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發隐。
言财物本當舍彼。
乃反取耶。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
劫賊物。
一切财物。
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業。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自盜有八種。
或灼然劫取。
或潛行竊取。
或詐術騙取。
或勢力強取。
或詞訟取。
或抵謾取。
或受寄托而不還。
或應輸稅而不納。
是名八種。
教人盜者。
教人作八種盜若利不入己。
不結重罪。
是此戒兼制耳。
方便盜者。
彼物自來。
方便藏舉。
如攘羊之類。
咒盜者。
以種種咒術取他物。
或遣役鬼神等。
疏。
運手取他物離本處。
成盜業。
業是造作為義。
重物。
謂五錢也。
按五錢。
猶如五個大銅錢。
或取五錢。
或取值五錢物皆是。
律雲。
大銅錢。
準十六小錢。
其中錢有貴賤。
取盜處為斷。
發隐。
下文三一針一草皆盜疏何雲五錢。
蓋針草判盜。
五錢判重也。
離處成盜業。
未離處猶在盜法也。
合注。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發隐。
問。
取劫賊物。
雲何犯盜。
答。
若劫是他物。
他於我無與。
皆不與取也。
佛性者。
一切衆生。
皆有當果之性。
性是不改為義。
合注。
即前戒中常住之意。
發隐。
當果之性者。
當來佛果。
性本同然背性習惡。
自戕善本。
合注。
反更盜人财物。
意顯從人邊結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業。
以侵他依報。
奪他外命。
令他憂苦。
王法亦治罪故。
五緣成重。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想。
三盜心取。
四值五錢。
五舉離本處。
主有三品若佛物。
法物。
現前僧物。
四方僧物。
父母師長物。
名上品。
若人天物。
名中品。
若鬼神畜生物。
名下品。
盜上品及中品人物。
則重。
盜中品中天物。
及下品物。
結輕。
或雖重不失戒。
二有主想。
亦具當疑僻六句。
有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重。
無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輕。
有主無主想。
無主無主想。
二句無犯。
三盜心者。
非與想。
非己物想。
非糞掃想。
非暫用想。
非親厚想。
正是業主。
四值五錢者。
西國一大錢。
值十六小銅錢。
若取五錢。
若取值五錢物。
結重。
四錢以下結輕。
或雖重不失戒。
若二番三番共取五錢物。
有意相續者。
數滿結重。
無相續意者。
逐次結輕。
若所取物。
此處不值五錢。
取處值五錢者。
結重若此處值過五錢。
取處不值五錢。
結輕。
五舉離本處者。
他物置在本處。
移動令出本界。
或自移。
或教他移。
或方便移。
或咒移。
從此時結成盜罪。
詳如五戒相經中說。
若抵債不還。
前人決作失想時。
結罪。
若受寄不還。
亦於前人決作失想時。
結罪。
若二人共盜取物。
離本處。
值五錢。
雖分時各得減五錢。
然各犯重。
此生有戒無戒。
後生憶不憶等。
具於殺戒中辨。
不犯者。
與想。
己物想。
糞掃想。
暫用想。
親厚想。
若癡狂。
若病壞心○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财物。
若僧迦物。
窣堵波物。
取多物已。
執為己有。
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逼而奪取。
勿令受用如是财物。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由此因緣。
所奪财寶。
若僧伽物。
還複僧伽窣堵波物。
還窣堵波。
若有情物。
還複有情。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
而無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憐愍心。
能生功德。
還複。
故無犯。
倘分毫沾染。
是名賊複劫賊矣○果報者。
偷盜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若生人中。
得三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共财者。
世間财物。
五家所共。
謂王。
賊。
水。
火。
不肖子孫。
惟功德法财。
乃不共他有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
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
多人愛念。
三。
人不欺負。
四。
十方贊歎。
五。
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
處衆無畏。
八。
财命色力安樂辯才。
具足無缺。
九。
常懷施意。
十。
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第三淫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而制有多少。
五衆邪正俱制。
二衆但制邪淫。
發隐。
邪正俱制名多。
但制邪淫名少。
合注。
淫者。
污穢交遘。
鄙陋堪恥。
名非梵行。
亦名為不淨行。
正是生死根本。
按淫為生死根本。
若欲出離生死。
在家亦應竟斷淫欲。
不止禁邪淫也。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自淫者。
自作污行。
教人者。
勸他作污染行。
如媒嫁等事。
自無迷染。
但結輕垢。
是此戒兼制。
不同殺盜一概結重。
或有一種别異煩惱。
教人於自身行淫。
此則結重。
淫因者。
染污之心。
淫緣者。
瞻視随逐等事。
淫法者。
摩觸稱歎等事。
淫業者。
二根交接。
入如胡麻許。
即成淫罪。
不論精之出與未出。
乃至畜生女等。
舉劣結過。
非道者。
一。
非時。
或在日中。
或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
或八王日。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二。
非處。
除小便道。
或於大便道。
及口中。
三。
非女。
或是男子。
或黃門二根。
四。
處女。
未曾嫁人。
又非己所攝受。
五。
他婦。
屬他所攝。
六。
自身。
令他人於自身。
或大便道。
或口中。
作不淨行。
此六。
皆不順世間道理。
故名非道也。
淨法與人。
應教人精持梵行。
永離生死苦本也 此戒舊雲非性惟遮。
以男女居室。
世法所不禁故。
今言正淫可爾。
若邪淫事。
安得無罪。
況出家人。
既不娶婦。
觸境皆邪。
故知亦具性遮二業。
若在家菩薩。
受八關齋。
一日一夜。
斷於正淫。
可雲唯遮業耳。
三緣成重。
一是道。
二淫心。
三事遂。
一是道者。
小便道。
大便道。
口道。
若人女。
天女修羅女。
鬼神女。
畜生女。
若人男。
天男。
修羅男。
鬼神男。
畜生男。
若人黃門。
畜生黃門。
人二根。
畜生二根。
乃至一切已死者。
但令三道未壞。
於中行淫。
皆波羅夷。
二淫心者。
心生喜樂。
三事遂者。
於三道中。
男根得入如胡麻許。
據此時結重罪。
失戒體。
未入而中止。
結方便罪。
不犯者。
為怨家所執。
如熱鐵刺身。
惟苦無樂。
或熟睡不知。
或狂亂壞心○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制邪淫。
就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又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等。
若受八關戒時。
無複邪正。
一切俱制。
犯者皆結重罪○大小乘略不同。
小乘夢中失精不犯。
或雲但自責心。
大乘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诃責煩惱。
倍於聲聞也○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處在居家。
見有女色。
現無系屬。
習淫欲法。
繼心菩薩。
求非梵行。
菩薩見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
多生非福。
若随其欲。
便得自在。
方便安處。
令種善根。
亦當令其舍不善業。
住慈愍心。
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無所犯。
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
為護聲聞聖所教誡。
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解曰。
處在居家。
則斷非出家人事。
現無系屬。
則斷非他所守護。
繼心來求。
則斷非自起染心。
方便安處。
則斷是以禮攝受。
故無犯而有功也。
出家菩薩。
護聖教誡。
豈容稍藉口哉○果報者。
邪淫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良。
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解曰。
邪淫亦三品分别。
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名上品。
餘一切邪淫。
名中品。
己妻非時非處等。
為下品。
又約心猛弱論三品。
又約悔不悔論三品。
緻感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一。
諸根調順。
二。
永離喧掉。
三。
世所稱歎。
四。
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第四妄語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同俱制。
與聲聞同異。
大略同前。
妄是不實之名。
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所以得罪。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虛而不實。
欺凡罔聖。
回惑人法。
名為妄語。
此有四别。
一。
妄言。
謂如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之類。
又如實有言無。
實無言有。
乃至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等。
但令違心而語。
皆名妄言。
二。
绮語。
謂一切華靡淫辭。
無義無利。
及一切世間王論賊論飲食論等。
三。
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互相離間。
令成乖诤。
四。
惡口。
謂粗重罵詈。
忿怒咒詛。
令他不堪。
此戒正制大妄語罪。
餘一切妄言绮語。
是此戒兼制。
若兩舌惡口。
重者。
自屬說過毀他。
輕者自屬十三十九戒制也○自妄語者。
自言我得十地。
辟支。
四果。
四向。
四禅。
四空。
成不淨觀。
成安般念。
六通。
八解。
天來龍來。
修羅鬼神悉來問答。
或言已斷結使。
或言永離三塗。
如是等虛而不實。
圖緻名利。
名大妄語。
教人妄語者。
教人為我傳揚美德。
以緻名利。
同重。
若教人自言是聖。
名利自屬彼人。
但結輕垢。
此戒兼制。
方便妄語者。
作種種顯異方便。
或借鬼神仙乩。
或用咒術。
令人得夢境等○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兼制小妄言也。
身心妄語者。
身業表相。
亦名妄語。
如問其得果。
點首示相。
問清淨不。
默然不答等。
繇欺妄心。
表示身相。
令前人領解。
口雖不言。
亦名妄語也○正語者。
如實而語。
正見者。
為生死。
為菩提。
為衆生。
不為名利。
邪語邪見。
反此可知。
邪業者。
依於邪語邪見。
必成邪命惡業也。
疏。
此戒備五緣成重。
一。
是衆生。
合注。
上中下三品如前說。
上品境中。
向父母師僧妄語。
犯重。
向諸聖人妄語。
此人不惑。
又能以神力遮餘人令不聞。
但結方便罪。
若聖人中未證他心智者。
向說仍重。
向中品境天人等。
同重。
正是回惑之境。
或諸天有他心通。
不受其惑。
亦止結方便罪。
向下品境。
或雲同重。
義疏結輕。
今言下境既有解語受戒之機。
向說亦應犯重。
以鼓惑鬼畜。
尤堪作名利媒故。
或可失戒猶許重受。
或可結不失戒重耳。
二。
衆生想。
有當。
有疑。
有僻。
發隐。
假令有羅漢於此。
當者。
作是想言。
當是羅漢。
對之妄語。
其罪則輕。
疑者作是想言。
是羅漢耶。
非羅漢耶。
對之妄語。
其罪稍重。
僻者。
作是想言。
實非羅漢。
對之妄語。
其罪更重。
有凡夫於此。
或作想言。
當是凡夫。
其罪則重。
是凡夫耶。
非凡夫耶。
其罪稍輕。
實非凡夫。
其罪更輕。
合注。
當疑僻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如前可例。
三。
欺诳心。
是業主。
合注。
謂希圖名利。
非增上慢。
亦非戲笑假說。
正是業主。
此仍分通心隔心。
若通欲一切人聞。
随有聞者結重。
若本惟欲此人聞。
此人不聞。
而彼人聞。
於彼無欺诳心。
總不結罪。
還於此人結方便罪。
若增上慢。
亦犯輕垢。
戒本經雲。
菩薩見味禅以為功德。
是染污犯也。
發隐。
增上慢者。
非明知己不是聖。
故言是聖。
以诳衆生。
特繇小有所得。
生增上想。
将謂是聖。
不自覺知。
故止輕垢。
四。
說重具。
謂身證眼見。
若說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
若言見天龍鬼神。
悉是重具。
合注。
雖四禅四空。
凡外亦能修證。
而是世間勝法。
故亦同重。
不淨安般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今言成就。
即是有證有得。
天龍等來。
正是彰其聖德。
斷結使。
離三塗。
皆屬果證中事。
故皆犯重。
若言成就總别相念。
暖頂等法。
乾慧性地。
别十信。
圓五品。
既是凡夫法。
似不結重。
或雖重亦不失戒。
若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
若言持戒清淨。
善通三藏。
能習禅思等。
虛而不實。
皆犯輕垢。
五。
前人領解。
若對面不解。
且結方便。
後追思前言忽解者。
則壞輕結重。
發隐。
語出而人不解。
則未成語禍。
故領解成重。
合注。
或自說。
或教人說。
或作書說。
但令彼人領知信服。
據此時結重。
若人問汝得果得道否。
若點首自肯者。
結重。
默然不言非者結輕。
其餘小妄言等。
随一一語。
結一一輕垢。
随多人領解。
結多多輕垢。
不犯者。
狂亂。
病壞心。
及戲笑說。
誤說。
獨說○此亦性遮二業。
開遮者。
戒本雲。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
解脫命難囹圄縛難等。
雖諸菩薩。
為自命難。
亦不妄語。
然為救脫彼有情故。
知而思擇。
故作妄語。
自無染心。
惟為饒益諸有情故。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大般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如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當知是人。
犯波羅夷 果報者。
妄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為他所诳。
绮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
二者語不明了。
解曰。
大妄語亦分三品。
對父母師僧人天為上品。
對鬼畜等為中品。
對佛菩薩聖人為下品。
以不受惑故也。
又欺诳心。
強弱分三品。
又悔不悔分三品。
以此牽堕三塗。
小妄語及绮語。
則對上境為上品。
罪在欺侮故。
對中境為中品。
對下境為下品。
又亦約心約悔論三品。
牽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一。
口常清淨。
優缽羅香。
二。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
發言誠證。
人天敬重。
四。
常以愛語安慰衆生。
五。
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
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
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
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一。
定為智人所愛。
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淨戒品雲。
斷妄語者。
不複造作惡業。
何以故。
以他問時。
如實答故。
若在閑靜不起妄念。
何以故。
若人問我。
汝閑居時。
生妄念否。
若言無者。
是虛妄語。
若言有者。
羞愧他人。
以是因緣。
能令妄心漸漸微薄○若究極理解違如實理。
有所言說。
皆名妄語。
凡夫說有。
違於本空。
外道說無。
違於緣起。
二乘說真違俗。
菩薩說俗違中。
别教說中。
雙違二谛。
惟圓人了達法界。
如理而說。
名不妄語。
亦名非無義語。
○第五酤酒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大小同異者。
同不應酤。
菩薩以利物故重。
聲聞止不應作。
犯七聚。
貨賣但犯第三篇。
酤即貨貿之名。
酒是無明之藥。
令人惛迷。
大士之體。
與人智慧。
以無明藥飲人。
非菩薩行。
大論明酒有三十五失。
所以制此為菩薩十重中攝也。
發隐。
智論三十五失。
始於現生虛乏。
終於來世愚癡。
又四分明三十六失。
始於不孝父母。
不敬三寶。
終於落水失火。
凍死熱亡。
故知酒者。
大則喪失慧命。
小複傷殘色身。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疏。
酤者求利。
教人者。
令人為我賣酒。
亦同重。
教人自酤。
罪輕。
發隐。
教人自賣。
則利歸人。
因緣者。
備五也。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希利貨貿。
四真酒。
五授與前人。
合注。
衆生三品如上說。
上品者。
賣與無醉亂人則輕。
賣與有醉亂人則重。
中品人天。
正是所制。
犯重。
下品。
舊雲結輕。
以亂道義弱故。
今雲酤與受戒鬼畜等。
亦重。
發隐。
問。
人天因醉而亂。
則誠然。
雲何上品亦有亂者。
答。
此有二義。
一則師僧父母。
未必是聖。
二則小聖亦有亂者。
如降龍羅漢之類。
合注。
衆生想者。
有醉亂。
醉亂煩。
疑。
犯重。
餘四句輕。
又中品。
中品想。
疑。
二句則重。
中品下品想。
及下品三句。
皆輕。
又下品。
有戒。
有戒想。
疑二句則重。
餘四句輕。
希利貨賣。
正是業主。
出家菩薩。
一切販賣求利都制。
在家菩薩。
止許如法求财。
不許作此惡律儀也。
真酒者。
飲之醉人。
犯重。
飲不醉人。
無罪。
發隐。
一切酒者。
謂酒有多種。
俱不得酤。
大莊嚴論雲。
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惟酒為根本惡行。
根本正起罪因緣也。
明達者。
簡是别非。
無所昏蔽。
曰明。
趣是背非。
無所滞礙。
曰達。
問。
飲酒犯輕。
酤酒未必飲。
雲何犯重。
答。
繇酤乃有飲。
飲之害有限。
酤之禍無窮。
故重也。
合注。
此惟遮業。
以王法所不禁故。
然是惡律儀。
雖不受戒人。
作此業者。
亦招苦報。
故特為大士設此厲禁○徧觀律論。
唯遮不開○果報者。
過酒器與人。
飲酒。
尚雲五百世無手。
況複酤酒。
○第六說四衆過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大士掩惡揚善。
為心故。
罪重。
發隐。
大士慈物為心。
但有所說。
皆傷慈。
上者。
第二篇。
中者。
第三篇。
下者。
第七聚。
聲聞法如此。
發隐。
聲聞分罪輕重。
衆。
謂同法四。
衆。
合注。
說者。
向未受菩薩戒人。
說大乘七衆罪過。
向未受具戒人。
說比邱比邱尼罪過也。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邱比邱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
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
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出家在家菩薩。
即通指大乘七衆。
比邱比邱尼。
即别指小乘二衆。
以住持僧寶。
關系法門。
故亦同重。
罪過因等。
應雲說因說緣說法說業。
因者。
說罪之心。
緣者。
欲說時莊嚴方便。
法者。
輕重罪相。
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二乘名惡人者。
執一定之規繩。
疑大人之作略。
不知大乘妙用。
故斥之為惡人。
佛法中罪過者。
揀非外道罪過。
亦持非犯邊罪已失戒人罪過也。
發隐。
既雲同法。
若遇有過。
應當三谏殷勤。
密令悔改。
内全僧體。
外護俗聞。
而乃恣口發揚。
豈大士之心耶。
合注。
此亦性遮二業。
六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說罪心。
四所說過。
五所向人。
六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
有菩薩戒。
有比邱比邱尼戒者重。
無戒者輕。
下境。
舊雲有戒無戒皆輕。
今雲有菩薩戒者宜重。
但未必失戒耳。
若前人實犯重罪已失戒者。
說但犯輕。
或雖犯重而未失戒。
或雖失戒如法重受。
說皆犯重。
衆生想者。
有戒無戒六句。
二重。
四輕。
說罪心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正是業主。
不論是實是虛。
皆犯重。
若獎勸心說。
及僧差說罪。
皆不犯。
所說過者。
或說罪事。
或說罪名。
各有當疑僻六句。
罪事者。
殺盜淫妄飲酒食肉等事。
罪名者。
大則七逆十重輕垢。
小則五篇七聚等名。
若重名重事。
作重想重疑而說。
犯重。
作輕想說。
犯輕。
若輕名輕事。
作輕想輕疑而說。
犯輕。
作重想說。
犯重。
所向人者。
上中二境。
無菩薩戒。
為說菩薩七衆罪過。
犯重。
無比邱比邱尼戒。
為說二衆罪過。
犯重。
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
如法說實舉過。
令其忏悔。
不犯。
若所說不實。
自屬謗毀戒也。
下境。
不論有戒無戒。
向說皆輕。
損毀不深故。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據此時結罪。
随語語結。
随人人結。
若未解時。
止結方便○小乘說第一篇。
犯第二。
說第二篇。
犯第三。
說第三篇以下。
悉犯第七聚。
大士宜掩惡揚善。
故說重同重。
說輕同輕○開遮者。
惟除僧差。
及獎勸因緣。
餘悉不開○果報者。
若所說是實。
即上品兩舌。
亦兼惡口。
若所說不實。
複是妄語。
其報具列華嚴二地品中。
發隐。
問。
菩薩說外道之過。
不令惑衆。
犯重否欤。
答。
經言佛法中。
則揀非佛法矣。
此之說過。
正大士摧邪顯正之大權也。
焉得犯。
問。
菩薩說惡比邱之過。
不令衆效其所為。
犯重否欤。
答。
疏開獎勸被差。
則惟除惡心私心耳。
此之說過。
正大士勸善懲惡之大機也。
焉得犯。
問。
菩薩而作言官。
說百寮之過。
不令天下受其害。
犯重否欤。
答。
經舉四衆。
則揀非四衆矣。
此之說過。
正大士忠君報國之大義也。
焉得犯。
○第七自贊毀他戒 疏。
自贊者。
稱己功德。
毀他者。
譏他過惡。
備二事。
故重。
發隐。
明單者不犯重。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菩薩利安為本。
故贊毀罪重聲聞不兼物。
毀他犯第三篇。
自贊犯第七聚。
若佛子。
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顯己德而彰人短。
使名利歸於自身。
故犯重也。
若但以貪心自贊。
但以瞋心毀他。
各各結染污犯。
戒本經中。
别有此條。
今經亦此戒兼制也。
教人者。
或教人贊我毀他。
則重。
或教彼自贊毀人。
則輕。
因者。
貪名利之心。
緣者。
作諸方便。
法者。
陳其善惡。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贊毀心。
四。
說贊毀具。
五。
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衆生想者。
上中。
上中想。
疑。
二重。
餘四句輕。
或下境作上中想。
亦重也。
贊毀心者。
欲彰彼短。
使名利悉歸於己。
非為折伏。
非為利益也。
說贊毀具者。
一。
種性或尊或卑。
二。
行業或貴或賤。
三。
伎術工巧或上或下。
四。
過犯或有或無。
五。
結使或輕或重。
六。
形相或好或醜。
七。
善法或具或不具。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随語語結重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若輕毀外道。
稱揚佛法。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舍離不善。
修習善法。
又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廣 果報者。
自贊若實。
即如淫女為一錢故。
而現戲笑。
若複不實。
自得大妄語報。
毀他若實。
名為惡口。
不實。
複兼妄語。
所有果報。
悉如華嚴二地品說。
發隐。
菩薩善戒經雲。
若菩薩為人所贊。
言是十住。
若阿羅漢等。
默然受者。
得罪。
據此。
則受人贊亦不可。
何況自贊。
而兼毀他耶。
○第八悭惜加毀戒 疏。
求财請法。
悭吝不與。
複加毀辱。
頓乖化道。
故得罪。
七衆同犯。
大小大全共。
菩薩不揀親疎。
求者皆施。
不與加辱皆犯。
以本誓兼物。
故聲聞惟弟子不教法。
犯第七聚。
不與财不制。
尼家二歲内不與财法。
犯第三篇。
二歲外不與。
犯第七聚。
發隐。
二歲内。
出家未及二年也。
初始出家。
未能自立。
财法之與宜急。
已經二歲。
稍能自立。
與或可緩。
聲聞不與财不制。
尼雙制者。
以女乞财法。
兩俱不易故。
加毀随事各結。
不合為重。
發隐。
悭毀二事。
不相合成重。
言各結罪。
不同贊毀例也。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惡心者。
悭吝鄙惜。
瞋心者。
不喜其人。
明非見機折伏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悭毀心。
四。
示悭毀相。
五。
前人領納。
衆生者。
上中二境。
及下境有戒者。
悉重。
餘輕。
衆生想六句。
三重。
三輕。
如上說。
悭毀心者。
謂惡瞋吝惜财法。
欲以打罵拒絕。
是犯。
若彼不宜聞法得财。
宜見诃辱。
皆不犯。
示悭毀相者。
或隐避不與财法。
或言都無。
或手杖驅斥。
或惡言加罵。
或自作。
或使人打罵。
皆重。
前人領納者。
知我吝惜之相。
受我打罵之辱。
随事随語結重。
若彼遣使求财請法。
對使人悭惜。
遙作诃罵。
既非對面。
損惱稍輕。
皆不結重。
或雖重不失戒也。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自無。
若求非法物。
若不益彼物。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犯王法。
護王意故。
若護僧制。
此明不與财非犯也。
又雲。
若外道求短。
若重病。
若狂。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
若知前人不能敬順。
威儀不整。
若彼鈍根。
聞深妙法。
生怖畏心。
若知聞已增長邪見。
或毀呰退沒。
若彼聞向惡人說。
此明不與法非犯也。
又菩薩善戒經雲。
求者三至。
若不施者。
是名犯重。
不犯者。
若以方便善語慰喻。
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又菩薩攝受徒衆。
即應以二事将護。
所謂法及衣食。
亦應此戒兼制○開遮者。
戒本經雲。
觀衆生應以苦切之言。
方便利益。
恐其憂惱而不為者。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觀彼現在少所利益。
多起憂惱○果報者。
悭毀之罪。
亦在三塗。
又悭财餘報。
生生貧窮。
悭法餘報。
世世愚鈍。
發隐。
身貧乞财。
心貧乞法。
随其所須而給與之。
故雲一切。
優婆塞戒經雲。
見乞者。
多少随宜給與。
空遣還者。
得罪。
按此在家菩薩尚然。
況出家菩薩。
學大悲者耶。
問。
自理未明。
無法誨彼。
奈何。
答此制有而不施。
如其無法。
自應實對。
不可妄說誤人。
反取深咎。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疏。
不受悔謝。
乖接他之道。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
菩薩本接取衆生。
瞋隔犯重。
聲聞自利。
犯第七聚。
若佛子。
自瞋。
教人瞋。
瞋因。
瞋緣。
瞋法。
瞋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於一切衆生中。
乃至於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瞋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因者。
忿恨隔絕之心。
緣者。
瞋隔方便。
法者。
示相發口。
業者。
前人領解。
知彼不受。
身口加逼之苦。
随身口業多少結重。
非衆生者。
變化幻人等。
彼雖無情。
作有情想。
而行瞋辱。
亦犯輕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瞋隔心。
四。
示不受相。
五。
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或有戒者亦重。
但不失戒也。
衆生想六句。
如上。
瞋隔心者。
心懷忿恨。
不欲和解。
正是業主。
示不受相者。
或閉關斷隔。
發口不受。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不如法悔。
其心不平。
不受其忏。
無罪。
又雲。
若不慊恨。
性不受忏。
是犯非染污起。
又雲。
菩薩侵犯他人。
或雖不犯。
而令他疑者。
即應忏謝。
慊恨輕慢。
不如法忏謝。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欲令作不淨業。
然後受者。
不謝無罪。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
若悔謝者。
增其瞋怒。
若知彼和忍。
無慊恨心。
恐彼慚恥。
不謝無罪。
解曰。
此輕垢罪。
亦應此戒兼制也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見有衆生應诃責者。
應折伏者。
應罰黜者。
以染污心。
不诃責。
若诃責不折伏。
若折伏不罰黜。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
不可與語。
難可教誨。
多起慊恨。
若觀時。
若恐因彼起鬥诤相違。
若相言訟。
若僧诤。
若壞僧。
若彼不谄曲。
有慚愧心。
漸自改悔。
又雲。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
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衆生消信施故。
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犯非染污起。
又唐譯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行越路。
非理而行。
出粗惡語。
猛利诃擯。
方便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
於諸有情。
出粗惡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饒益心。
則非瞋隔心明矣 果報者。
瞋恨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
常被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
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淨戒品雲。
離瞋恚者。
亦四種報。
一者。
現世六根聰利。
儀容可觀。
人所親附。
二者。
心無瞋恚一切惱害打罵诃責。
盡皆不起。
譬如有人。
持迦噜羅咒。
一切諸毒。
無能害之。
以無恚怒。
增長慈心。
以慈真言。
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
悉皆摧伏。
奉慈真言。
無所損害。
三者。
於未來世。
以慈心梯。
上生梵世。
一劫安樂。
令諸衆生。
斷惡修善。
四者。
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足莊嚴。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熾然炳着。
無量功德。
蘊集其身。
○第十謗三寶戒 疏。
亦雲謗菩薩法。
或雲邪見邪說戒。
謗是乖背之名。
凡是解不稱理。
言不審實。
異解說者。
皆名為謗也。
發隐。
解不稱理。
邪僻之見。
不合正理而謬說。
言不審實。
疑似之事。
不考真實而妄說。
異說。
外聖賢不易之定論。
而别為一說。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大士以化人為任。
令邪說亂正。
故犯重。
聲聞異此。
三谏不止。
犯第三篇。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
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
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矛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因者。
邪見之心。
緣者。
邪說方便。
法者。
言說着述等事。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邪見為本。
複加口過也。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欲說心。
四正吐說。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向上中二境謗。
則重。
向下境。
輕。
衆生想六句。
如前可知。
欲說心者。
謂邪見推畫。
惟此是實。
餘皆虛妄。
既心存謬解。
喜向人說也。
邪見雖多。
大端有四。
一上邪見。
二中。
三下。
四雜。
上者。
撥無因果。
如闡提等。
中者謂三寶不及外道。
若心中計成。
失戒。
若心知三寶勝。
口說不如。
既未翻歸。
不失戒體。
語語結重。
下者棄大取小。
計成。
失菩薩戒。
計若未成。
犯輕。
屬下文心背大乘戒攝。
雜者。
或偏執。
或雜信。
或系念小乘。
或思義僻謬。
偏執又二。
一執大謗小。
是犯染污起。
二偏謗一部。
亦犯輕垢。
雜信者。
不背因果。
及三寶大乘。
但言外道鬼神。
亦有威力。
奏章解神。
或複勸他。
悉犯輕垢。
系念小乘者。
知大乘高勝。
且欲先取小果。
後更修大。
此名念退。
犯輕垢。
亦下文暫違菩提心戒攝。
思義僻謬者。
如今人義淺。
三五家釋。
是智力不及。
此應非罪。
若輕辄去取。
複有知他為是。
強欲立異。
皆犯輕垢。
又有說相似法。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樂涅盤。
應背涅盤。
不應怖畏煩惱。
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
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
求大菩提。
作是說者。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聲聞深樂涅盤。
畏厭煩惱。
百千萬倍不及菩薩。
彼習不染污心。
勝阿羅漢也 正吐說者。
若自說。
若教人傳說。
若作書着述等。
前人領解者。
納受邪言。
随語語結罪。
披書發解。
亦語語結罪○惟遮不開○果報者。
邪見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
生邪見家。
二者。
其心谄曲。
發隐。
心外求法。
皆名外道。
非必極邪也。
心舍大乘。
皆名惡人。
非必巨惡也。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邱比邱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發隐。
仁者慈悲孝順。
利濟為懷。
正善學戒者之稱也。
猶世言厚德之士也。
波羅提木叉。
此言保解脫。
解脫是果。
戒是因。
因中說果也 持戒如平地。
佛果如妙種。
菩提心如芽。
心地戒虧。
雖有佛種。
不生芽矣 國王轉輪王者。
世間尊貴。
亦繇戒得也。
心地端嚴。
本尊貴故 按彌沙塞羯磨本雲。
犯波羅夷。
名壞根本。
析石斷命。
豈更生全。
大乘忏中。
雖雲除滅。
然於宗法。
永無僧用。
此既本禁。
不類餘愆。
特須謹克。
碎身堅護。
但凡情易起。
對境容虧。
若無一念覆藏。
律中許其改悔。
止可清其犯業。
僧法豈得預哉 已學則既奉持。
雲何複勸。
良由心地無盡。
菩薩學心地法門亦無盡。
佛自半月誦。
況菩薩耶。
合注。
不得現生發菩提心者。
直指此生為語。
亦失國王位等者。
現在既失其義。
未來必并失其名也。
問。
犯前四戒。
則一切戒體俱失。
犯後六戒。
止是失菩薩法。
何雲亦失比邱比邱尼位。
答。
此是一往乘勢之語。
又或如從高處墜。
法爾至底。
理無中止。
所以身子六心中退。
仍向五道輪回。
亦其驗也。
疏。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懸指大本後分。
八萬威儀品當說。
發隐。
大本。
即百二十之本也。
○四十八輕戒 佛告諸菩薩。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四十八輕戒今當說。
發隐。
不但曰十波羅夷。
而曰木叉者。
犯之則極惡。
依之則解脫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 疏。
傲不可長。
妨於進善。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合注。
惟遮不開。
或方便令調伏。
亦得名開。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和尚。
阿阇梨。
大德。
同學。
同見。
同行者。
應起承迎。
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
慢心。
癡心。
瞋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
國城男女。
七寶。
百物。
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發隐。
大戒本通道俗。
而文中獨舉王官。
何也。
出家以師友為父兄。
理自應敬。
不待言故。
又僧尼無位。
傲慢難生。
王官有勢。
憍倨易起故。
意普而辭偏也 師生我法身。
有父道焉。
當孝順故。
友助吾進修。
有兄道焉。
當恭敬故。
又師友不可逆。
不可慢。
俱當孝敬故 賣身等。
要其誠敬之極而言。
為法忘軀。
志當如是。
非必然也。
合注。
上座有三。
一生年上座。
戒臘在先。
二。
福德上座。
衆所推敬。
三。
法性上座。
證入聖位。
和尚。
此翻親教師。
或翻力生。
繇此人力。
生我無漏妙戒身故。
阿阇利。
此翻軌範師。
謂教授威儀。
示我軌式。
即下文所稱教誡法師也。
大德者。
總歎具大功德。
同學者。
宗同一師。
同見者。
心同一解。
同行者。
身同一業。
憍者亢己。
慢者忽人。
癡者不知賢聖。
瞋者心懷忿恚。
以自賣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尚應如此供養。
況迎拜之儀。
而不為耶 此四十八輕戒。
準十重法。
亦應有若因若緣若法若業等。
但以衆輕垢。
成與未成。
同稱惡作。
故不複委明耳 此亦性遮二業。
四緣成重。
一。
師友。
謂上座及同行等。
二。
師友想六句。
二重二輕。
二無犯。
三。
不敬心。
若憍慢瞋恨。
不起迎拜等。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或無記心。
或忘誤。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重病。
若亂心。
若睡眠不知。
若聽法。
若說法。
若在說法衆中。
護說者心。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護僧制。
若護多人意。
四。
應迎不迎應供不供等。
事成随事結罪 唯遮不開。
或方便令調伏。
亦得名開 果報者。
師友知識是得道大因緣。
是全梵行。
不敬則永失法利。
魔所攝持。
敬則常遇善緣。
成就佛法。
○第二飲酒戒 疏。
酒開放逸門。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惟咽咽輕垢。
發隐。
咽咽者。
一咽一輕垢也。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故飲者。
明非不知誤飲。
一切衆生。
指異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酒。
謂飲之醉人。
二。
酒想六句。
二咽咽結罪。
二輕垢。
二無犯。
三。
有飲心。
四。
入口。
咽咽結罪。
若教他飲。
咽咽二俱結罪。
不犯者。
病非酒不療 開者。
如末利夫人事 果報者。
飲酒之罪。
有五五百果。
第一五百世。
在鹹糟地獄。
二五百。
在沸屎。
三五百。
在曲蛆蟲。
四五百。
在蠅蚋。
五五百。
在癡熱無知蟲。
文雲五百世無手。
或但舉最後五百也。
發隐。
問。
沈湎之流。
理應無手。
雲何過器。
便獲斯殃。
且如君父之壽。
臣子稱觞。
豈得誠敬之心。
反遭惡劣之報。
答。
凡言罪者。
皆為有菩薩戒者言也。
發大心。
證大果。
乃所以壽吾君親。
而杯酒之敬。
敬之小者也。
然而無手之報。
非此類所感。
彼感報者。
蓋是慣持癡器。
常貯癡藥。
獎誘癡人。
成就癡業耳。
豈比夫稱觞君父。
雖不名大敬。
終不失誠敬之心乎。
無手之報。
斷非加於此等。
吾故表而出之。
○第三食肉戒 疏。
食肉斷大慈心。
大士懷慈為本。
一切悉斷。
聲聞漸教。
初開三種淨肉等。
後亦皆斷。
若有重病。
飲藥能治。
準律得啖。
或因不制。
發隐。
重病揀非小疾。
三藏法數。
律中但開不見。
不聞。
不疑。
三種。
楞嚴要解。
加自死。
鳥殘。
為五種。
涅盤複加不為己等。
共為九淨肉。
一。
不見殺。
二。
不聞殺。
謂耳不聞殺。
亦不聞人語為我故殺也。
三。
不疑為己殺。
四。
不為己殺。
五。
自死。
六。
鳥殘。
七。
生乾。
謂因死已日久自乾也。
八。
不期遇。
謂不因期約。
偶然相遇而食也。
九。
前已殺。
謂非今時因我而殺。
乃是前時先已殺者也。
合注。
知水有蟲。
或疑有蟲。
不看不漉辄用。
大小俱制。
又蠶綿。
大小俱制。
大乘為衆生故。
得畜憍奢耶等。
而非自用。
獸毛小乘不制。
大乘亦無特制。
而佛頂經中。
亦兼及之。
不用彌善。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衆生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發隐。
故食肉者。
明非誤食。
正指過也。
見而舍去如鷗去海翁之機是也。
問。
經稱食肉之人。
入於山林。
虎狼師子。
皆來集會。
今雲舍去者何。
答。
舍去者。
驚其殺心而遠離也。
來集者。
嗅其同氣而相求也。
或去或來。
皆惡因緣也。
問。
求那跋摩之對宋主也。
曰。
王所修與匹夫異。
出一嘉言。
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
則神人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
百谷茂。
如此持齋。
齋亦大矣。
豈在辍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後為宏濟耶。
斯言與戒。
似不相合。
答。
此随緣順機。
變通不滞。
正大士之體也。
是故遇崇道之君。
則将順其美。
勢不可為。
則求那所言。
乃旁行曲運之微權。
默導潛移之妙術也 楞伽經。
佛告大慧。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如雲衆生聞氣。
悉生恐怖。
如旃陀羅。
狗見驚吠故。
慈心不生故。
咒術不成故。
諸天所棄故。
夜多惡夢故。
虎狼聞香故。
文多不錄。
楞嚴亦雲。
食肉之人。
縱得心開。
似三摩地。
皆大羅剎。
問。
蠶之害亦慘矣。
制食肉。
不制衣帛者何。
答。
文互見故。
煮繭斷命。
十重殺中攝。
镬湯缫車。
殺具中攝。
例養六畜。
損害衆生中攝。
為利資身。
邪命自活中攝。
而首楞嚴經。
亦禁綿絹。
是知僧号衲子。
士稱布衣。
無待論矣。
若夫王臣。
則惡衣服。
美黻冕。
自有古人之成訓在。
合注。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與我同體。
而今食啖其肉。
殘慘之甚。
故雲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鴦掘經雲。
若絲綿絹帛。
展轉傳來離殺者手。
施於比邱亦不應受。
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肉。
謂有情身分。
二。
肉想。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有食心。
正是業主。
四。
入口。
咽咽結罪 開遮者。
或鹿角虎骨等。
制入藥中。
此應非犯。
若為藥故傷生命。
同得殺罪 果報者。
楞伽經雲。
為利殺衆生。
以财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堕叫呼獄。
佛頂經雲。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第四食五辛戒 疏。
葷臭妨法。
故制。
七衆大小如前。
菩薩小重。
發色故也。
發隐。
葷辛之氣。
能發
言财物本當舍彼。
乃反取耶。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
劫賊物。
一切财物。
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業。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自盜有八種。
或灼然劫取。
或潛行竊取。
或詐術騙取。
或勢力強取。
或詞訟取。
或抵謾取。
或受寄托而不還。
或應輸稅而不納。
是名八種。
教人盜者。
教人作八種盜若利不入己。
不結重罪。
是此戒兼制耳。
方便盜者。
彼物自來。
方便藏舉。
如攘羊之類。
咒盜者。
以種種咒術取他物。
或遣役鬼神等。
疏。
運手取他物離本處。
成盜業。
業是造作為義。
重物。
謂五錢也。
按五錢。
猶如五個大銅錢。
或取五錢。
或取值五錢物皆是。
律雲。
大銅錢。
準十六小錢。
其中錢有貴賤。
取盜處為斷。
發隐。
下文三一針一草皆盜疏何雲五錢。
蓋針草判盜。
五錢判重也。
離處成盜業。
未離處猶在盜法也。
合注。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發隐。
問。
取劫賊物。
雲何犯盜。
答。
若劫是他物。
他於我無與。
皆不與取也。
佛性者。
一切衆生。
皆有當果之性。
性是不改為義。
合注。
即前戒中常住之意。
發隐。
當果之性者。
當來佛果。
性本同然背性習惡。
自戕善本。
合注。
反更盜人财物。
意顯從人邊結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業。
以侵他依報。
奪他外命。
令他憂苦。
王法亦治罪故。
五緣成重。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想。
三盜心取。
四值五錢。
五舉離本處。
主有三品若佛物。
法物。
現前僧物。
四方僧物。
父母師長物。
名上品。
若人天物。
名中品。
若鬼神畜生物。
名下品。
盜上品及中品人物。
則重。
盜中品中天物。
及下品物。
結輕。
或雖重不失戒。
二有主想。
亦具當疑僻六句。
有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重。
無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輕。
有主無主想。
無主無主想。
二句無犯。
三盜心者。
非與想。
非己物想。
非糞掃想。
非暫用想。
非親厚想。
正是業主。
四值五錢者。
西國一大錢。
值十六小銅錢。
若取五錢。
若取值五錢物。
結重。
四錢以下結輕。
或雖重不失戒。
若二番三番共取五錢物。
有意相續者。
數滿結重。
無相續意者。
逐次結輕。
若所取物。
此處不值五錢。
取處值五錢者。
結重若此處值過五錢。
取處不值五錢。
結輕。
五舉離本處者。
他物置在本處。
移動令出本界。
或自移。
或教他移。
或方便移。
或咒移。
從此時結成盜罪。
詳如五戒相經中說。
若抵債不還。
前人決作失想時。
結罪。
若受寄不還。
亦於前人決作失想時。
結罪。
若二人共盜取物。
離本處。
值五錢。
雖分時各得減五錢。
然各犯重。
此生有戒無戒。
後生憶不憶等。
具於殺戒中辨。
不犯者。
與想。
己物想。
糞掃想。
暫用想。
親厚想。
若癡狂。
若病壞心○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财物。
若僧迦物。
窣堵波物。
取多物已。
執為己有。
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逼而奪取。
勿令受用如是财物。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由此因緣。
所奪财寶。
若僧伽物。
還複僧伽窣堵波物。
還窣堵波。
若有情物。
還複有情。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
而無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憐愍心。
能生功德。
還複。
故無犯。
倘分毫沾染。
是名賊複劫賊矣○果報者。
偷盜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若生人中。
得三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共财者。
世間财物。
五家所共。
謂王。
賊。
水。
火。
不肖子孫。
惟功德法财。
乃不共他有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
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
多人愛念。
三。
人不欺負。
四。
十方贊歎。
五。
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
處衆無畏。
八。
财命色力安樂辯才。
具足無缺。
九。
常懷施意。
十。
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第三淫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而制有多少。
五衆邪正俱制。
二衆但制邪淫。
發隐。
邪正俱制名多。
但制邪淫名少。
合注。
淫者。
污穢交遘。
鄙陋堪恥。
名非梵行。
亦名為不淨行。
正是生死根本。
按淫為生死根本。
若欲出離生死。
在家亦應竟斷淫欲。
不止禁邪淫也。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自淫者。
自作污行。
教人者。
勸他作污染行。
如媒嫁等事。
自無迷染。
但結輕垢。
是此戒兼制。
不同殺盜一概結重。
或有一種别異煩惱。
教人於自身行淫。
此則結重。
淫因者。
染污之心。
淫緣者。
瞻視随逐等事。
淫法者。
摩觸稱歎等事。
淫業者。
二根交接。
入如胡麻許。
即成淫罪。
不論精之出與未出。
乃至畜生女等。
舉劣結過。
非道者。
一。
非時。
或在日中。
或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
或八王日。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二。
非處。
除小便道。
或於大便道。
及口中。
三。
非女。
或是男子。
或黃門二根。
四。
處女。
未曾嫁人。
又非己所攝受。
五。
他婦。
屬他所攝。
六。
自身。
令他人於自身。
或大便道。
或口中。
作不淨行。
此六。
皆不順世間道理。
故名非道也。
淨法與人。
應教人精持梵行。
永離生死苦本也 此戒舊雲非性惟遮。
以男女居室。
世法所不禁故。
今言正淫可爾。
若邪淫事。
安得無罪。
況出家人。
既不娶婦。
觸境皆邪。
故知亦具性遮二業。
若在家菩薩。
受八關齋。
一日一夜。
斷於正淫。
可雲唯遮業耳。
三緣成重。
一是道。
二淫心。
三事遂。
一是道者。
小便道。
大便道。
口道。
若人女。
天女修羅女。
鬼神女。
畜生女。
若人男。
天男。
修羅男。
鬼神男。
畜生男。
若人黃門。
畜生黃門。
人二根。
畜生二根。
乃至一切已死者。
但令三道未壞。
於中行淫。
皆波羅夷。
二淫心者。
心生喜樂。
三事遂者。
於三道中。
男根得入如胡麻許。
據此時結重罪。
失戒體。
未入而中止。
結方便罪。
不犯者。
為怨家所執。
如熱鐵刺身。
惟苦無樂。
或熟睡不知。
或狂亂壞心○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制邪淫。
就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又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等。
若受八關戒時。
無複邪正。
一切俱制。
犯者皆結重罪○大小乘略不同。
小乘夢中失精不犯。
或雲但自責心。
大乘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诃責煩惱。
倍於聲聞也○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處在居家。
見有女色。
現無系屬。
習淫欲法。
繼心菩薩。
求非梵行。
菩薩見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
多生非福。
若随其欲。
便得自在。
方便安處。
令種善根。
亦當令其舍不善業。
住慈愍心。
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無所犯。
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
為護聲聞聖所教誡。
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解曰。
處在居家。
則斷非出家人事。
現無系屬。
則斷非他所守護。
繼心來求。
則斷非自起染心。
方便安處。
則斷是以禮攝受。
故無犯而有功也。
出家菩薩。
護聖教誡。
豈容稍藉口哉○果報者。
邪淫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良。
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解曰。
邪淫亦三品分别。
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名上品。
餘一切邪淫。
名中品。
己妻非時非處等。
為下品。
又約心猛弱論三品。
又約悔不悔論三品。
緻感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一。
諸根調順。
二。
永離喧掉。
三。
世所稱歎。
四。
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第四妄語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同俱制。
與聲聞同異。
大略同前。
妄是不實之名。
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所以得罪。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虛而不實。
欺凡罔聖。
回惑人法。
名為妄語。
此有四别。
一。
妄言。
謂如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之類。
又如實有言無。
實無言有。
乃至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等。
但令違心而語。
皆名妄言。
二。
绮語。
謂一切華靡淫辭。
無義無利。
及一切世間王論賊論飲食論等。
三。
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互相離間。
令成乖诤。
四。
惡口。
謂粗重罵詈。
忿怒咒詛。
令他不堪。
此戒正制大妄語罪。
餘一切妄言绮語。
是此戒兼制。
若兩舌惡口。
重者。
自屬說過毀他。
輕者自屬十三十九戒制也○自妄語者。
自言我得十地。
辟支。
四果。
四向。
四禅。
四空。
成不淨觀。
成安般念。
六通。
八解。
天來龍來。
修羅鬼神悉來問答。
或言已斷結使。
或言永離三塗。
如是等虛而不實。
圖緻名利。
名大妄語。
教人妄語者。
教人為我傳揚美德。
以緻名利。
同重。
若教人自言是聖。
名利自屬彼人。
但結輕垢。
此戒兼制。
方便妄語者。
作種種顯異方便。
或借鬼神仙乩。
或用咒術。
令人得夢境等○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兼制小妄言也。
身心妄語者。
身業表相。
亦名妄語。
如問其得果。
點首示相。
問清淨不。
默然不答等。
繇欺妄心。
表示身相。
令前人領解。
口雖不言。
亦名妄語也○正語者。
如實而語。
正見者。
為生死。
為菩提。
為衆生。
不為名利。
邪語邪見。
反此可知。
邪業者。
依於邪語邪見。
必成邪命惡業也。
疏。
此戒備五緣成重。
一。
是衆生。
合注。
上中下三品如前說。
上品境中。
向父母師僧妄語。
犯重。
向諸聖人妄語。
此人不惑。
又能以神力遮餘人令不聞。
但結方便罪。
若聖人中未證他心智者。
向說仍重。
向中品境天人等。
同重。
正是回惑之境。
或諸天有他心通。
不受其惑。
亦止結方便罪。
向下品境。
或雲同重。
義疏結輕。
今言下境既有解語受戒之機。
向說亦應犯重。
以鼓惑鬼畜。
尤堪作名利媒故。
或可失戒猶許重受。
或可結不失戒重耳。
二。
衆生想。
有當。
有疑。
有僻。
發隐。
假令有羅漢於此。
當者。
作是想言。
當是羅漢。
對之妄語。
其罪則輕。
疑者作是想言。
是羅漢耶。
非羅漢耶。
對之妄語。
其罪稍重。
僻者。
作是想言。
實非羅漢。
對之妄語。
其罪更重。
有凡夫於此。
或作想言。
當是凡夫。
其罪則重。
是凡夫耶。
非凡夫耶。
其罪稍輕。
實非凡夫。
其罪更輕。
合注。
當疑僻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如前可例。
三。
欺诳心。
是業主。
合注。
謂希圖名利。
非增上慢。
亦非戲笑假說。
正是業主。
此仍分通心隔心。
若通欲一切人聞。
随有聞者結重。
若本惟欲此人聞。
此人不聞。
而彼人聞。
於彼無欺诳心。
總不結罪。
還於此人結方便罪。
若增上慢。
亦犯輕垢。
戒本經雲。
菩薩見味禅以為功德。
是染污犯也。
發隐。
增上慢者。
非明知己不是聖。
故言是聖。
以诳衆生。
特繇小有所得。
生增上想。
将謂是聖。
不自覺知。
故止輕垢。
四。
說重具。
謂身證眼見。
若說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
若言見天龍鬼神。
悉是重具。
合注。
雖四禅四空。
凡外亦能修證。
而是世間勝法。
故亦同重。
不淨安般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今言成就。
即是有證有得。
天龍等來。
正是彰其聖德。
斷結使。
離三塗。
皆屬果證中事。
故皆犯重。
若言成就總别相念。
暖頂等法。
乾慧性地。
别十信。
圓五品。
既是凡夫法。
似不結重。
或雖重亦不失戒。
若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
若言持戒清淨。
善通三藏。
能習禅思等。
虛而不實。
皆犯輕垢。
五。
前人領解。
若對面不解。
且結方便。
後追思前言忽解者。
則壞輕結重。
發隐。
語出而人不解。
則未成語禍。
故領解成重。
合注。
或自說。
或教人說。
或作書說。
但令彼人領知信服。
據此時結重。
若人問汝得果得道否。
若點首自肯者。
結重。
默然不言非者結輕。
其餘小妄言等。
随一一語。
結一一輕垢。
随多人領解。
結多多輕垢。
不犯者。
狂亂。
病壞心。
及戲笑說。
誤說。
獨說○此亦性遮二業。
開遮者。
戒本雲。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
解脫命難囹圄縛難等。
雖諸菩薩。
為自命難。
亦不妄語。
然為救脫彼有情故。
知而思擇。
故作妄語。
自無染心。
惟為饒益諸有情故。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大般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如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當知是人。
犯波羅夷 果報者。
妄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為他所诳。
绮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
二者語不明了。
解曰。
大妄語亦分三品。
對父母師僧人天為上品。
對鬼畜等為中品。
對佛菩薩聖人為下品。
以不受惑故也。
又欺诳心。
強弱分三品。
又悔不悔分三品。
以此牽堕三塗。
小妄語及绮語。
則對上境為上品。
罪在欺侮故。
對中境為中品。
對下境為下品。
又亦約心約悔論三品。
牽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一。
口常清淨。
優缽羅香。
二。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
發言誠證。
人天敬重。
四。
常以愛語安慰衆生。
五。
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
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
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
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一。
定為智人所愛。
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淨戒品雲。
斷妄語者。
不複造作惡業。
何以故。
以他問時。
如實答故。
若在閑靜不起妄念。
何以故。
若人問我。
汝閑居時。
生妄念否。
若言無者。
是虛妄語。
若言有者。
羞愧他人。
以是因緣。
能令妄心漸漸微薄○若究極理解違如實理。
有所言說。
皆名妄語。
凡夫說有。
違於本空。
外道說無。
違於緣起。
二乘說真違俗。
菩薩說俗違中。
别教說中。
雙違二谛。
惟圓人了達法界。
如理而說。
名不妄語。
亦名非無義語。
○第五酤酒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大小同異者。
同不應酤。
菩薩以利物故重。
聲聞止不應作。
犯七聚。
貨賣但犯第三篇。
酤即貨貿之名。
酒是無明之藥。
令人惛迷。
大士之體。
與人智慧。
以無明藥飲人。
非菩薩行。
大論明酒有三十五失。
所以制此為菩薩十重中攝也。
發隐。
智論三十五失。
始於現生虛乏。
終於來世愚癡。
又四分明三十六失。
始於不孝父母。
不敬三寶。
終於落水失火。
凍死熱亡。
故知酒者。
大則喪失慧命。
小複傷殘色身。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疏。
酤者求利。
教人者。
令人為我賣酒。
亦同重。
教人自酤。
罪輕。
發隐。
教人自賣。
則利歸人。
因緣者。
備五也。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希利貨貿。
四真酒。
五授與前人。
合注。
衆生三品如上說。
上品者。
賣與無醉亂人則輕。
賣與有醉亂人則重。
中品人天。
正是所制。
犯重。
下品。
舊雲結輕。
以亂道義弱故。
今雲酤與受戒鬼畜等。
亦重。
發隐。
問。
人天因醉而亂。
則誠然。
雲何上品亦有亂者。
答。
此有二義。
一則師僧父母。
未必是聖。
二則小聖亦有亂者。
如降龍羅漢之類。
合注。
衆生想者。
有醉亂。
醉亂煩。
疑。
犯重。
餘四句輕。
又中品。
中品想。
疑。
二句則重。
中品下品想。
及下品三句。
皆輕。
又下品。
有戒。
有戒想。
疑二句則重。
餘四句輕。
希利貨賣。
正是業主。
出家菩薩。
一切販賣求利都制。
在家菩薩。
止許如法求财。
不許作此惡律儀也。
真酒者。
飲之醉人。
犯重。
飲不醉人。
無罪。
發隐。
一切酒者。
謂酒有多種。
俱不得酤。
大莊嚴論雲。
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惟酒為根本惡行。
根本正起罪因緣也。
明達者。
簡是别非。
無所昏蔽。
曰明。
趣是背非。
無所滞礙。
曰達。
問。
飲酒犯輕。
酤酒未必飲。
雲何犯重。
答。
繇酤乃有飲。
飲之害有限。
酤之禍無窮。
故重也。
合注。
此惟遮業。
以王法所不禁故。
然是惡律儀。
雖不受戒人。
作此業者。
亦招苦報。
故特為大士設此厲禁○徧觀律論。
唯遮不開○果報者。
過酒器與人。
飲酒。
尚雲五百世無手。
況複酤酒。
○第六說四衆過戒 疏。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大士掩惡揚善。
為心故。
罪重。
發隐。
大士慈物為心。
但有所說。
皆傷慈。
上者。
第二篇。
中者。
第三篇。
下者。
第七聚。
聲聞法如此。
發隐。
聲聞分罪輕重。
衆。
謂同法四。
衆。
合注。
說者。
向未受菩薩戒人。
說大乘七衆罪過。
向未受具戒人。
說比邱比邱尼罪過也。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邱比邱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
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
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出家在家菩薩。
即通指大乘七衆。
比邱比邱尼。
即别指小乘二衆。
以住持僧寶。
關系法門。
故亦同重。
罪過因等。
應雲說因說緣說法說業。
因者。
說罪之心。
緣者。
欲說時莊嚴方便。
法者。
輕重罪相。
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二乘名惡人者。
執一定之規繩。
疑大人之作略。
不知大乘妙用。
故斥之為惡人。
佛法中罪過者。
揀非外道罪過。
亦持非犯邊罪已失戒人罪過也。
發隐。
既雲同法。
若遇有過。
應當三谏殷勤。
密令悔改。
内全僧體。
外護俗聞。
而乃恣口發揚。
豈大士之心耶。
合注。
此亦性遮二業。
六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說罪心。
四所說過。
五所向人。
六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
有菩薩戒。
有比邱比邱尼戒者重。
無戒者輕。
下境。
舊雲有戒無戒皆輕。
今雲有菩薩戒者宜重。
但未必失戒耳。
若前人實犯重罪已失戒者。
說但犯輕。
或雖犯重而未失戒。
或雖失戒如法重受。
說皆犯重。
衆生想者。
有戒無戒六句。
二重。
四輕。
說罪心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正是業主。
不論是實是虛。
皆犯重。
若獎勸心說。
及僧差說罪。
皆不犯。
所說過者。
或說罪事。
或說罪名。
各有當疑僻六句。
罪事者。
殺盜淫妄飲酒食肉等事。
罪名者。
大則七逆十重輕垢。
小則五篇七聚等名。
若重名重事。
作重想重疑而說。
犯重。
作輕想說。
犯輕。
若輕名輕事。
作輕想輕疑而說。
犯輕。
作重想說。
犯重。
所向人者。
上中二境。
無菩薩戒。
為說菩薩七衆罪過。
犯重。
無比邱比邱尼戒。
為說二衆罪過。
犯重。
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
如法說實舉過。
令其忏悔。
不犯。
若所說不實。
自屬謗毀戒也。
下境。
不論有戒無戒。
向說皆輕。
損毀不深故。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據此時結罪。
随語語結。
随人人結。
若未解時。
止結方便○小乘說第一篇。
犯第二。
說第二篇。
犯第三。
說第三篇以下。
悉犯第七聚。
大士宜掩惡揚善。
故說重同重。
說輕同輕○開遮者。
惟除僧差。
及獎勸因緣。
餘悉不開○果報者。
若所說是實。
即上品兩舌。
亦兼惡口。
若所說不實。
複是妄語。
其報具列華嚴二地品中。
發隐。
問。
菩薩說外道之過。
不令惑衆。
犯重否欤。
答。
經言佛法中。
則揀非佛法矣。
此之說過。
正大士摧邪顯正之大權也。
焉得犯。
問。
菩薩說惡比邱之過。
不令衆效其所為。
犯重否欤。
答。
疏開獎勸被差。
則惟除惡心私心耳。
此之說過。
正大士勸善懲惡之大機也。
焉得犯。
問。
菩薩而作言官。
說百寮之過。
不令天下受其害。
犯重否欤。
答。
經舉四衆。
則揀非四衆矣。
此之說過。
正大士忠君報國之大義也。
焉得犯。
○第七自贊毀他戒 疏。
自贊者。
稱己功德。
毀他者。
譏他過惡。
備二事。
故重。
發隐。
明單者不犯重。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菩薩利安為本。
故贊毀罪重聲聞不兼物。
毀他犯第三篇。
自贊犯第七聚。
若佛子。
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
受加毀辱。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顯己德而彰人短。
使名利歸於自身。
故犯重也。
若但以貪心自贊。
但以瞋心毀他。
各各結染污犯。
戒本經中。
别有此條。
今經亦此戒兼制也。
教人者。
或教人贊我毀他。
則重。
或教彼自贊毀人。
則輕。
因者。
貪名利之心。
緣者。
作諸方便。
法者。
陳其善惡。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贊毀心。
四。
說贊毀具。
五。
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衆生想者。
上中。
上中想。
疑。
二重。
餘四句輕。
或下境作上中想。
亦重也。
贊毀心者。
欲彰彼短。
使名利悉歸於己。
非為折伏。
非為利益也。
說贊毀具者。
一。
種性或尊或卑。
二。
行業或貴或賤。
三。
伎術工巧或上或下。
四。
過犯或有或無。
五。
結使或輕或重。
六。
形相或好或醜。
七。
善法或具或不具。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随語語結重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若輕毀外道。
稱揚佛法。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舍離不善。
修習善法。
又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廣 果報者。
自贊若實。
即如淫女為一錢故。
而現戲笑。
若複不實。
自得大妄語報。
毀他若實。
名為惡口。
不實。
複兼妄語。
所有果報。
悉如華嚴二地品說。
發隐。
菩薩善戒經雲。
若菩薩為人所贊。
言是十住。
若阿羅漢等。
默然受者。
得罪。
據此。
則受人贊亦不可。
何況自贊。
而兼毀他耶。
○第八悭惜加毀戒 疏。
求财請法。
悭吝不與。
複加毀辱。
頓乖化道。
故得罪。
七衆同犯。
大小大全共。
菩薩不揀親疎。
求者皆施。
不與加辱皆犯。
以本誓兼物。
故聲聞惟弟子不教法。
犯第七聚。
不與财不制。
尼家二歲内不與财法。
犯第三篇。
二歲外不與。
犯第七聚。
發隐。
二歲内。
出家未及二年也。
初始出家。
未能自立。
财法之與宜急。
已經二歲。
稍能自立。
與或可緩。
聲聞不與财不制。
尼雙制者。
以女乞财法。
兩俱不易故。
加毀随事各結。
不合為重。
發隐。
悭毀二事。
不相合成重。
言各結罪。
不同贊毀例也。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惡心者。
悭吝鄙惜。
瞋心者。
不喜其人。
明非見機折伏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悭毀心。
四。
示悭毀相。
五。
前人領納。
衆生者。
上中二境。
及下境有戒者。
悉重。
餘輕。
衆生想六句。
三重。
三輕。
如上說。
悭毀心者。
謂惡瞋吝惜财法。
欲以打罵拒絕。
是犯。
若彼不宜聞法得财。
宜見诃辱。
皆不犯。
示悭毀相者。
或隐避不與财法。
或言都無。
或手杖驅斥。
或惡言加罵。
或自作。
或使人打罵。
皆重。
前人領納者。
知我吝惜之相。
受我打罵之辱。
随事随語結重。
若彼遣使求财請法。
對使人悭惜。
遙作诃罵。
既非對面。
損惱稍輕。
皆不結重。
或雖重不失戒也。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自無。
若求非法物。
若不益彼物。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犯王法。
護王意故。
若護僧制。
此明不與财非犯也。
又雲。
若外道求短。
若重病。
若狂。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
若知前人不能敬順。
威儀不整。
若彼鈍根。
聞深妙法。
生怖畏心。
若知聞已增長邪見。
或毀呰退沒。
若彼聞向惡人說。
此明不與法非犯也。
又菩薩善戒經雲。
求者三至。
若不施者。
是名犯重。
不犯者。
若以方便善語慰喻。
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又菩薩攝受徒衆。
即應以二事将護。
所謂法及衣食。
亦應此戒兼制○開遮者。
戒本經雲。
觀衆生應以苦切之言。
方便利益。
恐其憂惱而不為者。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觀彼現在少所利益。
多起憂惱○果報者。
悭毀之罪。
亦在三塗。
又悭财餘報。
生生貧窮。
悭法餘報。
世世愚鈍。
發隐。
身貧乞财。
心貧乞法。
随其所須而給與之。
故雲一切。
優婆塞戒經雲。
見乞者。
多少随宜給與。
空遣還者。
得罪。
按此在家菩薩尚然。
況出家菩薩。
學大悲者耶。
問。
自理未明。
無法誨彼。
奈何。
答此制有而不施。
如其無法。
自應實對。
不可妄說誤人。
反取深咎。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疏。
不受悔謝。
乖接他之道。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
菩薩本接取衆生。
瞋隔犯重。
聲聞自利。
犯第七聚。
若佛子。
自瞋。
教人瞋。
瞋因。
瞋緣。
瞋法。
瞋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於一切衆生中。
乃至於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瞋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因者。
忿恨隔絕之心。
緣者。
瞋隔方便。
法者。
示相發口。
業者。
前人領解。
知彼不受。
身口加逼之苦。
随身口業多少結重。
非衆生者。
變化幻人等。
彼雖無情。
作有情想。
而行瞋辱。
亦犯輕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瞋隔心。
四。
示不受相。
五。
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或有戒者亦重。
但不失戒也。
衆生想六句。
如上。
瞋隔心者。
心懷忿恨。
不欲和解。
正是業主。
示不受相者。
或閉關斷隔。
發口不受。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不如法悔。
其心不平。
不受其忏。
無罪。
又雲。
若不慊恨。
性不受忏。
是犯非染污起。
又雲。
菩薩侵犯他人。
或雖不犯。
而令他疑者。
即應忏謝。
慊恨輕慢。
不如法忏謝。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欲令作不淨業。
然後受者。
不謝無罪。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
若悔謝者。
增其瞋怒。
若知彼和忍。
無慊恨心。
恐彼慚恥。
不謝無罪。
解曰。
此輕垢罪。
亦應此戒兼制也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見有衆生應诃責者。
應折伏者。
應罰黜者。
以染污心。
不诃責。
若诃責不折伏。
若折伏不罰黜。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
不可與語。
難可教誨。
多起慊恨。
若觀時。
若恐因彼起鬥诤相違。
若相言訟。
若僧诤。
若壞僧。
若彼不谄曲。
有慚愧心。
漸自改悔。
又雲。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
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衆生消信施故。
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犯非染污起。
又唐譯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行越路。
非理而行。
出粗惡語。
猛利诃擯。
方便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
於諸有情。
出粗惡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饒益心。
則非瞋隔心明矣 果報者。
瞋恨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
常被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
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淨戒品雲。
離瞋恚者。
亦四種報。
一者。
現世六根聰利。
儀容可觀。
人所親附。
二者。
心無瞋恚一切惱害打罵诃責。
盡皆不起。
譬如有人。
持迦噜羅咒。
一切諸毒。
無能害之。
以無恚怒。
增長慈心。
以慈真言。
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
悉皆摧伏。
奉慈真言。
無所損害。
三者。
於未來世。
以慈心梯。
上生梵世。
一劫安樂。
令諸衆生。
斷惡修善。
四者。
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足莊嚴。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熾然炳着。
無量功德。
蘊集其身。
○第十謗三寶戒 疏。
亦雲謗菩薩法。
或雲邪見邪說戒。
謗是乖背之名。
凡是解不稱理。
言不審實。
異解說者。
皆名為謗也。
發隐。
解不稱理。
邪僻之見。
不合正理而謬說。
言不審實。
疑似之事。
不考真實而妄說。
異說。
外聖賢不易之定論。
而别為一說。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大士以化人為任。
令邪說亂正。
故犯重。
聲聞異此。
三谏不止。
犯第三篇。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
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
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矛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
因者。
邪見之心。
緣者。
邪說方便。
法者。
言說着述等事。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邪見為本。
複加口過也。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欲說心。
四正吐說。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向上中二境謗。
則重。
向下境。
輕。
衆生想六句。
如前可知。
欲說心者。
謂邪見推畫。
惟此是實。
餘皆虛妄。
既心存謬解。
喜向人說也。
邪見雖多。
大端有四。
一上邪見。
二中。
三下。
四雜。
上者。
撥無因果。
如闡提等。
中者謂三寶不及外道。
若心中計成。
失戒。
若心知三寶勝。
口說不如。
既未翻歸。
不失戒體。
語語結重。
下者棄大取小。
計成。
失菩薩戒。
計若未成。
犯輕。
屬下文心背大乘戒攝。
雜者。
或偏執。
或雜信。
或系念小乘。
或思義僻謬。
偏執又二。
一執大謗小。
是犯染污起。
二偏謗一部。
亦犯輕垢。
雜信者。
不背因果。
及三寶大乘。
但言外道鬼神。
亦有威力。
奏章解神。
或複勸他。
悉犯輕垢。
系念小乘者。
知大乘高勝。
且欲先取小果。
後更修大。
此名念退。
犯輕垢。
亦下文暫違菩提心戒攝。
思義僻謬者。
如今人義淺。
三五家釋。
是智力不及。
此應非罪。
若輕辄去取。
複有知他為是。
強欲立異。
皆犯輕垢。
又有說相似法。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樂涅盤。
應背涅盤。
不應怖畏煩惱。
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
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
求大菩提。
作是說者。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聲聞深樂涅盤。
畏厭煩惱。
百千萬倍不及菩薩。
彼習不染污心。
勝阿羅漢也 正吐說者。
若自說。
若教人傳說。
若作書着述等。
前人領解者。
納受邪言。
随語語結罪。
披書發解。
亦語語結罪○惟遮不開○果報者。
邪見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
生邪見家。
二者。
其心谄曲。
發隐。
心外求法。
皆名外道。
非必極邪也。
心舍大乘。
皆名惡人。
非必巨惡也。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邱比邱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發隐。
仁者慈悲孝順。
利濟為懷。
正善學戒者之稱也。
猶世言厚德之士也。
波羅提木叉。
此言保解脫。
解脫是果。
戒是因。
因中說果也 持戒如平地。
佛果如妙種。
菩提心如芽。
心地戒虧。
雖有佛種。
不生芽矣 國王轉輪王者。
世間尊貴。
亦繇戒得也。
心地端嚴。
本尊貴故 按彌沙塞羯磨本雲。
犯波羅夷。
名壞根本。
析石斷命。
豈更生全。
大乘忏中。
雖雲除滅。
然於宗法。
永無僧用。
此既本禁。
不類餘愆。
特須謹克。
碎身堅護。
但凡情易起。
對境容虧。
若無一念覆藏。
律中許其改悔。
止可清其犯業。
僧法豈得預哉 已學則既奉持。
雲何複勸。
良由心地無盡。
菩薩學心地法門亦無盡。
佛自半月誦。
況菩薩耶。
合注。
不得現生發菩提心者。
直指此生為語。
亦失國王位等者。
現在既失其義。
未來必并失其名也。
問。
犯前四戒。
則一切戒體俱失。
犯後六戒。
止是失菩薩法。
何雲亦失比邱比邱尼位。
答。
此是一往乘勢之語。
又或如從高處墜。
法爾至底。
理無中止。
所以身子六心中退。
仍向五道輪回。
亦其驗也。
疏。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懸指大本後分。
八萬威儀品當說。
發隐。
大本。
即百二十之本也。
○四十八輕戒 佛告諸菩薩。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四十八輕戒今當說。
發隐。
不但曰十波羅夷。
而曰木叉者。
犯之則極惡。
依之則解脫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 疏。
傲不可長。
妨於進善。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合注。
惟遮不開。
或方便令調伏。
亦得名開。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和尚。
阿阇梨。
大德。
同學。
同見。
同行者。
應起承迎。
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
慢心。
癡心。
瞋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
國城男女。
七寶。
百物。
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發隐。
大戒本通道俗。
而文中獨舉王官。
何也。
出家以師友為父兄。
理自應敬。
不待言故。
又僧尼無位。
傲慢難生。
王官有勢。
憍倨易起故。
意普而辭偏也 師生我法身。
有父道焉。
當孝順故。
友助吾進修。
有兄道焉。
當恭敬故。
又師友不可逆。
不可慢。
俱當孝敬故 賣身等。
要其誠敬之極而言。
為法忘軀。
志當如是。
非必然也。
合注。
上座有三。
一生年上座。
戒臘在先。
二。
福德上座。
衆所推敬。
三。
法性上座。
證入聖位。
和尚。
此翻親教師。
或翻力生。
繇此人力。
生我無漏妙戒身故。
阿阇利。
此翻軌範師。
謂教授威儀。
示我軌式。
即下文所稱教誡法師也。
大德者。
總歎具大功德。
同學者。
宗同一師。
同見者。
心同一解。
同行者。
身同一業。
憍者亢己。
慢者忽人。
癡者不知賢聖。
瞋者心懷忿恚。
以自賣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尚應如此供養。
況迎拜之儀。
而不為耶 此四十八輕戒。
準十重法。
亦應有若因若緣若法若業等。
但以衆輕垢。
成與未成。
同稱惡作。
故不複委明耳 此亦性遮二業。
四緣成重。
一。
師友。
謂上座及同行等。
二。
師友想六句。
二重二輕。
二無犯。
三。
不敬心。
若憍慢瞋恨。
不起迎拜等。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或無記心。
或忘誤。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重病。
若亂心。
若睡眠不知。
若聽法。
若說法。
若在說法衆中。
護說者心。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護僧制。
若護多人意。
四。
應迎不迎應供不供等。
事成随事結罪 唯遮不開。
或方便令調伏。
亦得名開 果報者。
師友知識是得道大因緣。
是全梵行。
不敬則永失法利。
魔所攝持。
敬則常遇善緣。
成就佛法。
○第二飲酒戒 疏。
酒開放逸門。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惟咽咽輕垢。
發隐。
咽咽者。
一咽一輕垢也。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故飲者。
明非不知誤飲。
一切衆生。
指異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酒。
謂飲之醉人。
二。
酒想六句。
二咽咽結罪。
二輕垢。
二無犯。
三。
有飲心。
四。
入口。
咽咽結罪。
若教他飲。
咽咽二俱結罪。
不犯者。
病非酒不療 開者。
如末利夫人事 果報者。
飲酒之罪。
有五五百果。
第一五百世。
在鹹糟地獄。
二五百。
在沸屎。
三五百。
在曲蛆蟲。
四五百。
在蠅蚋。
五五百。
在癡熱無知蟲。
文雲五百世無手。
或但舉最後五百也。
發隐。
問。
沈湎之流。
理應無手。
雲何過器。
便獲斯殃。
且如君父之壽。
臣子稱觞。
豈得誠敬之心。
反遭惡劣之報。
答。
凡言罪者。
皆為有菩薩戒者言也。
發大心。
證大果。
乃所以壽吾君親。
而杯酒之敬。
敬之小者也。
然而無手之報。
非此類所感。
彼感報者。
蓋是慣持癡器。
常貯癡藥。
獎誘癡人。
成就癡業耳。
豈比夫稱觞君父。
雖不名大敬。
終不失誠敬之心乎。
無手之報。
斷非加於此等。
吾故表而出之。
○第三食肉戒 疏。
食肉斷大慈心。
大士懷慈為本。
一切悉斷。
聲聞漸教。
初開三種淨肉等。
後亦皆斷。
若有重病。
飲藥能治。
準律得啖。
或因不制。
發隐。
重病揀非小疾。
三藏法數。
律中但開不見。
不聞。
不疑。
三種。
楞嚴要解。
加自死。
鳥殘。
為五種。
涅盤複加不為己等。
共為九淨肉。
一。
不見殺。
二。
不聞殺。
謂耳不聞殺。
亦不聞人語為我故殺也。
三。
不疑為己殺。
四。
不為己殺。
五。
自死。
六。
鳥殘。
七。
生乾。
謂因死已日久自乾也。
八。
不期遇。
謂不因期約。
偶然相遇而食也。
九。
前已殺。
謂非今時因我而殺。
乃是前時先已殺者也。
合注。
知水有蟲。
或疑有蟲。
不看不漉辄用。
大小俱制。
又蠶綿。
大小俱制。
大乘為衆生故。
得畜憍奢耶等。
而非自用。
獸毛小乘不制。
大乘亦無特制。
而佛頂經中。
亦兼及之。
不用彌善。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衆生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
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發隐。
故食肉者。
明非誤食。
正指過也。
見而舍去如鷗去海翁之機是也。
問。
經稱食肉之人。
入於山林。
虎狼師子。
皆來集會。
今雲舍去者何。
答。
舍去者。
驚其殺心而遠離也。
來集者。
嗅其同氣而相求也。
或去或來。
皆惡因緣也。
問。
求那跋摩之對宋主也。
曰。
王所修與匹夫異。
出一嘉言。
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
則神人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
百谷茂。
如此持齋。
齋亦大矣。
豈在辍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後為宏濟耶。
斯言與戒。
似不相合。
答。
此随緣順機。
變通不滞。
正大士之體也。
是故遇崇道之君。
則将順其美。
勢不可為。
則求那所言。
乃旁行曲運之微權。
默導潛移之妙術也 楞伽經。
佛告大慧。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如雲衆生聞氣。
悉生恐怖。
如旃陀羅。
狗見驚吠故。
慈心不生故。
咒術不成故。
諸天所棄故。
夜多惡夢故。
虎狼聞香故。
文多不錄。
楞嚴亦雲。
食肉之人。
縱得心開。
似三摩地。
皆大羅剎。
問。
蠶之害亦慘矣。
制食肉。
不制衣帛者何。
答。
文互見故。
煮繭斷命。
十重殺中攝。
镬湯缫車。
殺具中攝。
例養六畜。
損害衆生中攝。
為利資身。
邪命自活中攝。
而首楞嚴經。
亦禁綿絹。
是知僧号衲子。
士稱布衣。
無待論矣。
若夫王臣。
則惡衣服。
美黻冕。
自有古人之成訓在。
合注。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與我同體。
而今食啖其肉。
殘慘之甚。
故雲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鴦掘經雲。
若絲綿絹帛。
展轉傳來離殺者手。
施於比邱亦不應受。
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
是肉。
謂有情身分。
二。
肉想。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有食心。
正是業主。
四。
入口。
咽咽結罪 開遮者。
或鹿角虎骨等。
制入藥中。
此應非犯。
若為藥故傷生命。
同得殺罪 果報者。
楞伽經雲。
為利殺衆生。
以财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堕叫呼獄。
佛頂經雲。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第四食五辛戒 疏。
葷臭妨法。
故制。
七衆大小如前。
菩薩小重。
發色故也。
發隐。
葷辛之氣。
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