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

關燈


    就家為便。

    又西域。

    不拘近事白衣。

    凡修念誦功德。

    皆持八關齋戒。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城東。

    丞相家殿。

    丞相母。

    名維耶。

    早起沐浴。

    着彩衣。

    與諸子婦俱出。

    稽首佛足。

    一面坐。

    佛問維耶。

    沐浴何早。

    對曰。

    欲與諸婦。

    俱受齋戒。

     彩衣。

    在家常服。

    既無妨於八支。

    故不特制壞色。

    若已受菩薩近事戒。

    畜無縫三衣者。

    於受齋日。

    應得着之。

     佛言。

    齋有三輩。

    樂何等齋。

    維耶長跪言。

    願聞何謂三齋。

    佛言。

    一為牧牛齋。

    二為尼犍齋。

    三為佛法齋。

     依愛。

    同於牧牛。

    依見。

    同於尼犍。

    除愛見而修八支五念。

    名為佛法。

     牧牛齋者。

    如牧牛人。

    求善水草。

    飲飼其牛。

    暮歸思念。

    何野有豐饒。

    須天明當複往。

    若族種男女。

    已受齋戒。

    意在居家利欲産業。

    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

    是為如彼牧牛人意。

    不得大福。

    非大明。

     喻此日雖從佛法受齋。

    而不持心八支。

    不習學五念。

    乃懸想次日五欲。

    猶如牧牛者。

    懸想明日水草也。

    例而推之。

    今生奉持佛戒。

    喜願未來人天受樂。

    皆如牧牛。

    不得出世大福。

    繇無出世大智光明。

    乃使心期陋劣如此。

    故結判雲。

    非大明也。

     尼犍齋者。

    當月十五日。

    齋之時。

    伏地受齋戒。

    為十由延内諸神。

    拜言。

    我今日齋。

    不敢為惡。

    不名有家。

    彼我無親。

    妻子奴婢。

    非是我有。

    我非其主。

    然其學。

    貴文賤質。

    無有正心。

    至到明日相名。

    有如故事。

    齋如彼者。

    不得大福。

    非大明。

     尼犍。

    此雲離系。

    外道之名。

    由延。

    亦雲由旬。

    四十裡也。

    向諸神拜。

    不知歸向三寶也。

    不敢為惡。

    雖不徧列八支。

    大意與佛戒相似。

    不名有家。

    彼我無親。

    亦與佛戒略同。

    而僅稱尼犍齋者。

    非但為其不知歸憑三寶。

    良以其學。

    貴文賤質。

    無有正心。

    故也。

    貴文者。

    緻飾於外。

    以圖悅人耳目。

    賤質者。

    不知真修實詣。

    反本還源也。

    直念真如。

    名為正心。

    不脫見網。

    名無正心。

    見惑既纡。

    愛習仍在。

    故至明日。

    仍如故事也。

    今雖歸憑三寶。

    而不圖出要。

    仍複貴文賤質。

    當知同彼外道尼犍。

    以例推之。

    受戒者。

    貴彰持律之名。

    而性遮諸業。

    未必微細清淨。

    演教者。

    貴彰宏法之名。

    而修證要途。

    未必精徹明了。

    參禅者。

    貴彰機用之名。

    而己躬下事。

    未必窮源極底。

    修忏者。

    貴彰音聲儀式之名。

    而事戒理觀。

    未必深谙力行。

    皆尼犍流類耳。

     佛法齋者。

    道弟子。

    月六齋之日。

    受八戒。

     道弟子。

    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

    從但三歸。

    至菩薩戒。

    在家二衆。

    俱得此名。

    月六齋日者。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也。

    若月小者。

    取二十八日足之。

    此六日。

    是四天王。

    及太子使者。

    巡視世間之日。

    受齋修福。

    功倍餘時。

    不言年三長齋月者。

    月齋稍難。

    容可随力。

    日齋最易。

    尤應秉承。

    年三月者。

    正月五月九月。

    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

    亦應受齋修福也。

    八戒。

    具如下列。

    或開香華歌舞為二。

    則第九不非時。

    獨得齋名。

    開合雖殊。

    義體無别。

    或問。

    為善去惡。

    理應相續。

    何以但制六日。

    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

    答。

    受六齋者。

    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

    大戒。

    五戒。

    秉之終身。

    八關戒齋。

    加於六日。

    譬如列國諸侯。

    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

    士農工賈。

    平日何嘗不勤職務業。

    迨夫巡狩省試之期。

    亦必倍加警饬。

    故梵網有不敬好時之戒。

    當知此為菩薩增上功德。

    亦為近事種出世因。

    下乃旁為一輩多罪衆生。

    雖不能相續修善。

    亦使之暫離惡業。

    倘馴而緻之。

    萌孽漸生。

    牛羊弗牧。

    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

     第一戒者。

    盡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有殺意。

    慈念衆生。

    不得賊害蠕動之類。

    不加刀殺。

    念欲利安。

    莫複為殺。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盡一日夜。

    謂不得半日。

    及半夜等。

    持心如真人者。

    阿羅漢。

    翻無着。

    亦翻不生。

    亦翻應供。

    亦翻應真。

    今翻真人。

    此乃出世聖果。

    而持心如之也。

    慈念衆生。

    念欲利安等。

    明行善。

    不得賊害。

    莫複為殺等。

    明止善。

    止行二善。

    名為諸佛清淨之戒。

    今以一心而修習之。

     第二戒者。

    盡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貪取意。

    思念布施。

    當歡喜與。

    自手與。

    潔淨與。

    恭敬與。

    不望與。

    卻悭貪與。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無貪取意。

    先明止善。

    思念布施等。

    次明行善。

    不望句。

    即行論止。

    謂與時。

    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

    歡喜四句。

    是卻悭心。

    不望與句。

    是卻貪心。

     第三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淫意。

    不念房室。

    修治梵行。

    不為邪欲。

    心不貪色。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無淫意二句。

    先明止善。

    修治梵行。

    次明行善。

    不為邪欲二句。

    重明止善。

    梵行者。

    四禅四等也。

     第四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妄語意。

    思念至誠。

    安定徐言。

    不為僞詐。

    心口相應。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無妄語意。

    總标永離四過。

    思念至誠。

    即無未得言得諸愆。

    安定。

    即不绮語。

    徐言。

    即不惡口。

    不為僞詐。

    即不兩舌。

    心口相應。

    即不妄言。

    皆含止行二善之意。

     第五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不飲酒。

    不醉。

    不迷亂。

    不失志。

    去放逸意。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不飲酒句。

    總标離衆失也。

    醉及迷亂等。

    皆飲酒必招之過。

     第六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求安意。

    不着香華。

    不傅脂粉。

    不為歌舞倡樂。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色。

    聲。

    香。

    觸等塵。

    乃六情諸根所安。

    故雲無求安意。

     第七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無求安意。

    不卧好床。

    卑床草席。

    捐除睡卧。

    思念經道。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高廣嚴飾。

    名為好床。

    縱恣睡眠。

    小死無異。

    今捐除睡卧。

    即是止善。

    思念經道。

    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

    一日一夜。

    持心如真人。

    奉法時食。

    食少節身。

    過中日後不複食。

    如清淨戒。

    以一心習。

     以時受食。

    順諸佛法。

    資身辦道。

    身無病苦。

    心得安閑。

    離舌端貪嗜之過。

    無數數營理之煩。

    日中。

    以表中道。

    中道之外。

    更無所需。

    隐示第一義趣。

    又根塵相對。

    皆有食義。

    如眼以色為食。

    耳以聲為食等。

    若堕聰除明。

    便成斷滅見網。

    若尋聲逐色。

    又複流浪愛河。

    今雲時食。

    則但緣現量。

    複雲少食。

    則無所貪求○大論。

    明頭陀食有五。

    第三中後不飲漿。

    第五節量食。

     佛告維耶。

    受齋之日。

    當習五念。

    何謂五。

     一當念佛。

    佛為如來。

    為至真。

    為等正覺。

    為明行足。

    為善逝。

    世間父。

    無上士。

    經法禦。

    天人師。

    号曰佛。

    是念佛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善心自生。

    思樂佛業。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

    垢濁得除。

    齋念佛者。

    其淨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信好。

     梵語多陀阿伽度。

    此翻如來。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中道回出二谛。

    故無來去。

    證於中道。

    以此度生為如來。

    梵語阿羅诃。

    此翻應供。

    亦翻應真。

    今翻至真。

    為世福田。

    故名應供。

    冥自真性。

    故名至真。

    梵語三藐三佛陀。

    此翻正徧知。

    今翻等正覺。

    等即徧義。

    具明差别法門。

    名之為等。

    深知無差别性。

    名之為正。

    等知二谛。

    正知中谛。

    為等正覺。

    又真不異俗。

    故等。

    俗不異真。

    故正。

    具足三明。

    為明。

    行足。

    妙超三有。

    名為善逝。

    即三有而不着三有。

    故為善逝又三種國土。

    無非寂光。

    為善逝。

    世間父。

    亦名世間解。

    自己。

    解脫。

    能解世間。

    如長者自出火宅。

    能令諸子出火宅也。

    位極妙覺更無過者。

    名無上士。

    經法禦。

    亦名調禦丈夫。

    具丈夫法。

    能說經調禦衆生也。

    說十二部經。

    诠無量理。

    調禦衆生。

    為經法禦。

    六道以天人為勝。

    又三乘聖衆。

    皆在人道天中。

    佛為天人師範。

    即九界同秉教誨。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故号曰佛。

    不言世尊者。

    十号具足。

    即是世間最尊。

    舉别而略總也。

    念法門。

    能除愚癡。

    念實相。

    能除惡意。

    念相好。

    能除怒習。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即是止善。

    善心自生。

    思樂佛業。

    即是行善。

    以如來十号。

    能生世出世間種種善根。

    又十号威德。

    能令聞者。

    破狹劣心。

    破輕慢心。

    敬仰畏憚。

    不敢萌於惡意。

    麻油澡豆。

    除穢之物。

    喻念慧為除惑之具。

    依於一體三寶。

    而有住持三寶。

    於三寶中。

    佛寶最尊。

    喻之以頭。

    垢濁既除。

    頭則清淨。

    念佛功成。

    佛性顯現矣。

     二。

    當念法。

    佛所說法。

    三十七品。

    具足不毀。

    思念勿忘。

    當知此法。

    為世間明。

    是念法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

    用樂法業。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

    垢濁得除。

    齋念法者。

    其淨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好信。

     佛法無量。

    而三十七品。

    具足始終修證途轍。

    故獨舉之。

    分為七科。

    一。

    四念處。

    謂身。

    受。

    心。

    法。

    為所觀境。

    (一觀身不淨。

    二。

    觀受是苦。

    三。

    觀心無常。

    四。

    觀法無我。

    為四念處)二。

    四正勤。

    謂繇念處觀。

    令未生惡不生。

    已生惡除滅。

    未生善得生。

    已生善增長。

    三。

    四如意足。

    謂欲。

    念。

    進。

    慧(希向慕樂彼法為欲。

    一心正住彼境為念。

    修習精進無間為進。

    思維心不馳散為慧。

    所願皆得。

    為如意足)。

    於中思維則定。

    思維則斷。

    善能成就神通。

    四。

    五根。

    謂信。

    進。

    念。

    定。

    慧(一信根。

    信於正道。

    二。

    精進根。

    勤求不息。

    三。

    念根。

    一心觀想。

    四。

    定根。

    一心寂定。

    五。

    慧根内性自照)。

    成無漏根。

    五。

    五力。

    亦如根名。

    謂信等增長。

    能破五障(信力遮煩惱。

    進力除懈怠。

    念力破邪想。

    定力破妄想。

    慧力破一切邪外)。

    六。

    七覺支。

    謂念。

    擇法。

    精進。

    喜。

    輕安。

    定。

    舍。

    調攝其心。

    不沈不浮。

    而入見道(念。

    即思念。

    謂修諸道法。

    當念使定慧均平。

    擇。

    進。

    喜。

    屬慧。

    安。

    定舍。

    屬定)。

    七。

    八正道。

    謂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精進。

    正定。

    正念正命。

    安隐在道中行(不依偏邪而行。

    名為正道。

    正命者。

    乞食自活。

    離邪命食也)。

    此三十七品。

    能運載三土衆生。

    到三涅盤。

    故為三世間明。

    所應具足不毀。

    思念勿忘也(三涅盤。

    一。

    性淨涅盤。

    單約性言。

    二。

    圓淨涅盤。

    智極惑盡。

    三。

    方便淨涅盤。

    此生非生。

    心常寂滅。

    此滅非滅。

    應用常興)。

    受齋則以法為身。

    故即以身喻法。

    昧此法身性本清淨。

    幻成三惑垢濁。

    垢濁既除。

    法身顯矣。

     三當念衆。

    恭敬親附。

    依受慧教。

    佛弟子衆。

    有得溝港。

    受溝港證者。

    有得頻來。

    受頻來證者。

    有得不還。

    受不還證者。

    有得應真。

    受應真證者。

    是為四雙之八輩丈夫。

    皆為戒成。

    定成。

    慧成。

    度知見成。

    為聖德。

    為行具。

    當為叉手。

    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是念衆。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衆之業。

    譬如以淳灰浣衣。

    垢污得除。

    齋念衆者。

    其德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好信。

     梵語僧伽。

    此翻和合衆。

    律中明僧有四種。

    一。

    無慚僧。

    謂破戒者。

    二。

    啞羊僧。

    雖不破戒。

    昧法律者。

    三。

    清淨僧。

    謂内外七賢。

    及持戒凡夫。

    四。

    真實僧。

    謂四雙八輩。

    今令念真實僧也。

    恭敬約意。

    親近約身。

    受教約口。

    十六心滿。

    初登聖位。

    名得溝港。

    猶雲預流。

    即須陀洹果。

    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名受溝港證者。

    謂無間必當證溝港道。

    即須陀洹向。

    斷欲界思六品。

    名得頻來。

    猶雲一往一來。

    即斯陀含果。

    斷五品時。

    名受頻來證者。

    即斯陀含向。

    斷欲界九品思盡。

    名得不還。

    猶雲不來。

    即阿那含果。

    斷八品時。

    名受不還證者。

    即阿那含向。

    斷三界惑盡。

    名得應真。

    謂與真谛常相應故。

    即阿羅漢果。

    進斷非非想思。

    名受應真證者。

    即阿羅漢向。

    合為四雙。

    分為八輩。

    具足智斷。

    故名丈夫。

    性遮清淨。

    無作體不可壞。

    名為戒成。

    八解。

    九次第等。

    名為定成。

    見四真谛。

    名為慧成。

    於有為諸行得解脫。

    名為度成。

    文缺度成二字。

    分别解脫因果不謬。

    名為度知見成。

    具慧行。

    入正位。

    名為聖德。

    具行行。

    滿足功德。

    名為行具。

    以要言之。

    前三果及四向。

    是分證五分法身。

    阿羅漢果是滿證五分法身也。

    當為叉手。

    結成能念。

    舉叉手以攝三業。

    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結成所念。

    舉福田以顯德行也。

    然在家菩薩受齋念衆。

    於真實僧。

    固應三業精勤。

    於清淨僧。

    亦應禮拜供養。

    即啞羊及無慚僧。

    尤不應輕慢毀辱。

    如象王。

    羅剎。

    尚敬服袈裟者。

    不害不食。

    況歸依三寶。

    自稱近事淨行者乎。

    喜心即善心。

    淳灰。

    亦譬念慧。

    僧寶屬解脫德。

    故以衣譬。

    即所謂。

    解脫服也。

    又是慚愧莊嚴。

    又是寂滅上忍。

    性具僧寶。

    如身必有衣。

    念慧除垢。

    則。

    解脫清淨。

    衆德莊嚴。

    柔和善順矣。

     四者念戒。

    身受佛戒。

    一心奉持。

    不虧。

    不犯。

    不動。

    不忘。

    善立慎護。

    為慧者舉。

    後無所悔。

    不以有望。

    能等教人。

    是念戒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戒統業。

    如鏡之磨。

    垢除盛明。

    齋念戒者。

    其淨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好信。

     佛戒有七衆。

    九衆。

    大小兩門之不同。

    今雲身受佛戒。

    且據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

    即此八支戒法。

    具攝定共。

    道共。

    及三聚。

    五支等戒。

    故總誡雲。

    一心奉持也。

    不虧。

    不犯。

    即木叉戒。

    不動。

    即定共戒。

    不忘即道共戒。

    又不虧。

    不犯。

    不動即攝律儀戒。

    不忘。

    乃至後無所悔。

    即攝善法戒。

    不以有望。

    能等教人。

    即攝衆生戒。

    又不虧。

    謂護持四重。

    根本無虧。

    即根本業清淨戒。

    不犯。

    謂其餘四支。

    及根本之等流方便。

    皆悉無犯。

    即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不動。

    謂不被欲界粗弊五塵所動。

    即非諸惡覺。

    覺清淨戒。

    不忘。

    謂正念現前。

    故能善自安立。

    謹慎護持。

    設為有智慧者之所舉問。

    如說能行。

    如行能說。

    後無所悔。

    即護持正念。

    念清淨戒。

    不以有望。

    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聲聞緣覺。

    權乘諸位。

    能等教人。

    謂惟依最上乘。

    證菩提心。

    願與法界衆生。

    一時同得無上菩提。

    即回向具足無上道戒。

    秪此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為所緣境。

    於中具足定共。

    道共三聚。

    五支。

    無欠無餘。

    則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

    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齋戒。

    是趣不過。

    是名為念戒也。

    一日一夜齋戒。

    橫豎包羅。

    尚自如此。

    況終身五戒。

    況沙彌戒。

    況比邱戒。

    耶而世之蔑視戒律。

    别求圓妙者。

    不思甚矣。

    樂戒統業者。

    住持三寶。

    繇戒而存。

    一體三寶。

    繇戒而證。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戒法。

    能令三寶種性不斷。

    所以名統業也。

    鏡明之喻。

    蓋一體三寶。

    佛為首。

    法為身。

    僧為衣。

    惟戒能照見之。

    故戒本雲。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又雲。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五當念天。

    第一四天王。

    第二忉利天。

    鹽天兜術天。

    不憍樂天。

    化應聲天。

    當自念。

    我以有信。

    有戒。

    有聞。

    有施。

    有智是念天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天統業譬如寶珠。

    常治清明。

    齋念天者。

    其淨如是。

     果報自然。

    無所造作。

    名之為天。

    四天王。

    東方持國。

    南方增長。

    西方廣目。

    北方多聞。

    守護四天下者。

    居須彌山埵。

    離地四萬由旬。

    忉利天。

    此翻三十三天。

    居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中為帝釋。

    統禦四洲。

    離地八萬由旬。

    鹽天。

    亦雲焰天。

    亦雲須夜摩天。

    此翻時分。

    謂日月光明。

    上照不及。

    身自有光。

    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

    離地十六萬由旬。

    於虛空中。

    有地如雲。

    朗然安住。

    兜術天。

    亦雲兜率。

    亦雲睹史。

    此翻知足。

    謂於五欲。

    皆知止足故。

    離地三十二萬由旬。

    不憍樂。

    亦雲化樂。

    謂随意化諸樂境。

    而無憍縱。

    離地六十四萬由旬。

    化應聲天。

    亦雲他化自在。

    謂所受樂境。

    不假作意。

    但任運應現故。

    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

    不言色無色界者。

    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

    能感此等六天果報。

    故就近而略明之。

    此是念果。

    次我以有信等。

    則是念因。

    繇信三寶及戒故。

    受持齋法不毀故。

    聞此大明法門故。

    能以功德普為衆生故。

    正慧了了不颠倒故。

    得生此六天中。

    受勝妙樂。

    漸次得涅盤也。

    諸經多明六念。

    今以念施攝入念天。

    又此念天法門。

    阿含明念六天。

    謂念繇十善故生天。

    天亦苦空。

    無常。

    無我。

    華嚴明念兜率天上。

    一生補處大士功德。

    涅盤明念第一義天。

    今經事同阿含。

    又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

    所以天業統一切也。

    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

    故如寶珠。

    寶殊十種瑩治。

    則能四洲雨寶。

    天業數數習念。

    能助三乘出世善根(五乘。

    佛。

    菩薩。

    緣覺。

    聲聞。

    小乘。

    又人。

    天。

    聲聞。

    緣覺。

    菩薩。

    亦名五乘)。

     奉持八戒。

    習五思念。

    為佛法齋。

    與天參德。

    滅惡興善。

    後生天上。

    終得泥洹。

    是以智者自力行。

    出心作福。

     不堕愛見。

    名為智者。

    不倚他人。

    名自力行。

    内外一如。

    名出心作福。

    若不力行。

    便同牧牛。

    若不出心。

    便是貴文賤質。

    同彼尼犍。

    幸審思之。

     如是維耶。

    齋之福佑。

    明譽廣遠。

    譬是天下。

    十六大國。

    是十六國。

    滿中衆寶。

    不可稱數。

    不如一日受佛法齋。

    如比其福者。

    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此文缺略。

    應雲是十六國。

    滿中衆實。

    以用布施。

    所得福德。

    不如一日受齋福德蓋珍寶布施。

    秪是後世福樂。

    之因。

    一日夜齋。

    決為出世之因。

    又珍寶秪是财施。

    齋戒具足法施。

    無畏施故。

     天上廣遠。

    不可稱說。

    當今人間五十歲。

    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

    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

    彼人間九百萬歲。

    佛法齋者。

    得生此天上。

     天上廣遠。

    不可稱說。

    總标六天報勝也。

    先出第一四王天相。

    略舉壽命長遠。

    以顯福勝。

    餘經明上品十善。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

    明不殺功德。

    得生此天。

    今明佛法齋。

    得生此天。

    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

    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

    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

    皆得感此果報。

    而齋法果報。

    則不止此具如下文所明。

     人間百歲。

    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

    忉利天壽千歲。

    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

    明不殺不盜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人間二百歲。

    為鹽天上一日一夜。

    鹽天壽二千歲。

    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學坐禅。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

    經。

    明不殺。

    不盜不邪淫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應雲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

    恐譯者不善方言。

    或複傳寫之誤。

     人間四百歲。

    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

    兜術天壽四千歲。

    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坐禅。

    得欲界細住。

    乃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

    明身三口四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應雲。

    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

    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

    不憍樂天壽八千歲。

    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修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應雲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人間千六百年。

    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

    化應天壽萬六千歲。

    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得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應雲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若人有信。

    有戒。

    有聞。

    有施。

    有智。

    奉佛法齋。

    當命盡時。

    其人精神。

    皆生此六天上。

    安隐快樂。

    猗善衆多。

    我少說耳。

    凡人行善。

    魂神上天。

    受福無量。

     猗。

    輕安也。

     維耶聞佛語。

    歡喜言。

    善哉善哉。

    世尊。

    齋之福德。

    甚快無量。

    願受佛戒。

    從今以後。

    月六齋日。

    竭力作福至死。

     盡壽名為死。

     佛說經已。

    皆歡喜受教。

     能說人清淨。

    故歡喜所說法清淨。

    故歡喜。

    聞法獲勝益。

    故歡喜。

    現在福樂後生善處。

    終得大泥洹。

     佛說齋經(終) 附受八關齋法 (諸經論中。

    具有八關齋法。

    蓋以一徃判釋。

    則五戒乃人天因。

    此一日夜戒齋。

    方為出世因也。

    故無論已受五戒未受五戒已至受菩薩優婆塞戒者。

    皆可随意受持。

    或六齋日或生日。

    諱日或作諸功德日等。

    并應發心秉受 本經雖合為八支。

    而秉受時。

    仍作九支陳說。

    無過。

    蓋文有開合。

    義無增減也。

    此依毗婆沙等。

    以易方秉白故)○(受此齋法。

    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

    不問大小兩乘五衆。

    但令舉世不非時食者。

    便可為師。

    設數裡内決無其人。

    或可對經像前。

    自誓秉受耳 以不非時食為齋體。

    餘支助成。

    蓋生死正因。

    無如淫欲。

    生死增上勝緣。

    無如飲食。

    是故經雲。

    一切衆生。

    皆依淫欲。

    而正性命。

    又雲。

    一切衆生。

    皆依食住。

    而在家五戒。

    未能永舍家業。

    眷屬緣累。

    故令於六齋日。

    受此八關戒齋。

    一日一夜。

    種未來世永出因緣)。

     先應教受三歸法。

     我某甲。

    歸依佛歸依法。

    歸依僧。

    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夷。

    )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

    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夷。

    )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三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不殺等八支名戒。

    不非時食名齋。

    故名八關戒齋)。

     (據大智度論三歸竟後。

    應雲)。

     我某甲。

    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

    若意業不善。

    貪欲瞋恚愚癡故。

    若今世。

    若先世有如是罪。

    今日誠心忏悔。

    身清淨。

    口清淨。

    心清淨。

    受行八戒。

     (如是白已。

    然後雲。

    如諸佛雲雲)。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普與衆生同生淨土(或各有願求。

    俱可加入回向。

    但不可離於佛法)。

     薩婆多毗婆沙雲。

    受八齋法。

    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生雲雲。

    令語言決絕。

    莫使與終身戒相亂。

    佛本制一日一夜。

    不得過限。

    若有力能受。

    一日過已。

    次第更受。

    随力多少。

    不計日數也。

    夫受齋法。

    必從他受。

    於五衆邊 優婆塞戒經雲。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

    信遲未至。

    其人尋後發心受齋。

    當受齋時。

    信至即殺。

    雖後一時。

    以戒力故。

    不得殺罪。

    若諸貴人。

    常敕作惡。

    若欲受齋。

    先當敕語。

    遮先諸惡。

    乃得成就。

    若先不遮。

    辄便受齋者。

    不名得齋。

    欲受齋者。

    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

     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