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百問
關燈
小
中
大
。
循環貫攝。
不令間斷。
雜念自無。
如此固妙。
奈有鈍根不能者。
又且如何(四十二)。
智者大師。
開忻厭二門。
初心入道。
切須起忻厭心。
忻厭一生。
精進自發。
内心渾濁。
漸見澄清。
外境紛拏。
自然消散。
念佛時。
便覺輕安适悅。
若忻厭不生。
竟無入路矣。
如不會做工夫。
念佛而多雜想者。
可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
第二聲記在無字上。
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
記認不斷。
一切雜念。
無處出生矣。
上根念佛。
亦有雜念。
如何遣法(四十三)。
圓覺經雲。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
受彼生死。
而況于雜念者乎。
念佛多年。
何故終不得力(四十四)。
自無主宰。
但随波逐浪。
任爾多年。
何能得力。
往生不往生。
利害在甚麼處(四十五)。
與阿彌陀佛。
一念相應。
利也。
有一絲放不下。
害也。
相應者。
猶雲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意也。
淨業以何為根。
以何為因。
以何為究竟(四十六)。
淨業行人。
當以菩提心為根。
以念佛為因。
以自利利他為究竟。
一毫之善。
皆可回向西方。
今不念佛。
但誦經故咒。
回向西方。
想亦不違教理(四十七)。
讀誦大乘。
經有明文。
然是助行。
觀經以修觀。
彌陀經以執持名号。
斯為正行。
棄正修助。
未達深理。
殊不知觀想持名者。
正使轉生成熟。
至命終時易于感應。
修餘行者。
恐願力稍疏。
為他歧移奪。
而緻障往生耳。
念佛不要長齋否(四十八)。
若已先發菩提心。
決不再問此語。
昔日馬祖因官人問肉。
吃即是。
不吃即是。
祖雲。
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此語大有意味。
念佛人不能長齋。
亦得往生否(四十九)。
凡有過。
甚微薄。
更功能掩過。
而念佛求生極樂。
心甚親切。
至臨命終時。
道力勝于業力。
決可往生。
念佛門中。
帶惑往生。
十念成就等說。
學人耳邊。
大誤之極(五十)。
佛不誤人。
人自誤耳。
何謂自誤。
恃容帶惑往生。
居然造業。
為有十念成就。
任意因循。
豈知帶惑者。
不待三惑斷盡耳。
十念者。
就極忙人。
不暇多念者言也。
念佛人。
不悟此旨。
蹉跎過了。
臨命終時。
業力勝于道力。
奈何奈何。
所以平日間。
必當洗除惡習。
警?善根。
不緻自誤也。
蓮池大師臨示寂。
囑雲。
老實念佛。
唯老實念佛。
故不必講求論議(五十一)。
老實者。
純真無妄之謂。
非不講求。
為老實也。
經雲。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世稱質樸者為老實人。
若全無知識。
則名呆人矣。
今雲老實念佛。
非呆念佛。
可想而知。
世人六亂妄想。
刹那不住。
求個毫無知識底呆人念佛如何(五十二)。
雖是呆人。
他聞說念佛好。
便歡喜。
得知念佛好。
聞說念佛生西方。
他又歡喜。
得知念佛生西方。
于是遂呆念佛。
今日呆念。
明日呆念。
直呆念到命欲終時。
忽然阿彌陀佛放光接引。
彈指往生極樂世界。
此等人。
可謂呆而不呆。
若是聦明會打算人。
無所不通。
無所不曉。
今日忙。
明日忙。
若功垂後世者。
置弗論。
直忙到臘月三十日。
忽然業積如山。
面前齊現。
此時無計可施。
待人發放。
此等人。
可謂不呆而呆。
所謂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是也。
修行不得進境咎在何處(五十三)。
修行者無他。
但滅諸習染之氣而已。
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
一切衆生。
皆有種種習氣。
所以輪轉生死。
念佛者。
令其心歸大覺。
習染潛消。
若初果之破盡見惑。
二果之複破思惑六品。
三果之再破思惑三品。
四果之破盡見思。
緣覺之侵習。
十地菩薩。
地地之分斷一品無明。
等妙二覺。
亦複如是。
此等斷惑。
我輩安能。
祇可求佛攝受。
順佛方便慈恩。
帶惑往生。
然粗重垢染。
不得消除。
成何修道者。
即如貪瞋癡愛。
嫉妒謟曲。
乃至機械變詐。
名利私心等。
皆為障道惡緣。
我不能除。
被其所障。
所以修行不得進境。
親師近友。
常愁牽入火坑。
瞎煉盲修。
又恐終成骨董。
聞思既失。
進退何憑(五十四)。
末世法弱魔強。
不必言矣。
然虛心察取。
天下未必無人也。
此時看經一事不可緩。
但要知得看經道理。
假如念佛人看經。
應先取淨土門中經書。
詳加參究。
須會理通源。
勿迷情偏執。
本門明白。
複及餘經。
随其心力可耳。
如今在家居士。
多取一本金剛經注解看了。
雖修淨業。
而淨業經書反不在意。
真無益而有損。
金剛經神妙不測。
彌陀經平實無奇。
二經相較。
勝劣可知(五十五)。
修行之士看佛經。
解佛義。
神妙不測以為勝。
平實無奇以為劣。
大不可也。
看經解義。
要于神妙不測處。
尋出平實無奇底理來。
平實無奇處。
尋出神妙不測底理來。
方稱具眼。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章。
三說發菩提心。
為往生樞要。
今何各知識開示于人。
惟念佛是說。
不及菩提心(五十六)。
龍舒校本。
遺漏發菩提心句。
雲栖正之。
省庵法師。
諄諄于此。
作勸發菩提心文。
極為懇切。
從上大善知識。
開念佛法門。
必以勸發菩提心為首務。
始盡廣大法門旨趣。
若近時者。
日趨日下。
儒書雲。
何足算也。
無量壽經。
劇談五善五惡等文。
類似小乘經典(五十七)。
經雲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豈小乘經典耶。
依文不依義。
如之何其可也。
既有此問。
試作一解。
良由此經。
于經法滅盡之後。
尚留世百年以度有緣。
而末世之中。
根器益鈍。
我佛悲心徹底。
譬如長者告誡其子。
而子性愚劣難曉。
為作切實語。
就子可曉者而語之耳。
回向之詞。
辄謂普為衆生。
廣度衆生。
如此虛願而雲有願必成。
人所難信(五十八)。
有口無心。
可稱虛願。
實有其心。
便為實願。
故曰必底也。
現在之普為。
當來之廣度。
若突然孤起。
未免空談。
華嚴經中善财童子。
遍參知識。
必雲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
雲何學菩薩道。
修菩薩行。
我聞聖者。
善能誘誨。
願為我說。
此是第一發心修行好榜樣。
既已先發菩提心。
則一切修行。
皆從菩提心中流出。
而普為衆生。
廣度衆生等。
盡是菩提心感發。
真實不虛。
何有不遂之理。
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故知多則得生。
少則不生也(五十九)。
按無量壽經三輩往生。
此專指上輩說。
中下二輩。
自有差等。
念佛貴乎心持。
何必出聲(六十)。
心持念佛。
頗合深旨。
但出聲念佛者。
即以佛聲而為助緣。
有自他兼益之妙。
然則默念可乎(六十一)。
獨自念佛。
聲默皆宜。
若随衆念佛。
定應出聲。
或謂六字念。
尚存皈敬之意。
四字念。
竟是直稱名号。
以為不可。
然否(六十二)。
古無此說。
此随世谛知見。
然其稱名之義。
不屬于此也。
昏沉中念佛。
亦有利益否(六十三)。
昏沉中念佛。
正是口念心不念耳。
切須自己警覺。
勿使慣常。
世稱在家念佛誦經。
能令兒孫稀少。
果有其事否(六十四)。
為善降福。
為惡降殃。
此一定之理。
今以念佛誦經而降之殃。
豈念佛誦經。
為惡事耶。
理雲何通。
又乏兒孫之人。
世間不少。
未必是念佛誦經者也。
此就世法而言。
若論佛法。
兒孫者。
前世所結之業緣耳。
賢兒孫是善業緣。
不肖兒孫是惡業緣。
無常之法。
盡是夢幻泡影。
念佛之緩急。
佛聲之高低。
念時之行坐。
如何合法(六十五)。
念佛太緩。
則散而無力。
太急。
則失于自在。
不緩不急。
則安詳清朗。
佛聲太高。
恐傷氣力。
太低。
易入昏散。
不高不低。
則悠揚和雅。
在道場。
大衆念佛。
行坐自有定香。
若二三知己。
自在念佛。
隻取念佛如法。
不必拘定常例。
不妨通融。
大約坐時宜多。
行時宜少。
又清朗時宜多坐。
昏散時宜多行。
此其大意也。
近見佛七期中。
晚間跑香念佛。
謂之搶西方。
有此法否(六十六)。
餘始聞。
不覺大駭。
西方可搶耶。
良由不信念佛。
輕賤念佛。
甚至信心者。
不肯念佛。
皆為此等無稽之談所誤。
遂不能興起道心
循環貫攝。
不令間斷。
雜念自無。
如此固妙。
奈有鈍根不能者。
又且如何(四十二)。
智者大師。
開忻厭二門。
初心入道。
切須起忻厭心。
忻厭一生。
精進自發。
内心渾濁。
漸見澄清。
外境紛拏。
自然消散。
念佛時。
便覺輕安适悅。
若忻厭不生。
竟無入路矣。
如不會做工夫。
念佛而多雜想者。
可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
第二聲記在無字上。
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
記認不斷。
一切雜念。
無處出生矣。
上根念佛。
亦有雜念。
如何遣法(四十三)。
圓覺經雲。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
受彼生死。
而況于雜念者乎。
念佛多年。
何故終不得力(四十四)。
自無主宰。
但随波逐浪。
任爾多年。
何能得力。
往生不往生。
利害在甚麼處(四十五)。
與阿彌陀佛。
一念相應。
利也。
有一絲放不下。
害也。
相應者。
猶雲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意也。
淨業以何為根。
以何為因。
以何為究竟(四十六)。
淨業行人。
當以菩提心為根。
以念佛為因。
以自利利他為究竟。
一毫之善。
皆可回向西方。
今不念佛。
但誦經故咒。
回向西方。
想亦不違教理(四十七)。
讀誦大乘。
經有明文。
然是助行。
觀經以修觀。
彌陀經以執持名号。
斯為正行。
棄正修助。
未達深理。
殊不知觀想持名者。
正使轉生成熟。
至命終時易于感應。
修餘行者。
恐願力稍疏。
為他歧移奪。
而緻障往生耳。
念佛不要長齋否(四十八)。
若已先發菩提心。
決不再問此語。
昔日馬祖因官人問肉。
吃即是。
不吃即是。
祖雲。
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此語大有意味。
念佛人不能長齋。
亦得往生否(四十九)。
凡有過。
甚微薄。
更功能掩過。
而念佛求生極樂。
心甚親切。
至臨命終時。
道力勝于業力。
決可往生。
念佛門中。
帶惑往生。
十念成就等說。
學人耳邊。
大誤之極(五十)。
佛不誤人。
人自誤耳。
何謂自誤。
恃容帶惑往生。
居然造業。
為有十念成就。
任意因循。
豈知帶惑者。
不待三惑斷盡耳。
十念者。
就極忙人。
不暇多念者言也。
念佛人。
不悟此旨。
蹉跎過了。
臨命終時。
業力勝于道力。
奈何奈何。
所以平日間。
必當洗除惡習。
警?善根。
不緻自誤也。
蓮池大師臨示寂。
囑雲。
老實念佛。
唯老實念佛。
故不必講求論議(五十一)。
老實者。
純真無妄之謂。
非不講求。
為老實也。
經雲。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世稱質樸者為老實人。
若全無知識。
則名呆人矣。
今雲老實念佛。
非呆念佛。
可想而知。
世人六亂妄想。
刹那不住。
求個毫無知識底呆人念佛如何(五十二)。
雖是呆人。
他聞說念佛好。
便歡喜。
得知念佛好。
聞說念佛生西方。
他又歡喜。
得知念佛生西方。
于是遂呆念佛。
今日呆念。
明日呆念。
直呆念到命欲終時。
忽然阿彌陀佛放光接引。
彈指往生極樂世界。
此等人。
可謂呆而不呆。
若是聦明會打算人。
無所不通。
無所不曉。
今日忙。
明日忙。
若功垂後世者。
置弗論。
直忙到臘月三十日。
忽然業積如山。
面前齊現。
此時無計可施。
待人發放。
此等人。
可謂不呆而呆。
所謂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是也。
修行不得進境咎在何處(五十三)。
修行者無他。
但滅諸習染之氣而已。
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
一切衆生。
皆有種種習氣。
所以輪轉生死。
念佛者。
令其心歸大覺。
習染潛消。
若初果之破盡見惑。
二果之複破思惑六品。
三果之再破思惑三品。
四果之破盡見思。
緣覺之侵習。
十地菩薩。
地地之分斷一品無明。
等妙二覺。
亦複如是。
此等斷惑。
我輩安能。
祇可求佛攝受。
順佛方便慈恩。
帶惑往生。
然粗重垢染。
不得消除。
成何修道者。
即如貪瞋癡愛。
嫉妒謟曲。
乃至機械變詐。
名利私心等。
皆為障道惡緣。
我不能除。
被其所障。
所以修行不得進境。
親師近友。
常愁牽入火坑。
瞎煉盲修。
又恐終成骨董。
聞思既失。
進退何憑(五十四)。
末世法弱魔強。
不必言矣。
然虛心察取。
天下未必無人也。
此時看經一事不可緩。
但要知得看經道理。
假如念佛人看經。
應先取淨土門中經書。
詳加參究。
須會理通源。
勿迷情偏執。
本門明白。
複及餘經。
随其心力可耳。
如今在家居士。
多取一本金剛經注解看了。
雖修淨業。
而淨業經書反不在意。
真無益而有損。
金剛經神妙不測。
彌陀經平實無奇。
二經相較。
勝劣可知(五十五)。
修行之士看佛經。
解佛義。
神妙不測以為勝。
平實無奇以為劣。
大不可也。
看經解義。
要于神妙不測處。
尋出平實無奇底理來。
平實無奇處。
尋出神妙不測底理來。
方稱具眼。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章。
三說發菩提心。
為往生樞要。
今何各知識開示于人。
惟念佛是說。
不及菩提心(五十六)。
龍舒校本。
遺漏發菩提心句。
雲栖正之。
省庵法師。
諄諄于此。
作勸發菩提心文。
極為懇切。
從上大善知識。
開念佛法門。
必以勸發菩提心為首務。
始盡廣大法門旨趣。
若近時者。
日趨日下。
儒書雲。
何足算也。
無量壽經。
劇談五善五惡等文。
類似小乘經典(五十七)。
經雲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豈小乘經典耶。
依文不依義。
如之何其可也。
既有此問。
試作一解。
良由此經。
于經法滅盡之後。
尚留世百年以度有緣。
而末世之中。
根器益鈍。
我佛悲心徹底。
譬如長者告誡其子。
而子性愚劣難曉。
為作切實語。
就子可曉者而語之耳。
回向之詞。
辄謂普為衆生。
廣度衆生。
如此虛願而雲有願必成。
人所難信(五十八)。
有口無心。
可稱虛願。
實有其心。
便為實願。
故曰必底也。
現在之普為。
當來之廣度。
若突然孤起。
未免空談。
華嚴經中善财童子。
遍參知識。
必雲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
雲何學菩薩道。
修菩薩行。
我聞聖者。
善能誘誨。
願為我說。
此是第一發心修行好榜樣。
既已先發菩提心。
則一切修行。
皆從菩提心中流出。
而普為衆生。
廣度衆生等。
盡是菩提心感發。
真實不虛。
何有不遂之理。
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故知多則得生。
少則不生也(五十九)。
按無量壽經三輩往生。
此專指上輩說。
中下二輩。
自有差等。
念佛貴乎心持。
何必出聲(六十)。
心持念佛。
頗合深旨。
但出聲念佛者。
即以佛聲而為助緣。
有自他兼益之妙。
然則默念可乎(六十一)。
獨自念佛。
聲默皆宜。
若随衆念佛。
定應出聲。
或謂六字念。
尚存皈敬之意。
四字念。
竟是直稱名号。
以為不可。
然否(六十二)。
古無此說。
此随世谛知見。
然其稱名之義。
不屬于此也。
昏沉中念佛。
亦有利益否(六十三)。
昏沉中念佛。
正是口念心不念耳。
切須自己警覺。
勿使慣常。
世稱在家念佛誦經。
能令兒孫稀少。
果有其事否(六十四)。
為善降福。
為惡降殃。
此一定之理。
今以念佛誦經而降之殃。
豈念佛誦經。
為惡事耶。
理雲何通。
又乏兒孫之人。
世間不少。
未必是念佛誦經者也。
此就世法而言。
若論佛法。
兒孫者。
前世所結之業緣耳。
賢兒孫是善業緣。
不肖兒孫是惡業緣。
無常之法。
盡是夢幻泡影。
念佛之緩急。
佛聲之高低。
念時之行坐。
如何合法(六十五)。
念佛太緩。
則散而無力。
太急。
則失于自在。
不緩不急。
則安詳清朗。
佛聲太高。
恐傷氣力。
太低。
易入昏散。
不高不低。
則悠揚和雅。
在道場。
大衆念佛。
行坐自有定香。
若二三知己。
自在念佛。
隻取念佛如法。
不必拘定常例。
不妨通融。
大約坐時宜多。
行時宜少。
又清朗時宜多坐。
昏散時宜多行。
此其大意也。
近見佛七期中。
晚間跑香念佛。
謂之搶西方。
有此法否(六十六)。
餘始聞。
不覺大駭。
西方可搶耶。
良由不信念佛。
輕賤念佛。
甚至信心者。
不肯念佛。
皆為此等無稽之談所誤。
遂不能興起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