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百問

關燈
知有見無見。

    亦有亦無見。

    非有非無見。

    皆戲論也。

    吾今不管有見無見。

    非有非無見。

    亦有亦無見。

    隻管念佛求生淨土。

    并且不見有。

    不見無。

    不見非有非無。

    不見亦有亦無。

    隻見念佛求生淨土之心。

    了了不可得。

     人生根性不一。

    雲何而得同歸正道(九十)。

     學道者。

    少不得明師善友。

    且明師善友。

    須擇作家。

    古語雲。

    打頭不遇作家。

    到老終成骨董。

    關系一生道業。

    不亦重乎。

    古人遇著作家師匠。

    便忘命依從。

    故易歸正道。

    工夫易成。

    今人輕忽師友。

    絕無求道之心。

    順其行為。

    則周旋往返。

    稍一逆之。

    則遠而避去。

    故明正道者鮮矣。

    工夫之說。

    尚可問乎。

     東坡平日攜彌陀像行。

    可謂切矣。

    何以不往生(九十一)。

     昔日東坡居士。

    繪彌陀像一軸。

    人問之曰。

    此轼西方公據也。

    其願生極樂之心。

    亦可見矣。

    但臨終之際。

    有?以西方之事者。

    則曰。

    西方不無。

    然個裡着力不得。

    因而遂不聞其往生焉。

    嗟乎。

    正當着力之時。

    而反雲着力不得居士誤耶。

    為揆其情。

    緣東坡是大才子。

    佛家言。

    見過不少。

    以為必得圓妙之法。

    方推高手。

    若老實念佛。

    與愚夫愚婦何異。

    似有不甘之意。

    其奈圓妙處。

    平日不曾打徹。

    此時勉強張羅。

    乃隻見得個裡着力不得耳。

    念佛人。

    臨終往生。

    平平實實。

    一心念佛最好。

    若好奇好勝。

    所謂弄巧成拙。

    東坡居士。

    可為龜鑒。

     念佛人。

    命欲終時。

    不見瑞應。

    轉生疑慮。

    其應如何(九十二)。

     臨終瑞應者。

    自知時至。

    自見蓮華。

    天樂迎空。

    異香滿室等。

    斯乃感應道交。

    顯現其間。

    但或隐或顯。

    未可定也。

    須知因真則果實。

    不必疑慮。

    此時隻應放開一切念頭。

    努力一心念佛。

    臨終念佛猛利。

    十惡罪人。

    尚能往生淨土。

    何況平素發願修行念佛者哉。

     淨業行人終時往生不往生可決否(九十三)。

     大段要看他平生行業。

    據因論果。

    此為一定之法。

    若就臨終境界決者。

    瑞應現前。

    自不必說。

    然要與修多羅合者是。

    若錯雜不倫。

    雖好亦非也。

    統而言之。

    大抵正念分明者。

    必有一種清明自在作得主底氣象。

    決不委靡不振。

    時清時渾底境界也。

    但見翛然撒手。

    豈似油幹火盡。

    不肖本師和尚臨終。

    實有如是高緻。

    是不肖親眼見來者。

     平生行業。

    大有前後美惡不同者。

    如何取準(九十四)。

     不論前美後惡前惡後美。

    但以末後一段修行為準。

     淨業門頭。

    有魔事否(九十五)。

     豈無魔事。

    行人被他所誤者少。

    自誤者多。

    不虛心自省。

    不為道親賢。

    内具掩飾過咎肚腸。

    外強作修行顔面。

    此之自誤。

    皆名魔事。

     念佛修行。

    固是好事。

    然年輕女。

    人非所宜也(九十六)。

     修行一事。

    一切衆生共之。

    無有不宜者。

    言一切衆生。

    則飛禽走獸。

    地獄餓鬼等。

    并在其中。

    菩薩随類化身。

    常在飛禽走獸地獄餓鬼之内。

    教化衆生。

    令成佛道。

    豈非無有不宜者乎。

    我等居人倫之内。

    為男為女。

    為僧為俗。

    為老為少。

    皆極宜修行。

    極宜趁早修行。

    何也。

    若飛禽走獸等。

    罪障深重。

    修行難。

    人道修行易。

    不于易時修行。

    錯過可惜。

    如謂女人年輕。

    不宜修行者。

    非也。

    經中列聽衆。

    常有童女之名。

    童女豈非年輕者。

    佛宜之。

    而我等謂不宜。

    可乎。

    不過凡修行者。

    在家人。

    尤當調處合法。

    不宜任聽庸流。

    随波逐浪。

    徒為無益。

    若念佛一門。

    家中置前所開之經書。

    女不識字。

    男為解說。

    随分思惟其義。

    謹守常課。

    頻頻發願往生。

    外間如有實有德者。

    請至家中。

    講演一番。

    夫實有德者。

    彼為法而來。

    決不誤人修行。

    倘貧賤之家。

    于營生次忙裡偷閑。

    随分念佛。

    頻頻發願求生淨土。

    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

    皆可念佛。

    極宜修行。

     念佛誦經家中不得安靜。

    又不能淨口。

    如何使得(九十七)。

     世間人情。

    惟銀錢最關切。

    譬如這宗銀錢能到我手。

    而尚未到我手中。

    便時時憶想。

    從不覺不安靜。

    而不憶想者也。

    今念佛求生淨土。

    便嫌不安靜矣。

    所以然者。

    念佛求生淨土之心。

    不似銀錢之關切故耳。

    不然。

    就于不安靜之間。

    時時憶念。

    有何不可。

    至于不能淨口者。

    若作佛事。

    斷無不淨口之理。

    今為修行。

    隻因此時未能淨口。

    則不妨于未淨口時。

    更修行起來。

    誦經念佛。

    有何不可。

    道心一勇猛見得透。

    誰人不能淨口乎。

     三教同源。

    究竟其理如何。

    今在家學佛者。

    多闡揚著作(九十八)。

     如今初發信心通文墨者。

    開口必談三教同源。

    然三教者。

    各有門戶。

    各有家法。

    各有至理。

    烏可同也。

    若至理同者。

    釋迦牟尼佛。

    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在中天竺國淨飯王宮。

    初生下地之時。

    便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明白告言。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言獨尊。

    可知無有并尊者矣。

    即可見佛之至理。

    實無有能同者。

    此是了義說。

    不是不了義說。

    若說佛居其源。

    千流萬派。

    不出一源者。

    汝當于此細思之。

    歸到一源處。

    才可名同。

    未到一源處。

    而隻在千流萬派處。

    豈不是異。

    何可言同也。

    今且毋庸如此費詞。

    楞嚴經雲。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凡修一門。

    必由一門深入。

    今修念佛。

    即應從念佛深入。

    且不許别門來雜。

    況三教耶。

    不肖嘗雲。

    儒釋二教。

    為學之道理。

    時時遇合。

    儒釋所歸之至理。

    有世間出世間之别也。

    不肖又言。

    三教同源之義。

    未始無有。

    汝但到了極樂世界。

    不要說此間三教。

    即十方無量世界。

    界界無量教門。

    盡在汝一個鼻孔中出氣。

    不為分外矣。

    我佛實有如是至理。

    備載群經。

    他書無有也。

     三教同源。

    說亦無傷。

    何必苦苦辯之(九十九)。

     元門外道。

    每竊佛家言。

    惑亂世人。

    大害也。

    儒與釋。

    釋有助儒之益。

    而儒有利釋之功。

    佛眼視之。

    分道揚镳。

    固無礙也。

    惟是儒者。

    好心學佛。

    先因見得儒理淵源。

    今三教同源一句。

    便謂佛理猶如是爾。

    于是不複精研。

    遂失進修之階位。

    終成蒙昧。

    罔窮覺海之真源。

    緻使勝緣難就。

    彼岸多虛。

    乃三教同源之說誤之也。

    故不得已而言之○儒家之混沌。

    佛教之三災。

    依稀相似。

    大三災到。

    一切壞盡。

    洞然無有。

    儒中大聖大賢。

    諒非凡夫所作。

    是三界外果位中人。

    來此随類現身。

    化人度世耳。

    本不淪沒。

    故不可概言堕落。

     淨土法門。

    念佛往生修持大意。

    略明于是矣。

    其中再撮精要。

    必令雅俗并賞。

    有目皆睹(一百)。

     尋常講說。

    淨土多曰信行願。

    最為緊要。

    據我看來。

    古人提出欣厭二門。

    此欣厭二字。

    尤為緊要也。

    然猶未也。

    若不認真。

    雖欣厭亦空談也。

    故知欣厭而複加之以認真。

    可謂緊要中之緊要。

    真為精要者矣。

    何謂欣。

    欣者欣慕也。

    欣慕念佛。

    欣慕西方。

    苟能欣慕。

    心必切。

    何謂厭。

    厭者厭離也。

    厭離娑婆。

    厭離生死。

    苟能厭離。

    心必遠。

    欣慕必厭離。

    厭離必欣慕。

    未有厭離而不欣慕。

    欣慕而不厭離者也。

    惟其欣慕之極。

    則所謂信也。

    信必真。

    所謂行也。

    行必專。

    所謂願也。

    願必實。

    若其欣慕不極。

    厭離不極。

    則雖信也信必淺。

    雖行也行必浮。

    雖願也願必疏。

    故欲勸人發真信。

    修專行。

    立實願者。

    先須開欣厭二門。

    令他于念佛求生西方之事。

    欣慕之極。

    于娑婆五濁惡世生死海中。

    厭離之極。

    然後真信以發起。

    專行以純熟。

    實願以成就。

    再?以認真修習。

    如此念佛。

    未有不往生者也。

    此言不為深細。

    亦不粗淺。

    于理不為詳密。

    亦不滲漏。

    其亦可以雅俗并賞有目皆睹矣乎。

     問答已。

    至心回向。

    敬說偈言。

     我以大悲心  闡揚念佛法  仰祈三寶尊 慈悲加護我  假此螢火光  化作智慧燈 照耀于世間  引之深念佛  念佛願往生 還來度含識  西方不退轉  直至成菩提 念佛百問(終) ? 水雲長老。

    梵行高潔。

    精研貝典。

    尤深淨土法門。

    志氣閑澹。

    不事雕琢。

    真水雲若也。

    與予交最善。

    是書問答百則。

    提唱蓮宗。

    皆是腳踏實地。

    從正知正見流出。

    剖疑辨惑。

    切當今時。

    上秉佛祖宗旨。

    不違毫發。

    固末法之津梁。

    至于出語直截。

    立意圓正。

    具眼者必能鑒諸。

    可不待予贅。

     道光乙酉良月既望寶嚴學人貝墉謹?于四色蓮居之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