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淨土四十八問
關燈
小
中
大
蓮等教。
寶鑒所載。
僅其二三。
未盡舉也。
向使佛說經時。
既證六方廣長之舌。
複示百種波旬之狀。
庶谶同禹鼎。
魔息閻浮。
而不慮此。
果何說乎。
且即今其說最熾。
其害甚深者。
為是那種外道耶。
答。
安般。
乃借息觀心。
全殊煉氣。
曆念。
則着身求效。
固是邪宗。
寶鑒深呵。
他書競斥。
千形萬态。
莫可具陳。
法弱魔強。
末運應爾。
佛曾懸記。
非不慮也。
若即今熾然為害。
則有所謂十六字經。
氣氣歸臍者。
盡力追奔。
直至丹田者。
蹉認誰字者。
謬解南無者。
若斯等流。
如鬼如魅。
全無意況。
西天九十五種之所不收。
此方儒道二教之所不攝。
野火燒空。
久之自滅耳。
又何足謂之外道乎哉。
問。
今之迷者。
猶背燭而坐。
回首無不見燭者。
彼一念緣佛。
便應見佛。
如必念之熟而後見。
将回首見燭者。
亦必瞪目熟視。
久而後見哉。
向令佛設善權。
念佛時。
随念見佛。
停心絕念。
及與雜念時。
便爾懵然。
斯人人念佛矣。
安有闡提耶。
答。
太陽日日當天。
而戴盆不覺。
明鏡時時對面。
而瞽目無知。
念佛之人。
念念與彌陀相接。
而自昧自迷。
何以異於是。
良以心水不清。
佛月不現。
衆生自咎。
於佛何尤。
且明燭在背。
回首幾人。
指點徒勞。
堅然強項。
乃責佛之難見。
亦獨何欤。
問。
黃帝内經。
明大惑之病。
謂目中無端。
忽有所見。
是也。
今學人於本無中。
忽有所見。
與見鬼何别。
又雲。
将死之時。
乃得接引。
所謂時衰鬼弄人。
舍身而随之。
不亦大惑欤。
顧稱見惑思惑。
一切惑繇是破焉。
世人安得不惑。
答。
無故而忽見。
安得非邪。
昔觀而今成。
安得非正。
蓋因果之常理也。
淨業學人。
應須平日考因果之根原。
辨邪正之微細。
至於臨終所見。
魔佛顯然。
誰足為惑。
如觀立佛而現坐佛者。
魔也。
正報依報。
不與經文符合者。
魔也。
以空觀空之而隐者。
魔也。
苟為不然。
則淨心成就。
淨境現前。
接引往生。
訓垂金口。
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
經雲。
剎中有諸天世人之異。
此中既無日月風雨之司。
諸天當何所職。
又無營求衣食之苦。
世人當何所為。
合是攝來人天。
良以化形丈六八尺。
見證賢位聖位矣。
更出舊名何也。
答。
人天念佛。
皆獲往生。
欲示生因。
猶存舊号。
并是無為侶伴。
禅寂生涯。
何必上主天曹。
下營人事。
如此世界中耶。
問。
法藏之發四十八願也。
曰。
不得是願。
誓不作佛。
今法藏之作佛。
經十劫矣。
其得誓願久矣。
然尤亟亟然引衆生而歸之。
若填河塞井然似繇未滿願者。
何也。
願之未滿。
不可言得。
願之未得。
不應作佛。
豈作迹佛之後。
又願度生。
至其涅盤而歸本佛。
始真作佛耶。
答。
菩薩之道。
方其在因地也。
則從因至果。
及其居果地也。
又帶果行因。
是以得願而心如未得。
弘願繇稱作佛。
而不住佛邊。
真佛斯在。
豈比人天小行。
羅漢偏空者耶。
若曰迹佛度生。
唯涅盤乃成真佛。
則古佛涅盤。
皆同斷滅。
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複雲何通。
問。
或雲。
西乃天傾物老之方。
人死念絕。
乃得生彼。
又雲。
天傾之處。
地為有餘。
有餘。
則能廣容往生之衆。
又雲。
庚辛屬金。
金不變壞。
以示不退轉之義。
又雲。
萬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實於秋。
行人東方行因。
西方證果。
竊為往生乃是生機。
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
而反入肅殺之地。
若标第一義谛。
何不直於中央攝入耶。
無乃但論一時當機。
所謂西者。
無所取義欤。
答。
如來一語。
多義攸含。
但邪正殊途。
理應揀擇。
若雲念絕。
則念絕誰生。
若雲地容。
則地容有限。
金性不變。
秋位司成。
二義為近。
據實而論。
亦不盡然。
蓋虛空無盡。
世界何窮。
今此極樂之邦。
東觀則西。
西觀則東。
南北二方。
亦複類是。
釋迦勸往。
故說西方。
别佛贊生。
必标他向。
那得執西立義。
膠固不融。
不然。
童子徧參。
何複南為正位。
藥師示現。
乃令東亦淨方。
但歸心一處。
專念斯成已耳。
問。
兜率。
彌勒宮也。
昔人往往發願求生。
具有儀法。
至唐道昂。
專修西方。
而臨終兜率來迎。
夫兜率可不願而緻。
西方似亦可不願而緻矣。
又或誓取銅輪。
反得鐵輪。
誓取金台。
反得銀台。
則誓取西方淨土。
反得東方淨土。
亦未可知。
答。
十善戒定。
生天之正因也。
發願回向。
生淨土之正因也。
故生天者。
容有不資於願。
而生淨土者。
無願則不成也。
蓋淨土非無善力。
而願乃居先。
生天亦假慕求。
而善為之主。
世有初修天業。
後知非。
而一意西方。
是以殁現玉京。
俄隐迹。
而重彰佛國。
正專求之所感。
豈漫修而可成。
至如銅鐵未符。
金銀稍隔。
則是求上僅得其中。
然而終竟必如其願。
志西方而功未就。
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
若能純一用心。
堅誠發願。
西則必西。
何東生之足慮。
問。
忏中所禮佛。
乃盡三世。
而所念佛。
獨一彌陀。
固謂三世諸佛無稱名之願耳。
然彌陀亦有多名。
具在經中。
随取一名持之。
得否。
據小彌陀經。
翻為無量壽。
無量光。
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
豈能觀之智。
所觀之光。
即為光耶。
六方佛中。
其西亦有無量壽者。
即是此佛自贊否耶。
答。
如來名号。
誠曰多端。
但取偏熟衆生耳根。
於中實無差别。
惟彼彌陀之号。
普徧十方。
故令稱念之人。
皆歸一緻。
且無量壽是唐言。
阿彌陀乃梵語。
而壽量現等虛空。
光明自徧宇宙。
舉體該用。
但雲無量壽足矣。
若夫十方諸佛。
核之曆有同名。
釋迦尊稱。
多之至於無算。
極樂教主。
何獨不然。
非佛自贊。
亦無疑矣。
今時有人執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
自以為是。
拗衆稱高。
噫。
釋迦使汝師彌陀。
而汝不從教。
譬之子違父命。
而不就明師。
雖日呼其父。
安得不雲忤逆。
問。
觀音紹位時。
彼世界中。
固知必念彼佛之号矣。
不知法藏當時念何佛名而成淨土。
使其無所念。
固不當以己之所不為者強人。
使其徧念諸佛。
尤不當使人專持而獨私於己。
又複此門之開。
自彌陀始。
則諸佛何以徒知贊羨。
而閉其門。
略不為衆生地耶。
答。
古佛出世。
已經無量。
則後佛之念先佛。
誰複能數計而知。
但當機教主。
開啟法門。
必出自一佛之口。
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耳。
非諸侯之不言念佛也。
且法海無邊。
非謂止念佛。
而更無諸教。
化門不執。
豈必行諸己。
而然後教人。
就使彌陀不念古佛。
令衆生念已何妨。
譬孔子學無常師。
為萬代宗師奚礙但當專念焉用多疑。
問。
彼佛壽命。
所謂河沙劫石。
浩浩渺渺。
非二乘能知者也。
若曰複有觀音紹統。
是無量而有量矣。
佛厭衆生耶。
衆生厭佛耶。
佛厭衆生。
則非佛。
衆生厭佛。
如法華所雲。
則觀音之開普門久矣。
似非喜新者之所樂從也。
将彌陀涅盤之後。
亦有正法。
像法。
末法。
而觀音之補位。
同彌勒之降生乎。
答。
無量有二。
一為無量之無量。
法性等於虛空是也。
二為有量之無量。
雖有紹繼。
而
寶鑒所載。
僅其二三。
未盡舉也。
向使佛說經時。
既證六方廣長之舌。
複示百種波旬之狀。
庶谶同禹鼎。
魔息閻浮。
而不慮此。
果何說乎。
且即今其說最熾。
其害甚深者。
為是那種外道耶。
答。
安般。
乃借息觀心。
全殊煉氣。
曆念。
則着身求效。
固是邪宗。
寶鑒深呵。
他書競斥。
千形萬态。
莫可具陳。
法弱魔強。
末運應爾。
佛曾懸記。
非不慮也。
若即今熾然為害。
則有所謂十六字經。
氣氣歸臍者。
盡力追奔。
直至丹田者。
蹉認誰字者。
謬解南無者。
若斯等流。
如鬼如魅。
全無意況。
西天九十五種之所不收。
此方儒道二教之所不攝。
野火燒空。
久之自滅耳。
又何足謂之外道乎哉。
問。
今之迷者。
猶背燭而坐。
回首無不見燭者。
彼一念緣佛。
便應見佛。
如必念之熟而後見。
将回首見燭者。
亦必瞪目熟視。
久而後見哉。
向令佛設善權。
念佛時。
随念見佛。
停心絕念。
及與雜念時。
便爾懵然。
斯人人念佛矣。
安有闡提耶。
答。
太陽日日當天。
而戴盆不覺。
明鏡時時對面。
而瞽目無知。
念佛之人。
念念與彌陀相接。
而自昧自迷。
何以異於是。
良以心水不清。
佛月不現。
衆生自咎。
於佛何尤。
且明燭在背。
回首幾人。
指點徒勞。
堅然強項。
乃責佛之難見。
亦獨何欤。
問。
黃帝内經。
明大惑之病。
謂目中無端。
忽有所見。
是也。
今學人於本無中。
忽有所見。
與見鬼何别。
又雲。
将死之時。
乃得接引。
所謂時衰鬼弄人。
舍身而随之。
不亦大惑欤。
顧稱見惑思惑。
一切惑繇是破焉。
世人安得不惑。
答。
無故而忽見。
安得非邪。
昔觀而今成。
安得非正。
蓋因果之常理也。
淨業學人。
應須平日考因果之根原。
辨邪正之微細。
至於臨終所見。
魔佛顯然。
誰足為惑。
如觀立佛而現坐佛者。
魔也。
正報依報。
不與經文符合者。
魔也。
以空觀空之而隐者。
魔也。
苟為不然。
則淨心成就。
淨境現前。
接引往生。
訓垂金口。
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
經雲。
剎中有諸天世人之異。
此中既無日月風雨之司。
諸天當何所職。
又無營求衣食之苦。
世人當何所為。
合是攝來人天。
良以化形丈六八尺。
見證賢位聖位矣。
更出舊名何也。
答。
人天念佛。
皆獲往生。
欲示生因。
猶存舊号。
并是無為侶伴。
禅寂生涯。
何必上主天曹。
下營人事。
如此世界中耶。
問。
法藏之發四十八願也。
曰。
不得是願。
誓不作佛。
今法藏之作佛。
經十劫矣。
其得誓願久矣。
然尤亟亟然引衆生而歸之。
若填河塞井然似繇未滿願者。
何也。
願之未滿。
不可言得。
願之未得。
不應作佛。
豈作迹佛之後。
又願度生。
至其涅盤而歸本佛。
始真作佛耶。
答。
菩薩之道。
方其在因地也。
則從因至果。
及其居果地也。
又帶果行因。
是以得願而心如未得。
弘願繇稱作佛。
而不住佛邊。
真佛斯在。
豈比人天小行。
羅漢偏空者耶。
若曰迹佛度生。
唯涅盤乃成真佛。
則古佛涅盤。
皆同斷滅。
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複雲何通。
問。
或雲。
西乃天傾物老之方。
人死念絕。
乃得生彼。
又雲。
天傾之處。
地為有餘。
有餘。
則能廣容往生之衆。
又雲。
庚辛屬金。
金不變壞。
以示不退轉之義。
又雲。
萬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實於秋。
行人東方行因。
西方證果。
竊為往生乃是生機。
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
而反入肅殺之地。
若标第一義谛。
何不直於中央攝入耶。
無乃但論一時當機。
所謂西者。
無所取義欤。
答。
如來一語。
多義攸含。
但邪正殊途。
理應揀擇。
若雲念絕。
則念絕誰生。
若雲地容。
則地容有限。
金性不變。
秋位司成。
二義為近。
據實而論。
亦不盡然。
蓋虛空無盡。
世界何窮。
今此極樂之邦。
東觀則西。
西觀則東。
南北二方。
亦複類是。
釋迦勸往。
故說西方。
别佛贊生。
必标他向。
那得執西立義。
膠固不融。
不然。
童子徧參。
何複南為正位。
藥師示現。
乃令東亦淨方。
但歸心一處。
專念斯成已耳。
問。
兜率。
彌勒宮也。
昔人往往發願求生。
具有儀法。
至唐道昂。
專修西方。
而臨終兜率來迎。
夫兜率可不願而緻。
西方似亦可不願而緻矣。
又或誓取銅輪。
反得鐵輪。
誓取金台。
反得銀台。
則誓取西方淨土。
反得東方淨土。
亦未可知。
答。
十善戒定。
生天之正因也。
發願回向。
生淨土之正因也。
故生天者。
容有不資於願。
而生淨土者。
無願則不成也。
蓋淨土非無善力。
而願乃居先。
生天亦假慕求。
而善為之主。
世有初修天業。
後知非。
而一意西方。
是以殁現玉京。
俄隐迹。
而重彰佛國。
正專求之所感。
豈漫修而可成。
至如銅鐵未符。
金銀稍隔。
則是求上僅得其中。
然而終竟必如其願。
志西方而功未就。
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
若能純一用心。
堅誠發願。
西則必西。
何東生之足慮。
問。
忏中所禮佛。
乃盡三世。
而所念佛。
獨一彌陀。
固謂三世諸佛無稱名之願耳。
然彌陀亦有多名。
具在經中。
随取一名持之。
得否。
據小彌陀經。
翻為無量壽。
無量光。
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
豈能觀之智。
所觀之光。
即為光耶。
六方佛中。
其西亦有無量壽者。
即是此佛自贊否耶。
答。
如來名号。
誠曰多端。
但取偏熟衆生耳根。
於中實無差别。
惟彼彌陀之号。
普徧十方。
故令稱念之人。
皆歸一緻。
且無量壽是唐言。
阿彌陀乃梵語。
而壽量現等虛空。
光明自徧宇宙。
舉體該用。
但雲無量壽足矣。
若夫十方諸佛。
核之曆有同名。
釋迦尊稱。
多之至於無算。
極樂教主。
何獨不然。
非佛自贊。
亦無疑矣。
今時有人執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
自以為是。
拗衆稱高。
噫。
釋迦使汝師彌陀。
而汝不從教。
譬之子違父命。
而不就明師。
雖日呼其父。
安得不雲忤逆。
問。
觀音紹位時。
彼世界中。
固知必念彼佛之号矣。
不知法藏當時念何佛名而成淨土。
使其無所念。
固不當以己之所不為者強人。
使其徧念諸佛。
尤不當使人專持而獨私於己。
又複此門之開。
自彌陀始。
則諸佛何以徒知贊羨。
而閉其門。
略不為衆生地耶。
答。
古佛出世。
已經無量。
則後佛之念先佛。
誰複能數計而知。
但當機教主。
開啟法門。
必出自一佛之口。
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耳。
非諸侯之不言念佛也。
且法海無邊。
非謂止念佛。
而更無諸教。
化門不執。
豈必行諸己。
而然後教人。
就使彌陀不念古佛。
令衆生念已何妨。
譬孔子學無常師。
為萬代宗師奚礙但當專念焉用多疑。
問。
彼佛壽命。
所謂河沙劫石。
浩浩渺渺。
非二乘能知者也。
若曰複有觀音紹統。
是無量而有量矣。
佛厭衆生耶。
衆生厭佛耶。
佛厭衆生。
則非佛。
衆生厭佛。
如法華所雲。
則觀音之開普門久矣。
似非喜新者之所樂從也。
将彌陀涅盤之後。
亦有正法。
像法。
末法。
而觀音之補位。
同彌勒之降生乎。
答。
無量有二。
一為無量之無量。
法性等於虛空是也。
二為有量之無量。
雖有紹繼。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