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無蟲。
有蟲想。
四。
無蟲。
無蟲疑。
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
五。
有蟲。
無蟲想。
六。
無蟲。
無蟲想。
二句無犯。
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
欲人谛審觀察。
不可辄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
在屋上住。
手中失梁。
堕木師頭上。
即死。
居士生疑。
是罪為可悔不。
問佛。
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
屋上梁。
人力少。
不禁故。
梁堕木師頭上。
殺木師。
居士即生疑。
佛言。
無罪。
從今日作。
好用心。
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
屋上作。
見泥中有蠍。
怖畏跳下。
堕木師上。
即死居士生疑。
佛言。
無罪。
從今日好用心作。
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
日暮。
入險道。
值賊。
賊欲取之。
舍賊而走。
堕岸下織衣人上。
織師即死。
居士生疑。
佛言。
無罪。
又一居士。
山上推石。
石下殺人。
生疑。
佛言。
無罪。
若欲推石時。
當先唱石下。
令人知。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
居士為破而死。
即生疑。
佛言。
癰瘡未熟若破者。
人死。
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
而有緻死之理。
故犯罪也)。
若破熟癰瘡死者。
無罪(癰瘡既熟。
理應被故)。
又一小兒喜笑。
居士捉擊攊。
令大笑故。
便死。
居士生疑。
佛言。
戲笑故。
不犯殺罪。
從今不應複擊攊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
又一人坐。
以衣自覆。
居士喚言。
起。
是人言。
勿喚。
我起。
便死。
複喚言。
起。
起。
便即死。
居士生疑。
佛言。
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
第二喚犯中罪也)。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邱。
優婆塞。
以三種取他重物。
犯不可悔。
一者用心。
二者用身。
三者離本處。
用心者。
發心思惟。
欲為偷盜。
用身者。
用身分等取他物。
離本處者。
随物在處。
舉着餘處。
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
一。
他物。
二。
他物想。
三。
盜心。
四。
興方便取。
五。
直五錢(西域一大錢。
直此方十六小錢。
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雲。
五磨灑。
每一磨灑。
八十貝齒。
則是四百貝齒。
滇南用貝齒五個。
準銀一厘。
亦是八分銀子耳)。
六。
離本處。
今雲取他重物。
即是他物。
他物想。
直五錢之三緣。
用心。
即是盜心。
用身。
即是興方便取。
離本處。
即第六緣。
六緣具足。
失無作戒體也。
複有三種取人重物。
犯不可悔罪。
一者自取。
二者教他取。
三者遣使取。
自取者。
自手舉離本處。
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
盜他物。
是人随意取。
離本處時。
遣使者。
語使人言。
汝知彼重物處不。
答言知處。
遣往盜取。
是人随語取離本處時。
此三種取。
皆辨所興方便不同。
同以六緣成重也。
複有五種取他重物。
犯不可悔。
一者苦切取。
二者輕慢取。
三者詐稱他名字取。
四者強奪取。
五者受寄取。
此五種取。
亦是方便不同。
同以六緣成重也。
重物者。
若五錢。
若直五錢物。
犯不可悔。
此正釋五錢以上。
皆名為重物也。
不論何物。
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
取離處時。
即犯不可悔罪。
若居士。
知他有五寶。
若似五寶。
以偷心選擇。
而未離處。
犯可悔罪(未具六緣。
得方便罪)。
若選擇已。
取離本處。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已具六緣。
便失戒體。
不論受用與不受用)。
五寶即五金。
所謂金銀銅鐵錫也。
似者。
像也。
以金銀等作諸器具。
名為似寶。
若未成器諸金銀等。
名為生寶。
故雲生像金銀寶物。
謂一者生金銀寶物。
二者像金銀寶物也。
或雲七寶準例可知。
離本處者若織物。
異繩名異處。
若皮若衣。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若衣皮床。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若毛蓐者。
不重毛名一處。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是名諸處。
居士為他擔物。
以盜心移左肩着右肩。
右手着左手。
如是身分。
名為異處。
車則輪軸衡轭。
船則兩舷前後。
屋則梁棟椽桷。
四隅及奧。
皆名異處。
以盜心移物着諸異處者。
皆犯不可悔。
且如毛蓐。
自物放一重上。
他物放二重上。
或自物放一色上。
他物放異色上。
今取他物。
離彼二重。
置一重中。
離彼異色。
置一色中。
則令他人生失物想。
故為離處。
而具六緣。
更犯不可悔也。
左肩右肩等。
例皆如是。
若無盜心。
則雖左右數移。
豈有罪哉。
衡。
轅前橫木。
所以駕馬。
轭。
轅前橫木。
所以駕牛。
舷。
音弦。
船之邊也。
負棟曰梁。
屋脊曰棟。
椽桷。
音傳角。
皆屋椽也。
盜水中物者。
人。
筏。
材木。
随水流下。
居士以盜心取者。
犯不可悔。
若以盜心捉木令住。
後流至前際(即名離處)及以盜心沈着水底(亦名離處)若舉離水時(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
複次。
有主池中養鳥。
居士以盜心按着。
池水中者。
犯可悔罪(未離彼處故)若舉離池水。
犯不可悔(離彼處故)。
若人家養鳥。
飛入野池。
以盜心舉離水(是為離處)。
及沈着水底(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
又有居士内外莊嚴之具。
在樓觀上。
諸有主鳥銜此物去。
以盜心奪此鳥者。
犯不可悔。
(具六緣故)若見鳥銜寶而飛。
以盜心遙待之時。
犯中可悔。
(方便罪也)若以咒力。
令鳥随意所欲至處。
犯不可悔(具六緣故)。
若至餘處。
犯中可悔(亦方便罪)。
若有野鳥銜寶而去。
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
犯中可悔(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
待野鳥時。
犯小可悔。
又諸野鳥銜寶而去。
諸有主鳥奪野鳥取。
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
犯不可悔(具六緣故。
從鳥主邊得罪)。
若待鳥時。
犯中可悔(是方便罪)。
餘如上說。
又有主鳥銜寶物去。
為野鳥所奪(是無主也)。
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
犯中可悔(亦從盜心結罪)。
若待鳥時。
亦犯中可悔(準上應小可悔。
中字恐誤。
不則上亦應雲中可悔也)。
餘亦如上。
若居士蒲博。
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
犯不可悔。
赙錢為戲。
名摴蒲。
雙陸戲。
名六博。
賭赙家所用馬子。
及圍棋子象棋子。
骰子之類。
皆名為齒。
轉齒者。
偷棋換着乃至用藥骰子等也。
準優婆塞戒經。
及梵網經。
則蒲博等事。
亦犯輕垢。
今但受五戒者。
容可不犯。
而轉齒勝他。
全是盜心。
故犯重也。
若有居士。
以盜心偷舍利。
犯中可悔(不可計價直故)。
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
佛亦我師。
清淨心取者。
為犯。
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
犯不可悔。
計直輕重(所盜經卷。
若直五錢以上。
則不可悔。
若減五錢。
中可悔也)。
夫盜田者。
有二因緣。
奪他田地。
一者相言(即告狀訟于官府也)。
二者作相(即立标示界限相也)。
若居士為地故。
言他得勝。
若作異相。
過分得地。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
有諸居士。
應輸估稅而不輸。
至五錢者。
犯不可悔。
複有居士。
至關稅處。
語諸居士。
汝為我過此物。
與汝半稅為持過者。
違稅五錢。
犯不可悔。
居士若示人異道。
使令失稅物。
直五錢。
犯中可悔。
若稅處有賊。
及惡獸。
或饑餓。
故示異道。
令免斯害。
不犯。
又有居士。
與賊共謀。
破諸村落。
得物共分。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
盜無足衆生者。
蛭蟲(蛭。
音質。
水蟲也)于投羅蟲等(未見翻譯)。
人取舉着。
器中。
居士從器中取者。
犯不可悔。
選擇如上。
盜二足三足衆生者。
人及鵝雁鹦鹉鳥等。
是諸鳥在籠禁中。
若盜心取者。
犯不可悔。
餘如上說。
盜人有二種。
一者擔去。
二者共期。
若居士以盜心。
擔人着肩上。
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
若共期行。
過二雙步。
犯不可悔。
餘皆如上說。
盜四足者。
象馬牛羊也。
人以繩系着一處。
以盜心牽将。
過四雙步。
犯不可悔。
若在一處卧。
以盜心驅起。
過四雙步。
犯不可悔。
多足亦同。
若在牆壁籬障内。
以盜心驅出。
過群四雙步者。
犯不可悔。
餘如上說。
若在外放之。
居士以為心念。
若放牧人。
入林去時。
我當盜取。
發念之機。
犯中可悔。
若殺者。
自同殺罪。
殺已。
取五錢肉。
犯不可悔。
複有七種。
一。
非己想。
二。
不同意。
三。
不暫用。
四。
知有主。
五。
不狂。
六。
不心亂。
七。
不病壞心。
此七者取重物。
犯不可悔。
取輕物(四錢以下)。
犯中可悔。
又有七種。
一者己想(謂是己物)。
二者同意(素相親厚。
聞我用時。
其心歡喜)。
三者暫用(不久即還本主)。
四者謂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屬)。
五狂。
六心亂。
七病壞心。
此七者取物。
無犯。
有一居士。
種植蘿蔔。
又有一人。
來至園所。
語居士言。
與我蘿蔔。
居士問言。
汝有價耶。
為當直索。
答言。
我無價也。
居士曰。
若須蘿蔔。
當持價來。
我若但與汝者。
何以供朝夕之膳耶。
客言。
汝定不與成耶。
主曰。
吾豈得與汝。
客便以咒術。
令菜乾枯。
回自生疑。
将無犯不可悔耶。
往決如來。
佛言。
計直所犯。
可悔不可悔。
莖葉華實。
皆與根同。
有一人。
在祇洹間耕墾脫衣着田一面。
時有居士。
四望無人。
便持衣去。
時耕者遙見。
語居士言。
勿取我衣。
居士不聞。
猶謂無主。
故持衣去。
耕人即随後捉之。
語居士言。
汝法應不與取耶。
居士答言。
我謂無主。
故取之耳。
豈法宜然。
耕人言。
此是我衣。
居士言曰。
是汝衣者。
便可持去。
居士生疑。
我将無犯不可悔耶。
即往佛所。
谘質此事。
佛知故問。
汝以何心取之。
居士白言。
謂言無主。
佛言無犯。
自今以後。
取物者。
善加籌量。
或自有物。
雖無人守。
而實有主者耶。
若發心欲偷未取者。
犯下可悔。
取而不滿五錢者。
犯中可悔。
取而滿五錢。
犯不可悔。
欲偷未取。
下可悔遠方便也。
取而未離處。
中可悔。
近方便也。
文缺略。
不滿五錢。
中可悔。
未失戒也。
滿五錢。
不可悔。
已失戒也。
失戒須取相忏。
例如殺戒中說。
所有世間性罪。
償足自停。
較殺業稍輕耳。
淫戒第三 佛告諸比邱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
尚不應生心。
何況起欲。
恚癡結縛根本。
不淨惡業。
於欲境界安立名言。
名為欲想。
於欲境界忽起尋求。
名為欲覺。
由欲不遂。
而起於恚。
欲之與恚。
同依於癡。
三毒既具。
則為一切結縛根本。
違清淨行。
能招此世他世苦報。
故名不淨惡業也。
是中犯邪淫有四處。
男。
女。
黃門。
二根。
女者。
人女。
非人女。
畜生女。
男者人男。
非人男。
畜生男黃門二根。
亦同於上類。
若優婆塞。
與人女。
非人女。
畜生女。
三處行邪淫。
犯不可悔。
若人男。
非人男。
畜生男。
黃門。
二根。
二處行淫。
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
未和合者。
犯小可悔。
(遠方便也)若二身和合。
止不淫。
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淫戒以三緣成不可悔。
一淫心。
謂如饑得食。
如渴得飲。
不同熱鐵入身。
臭屍系頸等。
二是道。
謂下文所明三處。
三事遂。
謂入如胡麻許。
即失戒也。
若優婆塞。
婢使已嫁有主。
於中行邪淫者。
犯不可悔。
餘輕犯如上說。
三處者。
口處。
大便。
小便處。
除是三處。
餘處行欲。
皆可悔。
若優婆塞。
婢使未配嫁。
於中非道行淫者。
犯可悔罪。
後生受報罪重。
婢使未配嫁。
則未有他主。
若欲攝受。
便應如法。
以禮定名。
為妾為妻。
皆無不可。
若非道行淫。
壞其節操緻使此女。
喪德失貞。
故雖不失戒體。
而後報罪重。
所謂損陰德者。
幽冥所深惡也。
若優婆塞。
有男子僮使人等。
共彼行淫。
二處犯不可悔罪。
餘輕犯罪同上說。
若優婆塞。
共淫女行淫。
不與直者。
犯邪淫不可悔。
與直無犯。
若人死。
乃至畜生死者。
身根未壞。
共彼行邪淫。
女者。
三處犯不可悔。
輕犯同上說。
若優婆塞。
自受八支(謂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行淫者。
犯不可悔八支無複邪正。
一切皆犯。
若優婆塞。
雖都不受戒。
犯佛弟子淨戒人者。
雖無犯戒之罪。
然後永不得受五戒。
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弟子淨戒人。
謂比邱比邱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也。
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
亦不得犯。
犯者。
同名破他梵行。
問。
犯他淨行。
固名重難。
設有反被受戒人所誘者。
是遮難否。
或不知誤犯。
後乃悔恨。
誠心發露。
許受五戒。
及出家否。
答。
若知彼已受戒。
便不應妄從其誘。
然既被誘。
罪必稍減。
不知誤犯。
理亦應然。
但忏悔之方。
決非輕易。
應須請問威德重望。
深明律學者。
乃能滅此罪耳。
佛告諸比邱吾有二身。
生身。
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起七寶塔。
至於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有可悔。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受罪如伊羅龍王。
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
戒身。
即法身。
佛以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為法身故。
以此戒法。
師師相授。
即是如來法身。
常住不滅。
若或自破梵行。
或複破他梵行。
則是。
破壞如來法身。
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
為尤重也。
伊羅龍王。
具雲伊羅跋羅。
亦雲伊羅缽。
伊羅。
樹名。
此雲臭氣跋羅。
此雲極。
謂此龍王。
昔為迦葉佛時比邱不過以瞋恚心。
故犯折草木戒。
不知忏悔。
遂緻頭上生此臭樹。
苦毒無量。
況殺盜淫妄根本重戒。
而可犯乎。
然殺盜二戒。
稍有慈心廉退者。
猶未肯犯。
獨此淫戒。
人最易犯。
故偏于此而結示也。
然犯戒之罪。
既有重于壞塔。
則持戒之福。
不尤重于起塔耶。
幸佛弟子思之。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比邱吾以種種诃妄語。
贊歎不妄語者。
乃至戲笑。
尚不應妄語。
何況故妄語。
是中犯者。
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
自言我是羅漢(斷三界煩惱盡)。
向羅漢者(斷無色界思惑将盡)。
犯不可悔。
若言我是阿那含(斷欲界煩惱盡)。
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
若須陀洹(斷見惑盡)。
乃至尚須陀洹(世第一後心。
具足八忍。
智少一分)。
若得初禅(離生喜樂。
五。
支功德相應)。
第二禅(定生喜樂。
四支功德相應)。
第三禅(離喜妙樂。
五。
支功德相應)。
第四禅(舍念清淨。
四支功德相應)。
若得慈悲。
喜。
舍。
無量心。
若得四無色定(所謂)。
虛空定。
識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若得不淨觀。
阿那般那。
念(此雲遣來遣去。
即入息出息也。
此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但應修習。
不應雲得)。
諸天來到我所。
諸龍。
夜叉(捷疾鬼)。
薜荔(亦雲閉麗多。
此翻祖父鬼)毗舍阇(啖精氣鬼)。
鸠盤茶(甕形厭魅鬼)。
羅剎(可畏鬼)。
來到我所。
彼問我我答彼。
我問彼。
彼答我。
皆犯不可悔。
此大妄語。
以五緣成不可悔。
一。
所向人。
二。
是人想。
三。
有欺诳心。
四。
說重具。
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
五。
前人領解。
若向聾人。
癡人。
不解語人說。
及向非人。
畜生等說。
并屬中可悔罪也。
若本欲言羅漢。
誤言阿那含者。
犯中可悔。
餘亦如是說(未遂本心故也)。
若優婆塞。
人問言。
汝得道耶。
若默後。
若以相示者。
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
乃至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者。
犯中可悔(準十誦律。
未得外凡别總相念。
妄言已得。
戒未清淨。
妄言恃戒清淨。
未曾讀誦經典。
妄言讀誦等。
并犯中可悔罪)。
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
實見而言不見。
疑有而言無。
無而言有。
如是等妄語。
皆犯可悔(更有兩舌。
惡口。
绮語。
并皆犯罪。
但不失戒故雲可悔。
非謂無性罪也)。
若發心欲妄語。
未言者。
犯下可悔(遠方便也)。
言而不盡意者。
犯中可悔。
(或誤說或說不了了。
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
便犯不可悔。
若狂。
若心亂。
不覺語者。
無犯。
酒戒第五 佛在支提國。
跋陀羅婆提邑(未見翻譯)。
是處有惡龍。
名庵婆羅提陀(未見翻譯)。
兇暴惡害。
無人得到其處。
象馬牛羊驢騾。
駱駝。
無能近者。
乃至諸鳥。
不得過上。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長老莎伽陀(或雲盤陀伽。
或雲般陀。
此翻小路邊生。
又翻繼道。
徃昔悭法。
又喜飲酒。
今生愚鈍。
一百日中。
不誦一偈。
佛令調息。
證阿羅漢)。
遊行支提國。
漸到跋陀羅婆提。
過是夜已。
晨朝着衣持缽。
入村乞食。
乞食時。
聞此邑有惡龍。
名庵婆羅提陀。
兇暴惡害。
人民鳥獸。
不得到其住處。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聞已。
乞食訖。
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
泉鳥樹下。
敷坐具。
大坐。
龍聞衣氣。
即發瞋恚。
從身出煙。
長老莎伽陀。
即入三昧。
以神通力。
身亦出煙。
龍倍瞋恚。
身上出火莎伽陀複入火光三昧。
身亦出火。
龍複雨雹。
莎伽陀即變。
雨雹作釋俱餅。
髓餅。
波波羅餅。
龍複放霹靂。
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丸餅。
龍複雨弓箭刀稍。
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此雲青蓮)。
波頭摩華(此雲紅蓮)。
拘牟陀華(此雲黃蓮)。
時龍複。
雨毒蛇。
蜈蚣。
土虺。
蚰蜒。
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纓絡。
薝蔔華纓絡。
婆師華纓絡。
阿提目多伽華纓絡。
(薝蔔。
此雲黃華。
婆師。
此雲夏生華。
又翻雨華雨時方生。
阿提目多伽。
舊雲善思夷華。
或翻龍甜華)如是等龍所有勢力。
盡現向莎伽陀。
如是現德已。
不能勝故。
即失威力光明。
長老莎伽陀。
知龍勢力已盡。
不能複動。
即變作細身。
從龍兩耳入。
從兩眼出。
兩眼出已。
從鼻入。
從口中出。
在龍頭上。
往來經行。
不傷龍身。
爾時龍見如是事。
心即大驚。
怖畏毛豎。
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
我歸依汝。
莎伽陀答言。
汝莫歸依我。
當歸依我師。
歸依佛。
龍言。
我從今歸三寶。
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
是龍受三自歸。
作佛弟子已。
更不複作如先兇惡事。
諸人及鳥獸。
皆得到其所。
秋谷熟時不複傷破。
如是名聲。
流布諸國。
長老莎伽陀。
能降惡龍。
折伏令善。
諸人及鳥獸。
得到龍宮。
秋谷熟時。
不複破傷。
因長老莎伽陀。
名聲流布。
諸人皆作食。
傳請之。
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
請長老莎伽陀。
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蘇乳糜。
受而食之。
女人思惟。
是沙門啖是名蘇乳糜。
或當冷發。
便取似水色酒持與。
是莎伽陀不看。
飲已。
為說法便去。
過向寺中。
爾時間。
酒勢便發。
近寺門邊倒地。
僧伽梨衣等。
漉水囊。
缽。
杖油囊革屣。
針筒各在一處。
身在一處。
醉無所覺。
爾時佛與阿難(此雲歡喜。
佛之堂弟。
佛成道時生。
為佛侍者。
又翻慶喜。
又翻無染)。
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邱。
知而故問阿難。
此是何人。
答言。
世尊。
此是長老莎伽陀。
佛即語阿難。
是處為我敷坐床。
辦水。
集僧。
阿難受教。
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
往白佛言。
世尊。
我已敷床辦水集僧。
佛自知時。
佛即洗足坐。
問諸比邱。
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
兇暴惡害。
先無有人到其住處。
象馬牛羊。
驢騾駱駝。
無能到者。
乃至諸鳥。
無敢過上。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善男子。
莎伽陀能折伏令善。
今諸人及鳥獸。
得到泉土。
是時衆中有見者。
言見。
世尊。
聞者。
言聞。
世尊。
佛。
語比邱。
於汝意雲何。
此善男子莎伽陀。
今能折伏蝦蟇不。
答言。
不能。
世尊。
佛言。
聖人飲酒。
尚如是失。
何況俗凡人。
如是過罪。
若過是罪。
皆由飲酒。
故從今日。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
不得飲酒。
乃至小草頭一滴。
亦不得飲。
佛種種诃責飲酒過失已。
告諸比邱。
優婆塞不得飲酒者。
有二種。
谷酒。
木酒(谷酒可知)。
木酒者。
或用根莖葉華果。
用種種子。
諸藥草。
雜作酒。
酒色酒香。
酒味。
飲能醉人。
是名為酒。
若優婆塞嘗咽者。
亦名為飲。
犯罪。
若飲谷酒。
咽咽犯罪。
若飲醋酒随咽咽犯。
若飲甜酒。
随咽咽犯。
若啖麴能醉者。
随咽咽犯。
若啖滴糟。
随咽咽犯。
若飲酒澱。
随咽咽犯。
若飲似酒。
酒色。
酒香。
酒味。
能令人醉者。
随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
無酒香。
無酒味。
不能醉人。
及餘飲。
皆不犯。
醋。
謂味酸也。
但是飲之能醉。
不論味酸味甜。
皆悉犯罪。
麴者。
作酒之藥。
滴糟者。
即今燒酒。
酒澱者。
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
似酒者。
果漿等變熟之後。
亦能醉人。
此酒戒但是遮罪。
為防過故。
與前四根本戒同制。
三緣成犯。
一。
是酒。
謂飲之醉人。
二。
酒想。
謂知是酒。
或酒和合三。
八口。
咽咽結可悔罪也。
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
已失酒性。
不能醉人者。
并皆無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問。
原集以歸戒彙釋。
置此經後。
今何附前耶。
答。
原集簡略。
順便附此。
今廣集周足。
當置在前。
蓋三歸五戒。
佛初成道。
即有耶輸伽之父母。
最初為歸戒之優婆塞優婆夷。
時有比邱。
與優婆塞夷三衆。
尚無比邱尼。
沙彌。
沙彌尼之三衆。
至此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六衆弟子已全。
況淨飯王之請。
如來之說。
秪明五戒。
可悔不可悔者。
令識戒相。
便無疑惑。
未曾問答三歸之義。
故歸戒彙釋。
宜在前也。
又問。
據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
六齋日加受八戒。
在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之内。
亦即梵網。
不敬好時之戒。
今何故在此經後耶。
答。
佛制持八關齋戒。
不拘白衣近事。
大乘小乘。
但於齋日。
佛聖誕日。
父母尊長生死日。
自生日。
作諸念誦功德日。
皆應持八關齋戒。
所謂齋者。
過午不食而為齋體。
八支閉惡。
以助成齋。
良由生死正因。
無如淫欲。
生死增緣。
無如飲食。
但白衣近事。
不能永舍眷屬。
所以終身五戒。
但除邪淫。
若受八關齋戒。
唯制一日一夜者。
嚴禁過午之食。
及淫欲之念。
大智度論雲。
於六齋日。
定受八戒。
修積福德者。
是日惡鬼逐人。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聖人。
教人持齋。
修善作福。
以避兇衰。
但一日不食為齋。
後佛出世語雲。
汝當一日一夜。
如諸佛持八戒。
不過中食。
以此功德。
非特遠離災橫。
實能成就出世涅盤。
又提謂經中。
明八王日受八戒。
所雲八王者。
謂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立秋秋分。
立冬。
冬至是八日。
天地諸神。
陰陽交代。
所以受戒。
凡齋戒日。
不得鞭打衆生。
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
見下威儀經說。
不得起貪欲。
瞋恚。
煩惱等邪覺。
更須修六念。
以上四禁。
若有犯者。
雖不破齋戒。
而齋戒不清淨。
具見齋經。
說此經有科注一卷。
今節錄。
佛說齋經(出明藏緣字函即中阿含持齋經) 吳 優婆塞 支謙 譯經 明 藕益沙門 智旭 注 古杭優婆塞 陳熙願 節要 按近事第七輕戒。
每月六齋日。
在家二衆。
俱應受齋。
凡受齋法。
或至僧伽藍中。
或請一師至自家中。
今即家中受也。
又優婆塞受齋。
就寺為便。
優婆夷受齋
無蟲。
有蟲想。
四。
無蟲。
無蟲疑。
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
五。
有蟲。
無蟲想。
六。
無蟲。
無蟲想。
二句無犯。
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
欲人谛審觀察。
不可辄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
在屋上住。
手中失梁。
堕木師頭上。
即死。
居士生疑。
是罪為可悔不。
問佛。
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
屋上梁。
人力少。
不禁故。
梁堕木師頭上。
殺木師。
居士即生疑。
佛言。
無罪。
從今日作。
好用心。
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
屋上作。
見泥中有蠍。
怖畏跳下。
堕木師上。
即死居士生疑。
佛言。
無罪。
從今日好用心作。
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
日暮。
入險道。
值賊。
賊欲取之。
舍賊而走。
堕岸下織衣人上。
織師即死。
居士生疑。
佛言。
無罪。
又一居士。
山上推石。
石下殺人。
生疑。
佛言。
無罪。
若欲推石時。
當先唱石下。
令人知。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
居士為破而死。
即生疑。
佛言。
癰瘡未熟若破者。
人死。
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
而有緻死之理。
故犯罪也)。
若破熟癰瘡死者。
無罪(癰瘡既熟。
理應被故)。
又一小兒喜笑。
居士捉擊攊。
令大笑故。
便死。
居士生疑。
佛言。
戲笑故。
不犯殺罪。
從今不應複擊攊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
又一人坐。
以衣自覆。
居士喚言。
起。
是人言。
勿喚。
我起。
便死。
複喚言。
起。
起。
便即死。
居士生疑。
佛言。
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
第二喚犯中罪也)。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邱。
優婆塞。
以三種取他重物。
犯不可悔。
一者用心。
二者用身。
三者離本處。
用心者。
發心思惟。
欲為偷盜。
用身者。
用身分等取他物。
離本處者。
随物在處。
舉着餘處。
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
一。
他物。
二。
他物想。
三。
盜心。
四。
興方便取。
五。
直五錢(西域一大錢。
直此方十六小錢。
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雲。
五磨灑。
每一磨灑。
八十貝齒。
則是四百貝齒。
滇南用貝齒五個。
準銀一厘。
亦是八分銀子耳)。
六。
離本處。
今雲取他重物。
即是他物。
他物想。
直五錢之三緣。
用心。
即是盜心。
用身。
即是興方便取。
離本處。
即第六緣。
六緣具足。
失無作戒體也。
複有三種取人重物。
犯不可悔罪。
一者自取。
二者教他取。
三者遣使取。
自取者。
自手舉離本處。
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
盜他物。
是人随意取。
離本處時。
遣使者。
語使人言。
汝知彼重物處不。
答言知處。
遣往盜取。
是人随語取離本處時。
此三種取。
皆辨所興方便不同。
同以六緣成重也。
複有五種取他重物。
犯不可悔。
一者苦切取。
二者輕慢取。
三者詐稱他名字取。
四者強奪取。
五者受寄取。
此五種取。
亦是方便不同。
同以六緣成重也。
重物者。
若五錢。
若直五錢物。
犯不可悔。
此正釋五錢以上。
皆名為重物也。
不論何物。
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
取離處時。
即犯不可悔罪。
若居士。
知他有五寶。
若似五寶。
以偷心選擇。
而未離處。
犯可悔罪(未具六緣。
得方便罪)。
若選擇已。
取離本處。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已具六緣。
便失戒體。
不論受用與不受用)。
五寶即五金。
所謂金銀銅鐵錫也。
似者。
像也。
以金銀等作諸器具。
名為似寶。
若未成器諸金銀等。
名為生寶。
故雲生像金銀寶物。
謂一者生金銀寶物。
二者像金銀寶物也。
或雲七寶準例可知。
離本處者若織物。
異繩名異處。
若皮若衣。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若衣皮床。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若毛蓐者。
不重毛名一處。
一色名一處。
異色名異處。
是名諸處。
居士為他擔物。
以盜心移左肩着右肩。
右手着左手。
如是身分。
名為異處。
車則輪軸衡轭。
船則兩舷前後。
屋則梁棟椽桷。
四隅及奧。
皆名異處。
以盜心移物着諸異處者。
皆犯不可悔。
且如毛蓐。
自物放一重上。
他物放二重上。
或自物放一色上。
他物放異色上。
今取他物。
離彼二重。
置一重中。
離彼異色。
置一色中。
則令他人生失物想。
故為離處。
而具六緣。
更犯不可悔也。
左肩右肩等。
例皆如是。
若無盜心。
則雖左右數移。
豈有罪哉。
衡。
轅前橫木。
所以駕馬。
轭。
轅前橫木。
所以駕牛。
舷。
音弦。
船之邊也。
負棟曰梁。
屋脊曰棟。
椽桷。
音傳角。
皆屋椽也。
盜水中物者。
人。
筏。
材木。
随水流下。
居士以盜心取者。
犯不可悔。
若以盜心捉木令住。
後流至前際(即名離處)及以盜心沈着水底(亦名離處)若舉離水時(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
複次。
有主池中養鳥。
居士以盜心按着。
池水中者。
犯可悔罪(未離彼處故)若舉離池水。
犯不可悔(離彼處故)。
若人家養鳥。
飛入野池。
以盜心舉離水(是為離處)。
及沈着水底(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
又有居士内外莊嚴之具。
在樓觀上。
諸有主鳥銜此物去。
以盜心奪此鳥者。
犯不可悔。
(具六緣故)若見鳥銜寶而飛。
以盜心遙待之時。
犯中可悔。
(方便罪也)若以咒力。
令鳥随意所欲至處。
犯不可悔(具六緣故)。
若至餘處。
犯中可悔(亦方便罪)。
若有野鳥銜寶而去。
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
犯中可悔(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
待野鳥時。
犯小可悔。
又諸野鳥銜寶而去。
諸有主鳥奪野鳥取。
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
犯不可悔(具六緣故。
從鳥主邊得罪)。
若待鳥時。
犯中可悔(是方便罪)。
餘如上說。
又有主鳥銜寶物去。
為野鳥所奪(是無主也)。
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
犯中可悔(亦從盜心結罪)。
若待鳥時。
亦犯中可悔(準上應小可悔。
中字恐誤。
不則上亦應雲中可悔也)。
餘亦如上。
若居士蒲博。
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
犯不可悔。
赙錢為戲。
名摴蒲。
雙陸戲。
名六博。
賭赙家所用馬子。
及圍棋子象棋子。
骰子之類。
皆名為齒。
轉齒者。
偷棋換着乃至用藥骰子等也。
準優婆塞戒經。
及梵網經。
則蒲博等事。
亦犯輕垢。
今但受五戒者。
容可不犯。
而轉齒勝他。
全是盜心。
故犯重也。
若有居士。
以盜心偷舍利。
犯中可悔(不可計價直故)。
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
佛亦我師。
清淨心取者。
為犯。
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
犯不可悔。
計直輕重(所盜經卷。
若直五錢以上。
則不可悔。
若減五錢。
中可悔也)。
夫盜田者。
有二因緣。
奪他田地。
一者相言(即告狀訟于官府也)。
二者作相(即立标示界限相也)。
若居士為地故。
言他得勝。
若作異相。
過分得地。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
有諸居士。
應輸估稅而不輸。
至五錢者。
犯不可悔。
複有居士。
至關稅處。
語諸居士。
汝為我過此物。
與汝半稅為持過者。
違稅五錢。
犯不可悔。
居士若示人異道。
使令失稅物。
直五錢。
犯中可悔。
若稅處有賊。
及惡獸。
或饑餓。
故示異道。
令免斯害。
不犯。
又有居士。
與賊共謀。
破諸村落。
得物共分。
直五錢者。
犯不可悔。
盜無足衆生者。
蛭蟲(蛭。
音質。
水蟲也)于投羅蟲等(未見翻譯)。
人取舉着。
器中。
居士從器中取者。
犯不可悔。
選擇如上。
盜二足三足衆生者。
人及鵝雁鹦鹉鳥等。
是諸鳥在籠禁中。
若盜心取者。
犯不可悔。
餘如上說。
盜人有二種。
一者擔去。
二者共期。
若居士以盜心。
擔人着肩上。
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
若共期行。
過二雙步。
犯不可悔。
餘皆如上說。
盜四足者。
象馬牛羊也。
人以繩系着一處。
以盜心牽将。
過四雙步。
犯不可悔。
若在一處卧。
以盜心驅起。
過四雙步。
犯不可悔。
多足亦同。
若在牆壁籬障内。
以盜心驅出。
過群四雙步者。
犯不可悔。
餘如上說。
若在外放之。
居士以為心念。
若放牧人。
入林去時。
我當盜取。
發念之機。
犯中可悔。
若殺者。
自同殺罪。
殺已。
取五錢肉。
犯不可悔。
複有七種。
一。
非己想。
二。
不同意。
三。
不暫用。
四。
知有主。
五。
不狂。
六。
不心亂。
七。
不病壞心。
此七者取重物。
犯不可悔。
取輕物(四錢以下)。
犯中可悔。
又有七種。
一者己想(謂是己物)。
二者同意(素相親厚。
聞我用時。
其心歡喜)。
三者暫用(不久即還本主)。
四者謂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屬)。
五狂。
六心亂。
七病壞心。
此七者取物。
無犯。
有一居士。
種植蘿蔔。
又有一人。
來至園所。
語居士言。
與我蘿蔔。
居士問言。
汝有價耶。
為當直索。
答言。
我無價也。
居士曰。
若須蘿蔔。
當持價來。
我若但與汝者。
何以供朝夕之膳耶。
客言。
汝定不與成耶。
主曰。
吾豈得與汝。
客便以咒術。
令菜乾枯。
回自生疑。
将無犯不可悔耶。
往決如來。
佛言。
計直所犯。
可悔不可悔。
莖葉華實。
皆與根同。
有一人。
在祇洹間耕墾脫衣着田一面。
時有居士。
四望無人。
便持衣去。
時耕者遙見。
語居士言。
勿取我衣。
居士不聞。
猶謂無主。
故持衣去。
耕人即随後捉之。
語居士言。
汝法應不與取耶。
居士答言。
我謂無主。
故取之耳。
豈法宜然。
耕人言。
此是我衣。
居士言曰。
是汝衣者。
便可持去。
居士生疑。
我将無犯不可悔耶。
即往佛所。
谘質此事。
佛知故問。
汝以何心取之。
居士白言。
謂言無主。
佛言無犯。
自今以後。
取物者。
善加籌量。
或自有物。
雖無人守。
而實有主者耶。
若發心欲偷未取者。
犯下可悔。
取而不滿五錢者。
犯中可悔。
取而滿五錢。
犯不可悔。
欲偷未取。
下可悔遠方便也。
取而未離處。
中可悔。
近方便也。
文缺略。
不滿五錢。
中可悔。
未失戒也。
滿五錢。
不可悔。
已失戒也。
失戒須取相忏。
例如殺戒中說。
所有世間性罪。
償足自停。
較殺業稍輕耳。
淫戒第三 佛告諸比邱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
尚不應生心。
何況起欲。
恚癡結縛根本。
不淨惡業。
於欲境界安立名言。
名為欲想。
於欲境界忽起尋求。
名為欲覺。
由欲不遂。
而起於恚。
欲之與恚。
同依於癡。
三毒既具。
則為一切結縛根本。
違清淨行。
能招此世他世苦報。
故名不淨惡業也。
是中犯邪淫有四處。
男。
女。
黃門。
二根。
女者。
人女。
非人女。
畜生女。
男者人男。
非人男。
畜生男黃門二根。
亦同於上類。
若優婆塞。
與人女。
非人女。
畜生女。
三處行邪淫。
犯不可悔。
若人男。
非人男。
畜生男。
黃門。
二根。
二處行淫。
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
未和合者。
犯小可悔。
(遠方便也)若二身和合。
止不淫。
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淫戒以三緣成不可悔。
一淫心。
謂如饑得食。
如渴得飲。
不同熱鐵入身。
臭屍系頸等。
二是道。
謂下文所明三處。
三事遂。
謂入如胡麻許。
即失戒也。
若優婆塞。
婢使已嫁有主。
於中行邪淫者。
犯不可悔。
餘輕犯如上說。
三處者。
口處。
大便。
小便處。
除是三處。
餘處行欲。
皆可悔。
若優婆塞。
婢使未配嫁。
於中非道行淫者。
犯可悔罪。
後生受報罪重。
婢使未配嫁。
則未有他主。
若欲攝受。
便應如法。
以禮定名。
為妾為妻。
皆無不可。
若非道行淫。
壞其節操緻使此女。
喪德失貞。
故雖不失戒體。
而後報罪重。
所謂損陰德者。
幽冥所深惡也。
若優婆塞。
有男子僮使人等。
共彼行淫。
二處犯不可悔罪。
餘輕犯罪同上說。
若優婆塞。
共淫女行淫。
不與直者。
犯邪淫不可悔。
與直無犯。
若人死。
乃至畜生死者。
身根未壞。
共彼行邪淫。
女者。
三處犯不可悔。
輕犯同上說。
若優婆塞。
自受八支(謂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行淫者。
犯不可悔八支無複邪正。
一切皆犯。
若優婆塞。
雖都不受戒。
犯佛弟子淨戒人者。
雖無犯戒之罪。
然後永不得受五戒。
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弟子淨戒人。
謂比邱比邱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也。
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
亦不得犯。
犯者。
同名破他梵行。
問。
犯他淨行。
固名重難。
設有反被受戒人所誘者。
是遮難否。
或不知誤犯。
後乃悔恨。
誠心發露。
許受五戒。
及出家否。
答。
若知彼已受戒。
便不應妄從其誘。
然既被誘。
罪必稍減。
不知誤犯。
理亦應然。
但忏悔之方。
決非輕易。
應須請問威德重望。
深明律學者。
乃能滅此罪耳。
佛告諸比邱吾有二身。
生身。
戒身。
若善男子。
為吾生身起七寶塔。
至於梵天。
若人虧之。
其罪尚有可悔。
虧吾戒身。
其罪無量。
受罪如伊羅龍王。
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
戒身。
即法身。
佛以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為法身故。
以此戒法。
師師相授。
即是如來法身。
常住不滅。
若或自破梵行。
或複破他梵行。
則是。
破壞如來法身。
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
為尤重也。
伊羅龍王。
具雲伊羅跋羅。
亦雲伊羅缽。
伊羅。
樹名。
此雲臭氣跋羅。
此雲極。
謂此龍王。
昔為迦葉佛時比邱不過以瞋恚心。
故犯折草木戒。
不知忏悔。
遂緻頭上生此臭樹。
苦毒無量。
況殺盜淫妄根本重戒。
而可犯乎。
然殺盜二戒。
稍有慈心廉退者。
猶未肯犯。
獨此淫戒。
人最易犯。
故偏于此而結示也。
然犯戒之罪。
既有重于壞塔。
則持戒之福。
不尤重于起塔耶。
幸佛弟子思之。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比邱吾以種種诃妄語。
贊歎不妄語者。
乃至戲笑。
尚不應妄語。
何況故妄語。
是中犯者。
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
自言我是羅漢(斷三界煩惱盡)。
向羅漢者(斷無色界思惑将盡)。
犯不可悔。
若言我是阿那含(斷欲界煩惱盡)。
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
若須陀洹(斷見惑盡)。
乃至尚須陀洹(世第一後心。
具足八忍。
智少一分)。
若得初禅(離生喜樂。
五。
支功德相應)。
第二禅(定生喜樂。
四支功德相應)。
第三禅(離喜妙樂。
五。
支功德相應)。
第四禅(舍念清淨。
四支功德相應)。
若得慈悲。
喜。
舍。
無量心。
若得四無色定(所謂)。
虛空定。
識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若得不淨觀。
阿那般那。
念(此雲遣來遣去。
即入息出息也。
此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但應修習。
不應雲得)。
諸天來到我所。
諸龍。
夜叉(捷疾鬼)。
薜荔(亦雲閉麗多。
此翻祖父鬼)毗舍阇(啖精氣鬼)。
鸠盤茶(甕形厭魅鬼)。
羅剎(可畏鬼)。
來到我所。
彼問我我答彼。
我問彼。
彼答我。
皆犯不可悔。
此大妄語。
以五緣成不可悔。
一。
所向人。
二。
是人想。
三。
有欺诳心。
四。
說重具。
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
五。
前人領解。
若向聾人。
癡人。
不解語人說。
及向非人。
畜生等說。
并屬中可悔罪也。
若本欲言羅漢。
誤言阿那含者。
犯中可悔。
餘亦如是說(未遂本心故也)。
若優婆塞。
人問言。
汝得道耶。
若默後。
若以相示者。
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
乃至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者。
犯中可悔(準十誦律。
未得外凡别總相念。
妄言已得。
戒未清淨。
妄言恃戒清淨。
未曾讀誦經典。
妄言讀誦等。
并犯中可悔罪)。
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
實見而言不見。
疑有而言無。
無而言有。
如是等妄語。
皆犯可悔(更有兩舌。
惡口。
绮語。
并皆犯罪。
但不失戒故雲可悔。
非謂無性罪也)。
若發心欲妄語。
未言者。
犯下可悔(遠方便也)。
言而不盡意者。
犯中可悔。
(或誤說或說不了了。
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
便犯不可悔。
若狂。
若心亂。
不覺語者。
無犯。
酒戒第五 佛在支提國。
跋陀羅婆提邑(未見翻譯)。
是處有惡龍。
名庵婆羅提陀(未見翻譯)。
兇暴惡害。
無人得到其處。
象馬牛羊驢騾。
駱駝。
無能近者。
乃至諸鳥。
不得過上。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長老莎伽陀(或雲盤陀伽。
或雲般陀。
此翻小路邊生。
又翻繼道。
徃昔悭法。
又喜飲酒。
今生愚鈍。
一百日中。
不誦一偈。
佛令調息。
證阿羅漢)。
遊行支提國。
漸到跋陀羅婆提。
過是夜已。
晨朝着衣持缽。
入村乞食。
乞食時。
聞此邑有惡龍。
名庵婆羅提陀。
兇暴惡害。
人民鳥獸。
不得到其住處。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聞已。
乞食訖。
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
泉鳥樹下。
敷坐具。
大坐。
龍聞衣氣。
即發瞋恚。
從身出煙。
長老莎伽陀。
即入三昧。
以神通力。
身亦出煙。
龍倍瞋恚。
身上出火莎伽陀複入火光三昧。
身亦出火。
龍複雨雹。
莎伽陀即變。
雨雹作釋俱餅。
髓餅。
波波羅餅。
龍複放霹靂。
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丸餅。
龍複雨弓箭刀稍。
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此雲青蓮)。
波頭摩華(此雲紅蓮)。
拘牟陀華(此雲黃蓮)。
時龍複。
雨毒蛇。
蜈蚣。
土虺。
蚰蜒。
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纓絡。
薝蔔華纓絡。
婆師華纓絡。
阿提目多伽華纓絡。
(薝蔔。
此雲黃華。
婆師。
此雲夏生華。
又翻雨華雨時方生。
阿提目多伽。
舊雲善思夷華。
或翻龍甜華)如是等龍所有勢力。
盡現向莎伽陀。
如是現德已。
不能勝故。
即失威力光明。
長老莎伽陀。
知龍勢力已盡。
不能複動。
即變作細身。
從龍兩耳入。
從兩眼出。
兩眼出已。
從鼻入。
從口中出。
在龍頭上。
往來經行。
不傷龍身。
爾時龍見如是事。
心即大驚。
怖畏毛豎。
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
我歸依汝。
莎伽陀答言。
汝莫歸依我。
當歸依我師。
歸依佛。
龍言。
我從今歸三寶。
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
是龍受三自歸。
作佛弟子已。
更不複作如先兇惡事。
諸人及鳥獸。
皆得到其所。
秋谷熟時不複傷破。
如是名聲。
流布諸國。
長老莎伽陀。
能降惡龍。
折伏令善。
諸人及鳥獸。
得到龍宮。
秋谷熟時。
不複破傷。
因長老莎伽陀。
名聲流布。
諸人皆作食。
傳請之。
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
請長老莎伽陀。
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蘇乳糜。
受而食之。
女人思惟。
是沙門啖是名蘇乳糜。
或當冷發。
便取似水色酒持與。
是莎伽陀不看。
飲已。
為說法便去。
過向寺中。
爾時間。
酒勢便發。
近寺門邊倒地。
僧伽梨衣等。
漉水囊。
缽。
杖油囊革屣。
針筒各在一處。
身在一處。
醉無所覺。
爾時佛與阿難(此雲歡喜。
佛之堂弟。
佛成道時生。
為佛侍者。
又翻慶喜。
又翻無染)。
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邱。
知而故問阿難。
此是何人。
答言。
世尊。
此是長老莎伽陀。
佛即語阿難。
是處為我敷坐床。
辦水。
集僧。
阿難受教。
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
往白佛言。
世尊。
我已敷床辦水集僧。
佛自知時。
佛即洗足坐。
問諸比邱。
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
兇暴惡害。
先無有人到其住處。
象馬牛羊。
驢騾駱駝。
無能到者。
乃至諸鳥。
無敢過上。
秋谷熟時。
破滅諸谷。
善男子。
莎伽陀能折伏令善。
今諸人及鳥獸。
得到泉土。
是時衆中有見者。
言見。
世尊。
聞者。
言聞。
世尊。
佛。
語比邱。
於汝意雲何。
此善男子莎伽陀。
今能折伏蝦蟇不。
答言。
不能。
世尊。
佛言。
聖人飲酒。
尚如是失。
何況俗凡人。
如是過罪。
若過是罪。
皆由飲酒。
故從今日。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
不得飲酒。
乃至小草頭一滴。
亦不得飲。
佛種種诃責飲酒過失已。
告諸比邱。
優婆塞不得飲酒者。
有二種。
谷酒。
木酒(谷酒可知)。
木酒者。
或用根莖葉華果。
用種種子。
諸藥草。
雜作酒。
酒色酒香。
酒味。
飲能醉人。
是名為酒。
若優婆塞嘗咽者。
亦名為飲。
犯罪。
若飲谷酒。
咽咽犯罪。
若飲醋酒随咽咽犯。
若飲甜酒。
随咽咽犯。
若啖麴能醉者。
随咽咽犯。
若啖滴糟。
随咽咽犯。
若飲酒澱。
随咽咽犯。
若飲似酒。
酒色。
酒香。
酒味。
能令人醉者。
随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
無酒香。
無酒味。
不能醉人。
及餘飲。
皆不犯。
醋。
謂味酸也。
但是飲之能醉。
不論味酸味甜。
皆悉犯罪。
麴者。
作酒之藥。
滴糟者。
即今燒酒。
酒澱者。
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
似酒者。
果漿等變熟之後。
亦能醉人。
此酒戒但是遮罪。
為防過故。
與前四根本戒同制。
三緣成犯。
一。
是酒。
謂飲之醉人。
二。
酒想。
謂知是酒。
或酒和合三。
八口。
咽咽結可悔罪也。
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
已失酒性。
不能醉人者。
并皆無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問。
原集以歸戒彙釋。
置此經後。
今何附前耶。
答。
原集簡略。
順便附此。
今廣集周足。
當置在前。
蓋三歸五戒。
佛初成道。
即有耶輸伽之父母。
最初為歸戒之優婆塞優婆夷。
時有比邱。
與優婆塞夷三衆。
尚無比邱尼。
沙彌。
沙彌尼之三衆。
至此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六衆弟子已全。
況淨飯王之請。
如來之說。
秪明五戒。
可悔不可悔者。
令識戒相。
便無疑惑。
未曾問答三歸之義。
故歸戒彙釋。
宜在前也。
又問。
據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
六齋日加受八戒。
在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之内。
亦即梵網。
不敬好時之戒。
今何故在此經後耶。
答。
佛制持八關齋戒。
不拘白衣近事。
大乘小乘。
但於齋日。
佛聖誕日。
父母尊長生死日。
自生日。
作諸念誦功德日。
皆應持八關齋戒。
所謂齋者。
過午不食而為齋體。
八支閉惡。
以助成齋。
良由生死正因。
無如淫欲。
生死增緣。
無如飲食。
但白衣近事。
不能永舍眷屬。
所以終身五戒。
但除邪淫。
若受八關齋戒。
唯制一日一夜者。
嚴禁過午之食。
及淫欲之念。
大智度論雲。
於六齋日。
定受八戒。
修積福德者。
是日惡鬼逐人。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聖人。
教人持齋。
修善作福。
以避兇衰。
但一日不食為齋。
後佛出世語雲。
汝當一日一夜。
如諸佛持八戒。
不過中食。
以此功德。
非特遠離災橫。
實能成就出世涅盤。
又提謂經中。
明八王日受八戒。
所雲八王者。
謂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立秋秋分。
立冬。
冬至是八日。
天地諸神。
陰陽交代。
所以受戒。
凡齋戒日。
不得鞭打衆生。
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
見下威儀經說。
不得起貪欲。
瞋恚。
煩惱等邪覺。
更須修六念。
以上四禁。
若有犯者。
雖不破齋戒。
而齋戒不清淨。
具見齋經。
說此經有科注一卷。
今節錄。
佛說齋經(出明藏緣字函即中阿含持齋經) 吳 優婆塞 支謙 譯經 明 藕益沙門 智旭 注 古杭優婆塞 陳熙願 節要 按近事第七輕戒。
每月六齋日。
在家二衆。
俱應受齋。
凡受齋法。
或至僧伽藍中。
或請一師至自家中。
今即家中受也。
又優婆塞受齋。
就寺為便。
優婆夷受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