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
若入軍陣鬥诤之時。
刀不傷身。
箭射不入。
鬼神羅剎。
終不娆近。
若到蠱道家。
亦不能害。
若行來出入。
有小魔鬼。
亦不得近。
帶佩此神王名者。
晝夜無惡夢。
縣官。
盜賊。
水火。
災怪。
怨家陰謀。
口舌鬥亂。
自然歡喜。
兩作和解。
俱生慈心。
惡意悉滅。
妖魅魍魉。
邪忤薜荔。
外道符咒厭禱之者。
樹木精魅。
百蟲精魅。
鳥獸精魅。
溪谷精魅。
門中鬼神。
戶中鬼神。
井竈鬼神。
洿池鬼神。
廁溷中鬼。
一切鬼神。
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
若男子女人。
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
若入山林溪谷曠路。
抄賊自然不現。
師子虎狼熊罷蛇蚖。
悉自縮藏。
不害人也。
佛告梵志。
昔迦羅奈大國。
有婆羅門子。
名曰執持。
富貴大姓。
不奉三寶。
事九十五種之道。
以求福佑。
久久之後。
聞其國中有賢善長者。
盡奉佛法。
聖僧化導。
皆得富貴。
長壽安隐。
又能度脫生老病死。
受法無窮。
今世後世。
不入三惡道中。
執持長者作是念言。
不如舍置餘道。
奉敬三寶。
即便詣佛。
以頭面着地。
為佛作禮。
長跪白佛言。
世尊。
我本愚癡。
無所識知。
久聞三寶。
不能奉事。
我於今日。
始得信解佛法大慈。
普濟天下。
我今欲舍置餘道。
歸命於佛。
惟願天尊。
哀愍我等。
得受法戒。
為清信士。
佛言。
汝善思量之也。
然人能止惡為善者。
何憂不得安隐富貴。
壽命延長。
解脫衆難者乎。
執持白佛言。
今我以所事非真。
故歸命於佛耳。
當哀愍我故。
去濁穢之行。
受佛清淨決言。
佛語執持。
汝審能爾者。
可禮敬三寶。
執持長者即便胡跪合掌。
佛於是與受三歸已。
歸三寶竟。
當有三十六善神王。
随逐護汝身。
佛告執持言。
善男子。
汝能遠惡。
求善知識。
世之希有。
我當更授汝五戒之法。
佛言。
第一不殺。
第二不盜。
第三不邪淫。
第四不兩舌。
惡口。
妄言。
绮語。
第五不飲酒。
長者執持已受三歸及五戒竟。
佛語長者。
汝能持是歸戒。
遊行之處。
可無所畏。
戒神二十五。
歸神有三十六。
常随護汝。
外諸惡鬼。
無敢當者。
長者從受歸佛戒竟。
佛為說法。
歡喜信解。
禮佛而去。
於是以後。
長者執持到他國中。
見人殺生。
盜人财物。
見好色女。
貪愛戀之。
見人好惡。
便論道之。
見飲酒者。
便欲追之。
心意如是。
無一時定。
便自念言。
悔從佛受三歸五戒重誓之法。
作如是念。
我當還佛三歸五戒之法。
即詣佛所。
而白佛言。
前受三歸五戒法。
多所禁制。
不得複從本意所作。
今自思維。
欲罷。
不能事佛。
可爾以不。
何以故。
佛法尊重。
非凡類所事。
當可還法戒不乎。
佛默然不應。
言猶未絕。
口中。
便有自然鬼神。
持鐵椎拍長者頭者。
複有鬼神。
解脫其衣裳者。
複有鬼神。
以鐵鈎就其口中。
曳取其舌者。
有淫女鬼。
以刀探割其陰者。
又有鬼神。
烊銅沃其口中者。
前後左右。
有諸鬼神。
競來分裂。
取其血肉而啖食之。
長者執持恐怖戰掉。
無所歸投。
面如土色。
又有自然之火。
焚燒其身。
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諸鬼神輩。
急持長者。
不令得動。
佛見如是。
哀愍念之。
因問長者。
汝今當複雲何。
長者口噤。
不能複言。
但得舉手自搏而已。
從佛求哀。
佛便以威神救度長者。
諸鬼神王。
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
各各住立一面。
長者於是小得蘇息。
便起叩頭。
前白佛言。
我身中有是五賊。
拏我入三惡道中。
坐欲作罪。
違負所受。
願佛哀我。
佛言。
汝自心口所為。
當咎阿誰。
長者白佛。
我從今日。
改往修來。
奉受三歸。
及五戒法。
持月六齋。
歲三長齋。
燒香散華。
懸雜旛蓋。
供事三寶。
從今以去。
不斯複犯破歸戒法。
佛言如汝今所言者。
是為大善。
汝今眼所見。
身所更。
自作自得。
非天授與。
佛語長者。
汝今受是三歸五戒。
莫複如前受歸戒法也。
破是歸戒。
名為再犯。
若三犯者。
為五官所得便。
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官使者之所得便。
收神錄命。
皆依本罪。
是故我說是言。
令清信士女。
勸受歸戒。
歸有三十六鬼神之王。
随逐護助。
戒有二十五神。
營護左右。
門戶之上。
辟除兇惡。
六天之上。
天帝所遣歸戒之神。
凡有億億恒沙之數。
諸鬼神王。
番代擁護。
不令衰耗。
諸天歡喜。
皆言善哉。
當共護之。
如是持戒。
若完具者。
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菩薩羅漢。
皆共稱歎。
是清信士女。
臨命終時。
佛皆分身而往迎之。
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堕惡道中。
若戒羸者。
當益作福德。
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
然燈燒香。
散雜色華。
懸缯旛蓋。
歌詠贊歎。
恭敬禮拜。
益持齋戒。
亦得過度。
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
複持戒不完。
向諸邪道。
求覓福佑。
三歸五戒。
億億恒沙諸鬼神王。
各去離之。
惡鬼數來娆近之也。
因衰緻病耗亂其家。
起諸病痛。
遂緻喪亡。
财物不聚。
所向不偶。
死複還堕地獄之中。
雖戒具足。
不持六齋。
猶華樹無果。
婦人不産。
種谷不滋。
治生無利。
折耗失本。
更無衣帻。
不持齋戒。
無利如是。
佛言。
長者。
人犯所受。
破是歸戒。
凡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
更非外魔所得便也。
此諸鬼神。
視人善惡。
若持禁戒。
不毀犯者。
開人心意。
示人善惡。
人若不善。
便為作害。
疏記善惡。
奏上天王。
大王執持。
随罪輕重。
盡其壽命。
如法苦治。
不令有怨。
使破戒者。
甘心受之。
佛告梵志。
長者執持。
舍彼異道。
於我法中。
受持歸戒。
心不安定。
而複破犯。
遂為鬼神之所得便。
受諸痛苦。
今日悔責。
求哀忏謝。
改更修善。
作諸福德。
滅諸惡海。
今皆得道。
合家大小。
宗族之中。
見長者執持罪福報應。
悉從我受三歸五戒。
堅持不犯。
皆得法眼。
我今於此會中。
廣說長者宿命因緣。
明驗罪福。
亦於後世。
廣宣流布。
使得聞知。
佛語梵志。
若有清信士。
清信女。
若為邪神惡鬼所得便者。
若橫為縣官所羅。
盜賊剝奪。
遇大疾病。
厄難之日。
當洗浴身體。
男子着單衣白袷。
女當素衣。
澡漱口齒。
七日七夜。
長齋菜食。
敷好高座。
懸缯旛蓋。
香汁灑地。
燒栴檀香。
一日七轉。
贊詠此灌頂大章句經。
如是妙典。
至真秘藏。
消滅一切無量災變。
梵志白佛言。
天中天。
已為我故。
及十方衆生。
說三歸五戒鬼神名竟。
若男子女人。
欲受歸戒者。
當雲何授與。
佛言。
若人欲受。
先禮十方佛。
長跪叉手。
作如是言。
我弟子某甲。
盡形壽受三歸五戒。
諸佛菩薩真人聖衆。
哀念我等。
梵志又問。
受歸戒法。
有差别不。
佛言。
無差别也。
若人受者。
先當列三歸五戒之法。
然後以神王名字着歸戒下。
以好素帛。
書持此神王名字。
帶持而行。
行當燒香。
禮敬十方佛。
當取月八日七日持齋。
若欲行來。
常着身上。
若着頂上。
若着胸前。
若惡魔相逢。
無不除卻。
若男子女人。
着此三歸五戒善鬼神王名字之時。
若入神祠。
是諸邪神。
悉皆驚起。
為其人作禮。
何以故。
此人帶持諸佛所說三歸五戒神名字故。
佛語梵志。
此歸戒鬼神名字。
至尊至重。
諸佛護念。
汝好宣行之。
佛說如是。
阿難從座而起。
前白佛言。
演說此法。
當何名之。
佛告阿難。
是經名為灌頂章句歸戒帶佩。
佛說是經竟。
四衆人民。
天龍八部。
一切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奉行。
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終) 此灌頂部有十二經。
茲第一也。
第二。
七萬二千神王護比邱咒經。
第三。
十二萬神王護比邱尼咒經。
第四。
百結神王護身咒經。
第五。
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
第六。
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
第七。
伏魔封印大神咒經。
第八。
摩尼羅亶大神咒經。
第九。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經。
第十。
梵天神策經。
第十一。
随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第十二。
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即藥師經也 以上共四種。
明三歸五戒頓受竟。
此下共五經。
明三歸五戒次進之漸受也。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出龍藏則字函)陳增 宋西天中印度三藏傳教大師法天奉诏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
祇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苾刍衆俱。
是時有一天子。
名嗟襪曩法。
天報将盡。
惟餘七日。
而乃先現五衰之相。
身無威德。
垢穢旋生。
頭上華鬘。
鹹悉萎萃。
諸身分中。
臭氣而出。
兩腋之下。
悉皆汗流。
時嗟襪曩法由是之故。
不樂本座。
宛轉於地。
悲哀啼泣。
而作是言。
苦哉苦哉。
曼那吉你池。
苦哉苦哉。
洗浴之池。
苦哉苦哉。
寶車與粗惡歡喜雜林等。
如是諸園苑。
不複更遊戲。
苦哉苦哉。
跛裡耶多羅迦華。
永不采摘。
雜寶柔軟之地。
永不履踐。
苦哉苦哉。
天衆妓女。
端嚴殊妙。
常所侍衛。
今相舍離。
是時有餘天子。
見斯事已。
往帝釋所。
白言。
天主。
彼嗟襪曩法。
五衰現前。
命餘七日。
宛轉在地。
悲哀啼泣。
作如是言。
苦哉苦哉。
曼那吉你洗浴等池。
苦哉苦哉。
寶車及粗惡歡喜雜林等。
如是諸園苑。
不複更遊戲。
苦哉苦哉。
跛裡耶多羅迦華。
永不采摘。
雜寶柔軟之地。
永不履踐。
苦哉苦哉。
天衆妓女。
端嚴殊妙。
常所侍衛。
今相舍離。
天主。
我見是已。
心甚傷切。
故來告白。
爾時帝釋天主。
心悲愍故。
往嗟襪曩所而告之言。
天子。
雲何而汝賢者。
宛轉於地。
悲哀啼泣。
說諸苦事。
傷動見者。
時嗟襪曩法。
忽聞是語。
從地而起。
整服肅容。
合掌而立。
白帝釋言。
天主。
我今壽命。
惟餘七日。
命終之後。
堕閻浮提王舍大城。
以宿業故。
而受豬身。
天主。
既受彼身。
於多年中。
食啖糞穢。
我觀此苦。
是故愁憂。
爾時帝釋天主。
聞是語已。
心甚悲愍。
告嗟襪曩法天子言。
賢者。
汝可誠心歸命三寶。
應作是言。
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彼嗟襪曩法天子。
以死怖故。
畏傍生故。
白帝釋言。
憍屍迦。
我今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彼天子受三歸已。
心不間斷以至命終。
諸天之法。
下智有見。
不能觀上。
時帝釋天主。
觀彼天子。
生於何處。
為生南閻浮提王舍大城受豬身耶。
為不受豬身。
盡彼天眼。
觀之不見。
又觀傍生鬼界。
亦複不見。
又觀娑诃世界人間。
亦複不見。
乃至四大王衆天。
及忉利天。
盡彼觀察。
都不能見。
爾時帝釋天主。
既不見已。
心生疑慮。
於是帝釋往祇樹林。
詣世尊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彼嗟襪曩法天子。
五衰現前。
命在七日。
宛轉在地。
悲哀啼泣。
說諸苦事。
傷動見者。
我時到彼。
見此事已。
而問之言。
雲何賢者。
悲啼懊惱。
憔悴若此。
時嗟襪曩法而告我言。
我今壽命。
惟餘七日。
命終之後。
堕閻浮提。
生王舍城。
而受豬身。
於多年中。
以諸糞穢而為食啖。
我聞此說。
心極悲愍。
乃告之言。
今汝賢者。
欲脫斯苦。
當歸命三寶。
作如是言。
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嗟襪曩法以死怖故。
畏傍生故。
而白我言。
我今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嗟襪曩法受三歸竟。
而後命終。
世尊。
我今不知彼嗟襪曩法托生何處。
爾時世尊。
以正徧知。
告帝釋言。
憍屍迦。
今嗟襪曩法天子。
已生睹史多天。
受五欲樂。
爾時帝釋天主。
聞佛語已。
歡喜踴躍。
心意快然。
諸根圓滿。
即於佛前。
說伽陀曰。
若歸依於佛。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法。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僧。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複說伽陀曰。
誠心歸命佛。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僧威常覆護。
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
世尊印言。
如是如是。
歸命佛法僧。
定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若佛陀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若達磨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若僧伽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又說偈言。
佛法僧名若不知。
彼人最下故不獲。
輪回宛轉而久處。
如迦屍華住虛空。
佛說是經已。
諸苾刍衆。
天帝釋等。
一切大衆。
歡喜信受。
作禮而退。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終) 問。
受歸戒有頓漸二儀。
究竟以何為準定。
答。
佛世多利根。
機動便感。
故可頓受。
末世澆漓。
授受宜慎。
應從漸制。
所以律制諸授戒正範。
皆先預設引導之儀。
使其不失造次之節。
藉斯勝緣。
助生正信。
次則敷座如制。
座上先供佛像。
次僧禮座就登。
以表三寶一座齊彰。
佛像是佛寶。
所說歸戒是法寶。
僧代佛說是僧寶。
令彼受者。
三業俱敬。
佛先僧後。
事儀當然。
五百問經雲。
若僧先升法座。
而後寄佛在上。
則不可。
故須如制也。
次則開導發心。
令其心意廣大。
斷惡修善。
自度度人。
名上品心。
得上品歸戒。
若隻願自脫生死。
全無度人誓願。
名中品心。
得中品歸戒。
若志意狹劣。
隻求不堕三途。
仍生人天。
或心散亂。
但得歸戒守持。
名下品心。
得下品歸戒。
然心與歸戒。
雖各有三。
皆以十善為依。
修十善。
亦有上中下之别。
次請三寶以作證明。
次當忏悔以洗罪愆。
然後可受三歸。
或三年一年。
極少四月。
方許進受五戒。
深明開遮持犯。
一一清淨。
方許進受菩薩大戒。
此乃遵佛遺敕。
不許躐等。
或有利根。
欲頓受者。
亦須次第别時。
如寅時授三歸回向已。
至午時授五戒。
餘亦例此增進。
十善業道經(出明藏初字函) 唐于阗三藏法師 寔叉難陀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
與八千大比邱衆。
三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
一切衆生。
心想異故。
造業亦異。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
汝見此會。
及大海中。
形色種類。
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
造善不善。
身業語業意業所緻。
而心無色。
不可見取。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
畢竟無主。
無我我所。
雖各随業。
所現不同。
而實於中。
無有作者。
故一切法。
皆不思議。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應修善業。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
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
龍王。
汝觀佛身。
從百千億福德所生。
諸相莊嚴。
光明顯曜。
蔽諸大衆。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
悉不複現。
其有瞻仰如來身者。
豈不目眩。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
妙色嚴淨。
一切皆由心習善業福德而生。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
大威勢者。
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
所有衆生。
形色粗鄙。
或大或小。
皆由自心種種想念。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
是故随業各自受報。
汝今常應如是修學。
亦令衆生了達因果。
修習善業。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
勿複堕在斷常見中。
於諸福田。
歡喜敬養。
是故汝等。
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
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
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善法圓滿。
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及餘聖衆。
言善法者。
謂人天身。
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
無上菩提。
皆依此法。
以為根本。
而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
偷盜。
邪行。
妄語。
兩舌。
惡口。
绮語。
貪欲。
瞋恚。
邪見。
龍王。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何等為十。
一。
於諸衆生普施無畏。
二。
常於衆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
身常無病。
五。
壽命長遠。
六。
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
常無惡夢。
寝覺快樂。
八。
滅除怨結。
衆怨自解。
九。
無惡道怖。
十。
命終生天。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複次。
龍王。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何等為十。
一。
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
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
多人受念。
三。
人不欺負。
四。
十方贊美。
五。
不憂損害。
六。
善名流布。
七。
處衆無畏。
八。
财命色力。
安樂辨才。
具足無缺。
九。
常懷施意。
十。
命終生天。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複次。
龍王。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何等為四。
一。
諸根調順。
二。
永離喧掉。
三。
世所稱歎。
四。
妻莫能侵。
是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複次。
龍王。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何等為八。
一。
口常清淨。
優缽羅香。
二。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
發言成證。
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
五。
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
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
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
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
龍王。
若離兩舌。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何等為五。
一。
得不壞身。
無能害故。
二。
得不壞眷屬。
無能破故。
三。
得不壞信。
順本業故。
四。
得不壞法行。
所修堅固故。
五。
得不壞善知識。
不诳惑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
不能沮壞。
複次。
龍王。
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
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
言皆利益。
三。
言必契理。
四。
言詞美妙。
五。
言可承領。
六。
言則信用。
七。
言無可譏。
八。
言盡愛樂。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何等為三。
一。
定為智人所愛。
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是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
複次。
龍王。
若離貪欲。
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何等為五。
一。
三業自在。
諸根具足故。
二。
财物自在。
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
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備故。
四。
王位自在。
珍奇妙物。
皆奉獻故。
五。
所獲之物。
過本所求。
百倍殊勝。
由於昔時。
不悭嫉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三界特尊。
皆共敬養。
複次。
龍王。
若離瞋恚。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何等為八。
一。
無損惱心。
二。
無瞋恚心。
三。
無诤訟心。
四。
柔和質直心。
五。
得聖者慈心。
六。
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七。
身相端嚴。
衆共尊敬。
八。
以和忍故。
速生梵世。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無礙心。
觀者無厭。
複次。
龍王。
若離邪見。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何等為十。
一。
得真善意樂。
真善等侶。
二。
深信因果。
甯殒身命。
終不作惡。
三。
惟歸依佛。
非餘天等。
四。
直心正見。
永離一切吉兇疑網。
五。
常生人天。
不更惡道。
六。
無量福慧。
轉轉增勝。
七。
永離邪道。
行於聖道。
八。
不起身見。
舍諸惡業。
九。
住無礙見。
十。
不堕諸難。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速證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
若有菩薩。
依此善業。
於修道時。
能離殺害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長壽無夭。
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最勝無比。
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其家貞順。
母及妻子。
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離衆毀謗。
攝持正法。
如其誓願。
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眷屬和睦。
同一志樂。
恒無乖诤。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一切衆會。
歡喜歸依。
言皆信受。
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言不虛設。
人皆敬受。
能善方便。
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一切所有。
悉以惠舍。
信解堅固。
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速自成就無礙心智。
諸根嚴好。
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恒生正見敬信之家。
見佛聞法。
供養衆僧。
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
行十善業。
以施莊嚴。
所獲大利。
如是龍王。
舉要言之。
行十善道。
以戒莊嚴故。
能生一切佛法義利。
滿足大願。
忍辱莊嚴故。
得佛圓音。
具衆相好。
精進莊嚴故。
能破魔怨。
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
能生念慧。
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
能斷一切分别妄見。
慈莊嚴故。
於諸衆生。
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
愍諸衆生。
常不厭舍。
喜莊嚴故。
見修善者。
心無嫌嫉。
舍莊嚴故。
於順違境。
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
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念處莊嚴故。
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正勤莊嚴故。
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
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
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
深信堅固。
精勤匪懈。
常無迷妄。
寂然調順。
斷諸煩惱力莊嚴故。
衆怨盡滅。
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
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
得正智慧。
常現在前。
止莊嚴故。
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
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
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
當知此十善業。
乃至能令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一切佛法。
皆得圓滿。
是故汝等。
應勤修學。
龍王。
譬如一切城邑聚落。
皆依大地而得安住。
一切藥草卉木叢林。
亦皆依地而得生長。
此十善道。
亦複如是。
一切人天。
依之而立。
一切聲聞獨覺菩提。
諸菩薩行。
一切佛法。
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
娑竭羅龍王。
及諸大衆。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十善業道經(終) 佛說戒消災經(出明藏初字函) 吳 月支優婆塞 支謙 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爾時有一縣皆奉行佛五戒十善。
一縣界無釀酒者。
中有大姓家子。
欲遠賈販。
臨行。
父母語其子言。
汝勤持五戒。
奉行十善。
慎莫飲酒。
犯佛重戒。
受戒而行。
到他國。
見故同學親友。
相得歡喜。
歸。
出蒲萄酒。
欲共飲之。
辭曰。
吾國土奉佛五戒。
無敢犯者。
飲酒後生。
為人愚癡。
不值見佛。
且辭親行。
父母相戒。
以酒蒸仍。
違教犯戒。
罪莫大也。
知識區區。
别久會同。
心雖喜悅。
不
若入軍陣鬥诤之時。
刀不傷身。
箭射不入。
鬼神羅剎。
終不娆近。
若到蠱道家。
亦不能害。
若行來出入。
有小魔鬼。
亦不得近。
帶佩此神王名者。
晝夜無惡夢。
縣官。
盜賊。
水火。
災怪。
怨家陰謀。
口舌鬥亂。
自然歡喜。
兩作和解。
俱生慈心。
惡意悉滅。
妖魅魍魉。
邪忤薜荔。
外道符咒厭禱之者。
樹木精魅。
百蟲精魅。
鳥獸精魅。
溪谷精魅。
門中鬼神。
戶中鬼神。
井竈鬼神。
洿池鬼神。
廁溷中鬼。
一切鬼神。
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
若男子女人。
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
若入山林溪谷曠路。
抄賊自然不現。
師子虎狼熊罷蛇蚖。
悉自縮藏。
不害人也。
佛告梵志。
昔迦羅奈大國。
有婆羅門子。
名曰執持。
富貴大姓。
不奉三寶。
事九十五種之道。
以求福佑。
久久之後。
聞其國中有賢善長者。
盡奉佛法。
聖僧化導。
皆得富貴。
長壽安隐。
又能度脫生老病死。
受法無窮。
今世後世。
不入三惡道中。
執持長者作是念言。
不如舍置餘道。
奉敬三寶。
即便詣佛。
以頭面着地。
為佛作禮。
長跪白佛言。
世尊。
我本愚癡。
無所識知。
久聞三寶。
不能奉事。
我於今日。
始得信解佛法大慈。
普濟天下。
我今欲舍置餘道。
歸命於佛。
惟願天尊。
哀愍我等。
得受法戒。
為清信士。
佛言。
汝善思量之也。
然人能止惡為善者。
何憂不得安隐富貴。
壽命延長。
解脫衆難者乎。
執持白佛言。
今我以所事非真。
故歸命於佛耳。
當哀愍我故。
去濁穢之行。
受佛清淨決言。
佛語執持。
汝審能爾者。
可禮敬三寶。
執持長者即便胡跪合掌。
佛於是與受三歸已。
歸三寶竟。
當有三十六善神王。
随逐護汝身。
佛告執持言。
善男子。
汝能遠惡。
求善知識。
世之希有。
我當更授汝五戒之法。
佛言。
第一不殺。
第二不盜。
第三不邪淫。
第四不兩舌。
惡口。
妄言。
绮語。
第五不飲酒。
長者執持已受三歸及五戒竟。
佛語長者。
汝能持是歸戒。
遊行之處。
可無所畏。
戒神二十五。
歸神有三十六。
常随護汝。
外諸惡鬼。
無敢當者。
長者從受歸佛戒竟。
佛為說法。
歡喜信解。
禮佛而去。
於是以後。
長者執持到他國中。
見人殺生。
盜人财物。
見好色女。
貪愛戀之。
見人好惡。
便論道之。
見飲酒者。
便欲追之。
心意如是。
無一時定。
便自念言。
悔從佛受三歸五戒重誓之法。
作如是念。
我當還佛三歸五戒之法。
即詣佛所。
而白佛言。
前受三歸五戒法。
多所禁制。
不得複從本意所作。
今自思維。
欲罷。
不能事佛。
可爾以不。
何以故。
佛法尊重。
非凡類所事。
當可還法戒不乎。
佛默然不應。
言猶未絕。
口中。
便有自然鬼神。
持鐵椎拍長者頭者。
複有鬼神。
解脫其衣裳者。
複有鬼神。
以鐵鈎就其口中。
曳取其舌者。
有淫女鬼。
以刀探割其陰者。
又有鬼神。
烊銅沃其口中者。
前後左右。
有諸鬼神。
競來分裂。
取其血肉而啖食之。
長者執持恐怖戰掉。
無所歸投。
面如土色。
又有自然之火。
焚燒其身。
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諸鬼神輩。
急持長者。
不令得動。
佛見如是。
哀愍念之。
因問長者。
汝今當複雲何。
長者口噤。
不能複言。
但得舉手自搏而已。
從佛求哀。
佛便以威神救度長者。
諸鬼神王。
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
各各住立一面。
長者於是小得蘇息。
便起叩頭。
前白佛言。
我身中有是五賊。
拏我入三惡道中。
坐欲作罪。
違負所受。
願佛哀我。
佛言。
汝自心口所為。
當咎阿誰。
長者白佛。
我從今日。
改往修來。
奉受三歸。
及五戒法。
持月六齋。
歲三長齋。
燒香散華。
懸雜旛蓋。
供事三寶。
從今以去。
不斯複犯破歸戒法。
佛言如汝今所言者。
是為大善。
汝今眼所見。
身所更。
自作自得。
非天授與。
佛語長者。
汝今受是三歸五戒。
莫複如前受歸戒法也。
破是歸戒。
名為再犯。
若三犯者。
為五官所得便。
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官使者之所得便。
收神錄命。
皆依本罪。
是故我說是言。
令清信士女。
勸受歸戒。
歸有三十六鬼神之王。
随逐護助。
戒有二十五神。
營護左右。
門戶之上。
辟除兇惡。
六天之上。
天帝所遣歸戒之神。
凡有億億恒沙之數。
諸鬼神王。
番代擁護。
不令衰耗。
諸天歡喜。
皆言善哉。
當共護之。
如是持戒。
若完具者。
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菩薩羅漢。
皆共稱歎。
是清信士女。
臨命終時。
佛皆分身而往迎之。
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堕惡道中。
若戒羸者。
當益作福德。
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
然燈燒香。
散雜色華。
懸缯旛蓋。
歌詠贊歎。
恭敬禮拜。
益持齋戒。
亦得過度。
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
複持戒不完。
向諸邪道。
求覓福佑。
三歸五戒。
億億恒沙諸鬼神王。
各去離之。
惡鬼數來娆近之也。
因衰緻病耗亂其家。
起諸病痛。
遂緻喪亡。
财物不聚。
所向不偶。
死複還堕地獄之中。
雖戒具足。
不持六齋。
猶華樹無果。
婦人不産。
種谷不滋。
治生無利。
折耗失本。
更無衣帻。
不持齋戒。
無利如是。
佛言。
長者。
人犯所受。
破是歸戒。
凡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
更非外魔所得便也。
此諸鬼神。
視人善惡。
若持禁戒。
不毀犯者。
開人心意。
示人善惡。
人若不善。
便為作害。
疏記善惡。
奏上天王。
大王執持。
随罪輕重。
盡其壽命。
如法苦治。
不令有怨。
使破戒者。
甘心受之。
佛告梵志。
長者執持。
舍彼異道。
於我法中。
受持歸戒。
心不安定。
而複破犯。
遂為鬼神之所得便。
受諸痛苦。
今日悔責。
求哀忏謝。
改更修善。
作諸福德。
滅諸惡海。
今皆得道。
合家大小。
宗族之中。
見長者執持罪福報應。
悉從我受三歸五戒。
堅持不犯。
皆得法眼。
我今於此會中。
廣說長者宿命因緣。
明驗罪福。
亦於後世。
廣宣流布。
使得聞知。
佛語梵志。
若有清信士。
清信女。
若為邪神惡鬼所得便者。
若橫為縣官所羅。
盜賊剝奪。
遇大疾病。
厄難之日。
當洗浴身體。
男子着單衣白袷。
女當素衣。
澡漱口齒。
七日七夜。
長齋菜食。
敷好高座。
懸缯旛蓋。
香汁灑地。
燒栴檀香。
一日七轉。
贊詠此灌頂大章句經。
如是妙典。
至真秘藏。
消滅一切無量災變。
梵志白佛言。
天中天。
已為我故。
及十方衆生。
說三歸五戒鬼神名竟。
若男子女人。
欲受歸戒者。
當雲何授與。
佛言。
若人欲受。
先禮十方佛。
長跪叉手。
作如是言。
我弟子某甲。
盡形壽受三歸五戒。
諸佛菩薩真人聖衆。
哀念我等。
梵志又問。
受歸戒法。
有差别不。
佛言。
無差别也。
若人受者。
先當列三歸五戒之法。
然後以神王名字着歸戒下。
以好素帛。
書持此神王名字。
帶持而行。
行當燒香。
禮敬十方佛。
當取月八日七日持齋。
若欲行來。
常着身上。
若着頂上。
若着胸前。
若惡魔相逢。
無不除卻。
若男子女人。
着此三歸五戒善鬼神王名字之時。
若入神祠。
是諸邪神。
悉皆驚起。
為其人作禮。
何以故。
此人帶持諸佛所說三歸五戒神名字故。
佛語梵志。
此歸戒鬼神名字。
至尊至重。
諸佛護念。
汝好宣行之。
佛說如是。
阿難從座而起。
前白佛言。
演說此法。
當何名之。
佛告阿難。
是經名為灌頂章句歸戒帶佩。
佛說是經竟。
四衆人民。
天龍八部。
一切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奉行。
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終) 此灌頂部有十二經。
茲第一也。
第二。
七萬二千神王護比邱咒經。
第三。
十二萬神王護比邱尼咒經。
第四。
百結神王護身咒經。
第五。
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
第六。
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
第七。
伏魔封印大神咒經。
第八。
摩尼羅亶大神咒經。
第九。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經。
第十。
梵天神策經。
第十一。
随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第十二。
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即藥師經也 以上共四種。
明三歸五戒頓受竟。
此下共五經。
明三歸五戒次進之漸受也。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出龍藏則字函)陳增 宋西天中印度三藏傳教大師法天奉诏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
祇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苾刍衆俱。
是時有一天子。
名嗟襪曩法。
天報将盡。
惟餘七日。
而乃先現五衰之相。
身無威德。
垢穢旋生。
頭上華鬘。
鹹悉萎萃。
諸身分中。
臭氣而出。
兩腋之下。
悉皆汗流。
時嗟襪曩法由是之故。
不樂本座。
宛轉於地。
悲哀啼泣。
而作是言。
苦哉苦哉。
曼那吉你池。
苦哉苦哉。
洗浴之池。
苦哉苦哉。
寶車與粗惡歡喜雜林等。
如是諸園苑。
不複更遊戲。
苦哉苦哉。
跛裡耶多羅迦華。
永不采摘。
雜寶柔軟之地。
永不履踐。
苦哉苦哉。
天衆妓女。
端嚴殊妙。
常所侍衛。
今相舍離。
是時有餘天子。
見斯事已。
往帝釋所。
白言。
天主。
彼嗟襪曩法。
五衰現前。
命餘七日。
宛轉在地。
悲哀啼泣。
作如是言。
苦哉苦哉。
曼那吉你洗浴等池。
苦哉苦哉。
寶車及粗惡歡喜雜林等。
如是諸園苑。
不複更遊戲。
苦哉苦哉。
跛裡耶多羅迦華。
永不采摘。
雜寶柔軟之地。
永不履踐。
苦哉苦哉。
天衆妓女。
端嚴殊妙。
常所侍衛。
今相舍離。
天主。
我見是已。
心甚傷切。
故來告白。
爾時帝釋天主。
心悲愍故。
往嗟襪曩所而告之言。
天子。
雲何而汝賢者。
宛轉於地。
悲哀啼泣。
說諸苦事。
傷動見者。
時嗟襪曩法。
忽聞是語。
從地而起。
整服肅容。
合掌而立。
白帝釋言。
天主。
我今壽命。
惟餘七日。
命終之後。
堕閻浮提王舍大城。
以宿業故。
而受豬身。
天主。
既受彼身。
於多年中。
食啖糞穢。
我觀此苦。
是故愁憂。
爾時帝釋天主。
聞是語已。
心甚悲愍。
告嗟襪曩法天子言。
賢者。
汝可誠心歸命三寶。
應作是言。
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彼嗟襪曩法天子。
以死怖故。
畏傍生故。
白帝釋言。
憍屍迦。
我今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彼天子受三歸已。
心不間斷以至命終。
諸天之法。
下智有見。
不能觀上。
時帝釋天主。
觀彼天子。
生於何處。
為生南閻浮提王舍大城受豬身耶。
為不受豬身。
盡彼天眼。
觀之不見。
又觀傍生鬼界。
亦複不見。
又觀娑诃世界人間。
亦複不見。
乃至四大王衆天。
及忉利天。
盡彼觀察。
都不能見。
爾時帝釋天主。
既不見已。
心生疑慮。
於是帝釋往祇樹林。
詣世尊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彼嗟襪曩法天子。
五衰現前。
命在七日。
宛轉在地。
悲哀啼泣。
說諸苦事。
傷動見者。
我時到彼。
見此事已。
而問之言。
雲何賢者。
悲啼懊惱。
憔悴若此。
時嗟襪曩法而告我言。
我今壽命。
惟餘七日。
命終之後。
堕閻浮提。
生王舍城。
而受豬身。
於多年中。
以諸糞穢而為食啖。
我聞此說。
心極悲愍。
乃告之言。
今汝賢者。
欲脫斯苦。
當歸命三寶。
作如是言。
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嗟襪曩法以死怖故。
畏傍生故。
而白我言。
我今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衆中尊。
時嗟襪曩法受三歸竟。
而後命終。
世尊。
我今不知彼嗟襪曩法托生何處。
爾時世尊。
以正徧知。
告帝釋言。
憍屍迦。
今嗟襪曩法天子。
已生睹史多天。
受五欲樂。
爾時帝釋天主。
聞佛語已。
歡喜踴躍。
心意快然。
諸根圓滿。
即於佛前。
說伽陀曰。
若歸依於佛。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法。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僧。
彼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複說伽陀曰。
誠心歸命佛。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僧威常覆護。
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
世尊印言。
如是如是。
歸命佛法僧。
定不堕惡道。
棄舍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若佛陀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若達磨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若僧伽二字。
得到於舌上。
同彼歸命等。
不虛過一生。
又說偈言。
佛法僧名若不知。
彼人最下故不獲。
輪回宛轉而久處。
如迦屍華住虛空。
佛說是經已。
諸苾刍衆。
天帝釋等。
一切大衆。
歡喜信受。
作禮而退。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終) 問。
受歸戒有頓漸二儀。
究竟以何為準定。
答。
佛世多利根。
機動便感。
故可頓受。
末世澆漓。
授受宜慎。
應從漸制。
所以律制諸授戒正範。
皆先預設引導之儀。
使其不失造次之節。
藉斯勝緣。
助生正信。
次則敷座如制。
座上先供佛像。
次僧禮座就登。
以表三寶一座齊彰。
佛像是佛寶。
所說歸戒是法寶。
僧代佛說是僧寶。
令彼受者。
三業俱敬。
佛先僧後。
事儀當然。
五百問經雲。
若僧先升法座。
而後寄佛在上。
則不可。
故須如制也。
次則開導發心。
令其心意廣大。
斷惡修善。
自度度人。
名上品心。
得上品歸戒。
若隻願自脫生死。
全無度人誓願。
名中品心。
得中品歸戒。
若志意狹劣。
隻求不堕三途。
仍生人天。
或心散亂。
但得歸戒守持。
名下品心。
得下品歸戒。
然心與歸戒。
雖各有三。
皆以十善為依。
修十善。
亦有上中下之别。
次請三寶以作證明。
次當忏悔以洗罪愆。
然後可受三歸。
或三年一年。
極少四月。
方許進受五戒。
深明開遮持犯。
一一清淨。
方許進受菩薩大戒。
此乃遵佛遺敕。
不許躐等。
或有利根。
欲頓受者。
亦須次第别時。
如寅時授三歸回向已。
至午時授五戒。
餘亦例此增進。
十善業道經(出明藏初字函) 唐于阗三藏法師 寔叉難陀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
與八千大比邱衆。
三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
一切衆生。
心想異故。
造業亦異。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
汝見此會。
及大海中。
形色種類。
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
造善不善。
身業語業意業所緻。
而心無色。
不可見取。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
畢竟無主。
無我我所。
雖各随業。
所現不同。
而實於中。
無有作者。
故一切法。
皆不思議。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應修善業。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
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
龍王。
汝觀佛身。
從百千億福德所生。
諸相莊嚴。
光明顯曜。
蔽諸大衆。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
悉不複現。
其有瞻仰如來身者。
豈不目眩。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
妙色嚴淨。
一切皆由心習善業福德而生。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
大威勢者。
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
所有衆生。
形色粗鄙。
或大或小。
皆由自心種種想念。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
是故随業各自受報。
汝今常應如是修學。
亦令衆生了達因果。
修習善業。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
勿複堕在斷常見中。
於諸福田。
歡喜敬養。
是故汝等。
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
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
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善法圓滿。
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及餘聖衆。
言善法者。
謂人天身。
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
無上菩提。
皆依此法。
以為根本。
而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
偷盜。
邪行。
妄語。
兩舌。
惡口。
绮語。
貪欲。
瞋恚。
邪見。
龍王。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何等為十。
一。
於諸衆生普施無畏。
二。
常於衆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
身常無病。
五。
壽命長遠。
六。
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
常無惡夢。
寝覺快樂。
八。
滅除怨結。
衆怨自解。
九。
無惡道怖。
十。
命終生天。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複次。
龍王。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何等為十。
一。
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
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
多人受念。
三。
人不欺負。
四。
十方贊美。
五。
不憂損害。
六。
善名流布。
七。
處衆無畏。
八。
财命色力。
安樂辨才。
具足無缺。
九。
常懷施意。
十。
命終生天。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複次。
龍王。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何等為四。
一。
諸根調順。
二。
永離喧掉。
三。
世所稱歎。
四。
妻莫能侵。
是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複次。
龍王。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何等為八。
一。
口常清淨。
優缽羅香。
二。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
發言成證。
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
五。
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
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
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
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
龍王。
若離兩舌。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何等為五。
一。
得不壞身。
無能害故。
二。
得不壞眷屬。
無能破故。
三。
得不壞信。
順本業故。
四。
得不壞法行。
所修堅固故。
五。
得不壞善知識。
不诳惑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
不能沮壞。
複次。
龍王。
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
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
言皆利益。
三。
言必契理。
四。
言詞美妙。
五。
言可承領。
六。
言則信用。
七。
言無可譏。
八。
言盡愛樂。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何等為三。
一。
定為智人所愛。
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是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
複次。
龍王。
若離貪欲。
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何等為五。
一。
三業自在。
諸根具足故。
二。
财物自在。
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
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備故。
四。
王位自在。
珍奇妙物。
皆奉獻故。
五。
所獲之物。
過本所求。
百倍殊勝。
由於昔時。
不悭嫉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三界特尊。
皆共敬養。
複次。
龍王。
若離瞋恚。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何等為八。
一。
無損惱心。
二。
無瞋恚心。
三。
無诤訟心。
四。
柔和質直心。
五。
得聖者慈心。
六。
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七。
身相端嚴。
衆共尊敬。
八。
以和忍故。
速生梵世。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無礙心。
觀者無厭。
複次。
龍王。
若離邪見。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何等為十。
一。
得真善意樂。
真善等侶。
二。
深信因果。
甯殒身命。
終不作惡。
三。
惟歸依佛。
非餘天等。
四。
直心正見。
永離一切吉兇疑網。
五。
常生人天。
不更惡道。
六。
無量福慧。
轉轉增勝。
七。
永離邪道。
行於聖道。
八。
不起身見。
舍諸惡業。
九。
住無礙見。
十。
不堕諸難。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速證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
若有菩薩。
依此善業。
於修道時。
能離殺害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長壽無夭。
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最勝無比。
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其家貞順。
母及妻子。
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離衆毀謗。
攝持正法。
如其誓願。
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眷屬和睦。
同一志樂。
恒無乖诤。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一切衆會。
歡喜歸依。
言皆信受。
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言不虛設。
人皆敬受。
能善方便。
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一切所有。
悉以惠舍。
信解堅固。
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速自成就無礙心智。
諸根嚴好。
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
常富财寶。
無能侵奪。
恒生正見敬信之家。
見佛聞法。
供養衆僧。
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
行十善業。
以施莊嚴。
所獲大利。
如是龍王。
舉要言之。
行十善道。
以戒莊嚴故。
能生一切佛法義利。
滿足大願。
忍辱莊嚴故。
得佛圓音。
具衆相好。
精進莊嚴故。
能破魔怨。
入佛法藏。
定莊嚴故。
能生念慧。
慚愧輕安。
慧莊嚴故。
能斷一切分别妄見。
慈莊嚴故。
於諸衆生。
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
愍諸衆生。
常不厭舍。
喜莊嚴故。
見修善者。
心無嫌嫉。
舍莊嚴故。
於順違境。
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
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念處莊嚴故。
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正勤莊嚴故。
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
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
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
深信堅固。
精勤匪懈。
常無迷妄。
寂然調順。
斷諸煩惱力莊嚴故。
衆怨盡滅。
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
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
得正智慧。
常現在前。
止莊嚴故。
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
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
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
當知此十善業。
乃至能令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一切佛法。
皆得圓滿。
是故汝等。
應勤修學。
龍王。
譬如一切城邑聚落。
皆依大地而得安住。
一切藥草卉木叢林。
亦皆依地而得生長。
此十善道。
亦複如是。
一切人天。
依之而立。
一切聲聞獨覺菩提。
諸菩薩行。
一切佛法。
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
娑竭羅龍王。
及諸大衆。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十善業道經(終) 佛說戒消災經(出明藏初字函) 吳 月支優婆塞 支謙 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爾時有一縣皆奉行佛五戒十善。
一縣界無釀酒者。
中有大姓家子。
欲遠賈販。
臨行。
父母語其子言。
汝勤持五戒。
奉行十善。
慎莫飲酒。
犯佛重戒。
受戒而行。
到他國。
見故同學親友。
相得歡喜。
歸。
出蒲萄酒。
欲共飲之。
辭曰。
吾國土奉佛五戒。
無敢犯者。
飲酒後生。
為人愚癡。
不值見佛。
且辭親行。
父母相戒。
以酒蒸仍。
違教犯戒。
罪莫大也。
知識區區。
别久會同。
心雖喜悅。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