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百問

關燈
序 一念念佛。

    全念是佛。

    是則名為自性彌陀。

    觀想西方。

    依正在觀。

    是則名為唯心淨土。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如是如是。

    一切衆生。

    全性迷倒。

    彌陀安在。

    全心逐境。

    淨土何存。

    雖具性德。

    未經修治。

    三細六粗之所埋沒。

    自昧衣珠。

    流浪六趣。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世間富貴。

    人天福報。

    尚順勤苦。

    且難稱心。

    豈況出世了脫生死。

    既生希望。

    又畏勤修。

    空言性德。

    自诳诳人。

    臘月三十。

    悔之何及。

    若夫既信此門。

    又肯修習。

    少見契經。

    動生曲見。

    如斯之類。

    其又實繁。

    當天台時。

    已論十疑。

    迨師子林。

    又加或問。

    像季末法。

    障病斯多。

    受佛密付。

    諸大菩薩。

    随時啟辟。

    随根救療。

    智者天如。

    皆其人矣。

    亦越于今。

    又數百載。

    善根益薄。

    障執愈增。

    偶有發心。

    難逢善導。

    水雲道人。

    深窮教海。

    義括三宗。

    直透禅源。

    燈該五葉。

    而接引三根。

    惟宏淨土。

    省庵近法。

    雲栖遠宗。

    爰是先有九祖之述。

    至于機宜普被。

    宗教兼攝。

    初學可企。

    久修必循。

    惟此念佛百問一卷。

    中邊皆甜。

    始終俱徹。

    既簡而該。

    亦深而淺。

    埽去惟心。

    不言自性。

    竟認權乘。

    匪泥實故。

    尤為從上尊宿未經開闡。

    所以者何。

    執理性者。

    多廢事修。

    反誤生西。

    着事相者。

    不棄有為。

    無礙直往。

    認作權教。

    方便施設。

    徑中之徑。

    顯佛垂慈。

    益覺親切。

    若此指示。

    洵乎蓮宗寶筏。

    淨土指歸。

    一口吐盡。

    一字不留者矣。

    讀者果能心悅誠服。

    如說精進。

    慈尊決定。

    遙為攝受。

    八德池中。

    必生蓮花。

    神化形遷。

    定當托質。

    惟我道人。

    證明非妄。

    末學小子。

    沐手焚香。

    頂禮展讀。

    贊歎無已。

    十疑或問。

    蓮池寸香。

    滴髓真傳。

    如是如是。

    是書所在。

    佛祖護念。

    有緣遇此。

    當廣流布。

    散諸香華。

    而供養之。

     道光五年仲冬朔月 淨業學人江沅拜撰 自序 書名念佛百問者何。

    夫有問必有答。

    不言答者。

    答攝問中。

    省文也。

    為數百。

    而所談皆念佛之事。

    故名念佛百問焉。

    或謂曰。

    斯果彼問而君答之乎。

    餘良久曰。

    此雖從我這裡出。

    然我但知其皆談念佛之事。

    不複憶其果彼問而我答。

    抑我問而彼答之也。

    其彼我雖茫然弗知。

    而所談念佛事。

    曆曆在茲。

    姑請淨業之士。

    用心于念佛者。

    觀而思之。

    或可以為螢光之一助。

    則是已。

     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夏六月朔古吳後學悟開書 例言四則是書多為在家念佛修行者發。

    直達心源。

    痛掃支離纡曲。

    好心學道之士。

    願加參會。

    而區區亦用自警雲。

    此就當時片刻之語。

    隻歸明白曉暢。

    不求廣說。

    但為在家說者。

    自揣薄德。

    未敢冒昧渎聽于同侶。

    然内有可通之處。

    願鑒諸明眼上士。

    惠我教益。

    于中錯謬。

    幸垂斥正。

     念佛百問 清雲間蓮華庵後學沙門 悟開 着 淨土法門。

    不落偏徑。

    如何正說(一)。

     此門法道。

    一切根器齊收。

    門庭施設。

    宜乎徹上徹下。

    五教全該。

    徹上以被上根。

    徹下以接下根。

    信行願。

    所謂資糧。

    經律論。

    皆為助行。

    要其所歸。

    總不可離卻淨土三經。

    如是立說。

    是名正說。

     自古及今。

    東土大善知識。

    闡揚淨業正說者是誰(二)。

     正說有二。

    一者全體大用。

    通途正說。

    二者一事一理。

    逗機正說。

    古今大善知識。

    不可勝計。

    其所著述。

    多已散亡。

    今所存者不肖披覽甚寡。

    惟就見聞。

    其雲栖彌陀疏鈔。

    是全體大用。

    通途正說。

    如天台十疑。

    天如或問等。

    皆是一事一理。

    逗機正說。

    淨業行人最關緊要。

    切須求閱而玩味焉。

     妙宗鈔。

    用三觀釋。

    鈍根難入。

    其亦偏說乎(三)。

     觀法高深幽遠。

    非用天台三觀。

    不足以彰圓妙。

    是正說。

    非偏說也。

    若鈍根難入者。

    可長誦觀經。

    誦之熟。

    思之熟。

    随其經文而想見之。

    雖不開慧性。

    不成觀道。

    亦是粗淺學觀之一法。

    但止要誦觀經想觀經。

    不得在觀經外。

    加一字講究。

    就在經中。

    不得妄性議論。

    不依此說。

    恐入邪魔。

     觀想之圓妙。

    與持名中理一心。

    相去幾何(四)。

     同一不可思議。

     觀經下品。

    持名往生。

    此等持名。

    到何境界(五)。

     到事一心境界。

     不到事一心。

    還得往生否(六)。

     不到事一心。

    難以往生。

    何以知之。

    阿彌陀經雲。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心不颠倒。

    一心不亂。

    雖不能理一心。

    亦須事一心也明甚。

     念佛時總有雜想。

    何能一心(七)。

     若肯長看無量壽經。

    靜坐思惟。

    保管漸得一心。

     觀經雲。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又雲。

    如此三事。

    名為淨業。

    又雲。

    此三種業。

    乃是過去。

    未來。

    現在。

    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據此。

    已是淨業正因。

    不必更求觀法可乎(八)。

     此經正旨。

    歸在十六觀門。

    所雲淨業正因者。

    正是偏正之正。

    非正助之正。

    猶言如此三福。

    為淨業中真正之因。

    不是偏邪之因也。

     觀經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其意雲何(九)。

     作者。

    修也。

    言是心修佛道。

    是心本是佛也。

     既本是佛。

    何假修為。

    所以無心合道。

    道在是焉。

    起念興修。

    修滋妄耳(十)。

     不修到十分田地。

    安得無心合道。

    道在是焉耶。

    修而滋妄。

    修成妄滅。

    不修而妄。

    妄妄無窮。

    思之。

     觀經雲。

    于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雲何為念佛三昧(十一)。

     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念佛三昧者。

    思專想寂。

    智與理冥。

    欲人易曉。

    複作一說。

    念即佛。

    佛即念。

    念佛一如。

    亦無念佛之相可得。

    是名念佛三昧。

     觀經無量壽佛。

    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如何觀法(十二)。

     自他相亡。

    如說而觀。

     彌陀疏鈔。

    何以謂之通途正說(十三)。

     不矯不枉。

    無黨無偏。

    中正和平。

    獨明厥旨。

    謂之通途正說。

     十疑或問。

    何以謂之一事一理逗機正說(十四)。

     初欲起信。

    尚具疑情。

    十疑論。

    剖明所以。

    令其豁然無滞。

    參禅人。

    或稍知光影。

    即輕藐蓮宗。

    皆由不明佛理。

    誤入狂癡。

    天如和尚痛下犍椎。

    擊開迷網。

    專為一類之機。

    發明正旨。

    謂之一事一理。

    逗機正說。

    此二者。

    最關緊要。

    故特标出耳。

     修行之士。

    得何等氣質。

    易于入道(十五)。

     剛健中正純粹。

    此等氣質。

    堪作法器。

    剛能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健能為法為人。

    中則不落偏徑。

    正則不生邪思。

    昔日臨濟初入道。

    親近黃檗。

    睦州見其行業純一。

    令問黃檗佛法大意。

    臨濟三度吃棒。

    旋于大愚言下。

    悟徹佛法無多子。

    當知此時大悟。

    皆從平日行業純一中來。

    若非行業純一。

    雖有百千黃檗大愚。

    安能大悟耶。

    而臨濟之行業純一。

    亦由氣質之純粹所緻。

    儒書雲。

    顔子深潛純粹。

    故為孔門高弟。

    況佛門法器。

    安可反遜于此。

    古今稱大善知識者。

    宗門如馬祖百丈等。

    教下如清涼天台等。

    淨土如蓮宗九祖等。

    皆剛健中正純粹者也。

    然此且就世谛而論。

    小而言之耳。

    其實大智慧根。

    光明徹乎邊表。

    豈可言說。

    我等後生小子。

    志求大道者。

    敢弗勉旃。

     門庭卓立。

    高不可攀。

    淺質庸流。

    望崖而退。

    安所謂三根普被(十六)。

     大凡學道。

    當先知至理。

    猶儒家修德講學。

    當先知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

    然後一步一步學将去。

    縱不成聖。

    即成賢。

    不成賢。

    即成大儒。

    随其學力淺深。

    皆不失為聖門弟子。

    今念佛人。

    當先知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

    又知得曆祖高風。

    然後一步一步行将去。

    不得十分成就。

    即七八五六。

    乃至一二分。

    亦随其學力淺深。

    皆得名為淨業成就。

    既成就已。

    皆得往生。

    既往生已。

    皆得不退。

    皆得直至無上菩提。

    何曾不是三根普被哉。

    彼望崖而退者。

    不足以語信心人也。

    信且不真。

    佛亦無可如何。

     一二分成就。

    皆得往生。

    何故認真念佛二三十年。

    臨終時。

    瑞應罕聞。

    豈如是之久。

    尚未成就一二分乎(十七)。

     良繇認真念佛。

    不是認正念佛。

    何也。

    或以切實正法相告。

    因不順我懷。

    即不入其耳。

    或以虛華無益相聞。

    因恰合我意。

    即期在必行。

    不求正法。

    但任己情。

    因而逐浪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