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淨土四十八問

關燈
人天莫數。

    是也。

    疑者謂釋迦誘迷邦諸子。

    故現無常。

    彌陀統淨土諸賢。

    正宜永壽。

    其涅盤也。

    似厭衆生。

    然而淨土衆生。

    已能悟佛身之常住。

    非比娑婆凡品。

    率皆認迹滅為真亡。

    無去無來。

    非新非舊。

    生彼國者。

    尚不明此義乎。

    是則子克家而父退休。

    臣有德而君禅位。

    繇衆生不疑無佛。

    故佛身權示舍生。

    縱入涅盤。

    奚得稱厭。

    若夫位有補處。

    則彷佛龍華。

    法無正末。

    則迥異娑婆矣。

     問。

    極樂之樂。

    從情識生。

    三禅而上。

    已不耽樂。

    九品之内。

    顧複求樂。

    何也。

    若雲寂滅為樂之樂。

    豈必緣衣食自然。

    無有衆苦。

    而得名乎。

    若雲淨土唯心。

    心體常樂。

    何為又言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答。

    極樂雖接凡情。

    其實有二。

    一者對苦說樂。

    無有衆苦。

    故名極樂。

    二者稱性說樂。

    無苦無樂。

    故名極樂。

    此之真樂。

    豈情識之拟耶。

    又聲聞以寂滅為樂。

    大聖以慈悲為樂。

    則大慈悲心。

    非即常樂乎。

    而世人以戚戚言悲。

    抑末矣。

     問。

    諸穢者。

    善權之必資也。

    昔宣師持律甚嚴。

    化佛數以穢破之。

    竊意淨剎中人。

    皆繇精戒而生。

    佛於此人。

    正宜徧示穢相。

    破其執情。

    柰何更示淨相。

    将非以水濟水乎。

    若曰此人定業應爾。

    則所謂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者。

    何人欲。

    何人變也。

     答。

    諸佛善權。

    合宜則用。

    有宜逆破者。

    有宜順成者。

    各随其機而已。

    娑婆苦界。

    先以苦而折摧。

    安養樂邦。

    合用淨而攝受。

    要使故習永離。

    善根純熟。

    何得遽以穢破。

    遂令鄙吝複萌。

    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蓋為此也。

    直俟忍力堅強。

    然後回入染鄉。

    利生接物耳。

    今粗心比丘。

    未成一德。

    先試諸艱。

    觸涅而缁。

    良繇自取矣。

     問。

    一人作佛事。

    諸佛應盡知。

    十方佛來迎。

    是人何所向。

    諸佛本同。

    迹同。

    種種皆同。

    念佛者。

    合是十方諸佛同來接引。

    此獨一方三聖往迎。

    必其念時。

    所見偏淺。

     答。

    諸佛雖能徧知。

    而赴機不亂。

    一佛既勤專念。

    而感應自符。

    修淨土者。

    就使諸佛齊彰。

    亦必有主有伴。

    彌陀獨顯。

    化佛雲從。

    因果法爾如然。

    非是偏淺所緻。

     問。

    涅盤雲。

    釋迦亦有淨土。

    本我導師。

    在彼末法。

    最後誠言。

    可無信受。

    便爾六時但念迦文。

    生難勝國。

    豈不當機耶。

    釋迦極贊彌陀。

    合如其願。

    既生彼已。

    遣我承事彌陀。

    亦複何礙。

     答。

    諸佛誰無淨土。

    彌陀亦有穢邦。

    良繇土土交資。

    佛佛互贊。

    如世易子而教。

    猶華接幹而生。

    妙用微權。

    不可思議。

    惡知難勝。

    非即清泰之鄉。

    安辨瞿昙。

    得無法藏之後。

    但遵現教。

    毋用他求。

     問。

    有雲大徹大悟人。

    不妨更見彌陀。

    既已不曆諸位。

    立地成佛矣。

    以佛見佛。

    猶以知知知。

    此一見為是參。

    為是證。

    意者權示榜樣。

    又或理既頓超。

    身猶凡下。

    往獲妙用。

    乃可度生耳。

     答。

    凡夫心始得悟。

    見處與佛相齊。

    菩薩行實無邊。

    功能去佛猶遠。

    不妨再依古佛。

    重受新聞。

    且證且參。

    何窮何盡。

    昔人謂離師太早。

    不能盡其妙。

    況離佛乎。

    若執三祇熏煉。

    是藏教小乘。

    而弱羽狂飛。

    失利多矣。

    可不慎諸。

     問。

    即淨即穢。

    即穢即淨。

    西方此土。

    不踰分寸。

    生而即無生。

    去則實不去。

    今曰彈指。

    曰一念頃。

    曰屈伸臂。

    此已約時。

    便似舉足移步。

    雖雲極速。

    猶是兩途。

     答。

    執謝惑銷。

    縱使路阻千山。

    而融通不二。

    情關識鎖。

    就令速超彈指。

    而判隔彌深。

    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

    喜談即穢即淨。

    不知頭沒九淵之下。

    謂天壤無殊。

    身沈鮑廁之中。

    謂熏莸不别。

    良可哀夫。

     問。

    執途之人而問之。

    皆曰。

    念佛。

    耳之。

    則口稱。

    非心念也。

    诘之。

    則曰。

    心口相應雲。

    夫心口相應斯成聲。

    因心而動斯為念。

    安得以聲為念乎。

    或謂萬法唯心。

    何聲之非心耶。

    然則鐘鼓琴瑟之鳴。

    亦是念乎。

    幾矯亂矣。

     答。

    鐘鼓雖含洪韻。

    非叩不鳴。

    琴瑟雖具妙音。

    無指不發。

    鐘鼓琴瑟。

    譬唇舌之外張。

    若擊若彈。

    似心念之内動。

    如其絕念。

    從何發聲。

    是以寐語喃喃。

    亦繇夢想。

    豈得佛聲浩浩。

    不自心源。

    但世人任運稱呼。

    不專不切。

    初則藉念成聲。

    頃則随聲亂念。

    名曰相應。

    實不相應耳。

    天如有言。

    口與心。

    聲聲相應。

    心與佛。

    步步不離。

    如是念佛。

    其庶幾乎。

     問。

    善财之參德雲。

    始知念佛法門。

    及南過百城。

    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也。

    則三昧成矣。

    他日文殊現身竹林。

    但令人念阿彌陀佛。

    夫以善财位臻十信。

    文殊何不徑指即見彌陀。

    而顧使周曆百城乎。

    彼學人未南詢而輙議西歸者。

    太早計乎。

     答。

    始參而教念佛。

    則從源以及流。

    周曆而見彌陀。

    則繇末而歸本。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是故南詢而後西返。

    豈曰遲還。

    往生而後徧遊。

    何雲早計。

    醫王發藥。

    标本随宜。

    操縱微機。

    固凡情靡測矣。

     問。

    總攝六根而念佛。

    此勢至語也。

    念既從心與意之所生。

    則凡為願者。

    回向者。

    禮者。

    忏者。

    一念蔽之矣。

    世無心外之願。

    與心外之回向禮忏也。

    夫一心念佛。

    而是佛所發之菩提。

    即願也。

    專向是佛。

    即回向也。

    南無。

    即禮也。

    一念消生死之罪。

    即忏也。

    餘可例知矣。

    念佛有何不足。

    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

    一心清淨。

    是為理觀内明。

    五體翹勤。

    乃曰事忏外助。

    直觀本心。

    非不徑要。

    而末法衆生。

    慧薄垢重。

    須假理觀事忏。

    内外交攻。

    庶得定就慧成。

    死生速脫。

    但今人惟存事忏。

    理觀全荒。

    何況外飾虛文。

    中無實悔。

    反令清信男女。

    紛紛亂心。

    背普賢之願王。

    乖慈雲之本制。

    嗟乎傷哉。

    弊也久矣。

     問。

    觀經言。

    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世人若能放生戒殺。

    仁民愛物。

    以至九類衆生皆滅度之。

    而不作滅度想。

    遂與法藏之心契矣。

    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

    柰何取觀身與稱名之粗迹。

    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

    念佛有二。

    一者念佛心性。

    二者念佛身名。

    念心性者。

    見真佛也。

    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

    念身名者。

    見應佛也。

    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

    本迹雙舉。

    理事同原。

    心性良非助緣。

    身名豈雲粗迹。

    今五部六冊之徒。

    藉口無為。

    撥空因果。

    障人禮像。

    嗤彼稱名。

    古德有言。

    人人丹霞。

    方可劈佛。

    個個百丈。

    始可道無。

    其或未然。

    入地獄如箭射。

     問。

    空華巾兔之類。

    世所謂幻妄也。

    一切依正之報。

    世所謂實事也。

    佛言實事俱是幻妄。

    則空華巾兔。

    又當何名。

    藉令彼之實事果為幻妄。

    其形狀了了虛僞。

    一空華巾兔可矣。

    安俟推破。

    始知幻妄。

    是故有幻者。

    有如幻者。

    有妄者。

    有如妄者。

    彼同居淨土。

    幻妄耶。

    如幻妄耶。

    全妄是真。

    全幻是中。

    同居穢土。

    即同居淨土。

    同居淨土。

    即上三土耶。

     答。

    空華巾兔。

    固全體虛無。

    肉兔樹華。

    亦從來幻妄。

    本不推而自破。

    但在迷而未知。

    故正幻與如幻無殊。

    實妄與似妄何别。

    同居淨土。

    蓋即幻即如。

    即真即中者矣。

    統而論之。

    即穢即淨。

    即一即三。

    畢竟空寂。

    有何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