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又雲。
若如來有所說法。
則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義。
又雲。
始於得道夜。
終至涅盤夜。
於是二中間。
未嘗說一字。
又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等。
世人聞此。
便謂佛法離言絕相。
都無所說。
然不知有因緣故。
於無說中不妨作種種說。
無說而說。
說無窮盡。
今日幸遇主客學士僧統國師。
同請升座。
有此因緣。
故不免東道西說。
且酬來命耳。
經雲。
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乃知一切衆生。
本具常住真精妙性。
其體清淨。
其用自在。
其相平等。
不分而分。
強說三義。
聖凡一體。
依正不二。
聖人得之而無所得。
衆生失之而未嘗失。
然此妙性。
不離諸人現前一念覺知之心。
推之於心則為心。
推之於物則為物。
則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
同一真性。
等無差别。
故雲。
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此之謂也。
但其法體不守自性。
感物而動。
随緣而變。
故諸衆生虛妄颠倒。
於清淨中而生染着。
故為煩惑。
於自在中而起纏縛。
故為漏業。
於平等中而起分别。
故為苦報。
翻彼三義而為三障。
流轉生死。
經百千劫。
受無量苦。
不自覺知。
真可憐愍。
是以如來出興於世。
為令衆生複本真性。
以方便力種種開示一代時教。
無非皆為趣一佛乘。
故雲。
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即令衆生了知自心。
無始煩惑當體清淨。
無量結業當體自在。
無窮苦報當體平等。
一法既爾。
法法鹹然。
華嚴直爾而說。
法華作方便說。
不唯釋迦。
過去諸佛已說。
未來諸佛當說。
現在諸佛今說。
故雲。
十方一切諸佛。
法亦如是。
西天二十四祖.此方叢林禅德棒喝言句.天台賢首開拓法門.南山祖師闡揚律藏。
方便提誘。
皆為此事。
但由衆生宜樂不同。
緻使宗途有異。
佛法不貴多說多誦。
說則是人能說。
未審以何方便而能造趣。
又複修何等行。
而得作佛。
學者至此。
多或遲疑。
往往世間學佛之人。
止以口說。
便為了當。
豈知生死道中一無所濟。
病苦臨身。
精神罔措。
此時方悔。
悔何及邪。
是故楞嚴經中。
阿難尊者蒙佛開悟。
身心明了。
方能咨請修證法門。
雲。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故知口說。
但自空解。
欲入聖道。
須修實行。
修行之門。
必先以戒而為基本。
是故如來始於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即十重四十八輕。
禁防心念。
為心地法門。
圓頓妙戒。
此即大乘以戒為先也。
大教門中廣大包攝。
以至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天人.鬼.畜。
但解法師語者。
皆得受戒。
是故西天國王登位.大臣受職皆先求受。
故戒經雲。
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等。
是知凡學佛者。
無論道俗。
皆須受戒也。
然此大戒。
但被彼菩薩大根衆生。
二乘小機即應絕分。
是故如來現生王宮。
入山修道。
六年苦行。
成等正覺。
始於鹿園。
先受三歸五戒。
次制出家受具足戒等。
此即小乘以戒為先也。
以至雙林告滅。
遺教其徒。
首雲。
於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乃知戒是截苦海之舟航。
趣涅盤之梯隥。
故經雲。
若無此戒。
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又涅盤雲。
欲見佛性。
證大涅盤。
必須深心修持淨戒。
又華嚴雲。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淨戒。
是則如來所贊歎。
諸經論中廣有贊戒之文。
不能盡舉。
出家之人。
若禅.若教。
以至房居。
所習雖殊。
未有不登壇受戒者也。
多偏學。
見學律者。
薄為小乘。
見持戒者。
斥為執相。
而不觀己身削發染衣。
複不思自心登壇納具。
且受而不持。
雖受何益。
況衆生之心。
習惡日久。
如猿猴.野馬。
難可禁制。
經曰。
心之可畏。
甚於毒蛇.惡獸.怨賊。
學道之人。
不可自欺。
敢問諸佛子。
一切時中對諸塵境。
如何用心。
如何調伏。
既雲出家。
為求解脫。
若不奉戒。
解脫無因。
将何以為比丘之體。
将何以受人天供養。
将何以報四恩。
将何以入聖道。
将何以為世福田。
以何為自行。
以何為化他。
以何軌範僧徒。
以何住持佛法。
且如國家設禮樂。
以備君子。
立典刑。
以防小人。
此亦不異僧門所制戒律。
國無禮刑。
則何以治天下。
何以齊萬民。
僧無戒律。
則何以住持佛法。
何以攝誘徒衆。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行六和敬。
善禦大衆。
心無憂悔。
去來今佛。
所說正法。
不違其教。
是故能令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又論雲。
毗尼藏者。
佛法壽命。
毗尼住世。
佛法方住。
又戒經雲。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皆共尊敬戒。
是知戒律住持功大。
此并如來金口親宣。
固非黨助己宗。
作如是說。
即今在座諸佛子。
莫不皆登壇受戒。
或一夏.多夏。
為比丘僧。
未審當時所受為發何心。
具何等緣。
為納何戒。
戒作何相。
請試思之。
出家之人。
一生大事。
宜切留心。
於此不明。
徒生徒死。
且現前色心。
無量劫來.今生之中造生死業。
不可窮數。
惡心徧布。
充塞法界。
經雲。
若有體相。
盡虛空界。
不能容受。
若得戒者。
則翻無量惡業。
悉為清淨戒體。
為善種子。
作成佛本基。
南山祖師雲。
未受已前。
惡徧法界。
今欲進受。
翻前惡境。
并起善心。
故戒發所因。
還徧法界。
又雲。
當知出家僧尼。
真是善法功德之聚。
位尊人天。
良由於此。
然佛世利機。
不假多制。
故如來於十二年中。
常說一偈雲。
善護於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諸有聞者。
即能奉持。
生定發慧。
破惑顯理。
以此一偈度人無量。
中下根機不能堅奉。
方與廣制。
故有二百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
當知即是諸佛子等現前三業所造惡業。
業無量故戒亦無量。
業無盡故戒亦無盡。
如是無邊律儀不出二百五十。
二百五十不出四根本。
四根本不出三業。
三業起於一心。
是知即我自心流變而為諸業。
今翻諸業。
以為淨戒。
當知此戒。
還即自心。
更無他法。
此乃戒律之元宗。
奉持之要術也。
恐煩久坐。
不敢盡言。
元照學行寡薄。
於此一宗忝曾留意。
初心狂簡獵涉。
多知三百。
年來自覺衰病。
諸無所堪。
唯於淨土頗嘗研究。
每以兩端開誘來學。
一者。
入道頓有始。
二者。
期心必有終。
言其始者。
即須受戒。
專志奉持。
令於一切時中。
對諸塵境。
常憶受體。
着衣.吃飯。
行住坐卧。
語默動靜。
不可暫忘也。
言其終者。
謂歸心淨土。
決誓往生也。
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
惑業深纏。
慣習難斷。
自無道力。
何由修證。
故釋迦出世五十餘年。
說無量法。
應可度者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因緣雖多。
難為造入。
唯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
故諸經論偏贊淨土。
佛法滅盡。
唯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
十方勸贊。
信不徒然。
修行此行。
須具三法。
一曰信。
二曰願。
三曰行。
信以入之。
願以導之。
行以成之。
非信不入。
非願不行。
非行不至。
故須發深信心。
立大誓願。
修種種行。
決定得生。
更何疑惑。
末世衆生。
惑業深重。
自疑自障。
不生深信。
或以理難事。
或将凡拟聖。
遲疑而不決。
聞說而不信。
蓋不知此門全假他力。
彌陀世尊本誓願力。
積劫熏修功德之力。
威神光明攝取之力。
故經中造衆惡業。
火輪相現。
遇善知識。
教稱十念。
尚得往生。
何況畢世修行淨業。
複何疑乎。
常持此說。
以示於人。
往往其間或未深信。
每嗟同道。
鮮有知音。
近自嘉禾還。
有以主客學士所着決疑集.十疑論二序為示。
觀其援據該博。
理論明坦。
與愚所知。
多有符契。
不覺驚歎。
自詣門下。
一見便蒙垂念。
有逾舊分。
乃知宿緣所追。
今複會耳。
況外護三寶。
助揚佛法。
人所同知。
真所謂現宰官身而作佛事。
已是知心。
不在莊贊。
但期同獲上品上生。
得佛授記。
卻來娑婆。
教化衆生。
皆生安養耳。
僧統國師。
蹑如來迹。
舍國王位。
為比丘僧。
效善财行。
不遠江
不可以言宣。
又雲。
若如來有所說法。
則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義。
又雲。
始於得道夜。
終至涅盤夜。
於是二中間。
未嘗說一字。
又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等。
世人聞此。
便謂佛法離言絕相。
都無所說。
然不知有因緣故。
於無說中不妨作種種說。
無說而說。
說無窮盡。
今日幸遇主客學士僧統國師。
同請升座。
有此因緣。
故不免東道西說。
且酬來命耳。
經雲。
凡有心者。
皆當作佛。
乃知一切衆生。
本具常住真精妙性。
其體清淨。
其用自在。
其相平等。
不分而分。
強說三義。
聖凡一體。
依正不二。
聖人得之而無所得。
衆生失之而未嘗失。
然此妙性。
不離諸人現前一念覺知之心。
推之於心則為心。
推之於物則為物。
則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
同一真性。
等無差别。
故雲。
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此之謂也。
但其法體不守自性。
感物而動。
随緣而變。
故諸衆生虛妄颠倒。
於清淨中而生染着。
故為煩惑。
於自在中而起纏縛。
故為漏業。
於平等中而起分别。
故為苦報。
翻彼三義而為三障。
流轉生死。
經百千劫。
受無量苦。
不自覺知。
真可憐愍。
是以如來出興於世。
為令衆生複本真性。
以方便力種種開示一代時教。
無非皆為趣一佛乘。
故雲。
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即令衆生了知自心。
無始煩惑當體清淨。
無量結業當體自在。
無窮苦報當體平等。
一法既爾。
法法鹹然。
華嚴直爾而說。
法華作方便說。
不唯釋迦。
過去諸佛已說。
未來諸佛當說。
現在諸佛今說。
故雲。
十方一切諸佛。
法亦如是。
西天二十四祖.此方叢林禅德棒喝言句.天台賢首開拓法門.南山祖師闡揚律藏。
方便提誘。
皆為此事。
但由衆生宜樂不同。
緻使宗途有異。
佛法不貴多說多誦。
說則是人能說。
未審以何方便而能造趣。
又複修何等行。
而得作佛。
學者至此。
多或遲疑。
往往世間學佛之人。
止以口說。
便為了當。
豈知生死道中一無所濟。
病苦臨身。
精神罔措。
此時方悔。
悔何及邪。
是故楞嚴經中。
阿難尊者蒙佛開悟。
身心明了。
方能咨請修證法門。
雲。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故知口說。
但自空解。
欲入聖道。
須修實行。
修行之門。
必先以戒而為基本。
是故如來始於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即十重四十八輕。
禁防心念。
為心地法門。
圓頓妙戒。
此即大乘以戒為先也。
大教門中廣大包攝。
以至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天人.鬼.畜。
但解法師語者。
皆得受戒。
是故西天國王登位.大臣受職皆先求受。
故戒經雲。
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等。
是知凡學佛者。
無論道俗。
皆須受戒也。
然此大戒。
但被彼菩薩大根衆生。
二乘小機即應絕分。
是故如來現生王宮。
入山修道。
六年苦行。
成等正覺。
始於鹿園。
先受三歸五戒。
次制出家受具足戒等。
此即小乘以戒為先也。
以至雙林告滅。
遺教其徒。
首雲。
於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乃知戒是截苦海之舟航。
趣涅盤之梯隥。
故經雲。
若無此戒。
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又涅盤雲。
欲見佛性。
證大涅盤。
必須深心修持淨戒。
又華嚴雲。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淨戒。
是則如來所贊歎。
諸經論中廣有贊戒之文。
不能盡舉。
出家之人。
若禅.若教。
以至房居。
所習雖殊。
未有不登壇受戒者也。
多偏學。
見學律者。
薄為小乘。
見持戒者。
斥為執相。
而不觀己身削發染衣。
複不思自心登壇納具。
且受而不持。
雖受何益。
況衆生之心。
習惡日久。
如猿猴.野馬。
難可禁制。
經曰。
心之可畏。
甚於毒蛇.惡獸.怨賊。
學道之人。
不可自欺。
敢問諸佛子。
一切時中對諸塵境。
如何用心。
如何調伏。
既雲出家。
為求解脫。
若不奉戒。
解脫無因。
将何以為比丘之體。
将何以受人天供養。
将何以報四恩。
将何以入聖道。
将何以為世福田。
以何為自行。
以何為化他。
以何軌範僧徒。
以何住持佛法。
且如國家設禮樂。
以備君子。
立典刑。
以防小人。
此亦不異僧門所制戒律。
國無禮刑。
則何以治天下。
何以齊萬民。
僧無戒律。
則何以住持佛法。
何以攝誘徒衆。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行六和敬。
善禦大衆。
心無憂悔。
去來今佛。
所說正法。
不違其教。
是故能令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又論雲。
毗尼藏者。
佛法壽命。
毗尼住世。
佛法方住。
又戒經雲。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皆共尊敬戒。
是知戒律住持功大。
此并如來金口親宣。
固非黨助己宗。
作如是說。
即今在座諸佛子。
莫不皆登壇受戒。
或一夏.多夏。
為比丘僧。
未審當時所受為發何心。
具何等緣。
為納何戒。
戒作何相。
請試思之。
出家之人。
一生大事。
宜切留心。
於此不明。
徒生徒死。
且現前色心。
無量劫來.今生之中造生死業。
不可窮數。
惡心徧布。
充塞法界。
經雲。
若有體相。
盡虛空界。
不能容受。
若得戒者。
則翻無量惡業。
悉為清淨戒體。
為善種子。
作成佛本基。
南山祖師雲。
未受已前。
惡徧法界。
今欲進受。
翻前惡境。
并起善心。
故戒發所因。
還徧法界。
又雲。
當知出家僧尼。
真是善法功德之聚。
位尊人天。
良由於此。
然佛世利機。
不假多制。
故如來於十二年中。
常說一偈雲。
善護於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諸有聞者。
即能奉持。
生定發慧。
破惑顯理。
以此一偈度人無量。
中下根機不能堅奉。
方與廣制。
故有二百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
當知即是諸佛子等現前三業所造惡業。
業無量故戒亦無量。
業無盡故戒亦無盡。
如是無邊律儀不出二百五十。
二百五十不出四根本。
四根本不出三業。
三業起於一心。
是知即我自心流變而為諸業。
今翻諸業。
以為淨戒。
當知此戒。
還即自心。
更無他法。
此乃戒律之元宗。
奉持之要術也。
恐煩久坐。
不敢盡言。
元照學行寡薄。
於此一宗忝曾留意。
初心狂簡獵涉。
多知三百。
年來自覺衰病。
諸無所堪。
唯於淨土頗嘗研究。
每以兩端開誘來學。
一者。
入道頓有始。
二者。
期心必有終。
言其始者。
即須受戒。
專志奉持。
令於一切時中。
對諸塵境。
常憶受體。
着衣.吃飯。
行住坐卧。
語默動靜。
不可暫忘也。
言其終者。
謂歸心淨土。
決誓往生也。
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
惑業深纏。
慣習難斷。
自無道力。
何由修證。
故釋迦出世五十餘年。
說無量法。
應可度者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因緣雖多。
難為造入。
唯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
故諸經論偏贊淨土。
佛法滅盡。
唯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
十方勸贊。
信不徒然。
修行此行。
須具三法。
一曰信。
二曰願。
三曰行。
信以入之。
願以導之。
行以成之。
非信不入。
非願不行。
非行不至。
故須發深信心。
立大誓願。
修種種行。
決定得生。
更何疑惑。
末世衆生。
惑業深重。
自疑自障。
不生深信。
或以理難事。
或将凡拟聖。
遲疑而不決。
聞說而不信。
蓋不知此門全假他力。
彌陀世尊本誓願力。
積劫熏修功德之力。
威神光明攝取之力。
故經中造衆惡業。
火輪相現。
遇善知識。
教稱十念。
尚得往生。
何況畢世修行淨業。
複何疑乎。
常持此說。
以示於人。
往往其間或未深信。
每嗟同道。
鮮有知音。
近自嘉禾還。
有以主客學士所着決疑集.十疑論二序為示。
觀其援據該博。
理論明坦。
與愚所知。
多有符契。
不覺驚歎。
自詣門下。
一見便蒙垂念。
有逾舊分。
乃知宿緣所追。
今複會耳。
況外護三寶。
助揚佛法。
人所同知。
真所謂現宰官身而作佛事。
已是知心。
不在莊贊。
但期同獲上品上生。
得佛授記。
卻來娑婆。
教化衆生。
皆生安養耳。
僧統國師。
蹑如來迹。
舍國王位。
為比丘僧。
效善财行。
不遠江