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淨土四十八問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答四十八問
明袾宏着
答四十八問序
淨土之教。
因地於法藏。
肇端於韋提。
開陳於靈鹫教主之金言。
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
專一心而向往。
曆三界以橫超。
誠哉末法之要津矣。
然上根即事契理。
固谛信不回。
下士有聞斯從。
亦無因起惑。
惟不上不下。
位屆中流。
乃欲從欲違。
志無定向。
繇是十疑通於智者。
或問啟於則公。
天鼓諄諄。
婆心戀戀。
豈曰多言。
言所不容己也。
而複晷沈膏繼。
病劇藥增。
後是二書。
能無再述。
有德園居士者。
乘宿願力。
起大悲心。
代為百千衆生。
曲申六八難問。
山僧不免據款結案。
随繩解紛。
使彼越煩惱之河者。
直決其狐疑。
出死生之穴者。
頓離於鼠怯。
叨陪往哲。
共翊先宗雲爾。
若夫悟心外之無土。
則一真湛而萬法泯。
誰是西方。
了土外之無心。
則七寶飾而九蓮開。
何妨本寂。
是則居士於廓爾無疑之鄉。
而幻出問端。
似風來水面。
山僧於默然無問之地。
而夢酬答語。
若谷和泉聲。
雖雲興瓶瀉。
未敢俦古聖之宏規。
而燭照冥消。
聊以抉時人之翳目。
其或闡提根心。
倔強猶昔。
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守偏空而自足。
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悲夫。
萬曆十二年冬日杭沙門 袾宏 識 答淨土四十八問 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内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匪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鳌誠戴嶽。
持地何若抟空。
蓋亦喻似丹台。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内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已。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兇吉。
緻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摩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 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約事。
謂心為土因。
其心淨者。
其土淨也。
若執理而廢事。
世謂清閑即是仙。
果清閑之外。
無真仙乎。
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
此則邪見尤甚。
苦報彌深。
蓋吾佛唯明一心。
而膠人恒執四大。
是故認肉絡為寶羅。
指妄想為真佛。
肺屬西而便名金地。
舌生津而遂号華池。
鄙僞千途。
莫可枚舉。
豈知革囊不淨。
幻質非真。
徒費辛勤。
終成敗壞。
而複迷醉無知。
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
不但愚夫愚婦惑之。
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
良可歎也。
問。
商入海。
士趨朝。
不待勸而骛者。
以冠蓋之溢目。
貨貝之動心也。
釋迦現土。
令人自擇。
善财登閣。
諸佛交光。
其為觀念。
無俟勸矣。
使善知識緩頰繭足而導人信。
不若善導之光從口出。
真善導耳。
嘗聞此方念佛。
淨土華鮮。
念佛心弛。
淨土華萎。
彼佛廣開方便。
胡不移此華榮悴於此人之前乎。
假令處世。
則開目閉目。
與蓮相參。
期盡。
則乘此華輪。
彈指生彼。
有何不可。
而不然者。
豈權巧之所不及耶。
答。
幹名圖利。
乃現世之功能。
人斯共見。
念佛往生。
實隔世之因果。
人所難知。
雖然。
蓮華實榮悴於目前。
而迷者不覺耳。
淨心為善。
則神清氣爽。
而内志開舒。
穢心為惡。
則氣暴神粗。
而衷懷沮喪。
華榮華悴。
不昭然乎。
況夫目親聖像。
遠祖之誠言。
池降銀台。
珍公之故事。
以至身泛紅蓮。
如高浩象。
且代有其人矣。
孰曰現世無征哉。
問。
道家所稱默朝者。
與觀佛類。
彼之天帝。
即是菩薩。
往就菩薩。
或不退轉。
孔子。
儒童菩薩也。
嘗思文王。
至見其形黝然。
正與觀佛類矣。
文王在帝左右。
孔子應與同居。
今用思文王之法而思孔子。
思孔子。
即思菩薩。
往就孔子。
即往就菩薩。
亦當得不退轉。
則此二氏者。
奚必挽之西耶。
答。
天帝雖雲菩薩。
見身是欲界君王。
孔子縱号儒童。
應迹乃人間君子。
譬之宰衡暫時外補。
選舉者他歸。
人主忽爾微行。
朝觐者不赴。
故知四生慈父。
三界大師。
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唯佛一人。
無與等者。
豈可默朝欲界。
企想人間。
便得拟萬億佛土外之西方。
恒沙賢聖中之化主。
二教不宗於佛。
将誰宗耶。
問。
或謂佛逼衆生。
抛離骨肉。
棄舍形骸。
近别家鄉。
遠投外國。
魂爽幽幽。
入此夢境。
夢中獲寶。
色色非真。
聞之慘然。
有何極樂。
又雲。
在生亦是夢境。
既全是夢。
益複可悲。
将謂菩薩先醒。
卻行如夢六波羅密。
則實報莊嚴。
更成恍忽矣。
我其歸常寂光乎。
寂光無色。
莽渺安依。
不如寓世夢間。
一任獻吉憎惡。
答。
虛浮界内。
是夢非真。
常寂光中。
是真非夢。
世人以夢為真。
以真為夢。
颠倒如斯。
良可悲矣。
豈知骨肉之即雠冤。
形骸之為桎梏。
得生淨土。
是則脫沈疴而再獲天年。
釋狴犴而榮歸故裡。
名之極樂。
讵不然乎。
若夫菩薩行門。
雖雲如夢。
譬之大喜将臨。
夜現吉祥之境。
豈比重昏失曉。
魂招兇惡之征。
蓋菩薩在夢而将蘇。
凡夫繇夢而入夢。
至於寂光。
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
淨剎去此方十萬億佛土。
是有數量者矣。
但最為遙遠。
非舟車人力之所及耳。
竊意鹦鹉鴝鹆。
既知念佛。
縱令迅飛。
似亦可至。
設使壽命短促。
中道而殪。
飛仙固不能至乎。
飛仙或不能至。
但修神足通。
何患不至乎。
然則欲往西方者。
以目犍連為本師可也。
答。
目連遙聞說法。
循聲至一佛邦。
已越娑婆無邊無量。
欲回本土而不能得。
蓋至彼者。
繇彼佛之神力。
非聲聞之神通也。
今此極樂世界。
姑陳其遠。
聊存十萬億剎之名。
究極其歸。
實超情量數目之外。
衆生生此。
一則佛攝受力不可思議。
二則已發願力不可思議也。
而神通何與焉。
問。
離妄身而求法身。
更無法身。
則今此妄身即法身也。
彼佛便攝此身。
緻之淨土。
不亦可乎。
若淨土應現丈六等軀。
不取革囊舊質。
當似星隕為石。
鸠化為鷹。
至此而變。
不亦可乎。
嗟夫。
浮黎始青之境。
且許白日飛升。
樂邦清泰之域。
顧使幽魂暗度。
世之迷流。
舍九品而取七趣者。
無足怪矣。
答。
據佛神力。
舉大千世界而歸淨土。
輕若鴻毛。
況複色身。
攝之彌易。
顧神仙家所以不能解脫者。
以其戀着於形神也。
色身等乎泡露。
不應将此往生。
法性徧在虛空。
何須至彼而變。
蓋是密移凡質。
超聖境以同歸。
豈比暗度幽魂。
作鬼家之活計。
但求生彼。
莫論身心。
問。
世之求往生者。
非即欲往生者也。
就使正禮念時。
佛現其前。
引之西往。
必辭以化緣未周。
婚嫁未畢。
幸少須臾無死耳。
複有一人。
異於前人。
力修三昧。
無間六時。
慮後倦勤。
失此機會。
便乃投身自斃。
縱火自焚。
既匪舍報安詳。
如入禅定。
佛憐其愚。
亦肯手相接否。
答。
智人之修淨土也。
在生則自淨其心。
報滿則任緣而往。
不欲生而戀着世緣者。
慢也。
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
愚也。
如是之流。
輕則攝入魔群。
重則沈於惡趣。
日光普照。
不及覆盆。
佛雖大慈。
莫之能救。
問。
設有一人。
前
因地於法藏。
肇端於韋提。
開陳於靈鹫教主之金言。
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
專一心而向往。
曆三界以橫超。
誠哉末法之要津矣。
然上根即事契理。
固谛信不回。
下士有聞斯從。
亦無因起惑。
惟不上不下。
位屆中流。
乃欲從欲違。
志無定向。
繇是十疑通於智者。
或問啟於則公。
天鼓諄諄。
婆心戀戀。
豈曰多言。
言所不容己也。
而複晷沈膏繼。
病劇藥增。
後是二書。
能無再述。
有德園居士者。
乘宿願力。
起大悲心。
代為百千衆生。
曲申六八難問。
山僧不免據款結案。
随繩解紛。
使彼越煩惱之河者。
直決其狐疑。
出死生之穴者。
頓離於鼠怯。
叨陪往哲。
共翊先宗雲爾。
若夫悟心外之無土。
則一真湛而萬法泯。
誰是西方。
了土外之無心。
則七寶飾而九蓮開。
何妨本寂。
是則居士於廓爾無疑之鄉。
而幻出問端。
似風來水面。
山僧於默然無問之地。
而夢酬答語。
若谷和泉聲。
雖雲興瓶瀉。
未敢俦古聖之宏規。
而燭照冥消。
聊以抉時人之翳目。
其或闡提根心。
倔強猶昔。
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守偏空而自足。
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悲夫。
萬曆十二年冬日杭沙門 袾宏 識 答淨土四十八問 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内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匪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鳌誠戴嶽。
持地何若抟空。
蓋亦喻似丹台。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内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已。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兇吉。
緻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摩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 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約事。
謂心為土因。
其心淨者。
其土淨也。
若執理而廢事。
世謂清閑即是仙。
果清閑之外。
無真仙乎。
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
此則邪見尤甚。
苦報彌深。
蓋吾佛唯明一心。
而膠人恒執四大。
是故認肉絡為寶羅。
指妄想為真佛。
肺屬西而便名金地。
舌生津而遂号華池。
鄙僞千途。
莫可枚舉。
豈知革囊不淨。
幻質非真。
徒費辛勤。
終成敗壞。
而複迷醉無知。
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
不但愚夫愚婦惑之。
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
良可歎也。
問。
商入海。
士趨朝。
不待勸而骛者。
以冠蓋之溢目。
貨貝之動心也。
釋迦現土。
令人自擇。
善财登閣。
諸佛交光。
其為觀念。
無俟勸矣。
使善知識緩頰繭足而導人信。
不若善導之光從口出。
真善導耳。
嘗聞此方念佛。
淨土華鮮。
念佛心弛。
淨土華萎。
彼佛廣開方便。
胡不移此華榮悴於此人之前乎。
假令處世。
則開目閉目。
與蓮相參。
期盡。
則乘此華輪。
彈指生彼。
有何不可。
而不然者。
豈權巧之所不及耶。
答。
幹名圖利。
乃現世之功能。
人斯共見。
念佛往生。
實隔世之因果。
人所難知。
雖然。
蓮華實榮悴於目前。
而迷者不覺耳。
淨心為善。
則神清氣爽。
而内志開舒。
穢心為惡。
則氣暴神粗。
而衷懷沮喪。
華榮華悴。
不昭然乎。
況夫目親聖像。
遠祖之誠言。
池降銀台。
珍公之故事。
以至身泛紅蓮。
如高浩象。
且代有其人矣。
孰曰現世無征哉。
問。
道家所稱默朝者。
與觀佛類。
彼之天帝。
即是菩薩。
往就菩薩。
或不退轉。
孔子。
儒童菩薩也。
嘗思文王。
至見其形黝然。
正與觀佛類矣。
文王在帝左右。
孔子應與同居。
今用思文王之法而思孔子。
思孔子。
即思菩薩。
往就孔子。
即往就菩薩。
亦當得不退轉。
則此二氏者。
奚必挽之西耶。
答。
天帝雖雲菩薩。
見身是欲界君王。
孔子縱号儒童。
應迹乃人間君子。
譬之宰衡暫時外補。
選舉者他歸。
人主忽爾微行。
朝觐者不赴。
故知四生慈父。
三界大師。
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唯佛一人。
無與等者。
豈可默朝欲界。
企想人間。
便得拟萬億佛土外之西方。
恒沙賢聖中之化主。
二教不宗於佛。
将誰宗耶。
問。
或謂佛逼衆生。
抛離骨肉。
棄舍形骸。
近别家鄉。
遠投外國。
魂爽幽幽。
入此夢境。
夢中獲寶。
色色非真。
聞之慘然。
有何極樂。
又雲。
在生亦是夢境。
既全是夢。
益複可悲。
将謂菩薩先醒。
卻行如夢六波羅密。
則實報莊嚴。
更成恍忽矣。
我其歸常寂光乎。
寂光無色。
莽渺安依。
不如寓世夢間。
一任獻吉憎惡。
答。
虛浮界内。
是夢非真。
常寂光中。
是真非夢。
世人以夢為真。
以真為夢。
颠倒如斯。
良可悲矣。
豈知骨肉之即雠冤。
形骸之為桎梏。
得生淨土。
是則脫沈疴而再獲天年。
釋狴犴而榮歸故裡。
名之極樂。
讵不然乎。
若夫菩薩行門。
雖雲如夢。
譬之大喜将臨。
夜現吉祥之境。
豈比重昏失曉。
魂招兇惡之征。
蓋菩薩在夢而将蘇。
凡夫繇夢而入夢。
至於寂光。
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
淨剎去此方十萬億佛土。
是有數量者矣。
但最為遙遠。
非舟車人力之所及耳。
竊意鹦鹉鴝鹆。
既知念佛。
縱令迅飛。
似亦可至。
設使壽命短促。
中道而殪。
飛仙固不能至乎。
飛仙或不能至。
但修神足通。
何患不至乎。
然則欲往西方者。
以目犍連為本師可也。
答。
目連遙聞說法。
循聲至一佛邦。
已越娑婆無邊無量。
欲回本土而不能得。
蓋至彼者。
繇彼佛之神力。
非聲聞之神通也。
今此極樂世界。
姑陳其遠。
聊存十萬億剎之名。
究極其歸。
實超情量數目之外。
衆生生此。
一則佛攝受力不可思議。
二則已發願力不可思議也。
而神通何與焉。
問。
離妄身而求法身。
更無法身。
則今此妄身即法身也。
彼佛便攝此身。
緻之淨土。
不亦可乎。
若淨土應現丈六等軀。
不取革囊舊質。
當似星隕為石。
鸠化為鷹。
至此而變。
不亦可乎。
嗟夫。
浮黎始青之境。
且許白日飛升。
樂邦清泰之域。
顧使幽魂暗度。
世之迷流。
舍九品而取七趣者。
無足怪矣。
答。
據佛神力。
舉大千世界而歸淨土。
輕若鴻毛。
況複色身。
攝之彌易。
顧神仙家所以不能解脫者。
以其戀着於形神也。
色身等乎泡露。
不應将此往生。
法性徧在虛空。
何須至彼而變。
蓋是密移凡質。
超聖境以同歸。
豈比暗度幽魂。
作鬼家之活計。
但求生彼。
莫論身心。
問。
世之求往生者。
非即欲往生者也。
就使正禮念時。
佛現其前。
引之西往。
必辭以化緣未周。
婚嫁未畢。
幸少須臾無死耳。
複有一人。
異於前人。
力修三昧。
無間六時。
慮後倦勤。
失此機會。
便乃投身自斃。
縱火自焚。
既匪舍報安詳。
如入禅定。
佛憐其愚。
亦肯手相接否。
答。
智人之修淨土也。
在生則自淨其心。
報滿則任緣而往。
不欲生而戀着世緣者。
慢也。
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
愚也。
如是之流。
輕則攝入魔群。
重則沈於惡趣。
日光普照。
不及覆盆。
佛雖大慈。
莫之能救。
問。
設有一人。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