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色身諸欲。
小重。
少加重也。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葸-十+夕]。
慈[葸-十+夕]。
蘭[葸-十+夕]。
興渠。
是五辛。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茖[葸-十+夕]即韭。
慈[葸-十+夕]即[葸-十+夕]。
蘭[葸-十+夕]即小蒜。
興渠。
此方所無。
一切食中。
雜有此辛。
亦不得食。
非但戒單食也。
此是遮業。
臭穢妨於淨法。
故制。
四緣成罪。
如食肉戒 開遮者。
病非蒜等不愈。
須處僻靜别室食之。
不得入佛塔僧堂。
不得入僧浴室。
不得上都圊内。
俟斷食更七日後。
臭氣都盡。
沐浴浣衣。
香熏入衆。
具如律明 果報者。
佛頂經雲。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舐其唇吻。
福德日消。
長無利益。
修三摩地。
善神不護。
魔王得便。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
怙惡長過。
故制。
出家二衆全犯。
餘三衆及在家。
雖未有僧事利養。
見過不令悔。
亦犯輕垢。
大小同制。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
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
七逆。
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一衆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八戒者。
八關齋法。
又地持八重。
五戒者。
清信士女所受。
十戒者。
十善戒。
沙彌十戒。
又此經十重。
毀禁者。
總明犯一切戒。
即毀三世諸佛明禁。
七逆現在下文。
八難乃犯戒果報。
一。
地獄。
二。
畜生。
三。
餓鬼。
四。
盲聾喑痖。
諸根不具。
五。
生邪見家。
世智辯聰。
六。
佛前佛後。
七。
北洲。
八。
無想天。
一切犯戒罪者。
若大若小。
若重若輕。
若因若果。
皆教忏悔。
教忏悔者。
以見。
聞。
疑。
三根舉事。
令改往修來。
舍過遷善也。
梵語忏摩。
是此方請忍請恕之意。
即表除於往愆。
悔乃此方之語。
義稱惡作。
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
決志改途易轍。
即表修於來善。
同住同利。
是共食味。
布薩說戒。
是共法味。
理應如法舉罪。
故不舉不教者犯也。
發隐。
布薩。
此雲相向說。
罪半月舉罪忏悔。
如是住者。
皆清淨聚。
故雲淨住。
合注。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有罪。
二。
有罪想。
若實謂無罪者。
非犯。
三。
不教心。
戒本經雲。
瞋心不舉。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四。
默然同住不教悔。
是一罪。
同食味。
複一罪。
同法味。
又一罪。
随事各結。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狂。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護他心。
若護僧制。
又雲。
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
以慊恨心。
不為正說。
是犯染污。
不犯者。
若自無智。
若無力。
若使有力者說。
若彼自有力若。
彼自有善知識。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為正說。
於我憎恨。
若出惡言。
若颠倒為。
若無愛敬。
若複彼人性弊[怡-台+龍]戾 又自不悔過。
亦應此戒兼制。
不教人悔。
惟是遮業。
自過不悔。
兼得性業也 七衆不全同。
比邱應舉七衆罪。
比邱尼得舉六衆罪。
不得舉比邱罪。
若與比邱親裡知識。
私相勸谏。
無罪。
式叉摩那得舉五衆罪。
不得舉比邱比邱尼罪。
沙彌得舉四衆罪。
不得舉上三種罪。
沙彌尼得舉三衆罪。
不得舉上四衆罪。
在家二衆。
得舉自類罪。
不得舉出家五衆罪。
若親厚知識。
私相勸谏。
皆悉無罪。
又在家二衆。
無同利養事。
惟有不舉。
及同布薩二過 開遮者。
僧祇律雲。
若彼人兇暴。
若依王力。
大臣力。
兇惡人力。
或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爾時但護根相應。
無罪。
又四分律雲。
内有五法。
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瞋恚 果報者。
大涅盤經雲。
若善比邱。
見壞法者。
置不诃責。
驅遣舉處。
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責遣。
當知得福無量。
不可稱計。
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
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
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發隐。
問。
教而不改。
應免罪否。
答。
世儒有言。
教訓不嚴。
師之惰也。
學問無成。
子之罪也。
教而不改。
教者何尤焉。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疏。
喪染資神之益。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合注。
小乘未滿五夏。
未谙律藏。
見有持律人來。
應請。
餘非所制。
大乘求法無厭。
一切應請。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
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嗔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疏。
言大乘同見同行。
簡小乘。
發隐。
法師者。
不必是講經論師。
凡通達大乘法者。
皆是也。
大乘同學等者。
先言大乘師。
次言大乘友。
皆當供請。
合注。
日食三兩金者。
極勢之語。
三時者。
中前。
中後。
初夜。
瞋心者。
恚彼法師。
患惱者。
恐已侈費。
為法滅身者。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法師。
二。
法師想。
若不知者。
不犯。
三。
不請心。
若瞋若惱。
是染污犯。
懈怠忘誤。
非染污犯。
四。
漠然空過。
随事結罪 又不受師教。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欲求定心。
慊恨憍慢。
不受師教。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說。
若自多聞有力。
若先已受法 開遮者。
若知不請。
令彼調伏 果報者。
不請。
則失聞熏益。
障智慧種。
請則常能不離正法。
○第七不往聽法戒 發隐。
制意同前。
但前屬菩薩詣我。
我請說法。
今屬菩薩在彼。
我往聽法。
若佛子。
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
有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谘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谘問者。
犯輕垢罪。
疏。
言毗尼經律者。
大乘毗尼經律。
非三藏中毗尼也。
大乘經有滅惡義。
故稱毗尼。
發隐。
經律并稱毗尼者。
以大乘經。
力能滅惡。
義同律也。
地持。
不開遠近。
優婆塞。
開由旬不犯。
則知出家制遠。
在家制近也。
蓋出家以聽法為事。
憚遠不往。
是慢法故。
在家者。
世法拘身。
遠聽不能。
亦非慢故。
合注。
一切處者。
通指僧坊俗地。
大舍宅。
别指俗地。
山林等。
别指僧地也。
法毗尼經律者。
法名軌持。
毗尼名滅。
意指所诠。
經律二字。
意指能诠。
然毗尼正翻為律。
經亦訓法訓常。
文言似複。
義則可明。
此法毗尼。
大小齊奉。
七衆同修。
非局在聲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講法律。
二。
講法律想。
三。
不往心。
若瞋慢。
是染污犯。
若懈怠。
非染污犯。
四。
不往聽。
日日結罪。
善生經中。
制四十裡内須往。
此亦應爾。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
若無力。
若彼颠倒說。
若護說者心。
若數數聞。
已受持。
已知義。
若修禅定。
不欲暫廢。
皆不犯 開遮者。
佛藏經雲。
若比邱說法。
雜外道義。
有善比邱。
勤求道者。
應從座去。
若不去者。
非善比邱。
亦複不名随佛教者 果報者。
地持經雲。
菩薩於善知識。
聽受經法。
於說法人。
有五處不應憶念。
淨心專聽。
一者。
不念破戒。
謂不念言。
此犯律儀。
不應從彼聽受經法。
二者。
不念下性。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下性之人。
聽受經法。
三者。
不念醜陋。
謂不念言。
我不從此醜陋之人。
聽受經法。
四者。
不念壞味。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不正語人。
聽受經法。
但依於義。
不依於味。
五者。
不念壞美語。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粗言說人。
聽受經法。
如是五處不憶念者。
是菩薩勤攝正法。
於說法人。
不起嫌想。
若下根菩薩。
起人過心。
退不樂聽法。
當知是菩薩。
不能自度。
智慧退減。
不聽之失也。
能至心聽。
則如沙彌戲擲。
堪證四果。
況實說正法耶。
○第八背大向小戒 發隐。
背向未決。
猶屬輕。
背向已成。
則失菩薩戒。
又背向在心。
失惟屬己。
言辭外顯。
害及他人。
犯第十重。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經律。
言非佛說。
而受持二乘。
聲聞外道惡見。
一切禁戒。
邪見經律者。
犯輕垢罪。
發隐。
背大乘言非佛說。
罪亦重矣。
雲何入輕垢。
蓋心背而口未宣播。
此言字。
是内自評論也。
若有謗聲。
屬第十重。
合注。
言非佛說者。
意言分别計度。
受持者。
拟欲受持也 此具性遮二業。
計二乘。
惟遮業。
計外道。
兼性業。
以是邪見故也。
直制猶豫未決。
是中下二邪見之方便。
以其計尚未成。
故且結輕。
若計成。
則失菩薩戒矣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是本習。
故非犯。
計外得責心罪。
發心欲往。
步步結應忏罪。
聞外道說法。
不入其心。
悔還。
尚許忏除共住。
若片語入心。
奉行其法。
乃至拔一發等。
失比邱戒。
成重難。
現身不複許入僧數 惟遮不開 果報者。
計外。
成邪見。
堕三塗。
計小。
障大菩提。
發隐。
昔天親菩薩造五百論。
明小斥大。
後遇無着。
悔悟己過。
欲自截舌。
無着教令以舌還贊大乘。
天親受教。
克心向大。
宏傳廣演。
卒成聖果焉。
改過不吝。
真萬世法也 菩薩善戒經雲。
讀世典文頌書疏不犯者。
為破邪見故。
為知外典是虛妄。
佛法真實故。
為知世事。
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第九不看病戒 疏。
乖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大士一切應看。
聲聞止在師友。
同活。
共房。
及僧尼。
此外不制。
以其本不兼物故。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
是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
諸根不具。
百種病苦惱。
皆供養令差。
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
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濟者。
犯輕垢罪。
疏。
言供養病人如佛。
極敬為語。
此明在心不在田。
如阿難分飯與餓狗。
以此心明好。
故與佛一等。
菩薩見一切病人。
随力所能。
皆應看視。
文中舉父母師弟子。
從近為始也。
末雲城邑曠野。
凡是病皆救。
即知通一切也 若瞋心舍置。
随人結輕垢。
若力不及。
起慈念心。
不犯。
發隐。
八福田中。
諸佛最尊。
雲何看病為第一。
蓋佛是敬田。
不兼乎悲。
惟茲病人。
佛囑我滅度後。
應好供養。
其中多有諸佛賢聖。
則是敬田。
百骸痛苦。
須人為命。
則是悲田。
況諸佛人天普供。
苦中之苦。
無越病人。
福中之福。
宜歸看病矣 優婆塞戒經雲。
行路之時。
見病人。
不住瞻視。
為作方便。
付囑所在。
而舍去者。
得罪。
蓋謂有力則自為救療。
無力則轉托他人。
邈然如不見聞。
慈悲之心安在。
故得罪也。
言瞋心者。
嫌病人。
不生慈念也。
力不及而有慈念心者。
不犯。
力不及而不起慈念心。
亦犯。
合注。
八福田。
一佛。
二聖人。
三和尚。
四阿阇黎。
五僧。
六父。
七母。
八病人。
七是敬田。
病兼悲敬。
故名第一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有病。
二。
有病想。
三。
不看心。
瞋果是染污犯。
懈怠非染污犯。
四。
應看不看。
随事結罪。
不犯者。
若自病。
若無力。
若教有力。
随順病者。
若知彼人。
自有眷屬。
若彼有力。
自能經理。
若病數數發。
若長病。
若修勝業。
不欲暫廢 開遮。
如不犯中說。
又複應知看病法則。
四分律雲。
有五法能看病人。
一。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可食能與。
二。
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吐唾。
三。
有慈愍心。
不為衣食。
四。
能經理湯藥。
乃至差若死。
五。
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
律攝雲。
若病人貧無藥直者。
師主知識等。
應為辦之。
或施主邊求。
或用僧伽物。
或塔物。
或旛蓋等莊嚴具。
依價賣之。
以供藥值。
病差應償。
若無力者。
不還無罪。
大師之子。
是父母财故。
若看病苾刍。
供給病者。
除性罪已。
餘皆應作 果報者。
不看失慈心益。
失悲敬二田。
自有病苦。
亦無人看。
能看。
則成就第一福田。
○第十畜殺衆生具戒 疏。
以傷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若佛子。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
及惡羅網罥殺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
尚不加報。
況殺一切衆生。
不得畜殺衆生具。
若故畜者。
犯輕垢罪。
疏。
罾繳羅網等。
道俗皆制。
刃槊弓箭。
舊開國王王子等。
發隐。
父母之雠不報。
詳見下文。
矛者。
長槍。
罥者。
所以羁禽獸足。
繳者。
生絲系矢而射。
罾繳羅網。
皆漁獵之具也。
槊亦槍屬。
刃槊弓箭開國王者。
衛國以兵。
餘人無國不應。
合注。
此是性遮二業。
殺之方便。
且結輕垢。
随害物時。
更結殺罪 開遮者。
或勸人戒殺。
若買。
若化其器藏而舉之。
毀壞彌善 果報。
如殺戒中說。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下六品中廣明。
疏。
此十戒總結。
如下六品所明。
發隐。
大本中六品。
廣明如上十戒。
今略之也。
後仿此。
合注。
此總結第一段十戒。
懸指廣文也。
○第十一國使戒 疏。
夫為敵國使命。
必觇候盈虛。
矯诳策略。
邀合戰陣。
情存勝負。
以乖本慈。
文雲國賊。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發隐。
觇候者。
窺伺也。
矯诳者。
奸欺也。
窺伺虛實。
以為進止。
奸欺謀策。
而後行事也。
言賊者。
如孟氏曰。
我能為君約與國。
戰必克。
今之所謂良臣。
古之所謂民賊也。
若佛子。
不得為利養惡心故。
通國使命。
軍陣合會。
興師相伐。
殺無量衆生。
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
況故作國賊。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疏。
為利惡心。
揀除和合。
不得入軍中。
軍中喧雜。
非佛子所行處。
發隐。
通使有二。
鬥争則損國殃民。
和合則安邦恤衆。
故應揀也。
問。
若爾。
衍儀秦代之屬。
各擅從衡。
果一善一惡欤。
答。
據彼本意。
則從人固犯興師。
衡者亦無善意。
同歸於罪而已。
細分則衡之為害。
正謂薄乎雲爾。
必也談仁義而罷秦楚之兵。
卻獻納而成南北之好。
如斯國使。
其所謂生多功德者乎。
合注。
不入軍中往來。
舉輕以況重 此是性遮二業。
正制為利養故。
作此相害因緣。
随事随語結輕。
若瞋怒因緣。
自屬殺戒。
若貪奪寶物因緣。
自屬盜戒 開遮者。
如隐峰飛錫止兵。
圖澄占鈴息難等 果報者。
交扇失歡。
得上品兩舌惡口報。
殺戮取利。
得上品殺盜報。
按此戒。
當是指通使而尚不成事者言。
以其為利養惡心故而為使。
不計殺無量衆生。
雖不成事。
亦犯輕垢。
若已成事。
已殺無量衆生。
則罪大惡極。
又不止於輕垢而已。
故須權害之輕重。
以定罪之輕重也。
○第十二販賣戒 疏。
希利損物。
乖慈。
故制。
大小同犯。
七衆不全共。
發隐。
我利則人害。
故曰乖慈。
七衆不全共者。
貿易。
世俗之常。
在家當不禁也。
若佛子。
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
市易棺材闆木盛死之具。
尚不應自作。
況教人作。
若故自作。
教人作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販賣良人奴婢。
則有眷屬分離之苦。
販賣六畜。
則為殺害之緣。
市易棺材闆木。
則必利人之死。
教人作者。
或為我作。
或令自作。
皆得罪也 此亦性遮二業。
希利損物。
乖於慈心。
事事結罪。
若偷販生口。
賣畜令殺。
咒人令死。
以售棺材。
别犯盜罪殺罪 在家畜耕牛。
非犯。
然據善生經。
須先作淨施。
然後受戒。
否則得失意罪。
若買畜放生。
施棺給貧。
其功則大 果報者。
眷屬分張。
多病短命。
發隐。
言人畜棺材者。
明此道俗俱斷。
揀尋常貿易。
道俗不俱斷也。
俗亦斷棺材者。
制惡心希售也。
○第十三謗毀戒 疏。
陷沒前人。
傷慈。
故制。
大小乘俱制。
七衆同犯。
删取天人以上。
同有菩薩戒者。
說其七逆十重。
或陷沒。
或治罰。
莫問有根無根。
但令向異法人說。
悉犯重。
前說四衆過戒已制。
若向同法人說。
莫問境高下。
有戒無戒。
陷沒人者。
此戒同犯輕垢。
發隐。
删取。
猶截取也。
截取謗毀天人以上。
同有大戒者也。
或陷沒其名。
或治罰其身。
不問彼所謗有根無根。
但向異法人者。
彰播而禍無窮。
向同法人者。
隐密而害未廣。
故一屬重。
一屬輕也。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無事謗他良人。
善人。
法師。
師僧。
國王。
貴人。
言犯七逆十重。
於父母兄弟六親中。
應生孝順心。
慈悲心。
而反更加於逆害。
堕不如意處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惡心者。
瞋惱之心。
欲前人陷沒也。
無事者。
無見聞疑三根。
父母兄弟六親者。
大士視一切人。
皆如父母兄弟六親也 此是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
無罪。
二。
無罪想六句。
四犯。
二非犯。
三。
謗毀心。
正是業主。
四。
所說過。
七逆十重等。
五。
所向人。
向同法謗同法。
或向外人謗外人。
故輕。
若向外人謗同法。
自屬重戒中攝。
六。
前人領解。
随語随人結罪。
若說實非犯。
以惡心說。
亦犯輕垢 惟遮不開 果報。
如妄言惡口中說。
發隐。
無事。
本無實也。
前十重中。
毀他兼自贊成重。
今無自贊。
前謗三寶成重。
今止謗僧。
故輕 孝順者。
不敢謗。
慈悲者。
不忍謗。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疏。
傷損有識。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發隐。
有識。
揀草木無情也。
雖本意燒山。
無心害物。
然物必被傷。
若佛子。
以惡心故。
放大火燒山林曠野。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
僧坊。
田木。
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生物。
不得故燒。
若故燒者。
犯輕垢罪。
疏。
有師言殺鬼畜犯重。
初戒已制。
此戒但不得燒林木。
遠損害義。
今釋殺鬼畜既不犯重。
今燒林木而死者。
與此戒同制。
四月至九月。
多生蟲類。
此時道俗同制。
不得燒林木。
遠有損害義。
在家菩薩。
為業燒者。
不制。
出家菩薩。
為妨害衆事。
亦應開許者。
若不慎燒。
犯輕垢。
發隐。
前十重明有命不得故殺。
今言殺鬼畜不犯重者。
以無心殺也。
燒林木而害生。
亦意在林木也。
故與前同制。
在家為生業。
出家為除害。
亦所不禁。
但應謹慎防護。
不爾者犯。
恐開此禁。
恣意焚燒。
故疏言慎。
問。
此中禁四月至九月。
則十月至三月不制明矣。
而十月未盡無蟲。
二月正當起蟄。
焉得無損。
答。
此為苦寒之地言也。
若東南溫暖。
恐非所宜。
止可臘月嚴凝。
霜雪屢降之後耳。
善會文者。
自應得意。
或雲。
鬼畜不犯重。
取前十重中非道器也。
此順疏文。
未順經義。
合注。
惡心者。
恣情任意。
不知慎重也。
燒他屋宅者。
謂因不慎放火。
而誤及之。
若為損他故燒。
自屬盜戒等流罪攝。
一切有生物者。
放火非為燒生。
有必傷生之勢。
故須遠防殺緣。
若為殺故燒。
自屬殺戒中攝。
今結雲若故燒者。
明非慎重而偶誤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非時。
二。
非時想。
三。
不慎心。
四。
正放火燒 開遮者。
在家為業。
亦應慎燒。
出家除害。
并須擇時。
方可無犯。
果報者。
不慎則有誤殺之業。
○第十五僻教戒 疏。
使人失正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共。
以所習異故。
發隐。
僻者。
偏也。
邪也。
二乘外道皆是 私謂。
所習。
單指二乘。
不謂外道。
若佛子。
自佛弟子。
及外道惡人。
六親。
一切善知識。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應教解義理。
使發菩提心。
十發趣心。
十長養心。
十金剛心。
於三十心中。
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橫教二乘聲聞經律。
外道邪見論等。
犯輕垢罪。
合注。
佛弟子。
單指内衆。
外道惡人。
單指外衆。
六親。
通内外衆。
善知識。
謂交遊往還。
素相親善者。
非得道善知識也。
由解義理。
始堪發心。
不同盲修瞎煉 又解義不發心。
增長狂慧。
發心不解義。
增長無明。
教之使之。
令知真解真修也。
惡心者。
概欲令人人入於偏邪。
瞋心者。
偏惱此人。
不以正教。
橫者。
枉其性根。
不稱機宜。
明非應病與藥也 教以外道。
性遮二業。
教以二乘。
惟是遮業。
惡心瞋心。
是染污犯。
無知根智。
非染污犯。
開遮者。
用随情說。
逗彼機宜。
乃至示同外道等 果報者。
以外教。
得邪見報。
以小教。
障大菩提。
以大乘。
教自他俱利。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疏。
乖訓授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發隐。
無私賄而不傳真法。
有所獲而方罄所知。
是商賈之道也。
豈大士宏度之心乎。
合注。
小乘依小法教人。
亦不得隐沒義理。
若佛子。
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廣開解義味。
見後新學菩薩。
有從百裡千裡來求大乘經律。
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非出家菩薩。
乃至餓虎狼師子。
一切餓鬼。
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使心開意解。
而菩薩為利養故。
應答不答。
倒說經律文字。
無前無後。
謗三寶說者。
犯輕垢罪。
發隐。
好心者。
明始學之初。
即發上求下化之心。
絕希利故。
今才學佛法。
先懷利養。
非好心也。
先儒有言。
今人讀書。
自上大人時。
便錯了也。
意正如此。
合注。
好心者。
上求下化之心。
先學者。
自利利他之本。
威儀者。
化導之軌範。
經律者。
進修之門戶。
廣開解義味者。
緻廣大而盡精微。
明非淺近粗疎而已。
燒身臂等者。
上求之極緻也。
舍身肉等者。
下化之極緻也。
先為說此如法苦行。
以大其心志。
堅其誓願。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謂随問而說。
不颠倒說。
不邪謬說。
故能使其心開意解。
此誠先學菩薩之職任也。
應答不答。
則不一一說。
倒說。
則不次第。
謗三寶。
則非正法。
又倒說即名為謗。
所謂說法不當機。
所說為非量也 此是遮業。
不先學。
是一過。
不正說又一過為利。
是染污犯。
無知機智。
非染污犯 開遮者。
知機故不說。
或為斷邪命而诃苦行。
破愚執而談理行 果報者。
為利則邪命所攝。
倒說則謗法等流。
發隐。
問。
謗三寶說。
雲何不入十重。
答。
十重專言謗者。
是撥無三寶。
故重。
此則謬解妄論名為謗說。
非撥無也。
故輕。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疏。
惱他。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
自為飲食錢财。
利養名譽故。
親近國王。
王子大臣。
百官。
恃作形勢。
乞索打拍牽挽。
橫取錢物。
一切求利名。
為惡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無慈心。
無孝順心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自為者。
明非為三寶等。
為飲食乃至名譽。
明非為道也。
惡求者。
威逼非善求。
多求者。
無厭非寡求。
教他者。
教人為我求。
如遣使作書之類 此。
具性遮二業。
盜戒之等流也。
或将本求利。
或薦書強化。
皆屬此戒。
若非分陵奪。
自屬盜戒。
又戒本經雲。
多欲不知足。
貪着财物。
是染污犯。
亦此戒攝 開遮者。
為三寶為病人。
為衆生。
如法營求。
非犯 果報者。
乞求則妨道惱他。
不乞則正命清淨。
自他俱利。
發隐。
乞索者。
乞索财物也。
打拍示威。
亦乞索财物也。
牽挽者。
牽系挽曳。
皆威逼之而橫取也。
無慈心孝順心者。
慈則常思惠濟。
慮彼貧窮。
孝則供養衆生。
如己父母。
尚何忍橫取之耶。
○第十八無解作解戒 疏。
有誤人之失。
故制。
出家二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三衆及在家。
無師範義。
未制。
發隐。
三衆者。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也。
沙彌未授具。
式叉學戒女。
無為人師義。
故不制。
若佛子。
應學十二部經。
誦戒者。
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因緣。
詐言能解者。
即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一一不解。
一切法不知。
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
犯輕垢罪。
疏。
日日六時。
晝夜各三。
一雲。
誦未通利。
必須六時。
已通利。
未必恒爾。
二雲。
恒應六時。
發隐。
言為戒師者。
先應廣學諸經。
熟誦戒律。
解戒中所說義理。
又窮原極本。
妙悟性宗。
言佛性之性者。
揀此性是佛性之性。
非聲聞外道所計性也。
即菩薩心地也。
一一。
指戒律。
一切法。
指諸經也。
合注。
大士以傳法度生為正務。
故應學十二部經。
以為度生之本。
而戒經尤大士之根本。
故應日日六時誦持。
令其精熟。
然不但誦文而已。
又必。
解其義理佛性之性。
謂先悟本源自性清淨。
為無作戒所依體性。
即依此無作戒。
還為成佛種子。
是知自性清淨者。
正因佛性也。
菩薩戒者。
緣了佛性也。
全一性以起二修。
全二修而成一性。
故名佛性。
之性。
猶雲諸佛本源。
佛性種子也。
不解一句等。
舉輕況重。
設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少分因緣。
而詐言能解。
即為内乖己心而自欺。
外誤前人而诳他。
何況一一戒律皆不解。
一切佛法皆不知。
則自且從師求學之不暇。
豈可為他人作師授戒哉 此是遮業。
受戒不學。
是一過。
欲作師。
又一過。
随事結罪 疏雲。
餘五衆無作師事。
未制。
今按善生經。
在家菩薩。
亦得畜在家弟子。
似亦同制。
然在家雖畜弟子。
無授戒事。
故雲不犯耳 開遮者。
為白衣授終身五戒。
及六齋日授八戒法。
皆悉無犯然亦須知五戒八戒義趣。
又八戒法。
若無比邱。
比邱尼。
則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亦得授之。
五戒法。
設無出家五衆。
則在家二衆亦得授之 果報者。
佛藏經雲。
身未證法。
而在高座。
身自不知。
而教人者。
法堕地獄。
○第十九兩舌戒 疏。
遘扇彼此。
乖和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見持戒比邱。
手捉香爐。
行菩薩行。
而鬥構兩頭。
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惡心者。
瞋彼前人。
欲令鬥诤。
或嫉彼賢善。
欲為妨惱也。
手捉香爐聊舉善行之一事。
鬥構兩頭。
謂交扇令造诤端。
此雖說實猶犯。
況謗欺耶 此具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應以持戒不持戒六句分别。
二稍重。
四稍輕也。
三。
兩舌心。
正是業主。
四。
說過。
無論實與不實。
五。
所向人。
若向無戒人。
自屬重戒。
若泛向同法。
非彼親友。
自屬第十三謗毀戒。
今正以鬥遘為念。
的向彼之親厚。
故實與不實皆犯。
若欲向此人。
誤向彼人。
結方便罪。
六。
前人領解。
語語結罪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見諸有情。
為惡友朋之所攝受。
親愛不舍。
起憐愍心。
說離間語。
令離惡友。
舍相親愛。
勿令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如是以饒益心。
說離間語。
生多功德 果報者。
如第六重戒中說。
發隐。
無惡不造者。
謗彼賢人為造惡也 此戒不但鬥遘比邱 推之則讒亂人君臣。
離。
間人骨肉者皆是類也。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疏。
見危不濟。
乖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俱制。
大士一切普度。
聲聞止在眷屬。
此制自度。
發隐。
菩薩兼利。
故制自度。
言自度不顧他人。
則犯制也。
若佛子。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
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
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
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
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
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疏。
前明想念如親。
即制令憶慈觀。
如大經明習九品七品等。
第一使上怨等於上親。
大士應與資身之益。
及資神之利。
發隐。
憶慈心觀。
習慈之品。
或七或九。
九則親冤各分三品。
第一上冤與上親平等者。
正慈觀之力也。
解難資身之益。
法乃資神也 言講演之福。
得見諸佛者。
以此戒是三世諸佛之本源。
戒之所在。
即佛在故。
講之則重宣諸佛之光。
開辟人天之路。
未亡而曆彼耳根。
已死而導其冥識 問。
墨子兼愛。
号為異端。
雲何衆生。
皆我父母。
答。
儒道止談今世。
佛法乃論前身。
受生既曆多生。
托胎必徧諸趣。
六道衆生。
皆我父母。
豈不然乎。
惟拘近迹。
不審遠緣。
等之異端。
過矣 生生受生等者。
以生生無不由此四大受生。
則生生當行放救。
此放生即是常住不易之法也。
合注。
以慈心故。
總修三種慈心也。
一。
生緣慈。
即觀六道皆我父母。
二。
法緣慈。
即觀地水火風是我身體。
三。
無緣慈。
即於生生受生之中。
而悟不生不滅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者。
以此三慈。
開示於人。
救護。
則解其現在苦難。
教化講說。
則拔其未來苦因。
令不受未來苦難。
又救是拔苦。
度是與樂也。
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者。
見佛聞法。
恒於天人類中修道。
永離畜生難處。
方名究竟放救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苦衆生。
二。
苦衆生想。
三。
無慈心。
若欲救而力不逮者。
至心為稱佛名。
或為說法。
以作救慧命之緣因。
不犯。
四。
坐視不救。
随事結罪。
不救身命。
是一過。
不救慧命。
又一過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救則失三慈法利。
救則成就三慈法門。
按四大是我之身體。
亦是衆生身體。
是我與衆生同一身體也。
故當放救。
我生生由四大受生。
衆生亦生生由四大受生。
故生生當行放救。
亦當教人放救。
所以為常住之法。
此雲栖解常住二字之義。
與藕師異。
如是十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
疏。
指滅罪品中廣明。
合注。
此總結第二段十戒。
懸指廣文也。
○第二十一瞋打報雠戒 疏。
既傷慈忍。
方複結冤。
故制也。
外書有二途。
一是禮之所許。
二是法之所禁。
漸教故也。
今内經悉禁。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發隐。
禮許者。
記曰。
君父之雠。
不與共戴天。
兄弟之雠。
不反兵。
交遊之雠。
不同國。
禮應報也。
法禁者。
約始三章。
殺人者死。
律垂諸代斷命必償。
法應報也。
然此乃權漸之教。
未是真實。
故世道行之。
内經悉禁。
若佛子。
不得以瞋報瞋。
以打報打。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
若國主為他人殺者。
亦不得加報。
殺生報生。
不順孝道。
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
日日起三業。
口罪無量。
況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薩。
無慈心報雠。
乃至六親中故報者。
犯輕垢罪。
疏。
謂以瞋打報瞋打。
非謂應以德報怨也。
發隐。
言佛意止謂不當以瞋打還報瞋打。
非欲人更以恩德報瞋打也。
大般若經雲。
菩薩當鬥争瞋恚罵詈。
便自改悔。
我當忍受一切衆生履踐如橋梁。
如聾如啞。
雲何以惡語報人。
我不應壞是甚深無上菩提。
是也。
殺生報生不順孝道者。
良由天地以生物為心。
彼傷吾親之生。
吾複傷彼親之生。
殺一生。
報一生。
於我之生無益。
於彼之生有損。
生彌寡而殺彌衆。
乖天地之和。
傷化育之原。
是焉得為孝乎。
又按疏概标七衆。
而經文明言出家菩薩。
是經意止制出家。
不禁臣民。
此或大師權巧。
故補經文。
然金口炳然。
理合依憑。
合注。
不順孝道者。
被他殺害。
必有夙因。
快意報雠。
重增未來怨結。
非所以愛死者也。
七逆罪者。
如孟氏雲。
殺人之父。
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
人亦殺其兄。
去自殺惟是一間。
今我為父報雠。
彼複結雠於我父。
又種将來害父之因。
故報雠即可名七逆也。
結雲出家菩薩者。
意顯在家菩薩。
猶得兼用王法。
以直報怨。
出家斷不可矣。
尚不畜奴婢者。
舉輕況重。
然出家人。
總不得畜。
在家得畜。
但不應非理打罵。
發隐。
曰三業而止标口罪者。
罵辱已罪無量。
況打拍乎。
奴婢且然。
況作七逆乎。
皆舉輕況重也。
合注。
此是性遮二業。
既傷慈忍。
複結來怨故也。
五緣成罪。
一。
是雠。
二。
雠想。
有六句。
初二句輕。
謂雠作雠想雠疑。
而行瞋報。
二句稍重。
謂非雠而作雠想雠疑。
二句更重。
謂非雠非雠想。
雠非雠想。
而行瞋打。
即第九重戒攝也。
三。
有報複心。
四。
行瞋報事。
五。
前人領納。
謂受其打罵。
結輕。
若害命。
結歸第一殺戒。
在家菩薩。
以直報怨。
憑官依律決判。
不犯。
或私行報複。
或賄賂求托。
過分治罰。
一一刑辱結輕。
害命結重。
又戒本經雲。
若於他起慊恨心。
執持不舍。
是染污犯。
亦可此戒兼制。
又菩薩怨不宜報。
恩則宜報。
故戒本經雲。
受他恩惠。
以慊恨心。
不以若等若增酬答彼者。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作方便而無力。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惟遮不開 果報者報則相雠相害。
更無休息。
不報則解怨釋結。
永無雠對。
按解孝道處發隐與合注不同。
亦各明一義也。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疏。
慢如高山。
法水不住。
有乖傳化之益。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合注。
小乘於應請者而憍慢不請。
則犯。
餘惟不得憍慢。
不制悉請。
大乘求法為務。
一切應請。
一切不得憍慢。
發隐。
疏雲此戒與前第六戒同制。
前懈怠不聽。
此憍慢不請。
若慢心不往聽。
應同此戒。
若佛子。
初始出家。
未有所解。
而自持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
大解大福大富。
饒财七寶。
以此憍慢。
而不谘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
或小姓年少。
卑門貧窮下賤。
諸根不具。
而實有德。
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
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谘受法師第一義谛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初始出家者。
明其染法未深。
未有所解者。
無佛法中正解。
既染法未深。
未開正解。
則更不宜憍慢也 此是性遮二業。
四緣成罪。
一。
法師。
二。
法師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憍慢心。
正是業主。
與前第六瞋患為異。
四。
不谘受。
随所應谘不谘結罪。
又戒本經雲。
輕說法者。
不生恭敬。
嗤笑毀呰。
但着。
文字。
不依實義。
是染污犯。
亦此戒兼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憍慢則失正法種。
頑愚陋劣。
重法則智慧開明。
菩提增長。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疏。
乖教訓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初新學菩薩。
已受戒竟。
遠來聽法。
法主言非己師。
恃解恃勢。
生輕慢心。
不好答問。
使義理隐沒。
颠倒法相。
故犯。
發隐。
非己師。
言不於己師。
明是他人弟子也。
若佛子。
佛滅度後。
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於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當以七日佛前忏悔。
得見好相。
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應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薩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雖佛像前受戒。
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
何以故。
是法師。
師師相授。
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時。
即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
便得戒。
若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
與國王太子百官。
以為善友。
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
輕心惡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問者。
犯輕垢罪。
發隐。
無師佛像前受。
得戒如此之難。
有師面面相承。
得戒如此之易。
則師之所系誠大。
而求師者。
當敬之如佛可也。
為師者。
宜體此意。
慈悲指示。
而待之如子可也。
乃内倚所學。
外挾所交。
起大憍慢。
不好答問耶。
不好答。
正前所謂隐沒颠倒也。
菩薩善戒經雲。
不犯者。
若知前人是惡邪見。
求覓罪過。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知前人不能敬順。
若知鈍根。
聞深義已。
生於邪見。
若知聞已。
向惡人宣說。
破壞正法等。
合注。
師師相授。
不須好相者。
以其展轉傳來。
即是如來嫡胤。
亦是法身常住。
故律藏雲。
持律之人。
是人補佛處也。
生至重心者。
謂視師如佛也。
不得好相。
不名得戒。
明自誓受戒。
如此之難。
生至重心。
便乃得戒。
明從師受戒。
亦複不易。
既受得已。
請問先達。
先達豈可忽之而不好答乎。
輕心者。
忽彼來人。
惡心者。
悭吝嫉妬。
慢心者。
自恃福慧也 此亦性遮二業。
乖接引教訓之道。
四緣成罪。
一。
求法人。
二。
求法想。
三。
憍慢心。
四。
僻說出口。
語語結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吝法則愚癡。
憍慢則陋劣。
不吝不憍。
則功德智慧以自莊嚴。
按發隐分難易。
合注言皆難。
各明一義。
而發隐為順。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疏。
乖出要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發隐。
菩薩常學大乘。
故制他學。
聲聞則五歲未滿。
五法未明者。
制。
已滿已明者。
不制。
繇聲聞不學大乘。
惟以自修者自滿也。
五歲者。
經雲。
五夏以前專修戒律。
五夏以後。
方乃聽教參禅況複他學也。
若佛子。
有佛經律大乘法。
正見。
正性。
正法身。
而不能勤學修習。
而舍七寶。
反學邪見二乘。
外道。
俗典。
阿毗昙雜論。
一切書記。
是斷佛性。
障道因緣。
非行菩薩道者。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合注。
經律大乘法者。
通指菩薩藏也。
正見者。
萬行之解。
正性者。
正因之性。
正法身者。
正果之性。
邪見者。
通指下文諸法。
二乘堕於偏空。
外道執其謬計。
俗典僅談世務。
阿毗昙即二乘論。
雜論即外道論一切書記。
即俗典世論也。
斷佛性者。
二乘焦菩提之芽。
外道刳正覺之種。
障道因緣者。
内惑正解之因。
外亂正修之緣也 一向習小。
惟是遮業。
非染污犯。
二向習外。
性遮二業。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上聰明。
能速受學。
若久學不忘。
若思惟知義。
若於佛法。
具足觀察。
得不動智。
若於日日。
常以二分受學佛經。
一分外典。
又菩薩。
比邱比邱尼。
不學聲聞毗尼。
亦犯輕垢 七衆同制者。
比邱先習此經。
及二部律。
尼先學此經。
及尼具戒。
式叉先習此經。
及二六法。
沙彌男女先習此經。
及十戒威儀。
在家先習此經。
及優婆塞戒。
餘力方許徧習 大小不全共者。
同以本法為急。
亦同不得習外。
而大不學毗尼犯。
小不學此經非犯 開遮者。
示同邪小。
以誘接之 果報者。
一向習小。
障菩提。
習外。
堕愛見。
發隐。
七寶二義。
一者殊勝。
超出一切諸教偏駁下劣故。
二者利濟。
能與一切衆生功德法财故。
○第二十五不善知衆戒 疏。
自損損他。
故制。
出家二衆同犯。
大小俱制。
三衆及在家。
既未持衆。
不制。
發隐。
三衆。
謂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
若佛子。
佛滅度後。
為說法主。
為行法主。
為僧坊主。
教化主。
坐禅主。
行來主。
應生慈心。
善和鬥诤。
善守三寶物。
莫無度用。
如自已有。
而反亂衆鬥诤。
恣心用三寶物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說法主。
即今法師。
行法主。
主清規者。
亦可律師。
僧坊主。
知安居房舍等事。
即今值院。
教化主。
勸人作福業者。
坐禅主。
知習禅事。
如僧堂首座之類。
行來主。
知乍到客情事者。
今名知賓。
慈心者。
和诤守物。
能與一切人樂。
也 此是遮業。
不善滅诤。
随事結過。
不善守物。
随用結過。
若三寶互用。
自屬盜戒。
若發起诤事。
别得性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善滅诤。
得破僧方便罪。
不善守物。
招貧窮困苦報。
善和善守。
則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發隐。
诤有四謂平論诤。
非言诤。
犯罪诤。
作事诤。
三寶物。
必應所當為之事而施用之。
固不可濫用。
亦不可差互用差互者。
如佛物不可僧用。
古人尚有以飯僧物作僧堂。
而堕火枷地獄者。
又如佛殿餘。
作佛像得。
佛像餘。
作佛供器得。
但不可以佛殿餘。
作菩薩殿。
佛像餘。
作菩薩像。
降下可知矣。
初津。
如自己有。
謂當如自己物之愛惜。
不得錯用。
一說。
不得當自己物随意而用。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疏。
僧次請僧。
不問客舊皆
小重。
少加重也。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葸-十+夕]。
慈[葸-十+夕]。
蘭[葸-十+夕]。
興渠。
是五辛。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茖[葸-十+夕]即韭。
慈[葸-十+夕]即[葸-十+夕]。
蘭[葸-十+夕]即小蒜。
興渠。
此方所無。
一切食中。
雜有此辛。
亦不得食。
非但戒單食也。
此是遮業。
臭穢妨於淨法。
故制。
四緣成罪。
如食肉戒 開遮者。
病非蒜等不愈。
須處僻靜别室食之。
不得入佛塔僧堂。
不得入僧浴室。
不得上都圊内。
俟斷食更七日後。
臭氣都盡。
沐浴浣衣。
香熏入衆。
具如律明 果報者。
佛頂經雲。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舐其唇吻。
福德日消。
長無利益。
修三摩地。
善神不護。
魔王得便。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
怙惡長過。
故制。
出家二衆全犯。
餘三衆及在家。
雖未有僧事利養。
見過不令悔。
亦犯輕垢。
大小同制。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
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
七逆。
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一衆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八戒者。
八關齋法。
又地持八重。
五戒者。
清信士女所受。
十戒者。
十善戒。
沙彌十戒。
又此經十重。
毀禁者。
總明犯一切戒。
即毀三世諸佛明禁。
七逆現在下文。
八難乃犯戒果報。
一。
地獄。
二。
畜生。
三。
餓鬼。
四。
盲聾喑痖。
諸根不具。
五。
生邪見家。
世智辯聰。
六。
佛前佛後。
七。
北洲。
八。
無想天。
一切犯戒罪者。
若大若小。
若重若輕。
若因若果。
皆教忏悔。
教忏悔者。
以見。
聞。
疑。
三根舉事。
令改往修來。
舍過遷善也。
梵語忏摩。
是此方請忍請恕之意。
即表除於往愆。
悔乃此方之語。
義稱惡作。
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
決志改途易轍。
即表修於來善。
同住同利。
是共食味。
布薩說戒。
是共法味。
理應如法舉罪。
故不舉不教者犯也。
發隐。
布薩。
此雲相向說。
罪半月舉罪忏悔。
如是住者。
皆清淨聚。
故雲淨住。
合注。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有罪。
二。
有罪想。
若實謂無罪者。
非犯。
三。
不教心。
戒本經雲。
瞋心不舉。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四。
默然同住不教悔。
是一罪。
同食味。
複一罪。
同法味。
又一罪。
随事各結。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狂。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護他心。
若護僧制。
又雲。
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
以慊恨心。
不為正說。
是犯染污。
不犯者。
若自無智。
若無力。
若使有力者說。
若彼自有力若。
彼自有善知識。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為正說。
於我憎恨。
若出惡言。
若颠倒為。
若無愛敬。
若複彼人性弊[怡-台+龍]戾 又自不悔過。
亦應此戒兼制。
不教人悔。
惟是遮業。
自過不悔。
兼得性業也 七衆不全同。
比邱應舉七衆罪。
比邱尼得舉六衆罪。
不得舉比邱罪。
若與比邱親裡知識。
私相勸谏。
無罪。
式叉摩那得舉五衆罪。
不得舉比邱比邱尼罪。
沙彌得舉四衆罪。
不得舉上三種罪。
沙彌尼得舉三衆罪。
不得舉上四衆罪。
在家二衆。
得舉自類罪。
不得舉出家五衆罪。
若親厚知識。
私相勸谏。
皆悉無罪。
又在家二衆。
無同利養事。
惟有不舉。
及同布薩二過 開遮者。
僧祇律雲。
若彼人兇暴。
若依王力。
大臣力。
兇惡人力。
或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爾時但護根相應。
無罪。
又四分律雲。
内有五法。
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瞋恚 果報者。
大涅盤經雲。
若善比邱。
見壞法者。
置不诃責。
驅遣舉處。
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責遣。
當知得福無量。
不可稱計。
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
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
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發隐。
問。
教而不改。
應免罪否。
答。
世儒有言。
教訓不嚴。
師之惰也。
學問無成。
子之罪也。
教而不改。
教者何尤焉。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疏。
喪染資神之益。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合注。
小乘未滿五夏。
未谙律藏。
見有持律人來。
應請。
餘非所制。
大乘求法無厭。
一切應請。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
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嗔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疏。
言大乘同見同行。
簡小乘。
發隐。
法師者。
不必是講經論師。
凡通達大乘法者。
皆是也。
大乘同學等者。
先言大乘師。
次言大乘友。
皆當供請。
合注。
日食三兩金者。
極勢之語。
三時者。
中前。
中後。
初夜。
瞋心者。
恚彼法師。
患惱者。
恐已侈費。
為法滅身者。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法師。
二。
法師想。
若不知者。
不犯。
三。
不請心。
若瞋若惱。
是染污犯。
懈怠忘誤。
非染污犯。
四。
漠然空過。
随事結罪 又不受師教。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欲求定心。
慊恨憍慢。
不受師教。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說。
若自多聞有力。
若先已受法 開遮者。
若知不請。
令彼調伏 果報者。
不請。
則失聞熏益。
障智慧種。
請則常能不離正法。
○第七不往聽法戒 發隐。
制意同前。
但前屬菩薩詣我。
我請說法。
今屬菩薩在彼。
我往聽法。
若佛子。
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
有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谘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谘問者。
犯輕垢罪。
疏。
言毗尼經律者。
大乘毗尼經律。
非三藏中毗尼也。
大乘經有滅惡義。
故稱毗尼。
發隐。
經律并稱毗尼者。
以大乘經。
力能滅惡。
義同律也。
地持。
不開遠近。
優婆塞。
開由旬不犯。
則知出家制遠。
在家制近也。
蓋出家以聽法為事。
憚遠不往。
是慢法故。
在家者。
世法拘身。
遠聽不能。
亦非慢故。
合注。
一切處者。
通指僧坊俗地。
大舍宅。
别指俗地。
山林等。
别指僧地也。
法毗尼經律者。
法名軌持。
毗尼名滅。
意指所诠。
經律二字。
意指能诠。
然毗尼正翻為律。
經亦訓法訓常。
文言似複。
義則可明。
此法毗尼。
大小齊奉。
七衆同修。
非局在聲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講法律。
二。
講法律想。
三。
不往心。
若瞋慢。
是染污犯。
若懈怠。
非染污犯。
四。
不往聽。
日日結罪。
善生經中。
制四十裡内須往。
此亦應爾。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
若無力。
若彼颠倒說。
若護說者心。
若數數聞。
已受持。
已知義。
若修禅定。
不欲暫廢。
皆不犯 開遮者。
佛藏經雲。
若比邱說法。
雜外道義。
有善比邱。
勤求道者。
應從座去。
若不去者。
非善比邱。
亦複不名随佛教者 果報者。
地持經雲。
菩薩於善知識。
聽受經法。
於說法人。
有五處不應憶念。
淨心專聽。
一者。
不念破戒。
謂不念言。
此犯律儀。
不應從彼聽受經法。
二者。
不念下性。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下性之人。
聽受經法。
三者。
不念醜陋。
謂不念言。
我不從此醜陋之人。
聽受經法。
四者。
不念壞味。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不正語人。
聽受經法。
但依於義。
不依於味。
五者。
不念壞美語。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粗言說人。
聽受經法。
如是五處不憶念者。
是菩薩勤攝正法。
於說法人。
不起嫌想。
若下根菩薩。
起人過心。
退不樂聽法。
當知是菩薩。
不能自度。
智慧退減。
不聽之失也。
能至心聽。
則如沙彌戲擲。
堪證四果。
況實說正法耶。
○第八背大向小戒 發隐。
背向未決。
猶屬輕。
背向已成。
則失菩薩戒。
又背向在心。
失惟屬己。
言辭外顯。
害及他人。
犯第十重。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經律。
言非佛說。
而受持二乘。
聲聞外道惡見。
一切禁戒。
邪見經律者。
犯輕垢罪。
發隐。
背大乘言非佛說。
罪亦重矣。
雲何入輕垢。
蓋心背而口未宣播。
此言字。
是内自評論也。
若有謗聲。
屬第十重。
合注。
言非佛說者。
意言分别計度。
受持者。
拟欲受持也 此具性遮二業。
計二乘。
惟遮業。
計外道。
兼性業。
以是邪見故也。
直制猶豫未決。
是中下二邪見之方便。
以其計尚未成。
故且結輕。
若計成。
則失菩薩戒矣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是本習。
故非犯。
計外得責心罪。
發心欲往。
步步結應忏罪。
聞外道說法。
不入其心。
悔還。
尚許忏除共住。
若片語入心。
奉行其法。
乃至拔一發等。
失比邱戒。
成重難。
現身不複許入僧數 惟遮不開 果報者。
計外。
成邪見。
堕三塗。
計小。
障大菩提。
發隐。
昔天親菩薩造五百論。
明小斥大。
後遇無着。
悔悟己過。
欲自截舌。
無着教令以舌還贊大乘。
天親受教。
克心向大。
宏傳廣演。
卒成聖果焉。
改過不吝。
真萬世法也 菩薩善戒經雲。
讀世典文頌書疏不犯者。
為破邪見故。
為知外典是虛妄。
佛法真實故。
為知世事。
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第九不看病戒 疏。
乖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大士一切應看。
聲聞止在師友。
同活。
共房。
及僧尼。
此外不制。
以其本不兼物故。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
是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
諸根不具。
百種病苦惱。
皆供養令差。
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
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濟者。
犯輕垢罪。
疏。
言供養病人如佛。
極敬為語。
此明在心不在田。
如阿難分飯與餓狗。
以此心明好。
故與佛一等。
菩薩見一切病人。
随力所能。
皆應看視。
文中舉父母師弟子。
從近為始也。
末雲城邑曠野。
凡是病皆救。
即知通一切也 若瞋心舍置。
随人結輕垢。
若力不及。
起慈念心。
不犯。
發隐。
八福田中。
諸佛最尊。
雲何看病為第一。
蓋佛是敬田。
不兼乎悲。
惟茲病人。
佛囑我滅度後。
應好供養。
其中多有諸佛賢聖。
則是敬田。
百骸痛苦。
須人為命。
則是悲田。
況諸佛人天普供。
苦中之苦。
無越病人。
福中之福。
宜歸看病矣 優婆塞戒經雲。
行路之時。
見病人。
不住瞻視。
為作方便。
付囑所在。
而舍去者。
得罪。
蓋謂有力則自為救療。
無力則轉托他人。
邈然如不見聞。
慈悲之心安在。
故得罪也。
言瞋心者。
嫌病人。
不生慈念也。
力不及而有慈念心者。
不犯。
力不及而不起慈念心。
亦犯。
合注。
八福田。
一佛。
二聖人。
三和尚。
四阿阇黎。
五僧。
六父。
七母。
八病人。
七是敬田。
病兼悲敬。
故名第一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有病。
二。
有病想。
三。
不看心。
瞋果是染污犯。
懈怠非染污犯。
四。
應看不看。
随事結罪。
不犯者。
若自病。
若無力。
若教有力。
随順病者。
若知彼人。
自有眷屬。
若彼有力。
自能經理。
若病數數發。
若長病。
若修勝業。
不欲暫廢 開遮。
如不犯中說。
又複應知看病法則。
四分律雲。
有五法能看病人。
一。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可食能與。
二。
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吐唾。
三。
有慈愍心。
不為衣食。
四。
能經理湯藥。
乃至差若死。
五。
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
律攝雲。
若病人貧無藥直者。
師主知識等。
應為辦之。
或施主邊求。
或用僧伽物。
或塔物。
或旛蓋等莊嚴具。
依價賣之。
以供藥值。
病差應償。
若無力者。
不還無罪。
大師之子。
是父母财故。
若看病苾刍。
供給病者。
除性罪已。
餘皆應作 果報者。
不看失慈心益。
失悲敬二田。
自有病苦。
亦無人看。
能看。
則成就第一福田。
○第十畜殺衆生具戒 疏。
以傷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若佛子。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
及惡羅網罥殺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
尚不加報。
況殺一切衆生。
不得畜殺衆生具。
若故畜者。
犯輕垢罪。
疏。
罾繳羅網等。
道俗皆制。
刃槊弓箭。
舊開國王王子等。
發隐。
父母之雠不報。
詳見下文。
矛者。
長槍。
罥者。
所以羁禽獸足。
繳者。
生絲系矢而射。
罾繳羅網。
皆漁獵之具也。
槊亦槍屬。
刃槊弓箭開國王者。
衛國以兵。
餘人無國不應。
合注。
此是性遮二業。
殺之方便。
且結輕垢。
随害物時。
更結殺罪 開遮者。
或勸人戒殺。
若買。
若化其器藏而舉之。
毀壞彌善 果報。
如殺戒中說。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下六品中廣明。
疏。
此十戒總結。
如下六品所明。
發隐。
大本中六品。
廣明如上十戒。
今略之也。
後仿此。
合注。
此總結第一段十戒。
懸指廣文也。
○第十一國使戒 疏。
夫為敵國使命。
必觇候盈虛。
矯诳策略。
邀合戰陣。
情存勝負。
以乖本慈。
文雲國賊。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發隐。
觇候者。
窺伺也。
矯诳者。
奸欺也。
窺伺虛實。
以為進止。
奸欺謀策。
而後行事也。
言賊者。
如孟氏曰。
我能為君約與國。
戰必克。
今之所謂良臣。
古之所謂民賊也。
若佛子。
不得為利養惡心故。
通國使命。
軍陣合會。
興師相伐。
殺無量衆生。
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
況故作國賊。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疏。
為利惡心。
揀除和合。
不得入軍中。
軍中喧雜。
非佛子所行處。
發隐。
通使有二。
鬥争則損國殃民。
和合則安邦恤衆。
故應揀也。
問。
若爾。
衍儀秦代之屬。
各擅從衡。
果一善一惡欤。
答。
據彼本意。
則從人固犯興師。
衡者亦無善意。
同歸於罪而已。
細分則衡之為害。
正謂薄乎雲爾。
必也談仁義而罷秦楚之兵。
卻獻納而成南北之好。
如斯國使。
其所謂生多功德者乎。
合注。
不入軍中往來。
舉輕以況重 此是性遮二業。
正制為利養故。
作此相害因緣。
随事随語結輕。
若瞋怒因緣。
自屬殺戒。
若貪奪寶物因緣。
自屬盜戒 開遮者。
如隐峰飛錫止兵。
圖澄占鈴息難等 果報者。
交扇失歡。
得上品兩舌惡口報。
殺戮取利。
得上品殺盜報。
按此戒。
當是指通使而尚不成事者言。
以其為利養惡心故而為使。
不計殺無量衆生。
雖不成事。
亦犯輕垢。
若已成事。
已殺無量衆生。
則罪大惡極。
又不止於輕垢而已。
故須權害之輕重。
以定罪之輕重也。
○第十二販賣戒 疏。
希利損物。
乖慈。
故制。
大小同犯。
七衆不全共。
發隐。
我利則人害。
故曰乖慈。
七衆不全共者。
貿易。
世俗之常。
在家當不禁也。
若佛子。
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
市易棺材闆木盛死之具。
尚不應自作。
況教人作。
若故自作。
教人作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販賣良人奴婢。
則有眷屬分離之苦。
販賣六畜。
則為殺害之緣。
市易棺材闆木。
則必利人之死。
教人作者。
或為我作。
或令自作。
皆得罪也 此亦性遮二業。
希利損物。
乖於慈心。
事事結罪。
若偷販生口。
賣畜令殺。
咒人令死。
以售棺材。
别犯盜罪殺罪 在家畜耕牛。
非犯。
然據善生經。
須先作淨施。
然後受戒。
否則得失意罪。
若買畜放生。
施棺給貧。
其功則大 果報者。
眷屬分張。
多病短命。
發隐。
言人畜棺材者。
明此道俗俱斷。
揀尋常貿易。
道俗不俱斷也。
俗亦斷棺材者。
制惡心希售也。
○第十三謗毀戒 疏。
陷沒前人。
傷慈。
故制。
大小乘俱制。
七衆同犯。
删取天人以上。
同有菩薩戒者。
說其七逆十重。
或陷沒。
或治罰。
莫問有根無根。
但令向異法人說。
悉犯重。
前說四衆過戒已制。
若向同法人說。
莫問境高下。
有戒無戒。
陷沒人者。
此戒同犯輕垢。
發隐。
删取。
猶截取也。
截取謗毀天人以上。
同有大戒者也。
或陷沒其名。
或治罰其身。
不問彼所謗有根無根。
但向異法人者。
彰播而禍無窮。
向同法人者。
隐密而害未廣。
故一屬重。
一屬輕也。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無事謗他良人。
善人。
法師。
師僧。
國王。
貴人。
言犯七逆十重。
於父母兄弟六親中。
應生孝順心。
慈悲心。
而反更加於逆害。
堕不如意處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惡心者。
瞋惱之心。
欲前人陷沒也。
無事者。
無見聞疑三根。
父母兄弟六親者。
大士視一切人。
皆如父母兄弟六親也 此是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
無罪。
二。
無罪想六句。
四犯。
二非犯。
三。
謗毀心。
正是業主。
四。
所說過。
七逆十重等。
五。
所向人。
向同法謗同法。
或向外人謗外人。
故輕。
若向外人謗同法。
自屬重戒中攝。
六。
前人領解。
随語随人結罪。
若說實非犯。
以惡心說。
亦犯輕垢 惟遮不開 果報。
如妄言惡口中說。
發隐。
無事。
本無實也。
前十重中。
毀他兼自贊成重。
今無自贊。
前謗三寶成重。
今止謗僧。
故輕 孝順者。
不敢謗。
慈悲者。
不忍謗。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疏。
傷損有識。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發隐。
有識。
揀草木無情也。
雖本意燒山。
無心害物。
然物必被傷。
若佛子。
以惡心故。
放大火燒山林曠野。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
僧坊。
田木。
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生物。
不得故燒。
若故燒者。
犯輕垢罪。
疏。
有師言殺鬼畜犯重。
初戒已制。
此戒但不得燒林木。
遠損害義。
今釋殺鬼畜既不犯重。
今燒林木而死者。
與此戒同制。
四月至九月。
多生蟲類。
此時道俗同制。
不得燒林木。
遠有損害義。
在家菩薩。
為業燒者。
不制。
出家菩薩。
為妨害衆事。
亦應開許者。
若不慎燒。
犯輕垢。
發隐。
前十重明有命不得故殺。
今言殺鬼畜不犯重者。
以無心殺也。
燒林木而害生。
亦意在林木也。
故與前同制。
在家為生業。
出家為除害。
亦所不禁。
但應謹慎防護。
不爾者犯。
恐開此禁。
恣意焚燒。
故疏言慎。
問。
此中禁四月至九月。
則十月至三月不制明矣。
而十月未盡無蟲。
二月正當起蟄。
焉得無損。
答。
此為苦寒之地言也。
若東南溫暖。
恐非所宜。
止可臘月嚴凝。
霜雪屢降之後耳。
善會文者。
自應得意。
或雲。
鬼畜不犯重。
取前十重中非道器也。
此順疏文。
未順經義。
合注。
惡心者。
恣情任意。
不知慎重也。
燒他屋宅者。
謂因不慎放火。
而誤及之。
若為損他故燒。
自屬盜戒等流罪攝。
一切有生物者。
放火非為燒生。
有必傷生之勢。
故須遠防殺緣。
若為殺故燒。
自屬殺戒中攝。
今結雲若故燒者。
明非慎重而偶誤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非時。
二。
非時想。
三。
不慎心。
四。
正放火燒 開遮者。
在家為業。
亦應慎燒。
出家除害。
并須擇時。
方可無犯。
果報者。
不慎則有誤殺之業。
○第十五僻教戒 疏。
使人失正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共。
以所習異故。
發隐。
僻者。
偏也。
邪也。
二乘外道皆是 私謂。
所習。
單指二乘。
不謂外道。
若佛子。
自佛弟子。
及外道惡人。
六親。
一切善知識。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應教解義理。
使發菩提心。
十發趣心。
十長養心。
十金剛心。
於三十心中。
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橫教二乘聲聞經律。
外道邪見論等。
犯輕垢罪。
合注。
佛弟子。
單指内衆。
外道惡人。
單指外衆。
六親。
通内外衆。
善知識。
謂交遊往還。
素相親善者。
非得道善知識也。
由解義理。
始堪發心。
不同盲修瞎煉 又解義不發心。
增長狂慧。
發心不解義。
增長無明。
教之使之。
令知真解真修也。
惡心者。
概欲令人人入於偏邪。
瞋心者。
偏惱此人。
不以正教。
橫者。
枉其性根。
不稱機宜。
明非應病與藥也 教以外道。
性遮二業。
教以二乘。
惟是遮業。
惡心瞋心。
是染污犯。
無知根智。
非染污犯。
開遮者。
用随情說。
逗彼機宜。
乃至示同外道等 果報者。
以外教。
得邪見報。
以小教。
障大菩提。
以大乘。
教自他俱利。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疏。
乖訓授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發隐。
無私賄而不傳真法。
有所獲而方罄所知。
是商賈之道也。
豈大士宏度之心乎。
合注。
小乘依小法教人。
亦不得隐沒義理。
若佛子。
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廣開解義味。
見後新學菩薩。
有從百裡千裡來求大乘經律。
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非出家菩薩。
乃至餓虎狼師子。
一切餓鬼。
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使心開意解。
而菩薩為利養故。
應答不答。
倒說經律文字。
無前無後。
謗三寶說者。
犯輕垢罪。
發隐。
好心者。
明始學之初。
即發上求下化之心。
絕希利故。
今才學佛法。
先懷利養。
非好心也。
先儒有言。
今人讀書。
自上大人時。
便錯了也。
意正如此。
合注。
好心者。
上求下化之心。
先學者。
自利利他之本。
威儀者。
化導之軌範。
經律者。
進修之門戶。
廣開解義味者。
緻廣大而盡精微。
明非淺近粗疎而已。
燒身臂等者。
上求之極緻也。
舍身肉等者。
下化之極緻也。
先為說此如法苦行。
以大其心志。
堅其誓願。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謂随問而說。
不颠倒說。
不邪謬說。
故能使其心開意解。
此誠先學菩薩之職任也。
應答不答。
則不一一說。
倒說。
則不次第。
謗三寶。
則非正法。
又倒說即名為謗。
所謂說法不當機。
所說為非量也 此是遮業。
不先學。
是一過。
不正說又一過為利。
是染污犯。
無知機智。
非染污犯 開遮者。
知機故不說。
或為斷邪命而诃苦行。
破愚執而談理行 果報者。
為利則邪命所攝。
倒說則謗法等流。
發隐。
問。
謗三寶說。
雲何不入十重。
答。
十重專言謗者。
是撥無三寶。
故重。
此則謬解妄論名為謗說。
非撥無也。
故輕。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疏。
惱他。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
自為飲食錢财。
利養名譽故。
親近國王。
王子大臣。
百官。
恃作形勢。
乞索打拍牽挽。
橫取錢物。
一切求利名。
為惡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無慈心。
無孝順心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自為者。
明非為三寶等。
為飲食乃至名譽。
明非為道也。
惡求者。
威逼非善求。
多求者。
無厭非寡求。
教他者。
教人為我求。
如遣使作書之類 此。
具性遮二業。
盜戒之等流也。
或将本求利。
或薦書強化。
皆屬此戒。
若非分陵奪。
自屬盜戒。
又戒本經雲。
多欲不知足。
貪着财物。
是染污犯。
亦此戒攝 開遮者。
為三寶為病人。
為衆生。
如法營求。
非犯 果報者。
乞求則妨道惱他。
不乞則正命清淨。
自他俱利。
發隐。
乞索者。
乞索财物也。
打拍示威。
亦乞索财物也。
牽挽者。
牽系挽曳。
皆威逼之而橫取也。
無慈心孝順心者。
慈則常思惠濟。
慮彼貧窮。
孝則供養衆生。
如己父母。
尚何忍橫取之耶。
○第十八無解作解戒 疏。
有誤人之失。
故制。
出家二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三衆及在家。
無師範義。
未制。
發隐。
三衆者。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也。
沙彌未授具。
式叉學戒女。
無為人師義。
故不制。
若佛子。
應學十二部經。
誦戒者。
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因緣。
詐言能解者。
即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一一不解。
一切法不知。
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
犯輕垢罪。
疏。
日日六時。
晝夜各三。
一雲。
誦未通利。
必須六時。
已通利。
未必恒爾。
二雲。
恒應六時。
發隐。
言為戒師者。
先應廣學諸經。
熟誦戒律。
解戒中所說義理。
又窮原極本。
妙悟性宗。
言佛性之性者。
揀此性是佛性之性。
非聲聞外道所計性也。
即菩薩心地也。
一一。
指戒律。
一切法。
指諸經也。
合注。
大士以傳法度生為正務。
故應學十二部經。
以為度生之本。
而戒經尤大士之根本。
故應日日六時誦持。
令其精熟。
然不但誦文而已。
又必。
解其義理佛性之性。
謂先悟本源自性清淨。
為無作戒所依體性。
即依此無作戒。
還為成佛種子。
是知自性清淨者。
正因佛性也。
菩薩戒者。
緣了佛性也。
全一性以起二修。
全二修而成一性。
故名佛性。
之性。
猶雲諸佛本源。
佛性種子也。
不解一句等。
舉輕況重。
設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少分因緣。
而詐言能解。
即為内乖己心而自欺。
外誤前人而诳他。
何況一一戒律皆不解。
一切佛法皆不知。
則自且從師求學之不暇。
豈可為他人作師授戒哉 此是遮業。
受戒不學。
是一過。
欲作師。
又一過。
随事結罪 疏雲。
餘五衆無作師事。
未制。
今按善生經。
在家菩薩。
亦得畜在家弟子。
似亦同制。
然在家雖畜弟子。
無授戒事。
故雲不犯耳 開遮者。
為白衣授終身五戒。
及六齋日授八戒法。
皆悉無犯然亦須知五戒八戒義趣。
又八戒法。
若無比邱。
比邱尼。
則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亦得授之。
五戒法。
設無出家五衆。
則在家二衆亦得授之 果報者。
佛藏經雲。
身未證法。
而在高座。
身自不知。
而教人者。
法堕地獄。
○第十九兩舌戒 疏。
遘扇彼此。
乖和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見持戒比邱。
手捉香爐。
行菩薩行。
而鬥構兩頭。
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惡心者。
瞋彼前人。
欲令鬥诤。
或嫉彼賢善。
欲為妨惱也。
手捉香爐聊舉善行之一事。
鬥構兩頭。
謂交扇令造诤端。
此雖說實猶犯。
況謗欺耶 此具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應以持戒不持戒六句分别。
二稍重。
四稍輕也。
三。
兩舌心。
正是業主。
四。
說過。
無論實與不實。
五。
所向人。
若向無戒人。
自屬重戒。
若泛向同法。
非彼親友。
自屬第十三謗毀戒。
今正以鬥遘為念。
的向彼之親厚。
故實與不實皆犯。
若欲向此人。
誤向彼人。
結方便罪。
六。
前人領解。
語語結罪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見諸有情。
為惡友朋之所攝受。
親愛不舍。
起憐愍心。
說離間語。
令離惡友。
舍相親愛。
勿令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如是以饒益心。
說離間語。
生多功德 果報者。
如第六重戒中說。
發隐。
無惡不造者。
謗彼賢人為造惡也 此戒不但鬥遘比邱 推之則讒亂人君臣。
離。
間人骨肉者皆是類也。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疏。
見危不濟。
乖慈。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俱制。
大士一切普度。
聲聞止在眷屬。
此制自度。
發隐。
菩薩兼利。
故制自度。
言自度不顧他人。
則犯制也。
若佛子。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
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
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
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
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
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疏。
前明想念如親。
即制令憶慈觀。
如大經明習九品七品等。
第一使上怨等於上親。
大士應與資身之益。
及資神之利。
發隐。
憶慈心觀。
習慈之品。
或七或九。
九則親冤各分三品。
第一上冤與上親平等者。
正慈觀之力也。
解難資身之益。
法乃資神也 言講演之福。
得見諸佛者。
以此戒是三世諸佛之本源。
戒之所在。
即佛在故。
講之則重宣諸佛之光。
開辟人天之路。
未亡而曆彼耳根。
已死而導其冥識 問。
墨子兼愛。
号為異端。
雲何衆生。
皆我父母。
答。
儒道止談今世。
佛法乃論前身。
受生既曆多生。
托胎必徧諸趣。
六道衆生。
皆我父母。
豈不然乎。
惟拘近迹。
不審遠緣。
等之異端。
過矣 生生受生等者。
以生生無不由此四大受生。
則生生當行放救。
此放生即是常住不易之法也。
合注。
以慈心故。
總修三種慈心也。
一。
生緣慈。
即觀六道皆我父母。
二。
法緣慈。
即觀地水火風是我身體。
三。
無緣慈。
即於生生受生之中。
而悟不生不滅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者。
以此三慈。
開示於人。
救護。
則解其現在苦難。
教化講說。
則拔其未來苦因。
令不受未來苦難。
又救是拔苦。
度是與樂也。
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者。
見佛聞法。
恒於天人類中修道。
永離畜生難處。
方名究竟放救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苦衆生。
二。
苦衆生想。
三。
無慈心。
若欲救而力不逮者。
至心為稱佛名。
或為說法。
以作救慧命之緣因。
不犯。
四。
坐視不救。
随事結罪。
不救身命。
是一過。
不救慧命。
又一過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救則失三慈法利。
救則成就三慈法門。
按四大是我之身體。
亦是衆生身體。
是我與衆生同一身體也。
故當放救。
我生生由四大受生。
衆生亦生生由四大受生。
故生生當行放救。
亦當教人放救。
所以為常住之法。
此雲栖解常住二字之義。
與藕師異。
如是十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
疏。
指滅罪品中廣明。
合注。
此總結第二段十戒。
懸指廣文也。
○第二十一瞋打報雠戒 疏。
既傷慈忍。
方複結冤。
故制也。
外書有二途。
一是禮之所許。
二是法之所禁。
漸教故也。
今内經悉禁。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發隐。
禮許者。
記曰。
君父之雠。
不與共戴天。
兄弟之雠。
不反兵。
交遊之雠。
不同國。
禮應報也。
法禁者。
約始三章。
殺人者死。
律垂諸代斷命必償。
法應報也。
然此乃權漸之教。
未是真實。
故世道行之。
内經悉禁。
若佛子。
不得以瞋報瞋。
以打報打。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
若國主為他人殺者。
亦不得加報。
殺生報生。
不順孝道。
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
日日起三業。
口罪無量。
況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薩。
無慈心報雠。
乃至六親中故報者。
犯輕垢罪。
疏。
謂以瞋打報瞋打。
非謂應以德報怨也。
發隐。
言佛意止謂不當以瞋打還報瞋打。
非欲人更以恩德報瞋打也。
大般若經雲。
菩薩當鬥争瞋恚罵詈。
便自改悔。
我當忍受一切衆生履踐如橋梁。
如聾如啞。
雲何以惡語報人。
我不應壞是甚深無上菩提。
是也。
殺生報生不順孝道者。
良由天地以生物為心。
彼傷吾親之生。
吾複傷彼親之生。
殺一生。
報一生。
於我之生無益。
於彼之生有損。
生彌寡而殺彌衆。
乖天地之和。
傷化育之原。
是焉得為孝乎。
又按疏概标七衆。
而經文明言出家菩薩。
是經意止制出家。
不禁臣民。
此或大師權巧。
故補經文。
然金口炳然。
理合依憑。
合注。
不順孝道者。
被他殺害。
必有夙因。
快意報雠。
重增未來怨結。
非所以愛死者也。
七逆罪者。
如孟氏雲。
殺人之父。
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
人亦殺其兄。
去自殺惟是一間。
今我為父報雠。
彼複結雠於我父。
又種将來害父之因。
故報雠即可名七逆也。
結雲出家菩薩者。
意顯在家菩薩。
猶得兼用王法。
以直報怨。
出家斷不可矣。
尚不畜奴婢者。
舉輕況重。
然出家人。
總不得畜。
在家得畜。
但不應非理打罵。
發隐。
曰三業而止标口罪者。
罵辱已罪無量。
況打拍乎。
奴婢且然。
況作七逆乎。
皆舉輕況重也。
合注。
此是性遮二業。
既傷慈忍。
複結來怨故也。
五緣成罪。
一。
是雠。
二。
雠想。
有六句。
初二句輕。
謂雠作雠想雠疑。
而行瞋報。
二句稍重。
謂非雠而作雠想雠疑。
二句更重。
謂非雠非雠想。
雠非雠想。
而行瞋打。
即第九重戒攝也。
三。
有報複心。
四。
行瞋報事。
五。
前人領納。
謂受其打罵。
結輕。
若害命。
結歸第一殺戒。
在家菩薩。
以直報怨。
憑官依律決判。
不犯。
或私行報複。
或賄賂求托。
過分治罰。
一一刑辱結輕。
害命結重。
又戒本經雲。
若於他起慊恨心。
執持不舍。
是染污犯。
亦可此戒兼制。
又菩薩怨不宜報。
恩則宜報。
故戒本經雲。
受他恩惠。
以慊恨心。
不以若等若增酬答彼者。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作方便而無力。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惟遮不開 果報者報則相雠相害。
更無休息。
不報則解怨釋結。
永無雠對。
按解孝道處發隐與合注不同。
亦各明一義也。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疏。
慢如高山。
法水不住。
有乖傳化之益。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合注。
小乘於應請者而憍慢不請。
則犯。
餘惟不得憍慢。
不制悉請。
大乘求法為務。
一切應請。
一切不得憍慢。
發隐。
疏雲此戒與前第六戒同制。
前懈怠不聽。
此憍慢不請。
若慢心不往聽。
應同此戒。
若佛子。
初始出家。
未有所解。
而自持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
大解大福大富。
饒财七寶。
以此憍慢。
而不谘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
或小姓年少。
卑門貧窮下賤。
諸根不具。
而實有德。
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
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谘受法師第一義谛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初始出家者。
明其染法未深。
未有所解者。
無佛法中正解。
既染法未深。
未開正解。
則更不宜憍慢也 此是性遮二業。
四緣成罪。
一。
法師。
二。
法師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憍慢心。
正是業主。
與前第六瞋患為異。
四。
不谘受。
随所應谘不谘結罪。
又戒本經雲。
輕說法者。
不生恭敬。
嗤笑毀呰。
但着。
文字。
不依實義。
是染污犯。
亦此戒兼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憍慢則失正法種。
頑愚陋劣。
重法則智慧開明。
菩提增長。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疏。
乖教訓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初新學菩薩。
已受戒竟。
遠來聽法。
法主言非己師。
恃解恃勢。
生輕慢心。
不好答問。
使義理隐沒。
颠倒法相。
故犯。
發隐。
非己師。
言不於己師。
明是他人弟子也。
若佛子。
佛滅度後。
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於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當以七日佛前忏悔。
得見好相。
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應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薩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雖佛像前受戒。
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
何以故。
是法師。
師師相授。
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時。
即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
便得戒。
若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
與國王太子百官。
以為善友。
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
輕心惡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問者。
犯輕垢罪。
發隐。
無師佛像前受。
得戒如此之難。
有師面面相承。
得戒如此之易。
則師之所系誠大。
而求師者。
當敬之如佛可也。
為師者。
宜體此意。
慈悲指示。
而待之如子可也。
乃内倚所學。
外挾所交。
起大憍慢。
不好答問耶。
不好答。
正前所謂隐沒颠倒也。
菩薩善戒經雲。
不犯者。
若知前人是惡邪見。
求覓罪過。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知前人不能敬順。
若知鈍根。
聞深義已。
生於邪見。
若知聞已。
向惡人宣說。
破壞正法等。
合注。
師師相授。
不須好相者。
以其展轉傳來。
即是如來嫡胤。
亦是法身常住。
故律藏雲。
持律之人。
是人補佛處也。
生至重心者。
謂視師如佛也。
不得好相。
不名得戒。
明自誓受戒。
如此之難。
生至重心。
便乃得戒。
明從師受戒。
亦複不易。
既受得已。
請問先達。
先達豈可忽之而不好答乎。
輕心者。
忽彼來人。
惡心者。
悭吝嫉妬。
慢心者。
自恃福慧也 此亦性遮二業。
乖接引教訓之道。
四緣成罪。
一。
求法人。
二。
求法想。
三。
憍慢心。
四。
僻說出口。
語語結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吝法則愚癡。
憍慢則陋劣。
不吝不憍。
則功德智慧以自莊嚴。
按發隐分難易。
合注言皆難。
各明一義。
而發隐為順。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疏。
乖出要之道。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發隐。
菩薩常學大乘。
故制他學。
聲聞則五歲未滿。
五法未明者。
制。
已滿已明者。
不制。
繇聲聞不學大乘。
惟以自修者自滿也。
五歲者。
經雲。
五夏以前專修戒律。
五夏以後。
方乃聽教參禅況複他學也。
若佛子。
有佛經律大乘法。
正見。
正性。
正法身。
而不能勤學修習。
而舍七寶。
反學邪見二乘。
外道。
俗典。
阿毗昙雜論。
一切書記。
是斷佛性。
障道因緣。
非行菩薩道者。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合注。
經律大乘法者。
通指菩薩藏也。
正見者。
萬行之解。
正性者。
正因之性。
正法身者。
正果之性。
邪見者。
通指下文諸法。
二乘堕於偏空。
外道執其謬計。
俗典僅談世務。
阿毗昙即二乘論。
雜論即外道論一切書記。
即俗典世論也。
斷佛性者。
二乘焦菩提之芽。
外道刳正覺之種。
障道因緣者。
内惑正解之因。
外亂正修之緣也 一向習小。
惟是遮業。
非染污犯。
二向習外。
性遮二業。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上聰明。
能速受學。
若久學不忘。
若思惟知義。
若於佛法。
具足觀察。
得不動智。
若於日日。
常以二分受學佛經。
一分外典。
又菩薩。
比邱比邱尼。
不學聲聞毗尼。
亦犯輕垢 七衆同制者。
比邱先習此經。
及二部律。
尼先學此經。
及尼具戒。
式叉先習此經。
及二六法。
沙彌男女先習此經。
及十戒威儀。
在家先習此經。
及優婆塞戒。
餘力方許徧習 大小不全共者。
同以本法為急。
亦同不得習外。
而大不學毗尼犯。
小不學此經非犯 開遮者。
示同邪小。
以誘接之 果報者。
一向習小。
障菩提。
習外。
堕愛見。
發隐。
七寶二義。
一者殊勝。
超出一切諸教偏駁下劣故。
二者利濟。
能與一切衆生功德法财故。
○第二十五不善知衆戒 疏。
自損損他。
故制。
出家二衆同犯。
大小俱制。
三衆及在家。
既未持衆。
不制。
發隐。
三衆。
謂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
若佛子。
佛滅度後。
為說法主。
為行法主。
為僧坊主。
教化主。
坐禅主。
行來主。
應生慈心。
善和鬥诤。
善守三寶物。
莫無度用。
如自已有。
而反亂衆鬥诤。
恣心用三寶物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說法主。
即今法師。
行法主。
主清規者。
亦可律師。
僧坊主。
知安居房舍等事。
即今值院。
教化主。
勸人作福業者。
坐禅主。
知習禅事。
如僧堂首座之類。
行來主。
知乍到客情事者。
今名知賓。
慈心者。
和诤守物。
能與一切人樂。
也 此是遮業。
不善滅诤。
随事結過。
不善守物。
随用結過。
若三寶互用。
自屬盜戒。
若發起诤事。
别得性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善滅诤。
得破僧方便罪。
不善守物。
招貧窮困苦報。
善和善守。
則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發隐。
诤有四謂平論诤。
非言诤。
犯罪诤。
作事诤。
三寶物。
必應所當為之事而施用之。
固不可濫用。
亦不可差互用差互者。
如佛物不可僧用。
古人尚有以飯僧物作僧堂。
而堕火枷地獄者。
又如佛殿餘。
作佛像得。
佛像餘。
作佛供器得。
但不可以佛殿餘。
作菩薩殿。
佛像餘。
作菩薩像。
降下可知矣。
初津。
如自己有。
謂當如自己物之愛惜。
不得錯用。
一說。
不得當自己物随意而用。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疏。
僧次請僧。
不問客舊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