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

關燈
有分。

    而舊人獨受。

    不以分客。

    乖施主心。

    貪利。

    故制。

    此戒出家二衆同犯。

    大小俱制。

    三衆及在家。

    未知僧事。

    不制。

     若佛子。

    先在僧坊中住。

    後見客菩薩比邱。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國王宅舍中。

    乃至夏坐安居處。

    及大會中。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卧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

    若無物。

    應賣自身。

    及男女身。

    割自身肉賣。

    供給所須。

    悉以與之。

    若有檀越來請衆僧。

    客僧有利養分。

    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而先住僧獨受請。

    而不差客僧者。

    僧坊主得無量罪。

    畜生無異。

    非沙門。

    非釋種姓。

    犯輕垢罪。

     合注。

    菩薩。

    謂大士衆。

    比邱。

    謂聲聞衆。

    皆應有利養分也國王宅舍。

    謂王所造立安僧宅舍也。

    應賣自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賣身割肉。

    尚應供給。

    況本皆有分之利養耶 此俱性遮二業。

    以僧次請僧時。

    凡在界内者。

    皆應有利養分。

    而今不差客僧。

    乖施主心。

    貪利獨受。

    是盜戒之等流也。

    四緣成罪。

    一。

    有客。

    謂應得利養分者。

    來在界内。

    二。

    有客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獨受心。

    正是業主。

    四。

    差竟。

    據義疏雲。

    若知僧次的至彼人。

    而不差者。

    且犯輕垢。

    以臨差時。

    界外或更有來者。

    尚未專有分故。

    若差竟。

    而别與餘人。

    餘人自知未應受請。

    而受得施主家食嚫。

    五錢入手。

    與差者同結重罪。

    畜生無異。

    又客來不與僧中物分。

    不起迎接。

    亦此戒兼制。

    同犯輕垢 餘五衆雖不犯。

    或有時受差分食。

    若偏厚偏薄。

    偏有偏無。

    皆犯輕垢。

    善生經雲。

    僧中付食。

    若偏為師選擇美好。

    過分與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惟遮不開 果報如慈悲道場忏法廣明。

     初津。

    大會者。

    或月初一日。

    或初八日。

    十五日。

    此三日。

    是西竺每月大會。

    設食供僧。

    又或無遮會。

    或僧自恣會等 但知我飽。

    不顧他饑。

    故曰畜生無異。

     ○第二十七受别請戒 疏。

    各受别請。

    則施主不請十方僧。

    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

    十方僧失常利施。

    故制。

    出家五衆同犯。

    在家二衆無此利。

    未制。

    大小乘不同。

     發隐。

    菩薩僧可受别請。

    或請我為宏揚戒法。

    或見此人機宜。

    必得我。

    乃能成就所作功德。

    俱不犯。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别請。

    利養入己。

    而此利養屬十方僧。

    而别受請。

    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

    及八福田中諸佛聖人。

    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

    自己用故。

    犯輕垢罪。

     疏。

    施主修福。

    法應廣普。

    當知利施本通十方。

    繇汝别受。

    故十方不得。

    遠有奪十方之義。

    是故不應。

    八福田并有應得僧次義。

    如佛應迹為僧等。

     發隐。

    及字承上。

    此利養不但取十方僧物。

    亦取八福田物也。

    言此八人。

    俱有入僧次之理。

    如佛亦可應化為僧。

    餘應例知也。

     合注。

    小乘遮别衆食。

    若四人中有一人是僧次者。

    不犯。

    不遮别受請 此是遮業。

    三緣成罪。

    一。

    是别請。

    若有僧次一人同受。

    不犯。

    二。

    别請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受竟結罪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受招提僧卧具床坐。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制 開遮者。

    戒本經雲。

    檀越來請。

    若至自舍。

    若至寺内。

    若至餘家。

    若施衣食。

    種種衆具。

    菩薩以瞋慢心。

    不受不往。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狂。

    若遠處。

    若道路恐怖難。

    若知不受令彼調伏。

    若先受請。

    若修善法。

    不欲暫廢。

    為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之義。

    及決定論。

    若知請者。

    為欺惱故。

    若護多人嫌恨心故。

    若護僧制。

    解曰。

    此乃率衆受供。

    非别受也。

    又雲。

    有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瑠璃種種寶物奉施。

    菩薩若瞋慢心。

    違逆不受。

    是染污犯。

    舍衆生故。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知受已必生貪着。

    或施主生悔。

    或施主生惑。

    或施主生惱。

    若知是三寶物。

    是劫盜物。

    若知受已多得苦惱。

    所謂殺縛谪罰。

    奪财诃責。

    解曰。

    此則受以為衆。

    非自享也 果報者。

    既遠有奪取十方之義。

    亦是盜戒等流。

     ○第二十八别請僧戒 疏。

    分别是田非田。

    如經德王品。

    當知自心則為狹劣。

    失平等心。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道俗菩薩請僧齋會。

    一雲。

    都不得别請。

    悉應僧次。

    的請一人。

    便犯。

    二雲。

    一食處莫問人數多少。

    止請一僧次。

    便不犯。

    都無。

    則制。

    若悉請者。

    益善。

     若佛子。

    有出家菩薩。

    在家菩薩。

    及一切檀越。

    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坊。

    問知事人。

    今欲請僧求願。

    知事報言。

    次第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

    而世人别請五百羅漢菩薩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别請僧者。

    是外道法。

    七佛無别請法。

    不順孝道。

    若故别請僧者。

    犯輕垢罪。

     疏。

    五百羅漢不及一凡僧。

    此就心邊。

    不論田也。

     發隐。

    四十二章經。

    自飯惡人乃至如來。

    福德勝劣天壤。

    此論田也。

    今經所雲。

    是論心也。

    随時取重。

    不相礙故。

    然此論平等設供。

    非論求師也。

    求師則趨明舍暗。

    親賢遠愚。

    具眼參方。

    何可不擇。

     合注。

    次第請即得十方賢聖僧者。

    以凡聖難測。

    不應妄生分别故。

    引七佛證義。

    以其并在此土。

    又近在百小劫内。

    長壽天皆曾見也。

    不順孝道者。

    不遵佛訓。

    輕慢衆僧 此是遮業。

    據聲聞律。

    若僧次中請得一人。

    餘别指名請求。

    非犯 開遮者。

    如親師取友。

    則善須簡擇。

    如欲說法授戒。

    化導衆人。

    擇其才德俱優者請之非犯 果報者。

    别請則違平等無相法門。

    失廣大圓滿福德。

    不别請則一滴投海。

    頓同海體。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疏。

    大論雲。

    貪心發身口。

    名為邪命。

    乖淨命也。

     發隐。

    貪起於心。

    本也。

    發於身。

    則妄為資身之策。

    發於口。

    則曲為糊口之計。

    皆邪命自活也。

    淨命者。

    一。

    深山草果二。

    常行乞食。

    三。

    檀越送供。

    四。

    随大衆食。

    以此活命。

    無所染污。

    故曰淨命。

    違背此法。

    乖淨命也。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為利養。

    販賣男女色。

    自手作食。

    自磨自舂。

    占相男女。

    解夢吉兇。

    是男是女。

    咒術工巧。

    調鷹方法。

    和合百種毒藥。

    千種毒藥。

    蛇毒生金銀毒蠱毒。

    都無慈愍心。

    無孝順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疏。

    揀非見機益物。

     發隐。

    明作此邪命者。

    以何心。

    為何事。

    今言是以惡心為利養也。

    則知以善心為善事者不犯矣。

     一。

    販賣女色。

    二。

    手自作食。

    通制道俗。

    三。

    相吉兇。

    俗人如相以自活。

    不犯。

    道一向制。

    四。

    咒術。

    五。

    工巧。

    六。

    調鷹方法。

    此三事。

    於物無侵。

    如法自活。

    在家不制。

    出家悉斷。

    若淨治救。

    無所希望。

    不犯。

    出家亦開。

    七。

    和合毒藥。

    殺人犯罪。

     發隐。

    慈憫則視物猶己。

    何忍以活己身故而損物。

    孝順則視衆生猶吾父母。

    何忍以活子身故而傷親。

    四邪命者。

    一。

    方口食。

    謂幹谒四方。

    二。

    維口食。

    謂種種術數。

    三。

    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四。

    下口食。

    謂栽植田園。

    皆非僧正命食也。

    咒等三事。

    於物無侵者。

    蓋咒術通乎濟難。

    工巧兼乎醫藥。

    調鷹止是遊戲。

    故雲如法。

    若以咒助邪。

    以藥傷人。

    以鷹畋獵。

    則非法矣。

    當有大過。

    豈得不犯。

    出家亦開者。

    如上事。

    清淨治救。

    益物為務。

    無求利心者。

    亦開許也。

    又智論雲。

    五種邪命。

    以無漏智慧舍離。

    是為正命。

    一。

    為利養故。

    詐現奇特。

    二。

    為利養故。

    自說功能。

    三。

    為利養故。

    占相吉兇。

    四。

    為利養故。

    高聲現威。

    令人畏敬。

    五。

    為利養故。

    稱說所得供養。

    以動人心。

    邪因緣活命。

    是為邪命。

     合注。

    尚有八穢。

    一。

    田宅園林。

    二。

    種植生種。

    三。

    貯積谷帛。

    四。

    畜養人仆。

    五。

    養系禽獸。

    六。

    錢寶貴物。

    七。

    氈褥釜镬。

    八。

    象金飾床。

    及諸重物 此是性遮二業。

    然惟販色毒藥二事。

    兼有性罪。

    餘但遮罪。

    又今時養鷹。

    多為捕獵。

    此亦性罪。

    或屬損害衆生戒攝也。

    毒藥且就和合時結輕。

    若害物時。

    随結殺罪。

    調鷹亦爾 出家五衆全犯。

    在家除販色調鷹毒藥三種。

    其餘如法自活。

    不犯。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須田作者不求淨水。

    及陸種處。

    得失意罪。

    亦可攝屬此戒。

    淨水者。

    謂無蟲水。

    陸種者。

    陸生谷麥等。

    不須用水。

    緻傷蟲也 開遮者。

    出家人或偶用占相咒術工巧。

    随機誘物。

    令入佛道。

    非希利心。

    亦複無犯。

    咒術是治病救難所用。

    故大小兩乘。

    亦通有之 果報者。

    缁門警訓雲。

    今時講學。

    專務利名。

    不恥五邪。

    多畜八穢。

    日用所資。

    無非穢物。

    箱囊所積。

    并是犯财。

    慢法欺心。

    自贻伊戚。

    誰知報逐心成。

    豈信果由因結。

    現見袈裟離體。

    當來鐵葉纏身。

    為人則生處貧窮。

    衣裳垢穢。

    為畜則堕於不淨。

    毛羽腥臊(雲雲)。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疏。

    三齋六齋。

    盡是鬼神得力之日。

    此日修善。

    福過餘日。

    而今於好時虧慢更犯。

    随所犯事随篇結罪。

    此時此日。

    不應不知。

    加一戒。

    一雲。

    七衆俱制。

    皆應敬時。

    二雲。

    但制在家。

    年三長齋。

    月六齋。

    本為在家。

    出家盡壽持齋。

    不論節時。

     發隐。

    年三月者。

    正五九也。

    毗沙門天王分鎮南瞻部洲之月也。

    月六日者。

    初八。

    二十三。

    天王使者。

    十四。

    二十九。

    天王太子。

    月望。

    月晦。

    天王自身。

    遞相巡狩之日也。

    老較善惡。

    良在於斯。

    故雲鬼神得力也。

    好時不知。

    忽慢之甚。

    故加一戒。

    又此戒本在家所持。

    出家盡壽持齋。

    何分月日。

     合注。

    此戒合标作經理白衣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自身謗三寶。

    詐現親附。

    口便說空。

    行在有中。

    經理白衣。

    為白衣通緻男女。

    交會淫色。

    作諸縛着。

    於六齋日。

    年三長齋月。

    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

    犯輕垢罪。

     合注。

    佛制在家男女。

    不論但三歸者。

    受五戒者。

    受菩薩戒者。

    遇六齋日。

    悉應一晝夜受持八戒齋法。

    以不非時食。

    正名為齋。

    以不殺等八戒。

    共助成之。

    故名八關戒齋。

    謂以八戒及齋。

    關閉情欲。

    作出世正因也。

    正五九為年三長齋月。

    亦應盡此一月。

    受持齋法如上。

    此戒舊名不敬好時。

    今觀經文語勢。

    似從出家人邊結過。

    故易科為經理白衣。

    大意謂出家人法。

    宜誘誨白衣。

    令得解脫。

    令持齋戒。

    而反說空行有。

    為其經理。

    乃至六齋三齋好時。

    不能使其作福修善。

    反令作殺盜等事。

    豈非以身謗三寶乎 此是遮業。

    但從經理白衣結罪。

    所雲殺生劫盜破齋犯戒。

    自是俗人之事。

    非出家人教其為之。

    但既有通緻男女等事。

    未免為殺盜等而作遠緣。

    故推極於此。

    而顯其不應耳。

    若實教其殺生劫盜兼得性業。

    自屬殺盜戒攝 出家五衆全犯。

    一切時中。

    不得經理白衣也。

    在家二衆。

    已受菩薩戒。

    不敬好時。

    亦犯。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一月之中。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

    供養三寶。

    得失意罪也。

    若殺生劫盜破齋犯戒。

    自随事别結 惟遮不開 果報者。

    經理白衣。

    亦屬邪命。

    如前說。

    又不敬好時。

    則諸天愁憂。

    能招災異。

    敬好時。

    則諸天歡喜。

    護國降祥。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制戒品中廣明。

     合注。

    此總結第三段十戒也。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疏。

    見有賣佛菩薩形像不救贖。

    損辱之甚。

    非大士行。

    應随力救贖。

    不者犯罪。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菩薩應贖。

    聲聞見父母不贖。

    犯第七聚。

    經像不見制。

     佛言。

    佛子。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若見外道。

    一切惡人。

    劫賊。

    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及賣經律。

    販賣比邱比邱尼。

    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

    或為官使。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薩見是事已。

    應生慈悲心。

    方便救護。

    處處教化取物。

    贖佛菩薩形像。

    及比邱比邱尼。

    發心菩薩。

    一切經律。

    若不贖者。

    犯輕垢罪。

     發隐。

    父母。

    兼我人父母而言。

    孝子敬其親。

    及人之親。

    況大士乎。

    或疑父母之像。

    賣與何人。

    意古人或有以沉檀珍寶作像者。

    故可賣。

    教化取物者。

    若己無能贖之資。

    應廣勸他人發心。

    不得坐視也。

     合注。

    此是遮業四緣成罪。

    一。

    應贖境謂尊像經律僧人等。

    二。

    應贖想。

    六句。

    二重二輕。

    二無犯。

    三。

    無救贖心。

    力不及者非犯。

    四。

    令彼亵辱随事結過。

    設力不及而漠不關心。

    亦犯 惟遮不開。

    或如法流通經典。

    不犯 果報者不救則失於二利。

    救則具足二嚴。

     ○第三十二損害衆生戒 疏。

    此有六事。

    遠妨損害。

    乖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

    不得販賣刀杖弓箭。

    畜輕秤小鬥。

    因官形勢。

    取人财物。

    害心系縛。

    破壞成功。

    長養貓狸豬狗。

    若故養者。

    犯輕垢罪。

     發隐。

    秤鬥垂戒。

    他可例知。

    因官者。

    或用自官勢。

    或假他官勢也。

    畜貓狗者。

    能傷他物。

    畜豬者。

    終歸損害。

    優婆塞戒經雲。

    畜貓狸。

    養豬羊及蠶者。

    得罪。

    俗制如是。

    僧可知矣。

     合注。

    刀杖弓箭者。

    損害之具。

    輕秤小鬥者。

    欺诳之具。

    然秤鬥但約畜用。

    故結輕耳。

    若以之移換詐取。

    自屬盜攝。

    因官形勢者。

    行於逼奪。

    以威力傷慈。

    結輕。

    若取非其有。

    亦是盜攝。

    系縛者。

    不當其罪。

    又意在索财也 此具性遮二業。

    随事結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是殺盜等流。

     初津。

    貓狸豬狗等。

    養生害生。

    恩中具雠。

    雖不殺他。

    殺因具矣。

    小乘律中。

    畜狗為守住處。

    故開。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疏。

    凡所運為。

    皆非正業。

    思想覺觀。

    有亂真道。

    故制。

    大小同犯。

    七衆不全同。

     發隐。

    覺觀有正有邪。

    思維出世真道者。

    正也。

    思維世間雜事者。

    邪也。

    初心作思名覺。

    細心沈思為觀。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觀一切男女等鬥。

    軍陣兵将劫賊等鬥。

    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

    歌叫妓樂之聲。

    不得摴蒱。

    圍棋。

    波羅塞戲。

    彈棋。

    六搏。

    拍鞠。

    擲石投壺。

    牽道八道行城。

    爪鏡。

    蓍草。

    楊枝。

    缽盂。

    髑髅。

    而作蔔筮。

    不得作盜賊使命。

    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疏。

    初。

    诤鬥。

    男女軍陣等。

    道俗同制。

    二。

    娛樂吹貝鼓角等。

    若為自娛。

    道俗同不得作。

    不得聽。

    若供養三寶。

    道俗同開。

    三。

    雜戲。

    摴蒱圍棋等。

    四。

    蔔筮。

    爪鏡蓍草等。

    五。

    作使。

    通書。

    道俗俱制。

     合注。

    此五皆為邪業惡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

    直是邪思邪覺也。

    貝者。

    螺也。

    七弦為琴。

    二十五弦。

    為瑟。

    筝者。

    竹身十三弦。

    箜篌者。

    竹身二十四弦。

    摴蒱。

    即今赙錢。

    波羅塞戲。

    即今象棋。

    彈棋者。

    漢宮人妝奁戲。

    六搏。

    即今雙陸。

    拍鞠。

    即今踢球。

    擲石投壺者。

    古用石。

    今用矢。

    牽道八道行城者。

    縱橫各八路。

    以棋子行之。

    西域戲也。

    爪鏡。

    即圓光法。

    蓍草。

    即是易卦楊枝。

    即樟柳神。

    缽盂。

    即攪水碗法。

    髑髅。

    即耳報法 盜賊使命。

    性遮兩業。

    餘惟遮罪。

    随事結輕。

    又戒本經雲。

    若菩薩懶惰懈怠。

    耽樂睡眠。

    若非時。

    不知量。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遠行疲極。

    若為斷彼故。

    起欲方便。

    攝受對治。

    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亦可此戒兼攝 投壺本於禮記。

    蓍龜本於易書。

    在家應無犯 開遮者。

    或見機益物等。

    又出家人欲決疑慮。

    自有圓覺經。

    拈取标記法。

    占察經。

    擲三輪相法。

    及大灌頂經。

    梵天神策百首。

    可依用之 果報者。

    觀則妨廢正道。

    失二世利。

    不觀則離諸掉悔。

    定慧易生。

     發隐。

    诤鬥起兇惡心。

    娛樂起淫泆心。

    雜戲起散亂心。

    蔔筮起惑着心。

    使命起詐罔心。

    事事亂道。

    不應作也。

    例而推之。

    可之能詩而感白癞。

    解之工畫而堕泥犁。

    乃至貫休智永之輩。

    皆邪業也。

    可不戒欤 蓍草并制者。

    釋子委運大化。

    宜莫留情。

    世俗賴斯指迷。

    固所不禁。

    但貴斷以義命。

    母膠執焉。

    斯名達士矣。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疏。

    乖本所習。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共。

    以習各異。

    欲背大向小。

    心計未成。

    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

    計成失戒。

    在第十重戒中說。

    此戒所制。

    不欲背大。

    正言小乘易行。

    且欲斷結。

    然後化生。

     發隐。

    帶結而能利物。

    大士之宏懷。

    斷結而後化生小乘之淺計。

    又前雲向小。

    泛舉所修之因。

    今之念小。

    專指所持之戒。

    背向二字。

    辭猶稍寬。

    暫亦不宜。

    意彌切矣。

     若佛子。

    護持禁戒。

    行住坐卧。

    日夜六時。

    讀誦是戒。

    猶如金剛。

    如帶持浮囊。

    欲度大海。

    如草系比邱。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發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發隐。

    金剛者。

    萬物莫能碎。

    而能碎萬物。

    喻此戒諸惡莫能破。

    而能破諸惡也。

    浮囊者。

    經言客持浮囊渡海。

    羅剎從乞。

    毅然不許。

    乃至乞半。

    乞一絲毫。

    皆悉不與。

    喻持戒者。

    在生死海中。

    遇煩惱羅剎。

    欲壞重戒。

    乃至輕垢。

    一微塵許。

    不可得也。

    草系者。

    昔佛在世。

    有諸比邱。

    為賊劫掠。

    恐其追獲。

    以草系之。

    佛制。

    比邱不壞生草。

    繇此端坐不敢動作。

    王過見之。

    乃得解釋。

    如是持戒。

    所謂甯有戒死。

    不無戒生也 雖能護戒。

    若無正信。

    則戒止散善而已。

    今知生佛本無二心。

    衆生當定作佛。

    特已成未成為别。

    實先佛後佛何殊。

    所謂能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者也。

    二乘繇無此信。

    故無望作佛。

    亦無望一切衆生作佛。

    大士於此谛信不疑。

    故能自度度人。

    同成正覺心也。

    雖有正信。

    而不發心。

    則信為徒信而已。

    今知我心即諸佛心。

    故上求諸佛無上菩提。

    我心即衆生心。

    故下化衆生同成正覺。

    剎那心中。

    不舍此念。

    曰念念不去心也。

     疏。

    若起一念等者。

    不應一念起自度之想。

    外道者。

    指二乘為外道。

    若權入此道為化。

    非所制也。

     發隐。

    二乘為外道者。

    離菩提心。

    舍菩提願。

    即名外道。

    故等二乘曰外道也。

    權入為化者。

    菩薩示現外道。

    故與同事。

    默行教化者。

    非所制也。

     合注。

    起二乘心。

    惟是遮業。

    非染污犯。

    起外道心。

    性遮二業。

    念念是染污犯 開遮者。

    若權入二乘外道。

    為化彼故 果報者。

    一念二乘心。

    亦障菩提。

    一念外道心。

    亦障出世。

    惟念念菩提心。

    能臻三種不退 按合注分注二乘外道。

    與疏異。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疏。

    菩薩常應願求勝事。

    緣心善境。

    将來因此克遂。

    若不發願。

    求善之心難遂。

    故制。

    七衆同。

    大小異。

    所習不同故。

     若佛子。

    常應發一切願。

    孝順父母師僧。

    願得好師。

    同學善知識。

    常教我大乘經律。

    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使我開解。

    如法修行。

    堅持佛戒。

    甯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薩。

    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常應發者。

    所謂非是一發。

    惟應數發。

    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也。

    一切願者。

    總指十願。

     發隐。

    好師謂智行雙備。

    有智無行。

    何以成吾德。

    有行無智。

    何以開吾迷。

    故弟子雖具信心。

    不逢良導。

    美材拙匠。

    遂成廢器。

    誠可歎也。

    故十願之中。

    得師最要。

    然無賢朋。

    有聞乏辯難之資。

    欲行鮮夾輔之益。

    相觀無自。

    德業安成。

    臨濟激發於座元。

    雪峰悟道於鳌山。

    參師重矣。

    取友急焉。

    十發趣。

    即十住。

    發起大心。

    趣入妙道。

    有住義故。

    十長養。

    即十行。

    滋培長養。

    積累日成。

    有行義故。

    十金剛。

    即十回向。

    順入法界。

    堅固不動。

    有回向義故。

    從發趣至十地。

    皆從師友而得也。

    華嚴信解。

    行證。

    為入道始終。

    今言開解修行。

    而不及信證者。

    以解必由信故。

    行必終證故。

    結願持戒者。

    此經本旨。

    惟戒是重。

    戒匪堅持。

    心地已失。

    賢聖道果。

    何由發生。

    夫孝名為戒。

    始乎孝順。

    終乎持戒。

    是戒乃貫諸願而成始成終者也。

    若一切菩薩等者。

    不發大願。

    魔所攝持。

    志既不堅。

    行将堕落。

    可不慎欤 此是遮業。

    應發不發。

    随時結過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發則失決定勝益。

    相續而發。

    則能得佛滅罪。

    如發趣心中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疏。

    誓是必固之心願中之勇烈意。

    始行心弱。

    宜須防持。

    若不發心作意。

    易生違犯。

    故制。

    七衆同犯。

    而用不必皆盡。

    大小乘不共。

    二乘不制。

    心易防持。

     發隐。

    增一阿含三十八經雲。

    比邱不發誓者。

    終不成佛道。

    誓願之福。

    不可稱計。

    得至甘露滅盡之處。

    故願後必須發誓也。

    問。

    聲聞執身。

    今反雲心易防持者。

    何也。

    答。

    菩薩心大難持。

    聲聞心小易治。

    譬諸禦河海之滔天。

    則金提千裡。

    止行潦之在地。

    則捧土成崖。

    其為難易。

    審矣 期其志而必到者。

    願為之先導也。

    堅其願而不退者。

    誓為之後驅也。

    故疏稱誓為願中勇烈意。

     若佛子。

    發是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誓言。

    甯以此身投熾然猛火。

    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

    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複作是願。

    甯以熱鐵羅網千重。

    周匝纏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複作是願。

    甯以此口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卧大流猛火。

    羅網熱鐵地上。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投熱鐵镬。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

    園林田地。

    複作是願。

    甯以鐵錘打碎此身。

    從頭至足。

    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熱鐵刀矛。

    挑其兩目。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視他好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鐵錐。

    劖刺耳根。

    終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聽好音聲。

    複作是願甯以百千刃刀。

    割去其鼻。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嗅諸香。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

    割斷其舌。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食人百昧淨食。

    複作是願。

    甯以利斧斬破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着好觸。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

    悉得成佛。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發隐。

    首誓欲染者。

    良以身生於欲。

    欲成於女。

    浚恩愛海。

    牢生死根。

    無過女色矣。

    故首誓之。

    甯以者。

    輕量之辭。

    良以紅爐白刃。

    壞色身於一時。

    花箭蜜鋒沈慧命於萬劫。

    苦中較苦。

    苦有重輕。

    甯忍此而不為彼。

    誓要決絕至極之語也。

    其餘諸根染塵。

    如猿得樹。

    若非重誓。

    自立良難。

    問。

    受食一節。

    前後言之。

    意似相濫。

    答。

    前以四事類說。

    蓋主不堪應供而言。

    後以六根類說。

    蓋主不能制情而言。

    故不相濫。

    問六根止舉其五。

    不及意根。

    何也。

    答。

    五根皆含意字。

    故文雲破戒之心。

    又意非形體。

    不可等五為喻。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成佛者。

    前四自度。

    今一度人。

    自利利他。

    俱成正覺也。

    若無此誓。

    回向佛道。

    前來諸誓。

    止是人天。

    福報或二乘小果而已。

     合注。

    經雲。

    劫初無男女二相。

    因食蠲穢。

    二相乃生。

    展轉染愛。

    遂為胎生之始。

    減至壽五百歲時。

    有非法淫起。

    如男子相淫。

    此淫一起。

    罪惡斯劇。

    頓減為二百歲。

    律及阿含中。

    佛因野火熾然。

    為諸比邱。

    說此諸誓。

    其根熟者。

    頓斷惑染。

    其未熟者。

    懼罪舍戒。

    佛不止之。

    誠不欲其壞法門也。

    乃至二果聖人。

    見惑已斷。

    淫習現前。

    還俗娶妻。

    終不破戒。

    蓋如法舍戒。

    将來尚可出家。

    倘根本一破。

    則終非道品。

    且何忍於聖賢幢相之中。

    而作此鄙穢哉。

    此誓出家菩薩之所全發。

    在家菩薩。

    惟於邪淫境發。

    正淫非所斷也。

    是故今時出家菩薩。

    大須自審。

    倘此習本輕。

    或雖重而善自調制。

    便可安處僧倫。

    若煩惱習強。

    不能自抑。

    快哉舍戒。

    慎莫破戒。

    以舍戒還俗。

    則現在雖失比邱沙彌之位。

    尚為菩薩優婆塞。

    将來亦尚可為沙彌比邱。

    倘一破戒體。

    則菩薩戒。

    比邱戒。

    沙彌戒。

    優婆塞戒。

    無不盡破。

    乃至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皆悉不任更受。

    縱令菩薩戒法。

    得有見相重受之科。

    而見相一事。

    談何容易。

    思之思之。

    慎之慎之。

    次五節為供養之誓。

    信心檀越。

    本為供修道人。

    破戒受供。

    苦報必劇。

    此乃誓不破戒。

    非誓不受供也。

    有謂信施難消。

    遂欲自營生業。

    不思飲水踐土。

    獨非國王之供養乎。

    既無救於破戒之罪。

    又更犯邪命之愆。

    誠可悲也。

    次一節為恭敬之誓。

    此亦誓不破戒。

    非誓不受拜也。

    有謂戒德多虧。

    遂乃低身答拜。

    甚至禮天神。

    敬白衣。

    既無救於破戒之罪。

    又為敗壞出家儀式。

    亦愚惑也。

    次五節為六根之誓。

    約五根對五塵。

    皆以破戒之心為主。

    即意根為政也。

    食人淨食者。

    前以破戒受人供養而言。

    此以邪心貪着滋味而言。

    當知貪着滋味。

    即名破戒心也 此是遮業。

    為防退心。

    觸境不發。

    随事結過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前四誓。

    異者。

    小乘不制第五度生誓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發則失決定不退之益。

    随發随得堅固進趣之益。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疏。

    始行菩薩。

    業多不定。

    且人身難得。

    堪為道器。

    不慎遊行。

    緻有夭逝。

    在危生念。

    所喪事重。

    以不慎。

    故制。

    七衆同。

    大小俱制。

     發隐。

    堪為道器者。

    如裴丞相所謂六道之中。

    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者。

    惟人道為能耳。

    是知染心所就。

    雖号革囊。

    聖道攸資。

    實為重器。

    應須貴之保之。

    而乃不慎遊行。

    甘心夭逝耶 忍力未充。

    臨危之際。

    生大苦惱。

    因堕惡處。

    故曰所喪事重也 今新學僧。

    動雲委命龍天。

    實則毫無見處。

    夭逝之禍。

    疏有明文。

    可不慎欤 五戒堅持。

    方得人身。

    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持戒難。

    則人身不易明矣。

     若佛子。

    常應二時頭陀。

    冬夏坐禅。

    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

    澡豆。

    三衣。

    缾。

    缽。

    坐具。

    錫杖。

    香爐奁。

    漉水囊。

    手巾。

    刀子。

    火燧。

    鑷子。

    繩床。

    經。

    律。

    佛像。

    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

    及遊方時。

    行來百裡千裡。

    此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頭陀者。

    從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

    此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

    新學菩薩。

    半月。

    半月常布薩。

    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誦戒時。

    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

    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若二人三人。

    至百千人。

    亦一人誦。

    誦者高座。

    聽者下座。

    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若結夏安居時。

    亦應一一如法。

    若行頭陀時。

    莫入難處。

    若惡國界。

    若惡國王。

    土地高下。

    草木深邃。

    師子虎狼。

    水火風難。

    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

    悉不得入。

    頭陀行道。

    乃至夏坐安居。

    是諸難處。

    皆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常應二時頭陀者。

    春秋調适。

    遊行化物。

    無妨損也。

    頭陀或雲杜多。

    此翻抖擻。

    有十二法。

    皆是遠離勝行。

    聖所稱歎。

    一。

    在阿蘭若處。

    二。

    常行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

    受一食法。

    五。

    節量食。

    六。

    中後不飲果蜜等漿。

    七。

    糞掃衣。

    八。

    但三衣。

    九。

    冢間住。

    十。

    樹下止。

    十一。

    露地坐。

    十二。

    但坐不卧。

    冬夏坐禅者。

    大寒大熱。

    常應靜坐。

    結夏安居者。

    夏行尤為妨道。

    故須結制九旬也。

    楊枝所以淨口。

    澡豆所以潔身。

    三衣者。

    一僧伽棃。

    名上衣。

    二郁多羅僧。

    名中衣。

    三安陀會。

    名下衣。

    缾有三種。

    一淨缾貯水供飲。

    二随用缾。

    貯水洗手。

    三觸缾貯水。

    洗大小便處。

    缽者。

    具雲缽多羅。

    此翻應器。

    謂體色量三皆應法。

    體用瓦鐵二物。

    不得用金銀銅木七寶等。

    色以油麻熏成。

    量則随其腹量。

    分上中下。

    最大不過三升。

    最小不過升半。

    坐具者。

    梵名尼師壇。

    此雲随坐衣。

    所以護身護衣護卧具也。

    錫杖豎聖賢之标。

    香爐修清淨之供。

    漉囊為救物之具。

    手巾為除垢所需。

    刀子長不過三指。

    闊不過一指。

    所以便用。

    火燧為防熱食。

    兼為除冥。

    鑷子為拔鼻毛。

    繩床随處栖息。

    皆百一所需中物也。

    經契一心。

    律規三業。

    佛像标心極果。

    菩薩形像托志真因。

    既皆切於日用。

    亦可即事表法。

    故以如鳥二翼喻之。

    彼不知法義。

    惟汲汲以十八物為務者。

    固非大士宏規。

    倘竟高談名理。

    而脫略事相。

    恐亦非佛本意。

    必事理俱備。

    庶二翼無損耳。

    布薩但舉新學者。

    久學菩薩。

    自不待言也。

    披九條等者。

    九條即僧伽黎。

    七條即郁多羅僧。

    五條即安陀會。

    此但指比邱比邱尼言之。

    若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止許用缦條衣。

    名為無縫袈裟。

    在家二衆。

    於誦戒及入壇時。

    亦得用無縫衣。

    餘時不得。

    然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不儲畜僧伽黎衣缽錫杖。

    得失意罪。

    此特制令儲畜。

    非制令日用。

    又僧伽黎等。

    即缦條之服。

    加以三種法号。

    所謂無縫三衣。

    不同比邱之九條七條五條也。

    一一如法者。

    如法具十八物。

    及如法誦戒等 此是遮業。

    正制冒難遊行。

    兼制備十八物。

    如法誦戒。

    蓋冒難遊行。

    恐緻夭逝。

    在危生念。

    所喪事重。

    大士雖宜為法忘身。

    豈應不慎招損。

    譬如儒者。

    雖有殺生成仁之事。

    亦雲知命者不立岩牆下也 三緣成罪。

    一。

    難處。

    謂惡國界等。

    二。

    難處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正遊行處。

    步步結輕垢罪。

    或先非難處正遊行。

    難事忽起。

    此亦非犯。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險難之處。

    無伴獨行。

    得失意罪。

    準此。

    則設有事緣。

    多伴同往。

    非犯。

    又雲。

    優婆塞若犯國制。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攝也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冒難遊行。

    異者。

    大士制十八物。

    聲聞惟制六物随身。

    謂三衣。

    坐具。

    缽及漉囊。

    餘非所制。

    大士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聲聞須有四人以上。

    方差一人高坐而誦。

    若三人二人。

    即相向布薩。

    若惟一人。

    即心念布薩。

    具如律中。

    未受具者。

    不宜先知。

    故不委明 開遮者。

    或為求法。

    或為度生。

    冒難非犯 果報者。

    遇難多作退道因緣。

    不遊堪使身心進道 附。

    有出家優婆塞夷。

    有在家優婆塞夷。

    出家者名近住。

    在家者名近事。

    與比邱。

    比邱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共稱九衆也。

     發隐。

    春秋遊行。

    無妨損有二。

    一則慎時。

    不傷己身。

    二則護生。

    不傷他命也。

    四受一食法。

    疏雲。

    一坐食。

    謂一坐食畢。

    不二坐也。

    阿蘭。

    即阿練。

    此雲遠離處也。

    結夏安居。

    不言結冬者。

    省文也。

    袈裟。

    此雲間色服。

    即壞色衣也。

    此因色立名。

    又雲去穢。

    又雲離着。

    又雲消瘦服等。

    此從義立名。

    一切難處雲者。

    兼例其餘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疏。

    乖亂失儀。

    故制。

    七衆同。

    大小俱制。

     若佛子。

    應如法次第坐。

    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在後坐。

    不問老少。

    比邱。

    比邱尼。

    貴人國王。

    王子。

    乃至黃門。

    奴婢。

    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

    無前無後。

    坐無次第。

    如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

    先者先坐。

    後者後坐。

    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如法有二種。

    一通論七衆。

    二别論戒次。

    坐有二時。

    一誦戒時。

    二平時。

    皆不得紊亂也。

    不問老少亦二義。

    一即通論七衆義。

    二即别論戒次義。

    一通論者。

    謂百臘比邱尼。

    不得於初夏比邱前坐。

    設比邱尼受菩薩戒。

    亦經百臘。

    猶故不得於初夏小乘比邱前坐。

    況是菩薩比邱。

    以比邱是上衆故。

    式叉摩那雖生年百歲。

    或菩薩戒已經百臘。

    總不得於大小乘比邱比邱尼前坐。

    以未是僧數故。

    沙彌雖生年百歲。

    或菩薩戒已經百臘。

    乃至不得於小乘式叉摩那前坐。

    沙彌尼雖生年百歲。

    或菩薩戒亦經百臘。

    乃至不得於小乘沙彌前坐。

    優婆塞雖生年百歲。

    受菩薩戒亦經百臘。

    乃至不得於小乘驅烏沙彌尼前而坐。

    況複沙彌及比邱等。

    故善生經雲。

    優婆塞若在比邱沙彌前行。

    得失意罪。

    當知彼約行結。

    坐亦有罪。

    此約坐結。

    行亦有罪也。

    二别論者。

    如比邱比邱尼衆。

    皆須兼論大小二種戒次。

    在大則大。

    在小則小。

    萬萬不得以大奪小。

    故文殊應阇王之請。

    尚須固遜迦葉。

    然後暫居其先。

    則平時之不亂戒次明矣。

    其餘五衆。

    惟各自論菩薩戒次。

    不論生年。

    斯易可知。

    言比邱比邱尼貴人等者。

    謂先叙七衆尊卑定分。

    後乃各就其類。

    自叙戒次也。

    比邱叙戒次竟。

    然後尼叙戒次。

    不言餘三衆者。

    省文耳。

    貴人即通指國王王子等。

    對黃門奴婢賤人言之。

    此等雖則同名在家二衆。

    又須各以類分。

    即如王子雖受菩薩大戒。

    既未出家。

    仍不得居君父之先。

    故亦自為一類也。

    乃至者。

    超略之辭。

    意顯長者。

    宰官。

    婆羅門。

    居士等。

    别為一類。

    以此輩人。

    就世法中。

    或叙爵叙齒叙德。

    原無定局故。

    今惟當叙戒。

    然西域複有國王師事婆羅門者。

    又當别論。

    今則通約未出家人。

    固不得紊亂君臣名位也。

    其或此國王子。

    與彼國之王。

    相為師友。

    或王子未登王位。

    亦與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相為師友。

    皆當别論耳。

    黃門奴婢。

    又必自為一類。

    不得混在貴人類中。

    蓋黃門於出家法。

    屬重難攝。

    斷不得入比邱沙彌之列。

    奴婢屬輕遮攝。

    若主人與姓。

    得受比邱沙彌等戒。

    入比邱沙彌位中。

    便在國王前坐。

    今雖受菩薩大戒。

    仍未脫於奴婢。

    故須别為一類。

    不得紊亂主仆貴賤之名分也。

    問。

    君臣父子主仆。

    既同受菩薩戒。

    猶須各為一類。

    何故律中臣先受具。

    王後受具。

    便為下座。

    子先受具。

    父後受具。

    便為下座。

    仆先受具。

    主後受具。

    便為下座耶。

    答。

    比邱戒法。

    現出世相。

    非世法之所攝。

    故君若不聽。

    則臣不得出家。

    父母不聽。

    則子不得出家。

    主人不聽。

    則奴不得出家。

    既君父主人聽許出家。

    一出家時。

    便永舍臣子名位。

    故君父主人後設受具。

    即以彼為上座。

    若君父王人在家。

    亦即以彼為尊者福田。

    故五天竺法。

    出家人設見君父主人。

    均稱檀越。

    無答拜之儀。

    若夫菩薩戒法。

    通於世出世間。

    不壞俗谛。

    君仍是君。

    臣原是臣。

    父子主仆。

    亦複如是。

    若欲去其名位。

    而統叙戒次。

    則世法不成安立矣。

    問。

    若一出家。

    永舍臣子奴婢名位。

    豈非無父無君。

    正被儒者所譏。

    答。

    但舍名位。

    不舍恩義。

    故律制比邱。

    應盡心盡力。

    孝養父母。

    若不孝養。

    則得重罪。

    乃至佛母涅盤。

    佛尚親手舉柩。

    又比邱身處山林。

    無事君之禮。

    倘受王供養。

    與王親善。

    亦須随事納忠。

    此即不廢世間忠孝。

    而況如法修行。

    宏通至教。

    令天龍歡喜。

    護國護民。

    令過現父母。

    同離苦海。

    此更成就出世忠孝。

    然則大忠大孝。

    孰過出家。

    有此大義。

    必不容更論小小虛名虛位矣。

    總之論廣大。

    則莫若菩薩戒法。

    故在家亦可頂受。

    而不許亂世間名位。

    論尊重。

    則莫如出家律儀。

    蓋是聖賢幢相。

    出世芳标。

    僧輪所系。

    佛法所關 開遮者。

    如文殊迦葉應阇王請。

    文殊始讓迦葉。

    不敢違古佛之恒規。

    迦葉終遜文殊。

    所以順請主之本意。

    又下座或沙彌等說法。

    則登法座 果報者。

    不敬戒律。

    遠離正法。

    依戒相敬。

    出生勝益。

    如往昔雛猴及象因緣。

    具在經律。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疏。

    福慧二嚴。

    如鳥二翼。

    不可不修。

    垂出要之道。

    故制。

    七衆同。

    大小乘不全共。

    菩薩攝一切善。

    應修。

    聲聞夏分自誓。

    應修福業。

    餘時不制。

     發隐。

    出要之道者。

    福慧雙修。

    出離生死捷要之道也。

    福輕則恒罹障緣。

    慧淺則多行錯路。

    故曰乖出要之道。

    夏分自誓者。

    坐夏則修。

    修則有限。

    非若菩薩無時不修也。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

    建立僧坊山林園田。

    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坐禅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為一切衆生。

    講說大乘經律。

    若疾病。

    國難賊難。

    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棃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說大乘經律。

    一切齋會求願。

    行來治生。

    大火所燒。

    大水所漂。

    黑風所漂船舫。

    江湖大海羅叉之難。

    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

    三惡。

    八難。

    七逆。

    杻械枷鎖。

    系縛其身。

    多淫。

    多瞋。

    多愚癡。

    多疾病。

    皆應講此經律。

    而新學菩薩。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疏。

    修福。

    自作教他。

    文中略序七事。

    一僧坊。

    二山林。

    三園。

    四田。

    五塔。

    六冬夏坐禅安居處。

    七一切行道處。

    凡此流類。

    悉應建立。

    力若不及者。

    不犯。

    修智慧。

    亦自作教人。

     發隐。

    自作教他者。

    作此七事。

    并教化衆生。

    令作此七事也。

    按要集第十經雲。

    佛言。

    爾時道俗訛替。

    競興齋講。

    強抑求财。

    營修塔寺。

    依經不合。

    反招前罪。

    蓋言非理募化。

    而自附營修。

    以公濟私。

    誣因昧果。

    所謂天堂未就。

    地獄先成。

    如是修福。

    不如避罪。

    學者又不可不明辨也。

     合注。

    建立僧坊等。

    制令修福。

    講說大乘等。

    制令修慧 此是遮業。

    随力應修。

    遇緣當為而不為。

    一一結罪。

    除力不及者。

    無犯。

    此即戒本經所謂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

    若慊恨心。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大小不全共。

    聲聞夏安居時。

    應修房舍。

    餘時不制。

    大士一切時中。

    應修福業 開遮者。

    或常修禅誦等一切勝業。

    無暇他營 果報者。

    不修則失二種莊嚴。

    修則菩提資糧。

    任運增長。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梵壇品當廣明。

     合注。

    此總結第四段九戒也。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疏。

    有心樂受。

    悉皆應與。

    若瞋惡揀棄。

    乖於勸獎。

    故制。

    出家二衆同犯。

    餘無師範者未制。

    大小不全共。

    菩薩本兼物。

    聲聞若許而中悔。

    是犯。

    不許。

    不犯。

     若佛子。

    與人受戒時。

    不得揀擇。

    一切國王。

    王子。

    大臣。

    百官。

    比邱。

    比邱尼。

    信男。

    信女。

    淫男。

    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

    二根。

    黃門。

    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應教身所着袈裟。

    皆使壞色。

    與道相應。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

    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

    盡以壞色。

    身所着衣。

    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

    國人所着衣服。

    比邱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

    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

    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棃。

    破羯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逆。

    即現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

    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

    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但解法師語。

    有百裡千裡來求法者。

    而菩薩法師。

    以惡心瞋心。

    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

    犯輕垢罪。

     合注。

    不得揀擇者。

    不應揀於品類。

    謂國王乃至鬼神。

    盡有佛性。

    盡可随類行菩薩道。

    故盡得受戒也。

    而亦有二事應揀。

    一是形儀。

    二是業障。

    應教身所着袈裟等者。

    教令揀形儀也。

    梵語袈裟。

    此雲染衣。

    亦雲壞色。

    亦雲卧具。

    乃出家衣服之都名。

    律制三種壞色。

    謂青黑木蘭。

    今制五種。

    比邱皆應與俗服有異者。

    正明比邱及比邱尼。

    體是僧寶。

    故特為制三種田衣。

    永異凡俗。

    其式叉摩那等五衆。

    惟須壞色。

    不得濫同比邱也。

    應問現身不作七逆罪等者。

    教令揀業障也。

    七逆業成。

    定堕無間。

    所以正障戒品。

    前生非複可知。

    亦複不為戒障。

    故但問現身也。

    和尚者。

    比邱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

    二具戒和尚。

    比邱尼有三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式叉摩那受六法和尚尼。

    三具戒和尚尼。

    皆不得以比邱為之。

    式叉摩那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六法和尚尼。

    沙彌。

    沙彌尼皆一種。

    即授與十戒者也。

    阿阇棃者。

    比邱有五種。

    一十戒阇棃。

    二受具時教授阇棃。

    三受具時羯磨阇棃。

    四依止阇棃。

    乃至與依止僅一夜。

    五教讀阇棃。

    乃至從受一四句偈。

    或說其義。

    比邱尼有七種。

    加受具時比邱僧中羯磨阇棃。

    及六法阇棃尼。

    式叉摩那有三種。

    一十戒阇棃。

    二六法阇棃。

    三教讀阇棃。

    沙彌。

    沙彌尼各二種。

    一十戒。

    二教讀。

    優婆塞。

    優婆夷各三種。

    一受五戒阇棃。

    二受八關戒齋阇棃。

    三教讀阇棃。

    又若并取受菩薩戒阇棃。

    則七衆各加一種。

    破羯磨僧者。

    極少有八人同住。

    皆是比邱。

    四人四人。

    各自為黨。

    於一大界之中。

    别說戒。

    别作種種羯磨。

    破轉法輪僧者。

    下至九人。

    一人自稱佛。

    誘彼四比邱。

    别從其教。

    餘四比邱。

    守正不從。

    分作二部。

    不論界内界外。

    但令非法說法。

    如提婆達多等。

    名破法輪。

    聖人者。

    小乘四果。

    大乘法趣以上也。

    夫不拜父母國王。

    不敬六親鬼神。

    百裡千裡而來。

    則其求法之心何切。

    此而不授。

    辜負當機。

    不太甚乎。

    惡心瞋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之心。

    一切衆生戒者。

    明此大戒。

    本是一切衆生所應同受。

    不似比邱及沙彌戒。

    須擇品類授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受戒器。

    謂非七逆。

    又形儀如法。

    二堪受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有揀擇心。

    謂或惡其下賤。

    瞋其貧乏等。

    正是業主。

    四令不得受。

    随所拒人結罪。

    若知不堪受者。

    非犯。

    菩薩戒羯磨文雲。

    若諸菩薩。

    欲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