既倒。

    如何而可(七十)。

     全賴有力大人。

    念佛深恩。

    大家扶起。

    不肖福德雖無。

    敢效執鞭之役。

     即今闡揚念佛法門。

    應以何為先務(七十一)。

     儒教有雲。

    事必師古。

    又有雲。

    一須人品高。

    二須師法古。

    我等佛門修道。

    亦當奉此語。

    擇取古人為法。

    縱不合時宜。

    何妨随緣度日。

     擇取古人為法。

    請示何人(七十二)。

     事求簡約。

    為功必深。

    泛濫多歧。

    有名無實。

    今佛門中。

    要人所熟悉。

    兼多考據者。

    則永明壽禅師。

    蓮池大師。

    省庵法師。

    三人而已。

     淨業中。

    書籍煩多。

    亦求簡約。

    人所易于取閱者何書(七十三)。

     蓮池大師雲栖法彙。

    四明知禮法師妙宗鈔。

    省庵法師著有省庵法師遺書。

    皆必要者也。

    其永明萬善同歸集。

    雖非專主淨業。

    然修淨業者。

    不可少也。

    若宗鏡錄。

    文富義繁。

    乃第一大部論修道書。

    不可忽也。

    宋時王日休居士。

    有龍舒淨土文。

    本朝吳中彭二林居士。

    所訂淨土聖賢錄。

    皆淨業正範。

    斯二居士者。

    在家念佛。

    真切修持。

    法門之柱石也。

    日來拙刻蓮宗九祖傳略。

    欲使蓮宗正派源流。

    有所依憑。

    而為文甚少。

    最簡矣。

     為法為人。

    以何為先(七十四)。

     先為自己。

    何以故。

    若不先為自己。

    使己通達。

    安能為法為人。

    不但不能為法為人。

    實多誤法誤人。

    并自誤不少。

    佛法大事。

    八十老翁入場屋。

    不是小兒戲。

    不可不知也。

     好為人師。

    并非惡意。

    何以有過(七十五)。

     好為者。

    實自用自專。

    未曾明白。

    而自以為明白者也。

    所以有過。

     出家受戒。

    不必言矣。

    在家男女。

    入道如何(七十六)。

     已發正信正願。

    即當先受三皈。

    行之既熟。

    當自己發心。

    進受五戒。

    但先當擇有出家明師。

    方可求受。

    其菩薩戒。

    準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者。

    正是菩薩戒相。

    必自己敬發大心。

    切不可趁其高興。

    随人上下而受佛戒。

    此時受戒之際。

    第一要緊殷重心。

    恭敬心。

    千生難遇心。

    發大菩提心。

    斷不可草草輕聽時下慫恿之語。

    彼引經引古。

    俱非時之說也。

    其式叉摩那。

    以訛傳訛。

    無人指正。

    可歎也。

    不肖狂言若是者。

    非阻其勝緣。

    實激發其勝心而成此勝緣耳(式義摩那出家衆也今以處女當之故雲訛)。

     倘不受皈戒。

    還可修行否(七十七)。

     亦可修行。

    但應明白不受之故。

    既合正理則可。

    不然觀經雲。

    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是為淨業正因。

    不肖更有一言。

    若女人欲受歸戒者。

    不妨請師至家。

    堂十設座敬受。

     淨土十要西方合論。

    後載紀夢一篇。

    是事甚奇(七十八)。

     奇不奇。

    姑置。

    末後一則語。

    宜志之。

    中郎曰。

    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

    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至此。

    大都乘戒俱急。

    生品最高。

    次戒急。

    生最穩。

    若有乘無戒。

    多為業力所牽。

    流入八部鬼神衆去。

    餘親見同人矣。

    弟般若氣分頗深。

    戒定力甚少。

    夫悟理不能生戒定。

    亦狂慧也。

    歸五濁。

    趁強健。

    實悟實修。

    兼持淨願。

    勤行方便。

    憐憫一切。

    不久自有良晤。

    一入他途。

    可怖可畏。

    如不能持戒。

    有龍樹六齋法見存。

    遵而行之。

    殺戒尤急。

    寄語同學。

    未有日啟鸾刀。

    口貪滋味。

    而能生清泰者也。

    雖說法如雲如雨。

    何益于事。

    此則是真語實語。

    真可謂助揚佛化者也。

    宜志之。

     觀經雲。

    讀誦大乘。

    然大乘經典甚夥。

    當讀何經為要(七十九)。

     讀誦大乘者。

    三經而外。

    常誦華嚴圓覺最勝。

    其餘随力可耳。

     當讀經時。

    要解義。

    抑直讀(八十)。

     龐居士偈雲。

    讀經須解義。

    解義即修行。

    若依了義學。

    即入涅槃城。

    但正讀時。

    不必停聲解義。

    讀時且取熟。

    待定靜之候。

    随摘一文一句。

    細味其意。

    或再取善解。

    參而會之。

    久之自有會得處。

    即所謂解義也。

     金剛經為世所重。

    何不入常誦之例(八十一)。

     世人誦經修行此經者。

    比比皆是。

    想因見過壇經。

    謂五祖示人雲。

    熟讀金剛經。

    能明心見性故耳。

    然古今來誦經者甚多。

    而有會于心者絕少。

    何也。

    據不省看來。

    無他。

    但為注解所誤。

    縱有悟處。

    俱是識情計度。

    非真悟也。

    殊不知金剛經。

    但熟讀。

    忽爾會得。

    畢竟有個入處。

    故五祖雲雲耳。

    然此意未易與人道也。

     一切經典。

    注者甚多。

    俱誤人耶(八十二)。

     噫。

    此何說也。

    各有機宜。

    不可一例。

    華嚴經。

    則有清涼疏鈔。

    華嚴合論。

    圓覺。

    則有圭峰略疏。

    清涼國師。

    千古正解。

    若倦于煩長。

    即觀合論。

    李長者。

    提唱十住初心。

    便成正覺。

    誠哉是言也。

    圭峰禅師所解圓覺略疏一種。

    簡而詳到。

    妙品也。

    其餘他經注解。

    不及備說。

     念佛本極要好。

    忽有人非理相加。

    及意外事。

    橫生觸惱。

    不能不動瞋心。

    奈何(八十三)。

     或念無常而自覺。

    或咎惡業之自招。

    或憐憫彼人之愚癡。

    或保護自己之正念。

    寒山子偈雲。

    瞋是心中火。

    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

    忍辱護瞋心。

    誠如是一切逆境。

    冰消瓦解。

     念佛本求脫離。

    忽有種種順境美緣。

    前來纏縛。

    如何即是(八十四)。

     當先觑破一切順境美緣。

    不是好事。

    賺殺人也。

    吾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比之。

    扯淡得極。

    我方厭之惡之。

    何貪愛之有哉。

     出家人。

    若得順境美緣。

    正好紹隆佛法。

    不可與在家同論(八十五)。

     紹隆佛法。

    談何容易。

    好心出家者。

    自應思之。

    深思之。

    将一切順境美緣。

    安置妥貼。

    莫錯因果。

     在家人造業營生。

    今歸依三寶念佛。

    恐于理不合。

    如何而可(八十六)。

     此事又在當人自己善為調度。

    因人之境界。

    各各不同。

    難作一定之說。

    造業以害命為最。

    若其造業營生。

    于中大有積功積德之利。

    今且不論。

    大約明知而故犯。

    惡業累累。

    心雲何安。

    如将家事去闊就狹。

    别圖生理。

    能使不緻饑凍。

    即脫去造業二字。

    豈不美乎。

    貧富在于天命。

    不可惑也。

    念佛乃生死大事。

    不可誤也。

     念佛不得一心。

    再乞一言開導(八十七)。

     每見念佛。

    未必六時無間。

    念一時。

    不過一二枝香而已。

    縱有他事。

    預先安排好了。

    然後念佛。

    心中既無所事。

    即可一萬個不管。

    于是坐下蒲團。

    提起精神。

    緊緊促促。

    一念貫注于佛。

    一句一句。

    不令松隙。

    這一二枝香何難不得一心。

     随常念佛。

    亦欲一心。

    而不可得。

    再乞一言開導(八十八)。

     此之一心。

    與前問之一心。

    作兩樣講法何也。

    前者隻要一切不管。

    少不得一心矣。

    是無事分心之一心也。

    然人皆不免有事。

    有事。

    安得不管。

    預為安排。

    祗可暫智。

    豈能安排随常時乎。

    若然有事動念。

    即不得一心者。

    則永無常得一心之時矣。

    豈理也哉。

    當知不二其心者。

    亦一心之謂也。

    何謂不二其心。

    任他多般事來。

    半各動念酬應。

    安排打算。

    而我之念佛求生淨土之心。

    勇猛堅固。

    不動不搖。

    有事亦如是。

    無事亦如是。

    不增不減。

    是為不二其心。

    不二其心者。

    一心也。

    是有事分心之一心也。

     前蒙開導。

    極為條暢。

    然止是有一心之一心。

    未是無一心之一心。

    究非真契一心之理(八十九)。

     若以無一心。

    為真契一心之理者。

    汝落斷見矣。

    汝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