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百問
關燈
小
中
大
波。
一生熱鬧。
所謂擔麻棄金。
唐喪光陰者矣。
若欲一二分淨業成就。
于茲亟宜猛省。
古人謂念佛不礙參禅。
參禅不礙念佛。
又有謂念佛礙參禅。
參禅礙念佛。
究竟如何(十八)。
法有二門。
理無二緻。
指理言不礙。
指法言礙。
但理待悟後而明。
法即現前所用。
法者。
方法也。
方法即無兩般。
心無二用。
故言礙。
歸源性無二。
故言不礙。
利根當參禅。
鈍根當念佛是否(十九)。
參禅與念佛。
各從其志可也。
若以利鈍配定。
是何言欤。
志氣堅勇。
鈍亦能悟。
體究念佛。
非利不成。
若說祖師門下。
專接上根。
愚夫愚婦。
皆會念佛。
此一往之詞耳。
參禅悟後。
與佛齊肩。
念佛往生。
不脫生死。
然否(二十)。
悟後尚待進修。
為有業識流注未淨。
沩山和尚言之詳矣。
隻聞極樂世界蓮華中生。
不聞極樂世界蓮華中死。
蓮池大師言之盡矣。
嗟乎。
不具正知見。
又不明典章。
有如此誤。
慎之哉。
中峰雲禅者淨土之禅。
淨土者禅之淨土。
何謂也(二十一)。
梵語禅那。
此雲靜慮。
即慮而靜是定。
即靜而慮是慧。
所雲禅者。
定慧耳。
淨土法門。
亦資定慧。
禅與淨土二名雖異。
其定慧一也。
猶雲定慧者。
淨土之定慧。
淨土者。
定慧之淨土。
中峰此語。
蓋?淨業而進定慧之功。
誡參徒而開淨土之行。
乃禅淨雙修語也。
禅淨雙修。
要分前後。
還是一時(二十二)。
達磨宗旨。
超越教乘。
不同四禅八定。
所以古人道。
這個尚不與教乘合。
何況儒書。
是知應分前後。
若先參禅見性。
而更修淨業。
最為順理。
古來宗門龍象。
并宏淨業者。
皆如此。
天衣雲。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何謂也(二十三)。
淨土往生。
佛無虛語。
故雲生則決定生。
若了彌陀即本性。
本性即彌陀。
而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雲去則實不去。
此理事并舉。
權實雙彰語也。
淨土法門。
每稱禅觀。
是何等禅耶(二十四)。
非達磨禅。
亦非四禅八定禅。
所雲禅者。
乃體究念佛。
即持名中理持工夫。
然持名至理一心之極。
達磨禅。
四禅八定。
非二緻也。
禅淨雙修。
宜先禅後淨。
前已聞命。
但何以不可齊修。
其有說乎(二十五)。
念佛不怕取相。
參禅先要離相。
取與離。
難以并行修習。
滞名著相。
未離妄緣。
達士所譏。
良由是矣(二十六)。
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
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
如此滞着。
隻怕未能切實。
果能切實。
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
自當遠離。
正是舍妄歸真之法。
背塵合覺之方。
況此取相離相。
皆是入門方便。
譬若心欲到家。
不從其門而入。
還能到家否。
每見古德指示念佛之間。
觑個是誰。
與參話頭相似。
又雲自問阿那個是本性阿彌陀。
其法如此(廿七)。
此是後代師家變法。
并非佛說淨業正旨。
在師家意中欲人悟明本性。
然間看誰字尚可。
若自問阿那個是本性阿彌陀。
未免引起識情湊泊之弊。
近時為師者遷就學人尤甚。
作家宗師。
決不如是。
學者皆稱參禅能悟。
念佛不能悟。
故知念佛不及參禅(二十八)。
念佛不能悟。
齊東野人之語。
楞嚴大勢至圓通章雲。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言心開。
豈非悟境。
觀經上器往生章雲。
解第一義。
言解第一義。
豈非悟境。
達唯心淨土。
了本性彌陀。
言達言了。
豈非悟境。
以要言之。
體究念佛。
皆悟境也。
觀雲栖疏鈔理一心文中自明。
不過淨土法門。
以信願往生。
而行修念佛。
是緊要正旨。
悟不悟。
不計也。
所以永明禅師有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之料簡。
當知非因無能悟而言此也。
至于達磨禅宗。
學者若到桶底脫落。
更透過末後牢關。
做個脫灑漢子。
此等人作略。
超過一切法門。
所以謂之祖師禅也。
四種念佛。
其說如何(二十九)。
四種者。
謂持名念佛。
觀像念佛。
觀想念佛。
實相念佛也。
觀像所以束斂身心。
可為觀想之前導。
持名之助緣。
實相者。
離一切相之相也。
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持名至理一心。
觀想至覺觀雙亡。
則同歸實相也。
此念佛之極則。
神功妙用。
非口頭三昧者所能窺測。
念佛素稱簡易。
何以今說如是之難(三十)。
簡易之語。
其意有二。
一則就其中下之根。
說要截斷輪回。
徑往西方。
永超生死。
隻消專志念佛。
心不颠倒。
不論賢愚。
皆能成就。
故雲簡易。
一據六度萬行。
祗劫熏修。
方成佛道。
今則六字洪名。
不拘久近。
果能正念分明。
便得彌陀接引。
托質蓮胎。
俱臻不退。
豈非簡易。
古人謂萬修萬人去。
然今念佛而未必往生者何故(三十一)。
楞嚴經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此乃感應使然。
若萬人真實感。
則萬人真實應。
此之謂萬修萬人去也。
往生念佛之人。
口雖念佛。
心不依佛。
仍舊自逞主見。
如何若何。
一聞真切語。
便難而畏之。
一聞方便語。
便易而忽之。
如此念佛。
實則具文而已。
未必往生。
若見難不畏。
見易不忽。
常求開導。
時切精思。
依佛念佛。
古人語。
決非诳汝。
既發願往生。
隻須念佛。
何假修諸功德。
轉成有漏之因(三十二)。
凡修佛道。
福慧并尊。
有漏無漏。
随人心向。
不可因有漏之福無常。
而遂廢莊嚴佛土之大福德也。
故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
念佛也。
福德因緣。
修諸功德也。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章雲。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缯然燈。
散華燒香。
觀無量壽佛經雲。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侍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又雲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如此等說。
難以備舉。
學者宜盡心焉。
念佛本屬易行。
若如前說。
其不令人裹足乎(三十三)。
佛不異語。
惟在當人善會耳。
根性固有利鈍。
而人力又有瘠肥。
但當思勉其鞠躬盡瘁。
豈可漫诿之于力不足也耶。
在俗念佛。
辄為善務糾纏。
有何方便。
不礙修持(三十四)。
此事全在當人善于調處。
調處得宜。
即不礙也。
念佛與持咒相似否(三十五)。
不相似。
咒具威神之力。
不可思議。
但如法加持。
即成機感。
不用體究也。
念佛者。
有事有理。
有性有相。
有權有實。
要由體究而得明了。
故不相似。
念佛與誦經相似否(三十六)。
可雲相似。
何以故。
誦經者。
散之而為經中若幹文義。
若幹句義。
若幹字義。
收之則不出一佛義。
天台雲。
言佛便周是也。
今念佛者。
即是念一切經義。
一切文義。
一切句義。
一切字義。
何以故。
佛是覺義。
經雲。
無上妙覺。
遍諸十方。
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
同體平等是也。
念佛工夫。
有幾等次序。
有幾時更為要緊(三十七)。
次序三。
一者專心念佛。
二者究心念佛。
三者一心念佛。
更為要緊三。
一者病時。
二者老時。
三者死時。
念佛時有雜念起。
問此雜念從何來(三十八)。
人之一身。
止有一念。
念佛之念即是他。
雜念之念亦即是他。
隻因這一念。
不能全分歸于念佛。
即有少分在念佛之外。
雜念者。
即此少分佛外之念。
蓦地裡兜着塵勞業種。
乘此念佛時插入耳。
如何得除去雜念(三十九)。
不消除得。
但自抖擻精神。
以此一念。
全提在佛上。
雜念即無。
雖知如是。
奈精力罷弱。
不能使之即無。
又當如何(四十)。
道力未充。
多諸散亂。
收攝六根。
漸歸清淨。
不得已。
姑設方便袪之。
念佛時當雜念起。
不要理會他。
我隻是念。
更加目注佛像。
或念注佛像。
自無雜念矣。
如此做去。
始而果好。
但久久。
又有雜念起時如何(四十一)。
内心渾濁。
外境紛拏。
念佛便不得力。
甚至雜念纏擾不開。
此時不必焦燥。
但結湛心思。
令六字洪名。
一一從念提起。
由口出聲。
耳中曆曆聽聞。
又複念中流出
一生熱鬧。
所謂擔麻棄金。
唐喪光陰者矣。
若欲一二分淨業成就。
于茲亟宜猛省。
古人謂念佛不礙參禅。
參禅不礙念佛。
又有謂念佛礙參禅。
參禅礙念佛。
究竟如何(十八)。
法有二門。
理無二緻。
指理言不礙。
指法言礙。
但理待悟後而明。
法即現前所用。
法者。
方法也。
方法即無兩般。
心無二用。
故言礙。
歸源性無二。
故言不礙。
利根當參禅。
鈍根當念佛是否(十九)。
參禅與念佛。
各從其志可也。
若以利鈍配定。
是何言欤。
志氣堅勇。
鈍亦能悟。
體究念佛。
非利不成。
若說祖師門下。
專接上根。
愚夫愚婦。
皆會念佛。
此一往之詞耳。
參禅悟後。
與佛齊肩。
念佛往生。
不脫生死。
然否(二十)。
悟後尚待進修。
為有業識流注未淨。
沩山和尚言之詳矣。
隻聞極樂世界蓮華中生。
不聞極樂世界蓮華中死。
蓮池大師言之盡矣。
嗟乎。
不具正知見。
又不明典章。
有如此誤。
慎之哉。
中峰雲禅者淨土之禅。
淨土者禅之淨土。
何謂也(二十一)。
梵語禅那。
此雲靜慮。
即慮而靜是定。
即靜而慮是慧。
所雲禅者。
定慧耳。
淨土法門。
亦資定慧。
禅與淨土二名雖異。
其定慧一也。
猶雲定慧者。
淨土之定慧。
淨土者。
定慧之淨土。
中峰此語。
蓋?淨業而進定慧之功。
誡參徒而開淨土之行。
乃禅淨雙修語也。
禅淨雙修。
要分前後。
還是一時(二十二)。
達磨宗旨。
超越教乘。
不同四禅八定。
所以古人道。
這個尚不與教乘合。
何況儒書。
是知應分前後。
若先參禅見性。
而更修淨業。
最為順理。
古來宗門龍象。
并宏淨業者。
皆如此。
天衣雲。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何謂也(二十三)。
淨土往生。
佛無虛語。
故雲生則決定生。
若了彌陀即本性。
本性即彌陀。
而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雲去則實不去。
此理事并舉。
權實雙彰語也。
淨土法門。
每稱禅觀。
是何等禅耶(二十四)。
非達磨禅。
亦非四禅八定禅。
所雲禅者。
乃體究念佛。
即持名中理持工夫。
然持名至理一心之極。
達磨禅。
四禅八定。
非二緻也。
禅淨雙修。
宜先禅後淨。
前已聞命。
但何以不可齊修。
其有說乎(二十五)。
念佛不怕取相。
參禅先要離相。
取與離。
難以并行修習。
滞名著相。
未離妄緣。
達士所譏。
良由是矣(二十六)。
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
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
如此滞着。
隻怕未能切實。
果能切實。
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
自當遠離。
正是舍妄歸真之法。
背塵合覺之方。
況此取相離相。
皆是入門方便。
譬若心欲到家。
不從其門而入。
還能到家否。
每見古德指示念佛之間。
觑個是誰。
與參話頭相似。
又雲自問阿那個是本性阿彌陀。
其法如此(廿七)。
此是後代師家變法。
并非佛說淨業正旨。
在師家意中欲人悟明本性。
然間看誰字尚可。
若自問阿那個是本性阿彌陀。
未免引起識情湊泊之弊。
近時為師者遷就學人尤甚。
作家宗師。
決不如是。
學者皆稱參禅能悟。
念佛不能悟。
故知念佛不及參禅(二十八)。
念佛不能悟。
齊東野人之語。
楞嚴大勢至圓通章雲。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言心開。
豈非悟境。
觀經上器往生章雲。
解第一義。
言解第一義。
豈非悟境。
達唯心淨土。
了本性彌陀。
言達言了。
豈非悟境。
以要言之。
體究念佛。
皆悟境也。
觀雲栖疏鈔理一心文中自明。
不過淨土法門。
以信願往生。
而行修念佛。
是緊要正旨。
悟不悟。
不計也。
所以永明禅師有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之料簡。
當知非因無能悟而言此也。
至于達磨禅宗。
學者若到桶底脫落。
更透過末後牢關。
做個脫灑漢子。
此等人作略。
超過一切法門。
所以謂之祖師禅也。
四種念佛。
其說如何(二十九)。
四種者。
謂持名念佛。
觀像念佛。
觀想念佛。
實相念佛也。
觀像所以束斂身心。
可為觀想之前導。
持名之助緣。
實相者。
離一切相之相也。
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持名至理一心。
觀想至覺觀雙亡。
則同歸實相也。
此念佛之極則。
神功妙用。
非口頭三昧者所能窺測。
念佛素稱簡易。
何以今說如是之難(三十)。
簡易之語。
其意有二。
一則就其中下之根。
說要截斷輪回。
徑往西方。
永超生死。
隻消專志念佛。
心不颠倒。
不論賢愚。
皆能成就。
故雲簡易。
一據六度萬行。
祗劫熏修。
方成佛道。
今則六字洪名。
不拘久近。
果能正念分明。
便得彌陀接引。
托質蓮胎。
俱臻不退。
豈非簡易。
古人謂萬修萬人去。
然今念佛而未必往生者何故(三十一)。
楞嚴經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此乃感應使然。
若萬人真實感。
則萬人真實應。
此之謂萬修萬人去也。
往生念佛之人。
口雖念佛。
心不依佛。
仍舊自逞主見。
如何若何。
一聞真切語。
便難而畏之。
一聞方便語。
便易而忽之。
如此念佛。
實則具文而已。
未必往生。
若見難不畏。
見易不忽。
常求開導。
時切精思。
依佛念佛。
古人語。
決非诳汝。
既發願往生。
隻須念佛。
何假修諸功德。
轉成有漏之因(三十二)。
凡修佛道。
福慧并尊。
有漏無漏。
随人心向。
不可因有漏之福無常。
而遂廢莊嚴佛土之大福德也。
故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
念佛也。
福德因緣。
修諸功德也。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章雲。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缯然燈。
散華燒香。
觀無量壽佛經雲。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侍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又雲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如此等說。
難以備舉。
學者宜盡心焉。
念佛本屬易行。
若如前說。
其不令人裹足乎(三十三)。
佛不異語。
惟在當人善會耳。
根性固有利鈍。
而人力又有瘠肥。
但當思勉其鞠躬盡瘁。
豈可漫诿之于力不足也耶。
在俗念佛。
辄為善務糾纏。
有何方便。
不礙修持(三十四)。
此事全在當人善于調處。
調處得宜。
即不礙也。
念佛與持咒相似否(三十五)。
不相似。
咒具威神之力。
不可思議。
但如法加持。
即成機感。
不用體究也。
念佛者。
有事有理。
有性有相。
有權有實。
要由體究而得明了。
故不相似。
念佛與誦經相似否(三十六)。
可雲相似。
何以故。
誦經者。
散之而為經中若幹文義。
若幹句義。
若幹字義。
收之則不出一佛義。
天台雲。
言佛便周是也。
今念佛者。
即是念一切經義。
一切文義。
一切句義。
一切字義。
何以故。
佛是覺義。
經雲。
無上妙覺。
遍諸十方。
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
同體平等是也。
念佛工夫。
有幾等次序。
有幾時更為要緊(三十七)。
次序三。
一者專心念佛。
二者究心念佛。
三者一心念佛。
更為要緊三。
一者病時。
二者老時。
三者死時。
念佛時有雜念起。
問此雜念從何來(三十八)。
人之一身。
止有一念。
念佛之念即是他。
雜念之念亦即是他。
隻因這一念。
不能全分歸于念佛。
即有少分在念佛之外。
雜念者。
即此少分佛外之念。
蓦地裡兜着塵勞業種。
乘此念佛時插入耳。
如何得除去雜念(三十九)。
不消除得。
但自抖擻精神。
以此一念。
全提在佛上。
雜念即無。
雖知如是。
奈精力罷弱。
不能使之即無。
又當如何(四十)。
道力未充。
多諸散亂。
收攝六根。
漸歸清淨。
不得已。
姑設方便袪之。
念佛時當雜念起。
不要理會他。
我隻是念。
更加目注佛像。
或念注佛像。
自無雜念矣。
如此做去。
始而果好。
但久久。
又有雜念起時如何(四十一)。
内心渾濁。
外境紛拏。
念佛便不得力。
甚至雜念纏擾不開。
此時不必焦燥。
但結湛心思。
令六字洪名。
一一從念提起。
由口出聲。
耳中曆曆聽聞。
又複念中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