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

關燈
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理迦。

    菩薩學處。

    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

    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

    受菩薩戒。

    非惟他勸。

    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又雲。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

    謂於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

    不能趣入。

    不善思惟。

    有悭貪者。

    悭貪蔽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於諸學處。

    無恭敬者。

    於戒律儀。

    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於他違犯。

    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着。

    日夜睡眠。

    樂倚樂卧樂好合徒侶。

    樂嬉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谷-禾+牛]牛乳頃。

    善心一緣。

    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暗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素怛羅藏。

    及摩怛迦者。

    不應從受。

    解曰。

    此皆揀。

    非法器也。

    豈可漫雲無揀擇耶。

    又前人本不欲受。

    強令受戒。

    亦犯輕垢 開遮者。

    見機利益。

    先不為授。

    雖示大怒。

    非惡心瞋心也。

    如昙無谶之於沙門道進是也 果報者。

    妄揀則得吝法之罪。

    失於二利。

    善揀則莊嚴眷屬。

    光顯法門。

     發隐。

    此心地中。

    非尊非卑。

    非道非俗。

    非男非女。

    非穢非淨。

    非天非人。

    非全非缺。

    非良非賤。

    非顯非幽。

    一味平等。

    無二無别。

    何所去取。

    而生揀擇 皆染使青黃等。

    真谛雲。

    青。

    銅青也。

    黑。

    雜泥也。

    舍利弗問經雲。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

    說其義。

    處本居中。

    應着黃色。

    昙無德部。

    通遠理味。

    表法殊勝。

    應着赤色。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善能化道。

    應着黑色。

    迦舍部。

    勇猛護生。

    應着木蘭色。

    彌沙塞部。

    禅思入玄。

    究暢幽密。

    應着青色。

    據此則成五彩。

    雲何名壞。

    然彼文中。

    有青非東方之青等句。

    則知就壞色中。

    自有五别。

    以表五部。

    非世間五麗色也。

    如上青黃赤黑等。

    不必确定分别。

    但與俗服有别則已。

    道俗受戒。

    皆須服壞色。

    可作壞色處。

    僧俗俱宜同作。

    不可壞色處。

    俗即随便。

    惟僧則必以壞色。

    不可壞色者。

    或土地所不便是也。

    法滅盡經雲。

    法欲滅時。

    袈裟自然變白。

    當知衣白。

    法滅之相。

    此中制白衣高座。

    則知道俗以缁白别。

    不可不慎也。

    羯磨轉法輪者。

    集衆布薩。

    代佛揚化。

    正所謂和合僧也。

    破此人則佛法滅。

    豈不犯逆。

    非漫爾群居。

    情識相比。

    可冒和合之名也。

    又凡能宏法利生者。

    皆名轉法輪也 經中重逆二字有别。

    有犯重不犯逆者。

    有兼重與逆者。

    聲聞害師已犯重。

    特不雲逆耳。

    蓋逆是重上複加逆罪也。

    問。

    下弒上。

    皆逆也。

    雲何聲聞害師非逆。

    答。

    佛法中重。

    對世法逆。

    佛法中逆。

    加世法逆一等。

    聲聞害師犯重。

    已是世間逆罪。

    而菩薩所謂逆者。

    則更加重。

    故疏雲。

    菩薩重。

    重於聲聞重也 君親天地等不禮敬者。

    言出家之法。

    已於國王父母六親鬼神。

    不修世間禮儀恭敬。

    則今日授戒。

    不當複問其是貴是賤。

    是親是疎。

    是人是神。

    惟觀意之誠否耳。

    遠來求法。

    誠意可知。

    止除七逆。

    餘但解法師語者。

    即當與戒。

    何得起惡心瞋心。

    而不即與。

    竟拒曰不與。

    遲延曰不即與。

    若此者。

    苟非圖利養而販賣佛法。

    必其乏慈悲而獨善己身。

    是以得罪。

    若察其意未誠。

    而不即與。

    欲成就彼。

    如無谶之於道進。

    則大權化導。

    功德無量。

    勿等視也。

    問。

    六親鬼神。

    且置弗論。

    雲何君父。

    而不禮敬。

    答。

    出家之人。

    禮拜君父。

    非恭敬故。

    所以者何。

    帝釋天主。

    尚不欲五戒者禮拜。

    慮或損福。

    故出家者。

    當精進行道。

    報君父恩。

    不當以擎跽匍匐小節為恭敬也。

    斯乃忠臣孝子。

    愛其君父而不禮拜。

    是名大恭敬。

    豈曰桀骜乎哉。

    問。

    沙彌未受比邱戒。

    不得受菩薩戒。

    則沙彌不及鬼畜等。

    及在家二衆欤。

    何彼得受。

    此反不得。

    答。

    在家與出家。

    體制自别。

    而意亦略同。

    在家者。

    必受五戒。

    方得受菩薩戒。

    出家剃染者。

    必受比邱戒。

    方得受菩薩戒。

    鬼畜男女等得受者。

    是已有五戒者也。

    夫三寶之名。

    因比邱戒而成。

    沙彌未得與三寶流也。

    若沙彌俱直受大戒。

    則比邱之戒廢。

    而僧寶廢。

    三寶缺矣。

    其失可勝言哉。

    問。

    經雲淫男淫女。

    豈非白衣不受五戒之直受耶。

    答。

    亦必一會之頃。

    先受五戒。

    而随受菩薩戒。

    則不次第而未嘗不次第也。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疏。

    内無實解。

    外為名利。

    辄爾強為。

    有誤人之失。

    故制。

    出家二衆同。

    大小不俱制。

    三衆及在家。

    無師範義。

    不制。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

    和尚阿阇棃二師。

    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受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受戒。

    若有犯十戒者。

    應教忏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

    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

    乃至一年。

    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見華。

    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益受戒。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忏悔。

    罪便得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

    於是法中。

    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

    若輕若重。

    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

    習種性。

    長養性。

    性種性。

    不可壞性。

    道種性。

    正法性。

    其中多少觀行出入。

    十禅支。

    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為利養故。

    為名聞故。

    惡求多求。

    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為供養故。

    是自欺詐。

    亦欺詐他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合注。

    教誡法師。

    即教授阿阇棃也。

    比邱戒法。

    於僧中受。

    故和尚及羯磨阇棃。

    皆須現在比邱為之。

    菩薩戒法。

    於十方諸佛菩薩前受。

    故現在法師。

    但得為教授阇棃。

    應教請二師者。

    謂請本尊佛為和尚。

    此土即是釋迦。

    請補處大士為阿阇棃。

    此時即是彌勒。

    是名為二師也。

    文中以和尚阿阇棃二師為句。

    應問言者。

    即是教誡師應問。

    此謂未請二師之前。

    先應問其遮難。

    知無七遮。

    方教請二師耳。

    故菩薩善戒經雲。

    十方諸佛菩薩大德聽。

    今某甲三說時。

    已從十方諸佛及菩薩僧。

    得菩薩戒。

    說者我是。

    受者某甲是。

    我為某甲證人。

    大師者。

    十方無量諸佛菩薩僧是。

    小師者。

    我身是也。

    又受菩薩戒。

    既以本佛為和尚。

    補處為阇棃。

    亦即以十方佛為同壇尊證。

    十方菩薩為同學善友。

    今不言請尊證同學者。

    亦如比邱受戒。

    但請二師也。

    他經亦有備請五位聖師者。

    随機廣略。

    故不同耳。

    犯十戒者。

    謂曾受此菩薩大戒。

    而毀犯之。

    或曾受比邱沙彌及五戒等。

    而破於本根。

    故須得見好相。

    若本未受戒時。

    作殺盜等業。

    止有世間性罪。

    不名犯戒。

    亦不須問。

    惟七逆須問耳。

    現身亦不得戒者。

    謂不許重受大戒。

    而得增益受戒者。

    謂作來生受戒勝因。

    對首忏悔者。

    謂對清淨大小乘衆。

    自首其罪。

    誓不更造。

    即所謂作法忏也。

    若輕若重。

    是非之相者。

    輕則易忏。

    重則難忏。

    是犯須忏。

    非犯則不須忏。

    倘輕罪說重。

    重罪說輕。

    犯謂非犯。

    非犯謂犯。

    不能使人決疑出罪也。

    第一義谛者。

    即是戒之體性。

    亦即心地之正因。

    常住之極果。

    習種性長養性者。

    謂妍習空觀。

    漸次增長。

    即十發趣心。

    性種性不可壞性者。

    謂分别假性。

    俗谛建立。

    故不可壞。

    即十長養心。

    道種性者。

    謂中道能通。

    即十金剛心。

    正法性者。

    謂證入聖位。

    即十地及等妙二覺。

    多少觀行出入者。

    謂發趣則從假入空。

    長養則從空入假。

    金剛則回二邊入中道。

    十地則從凡入聖。

    又習種性則空觀尚少。

    長養性則空觀乃多。

    性種性則假觀尚少。

    不可壞性則假觀乃多。

    道種性則中觀尚少。

    正法性則中觀乃多。

    又三觀次第修習則少。

    若一心中修習則多也。

    十禅支者。

    即四禅所用喜樂等十支也。

    不解輕重是非。

    則昧於戒相。

    不解第一義谛。

    則昧於戒理。

    不解習種性等。

    則昧於道共定共種種差别。

    昧戒相。

    則不能決疑出罪。

    昧戒理。

    則不能啟迪真信真解。

    昧道定差别。

    則不能令人修證趣入。

    可謂一盲引衆盲矣 此是遮業。

    而深壞法化。

    二緣成罪。

    一是為利心。

    二攝受徒竟。

    戒本經雲。

    為貪奉事。

    畜養眷屬。

    是染污犯。

    亦此兼制。

    前之無解作師。

    過在好名。

    今則正在好利。

    名利皆生死根本。

    菩提大障。

    其罪是均。

    故皆結雲自欺欺他。

    而為利者。

    其心益陋劣矣 餘五衆無授戒事。

    但令為利攝受徒衆。

    亦犯 惟遮不開 果報者。

    破壞法門。

    劇於惡律儀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疏。

    凡未受菩薩戒者。

    皆曰惡人。

    若預為說。

    後受不能殷重。

    故制。

    七衆同。

    大小俱制。

     發隐。

    渴而後飲。

    則水之味甘。

    暗而後燈。

    則燈之用顯。

    故雲預說則心輕也。

     若佛子。

    不得為利養故。

    於未受菩薩戒者前。

    若外道惡人前。

    說此千佛大戒。

    邪見人前。

    亦不得說。

    除國王。

    餘一切不得說。

    是惡人輩。

    不受佛戒。

    名為畜生。

    生生之處。

    不見三寶。

    如木石無心。

    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

    木頭無異。

    而菩薩於是惡人前。

    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說戒者。

    半月半月誦戒也。

    除國王者。

    佛法付囑國王故也。

    虛生浪死。

    故名畜生。

    頑然罔覺。

    故如木石。

    背覺合塵。

    故名外道 此是遮業。

    預向人說。

    則後受不能殷重。

    故半月說戒時。

    必先遣未受大戒者出也。

    四緣成罪。

    一。

    未受戒人。

    謂未受此菩薩戒者。

    二。

    未受人想。

    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

    有為說心。

    謂或為利養等。

    四。

    前人得聞。

    從此時結罪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小乘一切時中。

    不得向沙彌等說五篇罪名。

    以彼若解五篇名義。

    便成盜法重難故也。

    大乘惟半月誦戒時。

    須遣未受者出。

    餘時不論。

    如前文雲。

    一切時中。

    皆應講此經律。

    後文雲。

    見一切衆生。

    應勸受三皈十戒等。

    故知不同毗尼藏也。

    又菩薩比邱比邱尼。

    一切時中。

    亦不得以五篇罪名。

    向未受具戒者說。

    而菩薩沙彌等。

    亦不得預知五篇名義。

    緻成重難。

    永障此生受具戒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說則輕亵正法。

    不說則屏翰正教。

     發隐。

    前戒揀擇。

    今戒惡人。

    若執不揀。

    甚非所宜。

    應須生重法心。

    慎勿示之以易。

    令彼愚頑。

    倍增藐忽。

     初津。

    如來法水。

    但潤有根之苗。

    故法雖平等。

    說要當機。

    施者不尊。

    受者不敬。

    或反增疑議。

    緻成謗法。

    故不應也。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疏。

    出家五衆同。

    大小俱制。

    以枉當福田故。

    文雲。

    信心出家毀正戒者。

    在家未當田任。

    未制。

     發隐。

    在家未當福田之任。

    無受施事也。

     合注。

    标此戒為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

    信心出家。

    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

    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複常掃其腳迹。

    一切世人。

    皆罵言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

    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

    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若故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合注。

    謂出家菩薩。

    本以信心受戒。

    故堪受一切供養。

    堪受人天鬼神恭敬。

    若受而故毀。

    便不得受一切供養。

    便為鬼及世人所賤。

    可見戒之不可毀犯如此。

    奈何起心故欲毀之。

    雖尚未毀。

    先已從心結罪矣 此是性遮二業。

    輕視戒律故。

    三緣成罪。

    一。

    是犯。

    二。

    犯想。

    三。

    起心欲犯。

    念念輕垢。

    又戒本經雲。

    起五蓋心。

    不開覺者。

    是染污犯。

    亦此兼攝 大小俱制。

    小乘即所謂輕戒罪也。

    随所犯罪。

    更加一輕戒罪。

    大乘亦應例此。

    又大士執心。

    嚴於聲聞也。

    若本無故毀心者。

    但随事結本罪。

    不加此罪。

    若直起此心。

    未犯事者。

    小但責心。

    大亦應忏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任其故起。

    則障增上戒。

    障增上心。

    障增上慧。

    得輕戒罪。

    若能開覺。

    則戒根堅固。

    定慧可克。

     發隐。

    地水者。

    舉況也。

    地水且然。

    況他物乎。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雲。

    犯根本罪者。

    於大衆食及住處。

    佛不許此人啖一段食。

    踐一腳根地。

    觀此。

    則知破戒比邱。

    天地雖寬。

    無處可着。

    檀那雖衆。

    滴水難消。

    可不懼哉 持戒之人。

    善神衛體。

    破戒之輩。

    惡鬼随身。

    何也。

    善惡氣分。

    自然相感。

    如世貴人。

    輿馬仆從之所衛護。

    如世囚犯。

    杻械兵卒之所防禁也。

    此諸惡鬼。

    存日障其前途。

    故威德日消。

    所作不利。

    死時引入地獄。

    故身心痛苦。

    神識昏迷。

    又掃其腳迹者。

    經言。

    賢聖誦經行道之處。

    其地皆為金剛。

    今此惡人遊行之處。

    其地皆悉穢染。

    鬼安得不掃其腳迹耶。

    佛法中賊者。

    破戒惡人。

    所謂偷佛衣。

    盜佛飯。

    在佛法中。

    反害佛法。

    非大賊而何。

     寶積經雲。

    自知犯戒。

    受信施。

    是名第四微細煩惱。

    出家之人。

    具此煩惱。

    如負重擔。

    入於地獄。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疏。

    三寶皆應供養。

    若不修者。

    乖於敬謹之心。

    故制。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菩薩應修五事。

    聲聞五篇輕重。

    法應誦持。

    餘事不制。

     發隐。

    菩薩五事具後。

    聲聞五篇。

    第一四重。

    第二僧殘。

    第三合尼薩波逸第四提舍尼。

    第五突吉羅。

     若佛子。

    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析骨為筆。

    書寫佛戒。

    木皮谷紙。

    絹素竹帛。

    亦悉書持。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

    一切雜寶。

    為香囊。

    盛經律卷。

    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合注。

    供養有五事。

    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書寫。

    五香華雜寶供養。

    剝皮為紙等。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無敬法心。

    故得罪也 又不供養三寶。

    亦犯罪。

    戒本經雲。

    於一日一夜中。

    若佛在世。

    若佛塔廟。

    若法。

    若經卷。

    若菩薩修多羅藏。

    摩得勒伽藏。

    若比邱僧。

    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

    若不少多供養。

    乃至一禮。

    乃至不以一偈贊歎三寶功德。

    乃至不能一念淨心。

    若不恭敬。

    懶惰懈怠。

    是染污犯。

    若忘誤。

    非染污犯。

    不犯者。

    入淨心地菩薩。

    如得不壞淨比邱。

    常法供養一切三寶。

    善生經雲。

    若得新谷果蓏菜茹。

    不先奉獻三寶。

    先自受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若以殘食施於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慢法則遠離正法。

    失智慧種。

    敬法則生生處處。

    常遇妙法。

     發隐。

    [谷-(一/禾)+禾]字從[谷-禾]從木。

    乃楮樹皮。

    可造紙從[谷-禾]從禾者非。

     ○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 疏。

    乖大士之行。

    故制。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共。

    大士化衆生是正行。

    小乘自度。

    不化。

    非犯。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見一切衆生。

    應當唱言。

    汝等衆生。

    應盡受三歸十戒。

    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

    應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

    發菩提心。

    而菩薩入一切處。

    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

    是菩薩。

    若不發教化衆生心者。

    犯輕垢罪。

     合注。

    大悲心者。

    知一切衆生。

    及三世諸佛。

    與我身心。

    無二無别。

    欲拔其性德之苦。

    而與以性德之樂也心念口言者。

    了達同體法性之力。

    冀令感通開悟也 此是遮業。

    乖於宏誓。

    故制。

    四緣成罪。

    一。

    衆生。

    二。

    衆生想。

    三。

    教化心。

    四。

    不行教化。

    遇可化而不化。

    随事結過。

    然大士化度衆生。

    不出四攝。

    一者布施。

    即财法無畏三種。

    如悭瞋殺盜等戒所制。

    二者愛語。

    即此戒制。

    三者利益。

    四者同事。

    戒本經中别制。

    此經亦屬此戒所攝。

    戒本經雲。

    以慊恨心。

    不随他者。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彼欲為不如法事。

    若病。

    若無力。

    若護僧制。

    若彼雖如法。

    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若伏外道故。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解曰。

    此即利益攝也。

    又雲。

    見衆生所作。

    不與同事。

    所謂思量諸事。

    若行路。

    若如法興利。

    若田業。

    若牧牛。

    若和诤。

    若吉會。

    若福業。

    不與同者。

    瞋恨心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彼自能辦。

    若彼自有多伴。

    若彼所作事非法非義。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先許他。

    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業。

    不欲暫廢。

    若性暗鈍。

    若護多人意。

    若護僧制。

    解曰。

    此即同事攝也 果報者。

    不化則失二利。

    化則二利增長。

     發隐。

    衆生該乎六道。

    先就人言。

    次就畜言。

    其餘非凡眼所見。

    故不言及。

    然山林川野寂寞之處。

    意亦兼鬼神等 按菩薩善戒經雲。

    菩薩至白衣家。

    不能說法開示。

    令供養三寶者。

    得罪。

    不曰五戒。

    而曰十戒者。

    五戒人天之因。

    十戒菩薩之道也。

    汝是畜生者。

    先示其果報之名。

    發菩提心者。

    後教以出離之要。

    菩提心者。

    廣大清淨本然之覺體。

    即自性三歸。

    心地十戒是也。

    迷此心故。

    隐而不發。

    輪轉三途。

    無有窮已。

    發起此心。

    靈覺洞然。

    暗蔽愚癡。

    倐爾消滅。

    焉有所謂畜生者哉。

    問。

    說法對人。

    人猶未信。

    發心向畜。

    畜則何知。

    答。

    性在含靈。

    不可思議安知畜類。

    終無覺心。

    蛤之生天。

    鵬之敬律。

    虎之弭耳避地。

    蟒之垂淚革心。

    海魚之再世而興崇法門。

    飛鳥之次生而還為弟子。

    如斯比類。

    枚舉曷勝。

    縱彼業重無知。

    行者自當獲福。

    故應教化。

    無間人畜也。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疏。

    強為解說。

    彼此有慢法之失。

    故制。

    出家五衆同。

    大小俱制。

    在家不全為法主。

    止說一句一偈不如法。

    亦犯。

     若佛子。

    常應教化。

    起大悲心。

    若入檀越貴人家。

    一切衆中。

    不得立為白衣說法。

    應在白衣衆前。

    高座上坐。

    法師比邱。

    不得地立。

    為四衆說法。

    若說法時。

    法師高座。

    香花供養。

    四衆聽者下坐。

    如孝順父母。

    敬順師教。

    如事火婆羅門。

    其說法者。

    若不如法說。

    犯輕垢罪。

     疏。

    為白衣說。

    不得倚立。

    法應同坐。

    若相與立。

    亦非過。

    為四衆說。

    亦不得立。

    莫言僧尼有道。

    而倚立為說。

    亦是輕法為犯也。

     合注。

    高座者。

    以高卑言。

    上座者。

    以上下言。

    不如法說。

    謂不順說法儀式。

    非謂颠倒謬說也 此是遮業。

    三緣成罪。

    一。

    不如法。

    二。

    不如法想。

    三。

    正說法。

    若為名利是染污犯。

    若忘誤。

    非染污犯。

    又此且據坐言若準律中。

    則人卧己坐。

    不得為說。

    人坐己立。

    人在座。

    己在非座。

    人在高坐。

    己在下坐人在前行。

    己在後行。

    人在高經行處。

    己在下經行處。

    人在道。

    己在非道。

    皆不得為說。

    又衣纏頸者。

    覆頭者。

    裹頭者。

    叉腰者着革屣者。

    着木屐者。

    騎乘者。

    持杖者。

    持劍者。

    持矛盾者。

    持刀者。

    持蓋者。

    皆不得為說。

    惟除為病人說法。

    一切不犯 七衆同犯。

    以沙彌等亦許登高座故。

    以白衣說一句一偈義。

    亦應如法故。

    又善生經雲。

    僧若不聽說法贊歎。

    辄自作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亦此兼制 開遮者。

    僧祇律雲。

    若比邱為塔事僧事。

    詣王及地主時。

    彼言比邱為我說法。

    不得語令起。

    恐生疑故。

    若邊有立人者。

    即作意為立人說。

    王雖聽。

    比邱無罪。

    又比邱患眼。

    前人捉杖牽前。

    為說無罪。

    又比邱在怖畏險道時。

    防衛人言。

    尊者為我說法。

    雖持刀杖。

    為說無罪 果報者。

    不如法。

    則令彼此皆招慢法之罪。

    如法。

    則令彼此皆有敬法之益。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疏。

    既見善事。

    法應随喜而今制網障閡。

    乖助善之義。

    故制。

    在家二衆同犯。

    出家五衆。

    無其自在之制。

    脫立閡善制限。

    亦同此制。

    大小同犯。

     發隐。

    脫。

    倘也。

    出家雖無自在權勢。

    倘即衆中。

    立為制限。

    不容修福作善。

    亦與在家同罪如僧雲欲廢女薩。

    即其事也。

     若佛子。

    皆已信心受佛戒者。

    若國王。

    太子。

    百官。

    四部弟子。

    自恃高貴。

    破滅佛法戒律。

    明作制法。

    制我四部弟子。

    不聽出家行道。

    亦複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

    立統官制衆。

    使安籍記僧。

    菩薩比邱地立。

    白衣高座。

    廣行非法。

    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

    而反為官走使。

    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

    好心受佛戒者。

    莫作是破三寶之罪。

    若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疏。

    不聽出家。

    斷僧寶也。

    不聽四部出家者。

    謂居士。

    居士婦。

    童男。

    童女。

    不聽造立形像。

    斷佛寶也。

    不聽書寫經律。

    斷法寶也。

     發隐。

    安籍記僧者。

    安設簿書記僧名字。

    使多寡有數。

    不得增益。

    夫僧遊世外。

    宜放令自如。

    而乃定之版圖。

    拟諸編氓。

    可乎。

    惜乎末世。

    少見為王。

    官者。

    入僧寺。

    故造僧籍。

    多見為僧尼者。

    置民産。

    自入民籍耳。

    悲哉至於地立走使。

    亦僧之過。

    非王官過也。

    翹首而高參鳥窠。

    泥塗迥絕。

    三诏而不回信祖。

    趣步無蹤。

    地立走使。

    非僧自取而何哉。

    問。

    會昌沙汰。

    宣和改更。

    破法之愆。

    誠不免矣。

    然或僧尼背佛違法。

    暴橫無禁。

    則将任之乎。

    答。

    貞觀九年。

    诏天下諸州有寺之處。

    各度僧尼。

    務取德行精明者。

    其有溺於流俗。

    或假托鬼神。

    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

    左道求利。

    或灼鑽膚體。

    駭俗驚愚。

    或造詣官曹。

    囑緻贓賄。

    凡此等類。

    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宜令所司。

    依附内律。

    參以金科。

    明為條制。

    此則雖有所制。

    不犯今戒。

    所以者何。

    僧尼暴橫。

    滅法之由。

    司世道者。

    從而抑之佛法乃得久存而無弊。

    是正以安僧。

    非以病僧也。

    況诏以内律金科參用。

    則非純任王法也。

    如文皇者。

    真可謂得大士之善權。

    而非凡量可測矣。

    嗟乎。

    使為僧者。

    人人奉佛明誨。

    精心力行。

    王官豈不加敬。

    聖天子。

    賢宰相。

    文武百執事。

    必不負靈山之囑也。

    唯在吾徒勉之。

     合注。

    此具性遮二業。

    障善法故。

    四緣成罪。

    一。

    是三寶事。

    二。

    三寶事想。

    三。

    有制限心四。

    制限得成。

    随事結罪 開遮者如彌勒昔為國王。

    假設非法制限。

    以興正法 果報者。

    制限。

    則得斷滅三寶大罪。

    不制。

    能招宏護三寶功德。

     ○第四十八破法戒 疏。

    内衆有過。

    依内法治問。

    乃向白衣外人說罪。

    令彼王法治罰。

    鄙辱清化。

    故名破法。

    乖護法之心。

    故制。

    出家五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發隐。

    依内法治問者。

    僧内俗外。

    僧有過依僧法罰治責問。

    不宜用外刑辱内衆也。

    唐書顯慶元年五月。

    敕天下僧尼。

    有犯法者。

    以僧律治之。

    不得。

    與民同科。

    王官護法如此。

    而僧反破法。

    可乎。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

    而為名聞利養。

    於國王百官前。

    說佛戒者。

    橫與比邱比邱尼菩薩戒弟子。

    作系縛事。

    如獄囚法。

    如兵奴之法。

    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肉。

    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

    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不可毀破。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

    如三百矛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

    等無有異。

    甯自入地獄。

    經於百劫。

    而不一聞惡人。

    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

    而況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發隐。

    一本作不以好心出家。

    據文勢。

    無不字為順。

    言出家受佛大戒。

    初本好心。

    而後為名利。

    失其本志。

    良由此中犯者。

    俱是先曾受戒。

    後乃犯故。

    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

    蓋是王官素所崇敬。

    凡有言說。

    彼皆聽用。

    威福自在。

    故得作系縛事。

    言師子者。

    師子出而百獸伏。

    則百獸不能食師子。

    食師子者。

    内身之蟲耳。

    佛法立而群魔消。

    則群魔不能破佛法。

    破佛法者。

    内教之人耳。

    興言至此。

    可不悲哉 如念一子。

    一者。

    等也。

    如父母以等一視子。

    無二心也。

    問。

    待子待父母。

    雲何等喻。

    答。

    此特舉極親極愛為言。

    不必以上下尊卑泥之。

    又上句即慈悲心。

    下句即孝順心也雲何專以教人破法結罪。

    以此戒是令彼王臣治辱僧故。

    不知護法。

    而反破法。

    忤逆三寶。

    孝順安在。

    故得罪也。

    問有惡僧焉顯谏之則不從。

    默擯之則不喻。

    千世綱常。

    冒國憲典。

    不可以内法治者。

    則如之何。

    答。

    此在權其事宜。

    不可執一。

    執於護法。

    反至滅法者有矣。

    與其全一人而殃連三寶。

    孰若全三寶而殃止一人。

    況文中橫與比邱比邱尼等。

    橫之一字。

    明無辜也。

    若真罪人。

    應所不制。

     合注。

    國王百官。

    指已受佛戒者。

    雖是同法之人。

    得於彼前說菩薩戒。

    而不得於彼前橫作非法治罪也。

    弟子有過。

    但應如法治罰。

    不應作系縛事。

    如獄囚兵奴。

    以傷出家軌式。

    如念一子喻愛之極。

    如事父母。

    喻敬之極 此具性遮二業。

    以毀辱法門故。

    五緣成罪。

    一。

    是佛弟子。

    謂大小乘七衆。

    不犯邊罪。

    不舍戒者。

    二。

    佛弟子想。

    六句。

    二重。

    四輕。

    雖非佛弟子。

    亦不應作系縛事故。

    但其事稍稀。

    故不特制。

    或複攝入瞋損戒中。

    三。

    有治罰心。

    欲令前人受辱。

    正是業主。

    四。

    所對人。

    謂國王百官等。

    同有戒者。

    故僅結輕。

    若向未受戒人治罰。

    自屬第六重戒。

    五。

    正行治罰。

    随事結過 出家五衆同犯。

    在家二衆。

    若治罰佛之弟子。

    自屬前戒兼制。

    厥罪彌甚。

    具如地藏十輪經中廣诃 開遮者。

    惡濁世中。

    護持正法比邱。

    得藉王大臣力。

    兵杖自衛。

    如大涅盤所明。

    然不得非法治罰他人 果報者。

    作則有破壞法門。

    損辱僧侶之罪。

    不作。

    則令衆僧增益安樂。

     初津。

    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等者。

    謂内無實行。

    外現威儀。

    诳說佛戒。

    張其行德。

    惑彼聽信。

    而令作世間治罰。

    使内衆弟子。

    無辜受罪。

    故曰橫也。

    作系縛事者。

    或扭鎖手足。

    禁閉身形。

    故雲如獄囚法也。

    或無禮輕賤。

    诃責毀辱。

    故雲如兵奴之法也 大集經。

    時大梵天王白佛言。

    若為佛出家。

    剃須發。

    着袈裟。

    不受戒。

    受已毀犯。

    其國王與作惱亂。

    罵辱打縛者。

    得幾許罪。

    佛言。

    大梵。

    我今為汝且略說之。

    若有人於萬億佛所。

    出其身血。

    於意雲何。

    是人得罪。

    甯為多不。

    梵王白言。

    若人但出一佛身血。

    得無間罪。

    尚多無量。

    不可算數。

    堕於阿鼻大地獄中。

    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

    終無有人。

    廣說彼人罪業果報。

    惟除如來。

    佛言。

    大梵。

    若有惱亂罵辱打縛剃須。

    發着袈裟片。

    不受戒。

    受而犯者。

    得罪多於彼。

    何以故。

    是人猶能為諸人天。

    示涅盤道。

    是人已於三寶中。

    心得敬信。

    勝於一切九十五種外道。

    其人必速能入涅盤。

    勝於一切在家俗人。

    唯除在家得忍者。

    是故人天。

    應當供養。

    何況具能持戒。

    三業相應者。

    其有王臣。

    見有於佛法中出家者。

    作大罪業。

    但擯出國。

    不得鞭打。

    何況鞭打出家具持戒者。

    十輪經雲。

    佛言。

    若有破戒比邱。

    如敗膿血。

    退失堕落聖道果證。

    為諸煩惱結使所壞。

    猶能開示一切天龍人非人等。

    無量功德。

    珍寶伏藏。

    是以出家若持戒若破戒。

    我悉不聽國王大臣宰官。

    谪罰系閉鞭杖。

    乃至斷命。

    況複餘輕。

    犯小威儀。

    破戒比邱。

    雖是死人。

    有戒餘力。

    猶如牛黃。

    是牛雖死。

    人故取之。

    亦如麝香。

    死後有用。

    能大利益一切衆生。

    惡行比邱。

    雖犯禁戒。

    其戒勢力。

    猶能利益無量人天。

    譬如燒香。

    香體雖壞。

    熏他令香。

    破戒比邱。

    亦複如是。

    自堕惡道。

    能令衆生增長善根以是因緣。

    一切白衣。

    不應侵毀輕蔑破戒比邱。

    皆當尊重守護。

    按經雲毀犯禁戒。

    猶能為諸人天示涅盤道者。

    謂其雖為煩惱所逼。

    毀犯於一時。

    然戒破。

    而正見不破。

    恒說正法。

    時懷慚愧。

    故雲其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

    故璎珞經雲。

    舍戒不舍大願。

    破戒不破正見。

    斯人終得還複清淨。

     如是九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合注。

    此總結第五段九戒也。

    别釋四十八輕竟諸佛子。

    是四十八輕戒。

    汝等受持。

     疏。

    秉持在心。

     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現在諸菩薩今誦。

     疏。

    舉三世菩薩誦為勸。

     發隐。

    上明四十八輕垢竟。

     合注。

    此總結四十八輕戒也。

    列重輕戒相大科竟。

     諸佛子聽。

    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合注。

    勸大衆奉行共五。

    此舉所誦法。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

    王子。

    百官。

    比邱。

    比邱尼。

    信男。

    信女。

    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

    一切衆生。

    化化不絕。

     合注。

    此囑流通人 前勸受中。

    備列淫男淫女黃門鬼畜等。

    今但言信男信女者。

    正顯既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也。

    佛性常住戒卷者。

    此戒卷在世。

    則佛性因緣之義不滅。

     得見千佛。

    為千佛授手。

    世世不堕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合注。

    此明流通益 略舉三益。

    一見聖。

    二離苦。

    三得樂。

    義疏雲。

    授手者。

    明秉戒人。

    與佛相鄰次不遠也。

     發隐。

    鄰近比次。

    不隔遠故授手。

    猶言聯手。

    非必實舉手授我也。

    世世不堕。

    常生人天。

    所離所得。

    豈止於此。

    且舉凡情所欣厭。

    以之為勸耳。

    極而言之。

    究竟所離。

    則離三塗。

    離六道。

    離二乘。

    離權位菩薩。

    究竟所得。

    則得人。

    得天。

    得羅漢。

    得菩薩。

    得如來。

    如是乃至離無所離。

    得無所得。

    本來心地。

    了無苦樂之相。

    又何所容其離與得哉。

     我今在此樹下。

    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大衆。

    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

    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

    一一廣明。

     合注。

    此重勸奉行。

     發隐。

    略開具二義。

    一者。

    能說之人。

    不止七佛。

    所謂三世諸佛所同說也。

    二者。

    所說之戒。

    非止十重四十八輕。

    所謂如毛頭許者是也。

     三千學士。

    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

    歡喜受持。

     合注。

    此時衆歡喜。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華台。

    藏世界盧舍那佛。

    所說心地法門品中。

    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

    亦如是說。

     合注。

    是中先結此釋迦說竟。

    次結餘釋迦說竟也。

     發隐。

    舉十重。

    不舉四十八輕。

    此十戒義含無盡。

    舉十則一切戒悉皆攝盡。

    況四十八耶。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者。

    如王渙汗大号。

    從於一郡。

    曆於百郡一郡喻此釋迦。

    百郡喻餘釋迦也。

     從摩榼首羅天王宮。

    至此道樹下。

    十住處說法品。

    為一切菩薩。

    不可說大衆。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

    蓮華藏世界。

    微塵世界。

     合注。

    是中亦先結此釋迦十處說法竟。

    次結餘釋迦十處說法竟也。

    微塵世界下。

    阙亦如是說四字。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

    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合注。

    前五句為别。

    後一句為總。

    就五别中。

    又各具通别二義。

    心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屬於心。

    别則指三十心。

    地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地。

    别則指於十地。

    戒藏者。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為戒。

    别則指十重衆輕。

    無量行願藏者。

    通亦收一切法。

    别指六度萬行。

    十大願王等。

    因果佛性常住藏者。

    佛性非因非果。

    而因果不離佛性。

    故曰大乘因者。

    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

    亦諸法實相。

    實相即佛性異名。

    今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佛性常住。

    則因果亦皆常住。

    通則一切諸法。

    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

    别則如佛性本源品等。

     發隐。

    心藏者。

    本覺心體。

    含裹虛空。

    包羅法界。

    一切萬法。

    悉備其中。

    如寶藏然。

    故雲藏也。

    地藏者。

    心體本等不二名地。

    而出生一切諸善功德。

    故雲藏也。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

    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疏。

    佛華光王品。

    應是大本中也。

    本不同。

    三千者。

    是菩薩應學三千威儀。

    三年者。

    聲聞五年。

    菩薩三年。

    三事者。

    戒定慧耳。

     發隐。

    略說百億如上。

    若廣說餘處。

    則如光王品中。

    而今無此品。

    故雲應是大本也。

    相相者。

    戒是心地之相。

    戒相總别。

    重重無盡。

    故雲相相。

    今品所明。

    舉概而已。

    追疏前文。

    言本不同者。

    三千學士。

    有作三千者。

    三年者三事者。

    随文解之。

    各有一義。

    義俱通也。

    千年事。

    如鳥焉馬。

    傳寫易訛故。

    五年三年。

    學戒期也。

     合注。

    相相者。

    心地無相。

    具一切相。

    重重無盡。

    總别難思。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憫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發隐。

    明人者。

    言此大戒。

    非愚人所能持也。

    以具忍慧。

    故曰明。

    忍者。

    心之操守。

    其忍至堅曰忍強。

    慧者。

    心之靈通。

    其慧至利曰慧強。

    忍強則能永持。

    而終始不移。

    慧強則能善持。

    而圓融不滞。

    如是之人。

    英敏特達。

    超出凡夫二乘。

    非明人而何。

    未成獲利者。

    能持此法。

    決定成佛。

    然不待成佛。

    於其中間。

    先獲五利。

    極贊持戒之益。

    以勸導令持也。

    安獲者。

    五種勝利。

    任運自得。

    非強求也 一。

    諸佛護持利。

    此戒是一切諸佛之心地。

    衆生持戒。

    則佛法興。

    衆生毀戒。

    則佛法滅。

    持戒之人。

    佛豈不以慈悲憫念。

    威神加護。

    令彼所作。

    畢竟成辦。

    二。

    臨終歡喜利。

    毀戒之人。

    死堕惡道。

    心生怖懼。

    持戒之人。

    正見炳然。

    自知己死必生佛前。

    豈不歡喜。

    三。

    伴侶菩薩利。

    此戒一切菩薩所持。

    持戒者。

    即菩薩俦類也。

    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豈不與諸大菩薩偕行共住。

    於菩提中。

    同為眷屬。

    四。

    衆善成就利。

    戒為諸善功德之本。

    持戒則一切功德。

    集聚不遺。

    如功德有無量波羅蜜門。

    試舉其一。

    持戒度毀犯。

    如是戒度。

    今已成就。

    餘度成就。

    可例知矣。

    五。

    福慧雙修利。

    心地之戒。

    即佛性也。

    佛性本體。

    離過絕非。

    故名性戒。

    此性戒福慧皆具。

    繇性善故。

    萬行齊修。

    繇性靈故。

    萬法俱朗。

    曰福慧滿也。

    問。

    福慧兩足。

    此佛果也。

    今未成佛。

    焉得雲滿。

    答文中曰今後世。

    則今生植其勝因。

    後世成其極果也。

    如是持戒。

    獲五利者。

    真是佛子。

    當紹佛位。

    即前受佛戒。

    入佛位之意也。

     合注。

    明人者。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名為佛眼也。

    忍是安忍。

    即指定力。

    謂有慧無忍。

    是名狂慧。

    有忍無慧。

    是名愚定。

    又二乘定多慧少。

    不見佛性。

    權位菩薩慧多定少。

    雖見佛性。

    而不了了。

    故須忍慧俱強。

    方為明人。

    方能持如是法也。

    命終正見歡喜者。

    已具佛眼。

    則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功德戒度悉成就者。

    戒為一切功德之聚。

    如地悉能生養萬物也。

    性戒福慧滿者。

    達此性戒。

    則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故福由慧滿。

    全修顯性。

    故慧由福滿。

    又性戒即正因理體。

    當法身德。

    持性之戒。

    即緣因福善。

    當解脫德。

    悟戒之性。

    即了因智慧。

    當般若德。

    今後世滿者。

    從觀行滿。

    乃至究竟滿也。

     智者善思量。

    計我着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發隐。

    是法。

    即此戒法也。

    以此戒是衆生本源心地。

    而此心地不屬有無。

    計我身而着於幻相。

    執有者也。

    滅壽命而取證寂滅。

    執無者也。

    斯皆焦芽敗種。

    妙善戒法。

    何由而生。

    故令智者善思之也。

    智者。

    即前明人 迎之莫知其所自至。

    不來也。

    追之莫知其所向往。

    不去也 無分别處。

    中道宛然。

    是名第一道。

    才有分别。

    即二義故。

    亦是摩诃衍。

    才有分别。

    即二乘故。

    又此實相心地。

    如大火聚。

    世間所謂執有執無。

    計彼計我。

    萬類千家。

    諸戲論薪至於此中。

    消滅無餘。

    又此實相心地。

    如大滄海。

    如來所有智慧辯才。

    神通三昧。

    一切種智。

    功德法财。

    皆於此中。

    出生無盡。

    至是。

    則由菩提苗。

    結菩提果。

    智光慧焰。

    普照何窮。

    三世古今。

    十方世界。

    一切衆生。

    莫不如盲得視如暗得燈。

    故曰光明照世間也。

    非大明人。

    何能善思心地之中。

    如是妙義。

     合注。

    心地法門。

    十無盡戒皆如理而證。

    稱性而修。

    所謂中道了義。

    無戲論法。

    凡夫着有。

    二乘着空。

    皆背真因。

    故非種子。

    應當靜觀察者。

    靜是止之異名。

    察即觀之審細。

    止觀不二。

    方是真修。

    諸法真實相。

    者。

    諸法。

    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則幻惑非真。

    虛假不實。

    觀性元真。

    本如來藏。

    則無相不相。

    名真實相。

    清淨本然。

    故不生。

    循業發現故不滅。

    又循業發現。

    故生即不生。

    清淨本然。

    故滅亦不滅。

    不變随緣。

    故不常。

    随緣不變。

    故不斷。

    理随於事。

    故不一。

    事随於理。

    故不異 如是諸法。

    即是一心。

    如是一心即三十心。

    十地。

    及重輕諸戒之體性也。

    悟此體性。

    然後方便勤莊嚴之。

    一心是正因理性。

    靜觀是了因慧性。

    方便是緣因善性也 持戒。

    即方便莊嚴。

    又勤方便而不靜觀察。

    則有為有漏。

    無所莊嚴。

    靜觀察而不勤方便。

    則枯槁空寂。

    無能莊嚴。

    故須於一心中。

    方便莊嚴。

    此是菩薩所應作事。

    應當次第學之。

    勿謂此是學事。

    堕在第二門頭。

    不知稱性之修。

    學即無學。

    於無。

    學道中而熾然習學。

    雖雲次第直如空中鳥迹。

    不同漸次法門。

    還與極圓極頓之理。

    毫無分别。

    故誡令勿生分别想也。

    無作妙修。

    全同理性。

    名第一道。

    無學妙性。

    起於真修。

    名摩诃衍。

    摩诃衍。

    此翻大乘。

    謂運載自他。

    同入大涅盤城也。

    以是第一道故。

    能滅凡外二乘種種戲論以是摩诃衍故。

    能出諸佛薩婆若果。

    薩婆若此翻一切智智。

    乃一心三智。

    究竟極果之總名也。

    繇第一道。

    堪運摩诃衍乘。

    繇摩诃衍堪到薩婆若地梵網心地。

    果徹因該。

    理趣至此極矣。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發隐。

    承上繇此實相心地而出淨戒。

    故不可不持。

    而戒品難持易失。

    故持之不可不勇猛也。

    明珠三義。

    一者潔淨義。

    護持弗使污染。

    二者圓滿義。

    護持弗使殘缺。

    三者光明義。

    護持弗使昏暗。

    淨滿光明。

    即盧舍那。

    惡盡善周。

    而生無不度也。

    此非但三世菩薩之所共學。

    亦複恒沙諸佛之所同行。

    聖主稱歎。

    豈偶然而已哉。

    聖主。

    即佛也。

    聖中之聖。

    雲聖主也。

     合注。

    欲歸一心實相。

    須修心地法門。

    欲修心地法門。

    須持諸佛淨戒。

    故結勸護持戒。

    相以為入道進修之本也。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發隐。

    随者不背。

    順者不逆。

    從上諸佛菩薩。

    皆崇此心地大戒。

    我亦随順而說此戒。

    所集福德。

    廣大無量矣。

    然此福德。

    不為自求。

    盡以回施一切衆生。

    然此回施。

    不向二乘。

    盡以回向一切智智。

    又願但聞此法者。

    無一不成佛。

    一曆耳根。

    永為道種。

    依法修行。

    終成正覺也。

    至是。

    則若重若輕。

    無量無邊之戒品。

    同會心源。

    若道若俗。

    無窮無盡之衆生。

    鹹歸一性。

    然後知我今盧舍那。

    不是外來佛。

    心地法門。

    極於是矣 問。

    講者曰。

    佛旨元奧。

    在修多羅。

    楞嚴謂持犯但束身。

    非身何所束。

    則戒為淺也。

    然欤否欤。

    答。

    楞嚴論四根本戒。

    而懇懇乎蒸砂漏卮。

    律雲。

    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五夏以後。

    方乃聽教參禅。

    則戒宜先而教宜後也。

    毀戒而談教。

    是猶身膺五本口誦六經。

    脫罪辜而未能。

    何文藝之足道。

    問。

    禅者曰。

    古德雲。

    戒急乘緩。

    不如戒緩乘急。

    然欤否欤。

    答。

    爾知取乘急而戒緩者。

    何不取乘戒俱急者。

    曹溪謂心地無非自性戒。

    則乘即戒也。

    沩山謂毗尼法席。

    曾未叨陪。

    了義上乘。

    豈能通曉。

    則戒在先而乘在後也。

    棄戒而言乘。

    是猶生從負販。

    出駕銮輿。

    不旋。

    踵而刑誅。

    尚何論乎榮寵。

    且夫戒者。

    佛及衆生本源之心地也。

    教所以明此。

    世尊一期說法。

    說心地也。

    乘所以證此。

    達磨西來付法。

    付心地也。

    既雲心地。

    則奧淺緩急。

    俱不可得。

    戒相教相禅相。

    亦不可得。

    并所謂心地者。

    亦不可得也。

    尚何诤哉。

     合注。

    本繇發菩提心。

    方受此戒。

    今誦此戒。

    仍回向菩提也。

     附合注跋語 夫本源心地。

    含生共有。

    無染性戒。

    日用不知。

    目翳而花舞太空。

    夢蟻而尋膻階下。

    晴虛之體依然。

    輪王之身如故。

    哀哉妄惑。

    枉受幻輪。

    勞我慈尊。

    現身同患。

    示成不倦於八千。

    垂化無偏於塵剎。

    一滴之心地既敷積劫之沈迷立醒。

    而琅函久锢。

    半珠僅呈。

    繄我愚蒙。

    得探全寶。

    竭思殚機。

    塵培泰嶽。

    思法緣之匪易。

    辄涕泗以滂沱。

    願我同人。

    深思力學。

    解行同遵。

    自他俱利。

    庶得上報佛恩。

    不負己生矣。

     時崇祯丁醜地藏大士誕日菩薩沙彌智旭閣筆故記 在家律要廣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