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

關燈
宜使吾犯戒。

    違親教也。

    主人言。

    吾與卿同師。

    恩則兄弟。

    吾親則是子親。

    父母相飲。

    豈可違之。

    若吾在卿家。

    必順子親。

    事不獲已。

    乃聽飲之。

    醉卧三日。

    醒悟。

    心悔懼怖。

    事訖還家。

    具首於親。

    父母報言。

    汝違吾教。

    加複犯戒。

    亂法之漸。

    非孝子也。

    無得說之。

    為國作先。

    便以所得物。

    逐令出國。

    無宜留此。

    子以犯戒。

    為親所逐。

    乃到他國。

    住客舍家。

    主人所事三鬼神。

    能作人現。

    對面飲食。

    與人語言。

    主人事之。

    積年疲勞。

    居财空盡。

    而家疾病。

    死喪不絕。

    患厭此鬼。

    私共論之。

    鬼知人意而患苦之。

    鬼自相共議。

    此人财産空訖。

    正為吾人耳。

    未曾有益。

    令相厭患。

    宜求珍寶。

    以施與之。

    令其心悅。

    便行盜他方國主庫藏好寶。

    積置園中。

    報言。

    汝事吾曆年。

    勤苦甚久。

    今欲福汝。

    使得饒富。

    此乃快乎。

    主人言。

    受大神恩。

    鬼曰。

    汝園中有金銀。

    可往取之。

    方有大福。

    令得汝願。

    主人欣然入園。

    見物奇異。

    負挾歸舍。

    辭謝受恩。

    明日欲設飲食。

    願屈顧下。

    施設肴馔皆辦。

    鬼神來詣門。

    見舍衛國人。

    在主人舍。

    便奔走而去。

    主人追呼請還。

    今設微供。

    皆已辦具。

    大神既已下顧。

    委去何為。

    神曰。

    卿舍尊客。

    吾焉得前。

    重複驚走。

    主人還歸。

    坐自思惟。

    吾舍之中。

    無有異人。

    正有此人耳。

    即出言語。

    供設所有。

    極相娛樂。

    飲食已竟。

    因問之曰。

    卿有何功德。

    於世有此。

    吾所事神。

    畏子而走。

    客具說佛功德。

    五戒十善。

    實犯酒戒。

    為親所逐。

    尚餘四戒。

    故為天神所見營護。

    卿神不敢當之。

    主人言。

    吾雖事此神。

    久患厭之。

    今欲奉持佛五戒。

    因從客受三自歸。

    五戒十善。

    一心精進。

    不敢懈怠。

    問佛所在。

    可得見不。

    客曰。

    佛在舍衛國。

    給孤獨園中。

    往立可見。

    主人一心到彼。

    經曆一亭。

    中立一女人端正。

    是啖人鬼婦也。

    男子行路逈遠。

    時日逼暮。

    從女人寄一宿。

    女即報言。

    慎勿留此。

    宜急前去。

    男子問曰。

    用何等故。

    将有意乎。

    女人報曰。

    吾已語卿。

    用複問為。

    男子自念。

    前舍衛國人。

    完佛四戒。

    我神尚為畏之乃爾。

    我已受三自歸五戒十善。

    心不懈怠。

    何畏懼乎。

    遂自留宿。

    啖人鬼見護戒神。

    徘徊其傍。

    去亭四十裡。

    一宿不歸。

    明日男子進路。

    見鬼所啖人。

    骸骨狼籍。

    衣毛為起。

    心怖而悔。

    退自思惟。

    我在本國。

    家居衣食。

    極快足用。

    空為此人所化。

    言佛在舍衛國。

    未睹奇妙。

    反見骸骨縱橫。

    惡意更生。

    自念不如還彼女人。

    将歸本土。

    共居如故。

    不亦樂乎。

    即時回還至亭所。

    因從女人。

    複求留宿。

    女謂男子。

    何複還耶。

    答曰。

    行計不成。

    故回還耳。

    複寄一宿。

    女言。

    卿死矣。

    吾夫是啖人鬼。

    方來不久。

    卿急去此。

    男子不信。

    遂止不去。

    心更迷惑。

    淫意複生。

    不複信佛三自歸之德。

    五戒十善之心。

    天神即去。

    無複護之。

    鬼得來還。

    女人恐鬼食此男子。

    哀愍藏之甕中。

    鬼聞人氣。

    謂婦言。

    爾得肉耶。

    吾欲啖之。

    婦言。

    我不行。

    何從得肉。

    婦問鬼。

    鄉昨何以不歸。

    鬼言。

    坐汝所為。

    而舍尊客宿。

    令吾見逐。

    甕中男子。

    踰益恐怖。

    不複識三自歸意。

    婦言。

    何以不得肉乎。

    鬼言。

    正為汝舍佛弟子。

    天神逐我出四十裡外。

    露宿震怖。

    於今不安。

    故不得肉。

    婦聞默喜。

    因問其夫。

    佛戒雲何。

    悉所奉持。

    鬼言。

    我大饑極。

    急以肉來。

    不得問此。

    此是無上正真之戒。

    非吾所敢說也。

    婦言。

    為說之。

    我當與卿肉。

    鬼類貪殘。

    欲食無止。

    婦迫問之。

    因便為說三自歸五種戒。

    一曰慈仁不殺。

    二曰清信不盜。

    三曰守貞不淫。

    四曰口無妄言。

    五曰孝順不醉。

    鬼初說一戒時。

    婦辄受之。

    五戒心執口誦。

    男子於甕中識五戒。

    随受之。

    天帝釋知此二人心自歸佛。

    即選善神五十人。

    擁護兩人。

    鬼遂走去。

    到明日。

    婦問男子。

    怖乎。

    答曰。

    大怖。

    蒙仁者恩。

    心悟識佛。

    婦言。

    男子昨何以回還。

    答曰。

    吾見新久死人。

    骸骨縱橫。

    恐畏故屈還耳。

    婦言。

    骨是吾所棄者也。

    吾本良家之女。

    為鬼所掠。

    取吾作妻。

    悲窮無訴。

    今蒙仁恩。

    得聞佛戒。

    得離此鬼。

    婦言。

    賢者。

    今欲到何所。

    男子報言。

    吾欲到舍衛國見佛。

    婦言。

    善哉。

    吾置本國及父母。

    随賢者見佛。

    便俱前行。

    逢四百九十八人。

    因相問訊。

    諸賢者。

    從何所來。

    欲到何所。

    答曰。

    吾等從佛所來。

    問言。

    卿等已得見佛。

    何為複去。

    報言。

    佛曰說經。

    意中罔罔。

    故尚不解。

    今還本國。

    兩賢者具說本末。

    以鬼畏戒。

    高行之人。

    意乃開解。

    俱還見佛。

    佛遙見之則笑。

    口中五色光出。

    阿難長跪。

    佛不妄笑。

    将有所說。

    佛語阿難。

    汝見是四百九十八人還不。

    對曰。

    見之。

    佛言。

    此四百九十八人。

    今得其本師。

    來見佛者。

    皆當得道。

    五百人至佛所。

    前為佛作禮。

    一心聽經。

    心開意解。

    皆作沙門。

    得阿羅漢道。

    佛言。

    犯酒戒者。

    則是客舍主人。

    與此女人。

    累世兄弟也。

    然此二人。

    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也。

    凡人求道。

    要當得其本師。

    及其善友。

    爾乃解耳。

    佛說經竟。

    諸比邱皆大歡喜。

    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戒消災經(終) 原集消災經。

    藕祖有略釋一卷。

    今節錄其五重元義。

    以明大意也。

    此經以法為名。

    無常無我寂滅三印為體。

    依止真善師友為宗。

    消災證果為用。

    酪味為教相△法為名者。

    戒是能消之善法。

    災是所消之惡法也。

    經雖止列五戒。

    義實無量。

    以沙彌。

    比邱。

    菩薩戒等。

    皆以五戒為根本故。

    定共。

    道共。

    攝善。

    攝生。

    皆從五戒所含具故。

    今大姓家子。

    止存四戒。

    神猶畏走。

    鬼婦及男子。

    方秉五戒。

    鬼即遠去。

    況十戒乃至攝生戒耶。

    災即二種一者外災。

    主人所事三鬼神。

    及亭中啖人鬼是也二者内災。

    四百九十八人。

    聞佛說經。

    意中罔罔者是也若信歸戒之德。

    則一切皆消。

    故名戒消災也△三印為體者。

    無常無我二印。

    印於生死。

    寂滅一印。

    印於涅盤。

    以諸法無常。

    故福禍靡定。

    以諸法無我。

    故善惡随意轉變。

    以達此無常無我。

    故心開意解。

    悟寂滅理。

    證阿羅漢也△依止真善師友為宗者。

    如一縣奉行戒善。

    即是佛為師也。

    以大姓家子飲酒醉卧。

    即是違師友教。

    故有逐出之災。

    謹守四戒。

    尚不忘師友德故緻三神之畏。

    主人賴此客為師友。

    秉歸戒而求見佛。

    四百九十八人。

    賴二人為師友。

    再見佛而證道果。

    故雲凡人求道。

    要當得其本師。

    及其善友。

    故有明師良友。

    當盡心依止也△消災證果為用者。

    依持戒力。

    能消外災。

    依定共道共力。

    能消内災。

    内外災消。

    道果自成也△酪味為教相者。

    且約當分。

    屬生滅四谛法門。

    鬼神等災是苦谛。

    迷惑不信是集谛。

    歸戒十善是道谛。

    得阿羅漢是滅谛。

    若約開顯。

    則同屬無上醍醐。

    若約秘密及不定教。

    則置毒酪中。

    即能殺人。

    節錄元義竟。

    原集更作四番解釋經文。

    第一就事解釋。

    第二約理解釋。

    第三約無量因緣釋。

    第四約圓頓觀心釋。

    具載原集。

    茲不錄。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同上初字函) 宋元嘉年天竺三藏 求那跋摩 譯 明  古吳藕益沙門 智旭 箋要 殺戒第一(按殺戒第一四字。

    論文義次第。

    應在後文。

    願樂欲聞之後。

    佛告諸比邱之前。

    而原本乃列於此。

    或譯人偶不及檢。

    今不敢擅改。

    特為注明。

    庶閱誦時。

    頭緒清楚)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

    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

    頭面禮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欲所請求。

    以自濟度。

    惟願世尊。

    哀酬我志。

    佛言。

    可得之願。

    随王所求。

    王白佛言。

    世尊已。

    為比邱。

    比邱尼。

    沙彌。

    沙彌尼。

    制戒輕重。

    唯願如來。

    亦為我等優婆塞。

    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

    令識戒相。

    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

    中天竺國之名。

    即世尊生處也。

    淨飯王。

    即世尊之父。

    以父王為當機。

    而請五戒法相。

    正表此五戒法。

    乃是三世諸佛之父。

    依于五戒。

    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讵可忽哉。

     佛言。

    善哉善哉。

    憍昙我本心念。

    久欲與優婆塞分别五戒。

    若有善男子。

    受持不犯者。

    以是因緣。

    當成佛道。

    若有犯而不悔。

    常在三塗故。

     上契佛意。

    下契群機。

    故再歎善哉也。

    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

    西國以稱姓為敬故。

    受持不犯。

    則當成佛。

    犯而不悔。

    則堕三塗。

    五戒為法界。

    十法界皆趣五戒。

    皆趣不過也。

    問。

    受持不犯。

    當成佛道。

    受而犯者。

    亦當成佛否。

    犯而不悔。

    常在三塗。

    犯而悔者。

    亦堕三塗否。

    答。

    受而犯者。

    亦當成佛。

    惟不受戒。

    則永無成佛因緣。

    犯而悔者。

    不堕三塗。

    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别。

    悔亦有作法。

    取相。

    無生。

    三種不同。

    理須各就當戒委明。

    未可一言盡也。

     爾時佛為淨飯王。

    種種說已。

    王聞法竟。

    前禮佛足。

    繞佛而去。

    佛以是因緣。

    告諸比邱。

    我今欲為諸優婆塞。

    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

    諸比邱佥曰。

    唯然。

    願樂欲聞。

     問。

    比邱律儀。

    是大僧法。

    所以不許俗聞。

    今五戒相。

    是優婆塞所學。

    何故不向王說。

    乃待王去之後。

    以是因緣告比邱耶。

    答。

    七衆戒法。

    如來皆於比邱僧中結者。

    正以比邱為七衆中尊。

    佛法藉僧寶而立。

    故雲佛滅度後。

    諸尼應從大僧而學戒法。

    夫尼戒尚屬比邱況五戒而不屬。

    比邱耶。

    故今向比邱僧說此五戒。

    正欲令優婆塞。

    轉從比邱學也。

     佛告諸比邱。

    犯殺有三種奪人命。

    一者自作。

    二者教人。

    三者遣使。

    自作者。

    自身作奪他命。

    教人者。

    教語他人言。

    捉是人。

    系縛奪命。

    遣使者。

    語他人言。

    汝識某甲不。

    汝捉是人。

    系縛奪命。

    是使随語奪彼命時。

    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

    一是人(謂所殺者人。

    非畜生等)。

    二人想(謂意在殺人)。

    三殺心。

    四興方便。

    五前人命斷。

    今之自作。

    教人遣使。

    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

    故奪彼命時。

    犯不可悔罪也。

    不可悔者。

    初受優婆塞戒之時。

    說三歸竟。

    即得無作戒體。

    今犯殺人之罪。

    則失無作戒體。

    不複成優婆塞。

    故不可作法忏悔也。

    既不可悔。

    則永棄佛海邊外。

    名為邊罪。

    不可更受五戒。

    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亦不得受沙彌戒。

    及比邱戒。

    亦不得受菩薩大戒。

    惟得依大乘法。

    修取相忏。

    見好相已。

    方許受菩薩戒。

    亦許重受具戒。

    十戒。

    八戒。

    及五戒等。

    爾時破戒之罪。

    雖由取相忏滅。

    不堕三塗。

    然其世間性罪仍在。

    故至因緣會遇之時。

    仍須酬償夙債。

    除入涅盤。

    或生西方。

    乃能脫之不受報耳。

    可不戒乎。

     複有三種奪人命。

    一者用内色。

    二者用非内色。

    三者用内非内色。

    内色者。

    優婆塞用手打他。

    若用足。

    及餘身分。

    作如是念。

    令彼因死。

    彼因死者。

    是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亦犯不可悔。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用非内色者。

    若人以木。

    瓦。

    石。

    刀。

    槊。

    弓箭。

    白镴段。

    鉛錫段。

    遙擲彼人。

    作是念。

    令彼因死。

    彼因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亦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用内非内色者。

    若以手捉木。

    瓦。

    石。

    刀。

    槊。

    弓箭。

    白镴段。

    鉛錫段。

    木段。

    打他。

    作如是念。

    令彼因死。

    彼因死者。

    是罪不可悔。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亦犯不可悔。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亦皆殺法。

    所謂興方便也。

    手足身分。

    是凡情之所執受。

    故名内色。

    木瓦石等。

    是凡情所不執受。

    名非内色。

    有處亦名外色。

    用彼内色。

    捉彼外色。

    故為雙用内非内色也。

    因此方便而死。

    不論即死後死。

    總是遂其殺心。

    故從前人命斷之時。

    結成不可悔罪。

    後不因死。

    則但有興殺方便之罪。

    未遂彼之殺心。

    故戒體尚未曾失。

    猶可殷勤悔除。

    名為中可悔罪也。

     複有不以内色。

    不以非内色。

    亦不以内非内色。

    為殺人故。

    合諸毒藥。

    若着眼耳鼻身上瘡中。

    若着諸食中。

    若被蓐中。

    車輿中。

    作如是念。

    令彼因死。

    彼因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亦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藥為殺方便也。

    既不用手足等。

    又不用木石刀杖等。

    故雲不以内非内色。

    而前人命斷是同。

    則不可悔罪亦同。

     複有作無煙火坑殺他。

    核殺。

    弶殺。

    作阱殺。

    撥殺。

    毗陀羅殺。

    堕胎殺。

    按腹殺。

    推着水中火中。

    推着坑中殺。

    若遣令去就道中死。

    乃至胎中初受二根。

    身根。

    命根。

    於中起方便殺(弶者。

    木檻詐取也。

    撥者。

    弩石也)。

     此更廣标種種殺方便也。

    核弶及撥。

    皆是殺具。

    毗陀羅即起屍咒術。

    下文自釋。

    餘并可知。

     無煙火坑殺者。

    若優婆塞。

    知是人從此道來。

    於中先作無煙火坑。

    以沙土覆上。

    若口說。

    以是人從此道來故。

    我作此坑。

    若是人因是死者。

    是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為人作無煙火坑。

    人死者。

    不可悔。

    非人死者。

    是中罪可悔(從人邊得方便罪。

    不從非人邊得殺罪也。

    以於非人。

    無殺心故)。

    畜生死者。

    下罪可悔(下字恐悞。

    準一切律部。

    亦是中罪。

    亦從人邊得方便罪。

    不從畜生邊得殺罪也。

    以於畜生。

    無殺心故)。

    為非人作坑。

    非人死者。

    是中罪可悔(非人謂諸天。

    修羅。

    鬼神。

    載道義弱。

    故殺之者。

    戒體未失。

    猶可悔除也)。

    人死。

    是下罪可悔。

    畜生死者。

    犯下可悔罪(亦皆從非人邊得方便罪。

    不從人及畜生得殺罪。

    以於人及畜生。

    本無殺心故)。

    若為畜生作坑。

    畜生死者。

    是下罪可悔(畜生較諸天鬼神更劣。

    故殺之者。

    罪又稍輕)。

    若人堕死。

    若非人堕死。

    皆犯下罪可悔(還從畜生邊得方便罪也)。

    若優婆塞。

    不定為一事作坑。

    諸有來者。

    皆令堕死。

    人死者。

    犯不可悔罪。

    非人死者。

    中罪可悔。

    畜生死者。

    下罪可悔。

    都無死者。

    犯三方便可悔罪。

    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此廣釋無煙火坑殺他。

    以例核殺。

    弶殺。

    作阱殺。

    撥殺。

    無不爾也。

    問。

    一切有命。

    不得故殺。

    殺者。

    非佛弟子。

    何故今殺天龍鬼神。

    僅結中罪。

    殺畜生。

    僅結下罪。

    猶不失戒。

    不至堕落耶。

    答。

    凡論失戒。

    須破根本四重。

    所謂殺人。

    盜五錢。

    邪淫。

    大妄語。

    此四重中。

    随犯一種。

    決非作法之所能忏。

    至如殺非人畜生等。

    性罪雖重。

    而於違無作罪。

    猶為稍輕。

    今雲中罪可悔。

    下罪可悔。

    乃是悔除違無作罪。

    免堕三塗。

    非謂并除性罪也。

    殺一命者。

    必償一命。

    故殺者。

    固當故償。

    誤殺者。

    亦須誤償。

    縱令不受戒者。

    亦必有罪。

    故大佛頂經雲。

    如於中間。

    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

    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

    互為高下。

    無有休息。

    佛制殺戒。

    良由於此。

    受持不犯。

    便可永斷輪回。

    設複偶犯。

    至心忏悔。

    永不複造。

    亦可免堕三塗。

    故名中可悔。

    下可悔耳。

    設不念佛求生淨土。

    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

     毗陀羅者。

    若優婆塞。

    以二十九日。

    求全身死人。

    召鬼咒屍令起。

    水洗。

    着衣。

    令手持刀。

    若心念口說。

    我為某甲故。

    作此毗陀羅。

    即讀咒術。

    若所欲害人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前人入諸三昧。

    或天神所護。

    或大咒師所救解。

    不成害。

    犯中可悔罪。

    是名毗陀羅殺也。

    半毗陀羅者。

    若優婆塞。

    二十九日作鐵車。

    作鐵車已。

    作鐵人。

    召鬼咒鐵人令起。

    水灑着衣。

    令鐵人手捉刀。

    若心念口說。

    我為某甲讀是咒。

    若是人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前人入諸三昧。

    諸天神所護。

    若咒師所救解。

    不成死者。

    是罪中可悔。

    是名半毗陀羅殺。

    斷命者。

    二十九日。

    牛屎塗地。

    以酒食着中。

    然火已。

    尋便着。

    水中。

    若心念口說。

    讀咒術言。

    如火水中滅。

    若火滅時。

    彼命随滅。

    又複二十九日。

    牛屎塗地酒食着中。

    畫作所欲殺人像。

    作像已。

    尋還撥滅。

    心念口說。

    讀咒術言。

    如此相滅。

    彼命亦滅。

    若像滅時。

    彼命随滅。

    又複二十九日。

    牛屎塗地。

    酒食着中。

    以針刺衣角頭。

    尋還拔出。

    心念口說。

    讀咒術言。

    如此針出。

    彼命随出。

    是名斷命。

    若用種種咒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不死者。

    是中罪可悔。

     三種咒術斷命。

    并名厭禱殺。

    皆毗陀羅之類也。

     又複堕胎者。

    與有胎女人吐下藥。

    及灌一切處藥。

    若針血脈。

    乃至出眼淚藥。

    作是念以是因緣。

    令女人死。

    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亦犯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

    後不因死。

    是中罪可悔。

    若為殺母故堕胎。

    若母死者。

    犯不可悔罪。

    若胎死者。

    是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

    不於胎邊得罪。

    以無殺胎心故)。

    若俱死者。

    是罪不可悔。

    若俱不死者。

    是中罪可悔。

    若為殺胎故。

    作堕胎法。

    若胎死者。

    犯不可悔。

    若胎不死者。

    是中罪可悔。

    若母死者。

    是中罪可悔(仍於胎得方便罪也)。

    俱死者。

    是犯不可悔。

    是名堕胎殺法。

    按腹者。

    使懷妊女人重作。

    或擔重物。

    教使車前走。

    若令上峻岸。

    作是念。

    令女人死。

    死者犯不可悔。

    若不即死。

    後因是死。

    是罪不可悔。

    若不因死者。

    是中罪可悔。

    若為胎者如上說。

    是名按腹殺也。

    遣令道中死者。

    知是道中有惡獸饑餓。

    遣令往至惡道中。

    作如是念。

    令彼惡道中死者。

    犯不可悔。

    餘者亦犯。

    同如上說。

    是名惡道中殺。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

    身根。

    命根。

    加羅邏時。

    以殺心起方便。

    欲令死者。

    犯不可悔罪。

    餘犯。

    同如上說。

     加羅邏。

    或雲歌羅邏。

    或雲羯邏藍。

    此翻凝滑。

    又翻雜穢。

    狀如凝酥。

    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贊歎殺有三種。

    一者惡戒人。

    二者善戒人。

    三者老病人。

    惡戒人者。

    殺牛羊。

    養雞豬。

    放鷹捕魚。

    獵師。

    圍兔射獐鹿等。

    偷賊。

    魁儈。

    咒龍。

    守獄。

    若到是人所。

    作如是言。

    汝等惡戒人。

    何以久作罪。

    不如早死。

    是人因死者。

    是罪不可悔。

    若不因死者。

    是中罪可悔。

    若惡人作如是言。

    我不用是人語。

    不因是死。

    犯中可悔罪。

    若贊歎是人令死。

    便心悔。

    作是念。

    何以教是人死。

    還到語言。

    汝等惡人。

    或以善知識因緣故。

    親近善人。

    得聽善法。

    能正思惟。

    得離惡罪。

    汝勿自殺。

    若是人受其語。

    不死者。

    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

    如來四衆是也。

    若到諸善人所。

    如是言。

    汝持善戒。

    有福德人。

    若死。

    便受天福。

    何不自奪命。

    是人因是自殺者。

    犯不可悔罪。

    若不自殺者。

    中罪可悔。

    若善戒人作是念。

    我何以受他語自殺。

    若不死者。

    是罪可悔。

    若教他死已。

    心生悔言。

    我不是。

    何以教此善人死。

    還往語言。

    汝善人。

    随壽命住。

    福德益多故。

    受福益多。

    莫自奪命。

    若不因死者。

    是中罪可悔。

    老病者。

    四大增減。

    受諸苦惱。

    往語是人言。

    汝雲何久忍是苦。

    何不自奪命。

    因死者。

    是罪不可悔。

    若不因死者。

    是中罪可悔。

    若病人作是念。

    我何緣受是人語。

    自奪命。

    若語病人已。

    心生悔。

    我不是。

    何以語此病人自殺。

    還往語言。

    汝等病人。

    或得良藥。

    善看病人。

    随藥飲食。

    病可得瘥。

    莫自奪命。

    若不因死者。

    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贊歎殺。

    皆廣标中所無。

    然并如文可知。

     餘上七種殺。

    說犯與不犯。

    同如上火坑。

     七種。

    指廣标中核。

    弶。

    阱。

    撥。

    及推着水中。

    火中。

    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殺。

    是罪不可悔。

    人作非人想殺。

    人中生疑殺。

    皆犯不可悔。

    非人人想殺。

    非人中生疑殺。

    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

    或但人想一句結重。

    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

    今三句皆結重也。

    以理酌之。

    祇應二句結重耳。

    謂人。

    人想不可悔。

    人。

    人疑亦不可悔。

    餘四句結可悔。

    謂人作非人想。

    中可悔。

    非人作人想。

    中可悔。

    非人非人疑。

    中可悔。

    非人非人想。

    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

    置着城塹中。

    又衆女人。

    來入城中。

    聞是啼哭聲。

    便往就觀。

    共相謂言。

    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

    使得時死。

    則不久受苦。

    中有愚直女人。

    便與藥漿。

    即死。

    諸女言。

    汝犯戒不可悔。

    即白佛。

    佛言。

    汝與藥漿時死者。

    犯戒不可悔。

     此結集家。

    引事明判罪法。

    而文太略。

    準餘律部。

    若作此議論時。

    便犯小可悔罪。

    若同心令彼覓藥者。

    同犯不可悔罪。

    若知而不遮者。

    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

    作方便欲殺母。

    而殺非母。

    是中罪可悔(仍于母邊得方便罪。

    不于非母邊得罪。

    以是誤殺。

    本無殺心故也)。

    若居士。

    欲殺非母。

    而自殺母。

    是犯中罪可悔。

    非逆(亦于非母得方便罪。

    不于母邊得殺罪也)。

    若居士。

    方便欲殺人。

    而殺非人。

    是中罪可悔(但于人邊得方便罪)。

    若居士。

    作方使欲殺非人。

    而殺人者。

    犯小可悔罪(但于非人得方便罪)。

    若人懷畜生胎。

    堕此胎者。

    犯小可悔罪。

    若畜生懷人胎者。

    堕此胎死者。

    犯不可悔。

    若居士。

    作殺人方便。

    居士先死。

    後若有死者。

    是罪犯可悔(當未死前。

    僅犯方便罪。

    當其死時。

    戒體随盡。

    故後有死者。

    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

    若居士。

    欲殺父母。

    心生疑。

    是父母非耶。

    若定知是父母。

    殺者是逆。

    罪不可悔。

     此亦須六句分别。

    父母。

    父母想。

    父母疑。

    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

    及非父母。

    三句。

    皆犯不可悔。

    非逆。

     若居士生疑。

    是人非人。

    若心定知是人。

    殺者犯不可悔罪(亦應六句分别。

    二不可悔。

    四可悔。

    如前所明)。

    若人捉賊欲将殺。

    賊得走去。

    若以官力。

    若聚落力。

    追尋是賊。

    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

    汝見賊不。

    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

    語言。

    我見在是處。

    以是因緣。

    令賊失命者。

    犯不可悔。

    若人将衆多賊欲殺。

    是賊得走去。

    若以官力。

    若聚落力。

    追逐。

    是居士逆道來。

    追者問居士言。

    汝見賊不是賊中。

    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

    言我見在是處。

    若殺非所瞋者。

    是罪可悔(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

    餘如上說(若殺所瞋者。

    是罪不可悔也)。

    若居士。

    母想殺非母。

    犯不可悔。

    非逆罪(六句分别。

    二逆。

    四非逆。

    上已明。

    今重出耳)。

    若戲笑打他。

    若死者。

    是罪可悔(本無殺心故也。

    但犯戲笑打他之罪)。

    若狂。

    不自憶念。

    殺者。

    無罪(見糞而捉如旃檀無異。

    見火而捉。

    如金無異。

    乃名為狂。

    更有心亂。

    痛惱所纏。

    二病亦爾)。

    若優婆塞。

    用有蟲水。

    及草木中殺蟲。

    皆犯罪。

    若有蟲。

    無蟲想。

    用亦犯。

    若無蟲。

    有蟲想。

    用者亦犯。

     此亦應六句分别。

    一。

    有蟲有蟲想。

    二。

    有蟲。

    有蟲疑。

    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