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淨土四十八問

關燈
生念佛勤笃。

    機感未應。

    今生雖作散善。

    意常在佛。

    而為事所绁。

    不能依法修持。

    一期報盡。

    又無所感。

    此人於中陰身。

    種子忽萌。

    十念完就。

    得見佛往生否。

     答。

    前生以勤笃而植因。

    今世繇怠緩而失果。

    若使臨終克念。

    生或可期。

    待乎中陰發心。

    勢已無及。

    願諸仁者。

    早為之圖。

     問。

    有人於此。

    若一日以至七日。

    或匝月經年。

    翹勤勇猛。

    一心不亂矣。

    後為他師所奪。

    令入宗教二門。

    雖兩俱無成。

    猶不離佛門也。

    臨終時。

    佛肯憐而收之否欤。

    又有始勤中怠。

    終而改悔如初。

    始勤中惡。

    終而改悔如初。

    此人當入下品。

    當入疑城耶。

     答。

    即念即佛。

    則念佛何非宗。

    析空而念藏也。

    體空而念通也。

    次第而念别也。

    一心而念圓也。

    則念佛何非教。

    一舉雙得。

    誰謂無成。

    前通後融。

    不名為奪。

    如是往生。

    固無疑矣。

    祇恐自生分别。

    心挂二途。

    愆繇已生。

    非佛法咎。

    至若過能改悔。

    位實難量。

    釋迦翹勤七日。

    而正覺先成。

    廣額放下屠刀。

    而菩提立證。

    下品疑城。

    未足限之矣。

     問。

    王臣往生。

    是不舍國事者也。

    居士往生。

    是不舍家事者也。

    夫居士一心念佛。

    或無他礙。

    若王臣之勞於王事。

    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

    楊無為諸君。

    亦何嘗被鳏官之刺。

    而竟緻化佛之迎。

    豈軍旅政刑。

    一切不妨往生乎。

    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背乎。

     答。

    達心之士。

    萬機萬變。

    而國政非繁。

    執境之流。

    一夫一婦。

    而家緣尚累。

    譬之明鏡照物。

    終日照而無勞。

    空谷傳聲。

    多衆傳而不困。

    如是。

    則大君不異世尊。

    百辟何非海衆。

    都俞籲咈。

    而妙法交宣。

    慶賞刑威。

    而真慈平等。

    王事佛事。

    打成一片矣。

    何淨土之難生耶。

     問。

    下品下生者。

    夙緣不淺。

    得遇明師。

    助成十念。

    遂證此品。

    既具夙緣。

    應不為惡。

    總然為惡。

    一念相應。

    萬罪消滅。

    如久暗得明。

    頓然光耀。

    暗無所去。

    明無所來。

    遇此境界。

    旋上品上生。

    猶涉階級。

    而顧居下下。

    豈罪不可滅。

    功過相準耶。

    彼疑城之人。

    止是稍疑。

    未嘗造惡。

    抑不登品。

    誠為負屈。

    即如古今生疑城者。

    當是何人。

    有指名否。

     答。

    凡人在世。

    固有惡心雖熾。

    聞淨土而不疑。

    亦有福業雖修。

    忽念佛而不信。

    是以雖為惡而生淨土者此也。

    然而罪障乍消。

    淨因未廣。

    生則必生。

    但應卑位耳。

    故知内蓄疑情。

    前功枉棄。

    心存笃信。

    帶業還生。

    則疑信之間。

    利害非細矣。

    雖然。

    生疑城者。

    當是淨業勤修。

    止以心無決定。

    今世人疑則不勤。

    勤則不疑。

    且疑且勤。

    萬中一二。

    安所指其人乎。

     問。

    放鳥雀魚鼈等。

    為之誦咒念佛。

    願彼往生。

    此物為當承力即生。

    為當舍此業報。

    生在人中。

    更師放生者。

    依法勤念。

    乃得生耶。

     答。

    咒願禽畜者。

    若業輕緣熟。

    承法力而亦得往生。

    業重緣疏。

    止滅罪而改形善趣。

    然禽畜未必生。

    而放生咒願之人。

    福不唐捐矣。

    來生度化。

    終酬宿因。

    目連度蜂。

    足為明鏡。

     問。

    以淨穢二土。

    較勝劣而誘人者。

    誘凡夫之人也。

    凡夫所極樂者。

    女人。

    所極不樂者。

    無女人。

    與眷屬之睽離也。

    今使棄眷屬而入無女人之國。

    且堅拒不入矣。

    佛何無方便如此。

    或曰。

    生彼國而六通。

    天眼徹於閨闼。

    讵有離憂耶。

    既身居淨土。

    而目中常見女人。

    奚異彼國之有女人。

    那得實無女人乎。

    又雅士性耽質素。

    不寶金玉。

    故抵璧投珠。

    揮金焚錦者。

    往往有之。

    無惑其聞珍域之名而勿願耳。

     答。

    淨土雖誘凡夫。

    然當其始誘之時。

    已詳陳女色之害矣。

    華箭革囊。

    種種譬喻。

    正言女人之為穢。

    無女人之為淨也。

    女人之為不樂。

    無女人之為極樂也。

    焉得反生堅拒。

    不願西歸乎。

    且六通遠徹。

    皆繇心地開明。

    則九族森陳。

    何啻空華閃爍。

    目見女人。

    奚足為礙。

    至如無求廉士。

    不羨寶邦。

    是未知寶有同名。

    實非一體。

    此寶乃頑福所緻。

    觸目而生貪。

    彼寶是淨德所成。

    久居而不染。

    執清修之小節。

    失聖境之偉觀。

    亦猶性惡淫聲。

    并點瑟回琴而共棄。

    心憎野史。

    與堯谟舜典而俱焚。

    賤金玉而舍西方。

    何以異於是。

     問。

    極樂國中。

    一寶以至四寶。

    諸多奇麗。

    充燦其間。

    可謂富矣。

    然而取之不為貪者。

    曰。

    吾家業也。

    今人皆是富人之乍失業。

    與久失業者耳。

    嘗謂富即吾有。

    委而棄之。

    若此方龐居士輩者。

    豈不清高。

    不然。

    辛苦經營。

    早夜積着。

    雖複舊物。

    亦幾貪戀。

    況守錢虜哉。

    彼誓取淨土者。

    何以異此。

     答。

    淨心本具。

    故雲寶是家珍。

    淨願求生。

    實乃複其故有。

    夫欲仁得仁尚非貪。

    吾複吾心胡名染。

    若夫實報莊嚴。

    則亦因淨果淨。

    理自如是。

    又何慕焉。

    如其顧舊業而求生。

    心之垢亦甚矣。

    何以得生淨土。

     問。

    法藏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

    曰。

    十念足矣。

    釋迦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

    曰。

    七日足矣。

    見夫婦數米而念者。

    教以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之号。

    從約也。

    而釋迦又以聞毫相名。

    與一稱名之效誘人。

    其意一耳。

    至遠公。

    與式公。

    而六時。

    而忏儀。

    備也。

    士攢眉去焉。

    夫使七日十念而不然也。

    佛語诳。

    信然也。

    何為峻淨國之城而拒人耶。

     答。

    大聖化人。

    善權自非一種。

    宜繁者為說繁。

    宜簡者為說簡。

    七日十念。

    非言易以驕人。

    百倍之精專。

    七日勝乎七日。

    十念超乎萬念也。

    六時禮忏。

    非言難以阻人。

    宿習之濃厚。

    少時則刮磨未盡。

    有間則三昧難成也。

    龍舒日禮千拜。

    永明晝夜萬聲。

    攢眉而去。

    吾末如之何也已。

     問。

    古德一喚裴休之名。

    動其羅剎之念。

    謂諱所當諱。

    而於彌陀呼喚無諱焉。

    衆所惑也。

    曰。

    此彌陀之願。

    無傷也。

    聲音之道。

    靡間顯幽。

    故臯某來複。

    望其更生。

    号天呼父。

    命曰反本。

    至於發言必稱堯舜。

    逢人每說項斯。

    其指同矣。

    但六字尚存皈敬之文。

    四字全似唱名之渎。

    牛山用以驅魔。

    等咒中鬼神之号。

    市人用以洩憤。

    同俗間詛詈之詞。

    若此者。

    亦可數數聒耳否乎。

     答。

    裴休是二字之家諱。

    一稱則已亵其人。

    彌陀是萬德之尊稱。

    屢誦則彌增其美。

    稱堯說項喻實然矣。

    既爾。

    則但念尊稱。

    便成皈敬。

    六字四字。

    誠無别焉。

    獨以法久弊生。

    翻成渎慢。

    鳴鑼擊鼓。

    而如唱如歌。

    洩憤申冤。

    而似咒似詛。

    聞之天耳。

    甯不悲乎。

    然而戲稱怒舉。

    亦植良因。

    果報将來。

    不可思議。

    凡情未谙。

    明者知之。

     問。

    觀音勢至。

    淨國之儲君也。

    一稱其名。

    彼必來赴。

    譬如宰相。

    有汲引薦拔之權。

    求進取者。

    可叫号而通之。

    未聞直幹人主者也。

    至如水鳥樹林。

    既皆佛化。

    臨終見之。

    與見佛無殊。

    則生前念之。

    與念佛何異。

    況又不必直斥鴻名。

    重彼凡夫之惑。

     答。

    權分大小。

    則千千宰執。

    何如一遇明君。

    報有正依。

    則庭下莊嚴。

    豈比堂中真主。

    是故提綱者自張其目。

    摘葉者每失其根。

    獨舉鴻名。

    更無容惑矣。

     問。

    或想六字在我身分。

    一一曆念。

    此與安般數息。

    同一攝心。

    雲何不許。

    斥為外道。

    又今時蓮宗。

    壞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